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论文选题报告的范文_第1页
历史论文选题报告的范文_第2页
历史论文选题报告的范文_第3页
历史论文选题报告的范文_第4页
历史论文选题报告的范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论文选题报告的范文第1篇历史论文选题报告的范文第1篇以上从总体数据、研究分期和主要议题等方面对迄今为止的秦良玉研究现状作了大致的描述和总结,下面拟在此基础上提出本选题的研究设想。

一.对题目基本重要概念的阐释

首先,对题目中的'几个概念进行必要的解释。

第一,关于时间起止。明清以来,上限为明代后期,下限为2008年。虽然秦良玉死于1648,即清顺治四年,但是在明末的一些私人记载既已有关于秦良玉之零星记述,而在顺治二年五月初二日宣布开馆撰修《明史》[30],至迟从此时起就已经有关于秦良玉形象的认识在史家中逐渐流传。本文拟以这些文献为主,探讨秦良玉形象建构之起点。当然,基于历史的连续性,在必要的时候会借助明清流传下来的秦良玉家族的族谱,对秦良玉家族的某些情况进行回溯;或者将其与其他历史上相似女性进行对比,以见出其独特之处。关于秦良玉形象建构之下限,定在2008年,是因为当年的奥运会在中国北京举行,奥运火炬手身上火凤凰源自三峡博物馆国宝秦良玉战袍,此事件或可称为秦良玉形象在当代凝固化的一个象征。

第二,关于形象。这里稍微多说几句因为在文学研究领域里,涉及到形象的讨论太多,一般认为形象是文学艺术区别于科学的一种反咉现实的特殊方式通常亦特指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本研究中,笔者承认但绝不仅限于此观点。笔者更愿意从形象学的角度来理解秦良玉形象的建构与嬗变。笔者赞成方维规所说:形象学的研究重点并不是探讨形象的正确与否,而是研究形象的生成、发展和影响;或者说,重点在于研究文学或者非文学层面的他者形象和自我形象的发展过程及其缘由。[31]有人也许会担心,用形象学的方法研究地域文学乃至地域文化名人是否妥当?金安利曾提出:中国形象学实践还可以拓展到地域文学(地域文化亦然,引者注)的形象学研究。所谓异国形象,其核心是异族形象,因为在精神文化方面,民族的表现往往比国家更强烈。中国的形象学实践应该考虑到这一点,研究国内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反映在文学中的互相观察和体认。[32]在很长一段中间,中原文明影响下的主流精英们往往把秦良玉当做主流之外的西部少数民族的杰出女性人物,因此,对这些精英意识中的秦良玉形象研究,不妨用形象学的相关方法。

第三,关于建构这个概念,曾经受文新学院邓伟老师的启发,在此向他表示感谢。笔者认为,每一个时代的关于秦良玉的形象,都是当时各种力量,基于自己思想、情感、意志,立场、态度、形势等作出的一种诠释,这种诠释不是被动的追随,而包含着解释者的再认识、再解释、再创造。所以,基于这些形象是每一代人用自己的思维建设、构造或许还有叠加,迁移出来的,所以我用了建构这个概念。这个概念与结构主义/建构主义[33]都有着千丝万缕之联系。我认为在微观层次上梳理、归纳每一个时代的秦良玉形象都不妨从建构的角度,分析当时的秦良玉形象的生成历程。

第四,关于嬗变一词。秦良玉形象不是一个单数,而是一个复数概念,也就是说历经各个时代,有沿有革,似乎用演变或嬗变都可,但从《说文解字》中得知:嬗,缓也。从女,亶声。一曰传也。[34]由此可见,嬗变包含两个特征,1.是变化非常缓慢;2.是变化中有继承。在笔者看来,从明末至今,秦良玉形象有逐步的改变,但此改变是在长时段视野中所见出之缓慢变化。所以,研究其嬗变的目的,就是从整体上,宏观地研究清楚以下问题在各个时代,秦良玉形象被相关的创造者、接受者做了什么加法和减法,什么地方进行了放大和缩小,什么地方遭到去蔽和遮蔽。

二.选题的研究意义和独创性

在以上对选题界定的基础之上,下面将对此选题的研究意义和选题独创性方面略做阐述:

首先是本选题的研究意义:秦良玉文化是近几十年来重庆地域文化研究中的重点和热点之一,对市县两级地方政府提升本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具有比较重大的现实意义。清理明清以来秦良玉形象之建构及嬗变的历史,对研究和传播秦良玉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学术意义,对重庆文化研究在纵深方向上推进有着较为直接的作用。

其次是本选题的独创性/创新点,简要的表述至少有以下三点:①迄今尚未见使用形象学方法分析秦良玉之研究成果②将史学、文学等多种文献进行综合研究,视野比较开阔③本研究对重庆文化研究有切实的推进之功④运用西方文化思潮中的一些观点、方法,剖析中国本土文化个案,在方法论层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历史论文选题报告的范文第2篇论满蒙之和亲--以皇太极时期满蒙联姻为例学生姓名历史学指导教师论文(设计)题目论满蒙之和亲--以皇太极时期满蒙联姻为例一、选题原因、意义和研究动态

1、选题原因2009年7月20日至22日在呼和浩特召开“海峡两岸清代满蒙联姻与边疆治理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港澳台学术交流中心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承办。

会议就清代满蒙联姻问题和边疆治理问题展开讨论,满蒙联姻问题成为现如今研究清代史的重要历史活动。

2、选题意义(1)和亲是指两个不同民族_或同一种族的两个不同_的首领出于“我所用”的目的所进行的联姻。

以联姻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是古代王朝、_、部族之间时常采用的一种手段。

而重视以联姻为方式来巩固其统治,在中国封建王朝中以清代为最。

其联姻范围、人数均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在联姻形式上也表现为多样性。

这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

(2)我国国内对于满蒙和亲的研究课题很多,如张占生的《清代满蒙和亲浅析》,秦用洲的《满蒙联姻与汉唐和亲之比较》,杨怡丁晚录的《后金至清初满蒙关系演变考述——以满蒙联姻为例》华立《清代的满蒙联姻》,牛海祯《简论清王朝的满蒙联姻政策》,

陈京《试论清朝满蒙联姻政策的特点及其积极影响》,吕文利《“海峡两岸清代满蒙联姻与边疆治理学术研讨会”综述》崔明德《近五十年来和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各位学者专家就清代满蒙联姻政策的内容、特点、意义及与历朝历代和亲政策的比较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与论证。

3、研究动态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上网搜集资料可知,在研究满蒙联姻上,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满蒙联姻政策的背景、内容、特点、意义及与历朝历代和亲政策的对比。

主要就和亲政策本身进行阐述论证。

如张占生《清代满蒙和亲浅析》,秦用洲的《满蒙联姻与汉唐和亲之比较》,杨怡丁晚录的《后金至清初满蒙关系演变考述——以满蒙联姻为例》华立《清代的满蒙联姻》,牛海祯《简论清王朝的满蒙联姻政策》,陈京《试论清朝满蒙联姻政策的特点及其积极影响》关于满蒙联姻政策影响方面的讨论及通过联姻政策进而认识满蒙民族关系,清朝边疆管理问题。

如吕文利《“海峡两岸清代满蒙联姻与边疆治理学术研讨会”综述》崔明德《近五十年来和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综上所述,目前研究多在满蒙和亲政策总体上进行研究论证,较少以单独一位帝王当政期间满蒙联姻政治活动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清太宗皇太极时期满蒙联姻政策进行研究。

二、论文主要内容和观点文章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是引言部分,提出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且对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第二部分为满蒙联姻研究现状分析;第三部分针对满蒙联姻研究问题中以皇太极时期联姻政策进行分析论述;第四部分为结论部分。

本文通过对现代史学界对满蒙联姻历史研究的现状,参考分析综合其精华,并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阐述论证,本文认为努尔哈赤时期,尽管这一时期满蒙双方,在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中结成同盟,但二者的联盟关系尚不稳定,集中表现为蒙古各部经常由于各种原因背叛甚至袭击努尔哈赤。

历史论文选题报告的范文第3篇我的论文题目是《明清以来秦良玉形象的建构与嬗变》,明清以来,准确的界定是指明末清初以来,其时间下限是2008年。为什么选择秦良玉而不选其他人呢?第一个,这是本土文化名人,研究本土文化名人,是我作为巴渝文学与文化方向的后学义不容辞的责任;第二个,秦良玉,作为杰出女性英雄,汇聚了多种文化元素,其身上所具有的与其他女性和其他英雄的差异之处甚多,值得深入探讨。在研究这个题目的过程中,得到了诸多专家学者的指导,除了在座的各位老师或直接或间接给我启发和教诲以外,另外对我的选题和研究方法形成重要作用的至少有这样一些专家:王政、衣若兰、余云华、杜芳琴、罗志田、赵心宪、葛兆光、熊宪光[3]。另外还有若干青年才俊们也给予笔者较大支持,如重庆忠县的秦进,西南民族大学的赵长志,曲阜师范大学的袁逢等。这个选题是笔者经过与指导教师将近两年左右的长期讨论才定下来。记得笔者在2007年《重庆教育学院学报》上发表《巴寡妇清史迹之易学观》后的第二年,我就进入了重庆工商大学,刚进校时我就思考是否继续沿着巴寡妇清的历史线索或地理范围继续往下面下去,准备西南地区的寡妇文化/女户文化研究,后来发现学术研究工作量很大,因此只能收缩战线、突破一点,于是就准备围绕明末的巴渝杰出女性秦良玉来展开毕业论文的相关研究。这个选题,与巴渝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方向之关系甚为紧密,作为这个方向的研究生,当然应该尽量选择这种与专业关系紧密的选题这既是我们的权力,也是我们在这里接受老师们栽培应尽的义务。为更加说明此选题之合理性,笔者简单分析一下进行此选题研究的主客观条件。

首先,笔者个人知识结构的优势,使我基本具备了开展此项研究所需要的素质。我在自考本科的过程中,认真学习了中文专业的所有本科必修课程和选修尤其是《美学》《马列文论》《古代文论》《中国通史》等课程;后来在多年考研复习过程中,系统研读了五卷本《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三卷本《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以及14卷本《中国文学通史》中已出部分等大型专业著作,并对《十三经注疏》、《二十二子》、《文选》、《管锥编》等时有涉猎。笔者还并通过长期写作等实践,初步掌握了文学鉴赏、史学考证等常规治学方法。以上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个人特点,使笔者有勇气选择这个具有相当难度的题目。

其次,秦良玉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在现实中的重要意义,决定此项研究具有必要性。明清以来,很多人受秦良玉的影响,如秋瑾等;很多人歌颂过秦良玉,如郭沫若等;2003年,秦良玉作为在历史上贡献卓越、影响广泛、有代表性[4]的本土名人,被列为全市知名度和贡献度最大的名人的第3名[5];然而在另一次与此相类似的重庆十大历史文化名人评选后,有声音认为:1.这些所谓的名人当中,大部分处于事实上的不知名状态(至少在老百姓心目中没有地位);2.重庆政府热衷于制造名人,并企图通过这些被制造出来的名人,按本地政府希望的方向来把自己的历史渲染得看上去更辉煌些。[6]这说明包括秦良玉在内的本土文化名人还没得到很好的研究和宣传,使本地市民的文化认同存在障碍。因此,如果我们再不研究,既有负于重庆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给我们带来的使命感,也会在地方政府打造秦良玉文化工程的进程中丧失自己以理性思考为核心的学术话语权。

再次,在研究过程中我已经得到并有信心通过努力继续得到在座诸位老师对我的直接和间接的指教。此外,针对这个选题的特殊性,我还在师友的帮助下,取得了校内外乃至市内外的著名教授的学术支持和指导。尤其是天津师范大学的杜芳琴教授,获悉笔者研究秦良玉文化后,将其相关著作寄赠笔者学习,令晚辈非常感激。此外,由于此课题高度牵涉重庆忠县秦氏家族文化,所以通过网络,本人联系到该家族内的具有相当文化水准的热心族人,在该家族的族谱调阅和一些相关考察方面的研究活动达成了合作共识。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巴渝文学与文化研究研究方向,在国内仅设立于本院,所以在这方面,要特别感谢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前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大量具有开拓性的研究工作。正在由于你们的杰出研究,在巴渝文学与文化研究方面,不但有《历代巴蜀各体文学选注丛书》、《巴渝古代近代文学史》,还有《重庆文化史》、《巴渝古代要籍叙录》等一些列著述,都为笔者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优越的平台。而文新学院宽松的育人环境,浓厚的学习氛围,特别是对学生要求严格,以至于一丝不苟的指导教师群体;有宽以待人,为学生热情服务,令人如沐春风的诸多教职员工,这些都为笔者完成此项研究增添了信心。

历史论文选题报告的范文第4篇笔者在通过各种方式所检索到的资料中,重点研读了张晋藩、武树臣、汪世荣、何勤华、王贵东、吴雪元、汤唯、姚旸、谢天、赵玉环、李玉年等学者的着作。

学者讨论的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根据自己研究的题目灵活地确定分类的标准)

(一)对我国古代判例法形式及其发展历史的探讨

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1](十卷本)以朝代为线索对中国古代法律作了系统介绍,通过该着作能够对各个朝代的具体的法律形式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该书认为,判例法在经历了中国古代大动荡大变革的春秋战国时代,得以保存下来,并在秦汉统一的封建王朝的司法实践中得到重视,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而是秦汉时期重要的法律渊源。唐朝法律形式多样,主要有律令格式,此外,还有敕、典、例等为补充形式。明清时期,律例并行,是中国古代判例法进一步发展的时期。由于因案生例原则的正式确立,明清两代例的数量大增,适用范围也逐渐扩大。该着作资料翔实,内容丰富,但未就判例问题进行专题总结,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也缺乏针对性的分析。另外,由于该书出版时间是在上个世纪末,未能反映近年来的某些法律史研究成果,对唐代判例的表现形式的论述略显单薄。

(二)对我国古代判例存在原因的分析

历史论文选题报告的范文第5篇我国法律史学界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的讨论与研究是多角度的,学者主要从以下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论述:中国古代判例的存在形式、效力及发展演变情况;判例与制定法的关系;中国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形成的原因;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对当代法制建设的启示。

总体上看,学术界就该问题进行专项研究的论着较少,往往是在论述其他相关问题时间接有所涉及;研究某一具体朝代中判例的论着比较多,从宏观的角度把握中国古代法律判例法特征的论着比较少;虽然对中国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形成的原因作了一定解释,但切入点比较陈旧,原因分析比较肤浅;研究方法多拘泥于历史分析法,缺乏将中国古代的判例与英美法系国家的判例进行比较性研究的成果;关于古代判例法对当代法制建设的影响也缺乏辩证的分析,也未能提出更多的建设性意见。

参考文献:

[1]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2]张晋藩.《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3]谢天.《论中国古代法中的例》[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4):98-100.

[4]吴雪元.《谈我国实施判例制度的条件》[J].法学,1991,(12):21.

[5]汪世荣.《中国古代的判例研究:一个学术史的考察》[J].中国法学,2006,(1):82-89.

[6]汪世荣.《陕甘宁边区刑事调解判例判词点评》[J].中国审判,2007,(4):76-77.

[7]武树臣.《“混合法”--成文法与判例法相结合》[J].政治与法律,1996,(5.):1.

[8]汤唯.《试论中国法律文化的发展道路》[J].新疆社会科学,1994,(6):63-68.

[9]姚旸.《清代刑案律例发展的内因浅析》[J].历史档案,2007,(2):25-31.

[10]李玉年.《元代法律体系之构建--元代法律组成解析》[J].安徽史学,2007,(3):39-43.

[11]王贵东.《我国古代判例法的特征及其启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6):123-124.

[12]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13]赵玉环.《中国古代判例制度及其特征》[J].政法论丛,2005,(5):86-88.

历史论文选题报告的范文第6篇拟选题目:

浅析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在当代,判例不是我国法律的渊源,但在司法实践中,判例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新的法律问题层出不穷,成文法自身的缺陷也表现得比较明显,对判例法进行研究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中国当代法制建设仍然受传统法律文化的制约,而中国古代法律具有鲜明的判例法传统。

在这种背景下,考察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能够为当代法制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研究我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国古代法律形式的演变,深入了解我国古代判例存在的原因、条件及价值,进而加深对于中国古代法律的特征的认识,并进一步理解传统法律文化对当代法制建设的影响,并从判例法角度为当代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选题研究现状

我国法律史学界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的讨论与研究是多角度的,学者主要从以下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论述:

中国古代判例的存在形式、效力及发展演变情况;判例与制定法的关系;中国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形成的原因;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对当代法制建设的启示。

总体上看,学术界就该问题进行专项研究的论着较少,往往是在论述其他相关问题时间接有所涉及;研究某一具体朝代中判例的论着比较多,从宏观的角度把握中国古代法律判例法特征的论着比较少;

虽然对中国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形成的原因作了一定解释,但切入点比较陈旧,原因分析比较肤浅;研究方法多拘泥于历史分析法,缺乏将中国古代的判例与英美法系国家的判例进行比较性研究的成果;

关于古代判例法对当代法制建设的影响也缺乏辩证的分析,也未能提出更多的建设性意见。

研究内容(包括基本思路、框架、主要研究方式、方法等)

一、基本思路

笔者将依据古籍资料,从中国古代法律中所存在的判例入手,阐述其发展历程,分析出其存在原因,以及其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价值,进而总结出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在其整个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特征。

而后联系实际,结合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判例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分析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对当代法制建设的影响及启示。

二、论文框架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论文写作:

第一部分分析我国古代法律中所判例的演变过程和存在原因;第二部分分析我国古代法律中判例法的地位与作用;第三部分总结我国古代法律判例法特征的表现;第四部分阐述古代法律的判例法传统对我国当代法制建设的现实意义。

三、主要研究方式

本文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研究,首先从制度层面着手,介绍我国古代法律中的判例,而后理性分析其存在原因,并深入阐述其地位与作用,在前文基础上,归纳我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的特征,最后,结合现实,阐述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的现实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历史分析法。

研究例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的发展历程,总结其演变的规律,总结出判例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比较分析法。

将中国古代法律中所存在的例与律进行比较,将中国古代法律中的例与普通法系中的例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更清晰展示中国古代法律中判例法的特征。

论文提纲(含论文选题、论文主体框架)

浅析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

一、中国古代法律中的判例

(一)中国古代法律中判例的发展历程

从奴隶社会的法制入手,并从封建社会各朝代中撷取代表性法律形式,梳理出古代法律中判例法的演变情况,为后文的研究奠定基础。

(二)判例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长期存在的原因

从立法技术、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的关系、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等角度入手,分析判例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长期存在的原因。

二、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的地位与作用

(一)例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主要从例与制定法的关系入手,分析判例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的变化情况。

(二)例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的作用

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个案分析例在中国古代法律运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三、中国古代法律判例法特征的表现

(一)以例破律

从中国古代以例破律现象入手分析判例的法律效力。

(二)判例集汇编

从《折狱龟鉴》、《棠阴比事》、《名公书判清明集》等判例集汇编入手,分析统治者对判例效力的认识。

四、古代法律的判例法对我国当代法制建设的启示

(一)“混合法”的法律发展趋势

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在当代中国引入判例法的历史基础和可能性。

(二)正确处理判例与成文法的关系

结合中国古代以例破律的弊端,分析如何正确处理判例与成文法的关系。

五、结语

×××××××××××××××××××××××××××××××××

论文主要参阅文献

[1]张晋藩:

《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2]张晋藩:

《中国法制通史》[M].

北京。

法律出版社,1999

[3]张晋藩:

《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M].

北京。

法律出版社,2005

[4]何勤华:

《秦汉时期的判例法研究及其特点》[J].

法律图书馆。

法律论文资料库。

2000.

11.

[5]汪世荣:

《中国古代的判例研究:

一个学术史的考察》[J].

中国法学,2006,(1):

历史论文选题报告的范文第7篇(一)图书馆馆藏图书

在图书馆馆藏图书D类政治法律类中搜索到以下相关资料:张晋藩着《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通史》;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曾宪义主编《中国法制史》等书籍。

(二)期刊数据库检索

主要利用CNKI数据库(chinanationalknowledgeinfrastructure)。数据库访问地址:

在使用上述数据库搜索的过程中,笔者选择哲学政法类期刊,在“摘要”字段中,以“判例”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文章结果显示有20多篇相关论文,对笔者有直接参考价值的论文有:王贵东着《我国古代判例法的特征及其启示》、汪世荣着《陕甘宁边区刑事调解判例判词点评》、吴雪元着《谈我国实施判例制度的.条件》、汤唯着《试论中国法律文化的发展道路》、武树臣着《“混合法”--成文法与判例法相结合》、姚旸着《清代刑案律例发展的内因浅析》、李玉年着《元代法律体系之构建--元代法律组成解析》、汪世荣着《中国古代的判例研究:一个学术史的考察》、谢天着《论中国古代法中的例》。

(三)WWW(worldwideweb)检索

主要利用百度和GOOGLE搜索引擎,在搜索引擎中输入“中国古代的判例”,主要找到以下文献:

1、周成泓着《古代中国判例法传统及其启示》,访问地址:

2、赵玉环着《中国古代判例制度及其特征》,访问地址:

3、王铁雄着《中国古代判例法新探》,访问地址:

历史论文选题报告的范文第8篇历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设计)题目:浅析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洋航行的不同

选题的目的、意义(理论意义、现实意义):

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世界成为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一现象的根本来源就是地理大发现。一谈到世界历史作为一个整体的开始,估计大家首先想到的就应该是距今500多年的哥伦布率领西班牙舰队发现新大陆,但是在世界历史上比哥伦布早近90年时,中国就已经出现了比其规模更大,声势更为雄伟的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一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郑和七下西洋航行从亚洲东海岸的中国经太平洋、马六甲海峡、印度洋、阿拉伯海、红海,到达今非洲东海岸,并使这一航线日渐成熟,极大地促进了沿岸地区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虽然如此,二者的结局在体现着其共有的特点同时,更多凸显的是他们对各自所处地域的不同影响。更加清晰的揭露出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洋航行的历史意义。

选题的研究现状(理论渊源及演化、国外相关研究综述、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从网上查了下资料,中外对比的论题最近比较热。对于这个选题的研究就我目以前也有一些初步的了解,图书馆和所学的教材里,这方面的内容页比较丰富。

1、国内:对于这个问题已有很多学者做过深入研究,主要是从中国的思想文化、民众心理、海洋意识和海权观念的角度来分析的。还有些学者从经济、阶级等客观因素进行研究。国内对郑和与哥伦布航海研究,从1904年梁启超肇始,迄今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它伴随着20世纪中国历史变迁的脚步,逐步走向繁荣,显露出蓬勃的生机。毋庸置疑,整个20世纪的`郑和与哥伦布研究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是继往开来的时期。今天,回首审视郑和与哥伦布研究的发展对于我们推动21世纪航海研究事业,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不可或缺的有益补充。自1998年到2002年底发表论文近300篇,出版了范金民、孔令仁主编的《郑和与海洋》、王佩云著的《郑和传》、陈信雄的《一个宦官的传奇历程》、经典杂志社编《海上史诗―郑和下西洋》、罗海贤、李慕如《郑和与妈祖》等论文集、著作。

2、国外:法国汉学家是伯希和在很早以前就对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洋航行进行了研究。伯希和于1914年在《亚细亚学报》中发表了有关郑和下西洋的书评,1933年于《通报》中发表了《15世纪初叶中国人的大航海旅行》(冯承钧先生的中译本译作《郑和下西洋》),1935年又于《通报》中发表了《有关郑和及其航海的补充札记》,1936年又于同一杂志中发表了《再论郑和下西洋》等著名论文之后,也有学者不断地对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洋航行进行研究。

论文(设计)主要内容(三级提纲):

一、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远洋航行的基本情况。

(一)、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洋航行两者的时间

(二)、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洋航行两者的航程

(三)、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洋航行两者的经过

二、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远洋航行的历史背景

(一)、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

1、国内历史背景

2、国外历史背景

(二)、哥伦布远洋航行的历史背景

1、国内历史背景

2、国外历史背景

三、对比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远洋航行所带来的影响

(一)、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1、国内影响

2、国外影响

(二)、哥伦布远洋航行的影响

1、国内影响

2、国外影响

(三)、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洋航行影响对比

拟研究的主要问题、重点和难点:

主要问题:距今都有几百年的历史,只能通过查阅书籍收集资料,不能了解当时世界情形。

重点: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远洋航行对当时、后世的影响。

难点: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远洋航行两者的背景等。

研究目标:

1、准确了解当时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远洋航行的过程。

2、利用几天时间到图书馆收集资料并做出整理。

3、做出从理论――实践分析――理论总结的一条方案。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可行性分析:

研究方法:1、资料整理法,对收集的有关报道、论文的资料进行整理。

2、文献研究法,针对这个课题,收集大量史料并对其研究。

历史论文选题报告的范文第9篇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对赌”作为美国式创业融资契约的重点条款之一,当十年前PE进入中国的同时,这一机制便作为舶来品同时被引入到PE与融资公司的谈判桌上。2006年12月,《美国风险投资示范合同》在国内公开出版,对赌协议的相关条款被全面引入,对国内广大企业家和投资者都具有相当大的启发意义。

自从蒙牛与摩根士丹利、鼎晖及英联投资等投资银行签订对赌协议以后,我国兴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对赌协议签订热潮,凯雷投资控股徐工集团机械有限公司、德意志银行和美林银行等投资恒大地产、英联投资等投行并购太子奶集团等都签订了对赌协议。

对赌协议作为典型的舶来品,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其生长的土壤,便是私募股权投资领域。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中的重要参与主体,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最近两年迅速成长。“2007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金额将突破150亿美元,而2006年,私募股权投资金额为117。73亿美元;目前,我国的私募投资基金存量已有1万亿元人民币左右;未来两三年内,私募股权基金将逐步成为影响市场的主力资金之一。”对赌协议是私募股权投资中经常使用的条款,其发挥的作用可谓翻云覆雨。随着私募股权投资在中国的逐渐发展,对赌协议的应用也必将与日俱增。

对赌协议的履行引起现金和财产流动,就可能产生所得税负和一系列所得税问题。然而,我国目前没有专门针对对赌协议下税务处理的相关规则;另外,履行对赌协议所产生的支出行为和所得性质的认定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没有其他相关规则可以适用,

这给对赌协议双方支出与所得的所得税处理造成不确定性。在我国典型的“对赌协议”案例中,可知且已明确的税务处理是:创元科技—司贵成对赌一案中,司贵成对全部转让股权所得一次性缴纳个人所得税,后期为履行对赌协议,向投资目标公司——高科电瓷“补偿”的673、57万并未获得退税的待遇。对获得“补偿”的目标公司或投资人应当进行何种所得税处理,并没有充足的先例和资料,税务机关也未给出权威的规则,对赌协议所得税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一方面,根据国内的对赌协议案例,业绩补偿金额少则百万,多则数亿,可能产生的所得税金额亦十分巨大。有学者将国内较为熟知的对赌项目及其运作情况进行归纳分类及不完全统计分析,截止2011年对赌协议成功的比例仅为23%,失败和中止合计占63%,

另有14%还处于运行之中。对赌协议的失败率之大,可能导致更多不确定的应纳税所得。随着对赌协议的发展,成功的`对赌协议还可能产生投资者向管理者或目标公司的现金和股份流动,所得税问题将会成为对赌协议设计必须考虑的因素。

另一方面,对赌协议所得税问题涉及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主体。对赌协议进入国内初期,投资主体主要是外资背景的大型金融投资机构,如摩根士丹利、鼎晖、高盛、英联、新加坡PVP基金等,随着对赌协议被广泛运用,国内私募基金也逐渐成为对赌协议中的投资主体。

融资方一般都是国内具有良好成长性的民营企业,如蒙牛、永乐、雨润、太子奶等。这些民营企业的大股东多数兼任经营者,拥有企业股份,也是企业的实际操纵者。根据国内案例,签订对赌协议的融资者除个人股东外,还有为数不少的持股公司。巨大的所得额和25%的税率,使对赌协议的主体不得不考虑所得税对履行对赌协议和公司资金流的影响。不确定的所得税处理规则,不仅会造成税负上的不公,还会影响资本市场和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对赌协议关系下的所得税处理为主题,在区分不同对赌协议类型、分别确定业绩补偿性质的基础上,对投资者、目标公司、股东或管理者的所得和支出涉及的所得税处理进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该选题有以下几点意义:

1、完善对赌协议相关的法律规范

对赌协议在我国法律背景下运行遭遇诸多障碍,需要立法或执法机关作出明确规范。税务处理的不确定性也给对赌协议的运行造成了法律风险。对该主题进行研究,可以为相关法律规则的出台提供参考,减少对赌协议的法律障碍,促进对赌协议在更加规范的轨道上运行。

2、统一纳税机关的征税行为,提高征缴效率

由于对赌协议的所得税处理存在分歧,税务机关的征缴行为也将面临混乱的状态。对该主题进行研究,能够发掘更加合法、合理、公平的处理规则,统一税务机关的征缴行为,并为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同时,了解对赌协议税务处理的理论和实际操作问题,有助于税务机关加强征缴能力,提高征缴效率。

3、确定企业的融资成本,减少企业的税收风险

不管是对赌协议中的哪个主体缴纳所得税,巨额的税款都可能转嫁到融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