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荷塘月色》教案朱自清【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朱自清生平、创作特色和文章的写作背景。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语言,学习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欣赏和鉴赏散文。【教学重点】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品味语言,学习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荷塘图片描写荷花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宋·杨万里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纳凉》宋·秦观描写月色的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唐·李白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唐·孟浩然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二、知人论世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朱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16年中学毕业后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成为“为人生”代表作家。1922年,与叶圣陶等创办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次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1924年,诗文集《踪迹》出版。1925年,应清华大学之聘,任中文系教授。创作由诗歌转向散文,同时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三·一八惨案后,他撰写《执政府大屠杀记》等文章,声讨军阀政府暴行。1928年,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1930年,代理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次年,留学英国,并漫游欧洲数国,著有《欧游杂记》《伦敦杂记》。1932年归国,继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一二·九运动中,他同学生一道上街游行。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10月返北平,受校方委托主编《闻一多全集》。同时,积极参加各项民主活动。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三、创作背景《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1925年暑假后,北京清华学校加办大学部,成立国文系,俞平伯推荐朱自清为该校教授。8月,朱自清来到北京清华大学任教,此时的他单独而来,住在清华园的古月堂,家眷仍然留居白马湖。10月20日,朱自清在《语丝》第48期中发表诗作《我的南方》,表达对南方的怀念。“我的南方,我的南方,那儿是山乡水乡!那儿是醉乡梦乡!五年来的彷徨,羽毛般地飞扬!”此时距离他北大毕业,正好五年。1927年1月,朱自清接着北来,住在清华园西院,从此定居北京。该年7月创作了散文《荷塘月色》。解题: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四、整体感知xièpìduówěngmíniǎonuó煤屑路幽僻踱着蓊郁弥望袅娜sèbóqiànyuánzhàoliǎnjū羞涩斑驳倩影媛女櫂敛裾fànzhuìshāoxìhānwǎn梵婀玲点缀树梢空隙酣眠宛然蓊蓊郁郁:草木蓬勃茂盛的样子。霎时:极短的时间,片刻。袅娜:①形容草或枝条细长柔软。②形容女子体态轻盈柔美。如温情脉脉。②用以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的样子。朗照:朗,明亮。明察,明鉴的意思。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观景前: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欲排烦恼,寻找宁静)第二部分(2—3自然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行在小路时的感受。(小径漫步,表达感受)——淡淡的哀愁第三部分(4—6自然段)观荷塘:荷塘美丽的景色。/塘中的月色。/荷塘四周的景物。(观景绘景,抒发情感)——淡淡的喜悦。第四部分(7自然段到最后)离荷塘: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五、文本研读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月下散步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线:空间变化(游踪)——暗线:情感变化(情感)阅读第一段:(1)怎么理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结合全文和背景分析)揭示全文主旨1、对现实的不满;2、对个人和国家前途的忧虑;3、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阅读第一段:(2)作者为什么突然惦念起荷塘来了?作者是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找寻片刻的心灵的宁静而去荷塘边的。第一句是全文的“文眼”有感情的阅朗读课文4—6段,概括每段所写的内容,看看作者着重以哪些景物来写荷塘?第四段:月光下的荷塘第五段:荷塘上的月色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色重点赏析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为什么要用“亭亭的舞女的裙”来比喻荷叶呢?“亭亭”一词表现了荷叶的风姿秀丽,“舞女裙”的比喻,恰到好处地写出了荷叶临风摇曳的姿态。找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并分析在描写这些景物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水月色——塘中景物、月光、光影组合四周——树色、灯光、蝉蛙声作者对荷叶的描写十分生动,那又是怎样描写荷花的呢?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拟人)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比喻(博喻))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博喻有两种方式:一、用多个喻体描绘本体的一个方面。二、用多个喻体描绘本体的几种状态。这里用博喻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为什么要用“袅娜”和“羞涩”来形容荷花?“袅娜”“羞涩”本来都是描摹女子的姿态、神情的,这里用来写荷花,赋予了物以灵动的生命力,绘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着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像。怎么理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感觉的印象,即“感觉的相通与转移”)用“歌声”比“清香”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通感。而这样的感觉也只有在静静的月夜下才感受得到,就更突出了宁静的氛围。通感: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举例:(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2)人靓歌甜。(听觉转为味觉)(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赏析第五段: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小组讨论:这一段有几个字用的特别好,请大家仔细读文章,画出你觉得用得好的字,并说出它“好”的理由。“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笼”,“梦”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泻”,用“漂”替代“浮”呢?“泻”的范围广,与“流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美,显得生动活泼。“照”的范围窄,不能与“流水”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不灵泛。“浮”写出了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情状,描绘雾的轻飘状态。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运用了比喻与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写活了。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赏析第六段:作者写荷塘四周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怎样的特点?写了树色、远山、灯光、蝉声、蛙声。写景的立足点是写树,描绘了淡月下树木繁多蓊郁,树色阴暗迷蒙的特点。朗读《采莲赋》《西洲曲》思考:作者回家的路上,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有什么作用?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荷塘的美景引动作者内心的乡思,青年男女美好的情思引发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赏析:“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文章这样的结构严谨细密,脉络清楚,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达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可贵境界。作者返回家中,他的心境如何?“不宁静”最终得到解脱了吗?回到家中,“什么声息也没有”,与开头的环境相比,此时更加死寂。作者的忧愁不仅没有缓解,反而陷入更深的寂寞与痛苦。一方面在结构上与开头形成呼应,另一方面又强化了内心的“不宁静”。六、本课总结写景的特点:第一,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作者将自己此时的感情巧妙的融入到对眼前景物的描绘之中,收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第二,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而且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动与静相互衬托,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