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论语》在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者李泽厚从中总结出中国的“乐感文化”,他认为“乐感文化”是本民族所特有的一种诗性智慧。从《论语》来看,“乐感文化”有多重内涵。“乐生”的生命精神。《论语·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夫子得知马厩失火后,并没有关心自己的财产,而是出于本能地问人有没有伤亡,可以看出夫子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热爱。“乐生”的生命精神也体现为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子罕》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只有在冰雪严寒这般恶劣的环境之中,才能磨砺人的意志,最大程度激发人的生命潜能。《论语》中“慎终,追远”(《学而》)的生命关怀也是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的体现。中国人不仅较为重视此生此世的生命和意义,而且也重视死后的哀荣,因此要“慎终追远”。正是由于对此世间的“人伦日用”的无比眷恋与喜爱,才产生这种以“慎终”“追远”为核心的生命关怀。“乐群”的生存智慧。中国“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因此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个人自己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从物质上到精神上的相互扶持,这就决定了中国人对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的重视,对人际和谐的强调。因此,《学而》中才会有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言论。由于“乐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认为,我们人类走不若马,力不若牛,又没有外在的上帝可以依靠,没有一个“超人”帮助我们。只能自己依靠自己,只能相互依靠,彼此团结,正如李泽厚所言:“人处于‘与他人共在’的‘主体间性’之中。要使这‘共在’的‘主体间性’真有意义、价值和生命,从儒学角度看,便须先由自己做起。”这就迫使中国的“乐感文化”具有一种“乐群”的生存智慧,所以才会要求我们“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我们才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乐观”的生活态度。“乐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认为没有上帝、天主可以依赖,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对生活悲观失望,而是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这种坚信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体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梁漱溟先生将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概括为“孔子生活之乐”,并对之阐释说:“一个人不过几十年顶多一百年的活头,眼看要老了!要死了!还不赶快乐一乐么?”总之,“乐感文化”包含多重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乐感文化”的研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节选自张鹏举《从〈论语〉看“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材料二:“忧患意识”说是徐复观提出的,牟宗三曾予阐释。他们认为,中国的人文精神躁动于殷周之际,其基本动力便是忧患意识。周人从商革夏命和周革殷命的历史嬗变中,发现了吉凶成败与当事者行为有密切关系,及当事者在行为上应负的责任,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一种道德意识,是人确立其主体性之始,它引起人自身的发现,人自身的把握以及人自身的升进。忧患意识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最具特色的,在于一种居安思危的理性精神,诗云“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要点全在一个“如”字上,未临深渊而如临,未履薄冰而如履,这才叫忧患意识;真的临深而履薄了,斯时需要的便不再是忧患意识,而恰恰是它的对立面——临危不惧、履险如夷、乐以忘忧之类的理智、情感和意志了。忧患并不在忧患者之中,倒是在它的对立面,在安乐者之中;一旦安于所安,乐于所乐,真正的忧患便开始了,临近了。儒家所津津乐道的,是理性的快乐,《论语》以乐开篇。学而时习之悦,有朋远来之乐,人不知而不愠,便都是理性之乐。《孟子》有所谓君子的三乐,其“父母俱在、兄弟无故”即后来称之为天伦之乐者,是宗法制度所规范的乐。而最要紧的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之乐,这种与道合一、与天地同体的超越之乐便是他们的极乐。这种乐当然也不应独享,但又不是凡民可得与共,所以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那也是一乐,为同登乐土而服务的乐。进而言之,这种得道之乐,也正就是那念念不忘的修德之忧。(节选自庞朴《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乐生”是基于对此世间的无比眷恋与喜爱,从而尊重他人生命价值,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重视“慎终”“追远”的生命精神。B.“乐群”是基于“一个世界”的预设而强调人人“共在”的“主体间性”,重视彼此相互扶持、轻视个人奋斗的生存智慧。C.“乐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认为没有上帝、天主可以依赖,因此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D.居安思危是忧患意识在儒家思想中的理性体现,具备这种精神需要对未来潜在危险的预见和准备,以及在安逸中保持警醒的态度。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乐感文化”三重内涵应相互配合,才能将“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B.材料一本论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对“乐感文化”的内涵进行阐释,层次分明,条理清晰。C.材料二先追溯“忧患意识”的形成,然后着重论述忧患与快乐是截然相反的对立面。D.材料一谈“乐感文化”,材料二谈“忧患意识”,但两则材料对忧乐都有一定关涉。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乐感文化”精神内涵的一项是()A.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B.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C.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论语》)D.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中,孔子问曾点之志,曾点答“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此回答被后世誉为“曾点气象”。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曾点气象”中所体现出的“乐感文化”。5.根据材料,关于中国文化精神的标志性特征,除“乐感文化”一说之外,还有“忧患意识”说,两者矛盾吗?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D2.C3.A4.①“乐生”的生命精神:曾点说要在暮春时节,穿上春服跳舞唱歌,曾点所描述的生活场景充满了对自然的亲近和享受,展现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他对生命和生活的尊重和热爱;②“乐群”的生存智慧:曾点要约上五六位成年人和六七个青少年同游,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群体和谐和社交活动的一面。在这种群体活动中,人们通过互动和共享快乐,增强了社会联系和归属感,这是精神上的相互扶持,是人际和谐的体现。5.“乐感文化”与“忧患意识”并不矛盾,而是中国文化中两种相辅相成的精神特质。①二者侧重点不同,不构成矛盾关系:“乐感文化”强调面对现实要“乐生”“乐群”“乐观”,是诗性智慧,“乐感文化”强调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态度,体现在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对人际和谐的追求以及对日常生活的积极享受。而“忧患意识”则强调作为主体的人需要在现实中居安思危,是道德意识。它源于对历史变迁和社会责任感的深刻认识。这种意识促使人们在安逸中不忘危机,始终保持一种居安思危的理性精神。它不是对快乐的否定,而是一种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困难和挑战的预见和准备。在儒家思想中,这种忧患意识与理性的快乐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进。忧患意识使人们在追求快乐的同时,不忘修身养性,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②二者看似对立,实则统一。得道之乐,正是修德之忧,所以源于儒家之乐的“乐感文化”同“忧患意识”是统一关系。〖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对此世间的无比眷恋与喜爱”错,据原文“乐生”的生命精神的体现为“慎终追远”,而对此世间的“人伦日用”的无比眷恋与喜爱,才产生这种以“慎终”“追远”为核心的生命关怀。少了“人伦日用”限定语,范围发生变化;另外,“对此世间的‘人伦日用’的无比眷恋与喜爱”只和“慎终追远”构成因果关系,不和选项中“尊重他人生命价值,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构成因果关系。B.“轻视个人奋斗的生存智慧”错,据原文“乐群”的生存智慧体现为“靠个人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相互扶持”分析,并不轻视个人奋斗。C.“坚信……的精神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错,原文是“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可见,选项少了“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这个前提。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C.“材料二……然后着重论述忧患与快乐是截然相反的对立面”错,材料二中“忧患并不在忧患者之中,倒是在它的对立面,在安乐者之中;一旦安于所安,乐于所乐,真正的忧患便开始了,临近了”着重论述的是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忧乐圆融一体的关系。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句意: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明月相伴。体现的是幽居独处的清寂恬淡,与“乐感文化”精神内涵无关。B.句意: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即便到了晚年,壮志也永不止息。体现自强不息的生命精神,是乐生。C.句意:君子在饮食方面不求饱足,在居住方面不求舒适,做事时勤劳敏捷,言语上小心谨慎,接近贤能之人来匡正和提高自己。符合“乐感文化”的“乐群”的生存智慧。D.句意:我试问:“岭南生活条件应该是很艰苦的吧?”回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该项体现乐观豁达的精神。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莫春者,春服既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句,结合文中例子“夫子得知马厩失火后,并没有关心自己的财产,而是出于本能地问人有没有伤亡,可以看出夫子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热爱”比较分析,曾点的回答体现了他对生命和生活的尊重和热爱,故“曾点气象”体现出了“乐感文化”中“乐生”的生命精神;②“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句,写曾点要约上五六位成年人和六七个青少年同游;结合“中国人对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的重视,对人际和谐的强调”“中国的‘乐感文化’具有一种‘乐群’的生存智慧”“只能相互依靠,彼此团结”分析,他与他人同游表明这是他们精神上的相互扶持,是人际和谐的体现。故“曾点气象”体现出了“乐感文化”中“乐群”的生存智慧。【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首先回答“不矛盾”,然后结合相关内容,从两者的侧重点和关系等分析不矛盾的原因。①二者侧重点不同,不构成矛盾关系。根据“‘乐感文化’是本民族所特有的一种诗性智慧”“‘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乐观’的生活态度”分析,“乐感文化”强调面对现实要“乐生”“乐群”“乐观”,是诗性智慧;根据“忧患意识是一种道德意识”“忧患意识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最具特色的,在于一种居安思危的理性精神”分析,“忧患意识”则强调作为主体的人需要在现实中居安思危,是道德意识。②二者看似对立,实则统一。根据“忧患并不在忧患者之中,倒是在它的对立面,在安乐者之中;一旦安于所安,乐于所乐,真正的忧患便开始了”“这种得道之乐,也正就是那念念不忘的修德之忧”分析,得道之乐,正是修德之忧,所以源于儒家之乐的“乐感文化”同“忧患意识”是统一关系。(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七根火柴王愿坚天亮的时候,雨停了。草地的气候就是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就有一场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光滑地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给遮没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有几粒冰雹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撮撮浪花。他苦恼地叹了口气。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队的,却又碰上了这倒霉的暴雨,耽误了半个晚上。他咒骂着这鬼天气,从树丛里钻出来,长长地伸了个懒腰,一阵凉风吹得他冷不丁地连打了几个寒战。他这才发现衣服已经完全湿透了。“要是有堆火烤,该多好啊!”他使劲绞着衣服,望着那顺着裤脚流下的水滴想到。他也知道这是妄想——不但是现在,就在他掉队的前一天,他们连里已经因为没有引火的东西而只好吃生干粮了。可是他仍然下意识地把手插进裤袋里。突然,他的手触到了一点黏黏的东西。他心里一喜,连忙蹲下身,把裤袋翻过来。果然,在裤袋底部粘着一小撮青稞面粉;面粉被雨水一泡,成了稀糊了。他小心地把这些稀糊刮下来,居然有鸡蛋那么大的一团。他吝惜地捏着这块面团,一会儿捏成长形,一会儿又捏成圆的,心里不由得暗自庆幸:“幸亏昨天早晨我没有发现它!”已经是一昼夜没有吃东西了,这会儿看见了可吃的东西,更觉得饿得难以忍受。他正要把它送到嘴边,蓦地听见了一声低低的叫声:“同志!——”这声音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他略略愣了一下,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树底下,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他倚着树根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贮满了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像一块黑毡糊贴在前额上,雨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答答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无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地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合地发出低低的声音:“同志!——同志!——”听见卢进勇的脚步声,那个同志吃力地睁开眼睛,习惯地挣扎了一下,似乎想坐起来,但却没有动得了。卢进勇看着这情景,眼睛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这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那同志抬起一双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抬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卢进勇的手停在半空,一时不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好大一会儿,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这一刹那,他觉得那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那人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着一小堆火柴,焦干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簇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询问地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爆发着一种喜悦的光。只见他合起党证,双手捧起了它,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他的脸。“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部队。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中、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着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噬——噬——”地响着……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其余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又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一,二,三,四……”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既交代了时间、天气,也陈述了卢进勇行程耽误的原因,推动了情节发展。B.“一会儿捏成长形,一会儿又捏成圆的”表现了卢进勇过分爱惜面团,可见艰难之中食物的珍贵。C.“卢进勇的手停在半空”说明他认同无名战士的话,食物对一个垂死之人已经没有用处了。D.“他的眼睛模糊了”说明此时卢进勇悲痛难忍,这与后文“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并不矛盾。7.关于文中卢进勇赶上后卫部队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卢进勇走得特别快不是因为小腿伤口好转了,而是因为受无名战士的精神鼓舞,无畏向前。B.篝火、谈笑、野菜描绘了一幅风雨后的安适画面,是为了烘托卢进勇转交火柴时的沉痛心情。C.天黑时追上了后卫部队一面说明他走得很快,只一天就追上了;另一面说明他没有落下太远。D.小说结尾部分在情节上与前文相呼应,如“他追上了后卫部队”,使文章内容完整,结构严谨。8.小说中有两处数火柴的情节,卢进勇和无名战士在数数时的心理有何异同?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概括。9.有评论家认为,本文作者借鉴了雕塑和抒情诗的创作艺术,使小说人物有雕塑的分明线条,也使主题有抒情诗的深远意境。请结合文本举例说明。〖答案〗6.C7.B8.同:两人内心都有对火柴珍视和面对严峻形势的沉重。异:无名战士心怀能为长征队伍带来温暖和生存的希望;卢进勇内心有着对无名战士牺牲的沉痛,对战士无私精神的崇敬,及完成战士遗愿的欣慰。9.雕塑的分明线条:
①无名战士那只高高擎起的紧握着党证和火柴的手指向长征方向,运用神态描写,线条分明,像一尊塑像,威严、刚劲。
②无名战士被雨水打湿了的头发,滴着雨水的脸颊,深深下陷的眼眶和干裂的嘴唇,运用肖像描写,使无名战士那生命垂危、饥寒交迫的形象如一人物雕塑,线条分明地跃然纸上。
③卢进勇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了那同志的嘴边,运用动作描写,使红军战士团结友爱,关心他人远胜于自己的形象呼之欲出,宛如雕塑。抒情诗的深远意境:①卢进勇映着火光转交“其余的六根火柴”,象征着革命精神的传递,激情饱满,寄寓深远。②在小说结尾,通过描写在无边的黑夜中燃起篝火,欢笑的战士群像,寄寓了革命火种必将燎原的革命乐观主义信念。〖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食物对一个垂死之人已经没有用处了”错误。“卢进勇的手停在半空”是因为他认为相比食物,无名战士更需要的是热水、温暖,现在的他因无法满足而感到失措。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B.“是为了烘托卢进勇转交火柴时的沉痛心情”错误。篝火、谈笑、野菜的场面描写是为了说明无名战士在生命垂危之际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发挥了巨大作用。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相同点:由“‘要是有堆火烤,该多好啊!’他使劲绞着衣服,望着那顺着裤脚流下的水滴想到。他也知道这是妄想——不但是现在,就在他掉队的前一天,他们连里已经因为没有引火的东西而只好吃生干粮了”“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可知,此时的情况严峻,不仅天气寒冷无法取暖,甚至连里已经因为没有引火的东西而只好吃生干粮了,由此可见,卢进勇和无名战士两处数火柴的情节,体现了对火柴的珍视和面对严峻形势的沉重。不同点:由“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询问地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可知,无名战士心怀能为长征队伍带来温暖和生存的希望;由“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其余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又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中、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着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噬——噬——’地响着……”可知,卢进勇内心有着对无名战士牺牲的沉痛,对战士无私精神的崇敬,及完成战士遗愿的欣慰。【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雕塑的分明线条:由“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可知,无名战士那只高高擎起的紧握着党证和火柴的手指向长征方向,运用神态描写,线条分明,像一尊塑像,威严、刚劲。由“他倚着树根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贮满了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像一块黑毡糊贴在前额上,雨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答答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无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地抖动”可知,无名战士被雨水打湿了的头发,滴着雨水的脸颊,深深下陷的眼眶和干裂的嘴唇,运用肖像描写,使无名战士那生命垂危、饥寒交迫的形象如一人物雕塑,线条分明地跃然纸上。由“‘这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可知,卢进勇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了那同志的嘴边,运用动作描写,使红军战士团结友爱,关心他人远胜于自己的形象呼之欲出,宛如雕塑。抒情诗的深远意境:由“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其余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可知,卢进勇映着火光转交“其余的六根火柴”,象征着革命精神的传递,激情饱满,寄寓深远。由“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中、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着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噬——噬——’地响着……”可知,在小说结尾,通过描写在无边的黑夜中燃起篝火,欢笑的战士群像,寄寓了革命火种必将燎原的革命乐观主义信念。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武公十年,娶申侯女为夫人,曰武姜。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及生,夫人弗爱。后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爱之。二十七年,武公疾。夫人请公,欲立段为太子,公弗听。是岁,武公卒,寤生立,是为庄公。段至京,缮冶甲兵,与其母武姜谋袭郑。二十二年,段果袭郑,武姜为内应。庄公发兵伐段,段走。伐京,京人畔段,段出走鄢。鄢溃,段出奔共。(节选自《史记•郑世家》)材料二: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书(《春秋》)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节选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鄢》)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将〖答案〗标号涂黑。小人有母A皆尝B小人之食矣C未尝D君之羹E请以遗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夫人弗爱”的“爱”,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的“爱”含义相同。B.“先王之制”的“制”,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是故明君制民之产”的“制”含义相同。C.“姜氏欲之,焉辟害”的“焉”,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将焉取之”的“焉”用法不同。D.“段不弟”中的“弟”,与《鸿门宴》中“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的“兄”用法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姜生次子叔段时是顺产,所以武姜很喜欢叔段,并请求郑武公立叔段为太子,但郑武公并没有同意。B.在武姜的明里暗里支持下,叔段有恃无恐,得寸进尺。郑庄公沉着应对,欲擒故纵,最终打败了叔段。C.《春秋》未按“谥号”称郑庄公为“公”,却按兄弟排行称他为“郑伯”,《左传》对此持反对意见。D.颍考叔献计让庄公和其母“隧而相见”,母子团聚。作者借“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赞颂了颍考叔。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2)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14.郑庄公对自己的生母姜氏发誓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请结合选文分析其原因。〖答案〗10.ACE11.C12.C13.(1)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趁早给他另外安排个地方,不让他的势力再滋长蔓延。(2)您担忧什么呢?如果挖地挖出了泉水,然后再打一条地道去见母亲,那么谁还能够说您违背了誓言呢?14.①姜氏不爱庄公,偏爱段,无视长子继承权。②劝说武公立段为太子。③在姜氏的帮助下段势力不断膨胀。④姜氏与段合谋袭郑,并作内应。〖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家中有母亲,我的饭食她都吃过,就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请允许我拿去送给她。“小人有母”主谓宾结构齐全,其后A处断开;“矣”是句末语气助词,其后C处断开;“未尝君之羹”是动宾结构,其后E处断开。故选ACE。【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喜爱;吝啬。句意:夫人不喜欢寤生。/百姓都认为我吝啬。B.错误。名词,制度、规定;动词,规定。句意:按先王的规定。/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C.正确。疑问代词,怎么;兼词,从哪里。句意: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将从哪里取独它所贪求的土地呢?D.正确。名词作动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句意: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左传》对此持反对意见”错误,《左传》认同并解释《春秋》为何称他为“郑伯”,因为郑庄公的爵位为“伯”,且郑庄公对弟弟没有尽到哥哥的责任。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厌”,满足;“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应为“有何厌”;“滋蔓”,滋长蔓延。(2)“何患”,宾语前置,应为“患何”;“阙”,掘,挖;“隧”,作动词,“打隧道”,或者状语,“在隧道里”。【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及生,夫人弗爱后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爱之”可知,姜氏不爱庄公,偏爱段,无视长子继承权。②由原文“武公疾。夫人请公,欲立段为太子”可知,武公生病的时候,劝说武公立段为太子。③由原文“姜氏欲之,焉辟害”可知,在姜氏的帮助下段势力不断膨胀。④由原文“段至京,缮冶甲兵,与其母武姜谋袭郑。二十二年,段果袭郑,武姜为内应”可知,姜氏与段合谋袭郑,并作内应。参考译文:材料一:武公于前761年(十年),娶了申侯的女儿做夫人,叫武姜。武姜生下太子寤生,生产时难产,等到生下后,夫人不喜欢寤生。后来武姜又生下小儿子叔段,生段时顺产,夫人十分喜爱叔段。前744年(二十七年),武公生病了,夫人向武公请求,想立段为太子,武公未答应。当年,武公逝世了,寤生即位,这就是庄公。叔段到了京,整顿军备,与他的母亲武姜阴谋袭击郑都。前722年(二十二年),叔段果然袭击了郑都,武姜做内应。庄公派兵攻打叔段,段逃跑。公又攻打京城,京城的人们都背叛了叔段,叔段逃跑到鄢。鄢邑的百姓溃逃了,叔段逃亡到共国。材料二:祭仲说:“都城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按先王的规定:大的都城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会使您受不了。”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早些给他安排个地方(处置共叔段),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对付了。蔓延开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受宠的兄弟呢?”庄公说:“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暂且等着看吧。”《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于是庄公把武姜安置到城颍,并向她发誓说:“不到地下的黄泉,永远不再见面。”事后,他又后悔这么说。考叔当时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员,他听说了这件事,就送了些礼物给庄公。庄公请他吃饭,他却把肉放在一旁不吃。庄公问他为什么,颍考叔回答说:“我家中有母亲,我的饭食她都吃过,就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请允许我拿去送给她。”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送东西给她,唯独我没有!”颍考叔说:“我冒昧问一下这话是什么意思?”庄公把事情的缘由告诉了他,并说自己很后悔。颍考叔说:“君王何必担忧呢?如果掘地见水,挖通地道去见面,谁能说这不是黄泉相见?”庄公听从了颍考叔的话(照着做了)。庄公进入(地道),赋诗说:“隧道当中,心中快乐融和!”武姜走出隧道,赋诗说:“隧道之外,心中快乐舒畅!”于是,母子关系又与从前一样了。君子说:“颍考叔真是个孝子,爱自己的母亲,还扩大孝心影响了郑庄公。《诗经》里说:‘孝子德行无穷,永久能分给同类。’说的大概就是这样的事吧?”(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经行岚州杜审言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自惊牵远役,艰险促征鞍。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春光晚”“气候寒”点明了边城岚州的环境特点,从而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B.“往来花不发”紧承首句,从空间角度写出了诗人行程的变化,表现了岚州城“春光晚”的特点。C.“新旧雪仍残”中“新旧”两个形容词连用,言旧雪未融,新雪又下,写出了边地的“气候寒”。D.尾联描写远行的人在艰难的旅途中频频加鞭,以期早日完成任务,表达诗人以国事为重的情怀。16.颈联“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答案〗15.A16.①用琴声描摹水流的声响,用画卷比喻山间的美景,生动贴切。②视听结合,写出了岚州一带的山水之美,令人陶醉。③情景交融,以景写情,强化了诗人欣赏边地风光的喜悦之情。④颈联与前两联形成鲜明对比。前两联侧重于实写岚州边地春迟雪长、气候寒冷的客观现实,颈联则转向主观感受,展现了山水之美。由实入虚、由冷入暖,使得全诗内容丰富,情感层次分明。⑤颈联的优美景致也与尾联诗人因身负国事、催马前行的叙述形成对照,暗示诗人即使面对艰险征途,也能以积极心态欣赏沿途风光,展现出豁达乐观的精神风貌。〖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对诗歌情感基调的解读有误。虽然诗歌首联确实通过“春光晚”“气候寒”描绘了岚州边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并非单一的“悲凉”。全诗虽然描绘了边地的寒冷、花木未发等景象,但同时也展现了诗人面对艰苦环境的乐观态度和以国事为重的高尚情怀,并非全然悲凉。故选A。【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修辞手法上,该句用琴声描摹水流的声响,用画卷比喻山间的美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岚州一带的山水之美,令人陶醉,表达了诗人欣赏边地风光的喜悦。感官角度,“水作琴中听”以听觉写流水声,“山疑画里看”以视觉写山中景,听觉描写和视觉描写相结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岚州一带的山水之美。情景关系上,高山流水,风景如画,诗人心旷神怡,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首联通过“春光晚”“气候寒”描绘了岚州边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颔联“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进一步描绘了边地春迟雪长的景象,客观呈现了边地特有的自然景观;颈联“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则是诗人主观感受的抒发,将山水之美比拟为琴声画卷,展现了诗人欣赏沿途风景的愉悦心境,情感层次分明。尾联“自惊牵远役,艰险促征鞍”描写远行的人在艰难的旅途中频频加鞭,以期早日完成任务,表达诗人以国事为重的情怀。颈联的优美景致与尾联叙述形成对照,展现出豁达乐观的精神风貌。(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和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_______________”,均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表现江水(湖水)之美。(2)《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3)相比现代人,古人对生命易衰更为敏感,常从鬓发的细微变化生出深沉的感喟,这样的情感抒写在诗词中比比皆是,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千里澄江似练玉鉴琼田三万顷(2)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3)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贫乏童年赋予我顶高兴的事——跟随父亲沿乡庄川坝去看戏。庙会的戏从二月二“龙抬头”时开场,一出接一出。唱“大戏”的秦腔戏组表演专业。开午戏前,先唱一出折子戏,唱完后,戏场里已经①。戏场里除了合围戏台的人群,还站满了贩卖各种小吃的商贩。黄土地上的人们世世代代都喜欢吼两声秦腔。生活在这里的人从小②,会唱戏者多,男的起唱,女的随韵,群口齐唱一阵社火小曲。若觉得还不够过瘾,就摆阵打擂台,吼秦腔,不论是谁清吼两句,听起来都像模像样。不论是《长坂坡》《火焰驹》,还是《窦娥冤》《铡美案》,只要幕布拉开,哪怕是短短的一折,都能升华成天籁,令听者③却又格外清醒。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熨平了心中的皱纹,内心的愁苦消散在粗犷、朴实的秦腔中。在这八百里秦川上生活的粗犷而质朴的人们“不听秦腔,肉菜不香”。任何时候,当生活的重担压在人们身上的时候,总需要找到一些宣泄的出口,秦腔应该就是这样,生存的压力有多大,就有多么疯狂的呐喊。开着拖拉机奔跑在山道上的汉子,尽着嗓门儿吼起秦腔,吼来了山风、山雨和晨露,吼走了遍野逃窜的灌田鼠,吼回了颗粒归仓的五谷丰登。贾平凹曾说“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劳作的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能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中第一句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递进。B.第二段中的“不论”一词也可改为“不管”。C.“羌笛何须怨杨柳”与画波浪线的句子均用了拟人。D.最后一段第一处引号后的句号应该放在后引号内。20.画横线处的句子连用两个“只有也只能有”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语段简要分析。〖答案〗18.①人山人海②耳濡目染③如痴如醉19.B20.①强调秦腔的唯一性与不可替代性:“只有”表明秦腔是秦川地区独特的艺术形式,没有其他戏曲种类可以替代;“也只能有”进一步强化这种独特性,强调秦腔对于这片土地和人民的重要性,凸显其无可比拟的地位。②深化主题,连用两个“只有也只能有”,揭示秦腔与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合,展现秦川人民的生活态度与精神风貌,有力地传达出秦腔对于秦川人精神生活的重要意义,以及秦川人民面对生活重压时的坚韧与豁达。③增强语气,突出情感强度:重复使用“只有也只能有”,形成强烈的语气效果,表达了作者对秦腔深深的情感认同和高度评价。〖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后文“戏场里除了合围戏台的人群,还站满了贩卖各种小吃的商贩”可知,该句的意思是指戏场里聚集的人已经非常多了,所以可用成语“人山人海”,解释为:指人群如山似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第二空,根据“黄土地上的人们世世代代都喜欢吼两声秦腔”可知,生活在这里的人从小就能听到吼秦腔的声音,受了这些影响,他们大多都会唱秦腔,所以可用成语“耳濡目染”,解释为:指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无形之中受到影响。第三空,根据后文“却又格外清醒”可知,此处指的是听者在听戏曲时的感受,像是喝醉了酒一样,但又佷清醒,所以可用成语“如痴如醉”,解释为:好像喝醉了或傻了一样,形容对人或事物极为迷恋或陶醉,以至达到精神恍惚、不能自制的程度。【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修辞及关联词语的能力。A.“表示递进”说法错误。第一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B.准确。“不论”与“不管”都是条件连词,与“都”能搭配使用。C.“均运用了拟人”说法错误。“羌笛何须怨杨柳”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揪心裂肠的唱腔熨平了心中的皱纹”运用的是拟物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熨平”形容“唱腔”,是拟物,用“皱纹”来比喻内心的愁苦,是比喻。D.“应该放在后引号内”说法错误。该处引号内的内容是间接引用,引号后的句号应该放在后引号外。故选B。【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只有”和“只能有”的含义,“只有”解释为仅有,强调的是单一性,表明“八百里秦川”戏曲种类的匮乏:“只能有”强调的是唯一性、独特性,表明“秦腔”是唯一可以适应“秦川”地域特征和百姓的戏曲。“只有也只能有”这两个含义相似的词语连用,起到了突出强调主题的作用,“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强调的是秦腔对于秦地的重要性;“八百里秦川劳作的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能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凸显的是秦腔对于秦人表达情感的重要作用。语气上,“只有也只能有”重复强调秦腔的唯一性、独特性,语气肯定而强烈,从情感层面表达贾平凹对秦腔这一艺术无可比拟的地位的认可。(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花粉过敏是人体接触到某种花粉后所引起的过敏性的一种疾病,且发病逐年上升,其症状主要为流鼻涕、打喷嚏、眼睛痒等,严重损坏人类健康。春天里,桃树、杏树等树木的花,①,因为它们都是“虫媒花”,花粉颗粒大而重,在空中飘散的较少;杨树、柳树、榆树等树木的花,比较容易导致过敏,因为它们属于“风媒花”,花粉颗粒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全生产演练
- 手术前后病人的宣教
- 山东中医药大学《高级运筹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政法学院《角色与场景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儿童营养需求的重要指南
- 砂出口合同范例
- 临时维修简易合同范例
- 酒店布草转让合同范例
-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城乡规划系统工程》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杏林科技职业学院《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部编新改版语文小学三年级上册期中复习检测题及答案(三)
- 2024年安徽淮南高新区管委会招聘工作人员12人历年(高频重点复习提升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图书馆规定及相关知识试题库(附含答案)
- 国家开放大学本科《管理英语3》一平台机考真题及答案(第一套)
- 新版高中物理必做实验目录及器材-(电子版)
- (正式版)QC∕T 625-2024 汽车用涂镀层和化学处理层
- 创意改变生活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中国重症卒中管理指南2024解读
- 售后服务部部门组织架构
- 兴安盟2024年内蒙古兴安盟盟直事业单位人才引进10人 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寄考点剖析含答案附详解
- 你我同行-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湖南工学院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