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随堂小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2/2A/28/wKhkGWaiWcWAeTuXAAG28iHW7gI629.jpg)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随堂小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2/2A/28/wKhkGWaiWcWAeTuXAAG28iHW7gI6292.jpg)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随堂小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2/2A/28/wKhkGWaiWcWAeTuXAAG28iHW7gI6293.jpg)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随堂小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2/2A/28/wKhkGWaiWcWAeTuXAAG28iHW7gI6294.jpg)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随堂小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2/2A/28/wKhkGWaiWcWAeTuXAAG28iHW7gI629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一、选择题1.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新”主要体现在()①取得了平等的民族权②废除了剥削制度③走上社会主义道路④基本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2.1953年,一位美国记者记述:在(中国)东北的工业区,少数民族的人民在各种工业部门里工作,他们担任着经理、管理员以及技术人员或者一般的职务。在大规模的训练班里,少数民族工人被培养成熟练的技工,劳动模范之中有许多人是来自少数民族。这表明()A.民族平等政策得到较好贯彻 B.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取得成效 C.东北老工业基地得到复兴 D.少数民族地区向工业化迈进3.我国制定《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依据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委会组织法》4.它是“新中国政府在尊重历史传统和利于民族合作的基础上,在制度形式上因地制宜地依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做出的安排”。这说明“它”()A.缺乏时代创新性 B.尊重民族特色 C.延续了封建体制 D.不利于制度统一5.2016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要求,保留并进一步完善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优惠政策。该项规定的实质()A.巩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体现教育公平和民族平等 C.推进高考制度深入改革 D.加大少数民族的教育投入6.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评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A.贯彻民族平等的原则 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D.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7.根据中国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A.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B.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8.随着民族自治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自治县相继达到了国务院设定的设市标准。由此,当地少数民族的干部群众纷纷要求在宪法中增加“民族自治市”的条文,这一要求()A.成为中国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B.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启迪作用 C.表明新中国民主政治在与时俱进 D.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9.周恩来曾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单一体的多民族国家,而不是联邦国家”“若实现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这对民族的团结和发展是不利的。”这是在分析()A.中苏两国民族矛盾复杂的情况 B.中苏人口与所占地区比例的对比 C.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D.中国不实行苏联式联邦制的原因10.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规定“少数民族的节日,应该受到尊重。民族节日放假办法,按照国务院规定执行”。按照此精神,上海市在1980年发布公告,同意回族等十个少数民族“开斋节”放假,并保障油、面的供应。这反映了()A.上海率先推行少数民族节日放假政策 B.我国坚持民族平等尊重少数民族习俗 C.各地应该优先保障少数民族过节物资 D.上海改革开放推动其民族政策的转变11.如表为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进程(部分)。这主要反映了新中国()时间发展进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使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一项国家制度1952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为民族区域自治的全面实施提供了具体的制度依据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固定下来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政治协商会议的覆盖面广 C.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制化 D.开创民族区域自治新模式12.有学者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是从天而降的全新事物,它的出现与设计,与历史上中国的族群政治与边疆政治的传统有直接关联。”这一观点意在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开创了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 B.体现了历史传统与现实的结合 C.照搬了治理边疆的传统模式 D.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二、综合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非常重视民族问题。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1947年5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刚刚解放的内蒙古地区成立内蒙古自治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它成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材料二中国边疆治理问题历来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了一系列治理边疆的新理论和新战略。中共十九大为我国新时代背景下的边疆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理念和新方式,为我国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边疆地区的安全、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政治遵循。——摘编自邢广程《新时代中国边疆治理的新思路》(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政府探索民族区域自治的背景和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代边疆治理的意义。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一、选择题1.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新”主要体现在()①取得了平等的民族权②废除了剥削制度③走上社会主义道路④基本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答案】B2.1953年,一位美国记者记述:在(中国)东北的工业区,少数民族的人民在各种工业部门里工作,他们担任着经理、管理员以及技术人员或者一般的职务。在大规模的训练班里,少数民族工人被培养成熟练的技工,劳动模范之中有许多人是来自少数民族。这表明()A.民族平等政策得到较好贯彻 B.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取得成效 C.东北老工业基地得到复兴 D.少数民族地区向工业化迈进【答案】A3.我国制定《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依据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委会组织法》【答案】C4.它是“新中国政府在尊重历史传统和利于民族合作的基础上,在制度形式上因地制宜地依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做出的安排”。这说明“它”()A.缺乏时代创新性 B.尊重民族特色 C.延续了封建体制 D.不利于制度统一【答案】B5.2016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要求,保留并进一步完善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优惠政策。该项规定的实质()A.巩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体现教育公平和民族平等 C.推进高考制度深入改革 D.加大少数民族的教育投入【答案】B6.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评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A.贯彻民族平等的原则 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D.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答案】A7.根据中国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A.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B.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答案】A8.随着民族自治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自治县相继达到了国务院设定的设市标准。由此,当地少数民族的干部群众纷纷要求在宪法中增加“民族自治市”的条文,这一要求()A.成为中国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B.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启迪作用 C.表明新中国民主政治在与时俱进 D.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答案】B9.周恩来曾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单一体的多民族国家,而不是联邦国家”“若实现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这对民族的团结和发展是不利的。”这是在分析()A.中苏两国民族矛盾复杂的情况 B.中苏人口与所占地区比例的对比 C.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D.中国不实行苏联式联邦制的原因【答案】C10.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规定“少数民族的节日,应该受到尊重。民族节日放假办法,按照国务院规定执行”。按照此精神,上海市在1980年发布公告,同意回族等十个少数民族“开斋节”放假,并保障油、面的供应。这反映了()A.上海率先推行少数民族节日放假政策 B.我国坚持民族平等尊重少数民族习俗 C.各地应该优先保障少数民族过节物资 D.上海改革开放推动其民族政策的转变【答案】B11.如表为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进程(部分)。这主要反映了新中国()时间发展进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使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一项国家制度1952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为民族区域自治的全面实施提供了具体的制度依据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固定下来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政治协商会议的覆盖面广 C.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制化 D.开创民族区域自治新模式【答案】C12.有学者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是从天而降的全新事物,它的出现与设计,与历史上中国的族群政治与边疆政治的传统有直接关联。”这一观点意在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开创了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 B.体现了历史传统与现实的结合 C.照搬了治理边疆的传统模式 D.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答案】B二、综合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非常重视民族问题。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1947年5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刚刚解放的内蒙古地区成立内蒙古自治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它成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材料二中国边疆治理问题历来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了一系列治理边疆的新理论和新战略。中共十九大为我国新时代背景下的边疆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理念和新方式,为我国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边疆地区的安全、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政治遵循。——摘编自邢广程《新时代中国边疆治理的新思路》(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六位机械计数器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转向中间臂支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常州2025年江苏常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直属事业单位招聘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269人(定期)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生化仪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成都2024年四川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招聘教育人才11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智能程序温控箱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喷灌机管道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双色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袋装水简易连接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X射线探测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免疫细胞存储行业发展模式及投资战略分析报告
- 家庭清洁课件教学课件
-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常微分方程》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11年公务员国考《申论》真题卷及答案(地市级)
- 《篮球体前变向运球技术》教案(共三篇)
- 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
-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 DBJ04∕T 290-2012 袖阀管注浆加固地基技术规程
- GB/T 17775-2024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
- 灯笼彩灯安装合同范本
- 物流无人机垂直起降场选址与建设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