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鸡西市虎林某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1页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鸡西市虎林某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2页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鸡西市虎林某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3页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鸡西市虎林某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4页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鸡西市虎林某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鸡西市虎林高级中学高二(上)期中语

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材料一:

“自然写作”一词肇始于西方生态批评的兴起,生态批评的重要代表人物格罗特菲尔德曾在

《生态批评读本》中有所涉及,另一位生态批评的重要代表人物劳伦斯•布伊尔在《环境批评的

未来》中提出“自然写作”的概念。他说:“自然写作,可以简洁地定义为'一种非虚构的文学

写作,它提供关于世界的科学考察;探索个体人类观察者对世界的经验;或者反映人类与其所在

星球关系之政治和哲学涵义'。自生态批评运动开始阶段起,尤其是在我说的第一波生态批评中,

中心兴趣便是自然写作。”

布伊尔这里所说的“自然写作”,是针对人为的“艺术写作”而言的纪实自然考察与个体经

验的一种文学形态,诸如梭罗的《瓦尔登湖》之类。但真正的“自然写作”则是一种包含“环境

取向”的写作。诚如布伊尔在另外一部著作《环境的想象:梭罗、自然与美国文化的形成》中所

言,这种“环境取向作品”的标准要素是:1.非人类环境的在场并不仅仅是一种框定背景的手法,

这种非人类环境的在场实际上开始向人们宣示:人类的历史必然被融入自然之历史;2.在环境取

向的作品中,人类利益并没有被视为唯一合法的利益;3.人类对环境负有责任,这是文本伦理取

向的重要组成;4.这种自然取向的文本中隐含这样一种意识:自然并非一种恒定或假定之物。

这就在实际上批判了传统的“人类中心论”与“艺术中心论”,而使自然写作走到与传统文

学艺术平等的地位。可见,“自然写作”即是一种人与自然“共生”的写作,它是“自然文学”

的另一种表达。显然,这是对于工业革命“人类中心”“艺术中心”与“理性中心”的抛弃与评

判。

“自然写作”在西方是一种后现代时期对于工业革命进行反思与超越的写作,是20世纪中

期的产物,但在中国却是具有原生性的文化形式。因为,中国作为农业古国,以农为本,遵循“天

人合一”的文化传统,力倡人与自然“共生”的文化立场。儒家有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

行而不相悖”,道家则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释家则言“众生平等”。这种“共

生”的哲学观念必然导向人与自然平等的“自然写作”。

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自然写作”进行全面理论论述的,是《文心雕龙》。它在《原道》篇

中提出文来源于“自然之道”的论断:“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这里所说的

“自然”既包含大自然,也包含人对于自然的自然而然、顺其自然的表现。“自然写作”的观念,

在中国古代文论典范之作《文心雕龙》中,由全书的首篇《原道》揭示出来,也具有全书之核心

的意义。

(曾繁仁《“自然写作”:人与自然共生》)

材料二:

由于疫情,很长时间每天都几乎处于封闭隔离状态,每个人都赤裸裸地面对自然的生命生存

状态。如此真实处境使自然诗歌和自然文学越来越让人关注,这也许将成为自然诗歌和自然文学

的新时代。生态意识、环保理念、新的生活方式,这些都会逐渐成为新常态。

人应该与动植物、神、自然界和谐平等共处,形成一个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的生命整体。这

样一种理念,与天人合一思想契合,也接近当代生态学的一些观点。比如当代生态学特别强调人

和自然是一个完整的自然生态循环系统,每一样物种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具有一种默契的平

衡。

爱默生被誉为“美国文明之父”,特别提倡自然文学,惠特曼和梭罗都是他的弟子。爱默生

曾经强调:人类应该遵守两句格言,一是认识你自己,二是研习大自然。认识你自己,是古希腊

神庙里镌刻的一句格言。研习大自然则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终于醒悟人类再也不能

自大,不能自我中心主义,人不过是大自然里的一分子,应该平等对待其他物种,与之和谐共

存。

我对没有过自然生活经脸的诗人,从来持怀疑态度。对于诗人来说,童年的经验极为重要,

保存其最初的精神种子或者说初心,这是一些看似寻常普通的人最终成为诗人的奥秘。此外,自

然是人类最早的家园,从小就受到大自然熏陶,是人性健康的必要条件。在自然中生活的最初经

验感受,确保了很多诗人有更广阔包容的胸襟和开放精神。古典诗歌里花草植物出现数量很多,

《诗经》就完全是“群芳谱”,宋词也特别多以花草拟人的篇章,人和花草相互对应生辉,说明

那是一个何其自然葱郁的和谐世界。

所以,自然写作,我理解就是要将这样的自然理念通过文学作品,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

受到熏陶,具有一种生态意识,继而在生活中自觉地践行科学的环保的理念。在这一点上,诗歌

从来在文学中有引领作用。

(南君《自然写作中的诗意》)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写作这一概念肇始于西方生态批评的兴起,它是由格罗特菲尔德和劳伦斯•布伊尔首

先创立的。

B.劳伦斯・布伊尔所提倡的“自然写作”并不是一种包含“环境取向”的写作,因而不是真

正的自然写作。

C.“自然写作”理论以自然环境的在场表示人类历史必将融入自然历史,自然环境不再仅

仅作为人类活动的背景。

D.“自然写作”在西方是20世纪中期的产物,但在中国,这一概念古己有之,是具有原生

性的文化形式。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疫情使得人们更直接地面对自然的生命生存状态,如此真实处境之下,自然文学越来越

受到人们的关注,新的生活方式也将逐渐成为新常态。

B.自然文学提倡人应该与动植物、神、自然界和谐平等共处,这种理念符合中国传统的天

人合一思想和当代生态学的观点。

C.爱默生强调要研习大自然,提醒人们尊重自然,摒弃人类中心主义;因为这种思想所产

生的重大影响,他被誉为“美国文明之父”。

D.诗歌经常抒写人对自然的感受和人与自然的互动,在熏陶生态意识培育环保理念方面,

相比其他文学样式,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3.下列表述,不符合“自然写作”内涵的一项是()

A.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庄子•天下》)

B.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C.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奥尔多・利奥波德《像山那样思考》)

D.我辽阔广大,我包罗万象。(沃尔特・惠特曼《我自己的歌》)

4.材料一引用儒道释诸家名言,材料二例举古典诗歌中的花草描写,分别证明了什么观点?

5.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二十年后

[美]欧•亨利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10

点,街上的人已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

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

等一位朋友罢了。”

男了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

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

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男子继续说,“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

晚餐。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小我们就亲密无间,

情同手足。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俩约定:

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啰!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

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

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

开这儿吗?”

“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就

说这些吧,再见,警察先生。”

“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

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啧,啧,啧!20

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

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哦,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

“一般,一般。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来,鲍勃,咱们去转转,找个地方好

好叙叙往事。”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尽管时间己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来到亮处以后,这

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

“你不是吉米•维尔斯。”他说,“20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容貌全非。”

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你被捕了,鲍勃。在我们还

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

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

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节选自《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6.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三段鲍勃对警察说“这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表现了他在看到警察时心里

有些紧张。

B.鲍勃领带扣针镶着大钻石,表盖上镶着小宝石,可以看出他在西部发达了,也可以体现

他想向朋友炫耀的心理。

C.小说通过叙写鲍勃与吉米的二十年之约,主要颂扬了友情的可贵,友情不会随着时间的流

逝和境遇的变化而消失。

D.小说把警察与罪犯这一对最不可调和的矛盾摆到友谊面前,让警察深陷在职业操守与私人

情感的深渊中挣扎。是继续保持对挚友的忠诚,还是履行自己作为警察的职责,吉米最终选

择了后者。

7.下列对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凝练,是本文一大特色。情节简单,平铺直叙。前文写了鲍勃对自己和朋友的命运

的展望和分析,后面接着就被捕了。场景的布置和安排与主题紧紧相连,惜墨如金。

B.结构严谨,作者的安排一环紧扣一环,将读者领进了故事,使其无法自拔。

C.小说运用了多种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特别擅长运用细节描写,如鲍勃外貌的特写,赴约

者的衣领和动作等,让简单的人物跃然纸上,有力的抓住读者,引人入胜。

D.小说的结尾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前文平静地向读者叙述一个故事,却又不动声色

地设置了隐蔽的伏笔,等到结尾时露出机关,令人叹为观止。

8.请分析开头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9.你认为鲍勃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唐顺之,字应德,武进人。祖贵,户科给事中。父宝,永州知府。顺之生有异禀,稍长,洽贯群

籍。年二十三,举嘉靖八年会苗第一。调兵部主事。引疾归。倭蹒江南北。赵文华出视师,疏荐

顺之。起南京兵部主事。丁冬优,未终,不果出。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核蓟镇兵

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蓟总督王悸以下俱贬秩。寻命往南畿、

浙江视师,与胡宗宪协谋讨贼。顺之以御贼上策,当邀之海外,纵使登陆,则内地咸受祸。乃躬

泛海,自江阴抵蛟门大洋,一昼夜行六七百里。从者咸惊呕,顺之意气自如。倭泊崇明三沙,督

舟师邀之海外,斩贼一百二十,沉其舟十三。擢太仆少卿。宗宪言顺之权轻,乃加右通政。顺之

闻贼犯江」.匕,急令总兵官卢锋拒三沙,自率副总兵刘显驰援,与凤阳巡抚李遂大破之姚家荡。贼

窘,退巢庙湾。顺之薄之,杀伤相当。遂欲围困贼,顺之以为非计,麾兵薄其营,攻之不克。三

沙又屡告急,顺之乃复援三沙,督链、显进击,再失利。顺之愤,亲跃马布阵。贼构高楼望官军,

见顺之军整,坚壁不出。显请退师,顺之不可,持刀直前,去贼营百余步。锤、显惧失利,固要

顺之还。时盛暑,居海舟两月,因得疾,返太仓。嘉靖三十九年春,汛期至。以疾泛海,度焦山,

至通州卒,年五十四。讣闻,予祭葬。故事,四品但赐祭,顺之以劳得蜴葬云。顺之于学无所不

窥于天文乐律地理兵法勾股莫不究极原委尽取古今载籍剖析补缀区分部类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

测其奥也又闻良知说于王畿,闭户兀坐,期月忘寝,多有所得。为古文,洸洋纤折有大家之风。

生平苦节自厉,辍扉为床,不饰祸褥。

(节选自《明史•唐顺之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顺之于学无所不窥/于天文/乐律/地理/兵法/勾股/莫不究极原委/尽取古今/载籍/剖析补缀/区

分部类/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B.顺之于学无所不窥/于天文/乐律/地理/兵法/勾股/莫不究极原委/尽取古今/载籍/剖析补缀/区

分部类/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C.顺之于学无所不窥/于天文/乐律/地理/兵法/勾股/莫不究极原委/尽取古今载籍陪析补缀/区

分部类/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D.顺之于学无所不窥/于天文/乐律/地理/兵法/勾股/莫不究极原委/尽取古今载籍陪析补缀/区

分部类/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古代科举考试名目之一,录取者称“贡士”,第一名称“解元”。

B.丁父忧,亦称"丁外艰",遭遇父亲去世。丁,遭遇;父忧,父亲丧事。

C.江北,古汉语中“江”一般指“长江”,文中“江北”即长江以北地区。

D.故事,文中指旧事、先例,现代一般用来指真实的或虚构的事情或情节。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顺之博览群书,年少有成。他生来禀赋就超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广泛浏览众多典籍,

十三岁就参加了会试,并考取第一。

B.唐顺之忠于职守,不辞辛苦。他为抗击倭寇,曾经一昼夜行军六七百里;曾经冒着盛夏酷

暑在海船上待了两个月,并且因此得病。

C.唐顺之作战勇敢,不惧生死。三沙之战多次失利,他亲自骑马布阵。敌人坚守不出,他和

刘显持刀直闯敌营,距敌营仅有一百多步。

D.唐顺之苦节自厉,求学忘我。他用门板作床,不设坐卧垫具,生活很不讲究,但研究学问

十分投入,为参悟良知说甚至忘记睡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顺之以御贼上策,当邀之海外,纵使登陆,则内地咸受祸。

②遂欲围困贼,顺之以为非计,麾兵薄其营,攻之不克。

14.蓟镇总督王恬以下诸将为何都受到降级处罚?请简要说明。

课外诗歌鉴赏。

自咏示客

陆游

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②,客来苦劝摸床棱。

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注:①寻尺:古八尺为“寻”,“寻尺”犹言“高低”“长

短”。②箝纸尾:典出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县丞有职无权属吏抱来文书,左手挟卷正文,右

手指着纸尾,要县丞签署,却不许看公文内容。③摸床棱遇事模棱两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用白描手法,刻画出了“我”白发稀短的颓唐老态,寄寓着自己壮志难酬的无奈。

B.第二句“又”字写出了岁月流逝人生倏忽的感叹,“上元”交代了诗歌创作的时间。

C.颔联采用间接抒情的手法表达了对宦海生涯所经历的是非曲直无处分辩的心酸。

D.诗人借“箝纸尾”这个典故抒发感情,含蓄深刻,“饱谙”二字更是意味深长。

16.诗歌的颈联和尾联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

17.名句默写。

(1)我们常引用《论语十二章》中“,”两句来表达不要把自己的想法或主

张强加于别人。

(2)《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

(3)《老子》对常接近成功却失败的现象,给出始终不应松懈的忠告是,,。

(4)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时政治,包括,

,这三方面。

18.下列语句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①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

②《说文》里记载:“匠,木工也。”

③“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

的世界。

④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稳健人文素养的国家。

⑤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

A.①②③⑤④B.③②①⑤④C.②①©④③D.⑤④②①③

19.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高考指挥棒下,一些语文教师只忙于对课文“条分缕析”,长此以往,只会让学生目无

全牛,妨碍了语文素养的提升。

②这场“经典诵读”比赛谁是最后的优胜者?作为评委的他噤若寒蝉,不肯透露一点信息,

让迫切想知道结果的我无可奈何。

③在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化成镇梁大湾村,远远地就能望见一座高崖上鎏刻着“中国共产党

万岁”7个大字,亮白如新,蔚为壮观。

④尽管《百鸟朝凤》这部电影观众好评如潮,但是仍有人对它恶意攻击,演员们对此拍手称

快,纷纷揭露攻击者的险恶用心。

⑤我们郑重提议,全体公民都应该行动起来,既要重视经济赡养,也要重视“精神赡养”,

让老人们能拥有美好的桑榆晚景。

⑥邱涛大学毕业后没有去招聘市场找工作,而是回家做起了电商。他力求创新,惨淡经营,

一年下来获利颇丰。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D.②④⑥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拿破仑战败,不仅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也在俄国文化上留下了痕迹,最好的证明是列

夫•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战争与和平》就是以拿破仑入侵为背景展开的。

B.“思想精深”是指想得深、想得透,可以为读者观察世界提供一种有益的角度。比如托尔

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都有自己的思想观念和切入世界的独特视角。

C.评论家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发掘并论证了张爱玲、张天翼等作家的文学史地位,

成为西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经典之作。

D.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为学校与学习者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新时空,

教、学、评、测等多个环节均因技术的推动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21.下列各句中“所以”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A.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2.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相同一项是()

例句: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A.不觉难得之货B.其单不能自举也C.见贤思齐焉D.先或其意

2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故不孝不慈亡

B.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曰余食赘行其脆易泮

C.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吾为其无用而搭之客得之,以说吴王

D.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当察乱何自起常于几成而败之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近期有一项对中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高中生活关键词”有:理解、敬畏、转变、

平衡、独立、超越。

以上材料中哪两个关键词最能概括你的高中生活?请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和解析

1~5•【答案】C、C、D、引用儒道释诸家名言,说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人与自

然“共生”的文化立场),从而证明“自然写作”在中国文化中的原生性。例举古典诗歌中的花

草描写,证明自然生活经验对诗歌(诗人)创作和人性健康的重要性。、首先论述“自然写作”

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然后指出“自然写作”的意义;接着论述“自然写作”在中国是一种原生

性的文化形式。

【解析】

1•【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阅读此类文本,应注重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

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解答】

A.“它是由格罗特菲尔德和劳伦斯・布伊尔首先创立的”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生态批评的重要

代表人物格罗特菲尔德曾在《生态批评读本》中有所涉及,另一位生态批评的重要代表人物劳伦

斯・布伊尔在《环境批评的未来》中提出‘自然写作'的概念”,没有说他们“首先创立”;

B.“劳伦斯・布伊尔所提倡的‘自然写作’并不是一种包含‘环境取向’的写作”错,原文表达是

“但真正的‘自然写作’则是一种包含‘环境取向'的写作。诚如布伊尔在另外一部著作《环境

的想象:梭罗、自然与美国文化的形成》中所言……”,说明劳伦斯・布伊尔的作品是包含“环境

取向”的真正的“自然写作”:

D.“这一概念古已有之”错。原文是“但在中国却是具有原生性的文化形式”,并没有提到“概

念”的问题。

故选C。

2.【分析】

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

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解答】

C.“因为这种思想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他被誉为‘美国文明之父’”强加因果,原文是“爱默生

被誉为'美国文明之父’,特别提倡自然文学……”,没有说他被誉为‘'美国文明之父”的原因

是什么。

故选C。

3.【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

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

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

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解答】

“自然写作”是一种人与自然“共生”的写作,它是“自然文学”的另一种表达。D.“我”指的

是“人类”,不包含自然,因此不属于“自然写作”内涵。

故选D。

4.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引用儒道释诸家名言在材料一,这段论述的

中心句是“在中国却是具有原生性的文化形式”。引用名言的句子是“中国作为农业古国,以农

为本,遵循‘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力倡人与自然‘共生’的文化立场。儒家有言……道家则

言……释家则言……这种'共生’的哲学观念必然导向人与自然平等的‘自然写作.可见引

用儒道释诸家名言,说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人与自然“共生”的文化立场),

从而证明“自然写作”在中国文化中的原生性。

例举古典诗歌中的花草描写的内容在材料二“古典诗歌里花草植物出现数量很多,《诗经》就完

全是‘群芳谱’,宋词也特别多以花草拟人的篇章,人和花草相互对应生辉,说明那是一个何其

自然葱郁的和谐世界”,它证明的是前面的句子''自然是人类最早的家园,从小就受到大自然熏

陶,是人性健康的必要条件。在自然中生活的最初经验感受,确保了很多诗人有更广阔包容的胸

襟和开放精神”。可见例举古典诗歌中的花草描写,证明自然生活经验对诗歌(诗人)创作和人

性健康的重要性。

5.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并能够对每个部分进行概括•做此题,首先要给文章的内

容进行层次划分,然后根据每个层次的内容进行概括,以此可以得到答案。

先说“‘自然写作’一词肇始于西方生态批评的兴起”,然后列举生态批评的重要代表人物格罗

特菲尔德在《生态批评读本》中的论述以及另一位生态批评的重要代表人物劳伦斯•布伊尔在《环

境批评的未来》的论述,来论述“自然写作”概念的提出;接着列举布伊尔在《环境的想象:梭

罗、自然与美国文化的形成》中关于“环境取向作品”的标准要素,来说明“真正的‘自然写作’

则是一种包含‘环境取向'的写作”,这是论述“自然写作”的内涵;总结“自然写作”的意义

“这就在实际上批判了传统的‘人类中心论’与‘艺术中心论’,而使自然写作走到与传统文学

艺术平等的地位”;说明“自然写作”“在中国却是具有原生性的文化形式”,并分析了原因;

指出《文心雕龙》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自然写作”进行全面理论论述。

6~9•【答案】C、A、、

【解析】(1)C.“主要颂扬了友情的可贵,友情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境遇的变化而消失”错误,

“友情”不是小说的主题。

故选C。

(2)A.“平铺直叙”,本文虽然情节相对简单,但是却一波三折,先写两人相遇,再写让其他警

察前来抓捕朋友,出人意料P

故选Ao

(3)小说开头写“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人已寥寥无几了”,

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天气寒冷,冷飕飕,行人寥寥,写出了大街上环境的冷清,渲染

了冷清的氛围。

由“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

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可知,因为街上人已寥寥无

几,而男子却在小店铺的门口站着,因此引起了警察的注意,从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4)概括人物形象要注意人物描写,包括语言,动作,细节等。

小说中的鲍勃,“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

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这样的对话表现了鲍勃的遵守约定,注

重友情。

“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可见鲍勃是个心直口快的

人。

鲍勃是一个通缉犯,但他却企图逃避法律的制裁,当他看见警察时,自然说出“这儿没有出什么

事,警官先生”的话,可见他企图逃避法律制裁。

答案:

(1)C

(2)A

(3)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或点明时间和天气;②烘托环境的冷清;③展开情节,人少才会让警

察注意“男子”,推动下文情节的发展。

(4)①重视友情,信守诺言;②乐观开朗,心直口快;③企图逃避法律。

(1)此题考查对文章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一般错误选项的命题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

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应从语句理解、

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要求细致分析,准确把握即

可。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能力。解答时要抓住主要细节,准确分析即可。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直接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语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10~14.【答案】D、A、C、、

【解析】(1)“古今载籍”是“尽取”的宾语,“古今”是定语,修饰“载籍”,“尽取古今载

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为六编传于世”是状语后置句,“于世”是介词结构,与谓语

动词“传”之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D。

译文:唐顺之对于各门学问无不涉猎。对于天文、乐律、地理、兵法、弧矢、勾股,无不穷根寻

源。他还搜集大量古今典籍,剖析补遗,分门别类,分为六编传播于世,读书人都不能理解其中

奥妙。

(2)A.“会试……第一名称‘解元’”错误。会试第一名称为“会元”。科举制度中各省举人到

京会考,称为会试,故通称会试第一名为“会元”。“解元”为乡试第一名。

故选:Ao

(3)C.“他和刘显持刀直闯敌营”错误。原文是“显请退师,顺之不可,持刀直前,去贼营百余

步”,唐顺之自己持刀直闯敌营,并非和刘显一起。

故选:Co

(4)①“以",认为;“邀”,半路拦击;“纵”,放纵;“咸”,者上

译文:唐顺之认为抵御海盗的上策,应该将海盗阻截在海岸线外,如果放纵他们让其登上陆地,

那么内地就都会受到祸害。

②“以为”,认为;“麾”,指挥;“薄”,迫近;“克”,战胜。

译文:李遂意欲将敌人围困起来,唐顺之认为这不是办法,于是指挥军队迫近敌营,攻打他们但

没有成功。

(5)先看题干要求,分析“王悸以下诸将为何都受到降级处罚”。结合原文“出核蓟镇兵籍,还

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蓟总督王悸以下俱贬秩”可知,王悸等人被

降级处罚原因有“缺伍三万有奇”,蓟镇兵员缺额三万多;“兵亦不任战”,在籍兵员也没有什

么战斗力;“蓟总督王悸以下俱贬秩”,王悸等人作为军队长官失职。

答案:

(1)D

(2)A

(3)C

(4)①唐顺之认为抵御海盗的上策,应该将海盗阻截在海岸线外,如果放纵他们让其登上陆地,

那么内地就都会受到祸害。

②李遂意欲将敌人围困起来,唐顺之认为这不是办法,于是指挥军队迫近敌营,攻打他们但没有

成功。

(5)因为蓟镇兵员缺额三万多,在籍兵员也没有什么战斗力,他们作为军队长官失职。

参考译文:

唐顺之,字应德,江苏武进人。祖父唐贵曾任户科给事中。父亲唐宝做过永州知府。唐顺之

生来禀赋超常,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博览了众多的文献典籍。在二十三岁时,他参加了嘉靖八年

的会试,荣登榜首。后调任兵部主事。不久称病辞官回乡。当倭寇蹂躅长江南北时,赵文华出京

巡视军队,上疏推荐了唐顺之。唐顺之被起用为南京兵部主事。由于父丧期限未满,唐顺之没有

出任。丧期结束后,朝廷召用为职方员外郎,晋升为兵部郎中。兵部派唐顺之到蓟镇查核军籍情

况。回京后,唐顺之上奏报告说该镇缺额三万多员,在籍兵员也没有什么战斗力,为此他上书提

出了九条解决办法。由于唐顺之的上奏,蓟镇总督王哲以下诸将都受到降级处罚。不久又派唐顺

之到南京、浙江督察军务,与胡宗宪一同商议讨伐海盗。唐顺之认为抵御海盗的上策,应该将海

盗阻截在海岸线外,如果放纵他们让其登上陆地,那么内地就都会受到祸害。于是唐顺之亲自出

海,从江阴抵达蛟门山处的大海,一昼夜行驶六、七百里,随从人员都惊恐呕吐,唐顺之神态自

然,镇定如常。倭寇屯集在崇明三沙岛,唐顺之亲自督水军出海截击,斩敌一百二十人,沉敌船

十三艘。因战功唐顺之升为太仆少卿。胡宗宪说唐顺之权力过轻,又朝廷提升他的职务为右通政。

唐顺之听说海寇将进犯江北,于是急令总兵官卢镇在三沙岛狙击,自己率副总兵刘显迅速增援,

与凤阳巡抚李遂合力大败海寇于姚家荡。海寇困窘,退驻庙湾。唐顺之乘势迫近,敌我伤亡相当。

李遂意欲将敌人围困起来,唐顺之觉得这不是办法,于是指挥军队迫近敌营,攻打他们但没有成

功。三沙岛的官军又频频告急,唐顺之于是又率兵增援三沙,督率卢镶、刘显进攻,却先后两次

失利。唐顺之十分愤恨,亲自跃马布阵。海寇构筑了高楼瞭望官军,看见唐顺之的军队整齐,因

而坚守阵地而不出战。见此情形,刘显请求退兵,唐顺之不同意,他手提战刀,冲到距敌人营地

一百多步远的地方,卢镇、刘显担心出事,坚决请唐顺之退回。这时正值酷暑,唐顺之在海船中

居留两月之久,因此染上了疾病,于是返回太仓。嘉靖三十九年(1560)春天,汛期到了,唐顺

之带病巡视海上,过焦山,至通州病逝,时年五十四岁。讣告传到京师,皇帝令公祭安葬。按常

规,四品官只赐祭,而不赐葬,唐顺之因为国辛劳而死,所以得到皇帝赐葬的礼遇。唐顺之对于

各门学问无不涉猎。对于天文、乐律、地理、兵法、弧矢、勾股,无不穷根寻源。他还搜集大量

古今典籍,剖析补遗,分门别类,分为六编传播于世,读书人都不能理解其中奥妙。他曾师从王

畿学习良知之学,闭门独坐,整月都忘掉睡觉,在静坐中颇有所得。唐顺之作的古文,汪洋恣肆

有大家风范。平生艰苦自励,用门板作为床榻,不设坐卧垫具。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

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断句前通读文章,整体感知,

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

作出相应调整。

(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姓名称谓、官职爵位、

服饰建筑、天文历法、风俗礼仪、典章制度等。要全面识记,突出重点,准确理解,认真推断。

平时注意系统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

(3)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

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事实情况。主要

关注是否弄错对象、时间、事件、原因等。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

“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

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事件原因的能力。要通过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整合,梳理文章

叙事线索,总结语段大意,分层概述原因。

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

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

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

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

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

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

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方法。答题时需要根据具体的题型选择对应的答题方法,这样才能事半

功倍。

15~16.【答案】C、

【解析】(1)C.“间接抒情”错,颔联是直抒胸臆。

(2)“吏进饱谙箝纸尾”运用了韩愈的典故,从注释中可以看出,韩愈这个县令当的有名无实,

反映了官场的黑暗与污浊。“客来苦劝摸床棱”客人苦劝“我”遇事模棱两可假装糊涂,可见作

者在这时仍没有向黑暗势力低头,仍旧坚守自己的本心。“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

诗人正准备归里赋闲的行装,采用了反问,是表达自己对州官、对黑暗官场的失望,态度庄严坚

决,“笑指庐山",虚写想象归隐后自己寄情山水的生活,表达出诗人归隐山林的意思,虚实结

合,可以看出作者对颠倒是非、不辨枉直的朝政的愤慨。

答案:

(DC

(2)①表达诗人对官场黑暗生活的不满。运用用典的手法,用韩愈的“箝纸尾”写出官场的黑暗。

②表达对清白节操的坚守。用来客劝我糊涂,反衬诗人的清白。③表达归隐的愿望。“君知否”

以问句形式对州官、对黑暗官场的庄严宣示,后一句用虚笔想象游历“庐山古涧藤”借景抒情,

抒写归隐后自己寄情山水的生活。

译文:

我已经白发萧萧了却还是一个郡丞,又一次在隆兴府观看上元节的花灯。我也不屑和那些无

耻之徒争什么长短高低,还不如东奔西走,挣二斗米糊口吃饭。小吏操办公文时对上司低声下气,

有人来苦声劝说,却模棱两可,含糊其事。我正准备归里赋闲的行装,不信你看,我游走用的藤

杖都准备好了。

赏析:

把自己这些年的生活、情怀写给朋友们看,提笔便有许多辛酸。诗人把这许多辛酸,融铸在

“衰发萧箫老郡丞”这个起句里,先给朋友们展示一幅自画像:白发稀疏,老态颓唐,这已是一

层辛酸;官位又不过是辅佐州长官的郡丞,而且是“老郡丞”-多年来一直作一些细碎事务,更

加上一层辛酸。计自三十四岁初入官场,在宦海中沉沦二十多年,始终未曾独当一面,以展其抗

敌救国的壮志雄心。岁月流逝,人生倏忽,自然界的酷暑严冬与政治生涯中的风刀霜剑,交相煎

迫,他安得不老。虚捐少壮之年,空销凌云之志,又安得不颓。这个起句,挟半生忧患俱来,把

斯人憔悴的形象描绘得逼真,读之便令人法然。第二句“洪州又看上元灯”是反接,以上元灯火

的彻夜通明,反衬此翁的颓唐潦倒,更有酒酣耳热,悲从中来的感慨。于是引出颔联直抒胸臆,

诗情步步展开:“羞将枉直分寻尺,宁走东西就斗升。”这十四个字是近年宦海生涯的概括。谗

言可畏,三人成虎,世间枉直,一时谁能评断清楚。即以放翁而论,他一生受了多少冤枉,哪一

件又曾得到公正的裁判。早在四川,他就有“讥弹更到无香处,常恨人言太深刻”(《海棠》)

的感慨;去岁奉诏东归,孝宗有意任为朝官,又被曾觌等人从中梗阻,这些政治上的枉和直,是

和非,语言是不能分辨其寻尺高低的。何况,他本来就不屑向他们分辩,甚至以这种分辩为“羞”。

显然,他对政治上的翻云覆雨、钩心斗角是十分厌恶的,对那些吠影吠声的群小是不屑一顾的。

他宁愿作外郡佐僚,东奔西跑,就升斗之俸以糊口,这样到能避开许多风波。这是陆游郑重的选

择,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诗句中“羞”字、“宁”字,下的很重,感慨遥深。

但是,高飞远引,甘居下僚,这不能使自己的心安适下来。远郡佐僚生涯,带给他的是更大

的苦恼:“吏进饱谙钳纸尾,客来苦劝摸床棱。”“钳纸尾”用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故事,

说明自己现任分管茶盐的佐僚,对主官只能唯唯诺诺,天天在公文上随着主官的意志画押签名,

丝毫不能做主;甚至,连属吏也不把他放在眼里。他尝尽了俯仰随人的滋味。“饱谙”二字,浓

缩了无限屈辱辛酸。下句“摸床棱”用《新唐书•苏味道传》中事,全句说,好心的朋友来了,总

是苦苦劝我遇事模棱两可,假装糊涂不要固执己见。当然,这不失为一种处世自全之道;但,这

不是壮夫所为,也不是陆游所愿。

看来,进而分枉直,论是非,诗人不屑;退而走东西,就斗升,更是屈辱难忍,真是“乾坤

大如许,无处著此翁”(《醉歌》),他是走投无路了。愈转愈深的诗情,逼得他说出了一句隐

忍已久又不得不说的话-“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归隐山林,这是更大的退却,

是在他心中酝酿了多年的无可奈何的退却。但是,他真正打算退隐么。要正确理解这句话,还得

联系他一生出处行藏来看。他毕生心存社稷,志在天下,到老不忘恢复:“蹈海言犹在,移山志

未衰”(《杂感》之三),怎么会真的想到退隐山林。就在早一年,他也写过“向来误有功名念,

欲挽天河洗此心”(《夜坐偶书》)的话。显然,这不是认真的后悔,而是愤激的反语,应该从

反面读。那么,“笑指庐山”这层归隐山林的意思,自然也只能从反面来理解了。从无可奈何的

一再退却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颠倒是非、不辨枉直的朝政的愤慨。所谓《自咏示客》者,也就是

出示这样一种愤世嫉俗之情。

这首七律写的是一种特殊的人生痛苦,一种壮志难酬的苦恼悲哀,感情十分深沉。诗的抒情

契机,全在一个“羞”字,一个“笑”字。这两个字是全诗线索,兴起许多波澜,构成许多转折,

包含许多苦恼。在“羞”字里可以看到诗人的尊严,在“笑”字里可以看出诗人的眼泪。从句法

上看,颔联属对工整,颈联用事贴切,增加了诗的容量。在章法上,诗意层层退却,诗情却层层

推进,愈转愈深,尽曲折回旋之能事,而全诗以衰颓气象起,以苦笑终,更加强了这首诗的感染

力。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

歌进行整体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地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

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

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

人论世”。

怎样读懂诗歌

(-)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

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

理解诗歌。

(-)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

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

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

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17•【答案】【小题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题2】致知在格物

【小题3]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小题4】上称帝辔,下道齐桓,中述汤、武

【解析】故答案为: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点字:己)

(2)致知在格物(重点字:致)

(3)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重点字:慎)

(4)上称帝辔下道齐桓中述汤、武(重点字:辔)

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

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

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

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

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具体语境,就会把“始”

写成“使”。

18.【答案】C

【解析】通读五句话,可以看出这段文字应是由古代语句引出对今天工匠精神的阐释,故应将②

放在①前,并放在文段的开头,排除A;③④⑤三句是递进式的,先企业,后国家,最后是世界,

故顺序应是⑤④③,排除BD;正确语序为②①⑤④③。

故选:Co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作答此题主要运用排除法,在通读语段的基础上,

了解语段的主要内容,根据结构、语意关系以及语段中的一些提示性词语(如:关联词、代词等)

判断先后顺序。

解答语句排序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

问题的切入口。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

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

3.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

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19.【答案】A

【解析】①目无全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形容技艺已经达到非常纯熟的地

步。根据“妨碍了语文素养的提升”可知,此处属于望文生义。错误。

②噤若寒蝉:像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该成语为贬义词,不

能用于作为评委的他不肯透露一点信息时的表现。错误。

③蔚为壮观:形容事物美好繁多,形成盛大壮丽的景象,给人一种盛大的印象。根据语境中的“一

座高崖上塞刻着‘中国共产党万岁’7个大字,亮白如新”分析,此处使用正确。正确。

④拍手称快:拍掌叫好,多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根据“纷纷揭露攻击者

的险恶用心”可知,此处属于望文生义。故使用错误。

⑤桑榆晚景:指照在桑树、榆树梢上的落日余晖,比喻人晚年的时光。语境指老人们拥有美好的

晚年。正确。

⑥惨淡经营:费尽苦心谋划某事。语境指邱涛创业很努力。正确。

故选:Ao

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高考能力层级E。做题时要结合积累的成语

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

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

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

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

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

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答案】B

【解析】A.结构混乱。“最好的证明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战争与和平》就是以拿破仑入

侵为背景展开的”句式杂糅,是由“最好的证明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战争与和平》”和

“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战争与和平》就是以拿破仑入侵为背景展开的”杂糅而成,可保留

其一。

B.正确。

C.搭配不当。“夏志清”和“成为西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经典之作”搭配不当,可在“成为”

的前面加上“这部作品”。

D.搭配不当。“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新时空”动宾搭配不当,可把“创造”改为“提供”。

故选:Bo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病题通常的做法是压缩看主干有没有残缺、搭配不当等

毛病,再看压缩掉的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是否存在修饰不当的毛病,最后看句子中有没有典型的

语病特征,比如表并列的词,是否、能否、好坏等两面的词,是、成为、变成表判断的词。

搭配不当主要有以下六种类型:

(1)主谓搭配不当。

(2)动宾搭配不当。

(3)主宾搭配不当。

(4)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

(5)一面与两面不搭配。

(6)否定与肯定顾此失彼搭配不当。

21.【答案】B

【解析】例句:介词,表凭借、工具,用来……的。

A.连词,表原因。

B.介词,表凭借、工具,用来……的。

C.连词,表原因。

D.连词,表原因。

故选:Bo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

“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

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

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

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

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

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

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22.【答案】B

【解析】“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事物。

A.“贵”,形容词作动词,看重,珍惜。

B.“坚”,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程度、硬度。

C.“齐”,形容词作动词,看齐。

D.“诚”,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有诚意。

故选:Bo

此题考查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后面

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

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

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