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32上海市各区2024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2024届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渡河北(南北朝)王褒①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常山临代郡,亭障②绕黄河。心悲异方乐③,肠断陇头歌④。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⑤。【注释】①王褒诞生于南朝世家大族,梁战败后被押送至长安。从今羁留北方至死。这首诗是他北渡黄河时所作。②亭障:指北朝筑构的防卫工事。③异方乐:异域音乐。④陇头歌:北朝乐府曲名,内容多写征人的艰辛。⑤失道:迷路。山阿:山的拐弯处。12.以下古代诗歌选集中,可能收录本诗的一项是()。A.《古诗源》 B.《汉乐府》C.《唐宋近体诗选》 D.《历代长短句》13.以下对本诗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是()。A.恬淡悠远 B.明丽清爽C.宏伟壮阔 D.苍劲悲凉14.有人认为诗歌起首两句“起调甚高”,结合全诗,赏析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答案】12.A13.D14.示例:开头暗扣题目,表明所写之景为渡河所见。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借景抒情,以秋风落叶,河水滔滔,表现自己漂泊零落、起伏不定的心理。且“还似”一词由眼前的黄河自然地联想到江南故国的洞庭波涛(虚实结合也可),充溢了思乡之情,去国之悲。起首两句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气氛,接下来的所见、所闻都覆盖了悲凉之情,结尾的“失道”与开头的“还似”相呼应,进一步抒发了迷茫惆怅之情。起首两句蕴蓄着丰富的情感,所以说“起调甚高”。【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驾驭诗歌体裁学问的实力。本诗共8句,每句5个字,但不是五言律诗,因为该诗的写作时间是南北朝,而近体诗指的是隋唐以后的律诗和绝句,不是汉乐府诗,也不是词,因此本诗属于五言古诗,可以收录在《古诗源》中。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风格的实力。诗的首二句写眼前秋景仿佛洞庭之畔,流露出思乡之情;次二句一转至现实的北方黄河之景;五、六两句进一步写“心悲”“肠断”的内在感受;最终二句以薄暮失道来描写诗人迷茫怅惘、恍惚苦痛的情形。全诗层层深化,写情真实,覆盖着慷慨悲凉的气氛,颇具苍劲、雄健的风格。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的实力。“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二句从眼前所见的秋风吹起,木叶纷落于黄河波上,暗暗照应诗歌标题,表明诗人所见是河北之景。结合注释“羁留北方至死”可知,此时诗人北渡黄河,羁留他乡,眼见落叶飘飞,河水滔滔,更加引起了自己的思乡之情。下句由实入虚,由眼前秋风木叶,即刻联想到有似从前的南国风景,就径直领出旧土之思的发端,并且暗用屈子《楚辞·九歌·湘夫人》“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平添出一层烟雾般轻蒙柔曼的愁闷情味来,使之拥载了更丰厚的涵纳,更给人无限悲凉之感。诗歌次二句一转至现实的北方黄河之景;五、六两句进一步写“心悲”“肠断”的内在感受——听到北方的音乐,令人心伤,听到陇头的歌曲,令人肠断。最终二句以薄暮失道来描写诗人内心迷茫怅惘、恍惚苦痛的心理。从中可以看出,诗歌的开头两句就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可谓“起调甚高”。2024届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剑客(唐)齐己拔剑绕残樽,歌终便出门。西风满天雪,何处报人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下面对这首诗的颈联和尾联的诗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翻①嫌易水②上②轻仇不足论③细碎动离魂④勇死寻常事【注释】①翻:表反而。②易水:水名,荆轲入秦行刺秦王,燕太子丹饯别于此,好友高渐离击筑以表离别之情。A.①③④②B.④②①③C.④③①②D.①②④③13.下列关于本诗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景物烘托人物B.风格直率奔放C.对比凸显人物D.咏史寄予缅怀14.清代黄白山认为删除本诗后四句,作为绝句更好,前四句“写剑客行径风生。赘后四语,其妙顿减。”对此你是否认同,请结合诗歌内容以及所学学问阐述你的看法。【答案】12.B13.D14.参考示例一:我赞同这一观点。前四句通过典型的连贯的动作行为的刻画以及独特的风雪背景烘托衬托,展示了一位痛饮狂歌后出门报恩的剑客形象,把剑客的英勇神态、轻仇报恩的心事表露无遗。充分地体现了绝句言简意赅,含蓄蕴藉的艺术特色。后四句中对剑客“勇死”“轻仇”的争论以及意在以荆轲对比凸显剑客的内容,并没有超出前四句的意蕴之外,同时表达也显得过于直白,缺乏蕴藉。参考示例二:我不认可这一观点。诗歌后四句以“勇死”“轻仇”的争论,深化了剑客有胆有识、意气风发的形象。同时,以荆轲刺秦离别之时细腻缠绵的悲情与剑客对比,使剑客形象更进一层。与前四句刻画的典型形象相得益彰,体现了律诗在情感结构上起承转合的流转改变特点。假如改为简短绝句,则会把作者逐步深化的意脉隔断,不能够充分地传达作者的情感看法。【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律诗写作规则及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实力。律诗必需押平声韵,而且必需一韵究竟,这首诗的韵脚“门、恩”,由此可知“轻仇不足论”“细碎动离魂”应是颈联或尾联的下句。律诗颈联必需要对仗,只有“勇死寻常事”与“轻仇不足论”是对仗的,应是颈联,强调了剑客有胆有识、襟怀开阔的特点。“翻嫌易水上”与“细碎动离魂”共同赞扬了此剑客的英勇高于荆轲刺秦王的荆轲。因此依次是④②①③。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实力。D.“咏史寄予缅怀”有误,诗歌涉及荆轲刺秦王的典故,但也是为了突出诗中剑客的英勇无畏,并没有“咏史寄予缅怀”。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实力。本题的解答比较敏捷,假如认同题干观点,前四句“拔剑绕残樽,歌终便出门。西风满天雪,何处报人恩”“拔剑绕残樽”“便出门”等呈现出连贯的动作,表达出剑客的英勇无畏;“西风满天雪”是诗歌的背景,“何处报人恩”表达了剑客轻仇报恩的心态。动作与背景一起展示了一位痛饮狂歌后出门报恩的剑客形象。这四句符合绝句言简意赅的特点,内容表述完整,富有艺术特色。后四句主要是对剑客“勇死”“轻仇”的争论,最终一句用典,通过荆轲来凸显剑客的英勇,表意与前四句无异,表述直白,并未超越前四句的意境。假如不认同题干观点。前面四句是描写,刻画了剑客的英勇无畏、轻仇报恩的形象;后四句是对前四句的争论,引用荆轲的典故,“翻嫌易水上”,诗人还嫌弃荆轲刺秦王前易水离别的细碎缠绵,将其与剑客进行了对比,更一步凸显剑客形象。后四句与前四句连接得当,符合律诗情感结构的起承转合、流转改变。若去掉后四句,情感的表达不够充分,也不符合诗人情感渐进的表述。2024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小题。贺新郎·九日(南宋)刘克庄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①滴。追往事,去无迹。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②。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注释】①牛山:在山东临淄县南。齐景公登上牛山感到终有一死而悲伤下泪,后遂以“牛山悲”喻人生短暂之悲。②孟嘉落帽:东晋时桓温参军孟嘉,尝于重阳节共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这里指当时文人只知搬弄典故的浮泛文风。12.下列作品与本词在意境上类似的一项是()A.《短歌行》(曹操) B.《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C.《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D.《望海潮•东南形胜》(柳永)13.以下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湛湛长空黑”一句如奇峰突起,营造了一种压抑愁苦的氛围,浇筑出作者胸中块垒。B.“白发书生神州泪”几句表明作者不仅因为神州残缺沉沦而落泪,也因人生短暂而落泪。C.“怕黄花、也笑人岑寂”一句,作者不直说借酒消愁,而是说怕被菊花所笑,曲折委婉。D.“鸿北去,日西匿”两句描写天际广漠之常见景物,以此作结,与首句呼应,意余言外。14.刘克庄在《有感》中曾写道“忧时原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在本词中,作者是如何体现“忧时”情感的?请结合词作内容进行分析。【答案】12.C13.B14.答案示例:本词中“神州泪”表明词人为国破家亡而哀思;“常恨世人”三句中词人指责当时的文人只知搬弄典故的浮泛文风,不恤国事,表达出词人对文坛的担忧;“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力危殆,振兴无望,饱含词人的无奈与悲怆。这些均表明词人自觉地将对时事的担忧融入词作之中。【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意境的实力。本词是一首重阳节登高抒怀之词。词人通过对重阳景物的描述,表达了词人对国家与个人身世的深厚感慨,以及词人对英雄末路与报国无门的哀思愤慨。其中“看浩荡、千崖秋色”写放眼遥望千山万壑,浩荡秋色。意境开阔雄浑,情感豪迈悲凉,表达了对大好河山的酷爱及国土不再的愤慨。A.《短歌行》表达曹操求贤若渴、想要建立一番功业的壮志。其中“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等借明月抒发自己对贤才的渴望,意境深厚而雄健。B.《梦游天姥吟留别》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诗中对神仙境界的描写形象辉煌流丽,感慨深厚激烈,富有浪漫主义色调。C.《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片赞扬了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来表明自己坚决主见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看法。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D.《望海潮·东南形胜》主要表现杭州的富庶与漂亮。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写西湖,呈现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全词浓墨重彩地铺叙呈现了杭州的旺盛、壮美景象,意境富丽。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意境是颇为相像。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实力。B.“也因人生短暂而落泪”错。“神州泪”说明词人是为神州残缺沉沦的“往事”而极度难过洒泪。“神州”二字曾在词人词中反复出现,说明复原中原是他记忆犹新的头等大事。而“尽凄凉、不向牛山滴”是说绝不会像曾经登临牛山的古人一样,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伤饮泣。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情感及写作手法的实力。留意找出词中“忧时”的详细内容。“白发书生神州泪”意思是虽然只是一般的一个白发书生,流洒下的行行热泪却总是为着神州大地。“神州泪”说明词人是为神州残缺沉沦的“往事”而极度难过洒泪。“神州”二字曾在词人词中反复出现,说明复原中原是他记忆犹新的头等大事。“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意思是经常怨恨世人的新意太少,只爱说南朝文人的疏狂旧事。每当重阳吟咏诗句,动不动就把孟嘉落帽的趣事提起,让人感到有些厌烦。“常恨世人”三句则有更深寄予。词人慨恨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名士风流的狂客行径,每年在重阳节登高,总喜爱提起东晋孟嘉落帽的故事,把它称扬一番,毫无现实意义,表达出词人对文坛的担忧。“鸿北去,日西匿”意思是只望见鸿雁向北飞去,一轮昏黄的斜阳慢慢向西边沉了下去。“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力危殆,振兴无望,饱含词人的无奈与悲怆。这些内容均表明词人自觉地将对时事的担忧融入词作之中。2024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三)(8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甲】今年正月十四日,与子由别于陈州,五月,子由复至齐安,以诗迎之[1]苏轼惊尘急雪满貂裘,泪洒风别宛丘。又向邯郸枕中见,却来云梦泽南州。暌离动作三年计,牵挽当为十日留。早晚青山映黄发,相看万事一时休[2]。注:[1]元丰二年苏轼被贬黄州,十四日与苏辙相别陈州,先赴黄州。苏辙随后携苏轼家小至黄,再自赴筠州谪任。齐安:黄州古称。[2]苏轼自注:柳子厚《别刘梦得》诗云:“皇恩若许归田去,黄发相看万事休。”【乙】舟次磁湖,以风浪留二日不得进,子瞻以诗见寄苏辙惭愧江淮南北风,扁舟千里得相从。黄州不到六十里,白浪俄生百万重。自笑一生浑类此,可怜万事不由侬。夜深魂梦先飞去,风雨对床闻晓钟。12.请推断甲诗首联处应为()A.东 B.南 C.西 D.北13.下列对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两首诗奇妙运用地名,示意人生的漂泊与离合。B.苏轼诗颈联对仗工整,表达对兄弟重逢的期盼。C.苏辙诗颔联运用夸张的修辞,体现风浪的阻隔。D.两首诗中的“万事”相互呼应,苏轼更显愤懑。14.请对乙诗尾联合志向象,设计一段兄弟“风雨对床”时的对话。苏轼惊问:子由,这大风大雨天,你怎么深夜独自过来了?苏辙:______苏轼:_____【答案】12.A13.B14.①.想到你我悲苦的宦海生涯,无法入眠啊!②.人生在世不得已之事许多,随着时间消逝都会过去的。【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实力。依据诗题“今年正月十四日,与子由别于陈州”,可知苏轼是在春节过后离开的,故选“东”,“东风”一般指春风或者代指春天。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实力。B.“表达对兄弟重逢的期盼”错误,表达了在萍聚萍散不能自主的人生境遇中,聚少离多的无奈之情。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特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实力。依据乙诗的“夜深魂梦先飞去,风雨对床闻晓钟”,可知苏辙在梦里都想与苏轼早日得见,兄弟二人有说不完的话,直到天明;依据题目的“子由,这大风大雨天,你怎么深夜独自过来了?”,并依据“自笑一生浑类此,可怜万事不由侬”,苏辙回答应当是和兄弟来倾诉无奈悲苦之情的,故可填写“想到你我悲苦的宦海生涯,无法入眠啊!”之类的话语;依据“早晚青山映黄发,相看万事一时休”和苏轼豁达、通透和释然的人格精神特征,推断苏轼的答复是“人生在世不得已之事许多,随着时间消逝都会过去的”之类意思的话语。2024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三)(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观雨(宋)陈与义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不嫌屋漏无干处,刚要群龙洗甲兵。【注】本诗作于建炎四年(1130)夏,这一年春天,金兵进逼长沙,守帅向子諲组织了有效的防卫,形势略有好转;而作者从汴京陷落后,一路流离,此刻正在湖南邵阳。12.按体裁分类选诗,可以与本诗编辑在一起的一项()A.《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B.杨万里《插秧歌》C.杜甫《登高》 D.柳永《望海潮》13.以下对本诗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A.雄沉慷慨 B.含蓄内敛 C.高雅明丽 D.沉郁哀婉14.结合全诗,详细分析诗题中“观雨”所寄寓的情志。【答案】12.C13.A14.示例:诗人一路颠沛,流寓邵阳,老态龙钟,不懂农桑,只能正襟危坐,表达观看骤雨风云的惊诧之情;千山万壑之间风雨际会,既描写环境,又暗喻时局动荡,生发忧虑之思;但暴雨下的景物并没有全然屈服,时局也不是黑暗一片,寄寓不屈的情志;尾联,作者不嫌雨大屋漏,希望龙送风雨,清洗兵甲,暗寓诗人对扭转时局,重振山河的渴望之情;诗歌题为“观雨”,却包含着诗人对时局的极大的关切之情。【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驾驭文化常识的实力。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留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押韵都有严格的要求,讲究平仄对仗。绝句为4句,律诗是4联8句,偶句押韵,首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律诗中间两联要求对仗工整。体裁上,本诗属于七言律诗。A.属于汉乐府。B.属于七言古体诗。C.属于七言律诗,与本诗相同,可以编辑在一起。D.属于词。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风格的实力。颔联写景,景象壮阔,气概雄浑。“阴晴”奇妙地运用了双关,既是天气的改变,也是当时抗金时局的动态,使得此作境界宽阔,意蕴丰富。尾联用典,写观雨感受,表现对抗金成功的渴望,抒发同仇敌忾、报效国家的慷慨之志。所以“雄沉慷慨”是比较贴切的评价。故选A。【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实力。“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诗人一路颠沛,流寓邵阳,老态龙钟,不懂农桑,只能正襟危坐,表达观看骤雨风云的惊诧之情。“危坐”表现了诗人慎重的神态及沉重的心情。“阴晴”是运用双关,既是天气的改变,也是当时抗金时局的动态,“观雨”与“时局”二者圆和无迹。“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江壑林岭,风起云涌,雨声阵阵。诗人既写出了夏季云雨的固有特征,也表现了他此刻浩茫深厚的思绪:广阔地域的风云翻涌、大雨滂沱,就是整个国家颠覆播迁的写照。这里不单写雨景,也是在写时局,最高统治者不作有力的反抗,致使金兵摧枯拉朽,这里的“云”“雨”又是两层含义奇妙的融会在一起,生发忧虑之思。尽管云雨猛烈遮挡万物,雨中的万物并没有全然屈服,时局也并非黑暗一片。乌云密雨中也有不屈不挠的反抗,摇摇欲坠的危局中也有一丝朝气(这里主要是指当时的长沙守帅向子諲的主动抗金举动)。颈联“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既是眼前实景,也是诗人对局势的企望。竹枝坚韧地挺立着,高高的山角上、大风吹掀处露出了光明。这里诗人对雨势改变视察的细致入微,表明他对现实的高度关注,寄寓不屈的情志。尾联“不嫌屋漏无干处,刚要群龙洗甲兵”用典,出句化用了杜甫的“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诗句,对句也是老杜的“尽洗甲兵长不用”诗句的化用,在此均为反其意而用之。作者由雨又想到了一个典故:武王伐殷时,天降大雨,姜太公说:“这是上天在为我们洗刷兵甲,助我伐纣!”我大宋王朝假如兴兵伐金,也可以借助这大雨洗刷兵器。果真如此,我个人的屋子漏雨又何妨!诗人胸中的爱国热忱喷薄而出,体现出诗人“舍小家,为大家”的壮志雄心,暗寓诗人对扭转时局,重振山河的渴望之情。在本诗中,这场暴雨如同深重的国家灾难,正可以警醒世人,唤起大宋军民同仇敌忾的抗金意志,包含着诗人对时局的极大的关切之情2024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三)(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①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②,双照泪痕干。圆月③(唐)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④。未缺⑤空山静,高悬列宿⑥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注]①鄜州:今陕西省富县。此诗作于天宝15年(756)秋,因安史之乱,杜甫被禁长安,亲属避乱在鄜州。②虚幌:轻薄透亮的帷帐。③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流寓夔州。④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优美。⑤未缺:指圆月。⑥列宿:众星。12.从体裁上看,这两首诗都属于()A.五绝 B.近体诗 C.古体诗 D.曲子词13.对两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两诗以月为题,以月色统摄全篇。B.两诗音律和谐,篇章法度谨严。C.两诗意境清冷,思亲之情真挚。D.两诗语言平易,景物人物转换自然。14.两首诗的尾联在艺术上很有特色,请结合详细内容比较赏析。【答案】12.B13.D14.《月夜》虚写想象中的妻儿望月思亲,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尾联设想将来月下双拥、离泪照干的画面,“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将当下分别的苦痛与将来团聚喜悦在想象中叠加,互为衬托,拓展了诗歌的时空,加深了情感。《圆月》写自己主观视角下的月下物像,尾联联想想象万里之外故园的松桂也正沐浴月色清辉,借松桂(飘香)表达时空同处时的思乡之情;由眼前实景到想象中虚景,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两诗尾联都是虚写,在想象中结尾,一首想象将来,干脆抒发亲人团聚的渴望;一首以景传情,含蓄表达思乡之意,各有意趣。【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诗歌体裁的实力。首先可以确定两首作品为诗歌,并非词,所以解除D;从句数和押韵角度看,两首作品为近体诗,并非古体诗,解除C;“绝句”属于近体诗,但只有四句,可见两首作品均不是绝句,解除A。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实力。D.“景物人物转换自然”错误,《圆月》中只有景物描写,尾联是诗人由眼前的月亮想像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联想到与他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实力。《月夜》虚写想象中的妻儿望月思亲,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尾联的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在一起共同靠在透光的窗帘或帷幔旁,让月光擦干两人的思念的泪。这是设想将来月下双拥、离泪照干的画面。“双照”照应首联的“独看”,“独看”是现实,不仅包含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也包含诗人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而“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抒愁的希望寄予于不知“何时”的将来。诗人将当下分别的苦痛与将来团聚喜悦在想象中叠加,互为衬托,拓展了诗歌的时空,加深了情感。《圆月》写自己主观视角下的月下物像,尾联的意思是:想到遥远的家乡的松树当茂,桂花正香,在这明净的夜晚,唯愿同远隔万里的亲人们共同沐浴在这奇妙的月光之中。诗人联想想象万里之外故园的松桂也正沐浴月色清辉。这是诗人的奇妙的愿望和真情的祝福,也是自己长期滞留异乡,久久难归的无可奈何的告慰,借松桂(飘香)表达时空同处时的思乡之情;由眼前实景到想象中虚景,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两诗尾联都是虚写,在想象中结尾,一首想象将来,干脆抒发亲人团聚的渴望;一首以景传情,含蓄表达思乡之意,各有意趣。2024届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三、(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杜甫力疾坐清晓,来时悲早春。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红【】桃花嫩,青【】柳叶新。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12.依据诗歌的题目推断,本诗可以归类于()A.送别诗 B.咏物诗 C.酬和诗 D.拜谒诗13.请选择你认为最恰当、最精彩的一组词语填入诗歌的空白处,并说明理由。A..映、照B.愁、怨C.走、过D.入、归(1)我的选择是()。(2)我的理由是。【答案】12.C13.①D
②“入”和“归”写出了桃花刚刚变得红艳,柳条才起先泛青的状态。与题目中的“早春”相照应,又和后面的“嫩”“新”相吻合,“走”与“过”无法表现桃花柳条新生的特点。同时“归”“入”化静为动,使画面充溢朝气,而“映”“照”没有这一效果。颈联以春天生气勃勃之景,反衬作者内心因年老、思乡、战乱等缘由而产生的愁与悲,以乐景衬哀情,更显其悲。而“愁”“怨”二字则过于直白。【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题材的实力。题目是“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结合“酬”字分析可知,诗人的表丈李都督写了首诗给诗人,诗人便写下本诗来酬答,本诗是酬和诗。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的实力。颈联写在大好的春天里,红色的桃花娇嫩吐艳,青色的杨柳新抽枝叶。诗句以乐景写哀情,这样奇妙的春景,“入”“归”二字,是化腐为新之法,极生动传神地写出早春的特点,写诞生命的复苏与萌动,岁序更新,桃嫩柳青,春色堪娱;“嫩”“新”引发诗人的伤春、伤老之感,诗人由眼前春景更触动思乡之情。“入”“归”二字,和题目中“早春”二字呼应,表明写诗的时候刚刚入春,所以“桃花”“柳叶”刚刚长出来,“红”“青”两种颜色只是初露端倪,与这种状态最吻合的动词就是“入”“归”,从冬天刚转到春天,所以“红色”和“青色”好像和人一般,也刚从外面回到“桃花”和“柳叶”身上,运用拟人的手法,给予人格化,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桃花”的“初红”,柳叶的“初青”,照应了“嫩”和“新”,同时富有动态美。颈联以乐景写哀情,用初春富有朝气的画面,反衬诗人的年华老去,归期无日的感伤。A.“映”“照”虽然表明白“桃红柳青”,但缺少情趣,不够生动。B.“愁”“怨”虽然采纳了拟人手法,但是与初春的气氛不符,更像写暮春,且“愁”“怨”二字过于直白。C.“走”“过”虽然有动态感,但是与“初春”不符。故选D。2024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九月九日(唐)崔善为①九日重阳节,三秋季月残。菊花催晚气,萸房②辟早寒。霜浓鹰击远,雾重雁飞难。谁忆龙山外,萧条边兴阑。[注]①崔善为:曾任秦州(今甘肃天水)刺史,客死于此。②萸房:这里指茱萸。12.以下古代诗歌选集中,可能收录本诗的一项是()A.《古体诗选粹》B.《乐府诗集》C.《唐宋格律诗选》D.《唐人绝句选》13.以下对本诗评价贴切的一项是()A.雅淡悠远B.豪迈雄奇C.清爽明丽D.深厚低婉14.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所表达的困难情感。【答案】12.C13.D14.“早寒”“霜”“雾”等深秋苍凉的环境引发了作者的伤感之情;首、颔联对重阳佳节的描写点明白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思乡之情);颈联诗人借鹰击长空与大雁难飞的对比寄予了自己不能归乡的无奈与壮志难酬的感慨;尾联诗人想到自己身处萧条冷落的龙山边关,抒发了远在边关无人关切的无聊、孤独之情;全诗多种情感交织,困难而深厚。【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驾驭常见的文学常识的实力。C.律诗通常每首八句,每二句成一联,计四联,中间两联对仗,律诗还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其次、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作者崔善为是唐代诗人,此诗共八句,颔联和颈联对仗,二四六八句押“an”韵,据此可推断可选入《唐宋格律诗选》。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实力。首联写景,以一“残”字写出百花凋残,万木零落的深秋景象;颔联写秋意萧索,“寒”字使人心生寒意;颈联借景抒情,“难”字写出诗人欲建功立业施展志向而不得的苦痛心境;尾联写诗人远在龙山边关,“阑”字表达了在这萧索的深秋之际,即使重阳佳节,也意兴阑珊,毫无喜庆的兴致。因此全诗呈现出深厚低婉的风格。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实力。全诗多种情感交织,表达了作者困难而深厚的情感:“早寒”“霜”“雾”等深秋苍凉的环境引发了作者的伤感之情;首联和颔联“九日重阳节,三秋季月残。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九月已是季秋之月,百花已经凋残。晚秋的寒气催落菊花凋零,只能到茱萸的子房去躲避早晨的寒意。由此看出,对重阳佳节的描写点明白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颈联“霜浓鹰击远,雾重雁飞难”:霜浓雄鹰难以飞远,雾重鸿雁难以翱翔。由此看出,诗人借鹰击长空与大雁难飞的对比寄予了自己不能归乡的无奈与壮志难酬的感慨;尾联“谁忆龙山外,萧条边兴阑”:想到自己身处萧条冷落的龙山边关,特别凄清悲凉,毫无喜庆的兴致。由此看出,诗人想到自己身处萧条冷落的龙山边关,抒发了远在边关无人关切的无聊、孤独之情。2024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月[唐]方干①桂轮秋半出东方,巢鹊惊飞夜未央。海上风云摇皓影,空中露气湿流光。斜临户牖通宵烛,回照阶墀到晓霜。庾亮②恃才高更逸,方闻墨翰已成章。【注】①方干:唐宪宗时举进士,因貌陋不得重用,隐居会稽。②庾亮:东晋名臣,曾登武昌南楼咏月,传为佳话。12.下列诗句中与本诗所写之“月”属同一季节的一项是()A.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B.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C.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梅花月满天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13.以下对本诗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是()A.瑰奇明丽B.质朴自然C.沉郁哀怨D.清雅淡远14.诗题《月》,却未见一个“月”字。请结合全诗赏析其妙处。【答案】12.B13.D14.答案示例:本诗看似没有“月”字,却句句写月。“桂轮”点出月之形,“皓影”写出月之色,“巢鹊惊飞”突显月之静(月之皎洁)。“斜临户牖”到“回照阶墀”,呈现出随着时间推移的月色改变,最终借庾亮咏月之典,写出了自己的才情之高,也暗含了自己明珠暗投的感喟。【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诗句含义及意境的实力。本诗中,“秋半”指秋季过半之时,故应是秋天。A.依据“梨花”“柳絮”可知,应是暮春季节。B.依据“落木”“澄江”可知,应是秋季。C.依据“梅花”可知,应是冬季。D.依据“惊鹊”“鸣蝉”可知,应是夏季。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风格的实力。本诗描写月,并未运用华丽的语言,而是以“桂轮”“皓影”“露气”“流光”等清爽的用词来呈现秋夜月下之景,清爽自然,意境悠远。因此,本诗风格应是清雅淡远。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与构思的实力。本诗首联第一句中,“桂轮”是月的别称,其中“轮”字形象地呈现了月圆之形态;而其次句“巢鹊惊飞夜未央”看似很喧闹,但远处的诗人能听见“巢鹊惊飞”的声音,其实足可见月夜之静。诗歌颔联中,“皓影”指雪白、光明的影子,“流光”也暗含了对月光的描写,因此,此处呈现了月之色。诗歌颈联中,“斜临户牖”发生在“通宵”,而到“回照阶墀”时,已经是“晓霜”时分了,因此,这一句动态地呈现了随着时间推移的月色改变。而在尾联中,作者之所以要提及庾亮,是用庾亮登南楼赏月事以切咏月。在一个秋天的夜晚,庾亮和他随行人员一起去南楼上赏月色,而恰巧的是当时南楼上还有其他人在,他们看到庾亮等人上来,便连忙回避。庾亮十共享受这奇妙的月夜,月亮高高挂在空中,这样的场景让庾亮不自觉就愉悦起来。庾亮一夜没有睡觉,他和友人谈论的兴趣盎然。于是庾亮登楼便成了一个典故,表示才华横、身居高位、志得意满的状态。而此时,作者同样拥有“方闻墨翰已成章”的才华,却无法拥有像庾亮一样的境遇,因此作者在这里借月之典写出了自己的才情之高,也暗含了自己明珠暗投的感喟。由此可见,本诗虽无一个“月”字,却到处不是在呈现与月有关的一切。2024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三)(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听泉》二首〔明〕袁中道其一一月在寒松,两山如昼朗。欣然起成行,树影写石上。独立巉岩间,侧耳听泉响。远听语犹微,近听涛渐长。突然发大声,天地皆萧爽。清韵入肺肝,濯我十年想。其二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月色入水滑,水纹带月洁。疾流与石争,山川为震裂。安得一生听,长使耳根悦。12.从体裁上看,这两首作品属于()A.律诗 B.绝句 C.乐府 D.古诗13.以下关于语言风格的评价对两首诗歌都适合的一项是()A.清爽自然B.古朴高雅C.含蓄深厚D.质朴苍劲14.两诗都擅长调动感官体验多角度描写,而侧重点各有不同,请对此加以赏析。【答案】12.D13.A14.第一首以听觉为主、视觉为辅。前四句先以松写月,为听泉勾画出一个空旷清静的环境,然后由远及近地描写泉声的改变,意在突出泉水清爽天地、洗濯肺腑的陶冶功能。其次首以视觉为主、听觉为辅。前六句写月光洒落在石头上、流淌在泉水中,如同凝聚的霜花和成片的白雪,七、八两句由视觉转向听觉,描摹水石相激、山川震裂的听觉效果,一视一听,一静一动相互烘托,表现听泉所带来的愉悦心情。【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体裁的实力。绝句是四句,解除;从押韵和对仗看两首诗都不符合律诗标准,解除;从内容看,乐府诗一般反映现实,如反映徭役的苦痛、反映斗争的苦痛、反映贫困、人民的劳动生活等现实主义题材,本诗写景抒情,不属乐府诗的题材。应为古诗。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实力。A.“月在寒松”,“树影写石上”“石冷”“山白”等语言新奇新颖,不落俗套。是谓清爽自然。故选A。【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描写技巧的实力。第一首前四句,“月在寒松”,先以松写月,接着描摹月下美景,两山如昼,树影在石,以上都是视觉描写,为听泉勾画出一个空旷清静的环境;后面诗句以听觉描写泉声,立岩听泉,由远及近,微语而至长涛,又大声发出,清爽肺肝、涤荡心魂……描写泉声的改变,突出泉水的陶冶功能。故此诗以听觉为主、视觉为辅。其次首。前六句从视觉角度,写月光照射在山上、洒落在石头上、流淌在泉水中、融入到水纹里,如同凝聚的霜花和成片的白雪;七、八两句“疾流与石争,山川为震裂”由视觉转向听觉,描摹水石相激、山川震裂的听觉效果,视听结合,静动相衬,直想一生听泉,表现听泉所带来的愉悦心情。可见本诗以视觉为主、听觉为辅。2024届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三)(7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湘夫人祠①杜甫肃肃湘妃庙,空墙碧波春。虫书玉佩藓,燕舞翠帷尘。晚泊登汀树,微馨②借渚蘋。苍梧恨不尽,染泪在丛筠③。【注】①湘夫人祠:传闻中,舜南巡不返,葬于苍梧。舜之二妃娥皇、女英南下追思,溺湘水而死,后人立湘夫人祠(又名湘妃庙)以祀。这首诗约作于唐代宗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②馨:香。③筠:竹。12.下列可能收录这首诗的一项是()A.《五言古诗选》B.《五言律诗选》C.《五言排律选》D.《五言绝句选》13.以下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碧波春”一景,不仅衬托湘妃庙的四壁萧条,更含蓄道出诗人天地无情的感喟。B.“虫书”与“燕舞”写实,“玉佩藓”与“翠帷尘”写虚,虚实结合,寓意深婉。C.“蘋”是一种香草,第六句“借渚蘋”有馨香,继承了“香草美人”的书写传统。D.五、六两句宕开一笔,转而叙晚泊凭吊,七、八两句复从庙中咏叹,得开阖之美。14.诗歌首句“肃肃”与《蜀相》次句“森森”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详细内容赏析。【答案】12.B13.B14.“肃肃”表现了湘夫人祠萧条的特点,“森森”表现了武侯庙周边柏树茂密繁密的特点,虽然表现的环境特点不同,但借助叠词的语言形式均渲染了冷肃森严之意,开篇摄人心魄,既表达对后世冷落先贤的悲伤,又隐含对自己受冷落际遇的共鸣/对湘夫人和诸葛亮的仰慕。【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驾驭文学常识的实力。从广义上来说,绝句、律诗、排律这些讲求格律的诗体是近体诗,除此外的古风、乐府诗等均属于古体诗。近体诗一般是五言和七言,而古体诗则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本诗讲究对偶、平仄、对仗等,不是古体诗,解除A。绝句是四句,本诗有八句,解除D。排律指长篇的律诗,是依据一般律诗的格式加以铺排延长而成,故称排律,又叫长律。每首至少十句,多则有至百韵者。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须对仗。亦可隔句相对,称为扇对。此诗只有八句,是典型的五言律诗,解除C。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实力。B.“‘玉佩藓’与‘翠帷尘’写虚,虚实结合”说法错误,“玉佩藓”“翠帷尘”写实,自成对比,凸显湘妃庙的颓败与荒芜。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炼字技巧的实力。“肃肃”与“森森”都借助叠词渲染环境,“肃肃”表现了湘夫人祠萧条的特点,渲染了冷肃森严的气氛;“森森”表现了武侯庙周边柏树茂密繁密的特点,渲染了一种静谧、肃穆的气氛。“肃肃湘妃庙”,开篇摄人心魄,借湘夫人祠的萧条表达对后世冷落先贤的悲伤,结合作者身世,也隐含对自己受冷落际遇的共鸣。“肃肃”又可以理解为肃穆,包含对湘夫人的仰慕之情。同样“森森”体现柏树伟岸、质朴的特点,包含对诸葛亮的无限仰慕之情。柏“森森”的静谧、肃穆的气氛,也表现了后人对诸葛亮的冷落,作者悲伤后世冷落先贤,同时也自伤受冷落的际遇。2024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短歌行赠王郎①司直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豫樟②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且脱佩剑休徘徊。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趿珠履?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注】①王郎曾为司直,今不得志,欲西上成都谒当事,求一职。王郎别公往成都,公于其临行时,作此以劝之。②豫樟:豫、樟。两种高大的乔木名。12.以下古诗选集中,最有可能收录本诗一首是()A.《古诗源》 B.《古诗菁华》 C.《随园诗选》 D.《近体诗集》13.对诗歌用典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酒酣”:这里借助“酒酣”,写出了王郎意气奋勉,拔剑起舞,唱出慷慨悲歌。B.“趿珠履”:古有穿珠履见赵使,此处告诫王郎不要为了“趿珠履”而奔跑权贵之门。C.“仲宣楼”:语出王粲《登楼赋》所登之楼为“仲宣楼”,以此点明送别之时,之地。D.“青眼”:晋阮籍待贤者以青眼,借此希望王郎能够遇到知己来施展自己的奇才。14.结合全诗,分析诗中所寄寓的情感。【答案】12.B13.A14.诗人送别王郎,寄寓深厚。诗中写王郎拔剑起舞,斫地悲歌的不得志之意,诗人用“我能拔尔”对他表示了劝慰之情;又用夸张的笔墨写王郎奇才,认为他确定能“得诸侯”“趿珠履”,表现了对友人的赞许、确定和激励;送别之处春色盎然,反衬出离别的愁绪;最终在对友人的厚望中,又表现自己年老体衰壮志未酬的悲伤之情。【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常识的驾驭实力。A.《古诗源》是清人沈德潜所编的一部唐以前的历代诗歌选集。本首诗的作者是杜甫,属于唐代诗人。故《古诗源》不行能收录该诗。C.《随园诗选》是选编的袁枚的诗歌,不行能出现杜甫的诗歌,故《随园诗选》不行能收录该诗。D.《近体诗集》所选的应是近体诗,而本诗属于歌行体,属于古风范畴,故《近体诗集》不行能收录该诗。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典故的理解实力。A.“这里借助‘酒酣’,写出了王郎意气奋勉”分析错误。从诗中“歌莫哀”可知,此处王郎的心情是悲愤的,并非意气奋勉。故选A。【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实力。上半首(前五句)表达劝慰王郎之意。王郎在江陵不得志,趁着酒兴正浓,拔剑起舞,斫地悲歌,所以杜甫劝他不要悲伤。当时王郎刚要西行入蜀,去投奔地方长官,杜甫久居四川,表示可以替王郎举荐,所以说“我能拔尔”,把你这个俊伟不凡的奇才从压抑中推举出来。下面二句承上,用奇妙的比方赞誉王郎。诗中说豫、章的枝叶在大风中摇动时,可以动摇太阳,极力形容树高。又说鲸鱼在海浪中纵游时可以使沧茫大海翻腾起来,极力形容鱼大。两句极写王郎的杰出才能,说他能够担当大事,有所作为,因此不必拔剑斫地,徘徊起舞,可以把剑放下来,休息一下。下半首(后五句)抒写送行之情。诗人说以王郎的奇才,此去西川,确定会得到蜀中大官的赏识,却不知要去投奔哪一位地方长官。送别时已是春末,杜甫用敬佩的眼光望着王郎,高歌寄予厚望,希望他入川能够施展才能。最终一句由人及己,喟然长叹道:王郎啊王郎,你正值年轻有为,大可一展宏图,我却已苍老无用了!含有劝勉王郎刚好努力之意,又表现自己年老体衰壮志未酬的悲伤之情。2024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坎坷世味尝应遍,孤独山栖老渐便。惟有悯农心尚在,起瞻云汉更茫然。次韵子瞻祈雨(宋)苏辙世故纷纷谁复闲,蛟龙不雨独安眠。人间已厌三秋旱,涧底犹悭一掬泉。庙令酒肴时醉饱,田家糠税久安便。忧心未已谁知恤,更把炉香试一燃。11.由酬唱诗的特点可推断,前一首的作者是。12.以下对这两首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一首诗的颔联中“雪霜”“琴筑”运用了比方的手法。B.据酬唱诗的特点,前一首诗颈联中“便”意为“安适”。C.据酬唱诗的特点,后一首诗颔联中“三秋”意为“三年”。D.后一首诗的尾联中“试燃炉香”与诗题中“祈雨”呼应。13.两首诗都用对比的手法抒发悯农之心,而详细表现又有不同,请加以分析。【答案】11.苏轼12.C13.前一首诗中,前三联写自己从繁重的案牍中抽身的安闲、看穿世事后对个人境遇的安适,这与尾联表达的对百姓生计的忧心形成对比,强化了作者的悯农之心。后一首诗中,前三联的每一联都用对比,人事纷纷与蛟龙安眠、百姓盼雨与上天悭雨、庙令享酒肴与百姓吃糠秕等,在这三层对比的铺垫之后,作者在尾联中集中抒发对百姓生计的深重忧虑。【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文学文化常识的实力。“子瞻”是苏轼的字,所以《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的作者应当是苏轼。【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实力。C.“三年”错误。第一首颔联将月光比方为霜雪,将泉水声比方为“琴筑”,突出的是夜的静谧和诗人的难眠。据此无法推知后一首诗颔联中“三秋”意为“三年”还是秋天的第三个月。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手法的实力。首联写诗人从繁忙中的公务脱身;颔联动静结合写寺中环境的静谧;颈联写自己一生曲折,历经世事艰难,渐渐年迈;尾联“惟有悯农心尚在,起瞻云汉更茫然”写出诗人因年华慢慢逝去,仕途隐忧,但始终有忧民之心。前三联写自己从繁重的案牍中抽身的安闲、看穿世事后对个人境遇的安适,这与尾联表达的对百姓生计的忧心形成对比,强化了作者的悯农之心。后一首诗中,前三联的每一联都用对比:首联是以人事纷纷与蛟龙安眠对比,颔联是百姓盼雨与上天悭雨对比,颈联是庙令享酒肴与百姓吃糠秕对比。在这三层对比的铺垫之后,作者在尾联中以“忧心未已”、“试燃炉香”以求雨来集中抒发对百姓生计的深重忧虑。2024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三)(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淮上遇洛阳李主簿(唐)孟浩然(唐)韦应物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日夕逢归客,那能忘旧游!1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的体裁均为五言律诗,押韵的字数都是五个。B.两首诗的创作缘由都是因为诗人漂泊在外遇到旧游。C.两首诗的诗句都有倒装现象,且倒装之后效果甚佳。D.两首诗的创作手法相同,即意象叠加、视听觉结合。13.“叶”与“树”是古诗的常见意象,有人认为孟诗颔联中的“叶”不能改为“树”,韦诗颔联中的“树”不能改为“叶”,否则诗意寡淡。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12.C13.示例:“树”相对于“叶”具有整体、直立、高大等特点,树一旦群聚则有宏大、阔远的效果;而“叶”相对于“树”具有零散、轻薄、绵密而小的特点。孟诗颔联中的“叶”不能改为“树”,因为风在树间和风在叶间吹出的声音效果不同,树间的风猛烈,而叶间的风凄厉,依据诗上下句,诗人远离故土,孤身一人,在相思明月的朗照下,在猿声四起,江水急流声的包围下,内心凄楚无比,已经到了男儿落泪的真难过地步。“叶”的形象更符合孤寂、弱小、飘舞的诗人感受。相反,韦诗颔联中的“树”则不能改为“叶”,“树”的整体感与前一句的“人”正好相对,有互文效果,人与树都进入萧瑟的苍老之境。而人之将老与颈联中的孤独、尾联中难得老友相聚时对过往的回忆,融为一体,使韦诗传达出困难的人生况味。【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实力。A.“押韵的字数都是五个”错误。第一首诗押韵的字是五个,分别是“愁”“流”“舟”“游”“头”;但其次首诗押韵的字是四个,分别是“流”“秋”“舟”“游”。B.“两首诗的创作缘由都是因为诗人漂泊在外遇到旧游”错误。从“日夕逢归客,那能忘旧游!”可知,其次首诗是因为诗人漂泊在外遇到旧游;而从标题“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和诗句“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可知,第一首诗是诗人夜宿桐庐江上时,怀念扬州旧友而作。D.“两首诗的创作手法相同,即意象叠加、视听觉结合”错误。其次首诗并没有采纳“视听觉结合”的手法,“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是转述李主簿在古渡口的茅屋里见到的景象。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实力。首先,考生要分析阐述“叶”与“树”作为意象的特征和区分。“树”与“叶”不同,“树”有整体性,具有高大、挺立的特点,树木构成森林更给人以浩大宽阔的感觉;而“叶”则是一个个零散的轻薄的个体,聚集起来又具有繁密、飘摇的特点。然后,再结合诗句的语境进一步分析,如“风鸣两岸叶”,是说“晚风吹来,两岸树叶萧萧”,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声。此处的“叶”不能改为“树”,因为风在树间和风在叶间吹出的声音效果不同,树间的风猛烈,而叶间的风凄厉。此处诗人的孤寂感,就被叶间凄厉的风声触动得厉害了。将后两句和前两句联系起来,则可以进一步想象这风声伴着猿声是作用于听觉的,月涌江流不仅作用于视觉,同时还有置身于舟上的动荡不定之感。这就构成了一个深远清峭的意境,而一种孤独感和心情的动荡不宁,都蕴含其中了,“叶”的形象更符合孤寂、弱小、飘舞的诗人感受。相反,韦诗颔联中的“门前树已秋”,是说“门前的树木正衰落逢秋”,对应前文“窗里人将老”,表达了树已逢秋,人怎能不老的感慨叹息。窗里将老之人,面对着门前已衰之树,联想岁月消逝,壮志蹉跎,人何以堪?“树”则不能改为“叶”,“树”的整体感与前一句的“人”正好相对,有互文效果,这两句不仅颇为传神地描摹了李主簿衰颓的形象与凄凉的心境,而且寄寓着诗人自己怅然若失的情怀,蕴含极其丰富。人之将老与颈联中的孤独、尾联中难得老友相聚时对过往的回忆,融为一体,使韦诗含蓄地传达出更为困难的人生境况和感受,读来更加发人深思,耐人寻味。2024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三)(8分)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_______(宋)王琪江南月,清夜满西楼。云叶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圆缺几时休。星汉迥,风露入新秋。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天上共悠悠。12.以下诗词选集中,可能收录这首词的一项是()A.《词余精选》B.《古诗源》C.《宋人中调选粹》D.《长短句百首》13.小宁准备沿用所咏对象仿写这首词,以下适合他选用的词牌和标题是()A.望江南·桂魄B.江城子·赤乌C.扬州慢·冰鉴D.望海潮·玉钩14.整首词视角多变,请结合详细内容加以赏析【答案】12.D13.A14.上阕“云叶开时冰吐鉴”写仰视所见之圆月,“浪花深处玉沉钩”写俯瞰所及之缺月。按常理,月的圆缺本有渐变过程,不应同时出现,作者却用变换视角的方法,使上下圆缺的画面同时出现,对比显明,触发人事无常的思索。下阕所写又由圆缺的月形聚焦到月中丹桂,联系起嫦娥的传闻,视角丰富且切换自然,使人生聚散无常之思更显深厚、悠远。【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驾驭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实力。从诗歌的形式来看,这是一首“词”。A.“词余”指的是“曲”;B.“古诗”指的是“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西游记儿童故事感想
- 制造业供应链优化与物流标准化建设方案
- 光储充一体微电网项目合作开发协议
- 安全伴我行主题班会记录
- 企业数字化战略下物流行业的运营模式优化方案
- 新材料研发生产投资合同
- 勤奋之路青春驰骋
- 体育健身场馆安全防护措施及责任豁免协议
- 食品安全保障协议
- 勇往直前启发梦想之翼
- M200a电路分析(电源、蓝牙、FM)
- 七年级历史试卷上册可打印
-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国洞察引擎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市场深度研究发展前景及规划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
- 《东南亚经济与贸易》习题集、案例、答案、参考书目
- 烧烤店装修合同范文模板
- 2024年中国樱桃番茄种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置业顾问考核方案
- 数据分析基础与应用指南
- 吉林市2024-2025学年度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 (一模)数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 自考《英语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题与参考答案(2024年)
- 人教版(PEP)小学六年级英语上册全册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