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概复习提纲
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
医学理论体系。
先秦、两汉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2)扁鹊.《难经》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
(4)《神农木草经》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
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2)西晋.王叔和《脉经》24种脉法,最早的脉学专著
(3)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4)唐.孙思邈《千金方》、王煮《外台秘要》
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
(3)金元四大家: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
刘完素火热立论寒凉派
能生火”
李杲治脾胃“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补土派
张从正攻邪“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攻下派
滋阴降火
朱震亨相火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养阴派
(4)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傅山《傅青主女科》
(3)温病理论的创立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一“卫气营血辨证”《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一“三焦辨证”《温病条辨》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上的整体联系、功能上的相互协调、病理
上的相互影响、诊断上的整体诊察、治疗上的整体调节)、人与环境的协调统一(人与自然
界的统一性,人与社会关系密切)
(-)辨证论治
病: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症:疾病的外
在表现。征:体征
证: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
痰饮等)、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
等)和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血情况。
辩证-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
正邪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疾病发展阶段不同或病人的机体的反应性不同,其病理变化就会
不同,治法不同
异病同治:不同疾病,有时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采用相同的治法
(三)恒动观: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
观点,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的静止的、僵化的观点。
1.生理上的恒动观“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
2.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中、有一定阶段性、处于恒动中)
中医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性、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性
中医学体系的主要建构方法:取象比类、司外揣内、揆度奇恒(对比)、推演络绎、试探与
反证、心法与顿悟
气:指构成自然界万物而十分活跃的极微细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或本体。
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1、气是构成自然界万物的本原
2、气具运动、变化的特性气机:气的运动(升、降、出、入)气化:通过气的运动产生的
宇宙中的各种变化。
3、气是天地万物感应的中介
阴阳: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具有普遍性与相对性(阴阳的
无限可分性、相比较而分阴阳、阴阳具有相互转化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交感(阴阳最基本的前提)-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阴阳交感是
万物化生的基本条件。阴阳二气的运动是前提。“
2、阴阳的对立制约(最普遍规律,并决定消长平衡)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虚则阳
亢,阳虚则阴盛
3、阴阳的互根互用(彼此依存,相互为用,是对立制约、消长转化的前提)互根:孤阴不
生,独阳不长互用:“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阴阳的消长平衡(运动形式,动态平衡)生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病理:阴阳失调此
长彼消-热盛伤阴,寒盛伤阳此消彼长-阴虚火旺,阳虚阴盛治疗:调和阴阳此长彼长-补
气生血,补血养气此消彼消-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
5、阴阳相互转化(阴阳消长达到儿点的结果)“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
生寒”条件:物极阶段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基本机理
中医学的病机纲要: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治疗原则: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泄其有余,恢复阴阳平衡。
6、互根互用原理。阴阳偏盛-“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泻其有
余阴阳偏衰-补其不足
实寒证(阴胜则寒)寒者热之(热性方药)
阴盛
伤阳-一兼阳虚(阴胜则阳病)酌加温阳药
阴阳
偏盛实热证(阳胜则热)热者寒之(寒性方药)
调
阳盛
整伤阴-一兼阴虚(阳胜则阴病)酌加养阴药
阴
虚热证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阴阳阴虚
阳
偏衰阳虚虚寒证补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阳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互损
五味五色五方五季五行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
酸东春木肝月旦目筋怒
苦赤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
甘黄中长夏±脾胃口肌思
辛白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悲
咸黑北冬水肾膀胱耳骨恐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1、五行各自的特性
a.木日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b.火曰炎上-温热、升腾、向上
c.土爰稼稿-稼:春天播种;稿・:秋天收获生化、承载、受纳
d.金日从革-从:顺从、服从;革:改革、变革肃杀、沉降、收敛、清洁
e.水日润下-寒凉、滋润、向下、闭藏
2、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或现象以及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病理现象
归纳成五大行类1、取象比类法2、间接推衍法
3、五行的相生相克及制化
五行相生:相互资生、助长和促进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五行相克:相互克制、制约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4、五行的生克异常
a.相生异常
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子病犯母”
b.相克异常
五行相乘:相乘为过度的克制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五行相侮:相侮即反克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肾精涵养肝木一肝血济养心火一心阳温煦脾土——脾气散精肺金——肺金肃降水液(肾水)
五脏之间相互制约关系:
肾水滋润制约心火过亢----心阳温煦制约肺气肃降——肺气肃降制约肝升发太过一一肝木
疏泄条达以防脾土壅滞―・脾士运行水湿防止肾水泛滥
治则:相生——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相克——抑强扶弱
相生治法
滋水涵木法-滋肾阴以养肝阴培土生金法-健脾气以补肺气
益火补土法-温肾阳以补脾阳金水相生法-养肺阴以滋肾阴
相克治法
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佐金平木法-泻肝清肺
培土制水法-补脾利水泻南补北法-泻心火滋肾阴
藏:藏于体内的内脏象: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学说: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一一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藏象学说的形成:古代的解剖学知识、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反复的医疗实践的
印证与反证。
是通过生理功能特点、形态和•般功能分类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
共同生理特点:受盛和转化水谷“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共同生理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藏而不泄,满而不能实”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心为君主之官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
主体功能:
一、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
二、心主神志(心臧神):心主神明“心藏脉,脉舍神”
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心的联属功能: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可以通过面部的色泽变
化显露出来“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
2、在志为喜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的“喜”有关
3、开窍于舌一一舌为心之外候,舌为“心之苗”
4、以汗为液:汗液:体内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从玄府排出的液体“汗血同源”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主液,大肠主精
小肠的生理功能:
1、主受盛和化物受盛:接受容纳(接受、以器盛物)化物:指进步消化,化生成机体
可吸收之物
2、泌别清浊泌一一分泌别一一分别将经过小肠消化后的饮食物,分别为水谷精微和食
物残渣两个部分。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小肠主液)“利小
便及所以实大便”
3、小肠主液
小肠上述三个功能,中医理论习惯上将之纳入脾胃升清降浊功能之内
受盛和别浊一一胃的受纳和通降的延续
化物和泌清一一脾的运化升清的组成部分
心为脏,属阴,主里;小肠为腑,属阳,主表
心的经脉属心而络小肠,小肠的经脉属小肠而络心
脾为仓縻之官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脾的主体功能:
一、脾主运化: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运化水
谷(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传输布散)、运化水液(脾对水液的吸收、输布的作用)
二、脾主升清①脾气上升,将其运化的水谷精微,向上转输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
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②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防止内脏下垂
脾主升清一一脾主运化功能的作用趋向
脾气的运动特点一一以升为主、以升为健
三、脾主统血: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不使其逸出脉外的作用“脾裹血”
实质一一脾气对血液的固摄作用(气摄血.)(脾主运化、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
脾的联属功能①开窍于口②在体合肌肉,主四肢③其华在唇④在志为思⑤在液为涎
胃:1.主受纳,腐熟水谷即指胃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物的作用,直接接受食道下传的饮
食物“胃为水谷之海”
腐熟水谷:指饮食物在胃中进行初步消化,变成食糜样物质的功能
2.主通降,以降为和
胃主通降:指胃气的运动特点以卜降为主。水谷经胃的腐熟功能消化成食糜样物质,食糜由
胃下传小肠,小肠将食物残渣下传大肠,大肠将粪便由肛门排出体外
在中医藏象学说中,常以脾升胃降来概括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活动
脾与胃在功能方面的相互联系:
1、纳运相协-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为胃行其津液
2、升降相因-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气机的“升降之枢”
3、燥湿相济--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
肝为将军之官
肝的联属功能:①在体合筋,其华在爪②在志为怒③开窍于目④在液为泪肝五行属
木,外与春气、青色、酸味相应肝与胆相表里
肝的主体功能:
(-)肝主疏泄指肝对人体之气具有疏通发泄、通达条畅的作用肝的生理特性:主升、
主动、主散
具体体现:
1.调节气机4、疏利三焦水道
2.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是脾升胃降正常发挥的前提,有助于胆汁
的分泌和排泄
3,调畅情志5、促进男子排精、女子排卵、月经来潮
(二)肝主藏血: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以及防止出血的作用
肝的生理特性:1、肝主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2、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
胆: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府
主要生理功能1.贮存、排泄胆汁2.主决断、勇怯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肺为相傅之官
肺的联属功能:①在体合皮,其华在毛②在志为悲③开窍于鼻④在液为涕
肺的主体功能
一、肺主气司呼吸肺为气之主:
1、主呼吸之气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用,不断地呼浊吸清,吐故纳
新,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2、主一身之气
二、肺主宣发肃降:
宣布、发散(向上向外):
1.排出体内的浊气3.宣散卫气,将代谢后的津液转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2.将津液输布全身,外达皮毛4.将会聚到肺的血液重新输布到全身
清肃、下降(向下向内):以肃降为主
1、吸入自然界清气3.使全身血液会聚到肺
2.将津液向下布散,代谢后成为尿液
三、肺主通调水道通:疏通;调:调节;水道:水液在人体中运行和排泄的道路肺主
行水、肺为水之上源
四、肺朝百脉,主治节肺朝百脉:百脉朝会于肺,即全身的血液,都经由经脉匕奉、会聚
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运动,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后,再输布到全身助心行血寸口脉
肺主治节:是指人体各脏腑组织之所以能按照一定的规律活动,有赖于肺协助心对全身的治
理调节
肺的生理特性:肺为娇脏,不耐寒热
肺具有清肃的生理特性,是保证肺气的宣降运动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生理功能:1、传导糟粕2、主燥化“大肠主津”(水液代谢)
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腰者,肾之府也
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肾的联属功能①在体合骨,其华在发②在志为恐③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④在液为唾
肾与膀胱相表里
肾的主体功能:一、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主殖
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发的生长,全赖精与血
齿为骨之余发为血之余
二、肾主水液
三、肾主纳气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三焦:在脏腑关系中没有表里相配(心包经)一一“孤府”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概念:功能上是运行元气和津液的通道。位置上,即膈以上为上焦,膈至脐为中焦,脐以下
为下焦
主要功能:1、通行元气,总司全身的气化2、疏通水道,运行水液
上焦:膈以上(心、肺)输布气血“上焦如雾”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中焦:膈脐之间(脾、胃、肝、胆)消化、吸收水谷“中焦如汹"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下焦:脐以下(小肠、大肠、肾、膀胱)排泄糟粕和尿液“下焦如渎”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胆为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府
脑为“髓海”生理功能:1.脑为元神之府“头者,精明之府”2.司感觉、思维与言语
女子胞:女子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
生理功能:与下列物质、脏腑、经络有关
1.天癸:是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促进性器官发育而至成熟以及维持生殖功能的
生理效应的物质
2.冲、任二脉“冲为血海”、任脉为“阴脉之海”
3.心、肝、脾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
心与肺: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心血载气并维持肺之呼吸“呼出心与肺”肺气助心行血
“气为血之帅”
心与脾:血液的生成和运行心血滋养维持脾运、脾运化水谷精微化生心血、心主血推动血
行、脾统血血行脉道
心与肝:血液的运行和情志活动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
心与肾:上下、阴阳、水火之间平衡协调、互制互用
肺与脾: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肺司呼吸吸入自然界清气脾主运化吸收水谷之精气
肺通调水道、脾运化水液“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肺与肝:气机的升降方面肺主肃降、肝主升发
肺与肾:水液的代谢和呼吸运动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肾主水(为主水之脏肺司
呼吸(为气之主)肾主纳气(为气之根)“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肝与脾:水谷运化和血的贮藏、运行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藏血、脾统血
肝与肾:1、精和血之间相互滋生和相互转化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肝肾同源2、
肝主疏泄与肾主封藏相互制约、相反相成的关系疏泄)肝肾(封藏)
脾与肾:1、先天与后天相互资助,相互促进(运化)脾后天之本肾(肾精、肾阳)先天
之本2、水液代谢脾运化水液肾气化水液
气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气的生成:先天之精气(肾藏精)后天之气:自然界之清气(肺主呼吸)水谷之精气(脾胃
运化)
气机:气的运动,包括:升、降、出、入4种基本形式
气的生理功能:推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元气:来自肾中精气通过三焦循行全身。具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激发和调节各个
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作用,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来自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积聚于胸中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
气血。
营气:水谷精气中精专柔和、富有营养的部分化生,运行于脉内。化生血液;营养全身。
卫气:水谷精微中愫疾滑利部分,运行于脉外。护卫肌表,防御外邪;温养脏腑、肌媵、皮
毛;调节媵理,控制汗孔开合。
血:是运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
基本物质。
血的生成:脾胃的水谷精微、肾中精气
血的循行必备条件:血液要充盈、脉道要完整通畅、全身各脏腑功能正常,特别是心、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舞蹈与健身结合课程认证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气动薄膜低温单座调节阀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楼层隔离器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挂衣杆架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尼龙刷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压缩机部件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单相电工业吸尘机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保温车门封条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定点医院医疗服务协议书模板
-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跨学科融合计划
- 《传销与直销》课件
- 验货监装柜合同范例
- 老年便秘个案护理查房
- 社会调查开题报告
- 【MOOC】生命的教育-浙江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消防课件-新能源汽车扑救
- (2024年更新)国家慢性疾病编码新目录
- 治疗室物品分类摆放
-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管理制度
- 兽医屠宰卫生人员考试题库及答案(415题)
- 商务预算员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