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0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商贾(jiǎ)幽咽(yè)青冥(míng)琴弦(xián)B.呕哑嘲哳(zā)霜鬓(bìn)镂空(lòu)封狼居胥(xū)C.东船西舫(fǎng)钿头银篦(dìng)敛容(liǎn)窈(yáo)窕淑女D.荻花(dí)参差(cēncī)金戈(gē)轻拢慢捻(niǎn)【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实力。A.“商贾”中的“贾”读音错误,应当为“gǔ”。B.“呕哑嘲哳”中的“哳”读音错误,应当为“zhā”。C.“钿头银篦”中的“钿”读音错误,应当为“diàn”;“窈窕淑女”中的“窈”读音错误,应当为“yǎo”。故选D。

2.下列对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停:刚刚停止B.如听仙乐耳暂明暂:短暂C.最难将息将息:养息,休息D.幽咽泉流冰下难难:艰难,形容乐声滞涩难通。【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实力。B.暂:突然。句意:现在我听了你的曲子,就仿佛听了仙乐一样,耳朵突然清明白。故选B。3.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杯古》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千古”修饰“江山”,表现出深厚的古今兴亡之感,蕴含着对南宋国力日益衰微的深切忧虑。B.“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既赞美历史上的孙权,更为现实中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而深表缺憾。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一句,以韩侂胄草率出兵遭到修败的历史教训,警告刘义隆切勿草率出兵。D.“凭谁问:廉颜老矣,尚能饭否”用廉颇的故事,含蓄地表达自己不被重用的愤慨。【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实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细致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C项,“以韩侂胄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的历史教训,警告刘义隆切勿草率出兵”不对,“元嘉草草”三句写历史典故,这里作者引来讽喻孝宗时的符离之败,并提示即将起先的北伐当引为教训。故选C4.下列有关诗词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风格豪壮悲凉,用典贴切自然,具有劝服力和意境美。B.《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疑问,反映出一种因功业未成产生的悲观消极心情。C.《登高》颈联概括了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的生活,情感深厚悲慨。D.《声声慢》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实力。B.“反映出一种因功业未成产生的悲观消极心情”错误,诗人感觉时间易逝,以短短的人生不足以实现他凌云的豪情。恰恰从侧面反映了诗人的豪情壮志。故选B。5.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语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非利足也(灵敏)②金就砺则利(锋利,锋利)B.①而绝江河(横渡)②冰泉冷涩弦凝绝(断,停顿)C.①圣人无常师(老师)②吾师道也(学习)D.①其皆出于此乎(产生,发生)②其出人也远矣(超过)【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实力。A.利,脚走得快。句意:并不是脚走得快。故选A。6.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C.而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学于余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答案】C【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实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依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驾驭来推断字词义。说明时要留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更,虚词大多是多义的,详细解答时要依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同时还需做好课内学问的迁移。平常学生中要留意积累虚词的用法和意义。A项,也,前一个,句中表停顿的语气词;后一个,表推断的语气词。B项,则,前一个,表转折的连词,相当于“却”;后一个,表承接关的连词,相当于“那么、就”。C项,于,两个都是介词,向。D项,乎,前一个是介词,于;后一个是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故选C。【点睛】文言虚词:驾驭虚词推断“五法”和备考“三抓”。“五法”是指:1.语境推断法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详细意义和用法,必需结合详细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用“焉”作例子来说明。例“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躲藏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的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的“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怪的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而“圣心备焉。(荀子《劝学》)”中的“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2.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比如“也”,句末助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再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广将军之谓乎”,因为“其”不能作主语;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肯定)无忘乃父之志”。3.对称分析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像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像。由此可从句中熟识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例如“舟遥遥以轻愚,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再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中“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4.语法分析法。这种方法是依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句,“其”不作句子成分,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当是副词。再如“相如因持璧却立。”考察语法结构,主语是“相如”,进一步考察“持璧却立”不会是连动结构,作谓语,由此可见,故句中“因”的用法作“于是、就”解。5.代入检验法。将推断出来的意义代入句子中,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即可验证精确。如“而、且”都有表承接、转折的意义,若判为承接,可用“就、随后、那么”替代;若判为转折,可用“可是、但是”替代;替代后若前后语意不通畅,说明推断不准。该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7.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学形式,兴于唐代,发展于五代,盛行于宋代。B.词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章、诗余等。C.词按字数的多少,可以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按是否分段划分,词又可分为单调、双调、三调、四调。D.“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表示词的内容,同时规定了字数、平仄、押韵等。【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驾驭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实力。D.“它表示词的内容”说法错误,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题目与内容有关。故选D。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是宋代最宏大的词人之一,后人将他与同为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合称为“苏辛”。B.韩愈是中唐散文家、诗人,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宋八大家”之一。C.李白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创建了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D.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后期词充溢伤感情调,表达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驾驭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实力。A.“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说法错误,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词人。故选A。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中国书法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它是由中国方块文字生发出来,凭借视觉语言,通过线条技巧、字体样式、章法布局和风格特征来抒情达意的艺术形式。它寄予着中国文人对自由精神的终极追求。传闻在黄帝时代仓颉创建了文字。从字体的演化发展来看,中国文字大体经验了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春秋战国时期金石竹帛文、秦代小篆、汉代隶书、魏晋至今的楷书等六个阶段。从字体的审美角度来看,汉字大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篆、隶、楷书,它们结构均衡内敛,如雄兵列阵,壁垒森严,具有静态美;另一类是行、草书,它们结构欹斜飘展,如花飞花发,云卷云舒,具有动感美。正如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指出的:“书凡两种:篆、隶、楷为一种,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正是汉字深邃玄妙、变更多端的形态,扩展了我们对书法艺术摹写和创作的审美维度,由此产生了中国历代的书法大家。汉字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创作已成为中国文人的自觉常态,出现了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书法家群体。历经唐宋元明清时期,欧阳询、颜真卿、苏轼、米芾、赵孟頫、董其昌、邓石如等众多书家群星绚丽,他们留下的作品也成为后世临摹和借鉴的典范。正如古希腊艺术遵循“黄金分割”一样,汉字也有其独特的造型规律和结构组织。故而在书法的表现上,历代书家都留意字的形体结构,遵循肯定的法则。所谓“点画调匀,上下均平”“左缩右伸,画短直长”就是对书法形体构造很好的概括与归纳。当然,书法单纯地追求稳妥、均衡和秩序,易导致法度森严,压抑人的情感,束缚人的创建。因此,精神上的审美追求构成了书法创作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自书法艺术产生以来,历代书家都强调书法创作是情感的抒写过程,是对自然志向化的摹写。他们在书法临摹与创作过程中,留意心灵的感受和精神的追求。据《周易•系辞下》载:“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仰天”与“俯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思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代书家的文化性格特征,甚至干脆被用来作为书法审美的基本原则。从汉唐时期起先,书法又始终围围着“载道”这个轴心。《说文解字》云:“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行乱也。”这是中国文字独有的精神审美所在。中国古代书家在创作中灌注了精神上的寄予,企图以此获得心灵上的自由。他们在作品中追逐书法特性的张扬,试图达到用语言无法形容的精神境界。如钟繇的《宣示表》结体自然,沉雄浑厚;陆机的《平复帖》古朴秀美,潇洒随意;王羲之的《圣教序》风流高华,俊逸清爽;米芾的《蜀素帖》不激不励,雍容大雅;王铎的《草书诗卷》恣肆奇崛,参差错落……全部这些宏大作品,无不以意蕴深醇、风规自远感染并浸润着我们。(取材于罗中玺的《书法的审美意识与评判标准》)材料二当代书法是从传统文化的“断层”“决裂”中走过来的。传统士阶层的消亡,社会文化土壤的变更,促使书法与其好用性渐渐剥离,使其艺术性更显纯粹。20世纪以来,殷墟甲骨、武威木简、楼兰文书、敦煌经卷等丰富的书法文物的出土,变更了传统书法史的叙述,也变更了书法审美、书法品评的标准。在此背景之下,“民间书法”“艺术书法”“学者书法”“现代书法”等流派纷纷登场。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碰撞、沟通与相互影响,加上全球一体化的潮流,古老的中国书法即使再“艺术”,也不能关起门来无视“窗外的风景”。何况,中国文化一直具有极大的包涵性,它有吸取、融合一切外来文化的气度与能量。一些当代中国书法作品在装饰装潢等方面就吸取了西方艺术的灵感。这些既是传统的书法艺术在当代的境遇,也是书法品评标准“多元化”的表征。虽然“多元化”是当代书法的一大特征,但书法品评也存在着共同的标准,那就是品评的“视觉化”。“视觉化”将依附于书法中的非书法因素(如创作者的道德情操、社会影响等)进一步剥离,可以说是更“本体化”了。“视觉化”特征的不断强化是基于这样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即展览成为当代书法创作与审美的主导力气,书法艺术已经从传统的书斋式进入了现代展厅式的艺术语境。在书斋语境下的书法品评,留意的是作品与作者的合一,甚至更关注作为创作主体的人的因素。例如,在领悟了颜真卿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精神之后,再来欣赏他的书法作品,会更深化地体会到其中大气磅礴、雄浑豪迈的气概。但是在展览语境下,作品是首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因素,人的因素隐逸于作品背后。而且更多时候观者与作者是分别的、生疏的,观者只对作品品评,可以说是针对作品的纯形式品评。尤其在竞赛性展览中,品评是通过作品而相识人的。“视觉化”带来的另一个变更是书法作品欣赏方式的变更。传统书斋式的书法欣赏与品评大多是文人间的展玩、沟通,对其展玩的过程更感爱好,书法作品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媒介。例如,古人欣赏手卷的方式是从右往左看,犹如我们阅读古书一般。观看时每次从圆形木轴那侧绽开,看过的部分短暂先松散地卷在手卷的木条四周,欣赏时每次绽开约一臂的长度。在欣赏完之后,观者须要从后往前、一段一段地将手卷再卷回去。当然他完全可以只是快速而机械地回卷一遍,但有些鉴赏家更宠爱在回卷的过程中从左到右反向欣赏一遍,且时常地停下来回顾一些特殊有意思的细微环节。现代展厅语境下的书法品评则是“看图式”的,观众对作品一览无遗,并没有机会亲自绽开作品渐渐欣赏。当代书法品评与展览关系紧密,学书之人莫不口言展览。展览的兴起,评比机制的逐步完善,更加突出了品评书法以作品说话的特征。总之,当代书法品评标准的“多元化”与“视觉化”推动了当代书法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一些弊端。近年来在重要书法展评中,多次强调了对貌似特性张扬实则书写技能低劣的“丑书”的批判;利用高科技手段丰富了书法作品欣赏的方式;增加了现场面试作者的要求,重新强调了对作品背后人的因素的重视……可以说,传统书法品评正在做当代的回来。(取材于梁文斌的《书法品评的标准问题》)9.依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文字的字体大体经验了六个阶段的历史演化发展过程。B.汉字的造型规律和结构确定了书法创作须要遵循肯定法则。C.“字以载道”“字为道本”是中国文字独有的精神审美内涵。D.“仰天俯地”的传统文化思维确定了中国历代书家的性格。10.依据材料一,下列对古代书法家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家的艺术成就远不如唐宋以来的众多书法家。B.中国古代书法家在现实中饱受压抑,企图以书法获得心灵的自由。C.中国古代书法家创作了诸多特色显明、意境深厚、风格高远的作品。D.中国古代书法家特性张扬使作品达到了语言无法形容的精神境界。11.依据材料一,下列关于中国书法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书和草书比楷书更能扩展书法艺术摹写和创作的审美维度。B.王羲之创作《兰亭集序》时已经达到了书法创作的自觉常态。C.书法是具有创建性的艺术,不能单纯追求形体结构匀称有序。D.在书法创作中经常须要通过对自然的视察来获得灵感和启发。12.依据材料二,下列对当代书法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当代多种书法流派的出现与书法文物的新发觉亲密相关。B.当代书法因为社会文化的变更已经失去了它的好用价值。C.“展厅式”的书法品评确定了当代书法艺术走向“视觉化”。D.在书法品评标准多元化的背景下出现了技法低劣的“丑书”。13.欣赏当代书法作品应当遵循怎样的原则?请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条概括。【答案】9.D10.C11.A12.B13.①既要留意欣赏字形体结构,也要关注作品蕴含的心灵感受和精神追求。②既可以在展览中作“看图式”欣赏,也可以借鉴传统书斋中的“展玩式”欣赏。③要留意作品与作者的合一。【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实力。D.“‘仰天俯地’的传统文化思维确定了中国历代书家的性格”错误。结合文本内容“‘仰天’与‘俯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思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代书家的文化性格特征,甚至干脆被用来作为书法审美的基本原则”分析,原文只是说影响着中国历代书家的文化性格特征。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实力。A.“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家的艺术成就远不如唐宋以来的众多书法家”错误。结合“汉字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创作已成为中国文人的自觉常态……留下的作品也成为后世临摹和借鉴的典范”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家的艺术成就远不如唐宋以来的众多书法家”于文无据。B.“中国古代书法家在现实中饱受压抑”错误。结合“中国古代书家在创作中灌注了精神上的寄予,企图以此获得心灵上的自由”分析可知,“中国古代书法家在现实中饱受压抑”于文无据。D.“作品达到了语言无法形容的精神境界”错误。结合“他们在作品中追逐书法特性的张扬,试图达到用语言无法形容的精神境界”分析可知,原文是“试图达到”。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实力。A.“行书和草书比楷书更能扩展书法艺术摹写和创作的审美维度”错误。结合“汉字大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篆、隶、楷书,它们结构均衡内敛,如雄兵列阵,壁垒森严,具有静态美;另一类是行、草书,它们结构欹斜飘展,如花飞花发,云卷云舒,具有动感美”分析可知,原文两者是并列关系,没有详细比较。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实力。B.“已经失去了它的好用价值”错误。结合“传统士阶层的消亡,社会文化土壤的变更,促使书法与其好用性渐渐剥离,使其艺术性更显纯粹”分析,原文是说促使书法与其好用性渐渐剥离,并没有说已经失去了它的好用价值。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实力。结合“汉字也有其独特的造型规律和结构组织。故而在书法的表现上,历代书家都留意字的形体结构,遵循肯定的法则”“自书法艺术产生以来,历代书家都强调书法创作是情感的抒写过程,是对自然志向化的摹写。他们在书法临摹与创作过程中,留意心灵的感受和精神的追求”“中国古代书家在创作中灌注了精神上的寄予,企图以此获得心灵上的自由。他们在作品中追逐书法特性的张扬,试图达到用语言无法形容的精神境界”分析,既要留意欣赏字的形体结构,也要关注作品蕴含的心灵感受和精神追求;结合“传统书斋式的书法欣赏与品评大多是文人间的展玩、沟通,对其展玩的过程更感爱好,书法作品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媒介”“现代展厅语境下的书法品评则是‘看图式’的,观众对作品一览无遗,并没有机会亲自绽开作品渐渐欣赏”分析可知,既可以在展览中作“看图式”欣赏,也可以借鉴传统书斋中的“展玩式”欣赏;结合“在书斋语境下的书法品评,留意的是作品与作者的合一,甚至更关注作为创作主体的人的因素”分析可知,要留意作品与作者的合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东平宪王刘苍,建武十五年封东平公,十七年进爵为王。苍少好经书,有智思,显宗甚爱重之。是时中兴三十余年,四方无虞,苍以天下化平,宜修礼乐,乃与公卿共议定南北郊冠冕、车服制度及光武庙登歌、八佾舞数,语在《礼乐》《舆服志》。四年春,车驾近出,观览城第,寻闻当遂校猎河内,苍即上书谏曰:“臣闻时令,盛春农事,不聚众兴功。动不以礼,非所以示四方也。”帝览奏,即还宫。苍在朝数载,多所隆益,而自以至亲辅政,声望日重,意不自安。上疏归职,帝不听。其后数陈乞,辞甚恳切。五年,乃许还国。肃宗即位,敬重恩礼逾于前世,诸王莫与为比。后帝欲为原陵起县邑,苍闻之,遽上疏谏,帝从而止。自是朝廷每有疑政,辄驿使咨问。苍悉心以对,皆见纳用。六年冬,苍上疏求朝。帝以苍冒涉寒露,遣谒者赐貂裘,使大鸿胪窦固持节郊迎。帝乃亲自循行邸第,豫设帷床。苍以受恩过礼,上疏辞曰:“臣闻卑高列序,上下以理。陛下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中宫注亲拜,事过典故,臣惶怖战栗,诚不自安。此非所以示群下、安臣子也。”帝省奏叹息,愈褒贵焉。苍还国,疾病,帝驰遣名医,使者冠盖不绝于道。明年正月薨。元和三年,幸东平宫,帝追感念苍,谓其诸子曰:“思其人,至其乡;其处在,其人亡。”因泣下沾襟。初,苍归国,骠骑时吏丁牧、周栩以苍敬贤下士,不忍去之,遂为王家大夫,数十年事祖及孙。帝闻,皆引见于前,既愍其淹滞,且欲扬苍德美,即皆擢拜议郎。论曰:孔子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若东平宪王,可谓好礼者也。若其辞至戚,去母后,岂欲苟立名行而忘亲遗义哉!盖位疑则隙生,累近则丧大,斯盖明哲之所为叹息。呜呼!远隙以全忠,释累以成孝,夫岂宪王之志!(取材于《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注】中宫:皇后居住之处,借指皇后。1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苍以天下化平以:认为B.寻闻当遂校猎河内寻:不久C.上疏归职,帝不听听:允许D.帝省奏叹息,愈褒贵焉省:反省1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动不以礼,非所以示四方也不依据礼法而实行的行动,不是用来昭示四方的做法B.敬重恩礼逾于前世,诸王莫与为比(肃宗)尊奉恩礼超过前代,历代帝王中没有人能够与他相比C.自是朝廷每有疑政,辄驿使咨问从这以后,朝廷每有疑而难决的政事,总派人(前往)征求(刘苍的)看法D.中宫亲拜,事过典故皇后亲自(向臣)行拜礼,(臣所接受的)礼遇超越了常例的规定1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刘苍作为皇亲被封王,但其影响大、有声望靠的是自身才智。B.刘苍多次向帝王提看法,非但没有触怒帝王,反而很受器重。C.刘苍经验艰辛朝见君王,肃宗到郊外迎接以示对刘苍的敬重。D.丁、周二位辅佐刘家几代人的事实,侧面显示出刘苍的魅力。17.文中说:“若东平宪王,可谓好礼者也。”结合文意,概括东平宪王的“好礼”表现在哪些方面,并作简要说明。【答案】14.D15.B16.C17.①修治礼乐。太平安定后,与公卿大臣拟定了南北郊祭祀和冠冕车服等礼乐制度。

②以礼谏君。制止显宗皇帝在农事繁忙时打猎,制止肃宗皇帝想替原陵建立县邑的行为。

③进退有仪。当声望日隆时,上疏请归;回朝朝见时,对自己“受恩过礼”表达担心。

④礼遇贤者。敬重丁牧、周栩等士人。【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实力。D.省,察看;句意:皇上看了奏疏后连连叹息。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实力。B.句意:肃宗即位后,对刘苍的敬重和礼遇超过前代,诸王没有谁能和刘苍相比较。敬重的对象应是“刘苍”,且“诸王”并非“历代帝王”。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实力。C.“肃宗到郊外迎接以示对刘苍的敬重”错误,由“帝以苍冒涉寒露,遣谒者赐貂裘,使大鸿胪窦固持节郊迎”可知,人事对应有误。原文是肃宗派谒者赐给他貂皮外套,又派大鸿胪窦固执节在郊外迎接,不是肃宗迎接。故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意的实力。此题“好礼”指的是“爱好礼节、恪守礼道”,考生先要文中找到详细的事务,然后进行概括。(1)第一段中有:是时中兴三十余年,四方无虞,苍以天下化平,宜修礼乐,乃与公卿共议定南北郊冠冕、车服制度及光武庙登歌、八佾舞数,语在《礼乐》《舆服志》。表现了他修治礼乐。(2)其次段中有:动不以礼,非所以示四方也。写了他以礼谏君。制止显宗皇帝在农事繁忙时打猎,制止肃宗皇帝想替原陵建立县邑的行为。(3)第三四段讲了他进退有仪。当声望日隆时,上疏请归;回朝朝见时,对自己“受恩过礼”表达担心。(4)五六两段中,“初,苍归国,骠骑时吏丁牧、周栩以苍敬贤下士,不忍去之,遂为王家大夫,数十年事祖及孙”重点讲解并描述了他礼遇贤者。敬重丁牧、周栩等士人。参考译文:东平宪王刘苍,建武十五年被封为东平公十七年进爵为王。刘苍少年时好读经书,很有才智谋略,显宗特别宠爱和看重他。这时汉朝中兴已三十多年,四方没有忧患,刘苍认为天下平和安定,应整治礼乐,就与公卿共同议定南北郊实行大祭时的冠冕乘车着服等制度,以水平四及光武庙升堂奏歌、乐舞行列的数目,他议定的制度都记载在《礼乐》、《舆服志》里。永平四年春,显宗到京师旁边巡游,欣赏城市房屋,不久听说将到河内设置栅栏猎取野兽,刘苍就上书劝阻道:“臣听说按时令规定,仲春农事繁忙,不应聚集众人兴建工程。不依据礼而实行的行动,不是昭示四方的做法。”皇帝看完了奏疏,马上返回了宫中。刘苍在朝多年,多有建树,可考虑到自己凭近亲关系而辅佐朝政,声望一每天提高,内心总感到担心。便上疏恳求辞去所担当的职务,显宗不接受他的恳求。后来刘苍又多次上书恳求,言辞特别恳切。永平五年,才允许他返还封国。肃宗即位后,对刘苍的敬重和礼遇超过前代,诸王没有谁能和刘苍相比较。后来肃宗想替原陵修县邑,刘苍听说了,赶忙上疏劝谏,皇上听从劝阻并停止了兴建县邑。从这以后,朝廷每有疑而难决的政事,总常人前去征询刘苍的看法。刘苍总是一心一意地应对,他的看法也都被接受实行。建初六年冬,刘苍上疏恳求朝见。肃宗因为刘苍一路上冒霜露艰难跋涉,派谒者赐给他貂皮外套,又派大鸿胪窦固执节在郊外迎接。肃宗亲自巡察他的府第,事先设好帷幕卧床。刘苍认为受到的恩惠超过了仪礼,上疏辞谢说:“臣听说卑贱者与尊贵者,低与高按次序排列,上与下的关系要合理。陛下亲自屈尊,降礼于下臣,每次宴享接见,皇后亲自向臣行拜礼,臣所蒙受的礼遇都超越了常例的规定。臣惶恐颤抖,实不能心安。这并不是昭示百姓、安抚臣子的做法。”皇上看了奏疏后连连叹息,更加褒奖和看重刘苍。刘苍回到封国,患病了,肃宗急速派遣名医去看病,使者的车马在路上来来往往,不绝于道。其次年正月刘苍死了。元和三年,肃宗住在东平国王宫,追溯往事,触发了思念刘苍的情怀,对他的几个儿子说:“思慕那个人,来到他的居住地方;那个地方还在,而那个人已死。”于是落了泪,沾湿了衣襟。起初,刘苍回到封地,骠骑时吏丁牧、周栩因为刘苍敬重士人,不忍心离开,就担当王府的大夫,几十年来侍奉刘苍祖孙几代。皇帝听到这一状况,将两人叫到面前,为了怜惜他们久留王府,也准备通过他们传播刘苍的奇妙品德,提拔他们都当了议郎。评论说:孔子说“贫困而不谄媚,富贵而不骄做,不如贫困却欢乐,富贵却爱好礼节”。像东平宪王刘苍,可说是爱好礼节的人。像他辞别最亲近的亲属,离开母后,莫非是为树名取誉而忘掉亲人、抛弃义理吗!因为位高引起皇帝疑心,隔阂就会产生,欲望太大往往损失就大,这就是明智者为其叹息的原因。唉!远离隔阂以保全忠君之道,消退贪欲以成就孝道,这莫非不是宪王刘苍的本志吗!18.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子曰:“事父母几【1】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2】而不怨。”(《里仁》)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注释:【1】几:稍微,宛转。【2】劳:忧愁。(1)请说明“不敬,何以别乎”与“民德归厚”。(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选文中提到的“孝”包括几方面内容。【答案】(1)“不敬,何以别乎”:假如对父母不敬重听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分呢?“民德归厚”:民心归向淳厚。(2)①赡养父母时不仅物质上要满意,更要发自内心的敬重;②对父母提看法时,要委婉,即使不被接受也要敬重,虽然忧愁,但不冒犯怨恨;③父母死亡时,要慎重对待,并发自内心的追念。【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翻译文言文句子以及把握作者观点看法的实力。(1)“何以”,怎么;“别”,区分,分别。(2)“民德”,指民心,民风。“厚”:朴实,淳厚。【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和提出自己见解的实力。依据材料一“是谓能养”“不敬,何以别乎”可知,“孝”表现在赡养父母时不仅要满意物质上的需求,更要发自内心的敬重。材料二的意思是父母有过错的话,我们应当柔声下气去给他劝谏,跟他讲道理,你不能够粗暴、不能够板起面孔。假如见到父母不能听受你的劝告,还是执意认为自己是对的,那你要敬重,必须要敬重他,不行以跟他闹翻脸。可见,“孝”表现在对待父母的看法上要敬重。材料三“慎终”“追远”意思是细致办理父母丧事,追怀、祭祀历代祖先,儒家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接着和表现,认为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培育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可见,“孝”还体现在父母死亡时,要慎重对待并发自内心的追念。参考译文: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假如对父母不敬重听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分呢?”孔子说:“事奉父母,(假如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告他们。(自己的看法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敬重敬,并不违背,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丧事,敬重地祭祀远代祖先,就能使民心归向淳厚了。”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列小题。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1】【宋】辛弃疾郁孤台【2】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3】,可怜多数山。青山遮不住,终归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4】。注释:【1】公元1175至1176年(淳熙二、三年)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造口一名皂口,南渡之初,金人追逐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2】郁孤台:唐代地方官李勉在贺兰山上修建了郁孤台,借此遥望皇帝的宫阙。【3】长安:此处代指宋都汴京。【4】鹧鸪:鸟名,啼声凄苦。19.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将连绵的“清江水”与“行人泪”联系在一起,写出了南宋人民国破家亡之痛。B.“望长安”表现了词人虽然对长安城有无限的憧憬与宠爱,却被重重山峦阻隔。C.“青山遮不住”一扫围堵封闭之感,“终归”一词表现了词人坚毅的信念。D.“愁余”意即“使余愁”,词人借鹧鸪的凄苦啼叫来示意国事之艰难和自身之愁苦。20.古代诗歌中常借助鸟鸣声来传达诗人的情感,下列诗句中的鸟鸣声所蕴含的情感与“山深闻鹧鸪”不相像的一项是()A.远雁下平沙,响亮遗凄唳。(《湘江秋晓》刘道)B.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台城》韦庄)C.胡雁拂海翼,翱翔鸣素秋。(《赠崔郎中宗之(时谪官金陵)》李白)D.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郴州旅舍》秦观)21.诗人各种情感的产生,均是受客观外物触发感召的结果。在这首词中,词人借所见山水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详细分析。【答案】19.B20.B21.①此词写作者登郁孤台远望,接受比兴手法,“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

②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家国沦亡之创痛和收复无望的悲愤。以清江水指“行人泪”,抒发南宋百姓国破家亡的苦痛;以遮拦住都城汴京的“多数山”喻指敌人,表达收复无望的悲愤。

③下片借景生情,既有收复国土的信念,又有困难重重的愁苦与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之情。以“终归东流去”的清江水坚决收复国土的信念,又借深山鹧鸪表达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思想情感的实力。B.“对长安城有无限的憧憬与宠爱”错,这里的“长安”代指的是宋都汴京,“望长安”表达了诗人满怀忠愤的情感。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实力。“山深闻鹧鸪”中鹧鸪的鸣叫代表愁绪。A.由“遗凄唳”可知雁叫代表秋思的愁绪和凄凉。B.由“六朝如梦”和“空”可知鸟啼代表对六朝繁华如梦般消逝的感慨。C.由“时谪官金陵”可知,雁鸣代表被贬谪的忧愁。D.由“孤馆”“斜阳暮”等可知杜鹃声代表愁绪。故选B。【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实力。“郁孤台下清江水。”“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明显有满腔磅礴之激愤,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词人身临隆祐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国脉如缕之危,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之未雪,乃将满怀之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以清江水指“行人泪”,抒发南宋百姓国破家亡的苦痛;“西北望长安,可怜多数山。”长安指汴京,西北望犹言直北望。以遮拦住都城汴京的“多数山”喻指敌人,表达收复无望的悲愤。遥望西北长安,惋惜有多数青山重重遮拦,望不见也,境界遂一变而为具有封闭式之意味,顿挫极有力,写出自己的满怀忠愤。总之,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家国沦亡之创痛和收复无望的悲愤。“青山遮不住,终归东流去。”赣江北流,此言东流,词人写胸怀,正不必拘泥。多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换头是写眼前景,若言有寄予,则似难以指实。若言无寄予,则遮不住与终归二语,又明显带有感情色调。周济云:“借水怨山。”实是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终归东流去”,“终归”二字更见深厚有力。返观上阕,清江水既为行人泪之象喻,则东流去之江水如有所喻,当喻祖国一方。多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遮不住东流,则其所喻当指敌人。在词人潜意识中,当并指倒戈派。“东流去”三字尤可体会。此处借“终归东流去”的清江水坚决收复国土的信念。“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情词境又作一大顿挫。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苍茫又具封闭式意味之境界,无异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而暗应合上阕开头之郁孤台意象。“正愁余”,楚骚哀怨要眇之色调,愈添意境沉郁凄迷之氛围。更哪堪闻乱山深处鹧鸪声声。结笔借深山鹧鸪表达了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22.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1)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2)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_____________!(3)可堪回首,______________,一片神鸦社鼓。(4)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6)______________,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7)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8)______________,桃李罗堂前。(9)憔悴损,______________?(10)我有嘉宾,______________。(11)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快乐颜?(12)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答案】①.君子生非异也②.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③.佛狸祠下④.是夕始觉有迁谪意⑤.同是天际沦落人⑥.羽扇纶巾⑦.艰难苦恨繁霜鬓⑧.榆柳荫后檐⑨.如今有谁堪摘⑩.鼓瑟吹笙⑪.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⑫.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实力。默写的时候要留意如下词语:“生”“佛狸祠”“谪”“纶”“堪”“事”“稠”。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每一寸墙,每一朵花上海的公路犬牙交织,总共5000多条,每年还会新辟出来一些路。每到年初,我会摊开新的上海地图,像看棋盘一样看上半天。每一次,最早映入眼帘的是那些熟识的公路。我有点路盲,找到它们,犹如找到坐标,这才能厘清生疏的新公路有多远、处在什么方位、如何能到达。其实,我从不主动探访那些生疏的路,只是怀有一些新奇而已。说来惭愧,在上海居住超出60年,我熟识的公路极有限。或许躲在书斋里,深陷写作的时间过多;或许我的居住、办公几乎集中在内环里,和母亲、兄弟的距离,按现在的说法,都是“一碗汤”的距离。个别亲友住得远,我每年邀请他们来这边聚餐一次,或改视频联系了。熟识的路,特殊是有讲头、往深里看有缘的路有几处。想想每个人的人生也就一条路,生活中能有几条可恋的路,就不觉得贫瘠。饱含深情的路未必和个人成长、情感轨迹、生命记忆相交织。爱上一条路,有时像爱上一个人,起源于某种相遇、相投,有时只是冥冥之中的偶然。新华路,我从没在那儿居住过,但宠爱去。次数多了,那里的每一寸墙、每一朵花我几乎都认得。1982年5月的一个中午,我第一次去新华路。20世纪七八十年头,这里曾是“国宾道”,重要的外国来宾来往虹桥机场,车子都从这里经过。当时我匆忙而去,不为公路风情、外国弄堂的建筑风格,直奔新华路邮局。当时的我是初出茅庐的文学新人,星星点点发表了一些作品,于是报社、杂志社、出版社接连寄来样书和稿费,须要本人去邮局领取。从未去过的生疏公路,我心存新奇。从定西路左拐进入新华路,前行几十步,内心涌出一阵怀疑;太熟稔了,又有前世今生一般的亲切感。我找到一个常规的说明,这一截公路不宽,不是车流咆哮的干道,很少直通通对开的十字路口,公路带有微微的弯势,颇为好看,这气质和我从小居住的南昌路相像,于是好感呼之欲出。但是新华路朝气、清丽,不拘于老派;沉稳,不停留在古朴。那里鲜有提鸟笼的、在弄堂口孵太阳的闲人,或什么摩登青年。沿街的洋房把明媚的花园放开来,单纯清丽的初夏扑入我的怀中,耳朵清爽了,仿佛能听得花朵和树叶沙沙地对话,偶然一抬头,园里一棵高瘦的杉树煞是清俊。也有篱笆,篱笆缝隙中探出一支可爱的小花。嫩绿色的花茎上一抹星星似的亮光,雪白的花瓣,橘黄色的花蕊,花朵的形态如一个小风车,妩媚中带一点淘气和任性。迎着微风,仿佛能飒飒地飞转起来,它仿佛在对我微笑,让我回到童年南昌路老宅内绿意盎然的小花园,内心浮动久违的静谧。多好啊,不是每个人都能幸运地找回失去的童年心境。我略带痴迷地在微笑绚丽的风车茉莉旁边兜兜转转,听民族乐团隐隐的琴声,欣赏法国梧桐合抱而起的“梧桐隧道”、一些有浮雕的美丽老别墅、欧式的半圆形阳台。也在那一年底,我结识了我家先生。他是我中学好友的高校同窗,他家恰巧住在新华路老别墅群的后面。婚后,我俩周末去看婆婆,晚餐后回自己的小家,会特意绕过老别墅区,在新华路上走一段夜路。那里夜间灯光朦胧,无比静谧,仿佛一座小镇。又过了几年,我们特地把家也安置在新华路旁边。我宠爱早晨天光闪耀的新华路,在葱郁的梧桐树冠覆盖下,它像一条秀丽的河,有光泽,有荡漾感;在那样的早晨漫步,我会有脑子放空的状态,将路人按不一样的走姿和步态,想成鱼类、虾类,和我一起在晨光中自由地游走;缓缓而过的小车,被想成轻舟,颠簸着,渐渐消逝;间或路过的轧得公路发颤的货车,成了伸着颈项的大鳖,笨拙,气昂昂的。我把新华路看成“自己的地方”,有事没事来走走、停停,沉醉在静谧的心境中。我笔下的很多作品,灵感都是在放空的漫步中形成的。新华路160号上海影城,也是我心心念念的地方,在那里度过了很多奇妙的时间。尤其每年电影节期间,我换上宽松的服装,带着大号瓶装水,赶场子似的看很多场电影。有时夜场电影落幕后,顶着一头的星光回家。秋天的新华路有落叶景观。飘落的金色树叶满地,特别有味道。记得有一次我和女儿一路谈笑,在新华路上沙沙、沙沙地踩着落叶,突然,我们默不作声了,被秋天的壮美和伤感深深触及。若干年后,我写《小香咕全传》,里面有一条名叫“沙沙”的小路,孤独的香咕常会去和“沙沙”倾诉心事,每次小路温柔地回复她:沙沙,沙沙。新华路不宽敞,不显赫,不张扬,全长不过2公里多一点。这条路始建于1925年,最初因这一带有个小寺庙,渐渐地聚集人气,成了一条路。它曾叫作安和寺路,1965年改名为新华路。这条路今日的魅力绽放,来自人文和景观,更来自历经近百年的岁月酿就独有的格调和积淀。上海越来越大,车流滚滚,不喧哗、有风采、静美的公路如今已不太多。上海有64条“永不拓宽”的景观路,南京东路、淮海中路、武康路、新华路都在列,原则上说,50年、100年后,这些公路仍会保留基本的风貌。但保持一条公路原有的风骨和风情太难,它们在被岁月销蚀。就在前不久,多少年静静开在新华路上的老牌面包房马可孛罗静静关门了。新华路上的每一寸墙、每一朵花也被变更,我熟识的篱笆也找不到了,但每年5月,我还会当心找寻曾对我微笑的风车茉莉,期盼那枝风车茉莉躲在隐秘的花丛中。惋惜,始终没找到。多少年了,一朵也没有寻到。或许我曾经邂逅的一株白色风车茉莉只是内心偶然闪过的幻影?有这幻影,不惊奇,人总想在时间长河的洗涤中,做回真正的自己。(取材于秦文君的同名散文)23.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活中能有几条可恋的路,就不觉得贫瘠贫瘠:乏味无聊B.太熟稔了,又有前世今生一般的亲切感熟稔:熟识C.但是新华路朝气,清丽,不拘于老派老派:老旧破败D.它们在被岁月销蚀销蚀:磨损,损耗24.作者饱含深情地记述了她所宠爱的新华路。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宠爱新华路?25.文章最终两段作者再次提到风车茉莉,有何用意?请简要回答【答案】23.C24.①新华路和作者从小居住的南昌路相像,使她产生了熟识和亲切的感觉。②作者在新华路可以找回失去的童年心境。③新华路古朴而不沉闷,建筑和植物构成清丽静美的景观。④新华路承载了作者很多奇妙的记忆,有关爱情和亲情的记忆,心灵的静谧,灵感的形成等,这些记忆让作者感到华蜜与奇妙。25.风车茉莉是新华路富有风情的象征,曾经唤起过作者的童年心境。如今再也找寻不到这朵风车茉莉,意味着新华路的风骨和风情已被岁月销蚀,而作者再也找不回童年的心境,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缺憾之情。【解析】【23题详解】本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