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考版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一部分高考真题对对练4高考第27题对对练_第1页
统考版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一部分高考真题对对练4高考第27题对对练_第2页
统考版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一部分高考真题对对练4高考第27题对对练_第3页
统考版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一部分高考真题对对练4高考第27题对对练_第4页
统考版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一部分高考真题对对练4高考第27题对对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真题对练4高考第27题对对练1.[2024·全国乙卷]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需相互知晓丁数、职业,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这一措施意在()A.强调农商皆本B.加强对民间的限制C.禁止人口流淌D.促进经济均衡发展2.[2024·全国甲卷]明代许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信条,尽心于实践“圣人之学”。与这种社会行为最契合的思想观念是()A.“百姓日用即道”B.“心外无物”C.“存天理,灭人欲”D.“工商皆本”3.[2024·新课标卷]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A.朝贡贸易旺盛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C.白银大量流入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4.[2024·全国甲卷]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汲取学行兼优之士。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承续华夏传统B.提倡疑古辨伪C.弘扬程朱理学D.保存历史文献5.[2024·全国乙卷]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旺盛6.[2024·全国甲卷,27]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惊慌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级确定行政实力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7.明宣宗年间,票拟制度形成。内阁官员批阅大臣的奏章,并附上处理看法交由皇帝批复。皇帝若觉得票拟可行,便朱批下发到六部执行。这说明票拟制度()A.加强了中心集权B.促进内阁决策权制度化C.提高了决策效率D.推动中枢机构趋于成熟8.清朝时期的大臣谢济世说:“自后世有密奏之例,小人多以此谗害君子,首告者不知主名,被告者无由申诉,上下相忌,君臣相疑”,建议“自今除军机外,皆用露章,不许密奏”。这反映出密折制()A.加剧了君相之间的冲突B.在强化皇权过程中产生肯定弊端C.威逼到了军机处的权力D.极大地提升了官僚机构行政效率9.据《清史稿》记载“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摺,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朱笔批发。自是内阁权移於军机处,高校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日必召入对,承旨,平章政事,参加机密。”由此可见清代()A.内阁已经被军机处所取代B.专制皇权得到空前加强C.中枢制衡体制遭到了冲击D.军机处运作有肯定规制10.清朝康熙后期,台湾商人“雇船装贩,凡港路可通,争相贸易”,使台湾米粮、蔗糖等输入大陆的规模不断扩大,并从大陆易换布匹等手工业品而回。至乾隆年间,两岸每年的贸易额已达“数百万元”之数。这反映了当时()A.交通方式确定了商贸水平B.政治统一促进了两岸贸易C.经济互通强化了耕织结合D.商业进步导致了区域分工11.明朝的地方高层行政组织由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与按察使司联合组成。都指挥使司听命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布政使司和六部与都察院有关联,按察使司则听命于刑部和都察院。都、布、按三使都是以中心官员的身份被派到地方。明朝的做法()A.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B.加强了中心对地方的管理C.缓解了中心与地方的对立D.减弱了中枢机构的政治权力12.明万历时期(1572~1620年),传教士罗明坚、金尼阁等携带了“七千西书入中国”,然而这些来自异域的书籍只是“对于相当敏感的士人”产生了“压迫感”和“异样感”。“中国保持着安静的心情……那些曾经挑战并震撼了中国的西洋文明在蛰伏着。”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缘由是()A.传统经济模式难以撼动B.儒家思想仍占主导地位C.科举制度禁锢人们思想D.西方思想受到士人排斥13.据明万历九年(1581年)徽州府的一份土地登记图册记录,该图内的业户共占有3195.87亩土地,分别属于6719个地段,平均每个地段不足0.5亩;这些业户的土地有45%分布在本乡,其余的均分散在外乡。由此可推知,当时徽州府()A.弃农务商现象成为潮流B.以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为主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D.大地主田庄经济占主导地位14.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工部奏准,轮班匠不愿当班者,听其出银代役。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政府又下令,班匠“不许私自赴部投当”,一律以银代役,每名每年纳银四钱五分,这笔钱被称为“班匠银”。这些举措反映了明代()A.政府激励民营手工业发展B.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C.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产生D.政府减轻了对班匠的剥削15.明代房舍经验了由草舍而瓦屋、由无厅而有厅、由矮小而高广、由三间五架而多间多架、由朴实无华转为豪华的改变。这些改变日益普及,且遍布各地,且多是富民阶层和士大夫所为,明初政府对不同社会等级居住房屋所作的规定也渐渐被打破。这说明()A.政府权威受到严峻挑战B.社会风气渐渐奢侈腐化C.阶层变动促使房舍改变D.经济发展推动风俗变迁16.嘉靖三十四年,佥都御史张濂上疏:“臣颇知海寇始末,始以海禁乍严,遂致猖獗……相机稍复海市之旧,不惟散已聚之党,而滨海穷民假此为生,又足以收未溃之人心。”这表明()A.海寇的出现导致海禁的推行B.当时出现开放海禁的思潮C.政府意识到海禁的种种弊端D.海禁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17.明代,出现了不受“主仆名分”束缚的佃户;清代法律,禁止地主私置板棍苛责佃户,并规定奸占佃户妇女为婢妾者,绞监候。这说明明清时期()A.农村起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租佃关系逐步起先瓦解C.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D.土地兼并现象得到抑制18.1796年,英国乡村医生琴纳在中国的人痘接种法启发下独创了牛痘接种法。该方法于1805年传入中国,在之后的30年间中国的接种人数达到100多万。这表明()A.沟通互通推动了医学发展B.中医为医学发展贡献良多C.西医的科学优势更为突出D.理论创新推动科技的发展19.明代小说“三言二拍”中商人起先以“正人君子”的形象粉墨登场。同时,文学作品中也不注意内容的高雅和文章的文采,而是充溢了对世俗人情的玩味、对荣华富贵的渴羡、对公案灵怪的爱好等。这反映出当时()A.理学世俗化的新途径B.传统伦理观念根深蒂固C.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D.商人社会地位明显提高20.清代作家刘继庄曾写道:“余观世之小人,未有不好看戏者。”作家焦循写道:“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樵渔夫,聚以为欢,由来已久。”这体现了戏曲()A.与民众生活亲密相关B.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领域C.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D.成为民间重要的消遣方式[答题区]题号12345678910答案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真题对练4高考第27题对对练1.B据材料“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需相互知晓丁数、职业”及所学学问可知,百姓对邻里的状况相互知晓,有利于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进而加强对民间的限制,B项正确;明清时期,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且邻里之间“知晓丁数、职业”,不能体现政府对农业和商业的看法,不能反映农商皆本,解除A项;明清时期,对人口流淌进行严格的限制,但并不禁止人口流淌,表述过于肯定,与史实不符,解除C项;邻里之间“知晓丁数、职业”是为了加强对民间的限制,与经济均衡发展没有干脆关系,且邻里之间的相互了解不能促进经济“均衡”发展,解除D项。故选B项。2.A依据材料信息“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自己为了利益去行商,但是有自己的原则,既利己又利人,不害己害人,这样能做到就是圣贤有道德的人。“百姓日用即道”是中国明代思想家王艮提出的哲学命题,王艮主见从日常生活中寻求真理,要求统治者把满意群众穿衣吃饭作为第一须要,把“百姓”和“圣人”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读经和做生意不违反,亦儒亦商,儒商是也,A项正确;“心外无物”,是王阳明在宋代哲学家陆九渊的“心即理也”,以及“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基础上提出的,主见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快乐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与材料不符,解除B项;“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闻名儒者程颢、程颐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理解为保故意中本具的天理,歼灭人的私有欲望,与材料不符,解除C项;封建统治者顽固推行“崇本抑末”的政策,以农为本,工商为末,爱护和发展农业经济,抑制工商业的蓬勃发展,这就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黄宗羲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工商皆本”的口号,与材料不符,解除D项。故选A项。3.C依据材料可知,16世纪,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贸易增多,商品经济发展,城市旺盛,结合所学,这一时期,新航路开拓,世界贸易增多,中国手工业产品快速发展,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因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C项正确;明朝在朝贡贸易中实行“免征税”“赐予赏赐”等优待政策,“厚往薄来”,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对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作用有限,解除A项;材料强调明朝的对外贸易,与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无关,解除B项;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衰落于明清时期的海禁、闭关锁国政策,解除D项。故选C项。4.A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康熙帝的这些措施强调儒家思想以及对文化的传承,主要目的是承续华夏传统,故选A。材料未涉及史学探讨方法,无法得出提倡疑古辨伪的结论,解除B。程朱理学不等于“儒经”,解除C。《康熙字典》并不是对历史文献单纯的保存,解除D。5.D依据“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随着江南市镇工商业的旺盛,人们盲目跟风营建园林,以此显示自己的财力和审美,故选D。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我国古代仁人志士共同的人生追求,材料并没有体现这种观念的颠覆,解除A。文艺的世俗化审美自古就有,并非明代后期才出现,解除B。士农工商社会结构直到近代才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动而渐渐解体,解除C。6.D材料信息体现的是,明代秀才对出身进士的地方官员“不胜谄事”,对出身举人的地方官员则随意提出要求。这实质上反映出进士的功名比举人的功名更具威望,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官员士绅之间关系惊慌,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的信息,故B项错误;出身等级不行能确定行政实力,故C项错误。7.C依据材料可知,票拟制度中官员在批阅奏章时附上处理看法交由皇帝批复,皇帝若觉得票拟可行,便朱批下发到六部执行,这样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C项正确;中心集权是减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心权力,解除A项;内阁没有决策权,解除B项;材料不体现票拟制度推动中枢机构趋于成熟,解除D项。故选C项。8.B材料叙述了密折制导致“上下相忌,君臣相疑”,这说明密折制在强化皇权过程中产生肯定弊端,体现出密折制在皇权强化过程中有肯定的特别作用,B项正确;清朝时期已经没有宰相了,不存在君相之间的冲突,解除A项。由材料看不出军机处的权力受到威逼,解除C项。材料强调的不是官僚机构行政效率的提升,解除D项。故选B项。9.D依据材料“高校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日必召入对,承旨,平章政事,参加机密”可以看出,军机处参加机密须要肯定的规制,D项正确;内阁和军机处各有职责,前者并未被取代,解除A项;B项与材料内容无关,解除B项;当时的中枢体制并非制衡关系,解除C项。故选D项。10.B据材料“康熙后期……两岸每年的贸易额已达‘数百万元’之数”并结合所学可知,康熙后期台湾和大陆的交易频繁,这是由于康熙统一了台湾,B项正确;据所学,大陆和台湾的交通主要是水上交通,并没有发生改变,且交通方式不是确定因素,解除A项;材料主旨是康熙后期台湾和大陆的交易频繁,没有涉及耕织结合,解除C项;材料主旨是康熙后期台湾和大陆的交易频繁,体现了两地的商业发展,但与区域分工无关,解除D项。故选B项。11.B依据材料“都、布、按三使都是以中心官员的身份被派到地方”可分析出,这一做法有利于加强中心集权,B项正确;提高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不是统治者的根本目的,解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中心与地方的对立,解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地方官,不是中枢机构,解除D项。故选B项。12.A材料“然而这些来自异域的书籍只是‘对于相当敏感的士人’产生了‘压迫感’和‘异样感’”体现了当时西方的书籍在中国并没有引起重视,对中国也没有形成重大影响,这是由于中国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导致的,A项正确;儒家思想仍占主导地位属于小农经济这一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不是造成材料状况的主要缘由,解除B项;科举制度禁锢人们思想不是主要缘由,解除C项;材料只是强调西方书籍在中国没有引起重大反响,并没有体现“排斥”,解除D项。故选A项。13.B依据材料“该图内的业户共占有3195.87亩土地、分别属于6719个地段,平均每个地段不足0.5亩;这些业户的土地有45%分布在本乡、其余的均分散在外乡”可知,徽州府以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为主,B项正确;材料不是弃农务商,解除A项;材料强调小农经济,而不是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解除C项;材料强调小农经济,而不是大地主田庄经济,解除D项。故选B项。14.B“班匠银”以银代役,这样减弱了政府对于工匠的人身限制,即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B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看出政府对于民营手工业的看法,解除A项;C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解除C项;工匠仍旧须要纳银,剥削并未减轻,解除D项。故选B项。15.D由材料可知,社会风俗发生了改变,其根本缘由是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政府权威受到严峻挑战,解除A项;社会风气渐渐奢侈腐化不是材料主旨,解除B项;阶层变动促使房舍改变其根源还是经济的发展,解除C项。故选D项。16.B材料“臣颇知海寇始木,始以海禁乍严,遂致猖獗”“相机稍复海市之旧,不惟散已聚之党”体现的是明朝佥都御史张濂认为倭患起于海禁,主见开放海禁,B项正确,解除A项;当时政府并未相识到海禁的种种弊端,解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海禁政策不利于社会稳定,解除D项。故选B项。17.C由材料可知,明代出现了不受“主仆名分”束缚的佃户,清代立法爱护佃户利益,这说明明清时期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C项正确;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