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淞中学2025届高三考前热身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吴淞中学2025届高三考前热身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吴淞中学2025届高三考前热身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吴淞中学2025届高三考前热身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吴淞中学2025届高三考前热身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吴淞中学2025届高三考前热身历史试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892年,传教士艾约瑟在《万国公报》上连载《国富论》,以美国为例:“美国之铁路电报民间自行经营,较国家之由官兴办,自必为益多多矣。”强调“(经济之事)须皆准于经济学家”。据此推知艾约瑟A.主张引进美国的铁路电报技术 B.洞悉到洋务运动失败的必然性C.反对洋务运动官督商办的政策 D.揭示西方经济体制存在的风险2.“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这首《春天的故事》歌词中“诗篇”的主题当是: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试办经济特区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开放开发浦东3.1953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规定“所有收购量和供应量...必须由中央统-规定或经中央批准”。国家在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以后,1955年对生猪实行派购,1959年以后又扩大到棉、油、烤烟、茶叶、蚕茧、羊毛、牛皮等物品。统购统销A.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形式 B.为新中国工业建设提供资本积累C.进-步密切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 D.一直适应了经济体制转型的需要4.在古希腊,“智慧”一词原意为“实践的技艺”,后随着历史的演变,词义逐渐丰富为“熟谙日常事务、能做出健全的判断、聪明、具有实践的智慧”。“智慧”词义的丰富反映出古希腊A.注重劳动实践 B.理性占据主导 C.强调人的价值 D.民主政治发达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6.晚清政府尽管在经济改革上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激进和开放,但是在政治改革上则犹豫摇摆和缺乏远见。下列议论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A.“廓清积弊,明定责成,必从官制入手,亟应先将官制分别议定,次第更张”B.“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C.“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D.“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7.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一些超大企业在设立自己的科研机构和信息网络的同时,还派出大量人员收集信息和推销产品,使生产与市场需求配合更密切。由此可以说明垄断组织A.加剧了国际市场的竞争 B.使企业生产的计划性增强C.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 D.克服了自由放任政策弊端8.《史记》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据此可知,司马迁A.主张对边地民族加强管控 B.强调华夏族的统领地位C.认识到宗法制影响力较大 D.倡导华夷同源的历史观9.口号能反映一个时代的主题。下列出现在抗日战争期间的口号有①“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②“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③“停止内战,一致抗日!”④“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10.在印尼海域打捞上来的千年沉船“黑石号”的众多文物中,有一件烧有“湖南道草市石渚盂子有明(名)樊家记”题记的瓷器。结合对他处出土器物的考证,有专家认为“黑石号”是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可靠证据之一。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迅速B.“黑石号”的沉船年代不早于唐朝C.题记这样的广告词表明政府放松对商业的直接监管D.由“湖南道”可知“樊家”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地11.有学者统计1371~1904年间14562名进士,根据他们曾祖父、祖父、父亲的中举和入仕情况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其中,明代进士出身平民者(即前三代中最高只出过生员的家庭)占49.5%;清代这一比例为37.6%。这表明当时A.世家大族垄断着政治权力B.社会发展严重倒退C.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D.选官制度亟需改革12.“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体现了普罗塔哥拉鲜明的反传统倾向,它既否定了传统的神本主义,也破除了绝对权威主义。下列与普氏观点最接近的说法是:()A.“格物致知” B.“知识即感觉”C.“因信称义” D.“知识即美德”13.《十三行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鸦片战争前夕广州十三行的兴盛更能反映出A.中国商品具有贸易优势 B.当时的中国是世界市场的中心C.闭关锁国政策不具有绝对性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14.古希腊建筑中的柱子,均以男女人体为依据。雅典卫城中的伊瑞克提翁神庙以“少女柱”闻名,少女像柱由大理石雕刻而成,每个女子恬静柔美,衣着发型和面容都不一样;建在阶座之上的多利克式石柱,柱身粗壮,柱头刚健硬朗,有如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雅典娜女神的庙宇一反惯例,全都使用男人柱。这里体现出古希腊的建筑思想是A.理性主义至上 B.人是万物的尺度C.美德即知识 D.哲学是关于人的学问15.1921年10月21日,美国《纽约时报》载文指出,邀请中国参加华盛顿会议虽是“明智之举”,但“如果认为他们能解决问题,就大错特错了”,中国“还没有成长到足以获取尊重和显示力量的地步”。这反映出美国的主流媒体A.对列强的外交规则有清醒认识B.低估了中国人民维护主权的决心和能力C.能够正视中国问题出现的原因D.为美国逃避国际责任的行为作积极辩护16.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形成了捐助制度。该制度规定,每年雅典城邦都要指定一部分富有公民承担城邦的公共支出,特别是资助戏剧演出、修建战舰。此外,富有公民在战争时期要承担更多税额。这表明古代雅典A.重视缓和公民财富不平等的矛盾B.贵族集团政治地位上升C.形成了高度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D.社会阶级对立得到消除17.王斯德主编的《世界通史》认为,“正是那场在大西洋岛国最先迸发、然后蔓延到整个欧美世界的技术、经济变革,开启了人类新文明的大门。”这一“新文明”与中华文明首次发生激烈碰撞是在A.十八世纪上半期B.十八世纪下半期C.十九世纪上半期D.十九世纪下半期18.1940年6月,英国同日本签订《英日天津协定》等条约,规定中国银行存放在英租界的白银由英、日共管;关闭滇缅公路三个月,“禁止武器、弹药并铁道材料之通过缅甸输送,禁止缅甸输出之货物,在香港也禁止输出。”这体现了A.英国支持日本南进战略 B.英日结盟封锁中国C.中英盟国关系岀现裂痕 D.英国对日绥靖政策19.1955年黑人奥运冠军马尔惠特菲尔德和哈里森迪拉德的非洲之行,展示了美国文化成就和生活方式,对美国文化在非洲的传播产生了积极影响,使美国政府决策部门对体育交流项目愈发关注。美国政府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传播美国文化 B.与苏联争夺第三世界国家C.重塑国家形象 D.促进世界的体育文化交流20.1959年3月,法国总统戴高乐宣布收回北约对法国地中海舰队的指挥权。同年6月,他迫使美国将运载核导弹的战斗机撤往美国在英、德的基地。1966年,正式通知北约盟国,法国结束对北约组织一体化的从属关系。法国的这些做法意在A.顺应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B.缓和西欧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C.加强西欧国家间的军事合作 D.提升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21.“六部之上,更无领袖,而天子总其成”。这种机构设置始于A.秦朝 B.唐朝C.元朝 D.明朝22.1982年,在联合国第二届裁军大会上,中国就裁军问题提出了基本原则,包括反对军备竞赛;各国均有权在平等的基础上参加讨论和解决裁军问题,而不应由少数大国包办垄断;制止侵略,公正合理地解决地区冲突等。1985年6月和1997年9月,中国主动宣布单方面裁减100万和50万军队员额。此举表明,中国A.打破美国遏制所形成外交僵局 B.外交主导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C.倡导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新秩序 D.将积极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23.“一切国家都有一个相同的目的,就是自保。……但世界上还有一个国家,它的政制的直接目的就是政治自由。”([法]孟德斯鸠(1689-1755),《论法的精神》上册)这个国家是()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俄国24.鸦片战争后,中国上海的一个美国商人赤裸裸地对他的英国同行讲:“我们不反对你们,你们只管去捞取好处,我们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分享这些好处。”美国商人这么说的重要依据是A.关税商定条例B.领事裁判权C.内河航运权D.片面最惠国待遇25.“在帝国的鼎盛时期,‘罗马人’已经变成了一种文化认同,所有公民,甚至包括像西塞罗(C.icero)所说的‘来自粗俗和野蛮地区的人’,都能参加政治活动,分享帝国的权力和荣耀。”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罗马帝国A.加强军事统治B.重视法律制定C.进行文化同化D.力图经济扩张26.1890年,普鲁士政府的全部候补官员中有40.4%是贵族,1900年为44.6%,到1914年时,这一比例达到了55.5%。这反映出近代德国A.显露革命苗头B.政治近代化滞后C.军国主义强盛D.没有代议制特征27.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满族提出“退回东北”,建立独立政权;蒙古上层制造“外蒙独立”,西藏达赖喇嘛在英国的唆使下发起了“西藏独立”。南京临时政府将“反满兴汉”口号转变为汉、满、蒙、回、藏为基础的“五族共和”理论,这一转变A.表明中华民国反侵略的决心 B.有利于以和平方式促成政权的过渡C.赋予社会革命新的时代内涵 D.进一步推动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8.西汉时期钱币使用非常普遍,除黄金、铜钱外,基本没有其他物品用作交换媒介。到东汉,黄金首先退出流通领域,而布帛在交换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原来用钱币支付的赏赐、犯罪赎金、人头税等渐次改用布帛。这反映了东汉时期A.中外贸易出现严重逆差B.田庄经营影响了市场活力C.滥发钱币引发通货膨胀D.赋税征收改变了商业环境29.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30.马丁·路德指出,只要受洗入教,心存信仰,人人都是教士,人人都可以成为祭司,都享有与主教同等的权力。据此可知,马丁·路德A.倡导信仰自由 B.否定宗教权威 C.主张权利平等 D.具有人文精神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阅读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沙糖的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宋代的笔记文)(成书于1095年)有一则笑话:顷有秉政者,深被眷倚,言事无不从。一日御宴,教坊杂剧为小商,自称姓赵名氏,负以瓦瓿,卖沙糖。道逢故人,喜而拜之。伸足误踏瓿倒,糖流于地,小商弹指叹息曰:“甜采你即溜也,怎奈何!”左右皆笑。俚语以王姓为“甜采”。材料二《马可·波罗行纪》,亨利·玉尔的辑译记载:“在这座城市归属大汗之前当地人不懂得如何制作精糖,他们只是习惯于把蔗浆熬煮并澄取精华,冷却后,即变成黑稠糊。”材料三元代官修《农桑辑要》甘蔗一节有云:“其下截肥好者,留熬沙糖。”并收编了详细的“煎熬法”,是将甘蔗“压挤取汁”之后,“即用铜锅,内斟酌多寡,以文武火煎熬。其锅隔墙安置,墙外烧火,无令烟火近锅。专令一人看视,熬至稠粘,似黑枣合色。用瓦盆一个,底上钻箸头大窍眼一个;盆下,用瓮承接。将熬成汁用瓢豁于盆内。极好者澄于盆;流于瓮内者,止可调渴水饮用。”——以上均摘自《读书》2019.9(1)以上三则材料可以用来研究什么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可以得出什么重要信息?(2)你认为上述关于沙糖的叙述是否真实?请以三则史料的价值为依据说明理由。32.图像如同文本和口述证词一样,也是历史证据的一种重要形式。以图证史是历史研究的新方法。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观察下列一组图片,回答问题。(1)图一所代表的思想,其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核心内容是什么?(2)依据上述图片的提示,概述这些图片所反映的思想和事件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3)作为“可视的历史”,以上4幅图像对于研究英国、美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有什么作用?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扶风郡(今陕西)人。班超年轻时胸怀大志,曾为官家抄书,投笔叹道:“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公元73年,汉明帝遣窦固等四路讨伐北匈奴,于是班超投笔从戎。因战功卓著,遣使西域。班超带领随从“以三十六人横行诸国,取其君,欲杀则杀,欲禽则禽”,22年时间依次招纳了于阗、疏勒等国,平定了西域55个国家,威震远域。同时遣甘英使大秦(罗马),到波斯湾而返。公元95年,班超被封为定远侯。公元100年8月,班超回到洛阳,九月病故,终年七十一岁。班超一生以非凡的政治和军事才能,正确地执行了汉王朝“断甸奴右臂”的政策,自始至终立足于争取多数,分化、瓦解和驱逐匈奴势力,因而战必胜,攻必取,不仅维护了东汉的安全,而且加强了与西域各属国的联系,为西域回归,做出了卓越贡献。——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班超的历史功绩。(2)根据材料,简析班超取得功绩的原因。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C【解析】

1892年我国正处于洋务运动期间,艾约瑟阐述了反对国家垄断鼓励自由竞争这方面的内容实际是反对洋务运动官管商办的政策,故C符合题意;材料以美国民营为例而非学习引进美国的铁路电报技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问题,排除B项;材料表明艾约瑟看好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没有提示西方经济体制存在的风险,排除D项。故选C。2、C【解析】

据材料“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可知1992年南巡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大会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选C;A是1978年,B是1980年,D是1990年,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3、B【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对物资进行统购统销,结合当时发展工业的时代背景可知是为工业化积累资金,B正确;材料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无关,且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于1956年已经完成,A排除;材料未涉及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C排除;当时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体制转型的说法错误,D排除。故选B。4、C【解析】

题干材料强调人在有实践技能的同时,还强调人的思考、判断,突出体现人的价值,故C正确;智慧一词的原意即注重劳动实践,设问“词义丰富"不仅限于此,非材料强调重点,排除A;“健全的判断”能体现理性,但“理性占据主导”说法错误,希腊社会并非理性占据主导的社会,排除B;民主指人民按照平等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材料并未体现民主政治,排除D。故选C。5、D【解析】

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D符合题意;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并没有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主流,民本思想也不可能上升到社会主流思想这个高度,A错误;据材料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属于各学派的主张,不代表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B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C错误。6、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涉及到得是“经济改革上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激进和开放,但是在政治改革上则犹豫摇摆和缺乏远见”可知是指晚清政府在经济改革中取得一定成就,政治改革却徘徊不前,这和洋务运动时期经济上采用大机器生产,但是政治上坚持“中体西用”观点相似,正确的答案是D项,A项侧重优先发展政治改革,排除,BC项中没有涉及到政治改革,排除。7、B【解析】

超大企业重视构建信息网络和收集信息,目的是使生产与市场需求配合更密切,这样使得企业生产的计划性增强,B正确;加剧了国际市场的竞争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A;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之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才最终形成,也即经济全球化尚未真正实现,因此这一时期垄断组织的行为并不能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C排除;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的垄断属于私人垄断阶段,其指导思想依然是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因此D中“克服”表述绝对,排除。8、D【解析】

司马迁认为匈奴、越、秦、楚等都属于黄帝后裔,体现了华夷同源的历史观,故选D;材料只是反映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起源接近,没有体现对边地民族加强管控,不能说明华夏族处于统领地位,排除AB;材料主旨与宗法制无关,排除C。故选D。9、B【解析】

新四军是抗战时期中共南方游击队的称呼,因此①正确,②中明确提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③提出抗日口号,因此选项B正确;④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藐视,因此选项A、C、D排除。10、B【解析】

通过材料“湖南道”“印尼海域”可以看出,海上丝绸之路到达印尼,同时道这一地方高级行政单位最早出现于唐朝,故选B;宋元时期并没有道这一地方行政区划,排除A;题记实际上说明政府对商业管理的强化,排除C;湖南道并不一定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排除D。11、C【解析】

从材料“明代进士出身平民者占49.5%;清代这一比例为37.6%”中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出身平民的进士所占比例比较高,这表明当时科举制可以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故C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世家大族的地位,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度的状况,没有体现出选官制度需要改革,故D项排除。12、B【解析】试题分析:该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不同历史内容的共性进行归纳的能力。题中对“人是万物的尺度”认识的角度是主观唯心主义,选项中B项“知识即感觉”与之相符。其它三项与题意不符。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名师点睛】智者学派和苏格拉观点的异同:相同

都体现了理性精神和人文主义

不同

哲学研究重点不同

智者学派

社会

苏格拉底

认识人自己

对知识的看法不同

智者学派

知识是为了适应民主政治需要

苏格拉底

知识即美德,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美德”的认识。

对真理的看法不同

智者学派

“人是万物的尺度”,世间没有客观的评判标准和永恒的真理

苏格拉底

认为“善”“美德”就是真理

亚里士多德

提出真理高于一切

对政治的看法不同

智者学派

基本上适应民主政治的发展

苏格拉底

反对过激的、泛滥的民主政治

背景不同

智者学派

民主政治繁荣时期

苏格拉底

民主政治出现危机、民主制度弊端暴露时期

13、D【解析】

材料“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可以看出这一时时期世界各地商品交往频繁,反映了世界市场逐渐的形成。D正确;材料只反映了十三行贸易繁荣,但未体现中外贸易谁占据优势,A错误;依据所学可知,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因此十三行的兴盛不能证明闭关锁国的不绝对性,C错误。故选D。14、B【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的建筑“均以男女人体为依据”体现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人文精神,故B正确;理性主义至上是启蒙运动时期,故A错误;美德即知识、哲学是关于人的学问属于苏格拉底的思想,故CD错误。15、B【解析】

据所学可知,华盛顿会议讨论中国问题的时候,中国代表团向会议提出了收回山东权益的要求,最终中国收回了“日本在一战期间占领的山东”。因此材料中美国的主流媒体“低估了中国人民维护主权的决心和能力”,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16、A【解析】

依据材料“每年雅典城邦都要指定一部分富有公民承担城邦的公共支出”“富有公民在战争时期要承担更多税额”来看,这种制度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因此其目的是为了缓解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稳定城邦秩序。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未体现贵族集团政治地位上升,排除;C项“高度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表述夸大其词,排除;D项“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17、C【解析】

据材料“在大西洋岛国最先迸发、然后蔓延到整个欧美世界的技术、经济变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体现了这一“新文明”与中华文明首次发生激烈碰撞,故C正确;十八世纪上半期、十八世纪下半期、十九世纪下半期都不是1840年的范围,故AB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在大西洋岛国最先迸发、然后蔓延到整个欧美世界的技术、经济变革”,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和鸦片战争的背景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18、D【解析】

根据题干时间“1940年6月”,此时处于二战初期,英法美等国此时推行的是纵容德意日法西斯的绥靖政策,材料中英、日共管中国银行存放在英租界的白银,关闭滇缅公路三个月,同时禁止武器、弹药和货物等物资的运输,这些措施都有利于维护日本在缅甸的利益,体现了英国对日绥靖政策,D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关于英国对对日本南进的态度,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英日结盟,B项错误;材料是英国对日本的纵容,不是中英间的裂痕,C项错误。故选D。19、B【解析】

依据材料“1955年”“对美国文化在非洲的传播产生了积极影响”并结合当时的国际局势可知,美国的做法是为了争夺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进而制约苏联。B正确;传播美国文化不是其主要目的,A排除;材料信息不能体现美国国家形象的重塑,C排除;结合当时的世界发展局势可知,促进世界体育文化的交流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B。20、D【解析】

材料中法国收回地中海舰队的指挥权和脱离北约的做法都表明法国奉行独立自主的政策,提升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D正确;材料中“北约”与欧洲一体化无关,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主义国家”及“西欧国家间”关系,BC排除。21、D【解析】

天子直接管辖六部,这是明朝废除丞相之后出现的情况,选项D正确;秦朝没有六部,排除A;唐朝和元朝的六部隶属于丞相,排除B、C。22、C【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反对进行军备竞赛,要求各国要有平等的讨论权,并率先做出了裁军的表率,反映出中国倡导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新秩序,故C正确;A项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排除;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意思,排除D项。23、A【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西方的代议制。依据所学,孟德斯鸠生活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上半期,故可判断:英国早在17世纪末建立了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故A符合题意;法国民主共和制确立的标志1875年宪法的颁布,德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1871年宪法的颁布,俄国18世纪上半期仍然属于封建专制制度,故BCD与题意不符。【详解】24、D【解析】片面最惠国待遇能让列强们侵略利益均摊、能让分享侵略所带来的好处,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未涉及到关税商定条例、领事裁判权方面的信息,所以选项A、B均是不符合题意的,排除;内河航运权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才获得的侵略权益,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分享这些好处”和片面最惠国待遇是吻合的。25、B【解析】从材料中的叙述来看“‘罗马人’已经变成了一种文化认同”,这说明此时罗马帝国内部所有自由人都具有公民权,这是万民法带来的结果,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不是主要原因;C选项“同化”的说法不正确;D选项与此无关。26、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根据材料文字“全部候补官员中有40.4%是贵族”到“44.6%”再到“55.5%”可知,近代德国政治民主化的滞后。A项表述中“专制统治”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27、B【解析】

材料表明中华民国成立后,面临着满、蒙、回、藏等民族问题,而五族共和理论的提出有助于缓解民族之间的矛盾,增加民族认同感,进而有利于以和平的方式促成政权的过渡。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处理国内民族问题,不涉及反对外来侵略,A错误;各民族和谐共处,共同维护国家的统一不属于新的内涵,C错误;五族共和强调五大族群和谐相处,共建共和国,不能体现出民主的思想,D错误。故选B。28、B【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钱币使用方便,反映出西汉时期的商业交换比较发达。而东汉时期金属货币退出流通领域,改用布帛作为交换的一般等价物,体现了东汉时期市场的衰退,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时期,田庄经济发展较快,影响了市场交换,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货币流通而不是中外贸易,故A项错误;通读材料可知,没有涉及到滥发钱币,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金属货币使用频繁,没有涉及赋税征收,故D项错误。29、C【解析】

材料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郡县制在秦汉时期的积极作用。秦朝亡于暴政,而非郡县制;西汉有王国叛乱,而无郡县叛乱。“秦制之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C正确;A、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排除;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论证郡县制的作用,因此排除D。30、D【解析】

材料显示,马丁·路德认为凡是受过洗礼的人都可担任神职,有信仰者在上帝面前权力平等,这是其人文精神的体现,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马丁·路德关于信仰虔诚问题的理论,而非信仰自由问题,排除A;马丁·路德并不否认宗教权威,其强调的是信仰平等,排除B;只要虔诚信仰,人人平等,这是宗教信仰领域的平等,权利平等强调的是政治方面的平等,排除C。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用来研究中国沙糖的历史。第一则史料,北宋时期,普通人日常使用的糖,是糖浆状态;第二则史料《马可·波罗行纪》记载,证明了直到元代,一些重要制糖产地所生产的糖,仍然是黑稠浆,即沙糖;第三则史料《农桑辑要》中展示了“熬沙糖”的技术过程,稠浆是沙糖的最终形态。(2)真实。第一则源于笔记文笑话集,反映了一个时代日常生活状态,有着重要的史料意义。宋代以史料笔记一类为最发达。其主要特点在于多就“亲历”、“亲见”和“亲闻”来记叙本朝的轶事与掌故,内容较为切实,不乏第一手资料。第二则《马可·波罗行纪》是元代马可·波罗的长篇游记,世界学术名著之一,历史和地理的重要典籍。记载沙糖是黑稠浆,印证了沙糖是液态糖。第三则《农桑辑要》属于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认为沙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