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山西省运城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2021-2022学年山西省运城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2021-2022学年山西省运城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
2021-2022学年山西省运城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4页
2021-2022学年山西省运城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运城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尚书·禹贡》分诸夏为九州、五服,“声教讫于四海”,形塑一个华夷五方,而又统一于“天下”的政治模式。该内容反映了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已形成 B.“百家争鸣”局面出现C.大一统思想可追溯至先秦 D.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2.中国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了人文主义,代表性论述如表所示。据此可知,中国先秦的人文主义论述出处“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礼记·礼运》“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固国,本乱则国危。”《管子·霸言》“泛爱众,而亲仁”;“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学而》A.关注人的生命和价值尊严,强调社会中个人的道德自律B.突出对政权的迎合和顺从,关注个体在社会的价值作用C.重视道德力量的感化作用,促使儒学逐步上升成为法律D.强调对统治者的行为约束,凸显人性与统治关系的融洽3.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史记·陈涉世家》认为是严苛的秦法“失期,法皆斩”,并广为流传。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律·徭律》却规定“御中发征,乏弗行(未及时出发),赀(罚)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责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水雨,除兴。”据此可知A.《秦律》客观再现秦朝历史全貌 B.私人修史的主观性太强可信度低C.多重史料互证可以丰富历史认知 D.实物史料较之文献史料更具价值4.西汉初年,游侠“驰骛于闾阎(里巷),权行州域,力折公侯”。西汉中期以后,游侠“虽为侠而恂恂(温恭谨信的样子)有退让君子之风”。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 B.国家治国理念的根本改变C.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郡国并行体制走向瓦解5.《颜氏家训·勉学》中记载:“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自荒乱以来……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这反映了南朝末期A.家族门第观念潜滋暗长 B.阶层固化局面得到改变C.科举制度影响扩大 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6.《四库全书总目》所收唐代著作作者分区(今地名)统计表黄河文明带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总计163099691167283长江文明带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含上海)总计74694271875南方沿海文明带广西广东(含海南)福建与台湾总计23611据上表可知,唐代A.文化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 B.文化重心的南移基本完成C.政府的教育政策南北有别 D.黄河流域人口数仍占优势7.悬挂灯笼是唐代以后酒楼、饭馆的特色之一。《江馆》中有“水面细风生,菱歌慢慢声。客亭临小市,灯火夜妆明”的描述。灯笼数目的多少能代表饭店等级,颜色的不同代表饭店经营内容的差别。这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繁荣 B.商业经营方式多样C.坊市格局已被打破 D.贫富差距的加大8.宋初的统治者以路作为高层行政区,按照交通路线为主划分。每路设转运司、刑狱司、常平司和安抚司四个机构,隶属中央各部,分别负责地方财赋、监察司法、粮食储备平抑物价、治安边防的职能。据此可知,路的设立A.体现重文轻武的理念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对后世体制影响深远 D.削弱地方割据的基础9.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元人所谓‘行中书省’,即是活动的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其意惟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乃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可以判断,“行中书省”是A.地方的自治机构 B.中央的派出机构C.皇帝的中枢秘书机构 D.掌管民族事务的机构10.清朝在东北采取四种不同的民族管理方式:八旗制以统辖八旗兵民,州县制以统辖汉人民户,姓长制以统辖吉林边民,盟旗制以统辖东蒙蒙民。这体现了清代A.政治制度具有了民主色彩 B.中央集权统治达到了顶峰C.政治制度缺少有效的传承性 D.实行因地制宜的地方治理政策11.《清会典》载,清初内阁“掌天下之政”,起草诏敕,题奏表签亦经内阁票签奉旨后转六科或各部院传抄遵行。雍正时期,军机处承旨拟谕径自廷寄地方。由此可知,军机处的设立A.节约了国家行政开支 B.提高了国家行政效率C.取代了内阁全部职能 D.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12.有学者认为,通过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国被迫开埠通商、废除行商制度、与英国协定关税、给予英国片面最惠国待遇等,英国因此实现了19世纪前期以来在华西方人反复论证、一再要求的目标。该学者意在说明A.清王朝腐败导致中国战败 B.鸦片战争是中外因素共振的结果C.列强侵华有其历史必然性 D.输出资本是英国侵华的根本动力13.明清时期中国与周边一些国家间形成一种称为宗藩关系的国家关系体系。一些周边国家向明清朝廷“纳贡称臣”,接受明清皇帝的册封。朝鲜、琉球、越南、缅甸等国都与中国形成了这样的关系。从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起,这种宗藩关系逐渐解体。这说明A.中国的外交观念开始近代化 B.中国东亚主导地位逐渐丧失C.远东国际关系日益趋向平等 D.旧藩属国近代国家意识觉醒14.下图为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一场农民起义的浮雕。这次起义在鸦片战争十年后爆发,代表了近代中国人民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请问与这场起义有关的事件是A.义和团 B.太平天国运动C.三元里人民抗英 D.台湾人民反割台15.“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造成这一“殊途同归”现象的共同原因是A.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影响 B.戊戌变法的彻底失败C.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D.三人代表不同的政治利益16.孙中山曾就推举袁任临时大总统做过解释:“局外人不察,多怪弟之退让。然弟不退位,则求今日之假共和犹未可得也。盖当时党人已大有争权夺利之思想……弟恐生出自相残杀之战争,是以退让……。”由此推知A.南北和议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B.孙中山的妥协导致革命失败C.利益群体之争成为主要矛盾 D.孙中山以妥协求共和的智慧17.一位用英文署名的女青年致信《新青年》的诸位编者说:“我想做一新女子!并使他人也做新女子!……我的新女子,乃要合着二十世纪新潮流的趋势!除去四千余年玩物的名字,及免终身做男子的婢女,享国家平等的幸福。”这表明当时A.女性普遍反抗传统习俗 B.批判礼教成为社会共识C.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D.新文化运动有利于妇女解放18.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一次纪念大会上讲道:“(它)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这次大会纪念的是A.新文化运动 B.国民大革命C.五四运动 D.西安事变19.1928年,中共中央在《军事工作决议案(草案)》中指出:农民的武装暴动只有在都市中革命潮流高涨并受工人阶级指导的时候,才可得着胜利。脱离了工人阶级革命运动的农民暴动,是定遭失败的。据此可知,中共中央当时A.坚持走苏俄革命道路 B.仍受右倾错误思想的影响C.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D.放弃了革命统一战线20.日本侵华军队1943年的一份报告说:“在本年交战1.5万次中,和中共的作战占七成五。在交战的200万(人次)敌军中,古(估计)半数以上也都是中共军……”上述战况可以说明A.百团大战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B.抗战开始进入战略相持阶段C.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D.抗日根据地展开了对日寇的全面反攻21.1945年8月《大公报》曾报道:“近来国家的喜事接二连三的来,真是令人喜不自禁。日本投降,抗战胜利,是一喜;中苏订约,结为盟好,是一喜;毛泽东先生翩然到渝,又是一喜。”这则报道中的第三件喜事反映了A.和平建国是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B.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已实现C.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已基本完成 D.国共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22.“这次会议对新中国来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通过这次会议,再一次打乱了美国从朝鲜、台湾、印度支那三条战线威胁新中国的战略部署,巩固了中国南方边陲的安全。它还让世界看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中国外交风格,看到了在处理国际问题中新中国的分量。”此评述所涉的会议A.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B.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国家关系C.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23.1978~1984年,我国粮食、棉花、油料的总产量分别增长33.6%、188.8%,128.2%;农业总产值增长118%;农民人均年实际收入增长15.1%,是改革开放40年来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动 B.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C.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D.土地所有制性质变动24.可口可乐是改革开放之初中外合资企业的晴雨表。1981年,可口可乐在北京投产,从外销逐渐转为内销。1986年,可口可乐想在上海独资建设浓缩汁厂,但中国尚不允许外资独资,后经过中美双方协商,中美各控股50%,组成第一个中美合资企业。这主要反映当时A.中国民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B.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C.对外开放扩大离不开对内体制改革 D.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25.2019年,我国举行了三场主场外交活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向世界发出共建美好未来的“绿色邀请”;亚洲文明对话大会饱含对促进亚洲文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邃思考和责任担当。三场主场外交共同体现了中国A.多边外交,打破了超级大国称霸的局面B.和平合作,完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C.独立自主,坚持原则与灵活并举的外交D.开放发展,构建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道小题,26题13分,27题12分,28题11分,第29题14分,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 “行仁政与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材料二 东汉中后期,由于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察举选官名实不符,很难选拔到真正的人才。同时,汉末以来,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百姓背井离乡,“人士流移,考详无地”,难以掌握士人的真实情况,使察举制无法实施。——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上册)》材料三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l)概括材料一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九品中正制建立的背景。(2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进步性。(6分)27.19世纪中期,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各阶级为了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作出了巨大的努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发展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这是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材料二材料三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提出这一主题的依据是什么?(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人物在探索国家出路上进行了哪些实践?他们的实践有何共同局限性?(5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陈独秀是如何思考国家出路的?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近代中国人民学习西方、探索国家出路历程的趋势。5分)28.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领导力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材料一材料二 会议增选毛泽东为常委,指定张闻天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会后不久,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党的总责,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中国共产党……完全独立自主地根据面对的情况决定自己的行动和主张。这次会议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材料三——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二卷)(1)党的会议体现了党的奋斗历程。请从以上会址中任选一个撰写解说词。(6分)(要求:写清会议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和意义。)(2)指出材料二中“会议”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次会议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理由。(3分)(3)材料三所示文章引发了中国思想界的一次大讨论,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这次讨论的历史意义。回首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说一说最打动你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可贵精神。(2分)29.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1953年起,中央人民政府开始执行“一五计划”,贯彻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同时并举的方针。……1956年1月15日,距农历春节差不多还有一个月,天安门广场却显得比春节还要热闹。首都数十万人在这里举行集会,庆祝北京率先进入社会主义。随即,全国各大中城市也相继举行同样的集会,宣告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这意味着,在中国大陆,大规模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序幕即将拉开。……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一大批中国过去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开始一个个建立起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摘编自罗平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材料二材料三 1978年9月,邓小平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五计划”期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伟大成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性质的历史性转变。(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概述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基本历程。(6分)(3)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谈谈你对材料中邓小平的话的认识。(4分)运城市2021~2022学年高一期末调研测试·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C 2.A 3.C 4.B 5.B 6.A 7.A 8.D 9.B 10.D11.B 12.C 13.B 14.B 15.C 16.D 17.D 18.C 19.A 20.C21.A 22.D 23.B 24.C 25.D26.(1)主张: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3分)背景: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2分)(2)背景: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失去了社会基础;察举制被世家大族所操纵,干扰人才的选拔。(2分)(3)进步性: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促进了古代教育发展,有益于形成社会重学风气。(6分)27.(l)主题:外争独立,内争民主。(或独立与民主,或反帝反封建)(l分)依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或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封建专制的统治)(1分)(2)实践: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4分)局限性: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未能实现民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