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讲解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过程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两个转变马克思主编《莱茵报》期间,遇到了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摩塞尔地区农民贫困状况等一系列尖锐的现实问题,看到了物质利益和客观的社会关系对国家和法律的支配作用;
他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的同时,也开始了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第二阶段:理论探索阶段
《神圣家族》对黑格尔及其弟子布鲁诺•鲍威尔的思辨唯心主义的批判”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揭露。第三阶段:全面形成阶段
1845年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845年9月至1846年8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
标志着唯物史观的诞生,同时也是新唯物主义的形成。一、历史背景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在布鲁塞尔写成的一份研究性提纲。这是一份准备作进一步研究和写作的提纲,当时没打算付印,故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过,但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又具有奠基性意义。所以,1888年,恩格斯在为其《费尔巴哈论》单行本作修改时,翻检了马克思的遗稿,在马克思的笔记本中发现了这一提纲。《提纲》反映了马克思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整个旧哲学的批判姿态。于是,为反映当年的历史事实,恩格斯特把《提纲》作为《费尔巴哈论》的附录,第一次公诸于世。为了使读者对这个《提纲》更易理解,恩格斯在1888年发表的时候,曾作了某些文字上的修改,并给这个《提纲》加了标题《马克思论费尔巴哈》。现在这个标题是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据恩格斯给《费尔巴哈论》写的序言加的。
1845年2月,法国政府在德国政府的要求下,驱逐马克思出巴黎,马克思就到了布鲁塞尔。4月初,恩格斯也来到布鲁塞尔会见马克思。为了表明两人共同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他们准备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就是马克思为了详细制定他们的新观点而写的供自己研究用的笔记。恩格斯高度评价了这一笔记,认为它作为包含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这个提纲所包含的思想,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作了进一步的、全面的发挥。费尔巴哈简介: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1804-1872)德国旧唯物主义哲学家。1804年7月28日生于巴伐利亚,卒于1872年4月13日。原属于黑格尔左派,后又与黑格尔学派决裂,转变成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者。他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论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肯定自然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存在辛形式,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对宗教神学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但他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他的唯物主义依然是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二、主要内容
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它通过对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把社会实践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和基础提了出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基本原理,特别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原理。《提纲》的写作目的:
1)适应无产阶级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需要,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针对费尔巴哈和法国十八世纪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的缺陷,为人们科学地认识历史,提供一种科学的历史观。(一)逐条解释
第一条:揭示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理解社会实践的意义1、揭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
“事物、现实、感性”:是指同一内容的概念,都是指人的活动指向的客观物质世界,人化的外部世界、人化自然、人类生活于其中并经过其实践活动改造过的世界。它们既是人类认识的对象,也是人类实践活动改造的对象。
对象性:客体所具有的基本属性:属人性与客观性。即客观事物能够进入主体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范围的特性,它既取决于客体,更取决于主体。
客体或直观形式:外部客观事物未经人类实践改造过的天然状态。在此,外部客观事物被理解为现成给予的。
“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即指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的对象仅仅当作同人的实践活动毫无联系的能客观的东西去理解,把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看成是照镜子式的反映,就如照相之人的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
主张认识来源于经验的一种哲学思想。西方哲学家用它来比喻人类心灵的本来状态像白纸一样没有任何印迹。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J.洛克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认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纸或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最终都源于经验。洛克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来自或反映了人类的感官经验。白板说:观察实验中的重要认识论问题1.观察与理论的关系在观察与理论的关系问题上,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中性观察”观点和“观察渗透理论”观点:培根以来的归纳主义者倡导独立于理论的纯粹的观察(中性观察),并认为只有经过这种纯粹的观察才能进入形成理论的阶段。汉森、波普尔、库恩著名科学哲学家等则否认有纯粹的中性观察存在,明确提出“观察渗透着理论”。库恩观察渗透着理论的观点更合理,也更合乎实际原因之一:观察不仅是(有选择地)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加工信息的过程。原因之二:观察陈述总是用科学语言表述出来的,而科学预言总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着。原因之三:理论在观察中起着“定向”或“导向”作用,引导观察者有选择地接受客体信息,又起着“加工改造”作用,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的是什么。观察渗透理论科学观察是一个既包括信息输入,又包括对原始信息进行初步处理、识别的主动认知过程。理论对观察目的、观察手段、观察对象和观察结论全面渗透。①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X射线的发现爱丁顿实验②理论决定了观察到什么普利斯特列-脱燃素空气与拉瓦锡-氧气约里奥。居里夫妇观察到“中子”,但没有发现中子。查德威克发现中子。③理论可以纠正一些错误观察布朗运动:布朗认为是活的花粉之间的作用,爱因斯坦等人认为是分子运动的结果。④理论提供了观察语言波长为7000埃的红光观察的主观性
1、感觉的局限性和错觉黑色的幽灵2知觉的选择性法国第一夫人、前著名模特布吕尼的黑白裸照在美国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以9.1万美元的价格拍卖
“人的感性活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对象性活动: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出去,改造客体,优化主体。
人的本质力量:人本身的自然力(物质基础);主体实际掌握、运用的知识和经验(智力因素);主体的情感和意志(精神动力因素)。这些因素是人的本质力量。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工具客观现实对象性活动实践实践主体实践手段实践客体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
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客观事物在人的思想中是经过改造过的物质;客观事物在现实存在上是经过人的实践活动改变过的事物。人化的外部世界是由主体确立的。人在外部世界面前是主体,外部世界仅是被改造的客体。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就是从主体的实践活动改变了外界客观事物来理解客观事物的存在状态,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和追求来批判性处理人同外部世界关系的方式来理解。
“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即指不是从人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方面去理解。这是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消极认识论把实践排除在认识论之外的批判。即:从前的唯物主义(包括从古代的德谟克利特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唯物主义,到近代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1)没有把客观世界当作实践的对象来理解。在旧唯物主义那里,世界是物质的、先天的,但它是与人的活动无关的。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人和自然的关系仅仅被看作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不是看作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2)把实践从人的认识过程中排斥出去,否定了人类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2、揭示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错误“所以,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能动的方面”即指意识、精神的能动性。
“抽象地发展了”即指脱离了现实的被夸大的歪曲了的能动性。即把人的主观能动性视作可以独立于客观世界的纯思维的活动,从而导致外部世界被视作为人的思维活动的产物。王阳明“心外无物”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黑格尔
自然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结果
可见,唯心主义的能动性是抽象的能动性
3、指出费尔巴哈对实践的理解是错误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实。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思想客体”即指“绝对观念”“感性客体”即指“客观事物”“犹太人活动”即指犹太人利己主义的经商谋利活动。
“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即指人的活动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动,而不是被动、消极的活动。
“革命的”、“实践批判的”的活动的意义:(1)认识论意义。实践是认识活动的基础;(2)本体论意义: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基础;人类社会本质上是实践的。生产实践使人与动物相区别;实践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
费尔巴哈反对黑格尔把绝对观念这种神秘的思想客体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主张把自然界和人这种感性客体作为自己哲学的研究对象。但他未能认识到实践的意义和作用,对实践做了错误的理解。(1)把人的活动仅仅是一种理论或认识活动。(2)把实践理解为犹太人经商牟利或利己主义的活动。
综上,所以马克思最后总结说: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不懂得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的伟大意义,这是一切旧唯物主义者的局限性的要害之所在。
第二条:指出了人的思维具有客观真理性,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实践是检验思维真理性的标准
(1)以往哲学家的真理标准观(2)马克思的真理标准观2、人们只能通过实践证明自己的思维是否是真理
马克思:“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思维的真理”、“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思维的此岸性”,这三个概念都是指思维的真理性和现实性,即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性。
“此岸性”是德国康德用语。这位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山鼻祖把现象和本质截然分开,认为两者之间有条不可跨越的鸿沟,现象在“此岸”,本质则在“彼岸”,人的思维只能把握现象,不能认识本质,只能停于现象的“此岸”,而不能达到“彼岸”。他认为超出“现象”而企图认识“自在之物”是不可能的,这即知识的此岸性。他认为“此岸”的“现象”与“彼岸”的“自在之物”间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马克思在这里借用“此岸性”一词,目的在于证明思维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其本质,世界根本无所谓彼岸,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可认识的。马克思认为,人可通过实践来认识、检验自己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经院哲学:又称烦琐哲学,是欧洲中世纪天主教的唯心主义哲学。主要特征:脱离生活实际,讨论一些与社会、自然、人生无关的神学问题;形式上繁琐论证。引申为无意义。它认为哲学是神学的奴仆,是为神学服务的;社会理性应该服从信仰。它的目的在于论证天主教的教条,反对科学,设计天主教会和封建迷信统治。它的论证方法是从神学教条出发,硬把一些脱离现实的抽象概念主观地联系起来,诡辩地层层推演,以使得出预期的结论。
马克思在这里进一步推出,任何离开实践而争论思维的真理性,只能是如同中世纪经院哲学那样烦琐无聊、毫无意义,从而从反面再次强调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唯一性。科学划界实证主义如果一个命题能用经验事实加以证实,这个命题才有意义,有意义的命题才是科学的命题,否则便是非科学的命题。证伪主义可被证伪的命题才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的。库恩的观点凡是有共同“范式”的,就是科学的,否则就是非科学的。费耶阿本德的观点:“怎么都行”
第三条:批判一些旧唯物主义者在关于人与环境、人与教育相互关系上的错误观点以及由此产生的英雄史观,进而阐述社会实践对改变环境、改变人的决定作用。
1、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是错误的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是指18世纪德国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人及19世纪空想社会者欧文等人的学说。
他们坚信“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认为人及其知识、观念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人的思想、道德行为是由周围环境和教育所决定的。
(1)它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的一面,没有看到环境正是人的实践的结果,没有看到教育者的知识是从实践中来的。人不是消极地被环境和教育所决定的,而是通过实践积极能动改变环境和教育。(2)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成员分成先知先觉者和无知群氓两部分。
2、改造环境和改造人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过程
马克思:“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这句话即:环境改变的过程正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过程。人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中,就为一定的环境所决定;同时,人又在实践中能动地改造着自己生存的环境。人们在改变环境的实践中,同时改造人本身,即教育别人,又教育自己。可见,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它阐述了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关系。创办者威廉•冯•洪堡画像
洪堡大学的前身是柏林大学,二战结束后改名为洪堡大学。洪堡大学成立于1810年,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由普鲁士教育大臣、德国著名学者、教育改革家威廉•冯•洪堡创办。洪堡大学是依据创校者洪堡“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所创立的新学校,他希望洪堡大学能成为“现代大学之母”。洪堡大学共出了二十七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洪堡大学哈佛大学
校徽是:“VERITAS”(拉丁文)意思是“真理”校训是:LetPlatobeyourfriend,andAristotle,butmoreletyourfriendbetruth,意思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先有哈佛,后有美利坚”。三本书组成一个盾牌讨论
1、中国的社会环境怎样?
2、如何改变中国的社会环境?
2、为什么现代中国没有冒尖的人才?温总理看望钱学森
钱学森:“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钱学森:“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就能够创新,中国人就一定能赛过外国人。”自由
民主
科学
第四条:剖析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神学上的贡献和局限,阐明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
1、分析费尔巴哈在宗教观上的功过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内容简介费尔巴哈认为:“只有在人类的痛苦中,上帝才有产生的场所。”他虽然从主观认识即人的心理上去寻求宗教产生的原因,但由于他缺乏科学的实践观点,不能理解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异化”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术语,指主体在一定发展阶段分裂出它的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力量。
黑格尔从唯心主义出发,认为绝对观念经过逻辑阶段,再把自身异化或转化为外部世界,然后又回到自身。
“宗教上的自我异化”:费尔巴哈则用“异化”来说明人如何借助于幻想把他的本质异化为上帝,并对之加以膜拜,而只有当人认识到自己是自己的最高本质、上帝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时,才能消除这种异化现象,破除对于上帝的迷信。这里的“宗教上的自我异化”即指世界被宗教传教者分为神仙的宗教世界和现实的人间世界两个部分。简单地通俗地说,上帝是人类按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
“世俗基础”即指与神的宗教世界相对立的现实世界。长期以来,宗教的神秘主义者把现实世界说成是想象的宗教世界的产物,人和人间是上帝创造出来的。费尔巴哈在宗教观上的功绩:
费尔巴哈把现实的自我异化,把原来只有一个现实世界却被宗教分成想象的宗教世界和现实世界作为自己研究宗教问题的出发点。他竭尽全力地把宗教世界归结为、还原为现实世界,从而揭开宗教神学的神秘外衣。费尔巴哈在宗教观上的缺陷:
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主要工作还没有做:
一是他没有进一步分析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二是没有正确提出消灭宗教的途径;三是不懂得必须使产生宗教的世俗世界受到实践的改造。
2、分析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
马克思指出:“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宗教产生的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这是说宗教是自然压迫、社会压迫和人们愚昧的产物,必须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内在矛盾来探索宗教产生的根源。马克思在这里已开始深入社会经济领域去探索社会自身的矛盾了,开始把阶级矛盾同经济关系联系起来了。在此之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则从理论上科学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句话是说: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其内部分裂出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两个根本对立的阶级;随着阶级矛盾的发展及剥削者对宗教的支持和利用,宗教王国才得以存在、发展和加强。社会之所以会异化出想象的宗教天国,其根源必须到阶级社会中去找,而且只能用阶级矛盾来说明和解释,这样才能科学揭示出宗教产生和存在的社会根源。
3、指出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马克思指出:“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这句话意即:既然宗教的存在根源于社会阶级矛盾,那么要消灭宗教,首先就必须了解人类社会本身内部的阶级矛盾,然后通过革命实践来消灭阶级对立,消除产生宗教的社会阶级根源。
马克思在这里强调,不仅要揭穿“神圣家族”(即由圣父、圣母、圣子等诸神构成的宗教世界)是“世俗家庭”(现实世界)自我异化的神秘外衣,更主要的是应通过革命实践去改造现实和人间世界,消除阶级对立剥削和压迫。这样,才能逐步消灭宗教。这就表明马克思主义者在批判宗教问题上所持的基本态度,揭示了革命实践是消灭宗教的唯一正确途径。拉斐尔(1483~1520年)
他的艺术风格的特点是优美、典雅,表现了文艺复兴时代艺术的另一方面。他以绘出无数的圣母像而见著,但与圣经神话传说和已经确立的传统相反,他把幽灵般的圣母画成异常温柔美丽,完全是一个人间善良的母亲的形象。他的代表作如《草地上的圣母》,实际是描绘一个健康美丽的农家妇女和她可爱的孩子,《西斯廷圣母》是一位披着农民围巾,穿着普通衣服的少妇。
这个时期另一个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是发端于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整个中世纪,欧洲人的心灵被教会所禁锢。然而,新时代日益深入人心的人文主义思想,力图将人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宗教改革便是这种时代要求的反映。
宗教改革运动
点燃宗教改革运动之火的是德国教士马丁.路德(1483-1546年),他的新教学说竭力摆脱教会的统治,主张在信仰领域个人的自由,表达了经过中世纪长期宗教精神束缚的人们心中那种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
宗教改革运动
第五条:揭示了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抽象的思维”即抽象的概念,即绝对观念“感性的直观”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内容简介“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抽象的思维”是指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脱离实际的思辨性。费尔巴哈认为,黑格尔“只是用理性的说法来表达自然为上帝所创造,物质实体为非物质、亦即抽象的实体所创造的神学之说。”又说,思辨哲学的秘密“是理性化和现代化了的神学,是化为逻辑学的神学”。内容简介费尔巴哈反思辨哲学之道而行之,指出我们不要再根据黑格尔的号召去研究“天上的领域”了,我们要努力研究自然界现实事物。即“诉诸感性的直观”。他号召说:“观察自然,观察人吧!在这里你们可以看到哲学的秘密。”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这句话指费尔巴哈反对和批判黑格尔把绝对观念作为哲学研究对象,主张哲学应研究自然界和现实社会。但他不是把人的活动首先看作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这就必然使他和其他旧唯物主义者一样,在社会历史领域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因此,消极的直观性是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内容简介费尔巴哈借助感性直观所理解的感性的自然,是脱离人的活动而就其原生性来加以考察的自然,而不是人生活其中的现实的自然界。他借助直观所理解的感性的人,也是一个离开社会现实的、只具有感性需要和物质欲望的抽象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不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的人。
内容简介马克思认为,人的感性不是一般动物式的本能的、消极的生理过程,而是一个可感知的、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六条: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理解,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著名论断
1、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指人们在共同生产活动中所结成的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相互关系的总和。这句话意即: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这是对宗教的致命一击。但他把人的本质理解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却是错误的。实际上,人的本质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经济、政治、思想等各种关系的总和,在阶级社会中,则集中表现为阶级关系。
2、在人的本质问题上费尔巴哈的错误表现
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存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这一理解必然会产生两个错误:
第一,他孤立地抽象地研究人的本质。马克思说,费尔巴哈“撇开历史的过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第二,费尔巴哈只从自然属性去理解人的本质。马克思说:“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即指费尔巴哈不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他在分析人的本质时,就不能对造成人把自己的本质异化为上帝的本质的现实的社会关系进行批判。“宗教感情”:即人的本质。“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即脱离社会性的个人,不属于任何阶级的个人。“类”:费尔巴哈在其宗教批判中提出并系统发挥的概念,是《基督教的本质》一书的中心范畴。按他的观点,宗教无非就是人的本质的启示和表达,而上帝无非就是人格化的“类”概念。“类”被赋予两种含义:一是指与特定的个体相对立的其他一切个体;二是指人的自然、本性或人的本质。他通过“类存在”、“类意识”、“类本能”等一系列概念对“类”的社会属性、精神属性与自然属性进行了说明。在此基础上,他把作为人的本质的“类”的构成要素规定为“理性、意志和心(爱)”。从总体上说,费尔巴哈对“类”、人的本质只从精神、意识方面去加以界定,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性质。他也希冀去揭示这些精神规定的物质内容和物质基础,但他所发现和阐明的人们之间的现实的物质关系,主要是两性之间的交往关系,是人的自然关系和联系。这两段的意思是:由于费尔巴哈不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样,他在分析人的本质时,就不能对造成人把自己的本质异化为上帝的本质的现实社会关系进行批判,因而他在这个问题上犯了两个错误:第一,离开了历史发展进程,离开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来考察人的本质,把人看成是超历史超社会的抽象的人类个体。第二,把人的本质理解为所有的人都具有的某种共同属性,理解为人生来就有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联系起来的共同性,即理智、意志和感情。“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现实性”是指现实的人,就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实践着的人,具体说,有两层涵义:一是现实的人是从事活动的,特别是从事生产劳动的人;二是总是处在一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下从事活动的人。
“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指人生活其中的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关系。其中,生产关系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社会关系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因此人的本质也不是凝固不变的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第七条:进一步指出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错误观点马克思指出:“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费尔巴哈撇开历史的进程,离开社会关系,抽象考察人的“宗教感情”,认为它是人生来就有的超历史的永恒不变的自然属性。其实,费尔巴哈所说的“宗教感情”本身就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着。拿费尔巴哈所特别热衷提到的性爱来说,虽然是男女之间自然关系的表现,但不能把人类的性爱仅仅理解为生理的冲动,而是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的。马克思认为,在这种男女之间的直接、自然的、必然的关系中,人的行为方式和人对自身行为的理解方式,就明白无疑地显示出人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已经从自然生物升华到文明生物,显示出那种在动物界仅仅是一种纯粹的自然行为,已经在何种程度上变成了真正的人的行为。他说:“这种关系通过感性的形式,作为一种显而易见的事实……,从这种关系就可以批判人的整个教养程度。从这种关系的性质就可以看出……人的自然的行为在何种程度上成了人的行为。”作为人的性爱关系,也是社会的产物,同动物的纯粹的自然行为是有区别的。同样,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也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受社会物质关系制约的。马克思还指出,费尔巴哈所分析的那种不属于任何时代、任何社会的、超历史时空的、超阶级关系的人在现实中是根本不存在的。其实,任何人都是一定社会形态的具体的人,都生活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特定的社会形态之中。关于费尔巴哈的这一错误,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第3章作了极为中肯和尖锐的分析。课外阅读:
高清海:“走向自觉的类存在”
高清海(1930年1月4日——2004年10月14日)
第八条:揭示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阐明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1、说明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即:全部的人类社会生活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因为:(1)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是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的根本条件和根本标志,也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础,因此,只有立足于社会实践,才能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2、说明各种理论,包括荒谬的理论在内,都可在社会实践中找到根源马克思指出:“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这句话即是:实践是一切理论的基础。所有社会意识包括错误的神秘主义都根源于社会实践,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而且这些神秘主义的东西也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最终从人们的意识中被清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从人类社会形成来看,劳动创造了人,也创造了人类社会。劳动语言文字人类社会社会得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从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来看,生产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人类社会的结构、面貌和发展变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来看,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为科学地解决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为科学地认识和解决社会历史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社会实践动态表现
社会存在
静态凝结
“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们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释。”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第九条:进一步揭示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在于不了解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马克思指出:“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指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
“市民社会”:是当时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史学家、哲学家的用语。用它来表示社会生活中的经济财产关系,而用同它相对应的“政治社会”来表示国家、法律等政治关系。因此,“市民社会”也就构成国家上层建筑的社会经济基础,在马恩著作中,使用这个词则是表示社会物质生活关系,即社会的财产关系和经济关系的总和,尤其指从封建社会分化出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这句话的意思是:旧唯物主义,即那种不是把感性活动理解为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的唯物主义者,它把处于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人作为孤立的单个人来考察,而不是作为社会实践的人、阶级关系的人来理解,因此,这种不了解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的认识论,在观察社会历史时就会走向唯心主义:
A、至多只能说明个人的思想动机,而不能揭示产生这种动机的社会经济根源。
B、只能看到个别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而看不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C、只能把社会历史归结为某些人偶然动机造成的偶然事件的堆积,而不能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最终走向历史唯心主义。
人是社会实践着的人,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果离开社会实践,离开社会关系去考察人,把人看成孤立的个体,就是直观的唯物主义。
社会是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整体,人们在实践中创造了社会和社会关系。无论是人的本质,还是社会的本质,都不是一种实体性的存在,而是作为一种关系而存在,所以是直观不到的。旧唯物主义所直观的人,只能是生物学上的人的肉体存在,而不是社会关系中的真正的人;它所直观到的社会,也是芸芸众生的机械的组合,而不是社会的本质和本质上的社会。(直观唯物主义)第十条:指明了新旧唯物主义对立的社会基础和阶级根源,揭示了哲学的阶级性。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市民’社会”:即指资本主义社会。“新唯物主义”: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类社会”:指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的人类”:指现代无产阶级。1、新旧唯物主义的区别
这句话是指旧唯物主义是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资产阶级世界观,是反映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哲学。新唯物主义是与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紧密相联系的,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这一条是对前面所讲的新旧两种哲学一系列原则区别(在人与环境的关系、在宗教问题上、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在社会生活的本质问题上)的阶级基础的总结。它公开申明了新世界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从而揭穿了一切旧哲学所标榜的超阶级的骗局。2、“新唯物主义”的表现(1)马克思在唯物主义前加“新”,是要区别于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费尔巴哈以自己的人本学唯物主义否定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为有别于黑格尔哲学,他把自己的哲学称“新哲学”。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规定为“新唯物主义”是以区别于费尔巴哈的“新哲学”。(2)从《提纲》内容看,新表现在唯物主义向社会历史领域发展,形成唯物主义历史观。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3)提出实践观,这是以往唯物主义所未曾提到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社会生活本质等。第十一条:指出马克思哲学重在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从而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的本质特征。马克思指出:“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意即:以往的哲学家总的来说都不懂得实践的真正意义和作用,不了解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把实践排斥在哲学之外。因此,也就不能提出用实践去改造世界的哲学主张,而仅仅局限于“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
新唯物主义把实践当作自己哲学的基础,是实践性和阶级性的统一,因此,它的历史使命不仅在于科学地解释世界,更主要的是通过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旧唯物主义就阶级立场而言,都是剥削阶级的世界观,而就其哲学主张而言,又都局限于对世界的解释。新唯物主义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哲学作为自己的基础,并公开申明自己的哲学是为革命实践服务的,从而消除了千百年来哲学同人民群众的实践的分离和对立的。新唯物主义的历史使命不仅局限于科学地解释世界,而且是通过实践来改造世界。Workersofalllandsunite.
在马克思墓碑下方,刻了一段话:
THEPHILOSOPHERSHAVEONLYINTERPRETEDTHEWORLDINVARIOUSWAYS-THEPOINTHOWEVERISTOCHANGEIT.(二)串联解释:
1、总论(1-2条)批判旧哲学在意识能动性上的错误,阐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指出旧哲学在意识能动性上的错误及其根源
A、旧哲学在意识能动性上的错误旧唯物主义只看到物质决定意识的一面,没有看到意识能动作用的一面,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把意识能动反映物质世界的复杂过程片面化、简单化、直观化,以致于走向被动的、消极的反映论。唯心主义则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一切唯心主义者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被意识能动创造出来的。
B、旧哲学不能正确对待意识能动性的原因唯心主义把“实践”看成是精神的活动。如黑格尔把实践看成绝对精神自我认识过程的一个环节。按他的说法,不是人们通过实践取得逻辑观念,而是逻辑观念通过人们的实践来实现自己。因此,马克思指出:“唯心主义者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旧唯物主义不能正确对待意识能动性的原因仍然在于不懂实践的意义。(2)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防汛抗旱宣传横幅标语(60句)
- 颐和园导游词100字(34篇)
- 建筑冬季施工方案(30篇)
- 建筑工地工程合同
- 幼儿园老师周工作总结7篇
- (一模)长春市2025届高三质量监测(一)语文试卷
- 孙子给奶奶带来的快乐作文
- DB12 765-2018 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 贵州省毕节地区(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摸底考试(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2023年变电站保护测控装置投资申请报告
- (新版)糖尿病知识竞赛考试题库300题(含答案)
- 机房精密空调维护验收报告
- 《数字信号处理》教案
- 铁科研微机控制直通式电空制动系统
- 毕业设计(论文)叉车液压系统设计
- 研发项目立项管理流程总体思路.doc
- 室内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完整版)
- 榆林市第十二中学第二个五年发展规划
- 日本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 (完整版)装修主要材料一览表
- 排球正面下手发球教学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