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天化中学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新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云天化中学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新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云天化中学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新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云天化中学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新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云天化中学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新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天化中学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新高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朱熹认为人性固然重要,但情为“未发”,把握自己的本性还需从“已发”处用力。“性无不善,但情迁于物,心所发为情,或有不善。”由此可知,朱熹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 B.有善有恶 C.无善无恶 D.本善习远2.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可以通过《圣经》直接与上帝沟通。这在当时产生的最具重大影响的是()A.将人们从权威迷信中解放出来 B.动摇了教会在人们心中的权威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动摇了西欧封建统治的基础3.在192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杭州西湖会议上,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要求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但是,“大多数与会者反对马林的提议,认为国民党是资产阶级政党,中共党员加入进去,与资产阶级混合,会丧失党的独立性”。材料说明当时A.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间的关系十分紧张B.共产党对当时国民党性质缺乏理性的认识C.资产阶级已经不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D.共产国际对当时中国时局的判断严重错误4.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形成了捐助制度。该制度规定,每年雅典城邦都要指定一部分富有公民承担城邦的公共支出,特别是资助戏剧演出、修建战舰。此外,富有公民在战争时期要承担更多税额。这表明古代雅典A.重视缓和公民财富不平等的矛盾B.贵族集团政治地位上升C.形成了高度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D.社会阶级对立得到消除5.沿海走私的现象在整个明代一直存在,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形态这反映出当时A.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B.海禁政策未真正实行C.海外贸易的范围扩大 D.传统手工业优势明显6.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梳着小辫走进课堂曾引起学生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辜鸿铭所言的“心中的辫子”喻指A.孔孟之道B.程朱理学C.传统观念D.民主平等7.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观摩了西安城郊的一个村庄村委会选举后说:“我了解到,像其他遍及中国的近五十万个村庄一样,他们很快就要透过选举推举你们当地的领导,……只要有选举,人民就有决定权,……你们的成就是一个窗口。”这个“窗口”是指A.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 B.为政府机构的产生提供依据C.直接选举制度全面推行 D.基层民主得以进一步扩大8.佛兰德伯爵在布鲁日城发现了一个逃亡农奴,要把他抓回去,却被市民赶出了城。该故事可能在公元:A.5世纪末 B.8世纪中叶 C.11世纪前 D.12世纪后9.1942年2月蒋介石出访印度,21日宋美龄广播了蒋介石的《告印度人民书》英文稿。文中说,中印两国人民命运相同,因此应并肩作战。他同时要求英国能够“不待印度人民有任何的要求,从速赋予印度国民以政治上之实权”,使他们能发挥精神和物质无限之伟力。中国领导人的这次印度之行反映了A.抗战中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英、印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C.远东事务引起国际社会关注 D.中印对日作战已经转入反攻10.古典时期雅典公民群体社会经济结构表据上表可知,当时雅典A.自由农是民主政治的主体 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C.少数富人控制了城邦政权 D.民主政治范围广泛11.下表为1950一1952年江西省国家粮食采购量占产量及上市量比重(单位:万公斤)A.“一五”计划得到了有效推进 B.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影响力加强C.城乡体化逐步实现 D.合作化运动逢勃开展12.下表为1933—1939年美国参加罢工的工人人数及其所占全国工人总数比重的统计表。对表中变化趋势解读正确的是,美国年份1933193419351936193719381939人数(万)11714711278.918868117比重(%)6.37.25.23.17.22.83.5A.国家干预经济取得成效 B.阶级矛盾十分尖锐C.民主政治制度日臻完善 D.贫富差距逐步扩大13.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从东、西方间的关系这一角度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对这一观点的解释最合理的是,马歇尔计划A.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具体运用 B.直接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出现C.具有控制西欧拉拢东欧的双重企图 D.通过经济援助造成欧洲事实上分裂14.古代罗马法中规定:法官在审理诉讼案件时,如果原告有欺作、胁迫等行为,被告如果也有可原谅的错误,法官有权减免被告的责任。这一规定A.提升了法官的司法权威 B.有利于维护诚信和公平C.意在维护罗马公民利益 D.强化了人们的守法意识15.章太炎认为,“民不知变,而欲其速化,必合中西之言以喻之”“故合中西之言以喻民,斯犹磁石引铁,与树之相近而靡也”。这一言论A.弥合了革新与守旧之间的分歧 B.旨在减轻国人对西学的敌对情绪C.并未跳出传统夷夏之辨的视野 D.扭转了社会大众故步自封的习气16.1942年初,第九战区代司令长官薛岳指挥军队在长沙会战中取得了长沙大捷,打死打伤日军约六万人。英国《泰晤士报》称:“1941年12月7日以来,同盟军惟一决定性之胜利系华军之长沙大捷”。下列有关长沙大捷的表述正确的是A.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B.长沙会战时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C.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D.说明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重要战场之一17.下表是中同1977年到1986年高校招生相关数据简表,这一表格能够反映出A.该时期的大学完成了教育转型 B.改革开放促成了高等教育的普及C.恢复高考初期的生源质量最好 D.20世纪80年代的高等教育稳步发展18.“它是时代的产物,它兴盛于英吉利民族呼唤主权国家之时,它肩负着两个重大的历史使命——实现国家统一、确保国家独立。”“它”是A.封建等级制B.等级君主制C.君主专制D.君主立宪制19.《唐律》把“父母在,别籍异财”规定为“十恶”重罪中的“不孝”罪状之一,予以严惩。宋朝法律虽继承了《唐律》这一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凡民祖父母、父母在,子孙始娶,便析产异籍”的情况十分普遍。这一变化表明A.唐代“三教合一”冲击 B.对国家基本伦理形成严重挑战C.宋代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唐宋主流思想发生了明显变化20.赵佗的事迹主要记录在《史记》和《汉书》中,它们所书写的赵佗乃是一个普通的秦末将领,受命出征百越之地,“受南海尉任嚣托,行南海尉事”。后自立,成为南越国的开国君主。宋代的小说《太平广记》记载:“南越民不耻寇盗,其时尉佗(赵佗)治番禺,乃兴兵攻之。有神人适下,辅佐之”,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西晋王范的《交广二州记》、南朝沈怀远的《南越志》都有类似记载。这说明A.史实传播离不开艺术化的呈现方式B.研究历史只能依据史书不可借助小说C.史书记述成为历史作品创作的重要素材D.史实考证要注意史书与小说的互相印证21.古希腊哲学家中,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都主张人文主义思想.但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思想不同于智者学派的是A.探究人的问题B.注重人的道德C.树立人的尊严D.强调人的价值22.近代有人向政府上书建言:“诏天下,同时断发,与民更始。令百官易服而朝,其小民一听其便。”此上书应在A.鸦片战争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C.民国初年 D.新文化运动中23.在古希腊世界城邦争霸一直是主旋律,但其中还蕴藏着某种走向更大规模的希腊国家的要求,如以提洛同盟为基础的“雅典帝国”的建立就可以看作是一次使希腊走向统一的尝试,但历史上却最终没有出现“希腊帝国”,造成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是A.海洋文明和商业的发展B.泛希腊主义思想的制约C.社会和阶级矛盾的激化D.城邦本位主义观念的影响24.《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的基础,也是了解早期罗马社会的重要文献。我们可以从中了解A.罗马贵族为了维护特权排斥法律 B.罗马人常以法律为工具对外扩张C.罗马共和体制将被帝国体制取代 D.罗马人对公平与权利的追求25.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们并非不理解残酷的命运和外部世界对人类创造的束缚。然而在他们看来,人类有能力获得知识,而知识的效用在于它能让人们变得“更为明智和幸福”。据此可知,文艺复兴A.有利于推动科学的进步 B.继承了古代人文精神C.唤醒了人类的自我意识 D.促进了艺术思想繁荣26.“我们的祖先是这片广阔大地的主人;但是,你们的祖先看上了我们的家园。我们曾经给了他们很大的生存之地;可以,他们却不满足……现在,你们成了一个庞大的民族,而我们却几乎连容身之地都快没有了。”这段话是A.南非的原住民对白人统治阶级演讲B.北美洲印第安人对美洲的白人演讲C.台湾原住民对日本殖民统治者演讲D.被运到美洲的黑奴对奴隶主的演讲27.下图为五十年代初画家李琦表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宜传臥《越走越快》,该作品反映出当时A.我国初步实现了工业化B.传统的耕作方式占主体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D.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28.关于“法”的认知,古代中国思想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主张。下列项中,体现了韩非子“法”的主张是A.“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B.“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C.“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 D.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29.周代礼治的核心是确立血缘与等级之间的同一秩序,由这种同一的秩序来建立社会和国家的秩序。该秩序表明西周A.形成了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B.宗法制已成为政治制度的核心C.始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制度D.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30.《全唐诗》云:“浪没货鱼市,帆高卖酒楼”、“扬州喧喧卖药市,浮俗无由识仙子”、“锦江风散霏霏雨,花市香飘漠漠尘”。上述诗句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唐代A.坊市界限打破 B.草市普遍出现 C.商税收入增加 D.专业市场形成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37年8月21日,中苏订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以条约形式确定援华制日政策,但不承担参战的义务,中国则承诺不与第三国缔结共同反苏的协定。依约,苏联同样允诺不与日本签订任何条约。……1941年4月13日苏联与日本莶订《苏日中立条约》,在这以后,苏联对华军事援助逐渐减少以至完全停止,从1945年2月起,苏联秘密从欧洲战场抽调大量军队,增兵远东。同时,苏军储备作战物资,改善交通,准备与日本一战。4月,苏联宣布废除《苏日中立条约》.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向日本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摘编自赵士国《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华政策解读》(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背景.(2)根据材料概括1937-1945年苏联对日政策的演变及启示。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朝贡体系是存在于亚洲地区、以中华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政治秩序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朝贡国向中华帝国称臣,接受朝廷的封号,定期进献贡品,朝贡国由此可以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而中原王朝对朝贡者往往都采取册封奖赏、“厚往薄来”的态度,并不勒索经济利益,他们只需要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这样双方构成了一种仪式化的政治关系,……但至少形成一种和平关系。这使得朝贡体系得以维系千年之久。直到近代,伴随着中华帝国的衰落,朝贡体系才最终解体。——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等材料二近代以来,西方打着人本主义的旗号,鼓吹所谓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普世价值观,藉此宣扬西方文明优越论。事实证明,这一普世价值体系强调自我为中心,满足西方资本全球扩张的要求,对人口占绝大多数的非西方国家表现出强烈的排他性,反而开启了弱肉强食的“潘多拉魔盒”,带来国际关系的失衡。——摘自谢文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境遇》材料三“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阴云不散,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面对全球问题,“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2017年1月)(1)根据材料一概括朝贡体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历史影响。(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西方文明优越论的形成根源及所带来的历史危害。(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中国主张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因素。33.新式学堂材料一1895年前,新式学堂仅仅分布于沿海七省,仅仅存在于少数口岸城市。1898年扩展到云、贵、川等内陆省份。20世纪初,蒙、新、藏等边远地区也纷纷创办学堂,新式教育覆盖全国。1905年后,基本形成了大学、高等专门—都市省垣,中学、师范—府治,高小—县城,初小—乡镇这样的学校与行政梯次配备的体系。学堂种类也在不断增加,在原有的语言、工艺、军事学堂的基础上,师范、法政学堂大批开办,实业学堂在农、工、商下又分出许多专科,还有专为一些阶级、阶层开设的学堂(如贫民学堂)。新式学堂推动了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群体意识、群体观念渐趋一致,他们投身社会变革的各种活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材料二中国乡村也出现另一现象,改寺庙为学堂蔚然成风,引起民众不满,江苏东台发生“改佛寺为学堂,乡民不悦而起”;而一些“劣绅莠士,借兴学为名,侵吞公款,致教育之声日堕,教育之信用全失”,浙江景宁县沙溪学堂的创办“以盐竹两捐为经费,均用强手段抽取,每年并计不下千余金”,凡此种种……。不少人鄙视新学堂,“学校里唱歌、体操和剪纸、拌泥等手中劳作,都是鬼混”。且新式学堂“近城镇入之,僻远不与;有势力者入之,寒微不与”。人们喋喋不休:“自学堂设立以来,不但老师宿儒坐困家乡,仰屋而叹,即聪慧弟子,亦多弃儒就商。凡入学堂者,莫不染乖戾之习气,动辄言平等自由,父子之亲,师长之尊,均置不问”。当时,中国乡村毁坏新式学堂屡见不鲜。——两则材料均摘自《<晚清改革与社会变迁>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我国自汉代就奠定了古代教育的传统,直至清朝末期才逐渐改变。中国古代教育的“传统”是什么?依据材料一说说“逐渐改变”的表现是什么?(2)读材料二,分类提取有关乡村毁学原因的信息(3)基于以上两则材料,谈谈你对新式学堂的看法。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D【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朱熹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是人性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由此可见朱熹认为人性本善习远,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并未体现外界对人性的影响;朱熹认为人性本善,习性却相差很远,并非有善有恶和无善无恶,B、C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B【解析】

每个基督教徒都可以通过《圣经》直接与上帝沟通,弱化了教会的地位,动摇了教会在人们心中的权威,B正确;马丁·路德的主张依然提倡宗教信仰,A排除;马丁·路德认为上帝是最高的权威,排除C;西欧封建统治的基础是经济因素,而非信仰因素,排除D。3、B【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2年时期的国民党还是革命的政党,是代表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政党。大部分共产党员“认为国民党是资产阶级政党,中共党员加入进去,与资产阶级混合,会丧失党的独立性”,这说明好多共产党员对当时国民党性质缺乏理性的认识,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此时国共关系十分紧张,排除A项;此时资产阶级是革命的,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排除C项;共产国际要求共产党同国民党合作是对中国革命形势作出的正确判断,D项排除。4、A【解析】

依据材料“每年雅典城邦都要指定一部分富有公民承担城邦的公共支出”“富有公民在战争时期要承担更多税额”来看,这种制度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因此其目的是为了缓解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稳定城邦秩序。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未体现贵族集团政治地位上升,排除;C项“高度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表述夸大其词,排除;D项“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5、D【解析】

据材料“载货径赴日本和东南亚各国贩卖”“带货到国外从事走私贸易”“向国外贩卖商品”等信息可知,这时期主要以贩卖国内货物为主,体现了传统手工业占一定优势,D正确;自然经济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后,A错误;明代开始实行海禁政策,并且真正实行,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海外贸易范围扩大的现象,C错误。6、C【解析】

辜鸿铭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物,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主要矛头是批判中国传统观念,因此辜鸿铭发式被认为是传统观念的象征,被嘲笑。辜鸿铭认为学生有心中的辫子,即辜鸿铭认为这一心中的辫子是传统观念,选项C正确;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是传统观念的具体构成部分,排除A、B;民主平等是西方思想,是新文化运动中提倡的主张,排除D。7、D【解析】

材料是改革开放后,关于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情景的描述,说明基层民主得以进一步扩大,故选D;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实现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排除A;农村基层选举和政府机构无关,材料信息不能说明直接选举全面展开,排除B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像其他遍及中国的近五十万个村庄一样,他们很快就要透过选举推举你们当地的领导”,联系所学我国基层民主建设成就分析解答。8、D【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随着城市生活再度旺盛,在弗兰德伯爵们的保护下,羊毛纺织业和布料贸易在此快速而安全地为布鲁日累积了财富。布鲁日于1128年7月27日得到了设立城市的许可证,也建了新的城墙及运河,由题干“佛兰德伯爵在布鲁日城”发生的故事,所以该故事发生在12世纪,D选项符合题意;公元5世纪末、8世纪中叶和11世纪前布鲁日尚未取得设立城市的许可证,因此ABC选项排除。9、A【解析】

抗战时期中国领导人出访印度,强调两国合作,表明支持印度民族解放的外交立场反映出当时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A项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世界人民的共同敌人是法西斯轴心国集团,英印是反法西斯同盟的成员,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具体“远东事务”和“国际社会”的关系,C项错误;1942年初,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刚刚成立,中印对日作战还不具备反攻条件,D项错误。10、A【解析】

依据古希腊民主政治来看,本邦成年男性才享有政治权利。表格数据显示,小农阶层在公民比例中最高,因此可以看出自由农是民主政治的主体。A正确;材料不能显示雅典土地兼并状况,B排除;材料不能证明公民在城邦中的比例,不能说少数富人控制了城邦政权,C排除;雅典民主政治只局限于公民,范围不广泛,D排除。故选A。11、B【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国家粮食采购量从1950年的20398.5万公斤到1952年的70146.5万公斤,采购数量翻了一番多,占上市比重由24.6%上升到85%,可见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影响力大大加强,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一五计划是1953年-1957年,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国家的粮食采购,没有提到城乡的发展,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合作化是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材料涉及的是政府的粮食采购,没有提到合作化运动,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该时期在农业方面开展土地革命,劳动互助合作,允许农民自主经营,兴修水利等,促进了国家粮食产量的提高,巩固了新生的政权,考生需要了解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一五计划在时间上的区别。12、A【解析】

表格数据反映了美国参加罢工的工人占全国工人总数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依据罗斯福新政可知,罗斯福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手段减缓了阶级矛盾,意味着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A正确;表格数据反映了阶级矛盾稍有减缓,B错误;但从罢工人数所占比例不能反映其政治制度的完善,C错误;材料信息不能反映美国的贫富差距的变化,D错误。故选A。13、D【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美国开始实施“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目的是援助西欧各国复兴经济,以稳定资本主义秩序,对抗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这样马歇尔计划造成了欧洲事实上分裂,所以说“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D正确;A未能充分说明马歇尔计划导致欧洲的分裂,排除;B项是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排除;C侧重的是马歇尔计划的政治意图,并未阐明马歇尔计划导致欧洲分裂,排除。14、B【解析】

材料信息是,因原告有欺诈行为而减免被告的责任。这说明不诚信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既体现了对诚信原则的维护,也体现了司法公平,故B项正确;该规定提升了法律的权威,而不是法官的权威,排除A项;材料中的规定可能发生于罗马公民之间,因而不能说明是为了维护罗马公民利益,排除C项;材料中的规定强化了人们的诚信意识,而不是守法意识,排除D项。15、B【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要使人民了解中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就像磁石吸铁一样去吸引西方文化,西方文化靠近中国文化就像小树在大树下生存会萎靡一样,用这种方式形容西方文化相对于中国来说不会影响中国,反而会被中国文化影响,从而减轻国人对西学的敌对情绪,故选B;A不符题意,排除;材料并没有出现夷夏观念,C错误;扭转了社会习气,过于绝对化,D错误。16、D【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初的长沙大捷重创了日本侵略军,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这说明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重要战场之一故D项正确;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故A项错误;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故B项错误;1943年7月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故C项错误。17、D【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高校录取考生的比重不断上升,说明当时的高等教育稳步发展,D正确;当时的大学仍然以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为主,无法得出转型的结论,A排除;高等教育至今尚未普及,B排除;受文革十年的影响,恢复高考初期的生源质量最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C排除。故选D。18、C【解析】

依据“英吉利民族呼唤主权国家之时”、“肩负着两个重大历史使命——实现国家统一、确保国家独立”,结合所学可知,“它”应该是都铎王朝时的君主专制,国王在实现国家统一和自立的过程中扮演了引领民族的角色,故C正确;封建等级制、等级君主制与“实现国家统一、确保国家独立”的历史使命无关,排除AB;1689年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此时英国国家已经统一,D错误。19、B【解析】

宋朝法律虽继承了《唐律》“父母在,别籍异财”的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析产异籍”的情况却十分普遍。这说明宋代对“孝”的基本伦理出现了严重挑战,故B正确;材料和“三教合一”无关,故A错误;“析产异籍”不是宋代理学的思想主张,故C错误;唐宋主流思想依然是儒家思想,故D错误。20、C【解析】

赵佗的事迹主要记录在《史记》和《汉书》中,从宋代的小说《太平广记》看,小说的叙述虽然有神话色彩,但也承认赵佗是南海尉,是一位将领,这说明史书记述成为历史作品创作的重要素材,故C正确;史实传播不一定要通过艺术化的方式,故A错误;小说也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不可”这一说法太过绝对,故B错误;一般来说,史书的价值远高于小说,如上面材料中《史记》和《汉书》是记录赵佗事迹的主要材料,它们的真实度很高,后世的小说都是直接或间接依据此叙述来创作的,故将《史记》和《汉书》与小说相印证意义不大,故D错误。故选C。21、B【解析】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都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都强调人的价值,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本质,A、C、D选项是其相同点。但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忽视道德,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而苏格拉底则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22、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依据材料中的“诏天下”、“同时断发,与民更始”、“令百官易服而朝”;可知此上书主张统治者与民同时断发易服;故这应该是在清朝统治时期,结合所学知识,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主张断发易服;故选B考点:中国近代社会物质生活的变迁点评:材料中体现了移风易俗的生活改良,由此可知是维新变法。民国初年则是国家强制了23、D【解析】试题分析:海洋文明和商业的发展,是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经济条件,与希腊走向统一尝试失败无关,故A项错误;使希腊走向统一的尝试正是泛希腊主义思想的体现,故B项错误;社会和阶级矛盾的激化不是阻碍希腊统一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城邦本位主义观念强调城邦的独立自主,这一观念影响希腊走向统一,是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古代希腊·城邦24、D【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是平民和贵族斗争的结果,体现的是罗马人对公平与权利的追求,D选项符合题意。罗马贵族为了维护特权排斥法律的说法不符合史实,A选项排除。武力是罗马对外扩张的手段,B选项排除。罗马帝国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27年,C选项排除。25、A【解析】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肯定获得和使用知识会让人们“更为明智和幸福”,这有利于科学的进步,A项正确;材料没有古代人文精神及其对文艺复兴的影响,B项错误;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艺术思想繁荣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D两项错误。26、B【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印第安人是北美的原住民,欧洲移民在到达美洲大陆后,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站稳了脚跟。但之后欧洲人对土著印第安人采取了驱赶和杀戮政策,到18世纪中叶,在北美英属殖民地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新兴的民族——美利坚民族。印第安人为争取生存权利,同扩张者进行了殊死抗争,符合题意,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南非原住民并未主动给入侵者以生存之地,在南非的白人统治阶层也没有形成一个庞大的民族;C选项错误,台湾原住民并未主动给日本殖民统治者以生存之地,在台湾的日本殖民统治者也没有成为一个庞大的民族;D选项错误,被运到美洲的黑奴的祖先不是美洲的原主人,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7、B【解析】

根据材料中“从前推着走”到“现在跟着走”,想象未来要“将来骑着走”,说明从前和现在的耕作方式没有根本性的转变,当时还是以传统的耕作方式占主体,故B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从前、现在的耕作方式及展望未来的耕作方式,无法得出我国初步实现了工业化,故A选项错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指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材料没有体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故C选项错误;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经济形式,材料没有体现小农经济的特点,故D选项错误。28、C【解析】

“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体现了韩非子法治思想,故选C;A指庶人没有资格受礼遇,大夫拥有特权不受刑,不符合韩非子法治的思想,排除;儒家重视教化,排除B;D体现了民主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29、D【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礼制在血缘家族秩序和社会国家秩序中发挥的联系纽带作用,根据血缘家族秩序来建立社会和国家的秩序,说明西周时期已经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故答案为D项。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礼制的作用,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夏朝王位世袭制的确立,表明已经形成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排除。【点睛】分封制是西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分封制带有“家天下”的色彩,“国”乃是“家”的大而化之。从政权角度说,周王是最高统治者,是天下诸侯的“周天子”,是君臣关系;从宗族角度说,周王是姬姓宗族的大家长,与同姓诸侯是兄弟关系或父辈与子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政治权力是根据宗族地位分配的;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30、D【解析】

根据材料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鱼市”、“药市”、“花市”等出现在这些唐诗中,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唐代专业市场的形成,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无关“市”、“坊”即居民区和商业区界限打破的信息,A选项错误;诗中没有提供草市普遍存在的信息,B选项错误;描写商业繁荣的唐诗不能佐证商税收入增加,C选项不符合题意。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背景:日本在亚洲战场日益陷于困境;雅尔塔会议的决议;对德战争已得获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2)演变:由援华制日到对日中立再到对日作战。启示:国际形势,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等影响国际关系的变化。【解析】

(1)背景:根据材料中“从1945年2月起,苏联秘密从欧洲战场抽调大量军队,增兵远东”,“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向日本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1945年8月初的亚洲战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程和雅尔塔会议的决议等方面,说明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背景。(2)演变:根据材料中“1937年……苏联以条约形式确定援华制日政策……1941年4月13日苏联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在这以后,苏联对华军事援助逐渐减少以至完全停止……苏联对日宣战,向日本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等信息,可概括得出1937-1945年苏联对日政策经历了从援华制日到对日中立,再到对日作战的变化。启示:综合材料和苏联对日政策的演变进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形势、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等影响国际关系的变化。32、(1)特点:中国与朝贡国间有君、臣等级色彩;形成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制度性联系;是以儒家价值为基础的区域性国际体系;崇尚睦邻友好、和平外交;结构稳定,持续时间长。影响:扩大中国影响;促进区域发展;形成和平友好关系,影响后世;耗费资财、不利于国计民生;助长天朝上国观念,不利于构建真正平等的国际关系。(2)根源: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危害:强调自我,西方推行文化霸权,企图主导全球价值观;肆意侵略亚非拉地区,带去灾难,造成贫穷落后;形成了不公正、不平等的国际关系;不利于文明交融和多元化发展,至今仍有不良影响。(3)因素:中国改革开放深化,国力增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成为负责任的大国;全球性问题凸显,急需国际社会合作应对;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全球化和多极化趋势深入发展;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尚未根除,新秩序有待建立;信息技术等科技发展【解析】

(1)特点:据材料“在这一体系中,朝贡国向中华帝国称臣,接受朝廷的封号,定期进献贡品”可知,中国与朝贡国间有君、臣等级色彩;据材料“……朝贡国由此可以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可知,形成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制度性联系;据材料“而中原王朝对朝贡者往往都采取册封奖赏、“厚往薄来”的态度,并不勒索经济利益,他们只需要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可知,是以儒家价值为基础的区域性国际体系;崇尚睦邻友好、和平外交;据材料“这样双方构成了一种仪式化的政治关系,……但至少形成一种和平关系。这使得朝贡体系得以维系千年之久”可知,结构稳定,持续时间长。影响:据所学可从扩大中国影响;促进区域发展;形成和平友好关系,影响后世;耗费资财、不利于国计民生;助长天朝上国观念,不利于构建真正平等的国际关系等方面回答。(2)根源:据所学可知,“近代西方文明优越论的形成根源”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危害: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强调自我,西方推行文化霸权,企图主导全球价值观;肆意侵略亚非拉地区,带去灾难,造成贫穷落后;形成了不公正、不平等的国际关系;不利于文明交融和多元化发展,至今仍有不良影响等方面回答。(3)因素: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中国改革开放深化,国力增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成为负责任的大国;全球性问题凸显,急需国际社会合作应对;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全球化和多极化趋势深入发展;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尚未根除,新秩序有待建立;信息技术等科技发展等方面回答。33、(1)传统:以五经为代表的儒学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并主要以选拔官员为目的“逐渐改变”表现:采用新学制适应人的基本认知发展规律,选择教学内容以培养近代化的人才为目的,学校类型方面设置专科学校,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关注贫弱者的教育(2)信息:晚晴政治腐败导致乡村毁学:借办新式学堂搜刮民财;地方政府举措不当:占佛寺为学堂,冲击民众的传统信仰。新式学堂有沦为有权有势人场所的倾向;民众思想的保守:对新学新知的不理解;对新式学堂学生趋新言行的排斥,等等。(3)本小题采用以下四个方面来评分,分别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最后合成总分。①观点:ⅰ是否基于材料;ⅱ提炼材料;ⅲ是否新颖深刻(鼓励多元观点)②史实:ⅰ是否基于材料;ⅱ使用核心史实还是使用边缘史实;ⅲ是否完整使用核心史料③论述:ⅰ逻辑性(清晰、完整);ⅱ是否史论一致④组织:ⅰ连贯性(非列举);ⅱ科学性(准确使用学科术语)基本思路:晚清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趋势的不断加深,甲午战争又意味“学器”的失败,民族危机使国人对中西政治、社会等各方面进行对比,逐步明确西方国家强盛的根源在于政治制度的先进。为此,要开启民智,融汇中西,开设新式学校是必要的途径(交代背景)。新式学堂在地域分布上日渐广泛,采用新学制适应人的基本认知发展规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培养近代化的人才为目的,在学校类型方面设置专科学校。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关注贫弱者的教育(分析材料)。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传统士人阶层嬗变为近代知识分子群体,进而,群体意识、群体观念——民族观念和民族意识觉醒,如:康梁的变法图强、严复的物竞天择、孙中山的共和革命等,并随着近代新式学堂的发展而得以广泛传播,国民素质提高的同时,也推动中国社会各方各面逐步现代化(依据材料联系所学)。中国社会素有重教兴学的传统,为何出现乡民毁学的现象?(承转)晚清国库空虚、民穷财尽,借办新式学堂搜刮民财;传统信仰与新学新知的矛盾;传统儒学伦理与新式学堂的趋新言行的冲突;新式学堂也有沦为有权有势人的场所,与旧式科举的普及性相对,民众更加排斥新学堂。(新式学堂学习近代声光化电、近代制造技术、近代法理规则、近代商业法则,这些都属于城市,与当时中国农村相聚甚远,读书人从农村出发大半不再回到农村,中国传统社会农民与士人的关系渐渐疏离,如能写到以上这点更好)(分析材料)这其中,乡民反对苛捐杂税、反对对佛堂的侵占也具有一定的正义性,从侧面推动了反清政革命势力的发展。抽象提升:新式学堂产生新群体以新及群体意识的同时,部分民众传统文化归属感却破灭。这反映清末世纪之交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传统与新学并峙、保守与开拓并存、农耕传统与工业文明较量、乡村与城市差距显著。但现代化的步伐在不断前进。范文:新式学堂的出现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体现,也是中国在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重的背景下,社会发生变革的具体表现。中国自古代以来选官制度不断变革,世袭制到察举制,再诞生了科举制,中国传统教育也相应发展,科举制也着实促进了学习风潮。但因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中国传统教育在近代社会看来依然落后不堪,不论制度怎么变革,学习的目的却只有一个,便是做官,从而以前的学生只研读儒家经典著作,参加科举,然后高中;传统学堂也只进行经学教育,培养经学人才。至清朝,这种风气恶化,出现八股文,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束缚学士思想。学校不可避免的成为了科举考试的附庸。尤其在近代中国遭遇危急之际,封建旧的学校教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培养不出具有真才实学的人,致使中国被动挨打。晚清的教育制度衰败不堪,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有识之士便已经意识到此。尤其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的展开使得清政府需要新式洋务人才,洋务派采取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便是第一所新式学堂。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彻底暴露了清王朝的腐朽落后,使近代教育的发展也进入新的阶段,开始普遍教育。从材料一来看,学堂数量的不断增加及范围的不断扩大,可以看出中国对兴办近代教育的决心。新式学堂大大有别于传统学堂,不再只教授儒家经典,更看重人才的多方面培养。学堂种类由语言、工艺、军事到师范、法政,再到农、工、商下又分出专科,种类越来越多。新式学堂的科目种类的增多对人才的培养与创新意识的提高有着极大影响,新式教育“学以致用”的思想深入人心同时。同时学堂形成与行政梯次配备的体系,并致力于普及大众,推动社会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意识与观念的一致,例如新式学堂的勃兴,为日后革命的进行了人才的储备,从而推动中国变革,社会的进步。但中国封建体制尚存,封建思想未消失,人们对于改寺庙为学堂及学堂里教授的与以往不同的技艺专业都有着或多或少的鄙夷或不解的情绪。更是对自由平等思想的浑然不知甚至于不赞同,固守封建旧思想,三纲五常,这便是中国依旧无法彻底变革的原因之一。而新式学堂自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乡绅利用其作为谋财的工具,知识新式学堂的信用丧失。并且依照贫富等级来收取学生,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