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衡水市武邑中学2025届高三最后一模生物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图所示的单基因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a。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该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Ⅲ1为纯合子的概率应是2/3C.Ⅰ1与Ⅲ3为携带者的概率相同 D.据图分析可知a的值应是92.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醋酸杆菌一段时间,能在醋酸杆菌中检测出放射性的化合物是()A.油脂 B.腺苷 C.核苷酸 D.丙酮酸3.下列相关实验中涉及“分离”的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滴加0.3g/mL蔗糖溶液的目的是使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B.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将T2噬菌体中DNA与蛋白质分离C.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现象D.绿叶中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分离色素的原理是不同色素在无水乙醇中溶解度不同4.下列生物学实验中,需要用到染色剂和显微镜的实验是()①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②观察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③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④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⑤探究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吸水和失水A.①②③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②③④⑤5.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可能发生非同源染色体间的互换,但是只有减数分裂能发生同源染色体间的交叉互换B.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发生多次变异积累可导致癌症,因此癌症可遗传C.细胞周期的有序进行需抑癌基因的严格调控D.皮肤上的“老年斑”是细胞凋亡的产物6.下列关于“α−淀粉酶的固定化及淀粉水解作用的检测”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淀粉溶液过柱时控制流速,是为了使底物在反应柱中反应充分B.洗涤反应柱时控制流速,是为了防止洗去已固定的α−淀粉酶C.本实验中的α−淀粉酶从枯草杆菌中提取且相对较耐高温D.洗涤后的反应柱应高温灭菌后保存,避免微生物分解反应柱中的酶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某农业合作社开发的“水稻与泥鳅共生养殖技术”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目标。稻田中泥鳅属于杂食性鱼类,捕食水体中浮游生物、昆虫、田螺、藻类和高等植物的碎屑等,被称为水体中的“清洁工”。据此分析回答:(1)稻田中泥鳅和昆虫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泥鳅的粪便可促进水稻生长,原因是粪便中的有机物被分解,为水稻提供了__________________。(2)调查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宜采用___________,此方法成功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______。(3)水稻每年固定的太阳能,其中一部分流向分解者,这一部分流入分解者的能量来自____________。(4)稻田中投放泥鳅的数量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8.(10分)当土地停止耕种时,演替便开始了,最早入侵耕地的植物称为先锋植物,先锋植物的出现是演替开始的标志。随着演替的发展,弃耕地周围环境中的物种逐渐向弃耕地中扩散。在自然状态下,演替会使植被得以恢复,最终发展为稳定的生态系统。生态学家在研究某弃耕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对不同时期群落的丰富度指数进行了统计。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弃耕土地上的演替属于_________类型。土地在经数年精耕细作之后,以往植被的痕迹往往被彻底清除,同时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态环境,这种环境不仅适于作物,还适于不受耕作抑制的杂草生长,所以最早入侵弃耕土地的先锋植物是___________。(2)随着演替的发展,物种数量增多,群落内不同植物种群之间的_______关系明显加剧,依据曲线图,请描述物种丰富度在50a内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经研究调查发现,群落中有一部分植物能在自然条件下无性繁殖,属于克隆植物。在群落演替的中后期,这些克隆植物占据优势地位,与大部分非克隆植物相比,克隆植物能通过分株之间的连接物实现资源共享,有效地提高了克隆植物的环境适应能力,这种现象叫生理整合。请据此推测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曲线下降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自然条件下,这片弃耕土地最终发展成为森林生态系统,在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________的能力。9.(1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4)题。早在NatalieNakles出生前,甚至是来自她母亲的卵子成熟之前,奇怪的事情就发生了。那颗卵子本应只携带一条16号染色体,结果最后却多出了一条。而随后的一系列过程,让Nakles的受精卵发育时移除了来自精子的16号染色体。因此,现今24岁的Nakles并不像大多数人一样从父母身上各继承了一组染色体,她的两条16号染色体全部来自母亲。这种现象被称为“单亲二体性”,即23对染色体中某一对的两条染色体都来自父亲或母亲一方。早期研究表明单亲二体性与自然流产有着密切关系,即便胎儿存活,它也有可能患有骨骼异常、癫痫、智力障碍和儿童癌症等疾病。例如,如果两条15号染色体都来自母亲,会导致普拉德-威利综合征,根据相关病症也被称做低肌张力-低智力-性腺发育低下-肥胖综合征;而如果15号染色体都来自父亲,则会导致天使人综合征,患儿会产生发育迟缓,智力残疾,严重的言语障碍以及运动和平衡问题。它们都是具有明显症状的特殊遗传疾病。Nakles就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这是一种自闭症谱系疾病,但不会有自闭症患者的语言和智力障碍。除此之外她很健康,没有什么严重的健康问题。如今,一项研究对大约483万人的DNA进行了检测,其中440万来自基因检测公司,43万来自英国生物样本库。结果显示,许多像Nakles这样的健康人身上都存在单亲二体性。该研究共找到了675个单亲二体的样本,且没有发现其与任何有害特征存在显著相关。这表明,单亲二体性现象比过去文献中的结果更普遍,且危害性更低。(1)就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__________________)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A.单亲二体的出现通常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B.天使人综合征是由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导致的C.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D.单亲二体的后代一定患病(3)请根据文章内容,结合已有知识,用文字或图解的形式提出单亲二体性形成机制的两种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果单亲二体性确实造成了健康问题,你推测可能的原因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10分)某种昆虫眼色的野生型和朱红色、野生型和棕色分别由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两对基因分别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为研究其遗传机制,进行了杂交实验,结果见下表;杂交组合PF1(单位:只)♀♂♀♂甲野生型野生型402(野生型)198(野生型)201(朱红眼)乙野生型朱红眼302(野生型)99(棕眼)300(野生型)101(棕眼)丙野生型野生型299(野生型)101(棕眼)150(野生型)149(朱红眼)50(棕眼)49(白眼)回答下列问题:(1)野生型和朱红眼的遗传方式为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2)杂交组合丙中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F1中出现白眼雄性个体的原因是______。(3)以杂交组合丙F1中的白眼雄性个体与杂交组合乙中的雌性亲本进行杂交,用遗传图解表示该过程。______11.(15分)孢堆黑粉菌是一种真菌,能引起玉米患丝黑穗病。科研人员将水稻细胞中的几丁质酶基因导入玉米细胞中,使玉米获得了抗丝黑穗病的能力。请回答下列问题:(1)为获得水稻的几丁质酶基因,可提取水稻细胞的mRNA,在________酶的作用下合成多种互补DNA片段,再与载体连接后储存在一个受体菌群中,这个受体菌群叫作水稻的________________,利用PCR技术扩增获取的目的基因的前提,是有________________,以便合成合适的引物。(2)用农杆菌转化法导入目的基因时,需要先将目的基因整合到________。自然条件下,农杆菌更容易感染植物的受伤部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基因工程和杂交育种所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可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让玉米获得水稻的抗丝黑穗病的能力,而不能通过杂交育种的方式实现,体现了基因工程育种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突出优点。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C【解析】
分析系谱图:Ⅱ3患病且为女性,其父母都正常,所以该单基因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B、b表示)。该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a,说明bb=1/a,b=,B=1−。【详解】A、分析系谱图,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女性等于男性,A错误;B、Ⅱ1与Ⅱ2婚配,Ⅱ1产生B配子的概率为(1-),因为a未知,不能计算出Ⅲ1为纯合子的概率,B错误;C、Ⅱ3患病,基因型为bb,其父母均为杂合子,基因型为Bb,其后代不患病个体基因型为Bb,所以Ⅰ1与Ⅲ3均为携带者,概率相同,C正确;D、据图分析,Ⅱ3患病概率为1/4。在随机人群中,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1/a一般较低,题干信息不能推算出随机人群发病率,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知识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信息“单基因隐性遗传病”推断遗传病的类型并判断出图中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再选出正确的答案。2、C【解析】
32P具有放射性,细胞吸收的磷酸盐可用于合成含有P的物质或结构,若用含32P的磷酸盐的营养液培养醋酸杆菌,一段时间后,含有P的物质或结构都可能出现放射性。【详解】A、油脂的元素组成是C、H、O,不含P,A错误;B、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构成,不含P,B错误;C、核苷酸是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含有P,C正确;D、丙酮酸的结构式是CH3COCOOH、不含P,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考生识记细胞中常见几种化合物的元素组成是解题的关键。3、A【解析】
1.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①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
②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2.把成熟的植物细胞放置在某些对细胞无毒害的物质溶液中,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子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使原生质层和细胞壁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子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的整个原生质层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详解】A、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滴加蔗糖溶液的作用是使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A正确;
B、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离心的目的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B错误;
C、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没有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C错误;
D、分离色素原理是: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从而分离色素,D错误。
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生物学中的相关实验,观察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4、B【解析】
本题是高中教材实验中,实验工具和是否需要染色的考查,先回忆相关实验的实验原理,然后结合选项分析解答。【详解】①DNA和RNA本身没有颜色,不容易观察,要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染液进行染色,同时需要用显微镜观察细胞,①正确;②叶绿体本身含有颜色,不需要染色,②错误;③观察细胞中的线粒体需要用健那绿染色,同时需要用显微镜观察,③正确;④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需要用碱性染料对染色体染色,同时需要用显微镜观察,④正确;⑤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有色素,不需要进行染色,⑤错误。综上正确的选项有①③④,故选B。5、A【解析】
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2、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3、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抑癌基因和原癌基因发生突变,使细胞发生转化而引起癌变。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详解】A、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可能发生非同源染色体间的互换,产生染色体结构变异,但是只有减数分裂能发生同源染色体间的交叉互换,产生基因重组,A正确;B、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发生多次变异积累可导致癌症,但这种突变发生在体细胞,不会遗传给后代,B错误;C、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因此细胞周期的有序运行需原癌细胞基因的严格调控,C错误;D、皮肤上的“老年斑"是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产生的,不是细胞凋亡的产物,D错误。故选A。6、D【解析】
本题考查α−淀粉酶的固定化及淀粉水解作用的检测实验的相关知识点,回忆固定α−淀粉酶的实验原理、过程等,注意几个流速控制的目的,据此答题。【详解】A、淀粉溶液过柱时控制流速,是为了使底物在反应柱中反应充分,使后面检测效果明显,A正确;B、洗涤反应柱时控制流速,是为了让塑料管中的溶液流出并防止洗去已固定的α−淀粉酶,B正确;C、本实验中的α−淀粉酶从枯草杆菌中提取且相对较耐高温,C正确;D、洗涤后的反应柱高温灭菌的话,会使反应柱中的酶丧失活性,D错误。故选D。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捕食和竞争无机盐和二氧化碳样方法随机取样水稻的残枝落叶和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若泥鳅数量过少,不能充分利用稻田所提供的能量;若泥鳅数量过多,就会造成稻田被破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减少,使泥鳅的产量下降【解析】
1、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2、能量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包括生物每年的积累量,也包括动植物残体以化学燃料形式被储存起来的能量。即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详解】(1)从题干中分析,泥鳅捕食水体中浮游生物、昆虫、田螺、藻类和高等植物的碎屑,同时昆虫也只能以浮游生物、田螺、藻类和高等植物的碎屑为食,所以泥鳅和昆虫间存在捕食和竞争的关系;粪便中的有机物被分解成无机物,由于有机物中含有碳和其他矿质元素,所以可以为水稻提供无机盐和二氧化碳。(2)田螺活动能量较弱,活动范围小,所以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样方法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3)水稻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包括水稻的残枝落叶和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4)若泥鳅数量过少,不能充分利用稻田所提供的能量,若泥鳅数量过多,就会造成稻田被破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减少,使泥鳅的产量下降,所以投放泥鳅的数量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点睛】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及意义的相关知识,难点是(4)熟练掌握能量流动的意义。8、次生演替不受耕作抑制的杂草(或一年生杂草)竞争在演替的前20a内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到达顶点,20~30a间丰富度下降,30a后丰富度达到稳定状态因为克隆植物有生理整合的特征,克隆植物与非克隆植物相比有很大竞争优势,阻碍了其他非克隆植物的发展,使得该地区物种丰富度降低垂直结构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解析】
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群落的演替其过程有一定的区别: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由图可知,农田弃耕后,物种丰富度的指数先增加后减小,然后稳定在一定的数量,但比最初的物种丰富度增加了。【详解】(1)在弃耕的土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根据题意“土地在经数年精耕细作之后,以往植被的痕迹往往被彻底清除,同时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态环境,这种环境不仅适于作物,还适于不受耕作抑制的杂草生长”可知,弃耕之后,最先生长的是不受耕作抑制的杂草(一年生杂草)。(2)随着群落演替的发展,物种数量越来越多,不同植物种群间竞争关系明显加剧。依据曲线图,种群丰富度在50a内的变化可描述为:在演替的前20a内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并到达顶点,20~30a间丰富度下降,30a后丰富度达到稳定状态。(3)生理整合特征的存在,使得克隆植物在生存、生长、繁殖和利用资源方面与非克隆植物相比就有很大的优势,从而在植物群落中逐渐占据优势地位。据此推测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曲线下降是因为克隆植物有生理整合的特征,克隆植物与非克隆植物相比有很大的竞争优势,阻碍了其他非克隆植物的发展。(4)森林中垂直方向上的空间结构为垂直结构,这种垂直结构的特点是具有分层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点睛】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9、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C第一种假说:减数分裂的异常导致卵子或精子获得了两条相同编号的染色体,因此胚胎最终得到了三条同源染色体。这些胚胎可以进行“三染色体自救”,即某些细胞会随机丢失额外的第三条染色体,因此胎儿的染色体组成可以出现某一对的两条染色体都来自父亲或母亲一方。第二种假说:减数分裂异常形成二体配子和缺体配子结合产生单亲二体。第三种假说:缺体配子与正常配子受精形成单体合子。在卵裂过程中,单体染色体进行复制变成了一对染色体,在发生染色体不分离的情况下,这一对染色体同时进入相同的一个子代细胞变成二体,即单亲二体。第一种,一个孩子可能从父母一方继承了两条相同的、带有罕见隐性突变的染色体。第二种,某些基因的表达与否取决于它们来源于父母哪一方,这种现象称为“基因印记”。如果某条染色体均来源于被印记的一方,则会造成健康问题。【解析】
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1)就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2)A、单亲二体,指某一号的两条染色体都来自于精子或者卵子,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或者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A错误;B、15号染色体都来自父亲,则会导致天使人综合征,天使人综合征患者染色体数目和正常人一样,不存在染色体数目变异,B错误;C、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正确;D、单亲二体也可能产生正常的配子,这样后代不患病,D错误。故选C。(3)通过文章信息分析,单亲二体性形成机制:第一种假说:减数分裂的异常导致卵子或精子获得了两条相同编号的染色体,因此胚胎最终得到了三条同源染色体。这些胚胎可以进行“三染色体自救”,即某些细胞会随机丢失额外的第三条染色体,因此胎儿的染色体组成可以出现某一对的两条染色体都来自父亲或母亲一方。第二种假说:减数分裂异常形成二体配子和缺体配子结合产生单亲二体。第三种假说:缺体配子与正常配子受精形成单体合子。在卵裂过程中,单体染色体进行复制变成了一对染色体,在发生染色体不分离的情况下,这一对染色体同时进入相同的一个子代细胞变成二体,即单亲二体。(4)如果单亲二体性确实造成了健康问题,原因如下:第一种,一个孩子可能从父母一方继承了两条相同的、带有罕见隐性突变的染色体。第二种,某些基因的表达与否取决于它们来源于父母哪一方,这种现象称为“基因印记”。【点睛】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10、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杂交组合甲的亲本均为野生型,F1中雌性个体均为野生型,而雄性个体中出现了朱红眼BbXAXaBbXAY两对等位基因均为隐性时表现为白色【解析】
根据杂交组合甲分析可得,等位基因A、a位于X染色体上;根据杂交组合乙分析可得,等位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同时结合杂交组合甲、乙、丙分析可知,白眼雄性个体是由于两对等位基因均呈隐性表达时出现。【详解】(1)分析杂交组合甲可得,野生型和朱红眼的遗传方式受到性别影响,两个野生型亲本杂交,得到全是野生型的雌性后代和既有野生型又有朱红眼雄性后代,故野生型和朱红眼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2)分析可得A、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后代中雌性无朱红眼,雄性有朱红眼,所以亲本基因型为XAXa和XAY,B、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后代中出现野生型:棕眼=3:1,故亲本基因型为Bb和Bb,因此杂交组合丙中亲本的基因型为BbXAXa和BbXAY;F1中出现白眼雄性个体的原因可以发现是由于A、a基因和B、b基因均呈隐性表达时出现;
(3)由于杂交组合丙中亲本的基因型为BbXAXa和BbXAY,故杂交组合丙F1中的白眼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