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联系人:龚珑聪,联系电话邮箱:467711563@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T13-***-2020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2020福建省城镇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2020-00-00发布2020-00-00实施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PAGEIIIPAGEI前言根据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2019年第三批科学技术项目计划的通知》(闽建科函[2019]90号)的要求,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工程实践经验及相关科研成果,在国家现行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制定本规程。本规程共分11章,主要内容有: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取水输水;5.水处理;6.排泥水处理;7.配水;8.应急供水;9.电气;10.检测与信息化;11.施工及验收。本规程由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福州市自来水有限公司和福州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规程在执行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筑节能与科学技术处(地址:福州市北大路242号,邮编:350001)或福州市自来水有限公司(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东街104号,邮编:350001)。主编单位:福州市自来水有限公司福州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参编单位:福建省城市建设协会福州市水务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福建榕水环境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福建中闽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泉州市自来水有限公司厦门水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主要审查人员:
目次TOC\o"1-2"\h\z\u18913前言 I280861总则 1140432术语 270943基本规定 5209154取水输水 7209234.1一般规定 7155094.2取水设施 721484.3原水输水管(渠) 8226125水处理 913085.1一般规定 9176485.2预处理 979625.3常规处理 11161485.4颗粒活性炭吸附 1485605.5膜处理 1526735.6特殊水处理 17231356排泥水处理 18225786.1一般规定 18108966.2调节 18209596.3浓缩 19150816.4脱水 19297876.5泥饼处置 19302157配水 2010047.1一般规定 2027387.2配水管网 20269908应急供水 2399238.1一般规定 2325848.2应急水源 23220948.3应急处理 23303389电气 2543699.1一般规定 25293939.2电气系统 2542199.3电气节能 261053810检测与信息化 27685610.1一般规定 27841510.2在线检测 27511410.3自动控制 281023210.4监控系统 292758710.5信息系统 30255911施工与验收 313062111.1一般规定 31159911.2施工 3166111.3验收 3318638本规程用词说明 3626786引用标准名录 37附:条文1309说明 40PAGEPAGE461总则1.0.1为加强福建省城镇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的技术指导,提高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和供水水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并结合福建省的实际,制定本规程。1.0.2本规程适用于对福建省县级及以上城镇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进行指导。1.0.3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应遵循因地制宜、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适度超前的原则。1.0.4城镇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福建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2.0.1供水设施watersupplyfacilities取水、输水、水质处理和配水等设施2.0.2取水设施intakestructure取集原水而设置的各种构筑物的总称。2.0.3输水管(渠)deliverypipe从水源地到水厂(原水输水)或当水厂距供水区较远时从水厂到配水管网(净水输水)的管道、明渠、暗渠、隧洞。2.0.4水处理watertreatment对原水或不符合用水水质要求的水,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改善水质的过程。2.0.5预处理pre-treatment在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工艺前所设置的处理工序。2.0.6预氧化pre-oxidation在混凝工序前,投加氧化剂,用以去除原水中的有机微污染物、臭味,或起助凝作用的净水工序。2.0.7生物预处理biologicalpre-treatment主要利用生物作用,以去除原水中氨氮、异臭、有机微污染物等的净水过程。2.0.8粉末活性炭吸附powderedactivatedcarbonadsorption投加粉末活性炭,用以吸附溶解性物质和改善臭、味的净水工序。2.0.10颗粒活性炭吸附池activatedcarbonadsorptiontank由单一颗粒活性炭作为吸附填料而兼有生物降解作用的处理构筑物。2.0.11炭砂滤池granularactivatedcarbon-sandfilter在下向流颗粒活性炭吸附池炭层下增设较的砂滤层,可同时除浊、除有机物的滤池。2.0.12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ozone-biologicalactivatedcarbonprocess利用臭氧氧化和颗粒活性炭吸附及生物降解所组成的净水工艺。2.0.13超滤ultrafiltration(补充微滤)超滤是同时进行浓缩和分离大分子或胶体物质的技术。以压力差为驱动力,液体在超滤膜表面流过时,大分子或胶体物质被截留,小分子透过膜的分离过程。2.0.14纳滤nanofiltration以压力为驱动力,用于脱出多价离子、部分一价离子的盐类和分子量200~1000的有机物的膜分离过程。2.0.15反渗透reveseosmosis在膜的原水一侧施加比溶液渗透压高的外界压力,只允许溶液中水和某些组分选择性透过,其他物质不能透过而被截留在膜表面的过程2.0.16排泥水sludgedischarge包括沉淀池排泥水、滤池反冲洗排水和膜冲洗排水等2.0.17配水管网distributionsystem,pipesystem用以向用户配水的管道系统。2.0.18应急供水emergencywatersupply当城市发生突发性事件,原有给水系统无法满足城市正常用水需求,需要采取适当减量、减压、间歇供水或使用应急水源和备用水源的供水方式。2.0.19应急水源emergencywaterresource为应对突发性水源污染而建设,水源水质基本符合要求,且具备与常用水源快速切换运行能力的水源,通常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城市居民生存、生活用水为目标。2.0.20备用水源alternatewaterresource为应对极端干旱气候或周期性咸潮、季节性排涝等水源水量或水质问题导致的常用水源可取水量不足或无法取用而建设,能与常用水源互为备用、切换运行的水源,通常以满足规划期城市供水保证率为目标。2.0.21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logiccontroller(PLC)一种用作数字控制的专用电子计算机。它按照用户程序存储器里的指令安排,通过输入接口采入现场信息,执行逻辑或数值运算,进而通过输出接口去控制各种执行机构的动作。2.0.22流动电流检测器streamingcurrentdetector(SCD)用于检测水样中胶体粒子荷电特性的一种仪器。2.0.23视频监控系统videosurveillancesystem(VSS)利用视频技术探测、监视监控区域并实时显示、记录现场视频图像的电子系统。2.0.24入侵报警系统intruderalarmsystem(IAS)利用传感器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探测并指示非法进入或试图非法进入设防区域(包括主观判断面临被劫持或遭抢劫或其他危急情况时,故意触发紧急报警装置)的行为、处理报警信息、发出报警信息的电子系统或网络。
3基本规定3.0.1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应在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的基础上,合理选择,应确保城镇供水能力和安全,避免对城镇供水的影响。3.0.2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应重点解决水源风险、工艺落后、设施陈旧、管网漏损、二次污染以及供水系统布局不合理等问题。3.0.3新建及改造后供水设施出水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94的有关规定,浑浊度应控制在0.5NTU以下,色度应控制在10度以下。3.0.4供水工程规模应保障供水范围规定年限内的最高日用水量。设计供水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和《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的有关规定。3.0.5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应充分考虑当地水源水质突发性污染和其他可能发生的突发事故的设施需求,应采用深度处理工艺或应急处理工艺等新技术,综合提高供水系统的应急能力。3.0.6供水设施主体结构及输配水干管的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的有关规定。3.0.7供水设施建设用地指标应符合有关规定。采用常规处理工艺的水厂宜预留预处理和深度处理用地。3.0.8供水设施的防洪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的有关规定。3.0.9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和《消防给水及悄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的有关规定。3.0.10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应符合相关环境保护的要求,应配套完善排泥水处理处置设施。3.0.11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时,构(建)筑物造型宜简洁美观,并考虑建筑的群体效果及与周围环境的协调。3.0.12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应同步进行反恐设施、安防设施的建设与改造。3.0.13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应提高电气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实现提高性能、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和降低能耗的目标。4取水输水4.1一般规定4.1.1水源选择应经过水资源勘查及技术经济比较,优先选择水量充沛、水质良好、易于防护的水源,并应符合相关水资源规划的要求。4.1.2以地表水为水源时,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的规定。4.1.3以地表水为水源时,设计枯水流量保证率和设计枯水位保证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的有关规定。4.1.4以地下水为水源时,应有确切的水文地质资料,取水量必须小于开采量,严禁盲目开采。地下水开采及影响应经水利等有关部门专项评估论证。4.1.5取水设施及原水输水管渠的设计流量,应按最高日平均时供水量确定,并计入输水管渠的漏损水量和水厂自用水量。4.1.6单一水源供水的区域应建设备用水源或应急水源,并宜建设常用第二水源。4.1.7任何一个水源发生事故停止供水时,其余水源的的供水能力应不低于城镇供水规模的30%。4.1.8长期存在水质问题的水源,有条件的城镇应进行更换。4.2取水设施4.2.1地表水取水构筑物的型式,应根据取水量和水质要求,结合河床地形及地质、河床冲淤、水深及水位变幅、泥沙及漂浮物和航运等因素以及施工条件,在保证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4.2.2在沿海地区的河道水系取水,应避免咸潮影响。当在咸潮河段取水时,应根据潮汐特点可采用避咸蓄淡水库取水或更换到咸潮影响范围以外的上游河段取水。4.2.3在含藻的湖泊、水库或河流取水时,取水口位置的选择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含藻水给水处理设计规范》CJJ32的有关规定。4.2.4当河流、湖泊或水库的取水构筑物所处位置水深大于10m时,宜采用分层取水方式,其最底层取水口下缘距水体底部的高度不宜小于1.0m。4.2.5取水构筑物进水孔应设置格栅,当水中漂浮物等杂质较多时,宜设置自动清污机。4.2.6不同型式取水构筑物工艺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的有关规定。4.3原水输水管(渠)4.3.1原水输水干管不宜少于两条,输水干管和连通管的管径及连通管根数应按输水干管任何一段发生故障时仍能通过事故用水量计算确定,事故用水量为设计水量的70%。当建设条件限制,输水干管仅为一条时,应设置安全贮水池或其它安全供水设施。4.3.2原水输送宜选用管道或暗渠(隧洞);当采用明渠输送原水时,应有可靠的防止水质污染和水量流失的安全措施。4.3.3长距离原水输送工程应进行详细的线路勘察和线路方案比选优化;对输水形式(管道、暗渠、隧洞)、管道根数应按不同工况进行技术经济分析论证,选择安全可靠的系统;对输水管材、设备、管道或暗渠(隧洞)尺寸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比选优化,并通过经济流速计算确定。4.3.4长距离或高扬程原水输送管道或暗渠(隧洞)应进行水锤分析和防护设计,还应进行适当的验证计算,并采取相应的水锤综合防护措施。4.3.5原水输水管排气设施宜采用污水型排气设施,长距离大型原水输送管道或暗渠(隧洞)还应设置紧急关断设备。4.3.6原水输送管道或暗渠(隧洞)应设置分段检修的人孔、通道与作业空间。原水输水隧洞宜结合施工支洞设置检修人孔和检修通道。4.3.7重力输水的原水输水管进入水厂等应设置调流设施。5水处理5.1一般规定5.1.1水厂建设和改造应选用绿色、环保、节能的水处理工艺,且应根据原水水质、处理规模、运行管理和建设条件等因素,结合类似工程经验,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综合研究确定。5.1.2水处理构筑物的设计水量,应按最高日供水量以及水厂自用水量确定。水处理构筑物的设计参数必要时应按原水水质最不利情况(如高浊水、低温、低浊等)下所需最大供水量进行校核。5.1.3水厂改造时,应进行充分利用现有处理设施,通过降低生产负荷、局部优化改造等技术措施改造处理设施。5.1.4经常规处理不能满足出水水质要求的,可采用强化常规处理工艺,若还不能满足要求的,应增加预处理或深度处理工艺。5.1.5预处理可采用化学预处理、生物预处理、粉末活性炭吸附等处理工艺及其组合工艺。5.1.6深度处理可采用炭砂滤池、活性炭吸附、臭氧-生物活性炭、膜等处理工艺及其组合工艺。5.1.7消毒工艺的选择应依据原水水质、出水水质要求、消毒剂来源和消毒副产物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和安全比较确定。5.1.8水厂应根据水处理设施布置设置配水设施。5.1.91.0万m3/d规模以下水厂或临时应急供水的水厂宜采用膜工艺等。5.1.10水处理设施工艺设计参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的有关规定。5.2预处理Ⅰ化学预氧化5.2.1原水臭和味、铁、锰、氨氮、有机物和藻类等超标或存在问题的,可采用化学预氧化工艺。5.2.2预氧化剂可采用二氧化氯、次氯酸钠、高锰酸钾和臭氧等,宜通过试验确合理确定投加点和投加量,有效控制其副产物含量。5.2.3预氧化剂的药剂储备和投加设施应符合相关化学品使用和安全规定。5.2.4采用化学预氧化工艺处理后还不能满足出水水质要求时,可采用化学预氧化与生物预处理相组合工艺。Ⅱ生物预处理5.2.5原水氨氮、有机物等超标的,且气候适宜(原水水温常年不低于5℃)时,可采用生物预处理,生物预处理工艺包括生物接触氧化池和生物滤池。5.2.6当进入生物预处理前的原水含有悬浮杂质时,应根据生物预处理构筑物类型设置格栅、格网、预沉等设施。5.2.7生物预处理应选用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易挂膜、耐水力冲击、化学与物理稳定性能好的填料。5.2.8生物预处理应选用合适的池型和过流方式,尚符合下列规定:1生物接触氧化池宜采用升流式或折流式;2生物滤池过流方式可采用升流式或降流式;3生物滤池格数根据处理水量和反冲洗强度确定,每格滤池面积不宜大于100m2。5.2.9生物预处理宜采用渠道和堰等配水和集水。5.2.10生物预处理的工艺设计参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和现行行业标准《城镇给水微污染水预处理技术规程》CJJ/T229的有关规定。5.2.11生物预处理前不宜投加消毒剂,生物滤池反冲洗水不应含余氯。5.2.12生物预处理系统应有防止贝壳类水生生物滋长的工程措施。Ⅲ粉末活性炭吸附5.2.13原水有异臭、异味或有机物污染时,可在混凝前投加采用粉末活性炭吸附。5.2.14粉末活性炭投加量宜根据试验确定,宜为5~30mg/L。5.2.15粉末活性炭投加点应远离加氯点,不宜与混凝剂、高锰酸钾等同时投加。5.2.16粉末活性炭应与水充分混合,接触时间不宜小于20min,必要时可设置接触池。5.2.17粉末活性炭宜采用湿式投加。投加时,粉末活性炭的调配浓度宜为5%~10%(按重量计)。5.2.18粉末活性炭储存、转输、投加应采取防潮、防尘、防爆、防火等安全措施。5.3常规处理Ⅰ混合/絮凝5.3.1水量稳定、水头充裕时,可采用管道静态混合器混合;水量变化大时,宜采用机械混合。5.3.2投加混凝剂应采用计量泵加注,且应设置计量设备并采取稳定加注量的措施。5.3.3混凝剂的固定储备量,应按当地供应、运输等条件确定,宜按最大投加量的7d~15d计算。5.3.4絮凝方式有折板絮凝、网格(栅条)絮凝和机械絮凝等。水量和水温变化大的,宜采用机械絮凝或絮凝分组。5.3.5折板、网格、栅条宜采用不锈钢材质,每格池的折板、网格、栅条宜组装成套。5.3.6絮凝池设计絮凝时间宜取现行国家标准《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的规定上限值。5.3.7现有水厂絮凝池絮凝效果差,改造时可采用调整絮凝方式、延长絮凝时间、降低负荷等措施,提高絮凝效果。5.3.8强化絮凝可采用优化混凝剂种类和剂量、投加助凝剂、调整投加点、调整pH值和改善混凝反应条件等措施。5.3.9现有絮凝池存在积泥、网格堵塞、短流等问题时,改造时宜更换絮凝方式、改善流态、增设排泥设施等措施。5.3.10存在低温低浊水源水的水厂,或者现状絮凝沉淀池处理效果不好的,宜增加助凝剂投加系统。助凝剂采用PAM时应控制其投加量,残留丙烯酰胺含量应控制在0.05%以下。5.3.11可采用预氧化、粉末活性炭吸附、助凝和污泥回流等措施,增强有机物和混凝剂间的相互作用,改善高锰酸盐指数和色度等去除效果。Ⅱ沉淀/澄清/气浮5.3.12沉淀池、澄清池设计液面负荷宜取现行国家标准《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的规定下限值。5.3.13规模在4万m3/d及以上或建设场地允许时宜优先采用平流沉淀池,规模在4万m3/d以下或建设场地受限时,可采用斜管沉淀池工艺。5.3.14低温低浊水源水,可采用高速澄清池、脉冲澄清池等带污泥回流的工艺。5.3.15高藻水源水,宜采用气浮池、脉冲澄清池等工艺。5.3.16原水浑浊度变化大,且季节性藻类暴发时,宜采用浮沉池或浮滤池工艺。5.3.17有机物含量较高的原水,可采用炭接触脉冲澄清池。5.3.18现有沉淀池沉淀出水效果差时,可采用降低负荷、增设斜管等改造措施。5.3.19沉淀池应采用机械化排泥装置,宜采用水下刮吸泥机等方式。5.3.20存在池内藻类大量生长的沉淀池,池面宜采取遮阳措施。Ⅲ过滤5.3.21滤池的正常滤速及强制滤速应根据滤料种类控制在现行国家标准《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的规定范围内,并宜取规定滤速的下限值。5.3.22滤料级配应合理,优先采用均匀级配石英砂滤料,滤料层厚度应大于滤料有效粒径的1200倍。5.3.23滤池应优先采用气水反冲洗方式,配水配气采用长柄滤头。5.3.24新建水厂宜采用V型滤池或翻板滤池。5.3.25滤池格数不得少于4格,并宜设初滤水排放设施及检修口。5.3.26砂滤池应设棚或置于室内,整体与周围环境相协调。5.3.27滤池改造应符合下列规定:1滤池改造时,可采用更换滤料、更换滤板滤头、改造反冲洗系统、降低生产负荷等措施,必要时可采取投加助滤剂等强化措施;2重力式无阀滤池宜采用短柄滤头、均质滤料、加厚滤料层改造措施,并采用气动或电动阀门、PLC控制的反冲洗模式;3虹吸滤池和普通快滤池宜改造进出水方式、配水配气系统、增加气洗功能等。Ⅳ消毒5.3.28消毒剂的投加量宜通过试验,并根据相似条件水厂运行经验按最大用量确定,出厂水消毒剂剩余浓度和消毒副产物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有关规定。5.3.29消毒宜单独设置消毒池。消毒剂与水应充分棍合接触,接触时间应根据消毒剂种类和消毒目标以满足CT值的要求确定。5.3.30消毒系统设备应有备用。消毒设备应适应水质、水量变化对消毒剂量变化的需要,并能在设计变化范围内精确控制剂量。5.3.31应在出厂水出厂前设置补充消毒剂投加点,并根据出厂水消毒剂余量控制投加量。5.3.32滤后消毒剂投加应采用以进入清水池实际的滤后水水量为前馈,清水池进水消毒剂余量为后馈的双因子控制方式。5.3.33改善消毒工艺效果可采用更换消毒剂、多点投加、组合消毒和清水池水力优化等措施。5.3.34采用液氯、二氧化氯、次氯酸钠消毒有效接触时间不应小于30min。5.3.35采用次氯酸钠消毒可采用成品次氯酸钠溶液投加或电解食用盐现场制备方式;成品次氯酸钠溶液应有分批次储存设施或储罐,并序批使用。5.3.36采用液氯消毒应配置真空加氯设备、自动切换系统、自动检测和控制仪器及漏氯吸收装置等设备及系统。5.3.37采用二氧化氯消毒应根据原水水质及时调整投加量,高纯二氧化氯投加量不应大于1mg/L,复合二氧化氯投加量不应大于1.5mg/L。5.3.38采用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氯的发生器或消毒机应符合《二氧化氯消毒剂发生器安全与卫生标准》GB28931-2012的有关规定。5.3.39采用臭氧消毒时,投加计量宜为1~3mg/L,投加气体中的臭氧浓度为1.5%~2.5%(质量分数),气水比为1:3~1:5。5.3.40采用紫外线消毒应有配套组合消毒措施确保出厂水及管网水的消毒剂余量要求。5.3.41各种消毒方法采用的消毒剂以及消毒系统应设置针对性的安全设施,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的有关规定。5.4颗粒活性炭吸附5.4.1经常规工艺处理后有机物、有毒物质含量或色、臭和味等指标仍不能满足出水水质要求,或需要进一步提升出水水质标准时,可采用颗粒活性炭吸附、臭氧-生物活性炭等深度净水处理工艺。5.4.2颗粒活性炭吸附或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工艺在水厂工艺流程中的位置,应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颗粒活性炭吸附工艺宜设在砂滤之后,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工艺可设在砂滤之后或砂滤之前;当颗粒活性炭吸附或臭氧—物活性炭处理工艺设在砂滤之后时,其进水浑浊度宜小于0.5NTU,并宜设置初滤水排放及砂滤或膜过滤设施。5.4.3颗粒活性炭吸附池分为下向流和上向流两种模式,可选择翻板滤池、普通快滤池和曝气生物滤池等气池型,应符合集、配水的均匀性要求。活性炭选用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生活饮用水水厂用煤质活性炭》CJ/T345的有关规定。5.4.4颗粒活性炭吸附池的炭层厚度、滤速、空床接触时间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的有关规定。5.4.5臭氧可采用预臭氧、后臭氧或两种形式的组合。预臭氧投加量宜为0.5mg/L~1.0mg/L,后臭氧投加量宜为1.0mg/L~2.0mg/L,原水水质复杂时,臭氧投加量宜通过试验确定。臭氧投加量预臭氧、主臭氧阶段的分配应根据原水水质试验确定。5.4.6臭氧气源装置、臭氧发生装置、气体输送管道、臭氧接触池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的有关规定。5.4.8臭氧接触池尾气须经过臭氧尾气消除装置进行破坏处理,处理后排放臭氧浓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的要求。臭氧接触池出水端必须设置排放气体臭氧监测仪。5.4.9采用臭氧氧化时,原水溴离子浓度高于100ug/L,可采取投加过氧化氢、加氨、控制臭氧投加量、优化投加点等措施抑制溴酸盐产生;必要时,应采取溴酸盐去除措施。5.4.10当水厂原水浊度低和有机污染较轻时,可采用在下向流颗粒活性炭吸附地炭层下增设较厚的砂滤层的方式,形成同时除浊除有机物的炭砂滤池。(补充条文)5.4.11颗粒活性炭吸附池宜采用不含氯的滤后水进行反冲洗,但应具备采用含氯水反冲洗的条件。5.4.12颗粒活性炭吸附池和生物活性炭处理工艺应采取遮阳措施,敞开池型应设置遮阳篷或置于室内。5.4.13采用臭氧一生物活性炭工艺时,室内设的炭吸附池池面上部建筑间应采取防止臭氧泄漏和强化通风措施,上部建筑空间应具备便于观察、技术测定、更换炭需要的高度。5.4.14水源中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生物生长旺盛时,应在取水口采取投加氯、二氧化氯等生物灭活措施,防止其活体或卵进入活性炭吸附池。5.5膜处理5.5.1膜处理可采用微滤、超滤、纳滤及反渗透等。当控制出厂水浑浊度、微生物和病毒时,可采用微滤或超滤;当去除氨氮、溶解性有机物和离子(苦咸水)等物质时,可采用纳滤或反渗透。5.5.2应根据原水水质、出水要求以及建设条件等因素,通过试验或参照已运行的工程实例选择膜和系统流程。在选择膜通量设计值时,应依据建设和运行费用综合比较确定适宜的膜通量,最大实时膜通量应小于膜临界通量。并应根据时变化系数和水量变化等将膜进行分组,保证膜的恒通量运行。5.5.3膜材料应采用亲水性强、机械强度高、化学性能稳定、耐污染和卫生安全的材质,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标准》GB/T17219的有关规定。5.5.4微滤/超滤膜工艺系统产水率宜大于95%,纳滤膜工艺系统产水率宜大于80%,反渗透膜工艺系统产水率宜大于60%。5.5.5膜处理系统膜组数量应结合工程规模、设计水温、清洗、维修等综合考虑确定。5.5.6膜使用寿命宜在5年以上。膜通量下降时采取逐步、分批更换膜组件;或者采用现状膜组件降低通量运行,并增设膜组件补充产水量。5.5.7新建水厂可采用外置式(压力式)膜组件;改扩建水厂可采用外置式(压力式)膜组件,或利用现有沉淀池或滤池采用浸没式膜组件或其组合工艺。原水存在藻类风险的水厂,不宜采用浸没式膜组件工艺。5.5.8外置式(压力式)膜工艺应布置成封闭系统,出水、反冲洗及化学清洗均应在密闭的管路内进行。5.5.9浸没式膜应设在水池内,宜分隔布置成若干独立的膜池,或将膜组分块直接布置在沉淀池等池体内。膜出水可采用虹吸或水泵抽吸方式。5.5.10膜工艺前的处理构筑物应考虑膜反冲洗时增加待滤水的调节余量,或应设置调节池。5.5.11压力式微滤/超滤膜工艺前应设置精细过滤器预处理,过滤器应具有自清洗功能,过滤精度宜为100μm~500μm,并应设备用。5.5.12纳滤膜工艺前进水污染指数(SDI)大于5,应采取超滤膜工艺预处理措施;反渗透膜工艺前进水污染指数(SDI)大于3,应采取超滤膜或纳滤工艺预处理措施。5.5.13膜处理系统前预处理不宜采用PAM等高分子絮凝剂。5.5.14膜处理系统反洗宜有固定流量和固定时间周期冲洗两种控制模式。5.5.15膜处理系统应配备物理清洗系统和化学清洗系统,并应单独设置化学药剂间,并宜靠近膜组或膜池;药剂间各类药剂应分开储存、配制和投加。5.5.16膜处理工艺应配置化学处理池,用于收集化学清洗废水及化学清洗结束后的物理清洗废液。化学处理池应靠近膜处理设施,也可与膜处理设施合并布置5.5.17微滤/超滤膜生产废水宜回流至净水工艺前端进行再处理回收或采用两级超滤系统直接处理回收。5.5.18纳滤及反渗透膜处理工艺浓水宜采用高压反渗透再处理回收利用。浓水排放应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等要求执行。5.5.19原水浑浊度较低时,可采用预沉池—超滤组合处理工艺;原水浑浊度较高时,宜采用混凝—沉淀(或沉淀—砂滤)—超滤组合处理工艺。水中憎水性有机物含量大时,膜前处理前应设置混凝工艺。5.5.20原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和离子(特别是氯化物)等物质超标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纳滤或反渗透或其组合处理工艺。5.6特殊水处理5.6.1除铁、除锰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地下水含铁量低于5.0mg/L、含锰量低于0.5mg/L时,可采用曝气过滤除铁除锰。地下水中铁锰含量超过上述数值时,可采用分步或多步除铁除锰;2当地下水采用接触氧化法除铁时pH值宜在6.0以上,除锰时pH值宜在7.5以上。除铁滤池宜采用天然锰砂或石英砂,宜采用大阻力配水系统;采用锰砂滤料时,承托层上部两层应为锰矿石。滤池的滤速宜为6m/h~10m/h;3地表水除铁、除锰可采取在水厂进水原水中投加碱、氧化剂(高锰酸盐、二氧化氯)等除铁、除锰措施。5.6.2含藻类水处理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采用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助凝剂强化藻类去除,投加点位于反应池前端的1/3处,投加量宜控制在0.1mg/L以内;2当原水pH大于8以上时,应根据混凝剂适用的范围调节原水pH;3当原水有臭和味,宜在原水中投加活性炭,接触时间宜达到20min以上。5.6.3低温低浊水处理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1低温低浊水处理可采用投加助凝剂或调整混凝剂的强化混凝方法;2采用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助凝剂,投加点宜位于絮凝池前端的1/3处,投加量宜为0.06mg/L;3调整或控制原水pH在6.9以上,采用聚合铝铁作为混凝剂,投加量以混凝搅拌试验作为依据。5.6.4高浊水处理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1原水浑浊度在1000NTU以下时,通过混凝搅拌试验确定混凝剂投加量;2原水浑浊度在1000NTU以上时,采用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助凝剂,投加点宜位于反应池前端的1/3处,投加量宜为0.08mg/L;5.6.5苦咸水或海水倒灌导致的氯化物超标水源处理宜采用纳滤+反渗透组合工艺,选择时应根据原水中盐类的成分、含量及其他水质条件确定。
6排泥水处理6.1一般规定6.1.1水厂应合理利用及处理排泥水,不得直接排放。排泥水处理后尾水排入河道、渠道等天然水体或城镇排水系统的,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的有关规定和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相关要求。6.1.2排泥水包括沉淀池排泥水、滤池反冲洗排水和膜冲洗排水等。6.1.3排泥水处理系统的设计处理干泥量应按满足多年75%~95%(保证率)日数的全量完全处理要求。排泥水处理设施尾水排放地位于重要敏感河道等,其设计处理干泥量保证率宜取高值。6.1.4水厂排泥水处理系统的干污泥量应根据原水浑浊度、加药量等计算确定,没有相关运行资料的,可参照同类水源的水厂排泥水情况进行设计。6.1.5排泥水处理工艺流程应根据水厂所处周边环境、自然条件及净水工艺确定,一般由调节、浓缩、脱水及泥饼处置四道工序或其中部分工序组成。6.1.6排泥水回用应不影响出厂水水质。6.1.7污泥脱水过程或脱水后污泥会产生臭气的,宜配套生物酶等除臭剂投加设施,投加点宜设在平衡池。6.4.8脱水后泥饼需外运处置的,应配套运泥车称重地磅及车辆冲洗台。6.2调节6.2.1调节可分为排泥池和排水池。排水池和排泥池宜进行分建,当水厂规模较小且排泥水不回用时,可考虑采用合建。6.2.2调节池用于调节水质和水量时,池内应设搅拌机、曝气机等扰流设备,其功率配置宜为10~15w/m3。6.2.3为滤池反冲洗排水设置的排水池宜采取预沉池型式,经过1h~2h预沉以减少后续处理构筑物规模。6.2.4设计处理干泥量保证率高的排泥水处理系统,可增设置缓存池作为原水高浊时的排泥存储。6.3浓缩6.3.1浓缩包括重力浓缩、离心浓缩和气浮浓缩。6.3.2重力浓缩可采用幅流式重力浓缩池、斜板浓缩池和高密度浓缩池等。6.3.3离心浓缩池不宜单独选用,但泥饼达不到预期含水率,或对于难于浓缩或脱水的亲水性无机污泥,可选择离心浓缩。6.3.4高有机质活性污泥以及比重轻的亲水性无机污泥浓缩,可选择气浮浓缩。6.3.5沉淀池、澄清池中含固率大于2%的排泥水,可直接进入脱水前的污泥平衡池。6.4脱水6.4.1污泥脱水应优先采用机械脱水,有条件的地方,也可采用干化场。6.4.2污泥脱水机械宜优先采用厢式压滤机、离心脱水机,并根据污泥脱水含水率的要求进行比较选择。6.4.3脱水机前应设平衡池。池中应设扰流设备。平衡池的容积应根据脱水机工况及排泥水浓缩方式确定。6.4.4高有机质及比阻大的污泥,可设投加石灰调质或高分子絮凝剂等改善脱水措施。6.5泥饼处置6.5.1泥饼处置须遵守国家和当地颁布的有关法规和标准。6.5.2泥饼处置宜进行填埋或资源化利用,并应符合环境影响评价相关要求。7配水7.1一般规定7.1.1配水管网的服务压力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和《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的有关规定,并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通过技术经济分析后确定。城镇地形变化大或供水区域面积大的城镇,宜采用分压分区供水系统,不同区域可采用不同的服务压力。7.1.2配水管网应满足城镇最高日最高时供水量及水压要求。7.1.3配水系统中使用的涉水设备和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标准》GB/T17219的有关规定,严禁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7.1.4市政供水管道的平面和竖向布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的规定确定,同时应符合当地规划部门的相关要求。7.1.5市政配水管网系统与工业给水、建筑中水或再生水等系统必须分开设置,与室外消防给水系统宜分开设置,独立供水、单独计量,并设置明显标识以便区分。7.1.6配水系统中管道及附属设施与污染源间距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当达不到要求时,应采取可靠的防污染措施。7.1.7严禁自备水源的管网及非生活饮用水的管网与市政配水管道连接;与市政配水(饮用水)管道连接的、存在回流污染可能的用户管道,应设置防止回流污染的措施。7.1.8有冰冻的地区明设管道及附属设施应采取防冻措施。7.2配水管网7.2.1配水管网应设置成环状,并应考虑区域间的互联互通。7.2.2当市政道路宽度大于等于40m时,给水管道宜双侧布置,当市政道路宽度小于40m时,给水管道宜单侧布置。给水管道宜敷设在人行道、绿化带下。7.2.3管径大于800mm的给水管道,须设不小于200mm的配水管;小区引入管、消火栓连接管等必须从配水管接出,开口的管径不应小于100mm。7.2.4新建给水管道不宜设置预留口,丁字、十字路口必须设置的除外。根据规划或实际需要,需设置预留口的,预留口控制阀门应靠近主管位置设置。7.2.5管材选用应根据不同的工作压力、使用条件和地质状况,经技术经济比较后选择,一般情况下:1管径大于等于1800mm,宜采用钢管、球墨铸铁管;2管径大于等于200mm,小于1800mm,宜采用球墨铸铁管;3管径大于等于75mm,小于200mm,宜采用球墨铸铁管、内衬不锈钢复合钢管、不锈钢管;4管径小于75mm,宜采用钢塑复合管、不锈钢管;5明设给水管道管材不宜采用塑料管。7.2.6金属给水管道必须有防腐措施,钢管内外防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的有关规定,球墨铸铁管及配件内外防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水及燃气用球墨铸铁管、管件和附件》GB/T13295。7.2.7给水管道的立体弯管支墩、过河镇墩、平面镇墩等特殊支墩,应进行专项结构设计。7.2.8对存在下列情况的管网,应优先安排建设与改造:1水厂之间的互联互通干管;2管网输水能力不足、水损较大的瓶颈管道;3管材不符合要求,即将淘汰的水泥管、灰口铸铁管、冷镀锌钢管等管材;4管网陈旧、安全性差或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输水干管;7.2.9应逐步对灰口铸铁管、石棉水泥管、自应力水泥管、冷镀锌钢管等落后管材进行改造。7.2.10给水管道改建工程竣工后,应对原有需废除的旧管、消火栓、阀门井等设施进行拆除和填埋。7.2.11给水管道改建工程宜优先采用更换管道方式,对于不具备条件的,可采用管道非开挖修复技术。7.2.12配水管网建设与改造时,应对管网系统中影响供水安全和水质的有关设备与建(构)筑物进行同步改造。7.2.13管径大于等于1000mm的给水管道宜一定间距设置进人孔,进人孔直径不小于800mm,进人孔位置宜位于管道低处和管道高处,也可结合排气阀和泄水阀处设置。7.2.14配水管网系统中应有一定数量的调蓄水池、高位水池和屋顶水箱,可存储一定容量(日供水量的10%~20%)的应急水量。7.2.15配水管网中宜设置专用取水栓,取水栓数量及位置根据取用水情况合理规划,并宜设置在管网末梢、不同水厂供水交汇区域、管网中水龄长的位置。7.2.16配水管网中设置的增压泵站进水管上宜设置调流阀。7.2.17配水管网中设置的流量计宜配套流量计井和测流校验井。7.2.18大用户接入管网时,应根据核定的常用流量选择水表形式和规格;用水量时变化大且超出水表常用流量的,应加装控流装置。7.2.19居住小区接入管网时,应在进水总管上安装监控水表。
8应急供水8.1一般规定8.1.1暂不具备应急水源或备用水源的地区,应采取设置安全储水池或区域联网供水等措施。8.1.2多水源供水的区域,应考虑水源的联合调度。8.1.3多水厂供水的区域,应在区域之间实现互联互通,进行清水应急调度,满足应急时的基本用水需求,提高供水管网应急联合调度水平。8.1.4根据突发性污染的风险类型及发生频率,应在一个区域内设立集中的应急处理设备和储备物质,合理确定应急处理的规模和能力;重要的取水设施和水厂必须设置应急处理设备设施。8.1.5应急处理技术选择应考虑处理效果显著、能与现有水厂处理工艺相结合、能够快速实施和易于操作及技术经济合理等方面。8.1.6供水企业应根据有关规定配备应急处置工作适用的机械及车辆。8.2应急水源8.2.1应急水源的建设应考虑城市近、远期应急供水需求。8.2.2应急水源的水质宜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对于水源水质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应根据应急供水及水质要求,采取预处理或深度处理等有效措施,确保水厂出水水质达标。8.2.3水厂水源地更换时,有条件尽可能保留原水源地作为应急水源,并做好水源及取水设施保护。8.3应急处理8.3.1水厂应急处理技术可采用粉末活性炭吸附、化学沉淀、氧化还原、曝气吹脱、酸碱中和、强化消毒以及其他综合处理。应急处理设施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的有关规定。8.3.2应急净水设施应根据水源突发污染和给水系统的特点,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采取充分利用或适度改造现有设施以及新建工程等方法。8.3.3应急处理设备和储备物质应考虑也可用于应对季节性污染和短期污染以及强化现有工艺。8.3.4一个区域或城镇存在多个水厂或水源地,应急处理投加活性炭、化学沉淀法中酸碱、氧化还原法药剂等可采用移动式装置投加。8.3.5水源存在油污染风险的水厂,应在取水口处储备拦阻浮油的围栏、吸油装置,并应在取水口或水厂内设置粉末活性炭投加装置。
9电气9.1一般规定9.1.1一、二类城市主要水厂、泵站的供电应采用一级负荷。一、二类城市非主要水厂、泵站及三类城市的水厂、泵站可采用二级负荷。当不能满足时,应设置发电机组等备用动力设施。9.1.2供配电系统应根据工程特点、规模和发展规划,做到远近期结合。9.1.3电气系统的防雷与接地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9.2电气系统9.2.1按二级负荷供电的水厂、泵站,宜由两回线路供电。无大功率电动机时,可由一回外线路供电,另设置发电机组等备用电源,备用电源与正常电源之间必须采取防止并列运行的措施。在负荷较小或地区供电条件困难时,可由一回10kV专用的架空线路供电。9.2.2供电系统改造,宜按二级负荷要求设置两回线路供电。9.2.3供电电源电压一般采用10kV,用电设备总容量不大于100kW且附近可取得低压电源的供水设施可采用0.4kV电源供电。9.2.4变(配)电所宜靠近用电负荷中心。低压线路的供电半径应根据具体供电条件确定,一般情况下,供电半径不宜大于200m;当受条件限制时,可适当延长供电半径;当供电容量超过500kW(计算容量),供电半径超过250m时,宜增设变电所。9.2.5配电室板下净高不宜小于3.9m,梁下净高应保证配电装置距梁底不小于0.8m。高、低压配电室宜留有适当数量的相应配电装置的备用位置。低压配电装置内,应留有适当数量的备用回路。9.2.6变(配)电所高压开关设备的操作电源宜采用免维护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组的直流电源;小型变(配)电所高压开关设备比较少时,操作电源可采用交流电源,宜由在线式不停电电源(UPS)供电。9.2.7变(配)电所宜装设两台及以上变压器,动力和照明宜共用变压器。装有两台及以上变压器的变(配)电所,当任意一台变压器断开时,其余变压器的容量应能满足全部一级负荷及二级负荷的用电。9.2.8供电电源电压为10kV,电动机容量为220kW及以上,宜选用10kV电动机。对于220kW~355kW额定容量的电动机,应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额定电压等级。9.2.9高压电动机除需采用变频调速装置拖动外,在电网容量允许情况下,可采用直接启动方式。9.2.10变(配)电所10kV开关柜宜选用金属铠装移开式开关柜,宜配置真空断路器及微机测控保护装置;低压配电柜各主要回路宜设多功能电力仪表。9.3电气节能9.3.1供配电系统应简单可靠,同一电压等级的配电级数高压不宜多于两级,低压不宜多于三级。9.3.2应采取就地平衡的无功补偿原则,提高系统功率因数;100kVA及以上10kV供电的电力用户,在高峰负荷时的功率因数不应低于0.95,其它电力用户,功率因数不应低于0.90。9.3.3应保持三相供电负荷平衡。9.3.4电线电缆截面除应满足工作电流、短路电流及电压降外,宜按经济电流密度选择。9.3.5应采用节能型变压器,且变压器负载率宜控制在0.6~0.7。9.3.6应采用高效率电动机,其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应符合相关能效标准的要求。9.3.7大功率水泵、鼓风机等设备宜结合工艺要求和运行工况采用变频调速。10检测与信息化10.1一般规定10.1.1在线检测与自动控制系统配置应根据工程规模、工艺流程、建(构)筑物组成、运行管理要求等确定。10.1.2自动控制系统应采用开放的分布式控制系统,由现场控制站、通讯网络和中控室计算机监控系统组成。现场控制站监控现场设备运行及采集在线检测仪表信号,通过通讯网络向中控室计算机监控系统传送数据,并接受中控室计算机监控系统下达的控制指令、参数设定。10.1.3水厂、泵站及重要供水设施应设电子围栏和视频监控系统;重要出入口通道应设门禁系统。10.1.4自动化系统的防雷与接地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10.2在线检测10.2.1水源在线检测设置应符合《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的有关规定。10.2.2水厂在线检测设置应符合《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的有关规定,并应满足以下要求:1生物预处理单元出水宜设置在线溶解氧测定仪。2每组沉淀池(澄清池)进水侧宜装设流量检测仪,出水侧应装设低浊型浊度检测仪。3药剂罐(池)应检测液位,药剂投加管道应检测流量;消毒剂采用液氯或二氧化氯时,应在消毒剂储放、投加等位置装设漏氯报警仪。4排泥池、排水池、平衡池应设液位检测;浓缩池宜设污泥界面检测,污泥出口宜设浓度检测;脱水机进泥管和加药管应设流量检测;排泥水系统回流管路上宜设流量检测。10.2.3输配水系统在线检测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城镇供水长距离输水管(渠)道工程技术规程》CECS193及《城镇供水水质在线监测技术标准》CJJ/T271的有关规定,并应满足以下要求:1配水管网在线压力监测点5km2服务面积不少于一个,管网在线压力监测点总数不应少于3个,在管网末梢位置和水压不利点应适当增加设置点数。2配水管网应设置在线流量监测点,流量监测点应根据管网供水分区计量需要设置。3配水管网内设有增压泵站、调蓄泵站或高位水池等设施时,还应检测水位、压力、流量及水质相关参数。4居住小区监控水表采用无线远程技术监控水表。5二次供水泵房宜配置水质在线监测仪表,监测主要指标为浑浊度和消毒剂余量。10.2.4供水系统应根据不同类型的消毒剂选择合适类型的消毒剂检测仪。供水系统余氯为游离性余氯,余氯检测仪的试剂一般根据检测余氯的类型进行配置。10.2.5供水系统流量检测宜采用电磁流量计、超声波流量计等。低流速的管道和水厂进出水流量检测及为控制提供流量信号检测宜采用管道式电磁流量计,条件许可及对精度无特殊要求时可采用超声波流量计。10.2.6供水设施改造应优先完善水质分析仪表,并逐步完善参与控制的检测仪表及常规仪表。10.3自动控制10.3.1取水泵站、输水加压泵站及调流调压设施宜采用远程监控。10.3.2取水头部水位变化较大或长距离输水时,宜设置变频调速装置拖动的水泵机组。10.3.3现场控制站应按厂区平面布置、工艺流程及就近控制原则设置,宜采用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实现自动控制。厂区内各现场控制站可编程控制器宜使用模块式结构的同品牌同系列产品。10.3.4前加药(沉淀池进水侧)自动控制可采集原水流量和浊度信号,并根据运行经验、历史数据所提供加药计算公式,定比投加药剂的开环控制方式;也可采用SCD流动电流检测仪信号作为反馈量的闭环控制方式。10.3.5沉淀池排泥装置应实现自动化控制。原水浊度比较高的水厂,沉淀池自动排泥宜采用周期控制或积泥量累积控制;原水浊度比较低的水厂,沉淀池自动排泥宜采用周期控制;沉淀池自动排泥不宜采用测量积泥厚度控制。10.3.6采用V型滤池、翻板滤池等过滤的水厂,每组滤池宜单独设现场控制子站,完成本组滤池现场仪表信号采集、自动过滤,并通过与滤池公共控制站的通讯完成自动反冲洗等。10.3.7水厂二级泵房,应设置变频调速装置拖动的水泵机组,水泵机组应通过出水管道压力或流量自动调整变频装置运行频率,实现出厂水根据管网需求变压力或变流量控制。10.3.8成套设备自带的自动控制系统应提供开放的数据接口。10.3.9水厂中控室与各现场控制站之间的通讯网络应以光纤为通讯介质,配置工业交换机,组成工业以太网。10.3.10水厂中控室宜配置操作员站、工程师站、数据库服务器、工业交换机、显示系统、UPS及打印机等。10.3.11计算机监控系统应使用组态软件;数据库平台软件宜采用工业实时历史数据库,并提供数据分析终端。10.3.12上位监控系统应能监视设备运行状态和工艺参数,能对现场设备进行远程操作控制,能对工艺控制参数进行设定与修改,实现生产过程参数、报警信息等数据的存储、查询和管理。上位监控系统操作宜实行用户权限分级控制。10.3.13自动控制系统应采取相应的防雷和抗干扰措施,保证在各种条件下运行的可靠性。10.4监控系统10.4.1水厂、泵站及重要供水设施的厂区主干道、出入口、主要生产构筑物等应设置网络摄像机进行实时监控录像,并具有事后查询功能,录像保存时间不应少于90d。10.4.2水厂、泵站及重要供水设施的厂区围墙上应设置电子围栏方式的入侵报警系统,大门宜设置红外对射探测器方式的入侵报警系统。10.4.3入侵报警系统应能与视频监控系统联动,并宜预留与当地安防联网系统的报警信号接口。10.4.4水厂安防监控系统宜采用在线式、隔离型、连续双转换的UPS不间断供电电源,蓄电池续流能力不应小于60min。10.4.5水厂安防监控系统应采用独立的通讯网络,户外通讯应以光纤为介质;中控室中心站宜使用三层核心交换机。10.5信息系统10.5.1应建立水源水质监测系统,根据当地水源水质特征,水源水体自净能力及水质污染等风险,选定水质监测指标。并宜建立水源水质监测预警模型,实时监测水源水质变化。10.5.2多水源供水宜建立原水调度系统。10.5.3应建立水厂生产管理信息化系统。包括自动化控制子系统、视频监控子系统、过程仪表监测子系统、水质监测子系统等。10.5.4应建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对供水管网属性数据及供水对象数据进行储存和管理。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设计规范》GB/T18578的有关规定,并逐步建立供水管网综合信息系统数据库。10.5.5宜建立二次供水信息系统,实现对小区水质、水压、水量及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测和管理。10.5.6应建立供水综合调度监控系统,对水源、取水设施、水厂、增压泵站、供水管网及二次供水设施等重要供水设施纳入全方位的监控和管理,实现远程监测各供水单元的实时生产数据和设备运行参数,并可远程调度和管理水泵、阀门等供水设备。
11施工与验收11.1一般规定11.1.1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工程所用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产品的品种、规格、性能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和设计要求;接触饮用水的产品必须符合有关卫生要求。严禁使用国家命令淘汰、禁用的产品。11.1.2通过返修或加固处理仍不能满足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要求的分部(子分部)工程、单位(子单位)工程,严禁验收。11.1.3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11.2施工11.2.1施工单位应具备相应的施工资质,施工人员应具有相应资格。施工项目质量控制应有相应的施工技术标准、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控制和检验制度。11.2.2开工前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关键的分项、分部工程应分别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必须按规定程序审批后执行,有变更时应办理变更审批。11.2.3工程所用主要原材料、半成品、构(配)件、设备等产品,进入施工现场时必须进行进场验收。进场验收时应检查每批产品的订购合同、质量合格证书、性能检验报告、使用说明书、安装图等,并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定进行复验,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混凝土、砂浆、防水涂料等现场配制的材料应经检测合格后使用。11.2.4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1各分项工程应按照施工技术标准进行质量控制,分项工程完成后,应进行检验;2相关各分项工程之间,应进行交接检验;所有隐蔽分项工程应进行隐蔽验收;未经检验或验收不合格不得进行下道分项工程施工;3设备安装前应对有关的设备基础、预埋件、预留孔的位置、高程、尺寸等进行复核。11.2.5构(建)筑物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编制施工方案时,应根据设计要求和工程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单体构筑物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合理安排施工顺序,确保各单体构筑物之间的衔接、联系满足设计工艺要求;2应做好各单体构筑物不同施工工况条件下的沉降观测;3涉及设备安装的预埋件、预留孔洞以及设备基础等有关结构施工,在隐蔽前安装单位应参与复核;设备安装前还应进行交接验收;4构筑物底板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时,应进行抗浮稳定验算;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必须采取抗浮措施;5满足其相应的工艺设计、运行功能、设备安装的要求。11.2.6构(建)筑物混凝土模板安装以及地基与基础、混凝土工程、砌体结构工程、钢结构工程、防腐工程等的施工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和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11.2.7构筑物止水带材料材质、性能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和国家现行标准《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和《地下工程渗漏治理技术规程》JGJ/T212的有关规定。11.2.8管道沟槽的开挖、支护方式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施工方法、周围环境等要求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保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要求。11.2.9管道安装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5、《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6等规范的规定,11.2.10给水管道必须水压试验合格,并网运行前进行冲洗与消毒,经检验水质达到标准后,方可允许并网通水投入运行。11.2.11给水管道工程的土方施工涉及围堰、深基(槽)坑开挖与围护、地基处理等工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和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11.2.12设备基础和预埋件的位置、尺寸,设备地脚螺栓安装、垫铁布置和基础灌浆应符合设计、设备技术文件的要求和现行国家标准《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GB50231的有关规定。11.2.13电力变压器安装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力变压器、油浸电抗器、互感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8的有关规定。11.2.14开关柜、控制盘(柜、箱)接地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和现行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盘、柜及二次回路接线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71的有关规定,标识应清晰。11.2.15电缆桥架、伸缩节、补偿装置、支架与临近管道间距等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和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的有关规定。11.2.16接地装置、防雷设施安装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和现行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的有关规定。11.3验收11.3.1工程质量验收检验方法应包括观察检查、检查各类记录、检查试(检)验报告和实测实量等内容,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观察检查应采取观看、触碰、扳动、涂抹发泡液等方法对工程的外观、气昧、状态、方位、严密性等属性进行查验;2检查各类记录应包括检查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记录、施工过程资料、监理检验记录、验收记录等,应核对监理检验记录、验收记录等记录中的时间、地点、具体项目内容、参加的人员及分工,记录应有完整、明确的检查结果、工作安排和要求;3检查试(检)验报告应包括检查有资质的单位出具的试验、实验、检测等报告,应核对工程建设过程的时间、对象和项目内容等,试验、实验、检测等报告应有明确的结论;4实测实量应包括通过各种工具、仪器等对工程的外形尺寸、结构性能及设备的安装精度等进行的量测,应记录环境状况、设备仪器状况、检查项目内容、检查时间与地点、实测实量的方法、人员及结果等内容。11.3.2工程质量验收过程中填写的记录应准确完整,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设工程文件归档规范》GB/T50328和《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JGJ/T185的有关规定。11.3.3工程质量验收应分为构(建)筑物工程的单位(子单位)工程、分部(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和检验批验收;安装工程的单位(子单位)工程、分部(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验收;厂区配套工程验收;联合试运转验收及综合竣工验收。11.3.4工程的验收记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和《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的格式填写;安装工程的验收记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工业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252和《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的格式填写;设备安装工程单机试运转记录应按本规范附录B的格式填写;联合试运转记录应按本规范附录C的格式填写。11.3.5构(建)筑物工程的单位(子单位)工程、分部(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和检验批的质量验收合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和《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的有关规定。11.3.6构(建)筑物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混凝土工程、砌体结构工程、钢结构工程、防腐工程、满水试验、密闭池体气密性试验应符合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现行国家标准《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以及相应标准的规定。11.3.7建筑物工程的质量验收应符合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和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的有关规定。11.3.8安装工程的单位(子单位)工程、分部(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合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252、《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GB50231和《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的有关规定。11.3.9管道工程质量验收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和现行国家标准《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5、《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6等的有关规定。11.3.10自动控制及监控系统工程质量验收应符合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和现行国家标准《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GB50093的有关规定。11.3.11工程移交的技术资料档案应符合现行《福建省建设工程档案编制验收及报送暂行办法》的规定。
本规程用词说明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2本导则中指明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引用标准名录《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3《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力变压器、油浸电抗器、互感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8《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盘、柜及二次回路接线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71《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建筑防腐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24《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GB50231《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5《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6《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泵站设计规范》GB50265《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GB/T50331《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标准》GB/T17219《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设计规范》GB/T18578《城镇供水厂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CJJ58《二次供水工程技术规程》CJJ140《城镇供水管网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CJJ207《城镇给水微污染水预处理技术规程》CJJ/T229《城镇给水管道非开挖修复更新工程技术规程》CJJ/T244《城镇给水膜处理技术规程》CJJ/T251《城镇供水水质在线监测技术标准》CJJ/T271《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206《城镇供水长距离输水管(渠)道工程技术规程》CECS193《地下工程渗漏治理技术规程》JGJ/T212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福建省城镇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技术规程条文说明
制订说明
1总则1.0.2乡镇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可参照本规程执行。1.0.4明确了城镇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时需同时执行国家颁布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3基本规定3.0.3《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提升城市供水水质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闽政办〔2018〕78号)要求,到2020年底前市、县饮用水综合合格率达97%以上,出厂水、管网水浑浊度控制在0.5NTU以下,色度控制在10度以下,出厂水游离氯控制在0.3-2mg/L范围内,确保饮用水水质优于国家标准,力争全国领先。3.0.4供水工程最高日用水量包括综合生活用水、生产运营用水、公共服务用水、消防用水、管网漏损水和未预见用水,不包括因原水输水损失、厂内自用水而增加的取水量。3.0.6现行国家标准《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规定:城镇给水排水设施中主要构筑物的主体结构和地下干管,其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不应低于50年;安全等级不应低于二级。3.0.7供水设施建设用地指标应符合现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和给水与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中的供水设施建设用地指标,具体如下。表1净(配)水厂建设用地指标(hm2)面规积模水厂类型I类(30~50万m3/d)II类(10~30万m3/d)III类(5~10万m3/d)常规处理水厂8.40~11.003.50~8.402.05~3.50配水厂4.50~5.002.00~4.501.50~2.00预处理+常规处理水厂9.30~12.503.90~9.302.30~3.90预处理+深度处理水厂9.90~13.004.20~9.902.50~4.20预处理+常规处理+深度处理水厂10.80~14.504.50~10.802.70~4.50注:①表中的用地面积为水厂围墙内所有设施的用地面积,包括绿化、道路等用地,但未包括高浊度水预沉淀用地。②建设规模大的取上限,规模小的取下限,中间规模应采用内插法确定。③建设用地面积为控制的上限,实际使用中不应大于表中的限值。④预处理采用生物预处理形式控制用地面积,其他工艺形式宜适当降低。⑤深度处理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控制用地面积,其它工艺形式宜适当降低。⑥表中除配水厂外,水厂的控制用地面积均包括生产废水及排泥水处理的用地。表2泵站建设用地指标(m2)规模I类(30~50万m3/d)II类(10~30万m3/d)III类(5~10万m3/d)面积5500~80003500~55002500~3500注:①表中面积为泵站围墙以内,包括整个流程中的构筑物和附属建筑物、附属设施等的用地面积。②小于III类规模的泵站,用地面积参照III类规模的用地面积控制。③泵站有水量调节池时,可按实际增加建设用地。其中第四十九条规定:“给水工程水厂的辅助生产、行政办公和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应以保证生产正常运行管理和环境需要为原则,严格控制用地面积。一般不应超过水厂总用地的5%~12%,规模大的取下限,规模小的取上限,中间规模采用内插法确定。”3.0.8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玉米购销合同范本
- 2024年重庆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答题技巧
- 2024年长治客运从业资格证摸拟题
- 2024年合肥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答案
- 2024年阜新客运从业资格证理论考试题
- 2024年房地产营销代理服务合同书范本
- 2024年黑龙江客运资格从业证考试内容是什么意思
- 鲜花 高清钢琴谱五线谱
- 2024年临时聘用人员合同书
- 2024年广州客运驾驶员考试题库及答案选择题及解析
- 中南空管局2023届高校毕业生春季招考聘用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幼儿园每月食品安全调度会议纪要模板5
- 升降机安全管理培训
- 血管瘤及脉管畸形
- DB42-T 1965-2023 公开版地图地理信息审查工作规程
- 门卫保安反恐演练方案
- GB/T 42313-2023电力储能系统术语
- 有限元填空选择题及答案
- 《教育的第三只眼》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 加氢裂化催化剂分类及选择
- 政府采购项目验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