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十五单元 第3讲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苏联的改革_第1页
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十五单元 第3讲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苏联的改革_第2页
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十五单元 第3讲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苏联的改革_第3页
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十五单元 第3讲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苏联的改革_第4页
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十五单元 第3讲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苏联的改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讲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苏联的改革eq\a\vs4\al(知识点一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布雷顿森林体系(1)背景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②美国凭借优势,积极筹建一个受其控制的国际经济秩序。(2)建立:1944年,美、苏、中、法等44个国家举行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议》。(3)内容①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4)机构①世界银行:1945年建立,1946年正式运行。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5年成立,1947年正式运行。(5)影响①对世界: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扩大了世界贸易。②对美国:确立了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eq\a\vs4\al()“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美国财政部部长福勒说:“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美元从此有了“美金”这一说法。核心论点:史料表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美元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2.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形成(1)背景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②“布雷顿森林体系”消除了阻碍国际贸易的外汇管制。③美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世界市场,着手建立国际贸易体系。(2)标志:1947年10月,美、中等23国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并于1948年1月1日开始实施。(3)宗旨:缔约方通过相互削减关税和消除关税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以促进自由贸易。(4)评价①世界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调整国际贸易与贸易关系的规则和程序。②体现了自由贸易精神,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3.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反映了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方向。eq\a\vs4\al(知识点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模式)(1)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垄断的形成即产生。它的最初形式是国营铁路、国营兵工厂,国有土地基金等国有企业和半国有企业。(2)初步发展: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显著发展。如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德、意、日等国实行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3)黄金时期: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4)“滞胀”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5)调整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适当减小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混合经济”。2.建立“福利国家”(社会保障)(1)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2)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3)历程: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渐完备;20世纪70年代后受挫,但是继续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4)评价①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②助长了部分人的惰性,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eq\a\vs4\al()福利政策的影响从本质上说,福利国家政策是由国家主持的实现社会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方式,它主要通过抽肥补瘦的方式来实现。……福利国家政策的长期实行必然与经济发展的效率发生矛盾,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负担,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下降,产品竞争能力不强,中产阶级日益削弱,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核心论点:福利国家政策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长久实行下去会造成社会经济发展缓慢。3.第三产业的兴起(经济结构)(1)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2)表现: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3)作用①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②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4.“新经济”的出现(经济增长模式)(1)背景:二战后,美国发展新兴产业;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2)形成: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实现了10年的持续增长,“新经济”问世。(3)特点: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形态。eq\a\vs4\al(知识点三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苏联模式弊端日益显露;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2)措施①经济A.农业: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b.工业:废弃部门管理体制,给企业部分权利。②政治: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3)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但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此模式。2.勃列日涅夫改革(1)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2)措施:恢复部门管理体制,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注重发展重工业。(3)结果:军事实力与美国相匹敌,但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增长,1975年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eq\a\vs4\al()二战后苏联改革的农业问题苏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重视发展农业,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基建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加,1961~1965年是19.8%,1966~1970年为23.4%,1971~1975年则是26.5%,这在当时世界各大国中居首位。——学者陈义初核心论点:史料体现了苏联重视农业的信息,说明农业问题成为阻碍苏联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是苏联模式的弊端导致的。3.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2)措施: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调整所有制结构,实行租赁制,开始出现与国外合资的企业和家庭农场。(3)结果: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戈尔巴乔夫开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解体。【教材补遗】固定汇率制度固定汇率制指一国货币与美元或其他货币保持固定汇率的制度。固定汇率制是在金本位制度下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通行的汇率制度,这种制度规定本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之间维持一个固定比率,汇率波动只能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由官方干预来保证汇率的稳定。【形象理解】美元的中心地位信息提取: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1盎司黄金=35美元。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同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关系。实质是美元取得了等同于黄金的地位。【知识拓展】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不同世界银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后来则转向全球经济的发展援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构图解史】世界贸易组织和关贸总协定的性质信息提取:(1)关贸总协定是临时多边贸易协定,没有建立国际组织;以美国为主导,以促进贸易自由化为目标。(2)世贸组织是世界经济组织,是经济全球化加强的产物。【图解历史】战后资本主义出现新变化的原因【教材补遗】“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1)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担任英国首相,率先采纳了货币学派的主张。1981年,里根担任美国总统后,也以供应学派为依据,确立了自己政府的经济政策。两人的经济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国的经济危机,并有一套理论体系支撑,因此经济学家们分别称之为“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2)“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有许多相同之处,二者都提倡自由放任,强调市场调节作用,反对国家干预;二者都实行有利于富人的减税政策,因此都曾被攻击为“劫贫济富”;二者都大力增加军费开支,用加大政府消费来缓解危机。【教材补遗】苏共二十大在1956年2月举行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作的中央工作报告提出了关于国内外形势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一些新观点。国际方面,赫鲁晓夫强调了两种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国内方面,赫鲁晓夫强调恢复和加强法制;党的建设方面,赫鲁晓夫要求批判“个人崇拜”,恢复“集体领导原则”。苏共二十大表明,赫鲁晓夫试图通过批判斯大林,为推行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开辟道路。【图证历史】种植玉米运动信息提取:赫鲁晓夫改革提倡垦荒,盲目开展种植玉米运动,体现了改革必须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轻巧识记】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易错提醒】经济计划≠计划经济经济计划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与引导,是指导性的,是对市场经济的补充;计划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历史上出现于社会主义国家中,是指令性的,完全排斥市场经济。【名师指津】苏联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苏联模式的局部改革,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则是对苏联模式的彻底否定,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于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则侧重于政治体制。重点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美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史料一如果把组建联合国的设想比喻为战争灾难里产生的建造诺亚方舟的冲动,那么“布雷顿森林体系”更像是一个重建《圣经》中通天塔的计划,货币就是前来造塔的各方人等所操的语言,“官方语言”则被指定为美元,每一种其他“语言”都要求按照一定的方式(汇率)“翻译”成美元。史料二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的路线,是由解决了欧洲欠美国重建债务的盟国间的金融协定所决定的。针对这些协定的谈判,将冲突从战场上转移到了外交家的会议室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此前的角逐让位于盟国彼此之间的竞赛,而美国则从这场竞赛中胜出。——(美)迈克尔·赫德森《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史料解读】(1)史料一以比喻的方式强调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史料形象地说明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其他各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金融领域处于霸主地位。(2)史料二表明美国“二战”后确立了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问题思考】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在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中是如何胜出的。试答:【提示】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美国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加强其在国际金融和贸易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实施马歇尔计划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史论归纳】认识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1)该经济体系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包括货币、贸易、市场等方面。(2)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以它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建立了以它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3)美国倡导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和致力于建立国际贸易体系,是战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的结果,是美国为建立以其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具体步骤。(4)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和贸易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成为美国扩张的工具。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关贸总协定的异同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不同点性质国际金融体系国际贸易体系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作用稳定金融秩序稳定贸易秩序,促进贸易自由化相同点原因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经济秩序的混乱;美国的倡导及其经济实力的强大;出于建立战后稳定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的需要目的美国进行经济扩张,建立世界经济霸权作用适应了世界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便利了美国的经济扩张;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重点二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eq\a\vs4\al(国家干预经济)【解读】英国政府开支占GDP的百分比1938~1973年呈逐年上升趋势,1973~1999年略有下降;由此可以证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结论】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方式及实质(1)方式①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②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③财政政策调节。(2)实质:国家干预经济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过程中,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自我完善和发展。eq\a\vs4\al(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史料一在大危机之后的(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获得了主流地位,统治了经济世界几十年,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被人们所怀疑。为什么凯恩斯主义能够成为主流?简单地说就是,凯恩斯主义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依据:需求不足,市场失灵,解决的办法就是政府去介入市场,增加需求,从而使经济从萧条中走出来。——张维迎《彻底埋葬凯恩斯主义》史料二1973年危机以后,如果继续按照凯恩斯的办法去扩大社会需求,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减少失业,就势必会加剧通货膨胀,造成严重的物价上涨,削弱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如果反过来实行缓和通货膨胀和控制物价上涨的紧缩政策,又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增加失业人数,甚至会加速触发新的经济危机。面对这种病症,凯恩斯主义一筹莫展。——高德步等《世界经济史》【史料解读】(1)史料一说明凯恩斯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成为主流经济思想的原因。(2)史料二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滞胀”局面,这表明凯恩斯主义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重新调整。【问题思考】(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主义获得了主流地位,统治了经济世界几十年”的原因。(2)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经济的“病症”和各国政府的解决办法。试答:【提示】(1)经济大危机时期罗斯福新政取得实效;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干预经济成效显著。(2)“病症”:“滞胀”。解决办法: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英美等国家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史论归纳】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新变化的表现及认识(1)表现①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②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国家干预深入分配领域,保障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③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进步使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同时还产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航以及激光等。④经济全球化:由于科技的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2)认识①这些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这些新变化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和问题。这些新变化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与其发展相悖的因素。②资本主义之所以要主动地变化,既是利润最大化的需要,也是与社会主义制度接触中的借鉴。重点三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历程、特点史料一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苏联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苏联模式的框架。史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史料三关于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只有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才能“恢复社会公正”。1987年通过的、次年生效的《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是改革时期主要的经济法。《国营企业法》的目的,就是使苏联企业成为自治的、民主的和财政上独立的生产者。——摘编自肖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本质》【史料解读】(1)史料一主要是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2)史料二反映了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心在重工业方面,特别是在军事工业方面,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未得到解决。(3)史料三主要从所有制形式、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改革等角度说明并评价戈尔巴乔夫改革。【问题思考】(1)根据史料一,指出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积极意义。(2)根据史料二,指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及结果。(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进行评价。试答:【提示】(1)积极意义: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苏联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2)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导致苏联人民生活水平落后。(3)评价:打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垄断”,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通过立法的形式,使国营企业成为独立的生产者,把企业推向市场,这都是必要的。但实行完全私有化,建立所谓“真正的市场经济”,破坏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史论归纳】二战后苏联对苏联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苏联模式存在的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后期因困难重重而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劳动者态度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分配制度“大锅饭”现象严重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eq\a\vs4\al(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解读】图片中显示赫鲁晓夫改革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搞“死”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把苏联搞“垮”了。他们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都没能妥善解决社会主义现阶段的主要矛盾。赫鲁晓夫改革把苏联搞“乱”了:其秘密报告引起了思想的混乱;玉米运动导致了其他粮食作物的减产,引起了人民不满;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搞“死”了:其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搞“垮”了:改革效果不佳,经济继续滑坡;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结论】二战后苏联改革的缺陷(1)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加了改革的阻力。(2)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直接原因:经济改革缺少宏观决策和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阻力重重)。[研真题·引领航向]eq\a\vs4\al(一、拓展知识广度)1.(2017·高考全国卷Ⅲ·T35)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命题点: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解析:选A。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出现“滞胀”,不得不调整经济政策,减少国家干预,A与此相符;B是经济调整方式之一,不是目的;此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缩减福利,C错误;此举意在更多利用市场发展经济,而非恢复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D错误。2.(2018·高考江苏卷·T18)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命题点: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解析:选C。结合材料信息可知,1957年苏联的工业体制改革并不是简单撤销一些工业部门,而是在地方设立经济行政区进行管理,这一做法体现了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苏联政府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的意图,C项正确。结合史料信息可知,这一举措只是在工业领域里进行,而不是整体的变革,A项错误,排除;材料强调苏联调整工业部门的经营管理权,而不是摒弃其原有的经济政策,B项错误,排除;无论是中央政府领导还是地方领导,这些工业部门的性质都是公有制,D项错误,排除。eq\a\vs4\al(二、挖掘知识深度)3.(2019·高考全国卷Ⅱ·T35)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年实际产量钢1.45亿1.15亿煤3.9亿3.35亿肉2500万1230万蔬菜与瓜类4700万1300万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命题点: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特点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解析:选A。材料表明,苏联1970年多项经济计划均未完成,这是由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致,反映了苏联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故A项正确。苏联的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但材料不能体现B项,排除。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出现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而材料涉及的史实主要发生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C项错误。材料中心阐述的是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与既定目标相差甚远,D项“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的观点缺乏材料依据。eq\a\vs4\al(三、转换思维角度)4.(2015·高考全国卷Ⅰ·T35)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命题点:世界银行运作特点的成因A.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C.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解析:选C。本题关键信息是“1968年”“1981年”。材料中世界银行1968年与1981年的贷款项目与贷款总额的对比,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银行的宗旨之一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或帮助,故选C项。A项与史实不符;B项不是导致题干所述变化的原因;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才成立,排除D项。eq\a\vs4\al(四、链接社会热点)5.(2019·高考全国卷Ⅲ·T35)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命题点:20世纪70年代法国的国有化措施A.加剧了经济恶化B.实现了物价下降C.推动了通货紧缩D.放弃了经济自由解析:选A。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法国经济陷入“滞胀”,但密特朗仍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这只会加剧经济的恶化,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练模拟·能力提升]1.(命题点:英国的经济体制改革)1945年7月,工党领袖艾德礼出任英国首相,开始推行以经济计划化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改革政策,先后使英格兰银行、煤矿、航空、电报和无线电通信、运输、电力煤气和钢铁等行业实现了国有化。这反映出英国()A.率先尝试实行计划经济体制B.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创新C.公有制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D.工人阶级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解析:选B。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反映战后资本主义各国对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故选B项。2.(命题点: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赫鲁晓夫提出“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的口号,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代之以“发达社会主义”的提法,1967年宣称苏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两个口号都()A.具有开创性、探索性、创新性的特征B.与美苏争霸中苏联居于优势密切相关C.是“加速发展战略”在改革中的运用D.体现了苏联领导人对国情的片面认识解析:选D。题干材料中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口号说明当时苏联领导人对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认识不充分,故选D项。3.(命题点: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1982年,美国里根总统提议由州和地方政府承担公交援助的全责,减少联邦政府对城市公交的援助,取消对城市公交的运营补贴。这意味着美国()A.压缩城市发展的规模B.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C.减少国家干预的程度D.缩减社会福利的开支解析:选C。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82年”“由州和地方政府承担”“减少联邦政府……援助”“取消”可知,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选C项。4.(命题点:福利制度改革)1965~1970年西欧各国的社会福利支出增长了11.6%,1970~1975年间增长了15.3%,社会福利开支占GDP的比重也从20世纪60年代的20%上升到了20世纪70年代的30%。社会福利的增长速度比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快了一倍左右。据此可推知()A.政府干预经济未惠及所有国民B.高福利会增加经济发展的负担C.国有化是实施福利政策的前提D.福利政策带动了西欧经济增长解析:选B。材料反映了西欧福利支出的比重不断增加,没有涉及政府干预经济是否惠及所有国民的问题,A项错误;福利支出比重不断加大,结合所学知识可推知,高福利会增加经济发展的负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国有化的问题,C项错误;福利政策会加重经济增长的负担,D项错误。5.(命题点: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阅读以下“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均增长率的比较统计图”。该图反映这一时期()A.美国经济因冷战对峙而陷入低迷B.日本国力超越美欧跃居世界首位C.经济力量决定一超多强政治格局D.西欧经济迅速恢复并有高速发展解析:选D。据题干统计图可知,西欧国家经济均取得较快增长,联邦德国、意大利、法国的增长速度都高于美国,故选D项。据材料可知,美国经济仍旧增长,未陷入低迷,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增长率而不是经济总量,不能说明日本超越欧美,B项错误;据材料“1950~1970年”可知,此时处于美苏冷战时期,世界政治格局并非一超多强,C项错误。6.(命题点:二战后的经济体制)二战结束后,欧美国家脑力劳动者人数迅速增加,他们被称为“白领工人”。20世纪40~70年代,美国“白领工人”的总数从1508万人增加到5105万人。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产业结构升级 B.中产阶级出现C.大众教育普及 D.科学技术进步解析:选D。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科技进步,欧美国家脑力劳动者人数需求迅速增加,故选D项;二战后第三产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脑力劳动者增加无必然关联,排除A项;“中产阶级出现”为材料的现象而非原因,排除B项;大众教育普及是直接原因而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于1945年年底向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提议召开国际贸易与就业会议,以讨论在联合国组织之下成立一个协调国际贸易的专门机构。1947年联合国贸易与就业会议正式审议和通过了《国际贸易组织宪章》,但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没有批准该宪章,拟建的国际贸易组织最后流产了。这反映了()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完全受美国操纵B.美国的经济霸权影响战后国际经济规则制定C.国际贸易组织的建立违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D.冷战的爆发是国际贸易组织流产的根本原因解析:选B。二战后,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并非完全受美国操控,故A项错误;材料中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没有批准《国际贸易组织宪章》,导致拟建的国际贸易组织流产,这说明战后的经济规则仍受美国的影响,故B项正确;国际贸易组织的建立有利于规范世界贸易,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信息发生在冷战之前,故D项错误。2.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这样评价:“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金融危机屡屡发生且愈演愈烈来看,全世界为现行货币体系付出的代价可能超出从中的收益。”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A.有利于稳定世界金融秩序和经济发展B.仅有利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C.是美苏意识形态斗争和“冷战”的产物D.体现了美国独霸世界的意图解析:选A。根据题干材料“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金融危机屡屡发生且愈演愈烈来看,全世界为现行货币体系付出的代价可能超出从中的收益”可以看出,周小川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利于稳定世界金融秩序和经济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3.(2020·山东青岛调研)关于下图的推论正确的是()A.20世纪70年代之前,各国货币可与黄金直接兑换,美元居强势地位B.20世纪70年代初,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黄金价格上扬C.20世纪70年代末,美元与黄金比价急剧上升,美国经济总量不再居各国之首D.20世纪90年代,欧元的发行和流通导致美元与黄金比价持续回落,美元居弱势地位解析:选B。“20世纪70年代之前”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不与黄金挂钩,故A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初,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黄金与市场联系,故B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受到挑战,但其地位没有改变,故C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欧元的发行和流通导致美元与黄金比价持续回落”,但美元依然是世界货币,故D项错误。4.下图是1970年以来美国经济发展状况示意图,从图中可以得出()A.20世纪70年代高通胀阻碍了美国经济发展B.通货膨胀率与GDP增长率呈负相关C.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喜忧参半D.进入21世纪美国经济长期低迷解析:选A。据题图可以看出,美国20世纪70年代通货膨胀高达7%,GDP增长率不到3%,而20世纪80年代的GDP增长率和通货膨胀基本持平,这说明高通胀限制了GDP增长,故A项正确。5.(2020·北京西城区模拟)20世纪4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加大公共事业的开支,制订经济发展计划,通过利率、税收等杠杆进行调控;另一方面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以上举措反映出的发展理念是()A.加大宏观调控与国际协调B.实行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C.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D.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解析:选A。材料“加大公共事业的开支,制订经济发展计划,通过利率、税收等杠杆进行调控”,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体现的是加强国际间的政策协调,故选A项。6.1965年,苏联颁布了《集体农庄市场示范条例》,规定无论是集体农庄还是个人都可以在集体农庄市场上自由出售自己的农副产品,其价格由市场自发形成,国家不加干涉。为了发展农庄市场,国家拨款在城市兴建库房、提供冷藏设备等。据此可知当时苏联()A.农业领域成为改革重点B.农业集体化弊端已经消除C.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D.重视农庄和农民的积极性解析:选D。材料中苏联放宽对农庄的限制,有利于提高农庄和农民的积极性,故D项正确;这一时期处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重视工业,故A项错误;B项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当时仍是计划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7.1962年,哈尔科夫工程经济学院教授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上发表题为《计划、利润、奖金》的文章,提出了要以“经济手段”,即利润、奖金、价格、货币等手段代替“行政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这观点()A.彻底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B.反映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愿望C.推动了赫鲁晓夫改革取得成功D.将苏联经济纳入了市场经济轨道解析:选B。材料中“以‘经济手段’,即利润、奖金、价格、货币等手段代替‘行政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说明希望改革原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正确;这一时期并未从根本上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并未成功,故C项错误;当时苏联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8.1981年里根上台后,将原来由联邦政府负担的福利开支一部分转移到州政府,一部分转移到私人团体,一部分削减。联邦政府只负担最必要的、而地方政府和私人团体却无力或不愿承担的部分。美国这一政策出台的背景是()A.社会矛盾日益激化B.经济“滞胀”的影响C.与苏争霸处于劣势D.福利制度的完善解析:选B。根据材料“1981年……将原来由联邦政府负担的福利开支一部分转移到州政府,一部分转移到私人团体,一部分削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3年,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为走出困境,纷纷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9.二战后,英国经济由盛转衰,经济增长率长期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英国这种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创新乏力,综合国力持续衰落的现象,被称为“英国病”。为此,英国政府进行过许多努力,但更效果不彰,直到撒切尔夫人主政期间,“英国病”才基本治愈。撒切尔政府的主要成功经验是()A.加强国家干预经济增加计划性B.通过制度改革激发市场活力C.推行企业国有化加强宏观管理D.发展信息产业激发创新活力解析:选B。“英国病”主要指阶层固化导致创新乏力,撒切尔夫人通过私有化、控制货币、削减福利开支等方式激活了市场,解决了“滞胀”问题,促使了英国经济快速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10.(2020·江苏南通一模)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苏联国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2%,下半期降为1.0%,而1981~1984年已经降为0.6%。同时,苏联国内的腐败现象也日益严重,各种社会矛盾在不断激化。这些现象表明()A.苏联模式弊端初步显现B.赫鲁晓夫改革陷入困境C.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D.戈尔巴乔改革已经失败解析:选C。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故选C项;苏联模式弊端初步显现是在斯大林执政后期,排除A项;赫鲁晓夫改革陷入困境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排除B项;戈尔巴乔改革是在1985年之后,排除D项。11.(2020·山东烟台模拟)联邦德国总理艾哈德在谈到本国经济发展模式时说:“国家的任务不在于直接干涉经济……政府只要在需要支持竞争机械论的时候插手到市场里去就好了,或者在不可能实现全面竞争的时候,出面监督这些市场就好了。”以下表述符合材料观点的是()A.联邦德国政府明确反对干预经济B.凯恩斯主义不适合联邦德国国情C.“模式”体现“混合经济”特征D.德国大力推行自由放任政策解析:选C。材料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措施,体现当时“混合经济”的模式,C项正确;材料中主张政府进行适度干预,A项错误;材料仍主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项错误;材料中主张的是国家干预和自由放任相结合,D项错误。12.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加强福利服务管理,削减福利项目,除了养老、医疗、失业、社会救济等基本项目,其他项目逐步削减,并推行公共福利事业私有化、市场化。材料反映了()A.西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B.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D.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调整解析:选D。削减福利项目,削减福利开支,并推行公共福利事业私有化、市场化,体现了西方国家对社会福利制度的调整,故D项正确;削减福利项目,削减福利开支,表明西方国家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A项错误;二战后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建立,B项错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是国家干预经济,而材料反映的是减少国家干预,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斯密生活的时代,英国工场手工业已高度发展,正值工业革命前夜,但封建残余仍然存在,束缚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