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章基因的传递规律课时3基因在染色体上和伴性遗传课标要求核心考点五年考情核心素养对接概述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传递和性别相关联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和证据2022:海南T18(5)、河北T8A、江苏T11;2021:江苏T24(1)(2)1.生命观念——结构与功能观: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阐述伴性遗传的特点。2.科学思维——归纳与概括:通过伴性遗传的杂交实验,总结伴性遗传的特点及遗传规律。3.科学探究——实验设计与分析:探究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2023:江苏T23(3)、海南T18、北京T4、山东T18、浙江6月T18、广东T16、新课标T34、浙江1月T25;2022:湖南T15、山东T22、广东T19、全国乙T6、浙江6月T28(3)(4)(5)、海南T18(1)、北京T4、河北T7;2021:山东T6和T17、广东T20(1)、辽宁T20、浙江1月T24;2020:浙江7月T28、江苏T32;2019:全国ⅠT5、浙江4月T31命题分析预测1.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和证据很少单独考查,常与细胞分裂、遗传规律、伴性遗传等内容进行综合考查。伴性遗传常与遗传规律、可遗传变异相结合,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实验探究的能力。2.预计2025年高考对本部分内容的考查,还将集中在伴性遗传的规律和特点上。另外,对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分析也将是一个命题热点考点1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和证据1.萨顿的假说比较项目基因行为染色体行为生殖过程中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3]独立性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4]形态结构相对稳定来源成对基因一个来自[5]父方,一个来自[6]母方一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存在体细胞成对成对配子成单成单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7]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8]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自由组合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摩尔根果蝇眼色遗传实验)(1)研究方法:[9]假说—演绎法。(2)研究过程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提出假说,解释问题①假说:假设控制果蝇白眼的基因(用w表示)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②对杂交实验的解释(如遗传图解所示):演绎推理,验证假说①设计实验:F1中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结果预测:红眼雌果蝇: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白眼雄果蝇=1:1:1:1,遗传图解如下:②进行测交实验:F1中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进行杂交;③上述测交实验产生的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杂交结果:子代雌果蝇均为红眼,雄果蝇均为白眼实验结论决定果蝇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从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3.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一条染色体上有[11]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12]线性排列。基础自测1.萨顿利用假说—演绎法推测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提示萨顿推测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方法不是假说—演绎法。2.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组合能说明核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3.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控制果蝇红、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4.摩尔根在实验室培养的一群红眼果蝇中发现了白眼性状,该性状来自基因重组。(×)提示该性状来自基因突变,而不是基因重组。5.染色体和基因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条染色体上含有很多个基因。(√)6.摩尔根依据果蝇杂交实验结果首次推理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2022河北,T8A]。(×)提示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依据果蝇杂交实验结果首次证明了这一假说。情境应用生物个体如果丢失(或增加)一条或若干条染色体,就会出现严重疾病甚至死亡。但是蜜蜂中的雄蜂,其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虽然减少一半,但仍能正常生活。如何解释这一现象?提示雄蜂是由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的,没有经过受精过程,所以雄蜂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但仍具有控制该种生物体所有性状的一整套基因。深度思考1.生物学家常用果蝇作为研究遗传实验材料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果蝇易饲养、繁殖快、产生子代数量多、染色体数目相对较少。2.生物体细胞中的基因不一定都位于染色体上,请说明原因。提示①真核生物的细胞核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而细胞质中的基因位于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的DNA上。②原核细胞中无染色体,基因位于拟核DNA或细胞质的质粒DNA上。3.在摩尔根提出问题的杂交实验中,若让F2的果蝇自由交配,理论上F3果蝇中红眼与白眼的比例是多少?(相关基因用W、w表示)提示13:3。F2果蝇的基因型为XWXW、XWXw、XWY、XwY。F2果蝇自由交配时,雌蝇产生的卵细胞为XW:Xw=3:1,雄蝇产生的精子为XW:Xw:Y=1:1:2。精子和卵细胞随机结合情况如表所示:精子卵细胞XWXw2Y3XW3XWXW3XWXw6XWYXwXWXwXwXw2XwY因此,F3果蝇中红眼:白眼=13:3。命题点1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分析1.[浙江4月高考]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D)A.体细胞中成对的等位基因或同源染色体在杂交过程中保持独立性B.受精卵中成对的等位基因或同源染色体一半来自母方,另一半来自父方C.减数分裂时,成对的等位基因或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D.雌雄配子结合形成合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解析基因与染色体都作为独立的遗传单位,基因在杂交过程中始终保持其独立性和完整性,而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各时期中也保持相对稳定的形态特征,A正确;等位基因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其中一个来自母方,另一个来自父方;而同源染色体也成对存在,同样是一条来自母方,另一条来自父方,B正确;在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时,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源染色体也彼此分离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C正确;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D错误。2.[2024皖江名校联考]如图是果蝇X染色体上部分基因的位置分布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C)A.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基因与染色体在行为上存在平行关系C.X染色体上的基因只在雌性个体中表达D.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可能找到其等位基因解析由图示可知,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A正确;基因在染色体上,与染色体在行为上存在平行关系,B正确;X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雄性个体中也可表达,C错误;X染色体和Y染色体存在同源区段,可能存在等位基因,D正确。命题点2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据分析3.[2022江苏]摩尔根和他的学生用果蝇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下列相关叙述与事实不符的是(D)A.白眼雄蝇与红眼雌蝇杂交,F1全部为红眼,推测白眼对红眼为隐性B.F1互交后代中雌蝇均为红眼,雄蝇红、白眼各半,推测红、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C.F1雌蝇与白眼雄蝇回交,后代雌雄个体中红白眼都各半,结果符合预期D.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的杂交后代有白眼雌蝇、红眼雄蝇例外个体,显微观察证明为基因突变所致解析摩尔根从培养的一群野生红眼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他先让此白眼雄果蝇与红眼雌果蝇杂交,F1全部表现为红眼,之后让F1中的红眼果蝇相互交配,F2中雌、雄比例为1∶1;白眼只在雄性个体中出现,在F2中占1/4,摩尔根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且果蝇的眼色遗传为伴性遗传。摩尔根用白眼雄蝇与红眼雌蝇杂交,F1全部为红眼果蝇,推测白眼对红眼为隐性,A正确;F1相互交配,F2出现性状分离,雌蝇均为红眼,雄蝇中出现白眼个体,雌雄表型不同,推测相关基因在X染色体上,B正确;设基因A控制红眼,基因a控制白眼,则亲本基因型为(XAXA、XaY),F1的基因型为XAXa、XAY,F1中雌蝇(XAXa)与白眼雄蝇(XaY)杂交,后代出现四种基因型(XAXa∶XaXa∶XAY∶XaY=1∶1∶1∶1),后代雌雄个体中红白眼都各半,结果符合预期,C正确;白眼雌蝇(XaXa)与红眼雄蝇(XAY)杂交,理论上后代中雄蝇(XaY)全部为白眼,雌蝇(XAXa)全部为红眼,若后代有白眼雌蝇、红眼雄蝇例外个体,可能是基因突变所致,但不能用显微观察证明,D错误。命题变式题干信息不变,下列相关叙述与事实相符的是(B)A.摩尔根实验结果证实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F1中的雌雄果蝇均能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C.白眼雄果蝇和红眼雌果蝇杂交,通过眼睛颜色能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D.F2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的比例接近3∶1,说明眼色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解析摩尔根实验结果证实果蝇的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不能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A错误;由上题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XAXA、XaY,F1中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XAXa、XAY,F1中的雌雄果蝇均能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B正确;若基因型为XaY的白眼雄果蝇与基因型为XAXa的红眼雌果蝇杂交,则子代雌雄果蝇红、白眼均各半,无法通过眼睛颜色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C错误;F2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的比例接近3∶1,说明眼色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D错误。4.[9分]萨顿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曾对此假说持怀疑态度。他和他的同事设计果蝇杂交实验对此进行研究。杂交实验图解如图1,请回答下列问题(不考虑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遗传):图1图2(1)上述果蝇杂交现象支持(填“支持”或“不支持”)萨顿的假说。根据同时期其他生物学家发现果蝇体细胞中有4对染色体(3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的事实,摩尔根等人提出以下假设: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从而使上述遗传现象得到合理的解释。(2)摩尔根等人通过测交等方法验证了他们提出的假设。如图2所示是他们完成的测交实验之一(说明:测交亲本中的红眼雌果蝇来自杂交实验的F1)。①上述测交实验现象并不能充分验证其假设,其原因是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无论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测交实验结果皆相同。②为充分验证其假设,需要在上述测交实验的基础上再补充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写出该补充实验中亲本的基因型组合:XWY×XwXw(合理即可)。预期子代的基因型:雌性XWXw(合理即可),雄性XwY(合理即可)(提示:控制眼色的等位基因为W、w,亲本从上述测交子代中选取)。解析(1)在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中,F2中只有雄性果蝇出现了白眼性状,这说明该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与性别有关的,若将控制眼色的基因定位于X染色体上,则可以很好地解释相应现象,这说明该实验是支持萨顿假说的。(2)利用F1中的雌果蝇进行测交实验时,无论基因是在X染色体上还是在常染色体上,后代均会出现1:1:1:1的表型比例,遗传图解如图所示(相关基因用W、w表示)。根据性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规律,可以选用图2的测交子代中的红眼雄果蝇(XWY)和白眼雌果蝇(XwXw)杂交,如果控制眼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则后代果蝇的基因型为XwY、XWXw,即后代中雄果蝇全为白眼,而雌果蝇全为红眼,与基因在常染色体上的杂交结果是不同的。命题变式[设问拓展型]关于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结果,甲同学提出了与摩尔根不同的解释。甲同学的解释是:“控制白眼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隐性纯合的雌性个体胚胎致死”,请判断该解释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否,摩尔根杂交实验的F2中雌蝇:雄蝇=1:1,而依甲同学的解释,F2中雌蝇:雄蝇不应为1:1。解析如果控制白眼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隐性纯合的雌性个体胚胎致死,则F2中雌蝇:雄蝇不应为1:1,而摩尔根杂交实验的F2中雌蝇:雄蝇=1:1。考点2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1.性别决定的类型及传递特点(1)性别决定的方式性别决定方式XY型ZW型雄性的染色体组成[1]常染色体+XY[2]常染色体+ZZ雌性的染色体组成[3]常染色体+XX[4]常染色体+ZW雄配子的染色体组成(常染色体+X):(常染色体+Y)=1:1[5]常染色体+Z性别决定方式XY型ZW型雌配子染色体组成[6]常染色体+X(常染色体+Z):(常染色体+W)=1:1实例人及大部分动物鳞翅目昆虫、鸟类等生物性别决定的特殊形式X染色体的个数决定性别蝗虫、蟋蟀等直翅目昆虫和蟑螂等少数动物,性染色体组成为XX时为雌性,性染色体组成为XO(缺失一条X染色体)时为雄性染色体组数决定性别如蜜蜂,雄性为单倍体,雌性为二倍体环境因子决定性别一些龟鳖类和鳄鱼的性别是由环境温度决定的动物激素性反转现象(2)传递特点(以XY型为例)2.伴性遗传的类型和特点(1)概念:伴性遗传是指位于[10]性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其在遗传上总是和[11]性别相关联。(2)伴性遗传的类型和特点分析类型伴Y染色体遗传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位置Y染色体上X染色体上模型图解遗传特点限雄遗传,即患者[12]全为男性,女性[13]全部正常具有隔代遗传现象;[14]男性患者多于[15]女性患者;女病,其父其子必病[16]女性患者多于[17]男性患者;男病,其母其女必病举例人类外耳道多毛症人类红绿色盲、血友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3.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1)推算后代患病概率,指导优生婚配生育建议及原因正常男×色盲女生[18]女孩;原因:[19]该夫妇所生男孩均患病,女孩均正常抗维生素D佝偻病男×正常女生[20]男孩;原因:[21]该夫妇所生女孩均患病,男孩均正常(2)根据性状推断后代性别,指导生产实践提醒(1)伴性遗传的相关基因在性染色体上,性染色体也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伴性遗传从本质上说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2)分别位于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基础自测1.所有生物都有性染色体。(×)提示不是所有生物都有性染色体,如酵母菌等。2.含X染色体的配子是雌配子,含Y染色体的配子是雄配子。(×)3.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Y染色体都比X染色体短小。(×)4.外耳道多毛症患者产生的精子中均含有该致病基因。(×)5.由于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因此该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提示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遗传上遵循分离定律。6.人类的伴Y染色体遗传病表现出男性“代代相传”的遗传特点。(√)7.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提示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未必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如色觉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但其与性别无关。8.某家庭中丈夫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妻子表现正常,则该家庭应选择生育男孩。(√)9.让非芦花雄鸡和芦花雌鸡杂交,可通过性状判断子代鸡的性别。(√)10.摩尔根的果蝇伴性遗传实验证明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2021浙江1月,T15B]。(×)情境应用1.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致病基因都在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为什么色盲患者男性多于女性而抗维生素D佝偻病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提示因为色盲基因为隐性基因,女性体细胞内的两个X染色体上同时具备隐性基因时才会患病,而男性体细胞内只有一条X染色体,只要具备一个隐性基因就患病,所以“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而抗维生素D佝偻病基因为显性基因,女性体细胞内的两个X染色体上只有同时具备隐性基因时才会正常,而男性只要具备一个隐性基因就表现为正常,所以“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2.若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同源区段与非同源区段如图所示,则该基因的遗传与性别有关吗?请举例说明。提示有关。虽然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基因的遗传与常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相似,但也有差别。如用A和a分别表示正常色觉和色盲基因,其差别如下:♀XaXa×XaYA♂♀XaXa×XAYa♂ XaYAXaXaXAXaXaYa深度思考1.没有性染色体的生物有性别区分吗?提示蜜蜂、蚂蚁没有性染色体但有性别分化,其性别并非取决于“染色体类型”而是取决于其他因素。2.某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相关联,该基因一定位于性染色体上吗?提示从性遗传、细胞质遗传表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细胞质基因等所控制的性状也会与性别相关联。命题点1性别决定方式的分析与判断1.[2023山东,不定项]某二倍体动物的性染色体仅有X染色体,其性别有3种,由X染色体条数及常染色体基因T、TR、TD决定。只要含有TD基因就表现为雌性,只要基因型为TRTR就表现为雄性。TT和TTR个体中,仅有1条X染色体的为雄性,有2条X染色体的既不称为雄性也不称为雌性,而称为雌雄同体。已知无X染色体的胚胎致死,雌雄同体可异体受精也可自体受精。不考虑突变,下列推断正确的是(BCD)A.3种性别均有的群体自由交配,F1的基因型最多有6种可能B.两个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杂交,F1中一定没有雌性个体C.多个基因型为TDTR、TRTR的个体自由交配,F1中雌性与雄性占比相等D.雌雄同体的杂合子自体受精获得F1,F1自体受精获得的F2中雄性占比为1/6解析3种性别均有的群体自由交配,F1中常染色体基因型有TRTR、TDTR、TTR、TDT、TT,共5种(雄性个体不可能产生含TD的精子,因此常染色体基因型为TDTD的个体不可能存在),F1中性染色体组合有XX和XO2种,因此F1的基因型最多有5×2=10(种)可能,A错误。雌雄同体个体的基因型为XXTTR、XXTT,两个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杂交,F1的基因型中都不含TD,F1中不会出现雌性个体,B正确。基因型为TDTR、TRTR的个体分别为雌性和雄性,多个这样的个体自由交配,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TDTR(雌性)∶TRTR(雄性)=1∶1,即F1中雌性和雄性占比相等,C正确。雌雄同体个体都有两条X染色体,杂合子的基因型为XXTTR,杂合子自体受精获得的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XTT(雌雄同体)∶XXTTR(雌雄同体)∶XXTRTR(雄性)=1∶2∶1,其中基因型为XXTT、XXTTR的个体可以自体受精,则获得的F2中雄性个体(XXTRTR)占比为2/3×1/4=1/6,D正确。2.[2024广东联考]实验小组欲利用性反转实验研究某种鱼类的性别决定方式属于XY型还是ZW型,其原理是甲基睾丸酮(MT)能诱导雌鱼性反转为雄鱼,但不改变性染色体组成,实验过程如图所示(染色体组成为YY或WW的个体无法存活)。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D)雌性仔鱼性成熟雄性×正常雌性子代群体A.①处投喂的是普通饲料,②处投喂的是MT饲料B.该种鱼类的性别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不受环境影响C.若子代群体中雌性∶雄性=1∶1,则该种鱼类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D.若子代群体中全部为雌性,则该种鱼类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解析根据题意分析,MT能将雌鱼性反转为雄鱼,因此投喂饲料①为MT饲料,投喂的目的是使雌鱼性反转为雄鱼,杂交后统计子代的性别比例,因此投喂饲料②是普通饲料,A错误;根据题意可知,该种鱼类的性别受性染色体决定,但是也受环境的影响,B错误;若该种鱼类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则XX型雌鱼性反转为雄鱼后,其染色体组成仍然为XX,该雄鱼和正常的雌鱼杂交,杂交的组合为XX×XX,子代的性染色体组成均为XX,因此全部为雌性;若该种鱼类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则ZW型雌鱼性反转为雄鱼后,其染色体组成仍然为ZW,该雄鱼和正常的雌鱼杂交,杂交的组合为ZW×ZW,子代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Z∶ZW∶WW(致死)=1∶2∶1,雌性∶雄性=2∶1,C错误、D正确。命题点2伴性遗传的特点与类型分析3.[2023北京]纯合亲本白眼长翅和红眼残翅果蝇进行杂交,结果如图。F2中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P白眼长翅(♀)×红眼残翅(♂)F1红眼长翅(♀)白眼长翅(♂)F2白眼长翅白眼残翅红眼长翅红眼残翅3∶1∶3∶1根据杂交结果,下列推测错误的是(A)A.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B.F1雌果蝇只有一种基因型C.F2白眼残翅果蝇间交配,子代表型不变D.上述杂交结果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解析分析题中信息可知,亲本均为纯合子,白眼长翅母本和红眼残翅父本杂交,F1中雌性个体均表现为红眼长翅,雄性个体均表现为白眼长翅,F1雌、雄个体交配,F2中长翅∶残翅=3∶1,白眼∶红眼=1∶1,且F2中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则可判断长翅为显性性状,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红眼是显性性状,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A错误、D正确。结合题中信息可知,亲本果蝇均为纯合子,所以F1雌果蝇只有一种基因型,B正确。由分析可知,白眼残翅果蝇是隐性纯合子,所以F2白眼残翅果蝇间交配,子代表型不变,C正确。4.[2023福州联考]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着同源区段(Ⅱ)和非同源区段(Ⅰ、Ⅲ),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D)A.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段Ⅲ上的致病基因控制的,则患者均为男性B.若X、Y染色体上存在一对等位基因,则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同源区段Ⅱ上C.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段Ⅰ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则男性患者的儿子不一定患病D.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段Ⅰ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则患病女性的女儿一定是患者解析由题图可以看出,非同源区段Ⅲ位于Y染色体上,X染色体上无对应的部分,因此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段Ⅲ上致病基因控制的,则患者均为男性,A正确;由题图可知,Ⅱ是X、Y的同源区段,因此在该部位会存在等位基因,B正确;由题图可知,非同源区段Ⅰ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无对应区段,若某病由该区段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男患者致病基因总是传递给女儿,则女儿一定患病,而儿子是否患病由母亲决定,故男性患者的儿子不一定患病,C正确;若某病是由非同源区段Ⅰ上的隐性基因控制,患病女性的女儿有两条X染色体,如果其父亲表现正常,即其显性基因一定会通过X染色体遗传给女儿,因此女儿一定不患病;而其父亲患病,则女儿一定患病,综上分析,患病女性的女儿是否患病取决于其父亲的X染色体上携带的基因,D错误。命题点3伴性遗传中的特殊情况分析5.[全国Ⅰ高考]某种二倍体高等植物的性别决定类型为XY型。该植物有宽叶和窄叶两种叶形,宽叶对窄叶为显性。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含有基因b的花粉不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C)A.窄叶性状只能出现在雄株中,不可能出现在雌株中B.宽叶雌株与宽叶雄株杂交,子代中可能出现窄叶雄株C.宽叶雌株与窄叶雄株杂交,子代中既有雌株又有雄株D.若亲本杂交后子代雄株均为宽叶,则亲本雌株是纯合子解析控制宽叶和窄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宽叶对窄叶为显性,含基因b的花粉不育,可推出不存在窄叶雌株(XbXb),A正确;宽叶雌株中有纯合子与杂合子,杂合宽叶雌株作母本时,子代雄株可为宽叶,也可为窄叶;纯合宽叶雌株作母本时,子代雄株全为宽叶,B、D正确;当窄叶雄株作父本时,由于含基因b的花粉不育,故后代只有雄性个体,C错误。命题变式[条件改变型]某种二倍体高等植物的性别决定类型为XY型。该植物有宽叶和窄叶两种叶形,宽叶对窄叶为显性。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含有基因b的花粉50%不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A.纯合宽叶雌株与窄叶雄株杂交,后代中宽叶雄株:宽叶雌株=3:1B.杂合宽叶雌株与窄叶雄株杂交,后代雄株和雌株中宽叶与窄叶之比都是1:1C.因为含有基因b的花粉50%不育,所以雌株中没有纯合窄叶个体D.如果含基因b的花粉全部不育,则该高等植物中雌株和雄株均有宽叶和窄叶解析纯合宽叶雌株的基因型是XBXB,窄叶雄株的基因型是XbY,雌株的配子只有一种(XB),雄株的配子类型(1/3Xb、2/3Y),故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为1/3XBXb(宽叶雌株)和2/3XBY(宽叶雄株),宽叶雄株:宽叶雌株=2:1,A错误;杂合宽叶雌株的基因型是XBXb,窄叶雄株的基因型是XbY,雌株的配子类型为1/2XB、1/2Xb,雄株的配子类型为1/3Xb、2/3Y,所以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1/6XBXb、1/6XbXb、1/3XBY、1/3XbY,雄株或雌株都有宽叶和窄叶,且宽叶:窄叶=1:1,B正确;由于含有基因b的花粉50%不育,所以还会产生Xb的精子,再与Xb的卵细胞受精,可以形成窄叶纯合雌株,C错误;如果含基因b的花粉全部不育,则不会产生Xb的精子,也不会产生窄叶雌株,D错误。思维提升伴性遗传中的特殊现象6.[2022北京]控制果蝇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杂交,子代中雌蝇为红眼,雄蝇为白眼,但偶尔出现极少数例外子代。子代的性染色体组成如图。下列判断错误的是(B)注:O代表少一条性染色体A.果蝇红眼对白眼为显性B.亲代白眼雌蝇产生2种类型的配子C.具有Y染色体的果蝇不一定发育成雄性D.例外子代的出现源于母本减数分裂异常解析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杂交,正常子代中雌蝇表现为红眼,雄蝇表现为白眼,则果蝇红眼对白眼为显性,A正确;假设控制红眼和白眼的基因分别为B、b,已知控制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正常情况下,亲代白眼雌蝇产生1种类型的配子,即Xb,分析杂交实验结果可知,还可以产生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基因型分别为XbXbY和XBO,故亲代白眼雌果蝇减数分裂出现异常,产生了XbXb和O配子,共3种类型,B错误,C、D正确。命题点4伴性遗传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分析7.[2023广东]鸡的卷羽(F)对片羽(f)为不完全显性,位于常染色体,Ff表现为半卷羽;体型正常(D)对矮小(d)为显性,位于Z染色体。卷羽鸡适应高温环境,矮小鸡饲料利用率高。为培育耐热节粮型种鸡以实现规模化生产,研究人员拟通过杂交将d基因引入广东特色肉鸡“粤西卷羽鸡”,育种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C)A.正交和反交获得F1个体表型和亲本不一样B.分别从F1群体Ⅰ和Ⅱ中选择亲本可以避免近交衰退C.为缩短育种时间应从F1群体Ⅰ中选择父本进行杂交D.F2中可获得目的性状能够稳定遗传的种鸡解析由题意可知,卷羽正常母本(FFZDW)和片羽矮小父本(ffZdZd)杂交产生的F1群体Ⅰ中有半卷羽正常雄性(FfZDZd)和半卷羽矮小雌性(FfZdW);片羽矮小母本(ffZdW)和卷羽正常父本(FFZDZD)杂交产生的F1群体Ⅱ中有半卷羽正常雄性(FfZDZd)和半卷羽正常雌性(FfZDW),即正交和反交获得的F1个体表型和亲本不一样,A正确。近交衰退产生的原因是近交增加了有害等位基因纯合的概率,导致个体适应能力下降,F1群体Ⅰ和群体Ⅱ来自不同的亲本,分别从F1群体Ⅰ和群体Ⅱ中选择亲本可以避免近交衰退,B正确。根据题意,需要获取体型矮小的卷羽鸡(FFZdZd和FFZdW),故需要F1中基因型为ZdW(雌性)与ZDZd(雄性)的个体杂交,故需要从F1群体Ⅰ中选择母本进行杂交,C错误。结合以上分析可知,杂交后的F2中可获得基因型为FFZdZd和FFZdW的种鸡,所表达的性状为卷羽矮小性状(目的性状),能够稳定遗传,D正确。8.[2024西宁模拟]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幼蚕体色正常基因(T)与油质透明基因(t)是位于Z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结天然绿色蚕茧基因(G)与结白色蚕茧基因(g)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现已知雄蚕产丝量大,天然绿色蚕丝销路好,下列杂交组合中可根据幼蚕体色从F1中选出用于生产的幼蚕且产丝效率最高的是(B)A.GgZtZt×ggZTWB.ggZtZt×GGZTWC.GgZTZt×GgZtWD.GGZTZt×GGZTW解析控制结天然绿色蚕茧和结白色蚕茧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而控制体色正常和油质透明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即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它们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若亲本组合为GgZtZt×ggZTW,子代雄性幼蚕均为体色正常,但雄性幼蚕中既有结天然绿色蚕茧的,也有结白色蚕茧的,A不符合题意;若亲本组合为ggZtZt×GGZTW,雄蚕均为结天然绿色蚕茧体色正常,雌蚕均为结天然绿色蚕茧体色油质透明,B符合题意;若亲本组合为GgZTZt×GgZtW,子代中有体色正常雄蚕和油质透明雄蚕,有结天然绿色蚕茧的,也有结白色蚕茧的,C不符合题意;若亲本组合为GGZTZt×GGZTW,子代幼蚕无论雌雄均结天然绿色蚕茧,雄蚕均为体色正常,但雌蚕有体色正常和油质透明两种,D不符合题意。1.[2023山东]某种XY型性别决定的二倍体动物,其控制毛色的等位基因G、g只位于X染色体上,仅G表达时为黑色,仅g表达时为灰色,二者均不表达时为白色。受表观遗传的影响,G、g来自父本时才表达,来自母本时不表达。某雄性与杂合子雌性个体为亲本杂交,获得4只基因型互不相同的F1。亲本与F1组成的群体中,黑色个体所占比例不可能是(A)A.2/3B.1/2C.1/3D.0解析结合题中信息分析可知,雌性亲本的基因型为XGXg,雄性亲本的基因型为XGY或XgY。已知受表观遗传的影响,G、g来自父本时才表达,来自母本时不表达。雌性亲本的基因型为XGXg(黑色或灰色),当雄性亲本的基因型为XGY(白色)时,F1的基因型为XGY(白色)、XgY(白色)、XGXG(黑色)、XGXg(黑色),亲本与F1组成的群体中,黑色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3(母本表现为灰色)或1/2(母本表现为黑色)。当雄性亲本的基因型为XgY(白色)时,F1的基因型为XGY(白色)、XgY(白色)、XGXg(灰色)、XgXg(灰色),亲本与F1组成的群体中,黑色个体所占的比例为0(母本表现为灰色)或1/6(母本表现为黑色)。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2.[2022全国乙]依据鸡的某些遗传性状可以在早期区分雌雄,提高养鸡场的经济效益。已知鸡的羽毛性状芦花和非芦花受1对等位基因控制。芦花鸡和非芦花鸡进行杂交,正交子代中芦花鸡和非芦花鸡数目相同,反交子代均为芦花鸡。下列分析及推断错误的是(C)A.正交亲本中雌鸡为芦花鸡,雄鸡为非芦花鸡B.正交子代和反交子代中的芦花雄鸡均为杂合体C.反交子代芦花鸡相互交配,所产雌鸡均为芦花鸡D.仅根据羽毛性状芦花和非芦花即可区分正交子代性别解析根据正反交结果不同可推出控制芦花和非芦花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根据反交子代均表现为芦花可推出芦花为显性性状。设控制该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为A和a,结合伴性遗传特点,可推出正交的亲本基因型为ZaZa和ZAW,反交的亲本基因型为ZAZA和ZaW。正交亲本中,雌鸡的基因型为ZAW,表现为芦花,雄鸡的基因型为ZaZa,表现为非芦花,A正确。无论是正交还是反交,子代雄鸡的基因型均为ZAZa,均为杂合体,B正确。反交子代的基因型为ZAZa和ZAW,均表现为芦花;反交子代芦花鸡相互交配,所产雌鸡的基因型为ZAW(表现为芦花)和ZaW(表现为非芦花),C错误。正交子代的基因型为ZaW和ZAZa,雌鸡全表现为非芦花,雄鸡全表现为芦花,D正确。3.[2022湖南,不定项]果蝇的红眼对白眼为显性,为伴X遗传,灰身与黑身、长翅与截翅各由一对基因控制,显隐性关系及其位于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上未知。纯合红眼黑身长翅雌果蝇与白眼灰身截翅雄果蝇杂交,F1相互杂交,F2中体色与翅型的表型及比例为灰身长翅∶灰身截翅∶黑身长翅∶黑身截翅=9∶3∶3∶1。F2表型中不可能出现(AC)A.黑身全为雄性B.截翅全为雄性C.长翅全为雌性D.截翅全为白眼解析由F2的性状分离比可以看出,F2中灰身:黑身=3:1、长翅:截翅=3:1,进而推出灰身对黑身为显性、长翅对截翅为显性;后代产生3:1的性状分离比的亲本可能的基因型(设相关基因为A、a)是Aa和Aa或XAXa和XAY,且可推出控制灰身和黑身的基因只能位于常染色体上(因为如果控制灰身和黑身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F2中灰身:黑身=1:1),子代的表型与性别无关,A符合题意。控制长翅和截翅的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若控制长翅和截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F2中截翅全为雄性,长翅中雌雄均有,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设控制红眼和白眼的基因分别为A和a,控制长翅和截翅的基因分别为B和b,当这两对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时,则亲本的相关基因型为XABXAB、XabY,F1的相关基因型为XABXab、XABY,进而推出F2的相关基因型(表型)为XABXAB(长翅红眼雌性)、XABXab(长翅红眼雌性)、XABY(长翅红眼雄性)、XabY(截翅白眼雄性),D不符合题意。4.[2023新课标,12分]果蝇常用作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果蝇翅型的长翅和截翅是一对相对性状,眼色的红眼和紫眼是另一对相对性状,翅型由等位基因T/t控制,眼色由等位基因R/r控制。某小组以长翅红眼、截翅紫眼果蝇为亲本进行正反交实验,杂交子代的表型及其比例分别为长翅红眼雌蝇:长翅红眼雄蝇=1:1(杂交①的实验结果);长翅红眼雌蝇:截翅红眼雄蝇=1:1(杂交②的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杂交结果可以判断,翅型的显性性状是长翅,判断的依据是杂交①亲代长翅果蝇与截翅果蝇杂交,子代全部为长翅。(2)根据杂交结果可以判断,属于伴性遗传的性状是翅型(长翅和截翅),判断的依据是关于翅型的正反交结果不一样,且杂交②子代的翅型与性别相关联。杂交①亲本的基因型是RRXTXT和rrXtY,杂交②亲本的基因型是rrXtXt和RRXTY。(3)若杂交①子代中的长翅红眼雌蝇与杂交②子代中的截翅红眼雄蝇杂交,则子代翅型和眼色的表型及其比例为长翅红眼雌蝇:截翅红眼雌蝇:长翅紫眼雌蝇:截翅紫眼雌蝇:长翅红眼雄蝇:截翅红眼雄蝇:长翅紫眼雄蝇:截翅紫眼雄蝇=3:3:1:1:3:3:1:1。解析(1)分析题意可知,杂交①亲代长翅红眼果蝇与截翅紫眼果蝇杂交,子代全部表现为长翅红眼,则长翅和红眼为显性性状,截翅和紫眼为隐性性状。(2)仅分析眼色性状,正反交结果相同且子代的表型与性别无关,其属于常染色体遗传。再分析翅型性状,正反交结果不同且杂交②子代的表型与性别相关联,进一步分析可知其为伴X染色体遗传。进而推出杂交①和杂交②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RRXTXT和rrXtY、rrXtXt和RRXTY。(3)杂交①子代中长翅红眼雌蝇的基因型为RrXTXt,杂交②子代中截翅红眼雄蝇的基因型为RrXtY,两者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为3/16R_XTXt(长翅红眼雌蝇)、3/16R_XtXt(截翅红眼雌蝇)、1/16rrXTXt(长翅紫眼雌蝇)、1/16rrXtXt(截翅紫眼雌蝇)、3/16R_XTY(长翅红眼雄蝇)、3/16R_XtY(截翅红眼雄蝇)、1/16rrXTY(长翅紫眼雄蝇)、1/16rrXtY(截翅紫眼雄蝇),即子代中长翅红眼雌蝇:截翅红眼雌蝇:长翅紫眼雌蝇:截翅紫眼雌蝇:长翅红眼雄蝇:截翅红眼雄蝇:长翅紫眼雄蝇:截翅紫眼雄蝇=3:3:1:1:3:3:1:1。5.[2023海南,11分]家鸡(2n=78)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慢羽和快羽是家鸡的一对相对性状,且慢羽(D)对快羽(d)为显性。正常情况下,快羽公鸡与慢羽母鸡杂交,子一代的公鸡均为慢羽,母鸡均为快羽;子二代的公鸡和母鸡中,慢羽与快羽的比例均为1∶1。回答下列问题。(1)正常情况下,公鸡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精子中含有0条W染色体。(2)等位基因D/d位于Z染色体上,判断依据是快羽公鸡与慢羽母鸡杂交,子一代的公鸡均为慢羽,母鸡均为快羽,该性状的遗传和性别相关联。(3)子二代随机交配得到的子三代中,慢羽公鸡所占的比例是5/16。(4)家鸡羽毛的有色(A)对白色(a)为显性,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正常情况下,1只有色快羽公鸡和若干只白色慢羽母鸡杂交,产生的子一代公鸡存在1或2种表型。(5)母鸡具有发育正常的卵巢和退化的精巢,产蛋后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卵巢退化,精巢重新发育,出现公鸡性征并且产生正常精子。某鸡群中有1只白色慢羽公鸡和若干只杂合有色快羽母鸡,设计杂交实验探究这只白色慢羽公鸡的基因型。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及结论(已知WW基因型致死)。实验思路:用这只白色慢羽公鸡和多只杂合有色快羽母鸡杂交,统计子代有关慢羽和快羽的表型及比例。预期结果和结论:①若子代中慢羽公鸡∶慢羽母鸡=1∶1,则这只白色慢羽公鸡的基因型是aaZDZD;②若子代中慢羽公鸡∶快羽公鸡∶慢羽母鸡∶快羽母鸡=1∶1∶1∶1,则这只白色慢羽公鸡的基因型是aaZDZd;③若子代中慢羽公鸡∶慢羽母鸡∶快羽母鸡=1∶1∶1,则这只白色慢羽公鸡的基因型是aaZDW。解析(1)分析可知,家鸡的染色体数为2n=78,说明其为二倍体生物,正常情况下,公鸡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由于家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所以公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精子中含有0条W染色体。(2)由题中信息可知,快羽公鸡与慢羽母鸡杂交,子一代的公鸡均为慢羽,母鸡均为快羽,该性状的遗传和性别相关联,推测相关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3)分析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ZdZd和ZDW,子一代中公鸡的基因型为ZDZd,母鸡的基因型为ZdW,子一代交配,所得子二代公鸡的基因型为1/2ZDZd和1/2ZdZd,母鸡的基因型为1/2ZdW和1/2ZDW,子二代产生的雄配子为1/4ZD和3/4Zd,雌配子为1/4ZD、1/4Zd和1/2W,子二代随机交配产生的子三代中慢羽公鸡的基因型是ZDZD(1/4×1/4=1/16)和ZDZd(1/4×1/4+1/4×3/4=4/16),所占比例为5/16。(4)结合题中信息分析可知,有色快羽公鸡的基因型是AAZdZd或者AaZdZd,白色慢羽母鸡的基因型是aaZDW,现有1只有色快羽公鸡和若干只白色慢羽母鸡,让其杂交。若有色快羽公鸡的基因型为AAZdZd,其与aaZDW的亲本杂交,产生的子一代公鸡的基因型为AaZDZd,表现为有色慢羽。若有色快羽公鸡的基因型为AaZdZd,其与aaZDW的亲本杂交,产生的子一代公鸡的基因型为AaZDZd和aaZDZd,表现为有色慢羽和白色慢羽。(5)结合题中信息分析可知,在某种情况下,母鸡会出现公鸡性征并且产生正常精子。分析可知,这只白色慢羽公鸡的基因型可能为aaZDZD、aaZDZd或aaZDW,现有若干只杂合有色快羽母鸡(AaZdW),欲探究该公鸡的基因型,可以让这只白色慢羽公鸡和若干只杂合有色快羽母鸡杂交,统计子代有关慢羽和快羽的表型及比例。若这只白色慢羽公鸡的基因型是aaZDZD,其与AaZdW杂交,子代中慢羽公鸡∶慢羽母鸡=1∶1;若这只白色慢羽公鸡的基因型是aaZDZd,其与AaZdW杂交,子代中慢羽公鸡∶快羽公鸡∶慢羽母鸡∶快羽母鸡=1∶1∶1∶1;若这只白色慢羽公鸡的基因型是aaZDW,其与AaZdW杂交后,WW个体致死,子代中慢羽公鸡∶慢羽母鸡∶快羽母鸡=1∶1∶1。6.[2022广东,12分]《诗经》以“蚕月条桑”描绘了古人种桑养蚕的劳动画面,《天工开物》中“今寒家有将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种”,表明我国劳动人民早已拥有利用杂交手段培育蚕种的智慧,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蚕桑的遗传育种,更为这历史悠久的产业增添了新的活力。回答下列问题:(1)自然条件下蚕采食桑叶时,桑叶会合成蛋白酶抑制剂以抵御蚕的采食,蚕则分泌更多的蛋白酶以拮抗抑制剂的作用。桑与蚕相互作用并不断演化的过程称为协同进化。(2)家蚕的虎斑对非虎斑、黄茧对白茧、敏感对抗软化病为显性,三对性状均受常染色体上的单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现有上述三对基因均杂合的亲本杂交,F1中虎斑、白茧、抗软化病的家蚕比例是3/64;若上述杂交亲本有8对,每只雌蚕平均产卵400枚,理论上可获得50只虎斑、白茧、抗软化病的纯合家蚕,用于留种。(3)研究小组了解到:①雄蚕产丝量高于雌蚕;②家蚕的性别决定为ZW型;③卵壳的黑色(B)和白色(b)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基因控制;④黑壳卵经射线照射后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可转移到其他染色体上且能正常表达。为达到基于卵壳颜色实现持续分离雌雄,满足大规模生产对雄蚕需求的目的,该小组设计了一个诱变育种的方案。如图为方案实施流程及得到的部分结果。统计多组实验结果后,发现大多数组别家蚕的性别比例与Ⅰ组相近,有两组(Ⅱ、Ⅲ)的性别比例非常特殊。综合以上信息进行分析:①Ⅰ组所得雌蚕的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②将Ⅱ组所得雌蚕与白壳卵雄蚕(bb)杂交,子代中雌蚕的基因型是bbZWB(如存在基因缺失,亦用b表示)。这种杂交模式可持续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其优势是可在卵期通过卵壳颜色筛选即可达到分离雌雄的目的。③尽管Ⅲ组所得黑壳卵全部发育成雄蚕,但其后代仍无法实现持续分离雌雄,不能满足生产需求,请简要说明理由。Ⅲ组所得黑壳卵雄蚕为杂合子(基因型为bbZBZ),与白壳卵雌蚕杂交,后代的黑壳卵和白壳卵中均既有雌性又有雄性,无法通过卵壳颜色区分性别。解析(1)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2)由题意可知,家蚕的虎斑对非虎斑、黄茧对白茧、敏感对抗软化病为显性,三对性状均受常染色体上的单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说明控制这三对性状的三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将这三对基因均杂合的亲本杂交,F1中虎斑、白茧、抗软化病的家蚕所占的比例是3/4×1/4×1/4=3/64。若题述杂交亲本有8对,每只雌蚕平均产卵400枚,则总产卵数为8×400=3200(枚),其中虎斑、白茧、抗软化病的纯合家蚕占1/4×1/4×1/4=1/64,共有3200×1/64=50(只)。(3)①分析题意和图示方案可知,黑壳卵经射线照射后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可转移到其他染色体上且能正常表达,转移情况可分为三种,即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常染色体上、转移到Z染色体上、转移到W染色体上。辐射诱变黑壳卵(Bb),将诱变孵化后挑选的雌蚕作为亲本与雄蚕(bb)杂交,统计子代的黑壳卵孵化后雌雄家蚕的数目,结合图中的三组结果分析,Ⅰ组黑壳卵家蚕中雌雄比例接近1∶1,说明该性状与性别无关,即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了常染色体上或者未发生转移;Ⅱ组黑壳卵家蚕全为雌性,说明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了W染色体上;Ⅲ组黑壳卵家蚕全为雄性,说明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了Z染色体上。②Ⅱ组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了W染色体上,再结合题中信息,如存在基因缺失,亦用b表示,则亲本雌蚕的基因型为bbZWB,其与白壳卵雄蚕(bbZZ)杂交,子代中雌蚕的基因型为bbZWB(黑壳卵),雄蚕的基因型为bbZZ(白壳卵),可以在卵期通过卵壳颜色区分性别。将子代黑壳卵雌蚕与白壳卵雄蚕杂交,后代类型保持不变,故这种杂交模式可持续应用于生产实践中。③Ⅲ组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了Z染色体上,亲本雌蚕的基因型为bbZBW,其与白壳卵雄蚕(bbZZ)杂交,子代中雌蚕的基因型为bbZW(白壳卵),雄蚕的基因型为bbZBZ(黑壳卵)。再将黑壳卵雄蚕(bbZBZ)与白壳卵雌蚕(bbZW)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为bbZBZ、bbZZ、bbZBW、bbZW,即子代黑壳卵和白壳卵中均既有雌性又有雄性,无法在卵期通过卵壳颜色区分性别,不能满足生产需求。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叙述,错误的是(B)A.最早发现基因和染色体存在平行关系的是萨顿B.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运用的是假说—演绎法C.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材料是果蝇D.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解析萨顿最早发现基因和染色体存在平行关系,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A正确;萨顿利用推理法,观察、分析基因和染色体的平行关系,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B错误;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通过果蝇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C正确;摩尔根及其学生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方法,绘出了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图,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D正确。2.[2024银川检测]摩尔根和他的学生用果蝇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下列叙述与事实不符的是(D)A.白眼雄蝇与红眼雌蝇杂交,F1全部为红眼,推测白眼对红眼为隐性B.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后代中雌蝇均为红眼,雄蝇为红、白眼各占一半,推测红、白眼基因可能在X染色体上C.F1雌蝇与白眼雄蝇杂交,后代雌雄个体中红、白眼都各占一半,结果符合预期D.摩尔根实验结果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解析一对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后代只表现出一种性状,这种性状是显性性状,白眼雄蝇与红眼雌蝇杂交,F1全部为红眼,推测红眼为显性性状,白眼对红眼为隐性,A不符合题意;F1相互交配产生的后代中雌蝇均为红眼,雄蝇为红、白眼各占一半,雌雄表型不同,所以推测红、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B不符合题意;若相关基因用A、a表示,F1中雌蝇(XAXa)与白眼雄蝇(XaY)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为XAXa、XaXa、XAY、XaY,比例为1∶1∶1∶1,后代雌雄个体中红、白眼都占一各半,结果符合预期,C不符合题意;摩尔根实验结果证明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不能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D符合题意。3.下列关于性染色体及伴性遗传的叙述,错误的是(B)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都与性别相关联B.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体的体细胞内都含有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C.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决定性别D.X、Y染色体上也存在等位基因解析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的遗传而传递给后代,因此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都与性别相关联,A正确;XY型生物体的体细胞内可能含有两条同型的性染色体(XX),也可能含有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XY),B错误;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决定性别,如人类的红绿色盲基因,C正确;X、Y染色体存在同源区段,所以X、Y染色体上也存在等位基因,D正确。4.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有多种,包括年龄决定型(如鳝)、染色体数目决定型(如蜜蜂)、染色体形态决定型(如果蝇等XY型、鸡等ZW型)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X、Y染色体或Z、W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不都与性别相关联B.果蝇的红眼对白眼为显性,可用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杂交,验证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是XY型还是ZW型C.染色体形态决定型本质上是基因决定了性别D.上述材料能反映生物性别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解析X、Y染色体或Z、W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都与性别相关联,A错误。用隐性性状的雌果蝇(白眼雌果蝇)与显性性状的雄果蝇(红眼雄果蝇)杂交,若子代雌性均为红眼,雄性均为白眼,则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若不出现上述结果,则为ZW型,B正确。染色体形态决定型本质上是基因决定了性别,C正确。上述材料能反映生物性别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D正确。5.[2024南阳一中检测]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一种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致病基因决定的遗传病,下列推断错误的是(D)A.该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高于男性B.男性的该致病基因只能来自母方,又只会传递给女儿C.可以通过对胎儿进行性别鉴定的方式为该病患者优生提供依据D.一对患病夫妇的正常子女携带父母传递的致病基因解析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特点之一是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A正确;根据X染色体的传递规律可知,男性的该致病基因只能来自母方,又只会传递给女儿,B正确;该病是伴性遗传病,可以根据性别鉴定,来为该病患者优生提供依据,C正确;若相关基因用D、d表示,一对患病夫妇的正常子女的基因型为XdY,一定不携带父母传递的致病基因(XD),D错误。6.[2024昆明三中模拟]下列关于伴性遗传的说法,正确的是(A)①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女性患者往往多于男性②伴性遗传的基因存在于性染色体上,其遗传和性别相关联③Y染色体上没有X染色体上基因的等位基因④男性红绿色盲患者的色盲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遗传来⑤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基因,遗传过程中不会表现出伴性遗传的特性A.①②④B.①②⑤C.①③④D.②③⑤解析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女性患者往往多于男性,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①正确;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其遗传和性别有关,称为伴性遗传,②正确;在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Y染色体上有X染色体上基因的等位基因,③错误;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对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而言,正常情况下,雄性的X染色体一定来自母方,且一定会遗传给雌性后代,④正确;孟德尔遗传规律适用于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细胞核遗传,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基因,遗传过程中也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遗传过程中会表现出伴性遗传的特性,⑤错误。7.[2023临沂模拟]研究人员在小鼠群体中筛选到一种脊柱弯曲的突变体,均表现为雌性,且发现控制脊柱弯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将任意一只脊柱弯曲的雌鼠与脊柱正常的野生型雄鼠杂交,F1的表型及所占比例均为1/3脊柱弯曲雌鼠、1/3脊柱正常雌鼠和1/3脊柱正常雄鼠。以下推测错误的是(D)A.脊柱弯曲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B.控制脊柱弯曲的基因纯合致死C.脊柱弯曲的雌鼠均为杂合子D.F1个体自由交配后代中脊柱弯曲个体占1/3解析由题意可知,控制脊柱弯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任意一只脊柱弯曲的雌鼠与脊柱正常的野生型雄鼠杂交,所得F1的表型及比例均为脊柱弯曲的雌鼠:脊柱正常的雌鼠:脊柱正常的雄鼠=1:1:1,说明脊柱弯曲的雌鼠为杂合子,脊柱弯曲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A、C正确;假设控制脊柱弯曲的基因用B来表示,由题意分析可知,亲本脊柱弯曲雌鼠的基因型为XBXb,野生型雄鼠基因型为XbY,二者杂交,F1中雌鼠的基因型为XBXb、XbXb,雄鼠的基因型为XbY、XBY,由于不存在脊柱弯曲的雄鼠,因此可推断基因型为XBY的雄鼠死亡,即控制脊柱弯曲的基因纯合致死,B正确;F1中雌鼠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2XBXb、1/2XbXb,雄鼠的基因型均为XbY,F1个体自由交配,后代中脊柱弯曲个体占1/7,D错误。8.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上存在着同源区段(Ⅱ)和非同源区段(Ⅰ、Ⅲ),如图所示。由此可以推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Ⅲ片段上的基因只存在于男性体内,Ⅰ片段上的基因只存在于女性体内B.Ⅱ片段上的基因的遗传特点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完全相同C.Ⅰ片段上的基因不存在等位基因,并且Ⅰ片段上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在人群中男性患病概率高于女性D.同胞姐妹体细胞内至少有一条X染色体相同解析女性无Y染色体,Ⅲ片段是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该片段上的基因只存在于男性中;由于男性有X染色体,Ⅰ片段上的基因既存在于女性体内,也存在于男性体内,A错误。Ⅱ片段虽然是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但是该片段上的基因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其遗传特点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不完全相同,B错误。女性体内有两条X染色体,Ⅰ片段上的基因可存在等位基因;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男性患病概率高于女性,C错误。女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其中一条X染色体一定来自父亲,因此同胞姐妹体细胞内至少有一条X染色体相同,D正确。9.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是XY型,已知果蝇的眼色红眼和白眼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如图)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科学家发现果蝇与人的性染色体组成和性别的关系如表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C)性染色体组成XXXXYXXY果蝇的性别♀♀♂♂人的性别♀♂♀♂A.F1中无论雌、雄果蝇均表现为红眼,说明红眼是显性性状,白眼是隐性性状B.F2的表型和比例说明控制白眼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C.摩尔根等人让F2中的雌果蝇和纯合红眼雄果蝇杂交去进一步验证D.Y染色体在人的性别决定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对果蝇的性别决定没有决定性的影响解析亲本具有相对性状,F1中无论雌、雄果蝇均表现为红眼,可知红眼是显性性状,白眼是隐性性状,A正确;F2中只有雄性果蝇出现了白眼,说明控制白眼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B正确;摩尔根等人通过测交实验验证其假说,即让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杂交,C错误;从果蝇与人的性染色体组成和性别的关系表可以看出,只要具有Y染色体(无论X染色体的条数有多少)的人都表现为男性,说明Y染色体在人的性别决定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对果蝇来说,XXY型个体表现为雌性,而没有Y染色体的X型个体却表现为雄性,说明Y染色体对果蝇的性别决定没有决定性的影响,而可能由X染色体条数决定性别,D正确。10.人类性别与Y染色体上的SRY基因有关,有该基因的个体表现为男性,否则表现为女性。鸡的性别取决于Z染色体上的DMRT1基因的表达量,其表达量与该基因的数目呈正相关,高表达量开启睾丸发育,低表达量开启卵巢发育,没有Z染色体的个体死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C)A.增加一条性染色体的ZZW鸡的性别为雄性B.增加一条性染色体的XXY人的性别为男性C.母鸡性反转为公鸡与正常母鸡交配的后代雌雄比例为1:2D.不论人类还是鸡,都是由性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决定性别解析性染色体增加一条的ZZW个体其DMRT1基因表达量高,开启睾丸发育,性别为雄性,A正确;Y染色体上的SRY基因决定人类性别中的男性,故XXY的人的性别为男性,B正确;正常情况下,雄鸡性染色体组成为ZZ,雌鸡性染色体组成为ZW,若一只母鸡(性染色体组成为ZW)性反转为公鸡,其性染色体组成没有发生改变,仍为ZW,该公鸡(ZW)与正常母鸡(ZW)交配的后代有3种基因型,即ZZ:ZW:WW=1:2:1,但由于缺少染色体Z会致死,所以后代中只有ZZ和ZW两种,性别分别为雄性和雌性,该公鸡与正常母鸡交配的后代中雌雄比例为2:1,C错误;据题干信息可知,人类Y染色体上的SRY基因决定男性性别,鸡的性别与Z染色体上的DMRT1基因有关,两者均是由性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决定性别,D正确。二、非选择题11.[2024贵阳模拟,12分]已知小鼠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野生型个体的体色和尾型分别为灰色和长尾。研究人员通过诱变处理获得了一批黄色突变小鼠和一批短尾突变小鼠。为研究小鼠体色和尾型的遗传方式,研究人员利用这两种突变小鼠和野生型小鼠进行了杂交实验,结果如下(不考虑相关基因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杂交组合PF1F2甲短尾突变体×短尾突变体灰色短尾灰色短尾乙短尾突变体×野生型灰色长尾灰色长尾∶灰色短尾=3∶1丙黄色突变体×黄色突变体黄色长尾∶灰色长尾=2∶1黄色长尾∶灰色长尾=1∶1丁黄色突变体×野生型黄色长尾∶灰色长尾=1∶1?注:表中F1为亲本的杂交后代,F2为F1随机交配的后代。(1)由实验结果可推知,短尾是隐性(填“显性”或“隐性”)突变的结果。若要进一步研究控制长尾/短尾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要对乙组F2中的短尾(填“长尾”或“短尾”)个体进行性别鉴定。鉴定后,若该杂交组合的F2的表型、性别及其比例为灰色长尾雌∶灰色短尾雌∶灰色长尾雄∶灰色短尾雄=3∶1∶3∶1,则可判定控制长尾/短尾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2)丙组F1出现2∶1表型比例的原因是黄色显性基因纯合致死。(3)丁组F1随机交配得到的F2的表型及比例是黄色长尾∶灰色长尾=2∶3。解析(1)由乙杂交组合可知,F1(长尾)随机交配,F2中长尾∶短尾=3∶1,则长尾为显性性状、短尾为隐性性状,即短尾是隐性突变的结果。乙组F2中长尾∶短尾=3∶1,乙组可用于研究控制长尾/短尾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设相关基因为A/a,若控制长尾/短尾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F1的基因型均为Aa,F2中长尾(A_)∶短尾(aa)=3∶1,无性别差异,F2的表型、性别及其比例为灰色长尾雌∶灰色短尾雌∶灰色长尾雄∶灰色短尾雄=3∶1∶3∶1;若控制长尾/短尾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F1长尾个体(XAXa、XAY)随机交配,F2中长尾(XAXA、XAY、XAXa)∶短尾(XaY)=3∶1,即短尾全为雄性,所以选择乙组F2中的短尾个体进行性别鉴定,可用于判断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2)由丙组黄色突变体与黄色突变体杂交产生的F1中黄色长尾∶灰色长尾=2∶1可知,黄色对灰色为显性,且显性基因纯合致死。(3)由丙组可知,黄色对灰色为显性,且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设相关基因为B/b,再结合(1)(2)分析可知,丁组亲本杂交组合为AABb×AAbb(BbXAXA×bbXAY),F1中黄色长尾∶灰色长尾=1∶1,单独分析B/b,F1产生的配子中,B占1/4,b占3/4,F1随机交配,F2中黄色∶灰色=[2×(1/4)×(3/4)]∶[(3/4)×(3/4)]=2∶3,且F2个体均表现为长尾。12.[8分]回答下列与遗传有关的问题。图1图2(1)图1是人类性染色体的差别部分和同源部分的模式图。有一种遗传病,仅由父亲传给儿子,不传给女儿,该病致病基因位于图中的Y的差别部分。(2)图2是某家族关于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则:①甲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②从理论上讲,Ⅱ-2和Ⅱ-3的女儿都患乙病,儿子患乙病的概率是1/2。由此可见,乙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③若Ⅱ-2和Ⅱ-3再生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是1/4。解析(1)该种遗传病仅由父亲传给儿子,不传给女儿,故该病的遗传方式为伴Y染色体遗传,X染色体上不存在该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即该病的致病基因位于Y的差别部分。(2)①由题图2可知,Ⅰ-1和Ⅰ-2不患甲病,而Ⅱ-2患甲病,可判断甲病为隐性遗传病,然后再根据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具有“女病父必病”的特点排除甲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可能,最终确定甲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②根据Ⅰ-1和Ⅰ-2患乙病,而Ⅱ-1正常,可知该遗传病为显性遗传病。再结合“Ⅱ-2和Ⅱ-3的女儿都患……是1/2”可知,乙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③假设控制甲、乙两种病的基因分别为A、a与B、b,则Ⅱ-2的基因型为aaXBXb(因Ⅲ-1的Xb来自Ⅱ-2),Ⅱ-3的基因型为1/3AAXBY、2/3AaXBY,Ⅱ-2与Ⅱ-3生出患甲病孩子的概率为2/3×1/2=1/3,生出患乙病孩子的概率为3/4,故生出同时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是1/3×3/4=1/4。一、选择题13.如图为某果蝇体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直刚毛(Z)对焦刚毛(z)为显性;棒眼(E)对圆眼(e)为显性,两对等位基因的分布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A.焦刚毛基因与棒眼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Z、z和E、e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可通过焦刚毛♀×直刚毛♂的子代表型判断这对同源染色体是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D.E、e基因在减数分裂中有时会随姐妹染色单体的片段交换而交换解析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这些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A正确。Z、z和E、e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其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如果这对同源染色体是X染色体,则焦刚毛♀(XzXz)×直刚毛♂(XZY)的子代中雌性个体均为直刚毛(XZXz)、雄性个体均为焦刚毛(XzY);如果这对同源染色体是常染色体,则焦刚毛♀(zz)×直刚毛♂(Z_)的子代可能是雌雄个体均为直刚毛(Zz),也可能是雌雄个体均有直刚毛和焦刚毛。因此,可通过焦刚毛♀×直刚毛♂的子代表型判断这对同源染色体是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C正确。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片段互换,这种染色体片段的互换并不是发生在姐妹染色单体之间,D错误。14.[2024泰安检测,多选]果蝇的灰身、黑身分别由2号染色体上的B、b基因控制。将数目相等的灰身雌蝇与黑身雄蝇组成一个种群,该种群内的果蝇自由交配多代后,统计发现种群内灰身果蝇与黑身果蝇的数量比为3∶1,但性比(雌蝇与雄蝇的数量比)发生变化。假定该种群性比的变化是由性染色体上的隐性不完全致死基因m导致的,m纯合可导致部分果蝇胚胎致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CD)A.新组成的果蝇种群中,亲本果蝇均为纯合子B.若性比大于1,则m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C.若性比小于1,则m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D.若性比等于1,则m基因不可能位于性染色体上解析由题干可知,果蝇的灰身、黑身分别由2号染色体上的B、b基因控制。亲本果蝇(雌雄蝇数量相同)的基因型为B_(雌蝇)和bb(雄蝇),该群果蝇自由交配多代后,灰身果蝇与黑身果蝇的数量比为3∶1,可推知bb占1/4,计算可知b与B的基因频率相等,均为1/2,由于自由交配不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因此F1产生B配子和b配子的概率均为1/2,则亲本的基因型为BB和bb,全为纯合子,A正确。结合题中信息“m纯合可导致部分果蝇胚胎致死”分析,当m基因仅位于Y染色体上时,只有雄性个体中含m基因,即雌性个体数多于雄性个体数,性比大于1;当m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时,雄性致死个体(XmY)多于雌性致死个体(XmXm),从而使性比大于1,B错误,C错误。当m基因位于X染色体和Y染色体同源区段时,自由交配多代后,雄性个体中隐性纯合个体(XmYm)与雌性个体中隐性纯合个体(XmXm)所占的比例相当,性比可等于1,故D错误。15.[2024常州检测]某种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该昆虫幼虫的正常体壁(D)对油质体壁(d)为显性。一对正常体壁的雌雄亲本杂交,F1中雄性全部为正常体壁,雌性为正常体壁:油质体壁=1:1。已知d基因使卵细胞致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A.D/d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W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B.雄性亲本为杂合子,F1中有部分个体只能产生雌性后代C.油质体壁性状只能出现在雌性个体中,不可能出现在雄性个体中D.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理论上产生的后代中雌雄比例为3:1解析根据一对正常体壁的雌雄亲本杂交,F1中雄性全部为正常体壁,雌性为正常体壁:油质体壁=1:1,可判断D/d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若D/d基因仅位于W染色体上,与题干不符。若D/d基因位于Z、W染色体同源区段,则一对正常体壁的雌雄亲本杂交有两种情况,一是ZDZ-×Z-WD,后代雌性均为正常体壁,与题干不符;二是ZDZ-×ZDW-,由于d基因使卵细胞致死,故当雌性亲本基因型为ZDWd时,后代没有雌性个体,雄性全部为正常体壁,与题干不符;当雌性亲本基因型为ZDWD时,F1均为正常体壁,与题干F1出现油质体壁不符,故排除D/d基因位于Z、W染色体同源区段的情况,A项正确。进一步分析可知,D/d基因只位于Z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为ZDZd、ZDW。由于d基因使卵细胞致死,即群体中没有Zd类型的卵细胞,因此群体中不可能出现油质体壁雄性个体(ZdZd),C项正确。由上述分析可知,F1的雌性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ZdW:ZDW=1:1,由于含有d基因的卵细胞致死,所以F1雌性个体产生的可育卵细胞的基因型及比例为ZD:W=1:2,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理论上产生的后代中雌雄比例为2:1,D项错误。16.黑腹果蝇群体中X染色体上出现了两个隐性突变基因,分别为棘眼基因(e)、翅横脉缺失基因(c),其相对性状均为野生型。科学家完成了如下杂交实验,下列推测错误的是(C)A.亲本雄蝇的基因型为XecYB.亲本雌蝇产生了四种卵细胞,且比例为XeC:XEc:XEC:Xec=9:9:1:1C.F1中e基因的频率是1/3D.F1个体随机交配,F2中翅横脉缺失个体所占的比例为9/16解析已知黑腹果蝇群体中X染色体上出现了两个隐性突变基因,分别为棘眼基因(e)、翅横脉缺失基因(c),其相对性状均为野生型。则亲本中雄蝇的基因型为XecY,结合题图可知,子代中棘眼、野生型:野生型、翅横脉缺失:野生型:棘眼、翅横脉缺失=9:9:1:1,可推出亲本雌蝇的基因型为XEcXeC。由以上分析可知,A正确;亲本雌蝇(XEcXeC)与棘眼、翅横脉缺失雄蝇(XecY)杂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可表示雌蝇产生的卵细胞的类型及比例,因此亲本雌蝇产生了四种卵细胞,且比例为XeC:XEc:XEC:Xec=9:9:1:1,B正确;只考虑E和e基因,亲本的基因型为XEXe、XeY,XEXe产生的雌配子类型及比例为XE:Xe=1:1,XeY产生的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Xe:Y=1:1,则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EXe:XeXe:XEY:XeY=1:1:1:1,F1中e的基因频率为(1+2+1)÷(2+2+1+1)=2/3,C错误;只考虑C、c基因,亲本的基因型为XCXc、XcY,XCXc产生的雌配子类型及比例为XC:Xc=1:1,XcY产生的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Xc:Y=1:1,则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CXc:XcXc:XCY:XcY=1:1:1:1,F1雌蝇产生的雌配子类型及比例为XC:Xc=1:3,F1雄蝇产生的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XC:Xc:Y=1:1:2,故F2中翅横脉缺失个体(XcXc、XcY)所占的比例为3/4×1/4+3/4×1/2=9/16,D正确。二、非选择题17.[2023大庆三模,15分]果蝇的亮红眼和朱红眼两种表型分别由两种单基因隐性突变形成,眼色表现为亮红眼或朱红眼的个体均被称为突变型。已知两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上,为确定相关基因具体位置,以纯合亮红眼雄果蝇和纯合朱红眼雌果蝇为亲本进行杂交获得F1,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得到F2,杂交结果如表所示(不考虑基因突变、互换及染色体变异),假设控制亮红眼和朱红眼的基因分别用a、b表示,回答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特许金融分析师考试案例分析分享试题及答案
- 项目管理资格考试新模式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注册会计师考试考生必知的知识试题及答案
- 科学规划2025年银行从业资格证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注会考试边界与进展试题及答案
- 总结回顾2025年国际金融理财师试题及答案
- 整体提升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证试题及答案
- 细菌病毒检测的策略与方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考试重要试题及答案
- 启发2025年国际金融理财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次月考试卷(各版本)
- 中国反恐形势的现状和对策分析研究
- 篮球协会章程和规章制度
- 技师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和管理办法
- 水轮机选型毕业设计及solidworks建立转轮模型
- 无创正压通气急诊临床实践专家共识
- 【精选】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脱式计算》(含简便运算)专项练习题
- 常用检验项目的医学决定水平
- 急诊及重症医学-机械通气
- YY/T 1248-2014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测定试剂(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 平面位置(轴线)测量记录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