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勘察规范_第1页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_第2页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_第3页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_第4页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江西省地方标准)(征求意见稿)《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江西省地方标准)编制组2021年9月1总则1.0.1为了在岩土工程勘察中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的技术经济政策,结合江西省地质背景和岩土工程条件,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环保,提高投资效益,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江西省境内工业与民用建筑、市政建设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1.0.3各项建设工程必须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岩土工程勘察。1.0.4岩土工程勘察应按工程建设各勘察阶段的要求,正确反映拟建场地岩土工程条件,查明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精心勘察、精心分析,提出资料完整、评价正确、建议合理的勘察报告。1.0.5岩土工程勘察,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本省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条文说明1.0.1本规范是根据省住建厅赣建设[2013]19号《关于下达2013年第一批江西省工程建设标准设计编制项目计划的通知》的要求编制,由岩工专业委会负责组织完成规范的编写。地方标准与岩土工程勘察GB50021等现行规范保持匹配,针对江西地方特色,搜集分析以往工作存在问题,开展课题研究、研究分析专业发展方向和要求,具安全性、适用性、可操作性、先进性。1.0.2本条专指地方标准在我省工程建设领域适用的范围。1.0.3本条规定江西省内工程建设程序应遵行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1.0.4勘察成果必须是真实、可靠、正确、合理。术语和符号术语岩土工程勘察geotechnicalinvestigation根据建设工程的要求,查明、分析、评价建设场地的地质、环境特征和岩土工程条件,编制勘察文件的活动。工程地质测绘engineeringgeologicalmapping采用搜集资料、调查访问、地质测量、遥感解译等方法,查明场地的工程地质要素,并绘制相应的工程地质图件。岩土工程勘探geotechnicalexploration岩土工程勘察的一种手段,包括钻探、井探、槽探、坑探、洞探、物探以及触探等。2.1.4地球物理勘探geophysicalexploration应用地球物理方法来探测地层、岩性、构造等地质问题的勘探方法。2.1.5控制性勘探点controlexploratorypoint为控制场地地层结构,满足场地、地基基础和基坑工程的稳定性、变形等评价要求布设的勘探点。2.1.6一般性勘探点generalexploratorypoint为查明地基主要受力层性质,满足主要受力层地基承载力评价等问题的需要布设的勘探2.1.7原位测试in-situtests在岩土体所处的位置,基本保持岩土原来的结构、湿度和应力状态,对岩土体进行的测试。2.1.8原始资料originalmaterial勘察过程中形成的未经加工的、真实反映客观情况的各种记录,包括手工记录和自动采集的观测数据、测试数据、像片、录像等。2.1.9现场检验in-situinspection在现场采用一定手段,对勘察成果或设计、施工措施的效果进行核查。2.1.10现场监测in-situmonitoring在现场对岩土性状和地下水的变化,岩土体和结构物的应力、位移进行系统监视和观测。2.1.11岩石质量指标rockqualitydesignation(RQD)用直径为75mm的金刚石钻头和双层岩芯管在岩石中钻进,连续取芯,回次钻进所取岩芯中,长度大于10cm的岩芯段长度之和与该回次进尺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土试样质量等级qualityclassificationofsoilsamples按土试样受扰动程度不同划分的等级。地基subgrade,foundationsoils为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基础foundation将结构所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特殊性土specialsoil 具有特殊物质成分、结构和独特工程特性的土。地基处理groundtreatment 为提高地基承载力,改变其变形性质或渗透性质而采取的人工处理地基的方法。基坑工程foundationpitengineering为挖除建(构)筑物地下结构处的土方,保证主体地下结构的安全施工及保护基坑周边环境而采取的围护、支撑、降水、加固、土方开挖和回填等工程措施的总称。岩溶Karst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硫酸岩、卤化物岩等)在水的溶蚀作用下,产生的各种地质作用、形态和现象的总称。岩土参数标准值standardvalueofageotechnicalparameter岩土参数的基本代表值,通常取概率分布的0.05分位数。地基承载力特征值characteristicvalueofsubsoilbearingcapacity指由静载荷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段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为比例界限值。抗浮设防水位groundwaterlevelforpreventionofup-floating为满足地下结构抗浮设防安全及抗浮设计技术经济合理的需要。根据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长期观测资料和地区经验,预测地下结构在施工期间和使用年限内可能遭遇到的地下水最高水位,用于设计按静水压力计算作用于地下结构基底的最大浮力。岩土工程评价geologicalevaluation根据已获得的地质资料,结合具体工程特点进行岩土工程条件分析,经过定性评估和定量计算,对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建筑地基基础的设计施工方案、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措施等作出的总结性的意见。2.1.23岩土工程勘察报告geotechnicalinvestigationreport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整理、统计、归纳、分析、评价,提出工程建议,形成系统的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勘察技术文件。一般由文字报告、图表以及必要的附件组成。符号2.2.1岩土物理性质和颗粒组成e——孔隙比;IL——液性指数;IP——塑性指数;n——孔隙度,孔隙率;Sr——饱和度;w——含水量(率);wL——液限;wP——塑限;Wu——有机质含量;γ——重力密度(重度);ρ——质量密度(密度);ρd——干密度。2.2.2岩土变形参数a——压缩系数;Cc——压缩指数;Ce——再压缩指数;Cs——回弹指数;ch——水平向固结系数;cv——垂直向固结系数;E0——变形模量;ED——侧胀模量;Em——旁压模量;ES——压缩模量;G——剪切模量;pc——先期固结压力。2.2.3岩土强度参数c——粘聚力;p0——载荷试验比例界限压力,旁压试验初始压力;pf——旁压试验临塑压力;pL——旁压试验极限压力;pu——载荷试验极限压力;qu——无侧限抗压强度;τ——抗剪强度;ϕ——内摩擦角。2.2.4触探及标准贯入试验指标;Rf——静力触探摩阻比;qc——静力触探锥头阻力;fs——静力触探侧阻力;N——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10——轻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N63.5——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N120——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2.2.5水文地质参数B——越流系数;k——渗透系数;Q——流量,涌水量;R——影响半径;S——抽水降深;——含水层厚度;T——导水系数;u——孔隙水压力。2.2.6其他符号FS——边坡稳定系数;ID——侧胀土性指数;KD——侧胀水平应力指数;pe——膨胀力;UD——侧胀孔压指数;s——基础沉降量,载荷试验沉降量;St——灵敏度;αw——红粘土的含水比;vp——压缩波波速;vs——剪切波波速;δ——变异系数;µ——泊松比;σ——标准差。条文说明2.1在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标准》JGJ/T72-2017的基础上,结合《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50279规定了岩土工程勘察方面的一般术语。2.2主要为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有关符号,增加了抽水试验中的含水层厚度和降深。3基本规定3.1.1勘察单位应依法签订建设项目岩土工程勘察合同,按照国家有关建设工程的法律、法规、工程建设标准开展勘察工作,并对勘察质量负责。3.1.2勘察单位必须依法取得工程勘察资质,并在资质许可的范围内承接勘察业务。3.1.3勘察单位应以勘察任务委托书或勘察技术要求为依据,按照现行规范规程,对勘察方法、工作量进行合理布置。3.1.4岩土工程勘察应根据工程性质、场地条件、建筑规模等不同要求与特点深入调查研究,充分搜集利用已有的勘察资料,精心编制勘察纲要,并按勘察纲要进行勘察。3.1.5勘察单位应做好下列基础管理工作:1原始资料的编录、整理工作,确保记录的真实与准确;2确保各种勘察设备、仪器的完好,并应符合有关规范、规程的要求;3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各类作业人员应按规定持证上岗;4加强技术档案的管理工作;5参与施工验槽,及时解决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岩土工程问题。3.1.6勘察报告应根据工程特点和技术要求编写,应有明确的针对性,详细勘察报告应满足施工图设计的要求。工程勘察文件应按江西省行业主管部门的规定进行审查。条文说明3.1.1勘察单位应依法签订合同,按照相关规范、规程进行勘察工作,并对勘察质量负责。3.1.2勘察单位承接工程必须取得相关资质,任何勘察单位不得超越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承接勘察业务,也不得转包或者违法分包所承接的勘察业务。3.1.3勘察单位根据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的委托书与技术要求,依照规程、规范布置合理的工作量,采取相应的工作手段与工作方法,以取得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等各种原始资料。3.1.4勘察施工前应收集拟建工程相关设计、及拟建场地有关地质资料,编写勘察工作纲要。工程勘察应重视地区经验,并运用成熟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方法。3.1.6勘察文件必须正确反映场地岩土工程条件,提供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结合工程特点提出地基基础方案和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建议。勘察成果按江西省主管部门的要求进行必要的审查,待通过审查后方可提交建设方使用。4.勘察分级、勘察阶段、勘察纲要、外业见证4.1岩土工程勘察分级4.1.1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应根据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地基复杂程度等级划分。4.1.2工程重要性等级应根据工程类型、规模和特征,以及由于岩土工程问题造成工程破坏或影响正常使用的后果,分为三个等级,按表4.1.2确定。表4.1.2工程重要性等级确定表工程等级工程类型、规模和特征破坏后果一级工程130层以上或高于100m(含100m)的高层建筑;2体形复杂、层数相差超过10层的高低层连体的高层建筑;3对地基变形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4一级边坡;5一级基坑;6隧道、主干路、大桥、特大桥、30万吨及以上水厂及其它重要建设工程。后果很严重二级工程17-30层的高层建筑;2二级边坡;3二级基坑;4次干路、中桥、5-30万水厂等其它一般建设工程。后果严重三级工程16层及以下的一般民用建筑;2单层工业厂房(吊车起重小于或等于5吨);3三级边坡;4三级基坑;5支路、小桥、小于5万吨水厂等其它次要工程。后果不严重4.1.3场地的复杂程度可按表4.1.3划分三个场地等级:表4.1.3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划分表场地等级场地条件一级场地(复杂场地)1对建筑抗震危险的地段;2不良地质作用强烈发育;3地质环境已经或可能受到强烈破坏;4地形地貌复杂;5有影响工程的多层地下水、岩溶裂隙水或其他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需专门研究的场地。二级场地(中等复杂场地)1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2不良地质作用一般发育;3地质环境条件已经或可能受到一般破坏;4地形地貌较复杂;5基础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场地。三级场地(简单场地)1对建筑抗震一般的地段;2不良地质作用不发育;3地质环境基本未受到破坏;4地形地貌简单;5地下水对工程无影响。4.1.4地基的复杂程度按表4.1.4划分三个地基等级:表4.1.4地基复杂程度等级划分表地基等级地基条件一级地基(复杂地基)1岩土种类多,很不均匀,性质变化大,需要特殊处理;2严重膨胀、污染的特殊性岩土,以及其它情况复杂,需作专门处理的岩土。二级地基(中等复杂地基)1岩土种类较多,不均匀,性质变化较大;2一级地基规定以外的特殊性岩土。三级地基(简单地基)1岩土种类单一,均匀,性质变化不大;2无特殊性岩土。注:三级地基可以包括不作持力层的填土4.1.5根据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按下列条件确定岩土工程勘察等级:1甲级:在工程重要性、场地复杂程度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中,有一项或多项为一级;2乙级:除勘察等级为甲级和丙级以外的勘察项目;3丙级:工程重要性、场地复杂程度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均为三级。4.2勘察阶段4.2.1岩土工程勘察阶段与设计阶段相适应,分为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详细勘察三个阶段;当场地或地基条件复杂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宜进行施工勘察;如需解决某一专项问题,可开展专项勘察。4.2.2可行性研究勘察应通过收集已有资料,进行现场踏勘、地质调查和必要的勘探试验工作,初步了解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判断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为城镇规划、场址选择、建设项目的技术经济方案比较提供依据。4.2.3初步勘察应根据工程设计方案的要求,初步查明建设场地的地层结构、岩土工程特性、地基土(岩)的物理力学性质、水文地质条件及不良地质条件,对场地的稳定性作出评价。4.2.4详细勘察应根据拟建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结合建筑物的工程特性,采用有效的勘察手段和方法,为设计、施工提供所需的岩土参数,按单体建筑物或建筑群对地基作出岩土工程评价,并对地基类型、基础形式、地基处理、基坑支护、地下水控制、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和施工应注意的问题等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4.2.5施工勘察是根据设计、施工要求,针对场地复杂条件所需解决的具体问题,提供相应的勘察资料,并作出针对性分析、评价和建议。4.2.6专项勘察是根据业主或设计委托的某一专项问题进行的勘察工作,宜对所需解决的专项问题,提供相应的勘察资料,并作出针对性分析、评价和建议。4.3勘察纲要4.3.1勘察纲要应根据勘察等级、阶段、拟建建(构)筑物的特点和技术要求,结合现场踏勘情况与地质条件进行编制;勘察纲要应内容完整、勘察方案合理可行。4.3.2勘察纲要应由工程项目负责人组织编制,经单位审核并批准后实施。4.3.3编制勘察纲要前宜搜集下列资料:1项目批文、合同文件等;2设计提供的拟建建(构)筑物的技术要求等;3建筑场地的地形图、用地红线、控制点坐标及总平面布置图。4建设单位提供的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及地下障碍物等基础资料;5场地附近地质资料;6建筑场地的条件,包括场地地理位置、地貌单元、场地现状,以及交通、用电、用水等施工条件;4.3.4勘察纲要的编制应包括下列内容:1工程概况与工程勘察等级;2概述拟建场地环境、工程地质条件;3勘察目的与工作任务、勘察工作重点与难点;4勘察工作依据;5勘察工作布置与主要工作量;6勘察工作方法与技术要求;7拟采取的质量控制、安全保证和环境保护措施;8拟投入的仪器设备、人员安排、勘察进度计划等;9预期提交的成果;10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勘探工作量一览表。4.4勘察外业见证4.4.1建设单位根据自行需求或要求开展勘察外业见证工作,外业见证采用旁站形式与勘察外业工作同步进行。4.4.2勘察外业见证应含下列内容:1工程勘察单位和钻探劳务单位的资质、作业人员身份和从业资格;2外业作业情况及设备情况;3外业作业各项原始记录;4勘察纲要编制和执行情况。4.4.3承担外业见证单位应提交外业见证书,对见证资料的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外业见证书应含下列内容:1建设工程勘察外业见证报告;2建设工程勘察外业实物工作量见证验收一览表。条文说明4.1.1岩土工程勘察按国标划分分甲、乙、丙三个等级,其划分依据工程重要性、场地、及地基三个方面确定;此外,当满足特级勘察条件,可参照《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标准》执行,本标准不作具体规定;同一场地可能因项目工程重要性的不同,而导致勘察等级不同,所以其野外勘探的工作布置、工作手段与方法、原位测试和岩土水取样均可能有所不一;因而勘察等级的确定是勘察文件首要关键之一。4.1.2工程重要性等级对划分勘察等级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地方标准首先根据国标岩土规范中工程重要性不够清楚或明确的地方作出解译,如对住宅和一般公用建筑层数进行了细化和明确,30层(含30层)以上或高于100m(含100m)的高层建筑为一级工程;此外对连体高层建筑相差达10层及以上为一级工程。其次依据建筑边坡工程、基坑安全等级明确工程等级,即一级建筑边坡工程、一级基坑工程为一级工程;其它重要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市政工程主要包括城市特大桥、大桥、地下过江、湖隧道工程等,及棚户区改造工程按建筑面积大于10万m2。是否考虑将县一级的中心小学、中学新校区建设工程及以上规模的学校建设工程划为重点工程。4.1.3江西省岩溶区分布面广,且宜春、萍乡等地级市所在地均位于岩溶区,以往甲级勘察主要依工程重要性来确定,而忽略以场地复杂性来确定甲级勘察;因此应将岩溶强发育区段划为一级场地,进而从工程安全角度强化岩溶勘察重要性与必要性。4.1.4岩土种类指基底以下受力范围内的岩土层,当某一场地建设工程较多时,各建筑物的地基等级可能出现不同情况,因此,对整个项目的勘察应按就高原则考虑地基等级划分。4.1.5勘察等级划分应从甲级开始,向乙级、丙级顺推,以最先满足的为准。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的划分,应按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确定。建筑在岩质地基上的一级工程,当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均为三级时,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可定为乙级。4.2.1岩土工程勘察分阶段主要考虑设计的需求,针对性解决设计所要掌握拟建场地的岩土工程特征。通常对工程地质条件不属于复杂场地和复杂地基,且无特殊要求的工程,可进行一次性详细勘察。如在城市规划区、工业园区,当拟建场地已经设计好建筑物总平面布置图,常常进行一次性详细勘察。当场地岩土条件复杂,详细勘察成果仍然不能满足基础施工要求时,如桩端持力层有溶洞、软弱夹层、破碎带、临空面等不良地质问题,应进行施工勘察。当有专项需求时,可进行专项勘察。4.2.2可研勘察以收集区域相关资料,通过工程地质测绘大致掌握场地地层岩性、地下水有关内容,再辅以必要的钻探工作,采集适量岩、土、水样。4.2.3本条明确指出了岩土工程初步勘察的目的,应评价场地的稳定性。4.2.4本条说明了详细勘察的目的为设计与施工提供有关岩土参数,为解决基础施工提供相关防治措施建议。4.2.5本条一般指施工阶段针对桩基础桩端持力层问题进行勘察,提出合理入岩深度。4.2.6专项勘察为解决某一特定问题委托相应资质单位进行勘察。4.3.1勘察纲要是建设工程开展勘察工作野外作业时的指导性文件,具可操作性、实用性,应在搜集、分析已有资料和现场踏勘的基础上,依据勘察目的、任务要求和相应技术标准的要求,针对拟建工程的特点编写。4.3.2勘察纲要应由项目负责即注册岩土工程师负责、组织编写。4.3.5勘察纲要编制内容应符合《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相关要求。4.4.1工程勘察外业见证采取自愿原则,建设单位如有需求可委托第三方开展见证工作,应采用旁站方式,对工程勘察外业作业单位资质、作业人员的身份和资格、勘探点、钻探、取样、原位测试、原始记录等外业工作进行现场检查、核实的工程活动。4.4.3外业见证员应当熟悉和掌握工程勘察现行标准、规范,具有一定的工程勘察经验;外业见证单位应对提交的外业见证报告的真实性承担相应法律责任。6工程地质测绘和勘探6.1一般规定6.1.1勘探方法包括地球物理勘探、原位测试、钻探、井探、槽探、洞探和取样等。勘探方法应根据勘察目的和岩土特性综合选取。6.1.2勘探工作布置应考虑对工程场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和作业的安全,防止对架空线路、地下管线、地下设施和自然环境的破坏。钻孔、探井和探槽完工后应妥善回填。6.2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6.2.1岩石出露或地貌、地质条件较复杂的场地应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对地质条件简单的场地,可用调查代替工程地质测绘。6.2.2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宜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或初步勘察阶段进行,详细勘察阶段可针对某些专题研究进行补充工程地质调查。6.2.3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的范围应包括工程建设场地及邻近区域,存在不良地质作用和特殊性岩土,应根据需要扩大调查范围。6.2.4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1、地形地貌特征,划分地貌单元;2、地层层序、成因、时代、厚度、风化特征及胶结物等特性;3、地质构造、岩性、岩体结构类型、各类结构面的特征;4、地下水类型、补迳排条件及含水层的岩性、埋深、水位等特征;5、不良地质作用及其类型、成因、性质、分布及发育程度;6、特殊性岩土类型、分布、性质;7、人类活动对场地稳定性的影响。包括人工洞穴、地下采空、大挖大填、抽水、排水和水库诱发地震等。6.2.5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及精度1、测绘用图比例尺宜选用比最终成图比例尺大一级的地形图作底图,并根据不同勘察阶段选择相应比例尺。在可行性阶段选用1:5000~1:50000;初步勘察阶段可选用1:2000~1:10000;详细勘察阶段选用1:500~1:2000;条件复杂时,比例尺可适当放大;2、地质界线和地质观测点的测绘精度,在图上不宜低于2mm;3、地质单元体在地形图上的宽度大于等于2mm时,均应在图上表示,对工程有重要影响的地质单元体,可放大表示。6.2.6地质观测点的布置应满足下列要求1、地质构造线、地层接触线、岩性分界线、不良地质体、软弱夹层、地下水露头及特殊地质体内应设置地质观测点;2、地质观测点应充分利用岩石露头,当露头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布置一定数量的探坑或探槽;3、地质观测点的密度应根据勘察目的要求、场地地质条件和成图比例尺等因素综合确定,以保证控制不同类型地质界线和地质单元体的变化;4、地质观测点的定位应根据精度要求选用适当方法。6.2.7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的成果资料宜包括实际材料图、综合工程地质图、工程地质分区图、综合地质柱状图、工程地质剖面图以及各种素描图、照片和文字说明等。6.2.8利用遥感影像资料解译进行工程地质测绘时,现场检验地质观测点数宜为工程地质测绘点数的30%~50%。野外工作应包括下列内容:1、检查解译标志;2、检查解译结果;3、检查外推结果;4、对室内解译难以获得的资料进行野外补充。6.3钻探6.3.1钻探方法与工艺应结合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和勘察要求按表6.3.1合理选择。表6.3.1钻探方法的适用范围钻探方法钻进地层勘察要求黏性土粉土砂土碎石土岩石直观鉴别,采取不扰动试样直观鉴别,采取扰动试样回转螺旋钻探无岩芯钻探岩芯钻探++++++++++++++++-++-++++++-++++-++冲击冲击钻探锤击钻探-++++++++++++---++-++注:++:适用;+:部分适用;-:不适用。6.3.2勘探浅部土层可采用下列钻探方法:1小口径麻花钻(或提土钻)钻进,一般适用于5m以内;2洛阳铲钻进,一般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土层内。6.3.3钻探口径和钻具规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成孔口径应满足取样、测试和钻进工艺的要求。6.3.4钻探应符合下列规定:1钻进深度和岩土分层深度的量测精度,不应低于±5㎝;2应控制非连续取芯钻进的回次进尺,使分层精度符合要求;3对鉴别地层天然湿度的钻孔,在地下水位以上应进行干钻;当必须加水或使用循环液时,应采用双层岩芯管钻进;4岩芯钻探的岩芯采取率,对完整和较完整岩体不应低于80%,较破碎和破碎岩体不应低于65%;对需重点查明的部位(滑动带、软弱夹层等)应采用双层岩芯管钻进;5当需确定岩石质量指标RQD时,应采用75㎜口径(N型)双层岩芯管和金刚石钻头。6.3.5钻探操作的具体方法,应按现行标准《建筑工程地质勘察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6.3.6钻探的野外描述和记录应符合下列要求:1野外描述记录应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担任。记录应认真、及时、详细、真实、按回次逐次记录,不得将若干回次合并记录,严禁事后追记;2现场描述可根据芯样外观、切面的肉眼鉴别以及手感等方法对岩土名称、状态、包含物、层理结构等特征进行详细描述;3钻探成果可用钻孔野外柱状图或分层记录表示;岩土芯样应拍照存查并纳入勘察原始资料。6.3.7钻探结束待地下水位稳定后,应测量孔内水位埋深。当水位埋深有较大变化时应观察周围环境并查找原因。当钻探深度内涉及承压含水层且对工程有影响时,应量测承压水头埋深。6.4地球物理勘探6.4.1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主要包括电法、电磁波法、地震波和声波法及地球物理测井等。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可选用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及放射性勘探等6.4.2下列情况宜采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1、探测隐伏的地质界线、界面、岩溶洞穴、采空区、含水层等;2、探测钻孔间及外延段地质情况;3、测定岩土体的波速、动弹性模量、动剪切模量、卓越周期、电阻率、放射性辐射、土对金属的腐蚀性等参数。6.4.3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宜根据勘察目的及场地地质条件按附表E综合选择。附表E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和适用范围该表作为附表应用该表作为附表应用物探方法利用参数适用范围电法勘探直流电法电测深法电阻率适用于划分地层,探测隐伏构造、岩溶、洞穴和地下水源电测剖面法适用于查找岩溶、洞穴,确定断层、岩性界线的位置和倾向高密度电法适用于探测岩溶、洞穴、测定潜水面深度和含水层分布等自然电场法自然电位差适用于探测浅层地下水流向、也可用于环保和地质灾害的调查充电法电位适用于探测低电阻物体的平面展布和地下水流向激发极化法极化率衰减时适用于探测地下水、隐伏断层、破碎带、地下洞穴电磁波法甚低频法导电性导磁性适用于探测断层、岩体接触带、地下暗河等。探测对象的埋深宜小于30m音频大地电磁法适用于探测深部构造及地层的变化情况电磁波透射法适用于在钻孔中探测钻孔间或钻孔周围的岩溶洞穴、破碎带等低阻体地质雷达介电常数适用于地层划分、岩溶和不均体的探测、工程质量检测等管线探测适用于探查埋藏的地下电缆、金属管道等地震勘探折射波法岩土的纵波、横波、面波速度适用于探查断层构造和岩性界线、第四系覆盖层、风化层和不良地质的厚度与连续特征反射波法划分地层界线、查找地质构造、探测不良地质体厚度和范围瑞雷波法探测浅部地层中的岩溶洞穴等不均匀体场地波速测试适用于在钻孔中测定岩土体的纵、横波速度,进行场地、场地土的分类,计算岩土体的动参数地脉动测试适用于测定场地的卓越周期和脉幅值,提供地震分区参数超声波法测定岩样或混凝土构件的波速、岩体的完整性、混凝土强度、桩基质量地球物理测井电测井电阻率用于测定地层和地下水电性参数、确定含水层位置和厚度、探测地下水的流速、流向等声速及超声成像测井声速测井用于测定弹性波速度,计算岩体弹性力学参数;成像测井用于判定断层及软弱夹层的倾向、倾角和厚度放射性测井放射性活度适用于测定岩层的放射性活度,推断岩体密度和岩层中裂隙、溶洞、松散层(煤层)的位置以及地下水的流速6.4.4地球物理勘探的应用,应具备下列条件:1被探测对象与周围介质必须存在一定的物性差异;2被探测对象具有足以被探测的规模;3存在电、磁、振动等外界干扰时,被探测对象的异常能够从干扰背景中区分出来;4在有代表性地段进行方法的有效性试验。有效性试验剖面宜通过已有地质资料的地方。6.4.5、地球物理勘探线应根据探测对象要求布置,测线和测点间距应满足分辨探测对象尺度变化的要求。6.4.6地球物理勘探成果判释应考虑其多解性,需要时应采取多种方法探测进行综合判释,并辅以钻孔验证。6.4.7地球物理勘探成果应包括下列内容:1、任务和要求,以及采用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2、开展地球物理勘探桉工作所依据的规范、规程;3、测区的地形、地质、水文地质和地球物理条件;4、开展地球物理勘探所采用的仪器设备及它们的主要技术指标;S、所布置的地球物理勘探工作量(测线平面布置图、测线长度、测点数量;6、地球物理勘探成果剖面图;7工程地质解剖面图;8、地质界面、界线及不明地质体的推断和解释;9、结论和建议6.5岩土试样的采取6.5.1土试样质量根据扰动情况可分为四个等级,各等级试验项目应符合表6.5.1规定。表6.5.1土试样质量等级级别扰动情况试验内容Ⅰ不扰动土类定名、含水量、密度、强度试验、固结试验Ⅱ轻微扰动土类定名、含水量、密度Ⅲ显著扰动土类定名、含水量Ⅳ完全扰动土类定名注:1不扰动是指原位应力状态虽已改变,但土的结构、密度和含水量变化很小,能满足室内试验各项目要求;2除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工程外,在工程技术要求允许的情况下可用Ⅱ级土试样进行强度和固结试验,但宜先对土试样受扰动程度作抽样鉴定,判定用于试验的适宜性,并结合地区经验使用试验结果。6.5.2应根据样品质量要求、地层特点,按表6.5.2选用合适的取土工具和方法。取土器具技术规格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规定。表6.5.2不同等级土试样的取样工具和方法6.5.3在钻孔中采取Ⅰ、Ⅱ级土试样时,钻探操作应满足以下要求:1在软土、砂土中宜采用泥浆护壁;如使用套管,应保持管内水位等于或稍高于地下水位,取样位置应低于套管底三倍孔径的距离;2采用冲洗、冲击、振动等方式钻进时,应在预计取样位置1m以上改用回转钻进;3采用回转方法钻进时,至取土位置前必须减速钻进,以减少孔底土受到影响;4下放取土器前应清孔,孔底残留浮土厚度不应大于取土器废土段长度(活塞取土器除外);5采取土试样宜用快速静力连续压入法,当遇到硬土或砂土压入困难时,可采用重锤少击法;6具体操作方法应按现行标准《建筑工程地质勘察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执行。6.5.4土样取出后,应及时编号、填写封签、密封;土样运输和保存时应竖直安放,防止受振扰动,避免暴晒或冰冻。6.5.5岩石试样可利用钻探岩芯制作或在基坑、探井、探槽、平洞中刻取,并符合下列基本要求:1采取的毛样尺寸应满足试块加工的要求;2特殊情况下,试样形状、尺寸和方向由岩体力学试验设计确定。6.6井探、槽探和洞探6.6.1当受场地条件限制或钻探方法难以准确查明地下情况时,可采用探井、探槽进行勘探。在坝址、地下工程、大型边坡等勘察中,当需要详细查明深部岩层性质、构造特征时,可采用竖井或平洞。6.6.2探井的深度不宜超过条文说明中地下水丰富具危险性时。地下水位。竖井和平洞的深度、长度、断面按工程要求确定。条文说明中地下水丰富具危险性时。6.6.3对探井、探槽和探洞除文字描述记录外,尚应以剖面图、展示图等反映井、槽、洞壁和底部的岩性、地层分界、构造特征、取样和原位试验位置,并辅以代表性部位的彩色照片。6.7勘探点定位和测量6.7.1勘探点的定位与测量应根据委托方提供的坐标和高程控制点,以及勘测任务书的要求进行,由专业技术人员完成。6.7.2勘探点测设定位精度应符合下列要求:可行性研究勘察阶段:可利用坐标放样,其平面位置允许偏差+1.0m,高程允许偏差+5cm;初步勘察阶段:应利用坐标放样,其平面位置允许偏差+0.5m,高程允许偏差+5cm;详细勘察阶段:应利用坐标和高程控制点进行放样,其平面位置允许偏差+0.25m,高程允许偏差+5cm。6.7.3勘探点位应设置有点位编号的稳定标识:开钻前应按勘探点平面布置图核对编号及其位置,当勘探点改变位置时,应经项目负责人同意,并重新测量点位。6.7.4现场勘探工作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勘探点位高程测量,测量时应先联测所提供的高程控制点,联测场地内临时水准点闭合差符合精度要求(+8√nmm,n为测点数)后再测量各勘探点高程。6.7.5勘探点测设与高程测量完成后应提交测量原始记录,内容包括勘探点编号、坐标、孔口高程、引测点及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条文说明:6.2.1①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搜集资料时,宜包括航空相片、卫星相片的解译结果。在详细勘察阶段可对某些专门地质问题作补充调查。②地质测绘应分勘探内容进行,线路工程(公路、轨道交通)、市政管线、边坡工程(地质滑坡)等应分阶段进行地质测绘和调查;并形成测绘成果资料,为评价场地的适宜性、稳定性而提供资料。③详勘阶段补充可研或初勘阶段的不足,或针对其特殊性内容进行测绘,如对房屋建筑中,场地中的岩质边坡、岩质基坑需进行地质测绘,说明其主要特性等。的范围、精度、平面图、剖面图等内容要有说明.线路工程地质测绘应形成带状平面图。6.2.3条文说明:线状构筑物测绘应大于红线外一定宽度,应满足工程方案比选、及工程地质条件分析评价的要求。如轨道路测绘应是红线外100~200m。6.2.4条文说明:主要包括岩溶、土洞、滑坡、崩塌、泥石流、冲沟、地面沉降、断裂、地震震害、地裂缝、岸边冲刷等不良地质作用的形成、分布、形态、规模、发育程度及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6.3.3条文说明:明确不同岩土层钻探回次、采芯率、野外描述与记录等质量要求。6.3.4条文说明:我省普遍采用的30钻冲击成孔应控制进尺,每回次需要量测孔深。确保量测精度要求。6.3.5明确班报表须作为原始资料保留存档。6.4地球物理勘探宜在可行性研究或初步勘察阶段进行,也可结合详细勘察阶段一并实施。明确哪些工程、场地条件需要开展地球物理勘探。6.4.1条文说明:应结合场地条件合理选择地球物理勘查技术手段与方法。6.5.3我省30型钻机第四系土层多采用冲击钻进,对取样改为回转钻进在实际中难以作到,但可用取样器采用重锤少击法。6.5.5在勘察纲要中,针对建筑物的勘察等级明确岩土试样的数量。针对工程的质量要求,明确岩土试样的等级。明确不同工程类型的取样工艺要求。6.6.2对具有丰富地下水含水层地区,探井不应揭露含水层或具有承压含水层时,探井底部应保留一定的隔水层厚度,避免承压水产生突涌而形成安全风险。

7各类工程勘察技术要求7.1一般规定7.1.1工程勘察应根据工程类型、勘察阶段、勘察等级选择适宜的勘察方法与手段,准确地反映建设场地的岩土工程地质条件,获取符合工程实际情况的勘察成果。7.1.2工程勘察宜在充分搜集、分析利用已有勘察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工程规模、性质和要求、场地和地基的复杂程度、特点分阶段勘察。7.2房屋建筑和构筑物7.2.1岩土工程勘察应在搜集建筑物上部荷载、功能特点、结构类型、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和变形限制等方面的基础上进行。其主要工作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1查明场地和地基的稳定性、地层结构、持力层和下卧层的工程特性、土的应力历史和地下水条件和不良地质作用等;2提供满足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确定地基承载力,预测地基变形性状;3提出地基础、基坑支护、工程降水和地基处理设计与施工方案的建议;4提出对建筑物有影响的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方案建议;5对于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的场地,进行场地与地基的地震效应评价。7.2.2可行性研究勘察应对拟建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做出评价,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收集区域内与工程相关的人文地理、区域地质、地形地貌、地震、矿产、当地的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和建筑经验等资料;2在充分收集和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踏勘初步了解场地的地层、构造、岩性、不良地质作用和地下水等工程地质条件;3当上述要求不能满足时,宜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和必要的勘探工作;勘探点间距宜为200〜350m,勘探深度应进入稳定地层或基岩5-8m;4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拟选场地时,应进行比选分析。7.2.3初步勘察应对场地内拟建建筑地段的稳定性作出评价,并进行下列主要工作:1搜集拟建工程的有关文件、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资料以及工程场地范围的地形图;2初步查明地质构造、地层结构、岩土工程特性、地下水埋藏条件;3查明场地不良地质作用的成因、分布、规模、发展趋势,并对场地的稳定性作出评价;4对抗震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的场地,应对场地与地基的地震效应做出初步评价。5初步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6高层建筑初步勘察时,应对可能采取的地基基础类型、基坑开挖与支护、工程降水方案进行初步分析评价。7.2.4初步勘察的勘探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1初步勘察应垂直地貌单元、地质构造和地层界线布置;2每个地貌单元均应布置勘探点,在地貌单元交接部位和地层变化较大的地段,勘探点应予加密;3在地形平坦地区,一般可按网格布置勘探点,其线距、点距按表7.2.4-1确定:7.2.4-1初步勘察勘探线、勘探点间距(m)地基复杂等级勘探线距勘探点距一级50-10030-50二级75-15040-100三级130-30075-2004初步勘察勘探孔深度应满足初步评价要求,一般可按表7.2.4-2确定:7.2.4-2初步勘察勘探孔深度(m)工程重要性等级一般勘探孔控制性勘探孔一级大于或等于25大于或等于40二级大于或等于15大于或等于30三级6-1010-207.2.5初步勘察遇到以下列情形之一时,应适当增减勘探孔深度:1当勘探孔的地面标高与预计整平地面标高相差较大时,应按差值调整勘探孔深度;2在预定深度内遇到基岩时,除控制性勘探孔仍应钻入完整的中风化基岩5~8米深度外,其他勘探孔达到确定的完整中风化基岩不少于3米;3在预定深度内有厚度较大,且分布均匀的坚实土层(如碎石土、密实砂、老沉积土等)时,除控制性勘探孔应达到规定深度外,一般性勘探孔的深度可适当减少;4当预定深度内有软弱土层时,勘探孔深度应适当增加,部分控制性勘探孔应穿透软弱土层或达到预计控制深度;5对重型工业建筑应根据结构特点和荷载条件适当增加勘探孔深度。7.2.6初步勘察取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应符合下列要求:1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点应结合地貌单元、地层结构和土的工程性质布置,其数量占勘探点总数不少于1/3;2采取土试样的数量和孔内原位测试的竖向间距,应按地层特点和土的均匀程度确定;各岩土层采取岩土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数量不少于6个。7.2.7初步勘察应进行下列水文地质工作:1调查含水层的埋藏条件,地下水类型、补给排泄条件,各层地下水位,调查其变化幅度,必要时应设置长期观测孔,监测水位变化;2当需绘制地下水等水位线时,应根据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和层位,统一量测地下水位;3当地下水可能浸湿基础时,应采取水试样进行腐蚀性评价。7.2.8详细勘察应按单体建筑物或建筑群提出详细的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对建筑地基作出岩土工程评价,并对地基类型、基础形式、基坑支护、工程降水和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等提出建议。主要应进行下列工作:1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场区的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地基允许变形,地下室的分布、形状、面积、底板标高、开挖深度,拟采取的基础形式、埋置深度等资料;2查明建筑场地岩土层的构成、分布、深度、厚度、工程特性,提供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原位测试、室内试验成果,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对持力层的选择、基础埋深等提出建议;3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危害程度及对工程不利影响程度应作出分析、评价,并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议;4查明地下水埋藏条件、类型和水位变化特征,提供各稳定含水层的初见水位、稳定水位和水位变化幅度,判定地下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5对于岩溶地基,应加强岩溶勘察,查明拟建工程范围及有影响地段的各种岩溶洞隙和土洞的位置、规模、埋深,岩溶堆填物性状和地下水特征,评价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对地基基础的设计和岩溶的治理提出建议。当采用大直径嵌岩桩时,尚应进行专门的桩基勘察;6提供勘察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设计地震分组,和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的划分,划分建筑的场地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大于6度的场地,应进行液化判别。7.2.9详细勘察应论证地下水在施工期间对工程和环境的影响。对情况复杂的重要工程,需论证使用期间水位变化和需提出抗浮水位时,应进行专门研究。(国标4.1.13)7.2.10当建筑物采用桩基础时,应按照本规范“桩基工程”执行;当需进行基坑开挖、支护和降水设计时,应按本规范“基坑工程”执行。7.2.11详细勘察的勘探点的布设,应根据建(构)筑物的平面形状、荷载分布、工程特性和岩土工程条件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勘探点应按建筑物周边线和角点布置,对无特殊要求的其他建筑物可按建筑物的范围采用方格网布置;2工业厂房重大设备基础应单独布置勘探;重大的动力机器基础和高耸构筑物勘探点不应少于3个;3单栋高层建筑物的勘探点不应少于4个,且应满足地基均匀性评价;4勘探点的间距可按表可按表7.2.11确定:7.2.11详细勘察勘探点的间距(m)地基复杂程度等级勘探点间距备注一级10-15勘探点间距还应满足桩基、基坑等其它方面的要求二级15-30三级30-505基坑工程、桩基工程、边坡工程等勘探点的布置按7.4、7.5、7.7要求。7.2.12详细勘察的勘探深度自基础底面算起,应符合下列规定(参考福建规范):1对于天然浅基础:勘探孔深度应能控制地基主要受力层,当基础底面宽度不大于5m时,对于条形基础不应小于基础底面宽度的3倍,对单独柱基不应小于1.5倍,且不应小于5m;对于片筏基础、箱形基础不应小于基础底面宽度1.0倍,并深入稳定分布的地层;大型设备基础勘探孔深度不宜小于基础底面宽度的2倍;2对于深基础:一般性勘探孔应达到预计桩长以下3~5倍桩径,且不少于3m,大直径桩不少于5m;控制性勘探孔达到预计桩长以下不少于5m,大直径桩不少于8m。对于嵌岩桩,勘探孔均应达到预计嵌岩面以下3~5倍桩径;如遇到基岩有软弱夹层、溶洞或断层破碎带等应进入较完整岩层不少于3~5m。7.2.13详细勘察的勘探深度除满足7.2.12要求外,还应满足下列要求:1对仅有地下室的建筑或高层建筑的裙房,当不能满足抗浮设计要求,需设置抗浮桩或锚杆时,勘探孔深度应满足抗拔承载力评价的要求;2在规定深度内遇基岩或厚层碎石土等稳定地层时,勘探孔深度可适当调整;3对高层建筑和需作变形验算的地基,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应超过地基变形计算深度;高层建筑的一般性勘探孔应达到基底下0.5~1.0倍的基础宽度,并深入稳定分布的地层;4当有大面积地面堆载或软弱下卧层时,应适当加深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5勘探孔深度尚应满足地基变形计算深度,对中、低压缩性土可取附加压力等于上覆土层有效自重压力20%的深度,对于高压缩性土层可取附加压力等于上覆土层有效自重压力10%的深度;6建筑总平面内的裙房或仅有地下室部分(或当基底附加压力P0≤0时)的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可适当减小,但应深入稳定分布地层,且根据荷载和土质条件不宜少于基底下0.5~1.0倍基础宽度;7当需进行地基整体稳定性验算时,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应根据具体条件满足验算要求;8当需确定场地抗震类别而邻近无可靠的覆盖层厚度资料时,应布置波速测试孔,其深度应满足确定覆盖层厚度的要求;9基坑工程、桩基工程、边坡工程等勘探点的深度还应符合7.4、7.5、7.7要求。7.2.14详细勘察采取岩、土试样和原位测试应满足岩土工程评价,并符合下列要求:1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孔的数量,应根据地层结构、基础类型、地基土的均匀性和工程特点综合确定,且不应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2,钻探取土试样孔的数量不应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3。(对每个取土试样孔,每一主要土层取样数量至少1件;当拟采用中风化、微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时,岩样采集应参照取土试样孔要求执行)(是作为条文还是放在条文说明?)2在地基主要受力层内,对厚度大于0.5m的夹层或透镜体,应采取土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3每个场地每一主要土层的原状土试样或原位测试数据不应少于6件(组),当土层性质不均匀时,应增加取土试样或原位测试的数量;当采用连续记录的静力触探或动力触探为主要勘察手段时,每个场地不应少于3个孔。7.3天然地基7.3.1采用天然地基时,其勘察主要满足下列要求:1勘探孔宜沿建(构)筑物周边或角点处布置,可直接一次性详细勘察;2单体建(构)筑物勘探孔数不得少于3个,并满足岩、土、水样取样与测试要求;3勘探孔间距宜为30-50m;4勘探孔深度应满足天然地基沉降计算要求,查明天然地基下伏岩土层有无软弱层分布;5需抗浮设计时,勘探孔深度应满足相关要求,提供抗浮措施所需的岩土参数。7.3.2当存在采用填土作天然地基可能性时,应选择适当的原位测试手段,查明其均匀性及强度,评价其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的可能性。7.4桩基工程7.4.1桩基工程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1查明场地内各岩土层的分布、成因、厚度、分布和变化规律、岩土工程特征;2查明场地的地下水的类型、赋存条件、含水层的厚度、水位、补迳排条件和水位的动态变化;评价地下水对桩基设计和施工的影响,判定水质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3查明场地的不良地质作用和浅部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对可液化土层和特殊性岩土、大面积新近松散填土、欠固结的深厚软土等,应对桩基和桩侧摩擦力的影响等防治措施提出建议;4当采用基岩作桩端持力层时,应查明基岩的岩性、构造、岩面变化、风化程度,确定其岩石的坚硬程度、岩体的完整程度和基本质量等级;判定有无岩溶、洞穴、临空面、破碎岩体或软弱岩层;5对桩基的成桩可能性和桩基施工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建议选择桩端持力层,并提供桩基设计有关岩土参数,估算单桩承载力,建议合理的桩型,并对桩基设计、施工中的岩土工程问题提出处理建议;7.4.2详细勘察阶段勘探点的布设与勘探点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1端承为主的桩基勘探点的平面布设应按柱列线布置,勘探点间距应能控制桩端持力层层面和厚度的变化,宜为12m~24m。当相邻两勘探点揭露的持力层层面坡度大于10%时,应根据具体工程条件,适当加密;2摩擦为主的桩基勘探点间距宜为20m~30m;当地质条件复杂或设计有特殊要求时,应适当加密;3对下列地质条件特别复杂且上部荷载较大的一柱一桩的工程,宜每桩一个或多个勘探点:1)山前地层变化较大、岩土工程性质复杂、不同持力层力学性质差异较大地段;2)岩溶发育地区;3)桩端持力层具软弱夹层;4)较大断层破碎带通过地区。4控制性勘探点不应少于勘探点总数的1/3,且不少于3点。7.4.3高层建筑勘探点的布设与间距除应满足上条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于基础底面宽度大于30m的高层建筑,其塔楼中心筒体、电梯井等荷载较大处应布置勘探点;带有裙房或外扩地下室的部位,应与主楼一同考虑布设勘探点;2桩基工程勘探点的数量应视工程规模大小而定,勘察等级为甲级的单幢高层建筑勘探点数量不宜少于5个,乙级不宜少于4个;控制性勘探点的数量,对于甲级勘察及其以上的不应少于3个,乙级不应少于2个;3隐伏岩溶发育场地且以基岩作为桩端持力层时应按柱列线布孔,同时应辅以各种有效的地球物理勘探手段,以查明拟建场地范围及有影响地段的各种岩溶洞隙和土洞的位置、规模、埋深、岩溶堆填物性状和特征。7.4.4详细勘察阶段勘探孔的深度除满足7.2.12条第2款、7.2.13规定,还应符合以下规定:1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应超过地基变形的计算深度;群桩桩基沉降计算深度宜取桩端平面以下附加应力为上覆有效自重压力20%的深度或按桩端平面以下1.0b~1.5b(b为假想实体基础的宽度)的深度考虑;2一般岩石地基的嵌岩桩,勘探点深度应进入预计嵌岩面以下1d~3d,对控制性勘探孔应钻入预计嵌岩面以下3d~5d,对质量等级为Ⅲ级以上的岩体,可适当放宽;3花岗岩地区的嵌岩桩,一般性勘探孔深度应进入中等或微风化岩3m~5m,控制性勘探孔应进入中等或微风化岩5m~8m;4岩溶、断层破碎带地段、或含有软弱夹层岩层,勘探孔应穿过溶洞、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进入稳定地层应大于3d,且不小于5m。7.4.5岩土试样及原位测试应符合下列要求:1桩基工程勘察深度范围内的每一主要岩土层,应采取岩土试样;并根据岩土性质选择适当的原位测试方法,采取土或测试数量不应少于6件(组);2嵌岩桩桩端持力层为岩质地基时,应采取不少于9件的代表性岩样进行天然或饱和状态下的单轴极限抗压强度试验。7.5基坑工程7.5.1基坑工程勘察应结合主体工程在详细勘察阶段进行,主要包括下列内容:1查明基坑及周围土层分布、埋藏、岩土物理力学性质;2查明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补给条件、动态变化等,并提供地下水的常年最高水位;3查明新近填土的堆填成分与厚度、暗塘(浜)、古河道及地下障碍物等的分布,埋藏及其对基坑工程的影响;4岩质基坑勘察应以工程地质测绘调查为主,以钻探、物探、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为辅。查明岩体的稳定性、岩石的坚硬、完整及风化程度,主要结构面(特别是软弱外倾结构面)的力学属性,产状、延伸长度,结合程度、充填物状态、充水状况、组合特征与临空面关系等;5提供基坑工程设计所需岩土物理力学参数,为基坑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基础资料。7.5.2基坑工程勘察前,应收集以下资料:1地下室平面布置、用地红线、建筑红线、地形地物、坐标、高程的建筑总平面图;2周边地表水分布及影响情况;既有建(构)筑物的结构类型、层数、高度、基础类型与埋深、水平距离及使用现状;3周边道路等级、地下管线种类与分布、埋深及地下既有洞室等设施情况。7.5.3基坑工程的勘察范围宜达到基坑边线以外2~3倍以上基坑深度,基坑边线以外以调查或搜集资料为主,有条件时可布置一定的勘探点;沿地下室周边均应布置勘探点,勘探点间距为10m~15m;基坑中部可考虑方格网布置勘探点,勘探点间距为15m~30m;;当遇暗塘、暗浜或填土厚度变化很大时,应加密勘探点,查明其分布和工程特性。7.5.4勘探孔的深度不宜小于基坑深度的2倍;当存在降(截)水设计需要时,控制性勘探孔应穿透主要含水层进入隔水层一定深度;当存在抗浮设计需要时,其控制深度能够满足要求;在基坑深度内,遇基岩时,勘探孔深度应超过基坑深度1m~3m;控制性勘探孔宜为勘探点数的1/3,且每一基坑侧边不宜少于2个控制性勘探孔。7.5.5当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且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需要对地下水进行控制(降水或隔渗),应进行专门的水文地质勘察。7.5.6基坑工程勘察应根据基坑周边环境、安全等级、开挖深度、岩土工程条件及参数、地下水等特点,合理提出支护方案建议。7.6地基处理7.6.1地基处理的岩土工程勘察应满足下列要求:1针对可能采用的地基处理方案,提供地基处理设计和施工所需的岩土特征参数;2预测所选地基处理方法对环境和邻近建筑物的影响;3提出地基处理方案的建议;4当场地条件复杂且缺乏成功经验时,应在施工现场对拟选方案进行试验或对比试验,检验方案的设计参数和处理效果;5在地基处理施工期间,应进行施工质量和施工对周围环境和邻近工程设施影响的监测。7.6.2换填垫层法的岩土工程勘察宜包括下列内容:1查明待换填的不良土层的分布范围和乾埋深;2测定换填材料的最优含水量、最大干密度;3评定垫层以下软弱下卧层的承载力和抗滑稳定性,估算建筑物的沉降;4评定换填材料对地下水的环境影响;5对换填施工过程应注意的事项提出建议;6对换填垫层的质量进行检验或现场试验。7.6.3强夯法的岩土工程勘察宜包括下列内容:1查明强夯影响深度范围内土层的组成、分布、强度、压缩性、透水性和地下水条件;2查明施工场地和周围受影响范围内的地下管线和构筑物的位置、标高;查明有无对振动敏感的设施,是否需在强夯施工期间进行监测;3根据强夯设计,选择代表性试验区进行试夯,采用室内试验、原位测试、现场监测等手段,查明强夯有效加固深度,夯击能量、夯击遍数与夯沉量的关系,夯坑周围地面的振动和地面隆起,土中孔隙水压力的增长和消散规律。7.6.4桩土复合地基的岩土工程勘察宜包括下列内容:1查明暗塘、暗浜、暗沟、洞穴等的分布和埋深;2查明土的组成、分布和物理力学性质,软弱土的厚度和埋深,可作为桩基持力层的相对硬层的埋深;3预估成村庄施工可能性(有无地下障碍、地下洞穴、地下管线、电缆等)和成桩工艺对周围土体、邻近建筑、工程设施和环境的影响(噪声、振动、侧向挤土、地面沉降或隆起等),桩体与水土间的相互作用(地下水对桩材的腐蚀性,村材对周围水土环境的污染等);4评定桩间土承载力,预估单桩承载力和复合地基承载力;5评定桩间土、桩身、复合地基、桩端以下变形计算深度范围内土层地压缩性,任务需要时估算复合地基的沉降量;6对需验算复合地基稳定性的工程,提供桩间土、桩身的抗剪强度;7任务需要时应根据桩土复合地基的设计,进行桩间土、单桩和复合地基荷载试验,检验复合地基承载力。7.6.5注浆法的岩土工程勘察宜包括下列内容:1查明土的级配、孔隙性或岩石的裂隙宽度和分布规律,岩土渗透性,地下水埋深、流向和流速,岩土的化学成分和有机质含量;岩土的渗透性宜通过现场试验测定;2根据岩土性质和工程要求选择浆液和注浆方法(渗透注浆、劈裂注浆、压密注浆等),根据地区经验或通过现场试验确定浆液浓度、黏度、压力、凝结时间、有效加固半径或范围,评定加固后地基的承载力、压缩性、稳定性或抗渗性;3在加固施工过程中对地面、既有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等进行跟踪变形观测,以控制灌注顺序、注浆压力、注浆速率等;4通过开挖、室内试验、动力触探或其他原位测试,对注浆加固效果进行检验;5注浆加固后,应对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沉降观测,直到沉降稳定为止,观测时间不宜少于半年。(参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删除预压法内容,条文说明略)7.7边坡工程7.7.1边坡工程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1查明边坡的地形特征和地貌形态;2查明边坡的岩土的类型、成因、性状、工程特性,覆盖层厚度,基岩面的形态和坡度,岩体风化程度和完整程度;3查明构成边坡岩体的主要结构面,尤其是软弱结构面的类型、产状、延展情况、闭合程度、充填状况、充水状况、力学属性和组合关系;评判主要结构面与临空面关系,判定是否存在外倾结构面等;4查明地下水类型、水位、水量、水质、补给和动态变化,岩土的透水性和地下水的出露情况;5查明边坡汇水面积,坡面植被,地表水对坡面、坡脚的冲刷情况,坡体渠道、水池、农田灌溉渗水及其影响;6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和软弱结构面的抗剪强度;7分析边坡的现状稳定性、变化趋势和破坏模式,为边坡工程的设计、施工和治理提供基础资料。7.7.2边坡工程勘察需搜集以下资料:1附有坐标和地形的拟建建(构)筑物的总平面布置图;2边坡附近已有建(构)筑物的荷载、结构、基础形式、尺寸和埋置深度,地下设施的分布和埋深;3场地及附近已有的勘察资料和边坡支护型式与参数;4水文、气象资料,包括多年平均降水量、最大降雨强度、几十年一遇最大小时、日降水量;5岸坡工程尚应收集河流历史最高水位、低水位有关资料。7.7.3边坡工程安全由边坡类型、边坡向度及边坡的破坏后果等因素控制,边坡安全等级分一、二、三级,应按表7.7.3表确定;表7.7.3边坡工程安全等级边坡类型边坡高度H(m)破坏后果安全等级岩质边坡岩体类型(1或2)H小于或等于30很严重一级严重二级不严重三级岩体类型(3或4)大于15-小于或等于30很严重一级严重二级H小于或等于15很严重一级严重二级不严重三级土质边坡H小于或等于15很严重一级严重二级H小于或等于10很严重一级严重二级不严重三级7.7.4边坡工程勘察等级应根据边坡工程安全等级和地质环境复杂程度按表7.7.4划分。7.7.4边坡工程勘察等级边坡工程安全等级边坡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复杂中等复杂简单一级一级一级二级二级一级二级三级三级二级三级三级7.7.5一级边坡工程应进行专门性勘察,必要时宜分阶段进行;二、三级边坡工程可结合主体工程勘察一并进行,并满足边坡工程勘察的深度和要求。7.7.6边坡工程各勘察阶段应符合下列要求:1初步勘察应搜集区域地质资料,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和少量的勘探和室内试验,初步评价边坡的稳定性;2详细勘察应对可能失稳的边坡及相邻地段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勘探、试验、观测和分析计算,评价边坡的稳定性,对人工边坡提出最优开挖坡比,对可能失稳的边坡提出防护处理措施的建议;3施工勘察应配合施工开挖进行地质编录,核对、补充前阶段的勘察资料,必要时进行施工安全预报,提出修改设计的建议。7.7.7边坡工程地质测绘应着重查明天然边坡的形态、坡角、软弱结构面的产状和性质。测绘范围应包括边坡本身及可能对边坡稳定有影响的地段。必要时选择有代表性的部位布置地质纵横剖面测绘。7.7.8勘探线应垂直边坡走向布置,详细勘察的勘探点、线间距应根据地质条件、边坡工程安全等级确定。对每一单独边坡段勘探线不应少于2条,每条勘探线上不应少于3个勘探点。当遇有软弱夹层或不利结构面时,应适当加密。7.7.9勘探孔深度应穿过潜在滑动面进入稳定层不小于5m,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尚应进入坡脚地形剖面最低点和支护结构基底以下不小于3m;7.7.10岩土层和软弱层应采取试样进行岩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软弱层宜连续取样,主要地层取样数不应少于9件。7.7.11三轴剪切试验的最高围压和直剪试验的最大法向压力的选择,应与试样在坡体中的实际受力情况相近;对于直剪试验,应分别测定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对控制边坡稳定的软弱结构面,必要时进行原位剪切试验。对大型边坡,可进行岩体应力测试、波速测试、动力测试、孔隙水压力测试和模型试验。7.7.12边坡的稳定性应按定性评价与定量计算相结合进行综合确定,边坡存在区段差异时,应分区段分析评价:1定性评价主要依据工程地质测绘、边坡岩(土)体结构、结合是否出现变形迹象等,对边坡变形破坏的发展趋势作出判断。2计算方法根据边坡类型和可能的破坏形式,按下列原则确定:1)均质性土质边坡和较大规模的碎裂结构岩质边坡宜采用圆弧滑动法计算;2)可能产生平面滑动的边坡宜采用平面滑动法计算;3)可能产生折线滑动的边坡宜采用折线滑动法计算;4)结构复杂的岩质边坡,可配合采用极射赤平投影法和实体比例投影法分析;5)边坡破坏机制复杂时,宜结合数值分析法进行分析。7.7.13边坡勘察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1边坡的基本特征、勘察的目的、任务和工作依据;2边坡安全等级和勘察等级;3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岩体类别划分和可能的破坏模式;4提供所需的岩土体计算参数;5边坡稳定性计算与评价;6提出边坡整治措施和监测方案建议。7.8既有建筑的增载保护和地基加固7.8.1既有建筑的增载保护和地基加固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1分析地基土的实际受荷程度和既有建筑物结构、材料状况及其适应新增荷载和附加沉降的能力;2应查明地基土的承载力、增载后可能产生的附加沉降和沉降差;评价建筑增层、增载和邻近场地大面积堆载对建筑物的影响,对建造在斜坡上的建筑尚应进行稳定性验算;3对建筑物接建或在其紧邻新建建筑时,应分析新建筑物在既有建筑物地基土中引起的应力状态改变及其影响;4评价地下水抽降对建筑物的影响时,应分析抽降水引起地基土的固结作用和地面下沉、倾斜、挠曲或破裂对既有建筑物的影响,并预测其发展趋势;5评价基坑开挖对邻近既有建筑物的影响时,应分析开挖卸载导致的基坑底部剪切隆起、因坑内外水头差引起管涌、坑壁土体变形与位移、失稳等危险;同时还应分析基坑降水引起的地面不均匀沉降的不良环境效应;6评价地下空间开挖工程施工对既有建筑的影响时,应分析伴随岩土体内的应力重分布出现的地面下沉、挠曲等变形或破裂、施工降水的环境效应,过大的岩土体变形或坍塌等对既有建筑物的影响。7.8.2建筑物的增层、增载和邻近场地大面积堆载的岩土工程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1委托方应提供既有建(构)筑物的设计和竣工资料,包括建筑荷载、结构型式,功能改变特点和现完好程度、基础类型、埋深、地下室等的建筑平面位置图;周边环境变化和建筑沉降观测资料;场地已有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邻近地下水开采情况及地面沉降、形变、地裂缝发生与发展等资料,并对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负责;勘察前应现场踏勘、核实;2勘探点应紧靠基础外侧布置,有条件时宜在室内或基础中心线布置,每幢单独建筑物勘探点不宜少于4个;在基础外侧适当距离处,布置一定数量勘探点;3勘探方法除钻探外,宜包括坑探和静力触探或旁压试验;取土和旁压试验的间距,在基底以下一倍基宽的深度范围内宜为0.5m,超过该深度可为1m;必要时,应专门布置探坑查明基础类型、尺寸、材料强度和地基处理等情况;4室内压缩试验成果中应有e~lgp曲线,并提供先期固结压力、压缩指数、回弹指数和与增荷后土中垂直有效压力相应的固结系数,以及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成果;当拟增层数较多或增载量较大时,应作现场载荷试验,提供主要受力层的比例界限荷载、极限荷载、变形模量和回弹模量;5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着重对增载后的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进行分析评价,预测可能的附加沉降和差异沉降,提出关于设计方案、施工措施和沉降(变形)监测的建议。7.8.3建筑物接建、邻建的岩土工程勘察应符合下列要求:1评价建筑物的结构和材料适应局部抗挠曲的能力;2除应符合本规范对新建建筑物布置勘探点的要求外,尚应研究接建、邻建部位的地基土、基础结构和材料现状并布置勘探点,其中应有探坑或静力触探孔,其数量不宜少于4个,取土间距宜为1m;3压缩试验成果中应有e~lgp曲线,并提供先期固结压力、压缩指数、回弹指数、增荷后土中垂直有效压力相应的固结系数以及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成果;4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评价由新建部分的荷载在既有建筑物地基土中引起的压缩和相应的沉降差;评价新基坑的开挖、降水、沉桩等对既有建筑物的影响,提出设计方案、施工措施和位移变形监测的建议。7.8.4评价地下水抽取对建筑物的影响应符合下列要求:1研究地下水抽降与含水层的埋藏条件,可压缩土层厚度,土的压缩性和应力历史等的关系,作出评价和预测;2勘探孔深度应超过可压缩地层的下限,并应取土试验或进行原位测试;3压缩试验成果中应有e~lgp曲线,并提供先期固结压力、压缩指标、回弹指数、增荷后土中垂直有效压力相应的固结系数以及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成果;4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分析预测场地可能产生地面沉降、形变、破裂及其影响,提出保护既有建筑物的措施。7.8.5评价基坑开挖对邻近建筑物影响应符合下列要求:1搜集分析既有建筑物适应附加沉降和差异沉降的能力与拟挖基坑在平面与深度上的位置关系和可能采用的降水、开挖与支护措施等资料;2查明降水、开挖等影响所及范围内的地层结构、含水层的性质、水位和渗透系数、土的抗剪强度、变形参数等工程特性;3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除应符合本规范要求外,尚应着重分析预测坑底和坑外地面的卸荷回弹与坑周土体的变形、位移和坑底发生剪切隆起或管涌的危险,分析施工降水导致的地面沉降的幅度、范围和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并就安全合理的开挖、支护、降水方案和监测工作提出建议。7.8.6评价地下空间开挖对建筑物影响应符合下列要求:1分析已有勘察资料,必要时应做补充勘探测试工作;2分析沿地下空间开挖的洞、室、通道等的主轴线出现槽形地面沉降和在其两侧或四周的地面倾斜、挠曲的可能性及其对两侧既有建筑和地下管线的影响,并对施工方案和保护既有建筑物的措施提出建议;3提出对施工过程中地面变形、周围岩土体的应力状态、建筑物地基失稳的前兆现象等进行监测的建议。条文说明7.2.2可研勘察的任务以收集区域相关资料,通过工程地质测绘大致掌握场地地层岩性、地下水有关内容,再辅以必要的钻探工作,采集适量岩、土、水样7.2.3本条对初步勘察勘探工作线距、点距及深度作出了明确规定,具体工作中应根据场地岩土条件、工程性质等实际情况作出合理、正确的选择。初步勘察孔深的控制应进入持力层一定深度,其中控制性孔不少于3米,一般性孔不少于1米。初步勘察钻孔孔数、取样应满足初步评价和统计的基本要求。7.2.11建筑物平面为矩形时可按双排布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