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课程10.修建性详细规划全文_第1页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10.修建性详细规划全文_第2页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10.修建性详细规划全文_第3页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10.修建性详细规划全文_第4页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10.修建性详细规划全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规划原理修建性详细规划祁丽艳二00九年四月110.修建性详细规划10.1修建性详细规划10.1.1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特点10.1.2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10.1.3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成果10.2居住区10.2.1国外相关理论10.2.2国内住区发展历程10.2.3居住区的规划设计10.2.4居住建筑10.2.5技术经济分析10.2.6案例目录02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1基本概念控制性详细规划(regulatoryplan)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修建性详细规划(sitePlan)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3以具体、详细的建设项目为依据,实施性较强修建性详细规划通常以具体、详细的开发建设项目策划以及可行性研究为依据,按照拟定的各种建筑物的功能和面积要求,将其落实至具体的城市空间中。通过形象的方式表达城市空间与环境修建性详细规划一般采用模型、透视图等形象的表达手段将规划范围内的道路、广场、绿地、建筑物、小品等物质空间构成要素综合地表现出来,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多元化的编制主体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主体不仅限于城市政府,根据开发建设项目主体的不同而异,也可以是开发商或者是拥有土地使用权的业主。10.1.1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特点: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24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对住宅、医院、学校和托幼等建筑进行日照分析。根据交通影响分析,提出交通组织方案和设计。市政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管线综合。竖向规划设计。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10.1.2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35包括规划说明书、图纸规划说明书的基本内容规划背景:编制目标、编制要求、城市背景介绍、周边环境分析;现状分析:现状用地、道路、建筑、景观特征、地方文化等;规划设计原则与指导思想:因地制宜具有项目特色;规划设计构思:介绍规划设计的主要构思;规划设计方案:分别详细说明规划方案的用地及建筑空间布局、绿化及景观设计、公共设施规划与设计、道路交通及人流活动空间组织、市政设施设计等;日照分析说明场地竖向设计:竖向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特点;规划实施:建设分期建议、工程量估算;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平均层数)、绿地率、建筑高度、住宅建筑总面积、停车位数量、居住人口。10.1.3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成果: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46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57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68居住区规划(residentialdistrictPlanning)

对城市居住区的住宅、公共设施、公共绿地、室外环境、道路交通和市政公用设施所进行的综合性具体安排。城市居住区(residentialdistrict)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居住小区(residentialquarter)

城市中由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以居民基本生活活动不穿越城市主要交通线为原则,并设有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应的(10000--15000人)、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区。

居住组团(housingcluster)

城市中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设有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应的(1000--3000人)。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710.2居住区规划9居住区小区组团户数(户)10000~160003000~5000300~1000人口(人)30000~5000010000~150001000~3000用地(公顷)50~10015~354~6特点规模大,设施完备,环境优雅,居住与生活服务并重。可化为4~5个小区或多个组团。规模适中,配套设施少,以居住功能为主,以日常生活服务功能为主。小城市,1~3个小区就可构成一个城市生活居住用地。规模小,配套设施少,以居住功能为主,少量基本生活服务。可独立成团,也可构成小区或居住区。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81010.2.1国外相关理论空想主义时期(19世纪末以前)

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中描述当时工业城镇上的住宅街区是一个挨着一个,排列的大多都是一个模样,街道单调而沉闷,到处是垃圾,城市中没有供孩子游戏的场地和公园。与此同时,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开始复苏,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诸如住房、公共生活配套问题等。1817年空想社会主义者R·欧文根据他的社会理想,提出了“新协和村一(VillageofHarmony)的示意方案。他设想的新协和村呈长方形布局,沿周边布置4幢条形住宅,由它们围成一个大院,院中央设有食堂、幼儿园和学校,院内空地种植树木供运动和散步之用。整个区内能容纳800-1200人居住,人均占地0.4公顷左右;院外是永久性绿地,以篱笆围绕村的四周;住宅的客厅朝向中心庭院,卧室朝向田野,从而兼顾了居民生活的私密性和社会性。住区附近有大机器生产作坊,生活必需品由本村生产,自给自足,统一分配。虽然“新协和村’’的试验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其从人文角度倡导的居住区布局、公共设施集中配置、人和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等观点,对于现代居住区的人文关怀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911

1898年,他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设想。霍华德希望彻底改良资本主义的城市形式,指出在工业化条件下,城市与适宜的居住条件的差距。“田园城市”将居住区安排在城市中间地带,市政府、音乐厅、图书馆、博物馆、这一时期居住区规划思想还处于萌芽期,主要集中在空想社会主义者所进行的一些尝试,例如,居住社区的建设,就是要在组织上,建立全新的开发管理机制;在社会学上,强调社区整体环境的和睦,促进人际交往;在功能结构上与所服务的主体紧密联系,有所侧重;在城市意象上,注重增强生活区的特色,以可识别性和地域文化特征为规划设计的重点。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1012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病"使许多人对城市产生了恐惧和不信任,这直接促使了欧美尤其是英国和美国的城市居民向郊区逃离。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制定了以功能为主导的《雅典宣章》,追求实效性的功能主义城市规划思想成为主导思想。在功能主义时期,城市空间的组织开始关注物质层面的市民的公共生活,对城市居住空间的探索开始从使用效率出发关注公共设施的配置。这一时期以人文关怀为理念的居住区规划理论与实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探索时期(20世纪初--70年代末)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1113

1929年,美国克莱伦斯·佩里提出“邻里单位”理论,以改变原有居住区组织形式的缺陷。邻里单位的六条原则。周边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交通不穿越内部;采用尽端式道路,以保持内部安全和安静;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是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邻里单位约3000-4000人;邻里单位的中心是小学,与其他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广场或绿地中;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约合65公顷),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km);邻里单位内小学周边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121)邻里单位14

20世纪50年代,一大批持有与CIAM主流思想不一致的青年建筑师组成了现代建筑运动中著名的“十次小组”(Team10)。1953年在法国普鲁旺斯召开的以人类居住问题为主题的CIAM.IX会议上,以史密斯夫妇和温·埃克为首的青年建筑师对雅典宣章的功能分区提出质疑,次年1月在荷兰杜恩开会并发表了《杜恩宣言》,指出按照雅典宪章原则所产生的城镇不足以表现出生机勃勃的人际结合,并建议按照城市、城镇、村庄、住宅的不同特性去研究人类居住问题。“十次小组’’虽然一个松散的会议组织形式,但成员大都具有明显的人文主义倾向,强调城市环境对人的关怀,认为城市规划必须保持城市具有成长的机制,保持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关系。“十次小组"对社区的归属感极为重视,首次提出“场所"的概念,认为归属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情感需要,从归属感出发建立的认同感可以丰富人们的邻里意识。他们认为应该创造让人接触的基本环境,通过日常活动引发人际交往,建立对住区的认同感,满足人们的心里需要。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132)十次小组15

对功能主义城市规划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她认为功能规划理论中的机械功能分区,使城市的各功能之间的联系断裂,功能主义理性的方法摧毁了原来的城市形态、导致城市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丧失。功能主义创造了许多钢筋混凝土森林,城市容纳了更多的人口,但却没能提供一个温馨的家园,反而造成了各种消极后果:社会结构被肢解,人际关系被割裂,种族隔离、贫富差异、犯罪率上升、小汽车肆虐、社会动荡等问题越来越尖锐。

她提出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应具有人群的合理密集度活跃的交往频率,以及多元的生活方式倡导城市回归传统的空间形态与生活状态。简在书中描绘了充满人情味的居住活动:例如孩子们在公共空间中嬉戏玩耍、邻居们在街边店铺前散步聊天,街坊们在上班途中会意地点头问候等等。她将这些活动称为“街道芭蕾"。同时,雅各布还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街道空间的安全感。她观察到,传统街坊有一种,“自我防卫"的机制,邻居(包括孩子)之间可以通过相互的经常照面来区分熟人和陌生人从而获得安全感,而潜在的“要做坏事的人,则会感到来自邻居的目光监督。她以一个普通市民的身份反映了城市居民渴望交往与安全的强烈愿望,引发了人们对交往空间层次与尺度的重新思考。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143)《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16

20世纪60年代中期,建筑师纽曼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把居住环境(从住宅到小区)与犯罪行为和心理联系起来作系统研究,通过对纽约的5个行政区几万户的材料统计分析,和对全美许多低收入者住宅的调查,著写了《可防卫空间》。本书试图通过对空间环境的改进而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私密性和安全的需要,从而减少犯罪事件。书中指出:无人照管的空间容易发生犯罪现象:居民潜在的领域性和社区感可转化为保证一个安全的、有效的和管理良好的居住空间的责任心,使潜在的罪犯们觉察到这个空间是被它的居民所控制的。同时纽曼提出了著名的“领域层次"即:从街道到住宅应按照公共、半公共、半私用、私用的层次,从大到小逐级进行空间组织,使之具有相应的领域性、即领域层次。领域层次不仅有助于防卫,也是住宅私密性和邻里感所必需的。纽曼在1980年出版的第二本有关可防卫空间理论的书中,主张社区的居民身份地位应该“同质、均匀",以利于增强居民的领域控制感而形成“共同利益社区"来防范犯罪。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154)《可防卫空间》17

1)“人居一’’

1976年联合国组织了132个国家在温哥华举行了“世界人居’’会议,即“人居一"。并达成了关于改进人居质量的一项综合性规划,覆盖了6个主要方面的领域:人居政策与策略、人居规划、机构与管理、住房、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服务、土地、公众参与,呼吁建立广泛的政府间合作。城市居住社区的建设与参与主体己由个人、团体、政府拓展到超越国家的世界性组织,例如当今已成立了多个世界性的人居研究与建设组织,并开展了诸多国际性的活动。在这其中国家的主动干预、调节作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在欧美国家,政府的主要作用是维护已有相互隔离社区间的稳定,避免相互侵蚀,而努力通过市级的公共场所创造各利益团体的融洽气氛与之相反,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一些东方资本主义国家却力图通过政府的干预,竭力消除社会阶层的差距,弱化各种因素造成的居住隔离。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163多元化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182)新城市主义郊区化模式是以严格的功能分区的现代主义原则为基础的,破坏了传统社区内部的有机联系,进一步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隔离;对公共空间的忽视减少了人们相互认识与交往,加深了人们的孤独感;缺乏具有识别特征的空间的明确界定,使人们难以获得起初所向往的郊区生活的安定感和归属感。在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新城市主义应运而生。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1719新城市主义始终贯穿着这样一种基本精神:社区设计必须将公共领域的重要性置于私人利益之上。在邻里与社区的组织建构方式上,邻里、分区和走廊成为“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他们所构筑的未来社区的理想模式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佩里的“邻里单位”思想被新都市主义者经过改良并发扬光大。新城市主义在实践中形成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设计、开发模式:一种是PeterCalthorpe提出的“公共交通导向开发’’,即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另一种是由AndresDuany和ElizabethZyber(合称DPZ)所倡导的“传统邻里开发”,即TND(Traditionalneighborhooddevelopment)。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1820

TND模型提出,人们的日常活动应该在5分钟步行随便能到达的范围内(不超过400米的距离),而且在这个范围内混合使用土地,修建住宅、商业、公共设施、和开放空间等(图

)。因而每个邻里区的规模都应限制在40到200英亩范围内,如果超过200英亩,就将这个区域分成若干个邻里区。DPZ还在传统邻里区开发条例中指出,每个邻里区中土地有六种使用方式:共、私、商业、高密度居住区、低密度居住区和工作区。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1921

1、适宜步行的邻里环境。大多数日常需求都在离家或者工作地点5~10分钟的步行环境内完成。

2、连通性。格网式相互连通的街道成网络结构分布,可以疏解交通。大多数街道都较窄,适宜步行。高质量的不行网络以及公共空间使得步行更舒适,愉快、有趣。

3、功能混合。商店、办公楼、公寓、住宅、娱乐、教育设施混合在一起,邻里、街道和建筑内部的功能混合。

4、多样化的住宅。类型、使用期限、尺寸和价格不同的各类住宅集中在一起。

5、高质量的建筑和城市设计。强调美学和人的舒适感,创造一种区域感。在社区内特别设置一些公共建筑和公共场所。通过人性化建筑结构和优雅的周边环境给人特别的精神享受。

6、传统的邻里结构。可辨别的中心和边界。跨度限制在0.4~1.6公里。

7、高密度。更多的建筑、住宅、商店和服务设施集中在一起,鼓励步行,促进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和节约时间。

8、精明的交通体系。高效铁路网将城镇连接在一起。适宜步行的设计理念鼓励人们步行或大量使用自行车等作为日常交通工具。

9、可持续发展。社区的开发和运转对环境影响到最小程度。减少对有限土地资源和燃料的使用,多用当地产品。

10、追求高生活质量。总的来说,以上各点都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提高整个社区居民乃至整个人类社区的生活质量。

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19新城市主义特点:

2210.2.2国内住区发展历程1)居住小区模式的引入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大城市居住区规划基本采用了“邻里单位”的规划理论,居住区内设小学和日常商业网点,住宅以低多层为主,成组布置,较为灵活。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从原苏联引进的、以围合式组团空间形成的住宅街坊在当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北京酒仙桥居住区、百万庄住宅区、长春第一汽车厂生活区街坊。这种规划形式一般有比较明确的轴线,外围建筑顺应街道走向布局,以街坊界面与城市空间取得联系:住宅既有南北向,也有东西向,创造出一种围合性的外部空间;服务性公共建筑布置在街坊中心,总体上表现出明显的秩序感和形式主义倾向。然而简单的套用这种外来形式,没有注意解决东西向及转角单元的日照与通风效果,使其不尽符合国内的居住习惯。其后,受到意识形态和国家关系的影响,这种居住区规划形式没有得到继续发展。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2023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21242)居住小区模式发展

1980年代以后,我国的城市改革不断扩大和深入,住房建设和改革也迅速发展,住房问题大大改善,小区建设步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由于经济体制开始转型,住房建设从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福利分房转向计划体制和市场体制相结合的住房建设。国有土地开始以使用权有偿转让的方式进入市场流通。从1986年到1990年代末,建设部在全国开展的“城市住宅小区试点”及“小康住宅示范小区”等项目,使以小区为主导的规划方式在全国不同地域、不同规模的城市迅速铺开。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2225这一阶段的城市局住区建设是承前启后的一个阶段,伴随着改革的推进,居住空间逐步形成“小区一组团一院落"的三级组织结构以及通过三级结构的改良形成的“小区一院落"的二级组织结构。居住区公共设施的配置在商品经济的影响下开始出现变化,商业服务等一些市场化的设施逐渐由供给制转向以需求为导向的配置思路,这些设施开始由小区中心向开放的城市道路转移。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23263)二十世纪90年中后期以来随着房改政策的推进,住房建设从1996年期开始全面市场化,房地产行业蓬勃发展。住房改革使我国的大部分公房转变成了私房,人们渐渐认识到住房不仅仅是庇护安身之处,它同时也是生活的精神家园。居住区规划向多样化迈进,居住区的结构组织向多元化发展,不拘泥于分级的模式,更注重人的生活活动规律和空间环境的塑造;小区布局的观念更新,商业服务设施由服务型走向经营型;规划思想理论增强了“以人为核心"的环境意识,对社会、文化、心理、生态等深层次环境领域引起了重视。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2427万科·第五园万科第五园项目是2005年,万科地产在坂雪岗区域规划开发的又一大规模居住社区。

项目主打特色是现代中式建筑风格,吸纳了岭南四大名园、北京四合院等众多中式建筑的精华,辅以现代的建筑文化及特色,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现代新中式建筑特色。

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2528在“第五园”的规划处理上,建筑师突出表达了“村”的形态。整个社区的规划是边界清晰的由不同形式的住宅组成的一个大村落。联排别墅组成了两个方向略有不同的主要村落,相邻的由情景花园洋房和多层住宅以及小高层区又分别形成了不同的小村落,通过一条半环形的主路连接起来。各“村”内部都有深幽的街巷或步行小路以及大小不同的院落组合而成,宜人的尺度构成了富有人情味的居住空间。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2629原创·现代中式村落

村落式规划:一个大村由四个小村构成。整个社区,是由边界清晰的、不同形式的住宅所组成的一个大的“村落”。联排住宅形成了两个方向略有不同的主要村落。情景洋房和多层住宅分别形成了不同的村落。

原创·现代中式院落

中国小院,是中国风水上所追求的“藏风聚气”之地。它,与中国人内敛含蓄的民族性格相协调,是风格鲜明的中式居住,是中国民居的基本形态和重要胎记。

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27原创·现代中式园林万科第五园原创·现代中式园林景园,以“起、承、转、合”的谋篇布局手法为蓝本……■景园之起,乃中式街区、万科书院。■景园之承,乃老房子、荷花池、下沉桥。■景园之转,乃儿童游乐园:沙坛、攀岩、中式绿篱小迷宫。■景园之合,乃豁然开朗的泳池,另兼假山穿插其间。30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2831其意是想在“岭南四园”(梁园、青晖园、余阴山房、可园)的基础上探索一种新型的、南方的中国式的现代生活模式,园林层叠,出入有致,空间交错,明亮通透,湖光山色,饶有新意。特别是中国民居中内敛和赋予涵养的气质深受文化人士和知识分子的喜爱。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2932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3033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3134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3235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333610.2.3居住区规划设计居住小区的核心概念是按照配套设施(小学)的服务半径和城市干路网的间距,综合确定居住小区的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对应一定的人口规模配建一套生活服务设施,并通过减少城市交通穿越,保证日照、通风和一定绿地等措施,保证较好的居住环境。居住区的概念是在小区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发展而来的。将若干小区相对集中起来,以支撑更高一级的服务设施。因此,需要在居住小区的基础上进行组织形式的扩展,形成了居住区—小区—组团的体系。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3437以城市道路或自然界限(如河流)划分,不为城市交通干路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有一套完善的居民日常使用的配套设施,包括服务设施、绿地、道路等;小区规模与配套设施相对应,一般以小学的最小规模对应的小区人口规模的下限,以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服务半径作为控制用地规模上限的依据。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35居住小区的基本特征为:38公共服务设施分类按性质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等九类设施。按投资管理的属性可分为三种中小学校属于公益性设施医院和文化活动中心属于准公益性设施幼儿园属于经营性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分级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居住区级公建多属于非经常性使用,例如医院、文化中心、大型商业设施等,服务半径一般不宜超过500-1000m;小区级配套公建一般是日常使用和经常使用的设施,服务半径不超过500m,例如小学、幼儿园、超市、银行、健身设施等等;组团级配套公建主要是居委会、小型商业服务设施、垃圾收集、车库、市政公用设施等。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361公共服务设施(p410):39

1)沿街线状布置。要考虑道路性质和走向。

2)独立地段成片集中布置。应根据建筑的功能和行业特点成组结合分块布置。

3)沿街和成片集中相结合布置。

4)住宅底层布置商业服务。要解决好结构形式、噪声、气味、烟尘与居住的矛盾。

5)中小学的规划布置。小学服务半径为500m,中学为1000m左右。学生上学不应穿过铁路和城市干道。建筑层数3-5层为宜。

6)组团级公共建筑宜相对集中布置。

7)托幼最好布置在环境安静、接送方便地段,建筑以1-2层为宜。

公共建筑的布置方式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3740居住区道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道路、组团道路、宅间小路四级。居住区级道路一般是城市的次干路或城市支路,既有组织居住区交通的作用,也具有城市交通的作用;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车行道度不小于9m;小区路路面宽6m~9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组团路路面宽3m~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m。当人流较大时,可设置自行车和人行道,自行车道单车道1.5m、两车道2.5m,人行道最小宽度1.5m。居住区车行出入口不应设置在城市快速路、主干路以及道路交叉口70m范围内。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382道路与交通(p430):41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3942在需敷设供热管线的居住区内,由于要有暖气沟的埋设位置及其左右间距,建筑控制线的最小极限宽度约为14m。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4043道路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居住区内主要路布置形式有丁字形、十字行、山字形等。居住小区内道路的布置形式有环通式、尽端式、半环式、混合式等。

1)保证居民的安全、安宁,无过境交通穿越。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2)道路走向便于上下班,距公交站不大于500m。

3)利用地形,以利排水;沿河设道,减少跨河投资。

4)建筑物外墙距人行道不小于1.5m,距车行道边不小于3m。

5)尽端式道路长度不超过120m,尽端设回车场地不小于12mxl2m。

6)单车道,每隔150m左右设车辆会让处。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4144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42457)道路宽度应考虑工程管线的合理敷设。8)道路线型、断面应与居住区规划结构和建筑群体结合。9)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10)机动车道最大纵坡为8%,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为5%;非机动车道最大纵坡为3%,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为2%;当坡度过大时,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11)居住区内应设置贯通的无障碍通路,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4346居民汽车停车率不应小于10%;

居住区内地面停车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不宜超过10%;

居民停车场、库的布置应方便居民使用,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50m。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4447路网原则:步行与车行空间分开(p433);在车行路周围或尽端路应设适当数量的停车位,尽端路的尽端必须设回车场;步行路应贯穿于住宅区内部,将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设施串联起来,并深入各住户或住宅单元正面的入口;顺而不穿,通而不畅,保持居民生活的完整与舒适性;分级布置,逐级衔接,保证居住区交通安全,一般不允许跨级相接;功能复合化,营造人性化街道空间;满足日照、通风、地下工程管线、防灾救灾的要求。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4548

3公共绿地(p446)绿地系统的组成:

1)公共绿地:指居住区及小区公园、林阴道、小块绿地、组团绿地等。

2)公建及公用设施专用绿地:指学校、医院、锅炉房等用地绿化。

3)宅旁和庭院绿地:指住宅四旁绿地。

4)街道绿地:指居住区内各种道路的行道树等绿地。

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4649居住区绿地的标准按每居民平均占有绿地面积(m2/人)和整个居住用地的绿化覆盖率两种指标来衡量。

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建不宜低于25%。

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

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内的绿地),其中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不应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4750居住区绿地的规划布置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的要求:要采取集中与分散,重点与一般,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利用劣地、坡地、洼地进行绿化。充分利用原有绿化、河湖水面,美化居住环境。植物配置力争投资少、有收益、便管理。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4851根据居民使用和用地条件,及自然环境等因素,居住区公共绿地可采用下列方式布置:居住区公园。面积约1hm2左右,居民步行;不大于800m,最好与居住区文化化商业中心结合布置。居住小区公园,面积0.5hm2为宜,步行距离不大于400m,最好与小区公共中心结合布置。小块公共绿地。结合居住组团布置,方便老人和儿童,面积小、布置灵活。公共绿地应符合集中成片,最小宽度不小于8m、面积不少于400

平方米,绿化面积(含水面)不宜小于70%,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等要求,具有活动、观赏和防灾疏散等功能。居住区内公共绿地的总指标,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组团不少于0.5平方米/人,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平方米/人,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少于1.5平方米/人,旧区改建可酌情降低,但不得低于相应指标的70%。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49(2)公共绿地的规划布置52(3)公建或公用设施专用绿地。其规划布置首先满足本身功能要求,同时结合环境分割空间。绿化布置,树丛对住宅起了防止西晒和噪声的作用。(4)宅旁和庭院绿地。主要满足居民休息、幼儿活动和安排杂物等需要,绿地布置方式,随建筑类型、层数、间距及建筑组合形式不同而异。其布置是根据道路断面、走向和地上地下管线敷设情况而定。行道树带宽不应小于1.5m,树池最小尺寸为1.2mx1.2m。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50534居住区地面结合自然地形,一般将地面设计为平坡、台阶、混合等三种形式当用地的平均坡度小于5%时,地面常设计为平坡;当用地的平均坡度大于8%时,地面被雨水冲刷严重,同时人的步行不舒适,或者当建筑垂直等高线布置,高差大于1.5m时,宜采用台阶式,或台阶与平坡结合的混合式;划分台地应适应建筑物的布置、功能联系、日照通风和土地节约等要求,台地之间应用挡土墙或护坡连接。挡土墙适宜的经济高度为1.5-3.0m,一般不超过6m,超过6m时宜作退台处理,退台宽度不应小于1m,条件许可时,挡土墙宜以1.5m左右的高度退台。高度大于2m的挡土墙上缘与建筑物的水平距离应不小于3m,其下缘与建筑物的水平距离应不小于2m。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515410.2.4居住建筑居住区建筑群体组合的三个原则:功能原则——符合日照、通风、密度、朝向、间距等功能要求,是居民生活更加方便、安全、安静(p400);经济原则——制定合理的技术经济指标,充分适宜地利用每一处土地、空间;美观原则——运用美学原理,既能体现地方特色,又能反映出建筑个体。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5255住宅的规划布置1)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有:行列布置:建筑按一定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布置的形式。周边布置:建筑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方式。混合布冒:为以上两种形式的结合。自由式:建筑结合地形,在日照、通风要求的前提下,成组自由灵活地布置。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5356内容优点缺点行列式布局齐整造型简单,成本低;采光通风好。无个性,识别性差;门当户对,易对望,私密性较差;不重景观,易浪费环境资源。围合式造型美观,有个性,识别性强;已做出中心庭院景观;有更多的住户能享受小区外围的自然景观。楼栋之间拐角处的住户相邻太密切,私密性不好,也会对望,需要专业处理;因装修、音乐等易造成相互干扰;因相互遮挡,致使采光通风较差。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5457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5558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56592)住宅群体的组合方式有(p379):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住宅群体的组合由一定规模和数量的住宅,组合成居住区或居住小区的基本组合单元,有规律地发展使用。一般为1000~3000人。成街成坊的组合方式:住宅沿街成组成段的组合方式为成街组合方式;住宅以街坊为整体的布置方式为成坊组合方式。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5760居住建筑间距居住建筑间距,简称住宅间距,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日照间距:日照间距指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的日照量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日照间距系数: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实际应用中,常将D换算成其与H的比值,即日照间距系数(即日照系数=D/H),以便于根据不同建筑高度算出相同地区、相同条件下的建筑日照间距。tanh=(H-H1)/D,由此得日照间距应为:D=(H-H1)/tanh;

式中:h—太阳高度角

H—前幢房屋檐口至地面高度;

H1—后幢房屋窗台至地面高度。

如前排房屋为6层,高度为18米,要求日照间距是1:1.2,则该相邻建筑的实际距离是21.6米。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5861居住建筑间距住宅侧面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条式住宅,多层之间不宜小于6m;高层与各种层数住宅之间不宜小于13m;

2)高层塔式住宅、多层和中高层点式住宅与侧面有窗的各种层数住宅之间应考虑视觉卫生因素,适当加大间距。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5962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6063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6164规划布置中节约用地的主要方法:住宅底层布置公共建筑(p407);住宅建筑间距一端插建公共建筑;采用L型、E型等住宅平面形式;高低层搭配组合、混合布置;充分利用边角用地和住宅阴影区;商业服务尽可能适当合并建成楼房,合理分区分层;适当增加房屋长度、加大进深、降低层高和提高平面系数。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626510.2.5技术经济分析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6366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6467住宅层数建筑气候区划分ⅠⅡⅥⅦⅢⅤⅣ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密度(%)容积率低层351.10401.20431.30多层281.70301.80321.90中高层252.00282.20302.40高层203.50203.50223.501混合层取二者的指标值作为控制指标的上、下限值;2容积率不计入地下层面积。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65城市居住区容积率、建筑密度最大值控制指标68

10.2.6案例69居住小区规划布局内容:

1、协调:布局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影响区(工业、交通)结合得较好、自然,与城市的关系造成不同的出行方向的合理性。

2、功能:划分明确,中心绿地及公建服务设施选址准确,位置得当。

3、组团:划分合理,结构清晰,分布均衡。将组团间消极空间设计为绿地、停车场,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美化了环境,方便了小区居民。

4、整体空间形态:建筑布置规整而富有变化,形成多样而相得益彰,顺应外围自然景观,使小区内绿地与自然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小区景观设计的均好性。

5、城市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处理好建筑、道路、广场、院落、绿地和建筑小品及其与人的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6670居住小区规划的评析要点:居住区用地位置的选择是否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居住区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是否与城市经济发展相适应。居住区的空间结构是否合理,主次结构是否协调。居住区的空间布局是否合理均衡,是否形成完整的居住生活系统。居住区内的建筑的选型是否经济合理、能够满足居民的需求,是否有利于创造良好居住环境。公共服务设施是否完善,服务规模能否达到最优。居住区道路是否满足居民出入方便、安全、便捷,而且有利于组织汽车交通。是否具有完整统一的建筑艺术空间组织。是否具有邻里公共生活的共享空间。是否满足家庭私密性生活要求。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6771合肥安居苑小区规划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6872区位图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69安居苑小区位于市区西部,总用地17.37公顷,人口7800,容积率1.2。73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7074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71总体布局

——以小区内人流活动作为布局构思的核心。根据基地位置、环境条件和交通分析,在小区内构筑了一条自西南向东北贯穿的步行绿化轴线。轴线两侧分别布置两条相互联系的小区主要车行道路,使之与小区居民往市中心去的主要出行方向相吻合一致。

步行绿化轴又是小区公共生活轴和体现小区面貌的景观轴,小区主入口、公共中心、中心花园、小学、幼托等均串联在这条轴线上。沿着该轴线步行,广场、绿化、水池、花坛、雕塑和丰富多姿的建筑群体空间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75小区规划结构分析

——小区由主要道路划分为六个独立组团,围绕小区中心绿地布局。从中心绿地放射布置绿化步道,联系各住宅组团的组团绿地,布局合理,结构清晰,联系便捷。

小区总体布局力求构筑一个完整的空间层次体系,以满足居民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户外活动要求。

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7276道路布局与交通组织

——道路逐级衔接,交通人车分行。

小区道路共分三级四类。

小区主要道路红线宽14米,车行道宽7米,单侧设2米人行道,两侧各有2.5米宽的绿化带。

组团级道路呈半环形和尽端“T”形布置。路面宽5米,两侧各有2.5米以上宽的绿化带。

宅间小路与庭院融为一体,提高庭院的使用效率,打破单调感,路宽一般2-3米。

小区道路布置符合“顺而不穿,通而不畅”的布置原则。

静态交通——各组团均在一幢住宅底层设半地下自行车库,由专人管理。在适当位置布置地面机动车停车场地,可停放10辆左右小汽车。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7377道路断面图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7478绿地与景观系统

——规划将绿地系统与环境景观设计作为构建小区特色的重要标志来考虑。

小区绿地由中心花园、组团绿地和宅旁庭院三级不同规模、形态的绿地通过放射布置、连续宽敞的步行绿带连接成有机的系统,使整个居住环境处于优美的绿化之中。

中心花园由自由布置的草坪、步行道、各种游憩场地、造型生动的建筑小品和水池、花坛等构成,花园和主要步行林荫绿带连通,四周向心布置纵向退台的住宅和弧形布置的点状住宅。形成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绿化环境和空间景观。

组团绿地各具特色,布置老人休息、健身、儿童游戏场地。公共绿地人均2.6m2。绿地率达53%。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7579小区空间领域

——小区步行绿化轴、公共服务中心和小区主要道路为公共空间;组团绿地、组团级道路为半公共空间;住宅庭园和宅间道路为半私密空间;住宅内部为私密空间。

各个层次的空间通过绿化步行路和各级道路联系过渡,层次分明、有机渗透。

建筑群体空间景观的塑造

——建筑群体空间组织力求使小区内部建筑和空间丰富多样,生动有序。注意城市街景的起伏变化和节奏感,注重小区道路的景观变化和对景组织;利用住宅的错接、转向、架空以及和公建的交替布置,创造丰富生动、形态各异的空间景观。对于各住宅组团的建筑色彩、细部处理以及地面铺装、绿化植物,规划均要求各有差异,以增加各组团的可识别性。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7680市政设施与工程管网

——规划中对小区的给排水、电力、电讯、煤气等管网布置作了初步考虑。

在小区南北两片分设两处变电开闭所,向小区供电。

垃圾处理:采用袋装垃圾,组团设垃圾收集点。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7781公建的位置

、项目与规模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7882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79831小区住宅群体布置在保证良好的朝向、日照和通风的前提下,打破单调的行列式布置形式,利用点条交替、单元错接、转向,南北入口和少量东西向单元灵活布置,围合构成丰富多样的院落式住宅群体空间,增强居住氛围,促进邻里交往。

2住宅间距按照规定的1:1.3H进行控制。

3住宅单体共有7种类型,可以组合出近30种户型平面供选择。

4南入口与北入口型住宅有利于道路和庭院组织;纵向退台式住宅结合中心绿地向心跌落布置,形成富有特色的建筑群体景观;

5南北退台住宅能减少日照间距、节约用地和增加屋顶平台绿化;错接单元和东西向单元有利于围合庭院空间和结合道路走向布置,丰富建筑群体景观;点式住宅体型活泼,灵活布置,使空间更生动有趣。

6住宅立面简洁明快,富有现代感,又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采用浅色涂料墙面,局部青瓦坡屋顶和简化马头山墙形式。以较小的费用达到较好的外观效果。住宅与住宅群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8084单体设计方案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8185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82该小区处于相对独立地段,基地三面环山,呈南高北低走势,绿化条件很好。小区总用地约24公顷,规划住宅户数约2000户。主要优点:(1)布局结构:整体布局与山地自然环境及城市道路结合得比较自然。区内功能划分合理,中心绿地位置得当;组团划分明确、分布均衡,并将组团间消极空间设计为绿化步行系统,联系外围山体和中心绿地,建筑布置规整而富有变化,新旧建筑较协调。(2)道路交通:路网清晰、主次分明,与城市道路设两处接口有利于交通组织,在主入口广场通过花坛和台阶的安排,有利于人车分离,同时强化了小区主入口的形象和功能。(3)绿地系统:绿地系统由中心绿地、绿化走廊、组团绿地和住宅院落绿地组成,形成“一轴、一心、六团”结构,系统明确,便于居民使用,塑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4)配套设施:公共设施结合中心绿地和小区出入口设置,处于相对独立地段,并与小区人口规模相适应,内容齐全,分布合理。86该项目是我国北方城市某居住区。居住区总用地约56公顷,居住人口约10000人,居住户数约为3200户。居住区位于城市中心区边缘。北侧是城市快速路,南侧有城市主干路。西侧有一条城市支路,东侧是一条国道,居住区公建设施分两部分,一是靠近城市快速路一侧,另一部分位于整个居住区中心位置。

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8387方案评析1、居住区内部的主要道路基本呈井字骨架,将住宅组团均匀划分开,形成明确的“居住小区——组团”的两级居住单元结构。整个小区结构清晰,简洁,结构形态均匀,各组团规模约为500户,因此方便管理。2、居住区内的交通组织采用人车分流方式,避免了相交干扰,增加了小区内部交通安全性,同时在每个组团周边基本保证有地方停车,解决了小区内停车问题,保证小区有良好的环境秩序。3、多层住宅以两排或四排为一组排列单元,围合出组团中心,住宅布局错落有致,丰富了住宅景观。使整个小区空间协调有序并舒适,满足了居住区最基本的功能要求。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8488主要问题1、交通组织不够合理,城市中心区位于该居住区西北方向,显然这个方向的交通流量(人车)会较大。2、道路网规划上有问题,规划一路东侧连接到了小区内的一条支路上,交通明显不畅。3、居住区内的绿地结构组织不明确,分布不均匀。4、该项目位于我国北方城市,但在布局中,靠近小区南侧城市主干路布置了较多的东西向住宅,使住宅的日照卫生条件大大降低。5、小学位置布置的过偏,不符合小学的服务半径500米的要求。6、靠近城市快速路布置了居住区公共建筑,但公建的布局与小区的人流活动不一致。因此布局不合理,无法方便实用。7、小区内的一条景观轴线缺少与内部空间及外部环境的呼应。显得不够有生机。8、方案中有几栋建筑超过160米的长度,不符合防火规范设计要求。第十章修建性详细规划8589修改意见

2、规划一路东端应连接到国道上。

3、应适当增加绿化用地面积,建议围绕中心湖区设置集中公共绿地,同时增加组团内的绿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