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支路道路及配套工程-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十支路道路及配套工程-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十支路道路及配套工程-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十支路道路及配套工程-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十支路道路及配套工程-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支路道路及配套工程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1、工程概况1.1项目区位D区十支路位于中央公园东南侧,起点接现状公园东路平交口,由西往东延伸,依次与正在设计的D区五支路、正在设计的D区十支路平交,终点与现状D区纵一路平交。道路整体呈东西走向,道路全长420.867m。1.2工程规模及设计范围D区十支路起点接公园东路平交口,由西往东延伸,依次与D区五支路、D区六支路平交后,终点止于与D区纵一路平交口,道路全长420.867m,工程实施范围长度377.879m。标准路幅宽度为16米,道路等级为城市支路,设计车速30km/h,双向两车道设计。本次施工图设计范围及红线与初设保持一致。D区十支路与公园东路平交口纳入公园东路设计范围;与D区五支路交叉口纳入本项目设计范围;与D区六支路交叉口纳入本项目设计范围;与D区纵一路交叉口纳入D区纵一路设计范围,但因D区纵一路实施时,预留本项目车行道宽度为10m,本次设计考虑对其进行改造处理。车行路面类型为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道路设计年限为15年,设计标准轴载为BZZ-100。道路全线挖方总量为3388立方米,填方总量为2635立方米,共需弃方753立方米。1.3主要设计内容本施工图设计内容包括:道路工程、排水工程、综合管网、照明工程、绿化工程以及交通工程等的设计工作,共分二册。其中第一册:《道路工程、绿化工程、管网工程、照明工程》,第二册:《交通工程》,本说明为第一册中道路工程施工设计说明。2、设计依据及采用标准规范2.1设计依据(1)与业主签订的本项目设计合同;(2)《重庆市主城区法定城乡规划全覆盖整合北部新区C标准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3)《两江新区范围道路设计总体控制文件(1.0版)》【重庆市渝地北部开发建设有限公司,2021年9月】;(4)《翠云D区十支路工程1:500地形管线图》【重庆市勘测院,2021年3月】;(5)《翠云D区十支路工程综合地下管线测量成果表》【重庆市勘测院,2021年3月】;(6)《翠云片区D区十支路市政道路及配套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1年12月】;(7)《翠云片区D区五支路道路及配套工程初步设计》【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2022年1月】;(8)《翠云片区D区六支路道路及配套工程初步设计》【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2022年1月】;(9)《中央公园东路南段工程施工图》【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7月】;(10)《两江新区翠云片区D区道路工程(纵一路)施工图》【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2019年6月】;(11)《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翠云D区六支路等市政道路及配套工程初步设计对轨道交通安全保护技术审查的意见》(渝建轨建控审【2023】168号);(12)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高切坡、深基坑和高填方项目勘察设计管理的意见》(渝建发〔2010〕166号);(13)《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住建部令第37号);(14)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渝建发〔2014〕16号;(15)《重庆市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实施细则》;(16)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发布《重庆市建设领域禁止、限制使用落后技术通告(2019年版)》的通知(渝建发〔2019〕25号)。2.2采用标准规范《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50162-9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版)《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城市道路交通工程项目规范》(GB55011-2021)《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透水路面砖和透水路面板》(GB/T25993-2010)《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2009)《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2012)《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GB55019-2021)《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T3610-2019)《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50688-2011)(2019版)《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2017)《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D81-2017)《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G/TD32-2012)《公路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土工格栅第1部分:钢塑格栅》(JT_T925.1-2014)《重庆市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T-078-2016)《重庆市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2017年版)《建筑施工土石方工程安全技术规范》(JGJ180-2009)《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JJ/T190-2012)《排水沥青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G-T-3350-3-2020《城市道路与开放空间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海绵城市建设系列)15MR1052.3对规范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本次设计项目无违反规范强制性条文。3、对上阶段论证及审查意见的执行情况3.1设计过程简述2020年7月,我院通告公开招投标的方式中标本项目的设计工作。2020年8月,我院取得本项目的中标通知书,随即成立项目小组,组织踏勘现场,开展相关设计工作。2021年11月,我院完成本项目的方案设计。2022年1月,我院完成本项目的初步设计。2022年2月,开展本项目的施工图设计。3.2上阶段审查意见的执行情况3.2.1初设阶段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目前初设正在报送中,后续取得意见后补充。以下为初设评审专家意见及执行情况。初步设计阶段设计须修改完善的意见:1)补充道路周边地块建设情况,核实边坡处置方式注意远近结合,考虑周边地块的开口处置方式(含既有道路的衔接)。回复:执行专家意见。道路所在场地为预留空地,周边环境较简单;地块处于准备开发状态,边坡防护均按临时边坡考虑;因地块内建筑布局未确定,后期开口由地块来适应道路。2)纵断面设计应考虑相交高等级道路的横坡。回复:执行专家意见。与高等级的公园东路、纵一路平交均考虑了其道路横坡。3)优化路基换填处置方式(人行道应同步换填,开挖时应预留足够的开挖放坡范围)。回复:因考虑人行道下埋设市政管网需进行反开挖,为避免工程浪费,本次设计不考虑人行道换填。4)补充管线过街路面加固图,并统计相关工程数量。回复:大样图及相关工程量已由排水工程统计,为避免重复,道路工程未包含此项。5)补充路面上检查井位置处路面加固图,并统计相关工程数量。回复:大样图及相关工程量已由排水工程统计,为避免重复,道路工程未包含此项。6)核实是否设置防护人行栏杆和防护栏,并统计相关工程数量。回复:经核实,本次设计道路填方高度均较小,不需设置人行护栏及防护栏。7)核实终点交叉口竖向设计是否与现状接顺。回复:执行专家意见。交叉口竖向与现状接顺。初步设计阶段建议修改完善的意见:1)路基换填方式应补充强夯方式的比较。回复:执行专家意见。补充特殊路基处理的方案比选。2)核实弃渣场地和运距,方便准确核实工程数量和投资。回复:执行专家意见。已核实弃渣场和运距。施工图设计阶段须修改完善的意见:1)考虑道路挖方边坡坡脚临时排水设施,并考虑与永久排水设施的衔接。回复:执行专家意见。下阶段细化排水设施的设置。2)注意核实与相交道路施工边界的工程数量划分边界避免漏项和重复计算工程数量。回复:执行专家意见。核实了与相交道路施工边界的划分。4、建设条件4.1场地现状①土地利用现状拟建道路两侧主要为居住用地和商业用地。现目前,已发件地块为康田地块,地块处于待开发状态,用地内建筑布局未确定,道路沿线场地整体较平整。②交通现状拟建道路位于重庆两江新区翠云片区D区,拟建道路设计起点接公园东路(不含交叉口),起点周边市政路网已基本成熟,终点顺接D区纵一路,交通较为方便。4.2气象水文4.2.1气象工程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具冬暖春早、雨量充沛、夜雨多、空气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偏少等特点。海拔高程300m以下的沿江河谷区,年平均气温为18.0~18.8℃之间。气候特点:重庆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热量资源丰富,降水量充沛,具有冬暖春早、夏多伏旱、无霜期长、降水丰富但分布不均、日照少、湿度大、雾多、风速小等特点。气温:年平均气温约18.3℃,年极端最高气温43.0℃(2006.8.15),年极端最低气温-1.8℃(1955.01.11),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7.7℃,最冷月(一月)平均最低气温5.7℃。降雨量:雨季平均起讫日期为5月2日~9月27日,日降雨量大于25mm以上的大暴雨日数占全年降雨日数的62%左右,一日最大降雨量216.6mm(2007.7.17)。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082.6mm,降雨量最高为1518.7mm,降雨量最低为644.3mm。风:年平均风速为1.3m/s,最大风速为26.7m/s。湿度:年蒸发量1079.2mm,最大年蒸发量1347.3mm(1959年),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年平均绝对湿度为17.7hPa,阴天年平均有200多天。4.2.2水文(1)地表水拟建场地范围内未发现大型地表水水体,总体来说场地水文条件为简单。(2)地下水勘察期间钻孔暂未揭露稳定地下水水位,仅在土层中和岩层裂隙中存在孔隙水和裂隙水,总体来说场地水文条件为简单。4.3工程地质条件(以下摘录于地勘报告)4.3.1地形地貌拟建场地均已被人类活动改造,地势整体较平缓。场地整体地形宏观坡角约1~10,钻孔最大高程为341.42m(10-ZK12),最小高程为335.69m(10-ZK02),相对高差为5.73m。4.3.2地质构造拟建场地位于龙王洞背斜西翼(场地构造纲要图见图3.4-1),无活动断裂构造通过,岩层产状275°∠14°左右,岩层呈单斜状产出,岩体结构面结合一般,未见断层通过。层面结合状况分离,层面光滑局部略有起伏,张开度小于3mm,层面间大部分无充填,仅局部偶见泥质或泥夹岩屑充填,结合很差,层面为软弱结构面。根据地面调查,区内岩体有两组构造裂隙存在,为共轭“X”裂隙;其特征如下:J1:产状为50~65°∠72~77°,优势产状55°∠75°,该组裂隙总体上较发育~不发育,裂隙间距是1m~5m,延伸长度4m~6m,裂隙结合状况主要为分离状,裂隙面平面光滑,结构面张开度小于3mm,裂隙间无充填或局部附泥膜,结合差,裂隙面为硬性结构面。J2:产状为140~160°∠75~80°,优势产状150°∠78°,该组裂隙总体上较发育~不发育,裂隙间距是1m~6m,延伸长度1m~4m,裂隙结合状况主要为分离状,裂隙面平面光滑,结构面张开度小于3mm,裂隙间无充填或局部附泥膜,结合差,裂隙面为硬性结构面。4.3.3地层岩性经地面地质调查和钻探揭露,场地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堆积层和下伏侏罗系中统新田沟组。各地层岩性特征依新老顺序简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Q4)(1)素填土(Q4ml)素填土:杂色,由砂岩、砂质泥岩碎块石、粘性土等组成,碎块石粒径一般20mm~200mm,最大粒径超过500mm,骨架颗粒含量30%~50%,结构松散~稍密,填龄约5-8年。钻探揭露厚度0.00m~27.60m(对应钻孔编号10-ZK4),场地广泛分布。(2)侏罗系中统新田沟组(J2x)砂质泥岩:紫红色,矿物成分主要为粘土矿物,泥质结构为主,局部夹有薄层砂岩或团块,中厚~厚层状,强风化带风化裂隙发育,岩质极软,岩芯破碎呈块状;中等风化带岩芯较完整,裂隙微发育;局部较发育,岩芯破碎层块状。岩质极软~软,岩芯呈短柱状、长柱状、少量块状、厚片状,岩芯一般节长5~30cm,最长岩芯超过40cm。岩石单轴天然抗压强度9.84MPa,属软岩,岩体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分级为IV级。砂岩:青灰色、灰白色,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组成,中细粒结构,钙质胶结为主,中厚层状构造。岩石质较软,局部泥质含量较高,夹有泥质条带或泥质团块,胶结程度一般,强风化带岩芯破碎,多呈碎块状、块状,少量呈饼状、短柱状,质极软;中风化带岩芯较完整,多呈柱状、长柱状,岩芯一般节长6~35cm,最长岩芯40cm,强风化岩芯呈碎块状;中等风化岩芯呈柱状、中长柱状,岩体较完整;局部裂隙发育~较发育,波浪断口,无填充,岩芯局部破碎呈碎块状或短柱状。岩石单轴天然抗压强度43.49MPa,属较软岩,岩体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分级为III级。页岩:灰黑色~深灰色,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页理发育。表层强风化带厚度一般较大,为2.0~3.0m,强风化岩心呈碎块状,风化裂隙发育;中风化岩心呈短柱状,饼状,局部呈片状。岩石单轴天然抗压强度8.99MPa,属软岩,岩体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分级为IV级。4.3.4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场地地层由素填土、下伏侏罗系中统新田沟组砂质泥岩、砂岩、页岩组成,素填土层属于相对含(透)水层、粉质粘土、砂质泥岩为相对隔水层,砂岩属于微弱含水层,基岩内的裂隙(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属于含水空间。工程场地地下水按含水介质可分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包括风化带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4.3.5水、土腐蚀性评价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第12章第2节:场地地下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结合周边工程及重庆市地区经验判断:环境类型Ⅱ类,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环境类型Ⅱ类,场地素填土对混凝土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4.3.6不良地质现象经岩土工程调查和钻探揭露,拟建场地及附近无滑坡、崩塌、泥石流、断层、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在勘探深度范围内亦未发现有暗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4.3.7岩、土体设计参数推荐取值拟建项目场地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推荐值一览表岩土参数填土强风化基岩中等风化砂岩中等风化砂质泥岩中等风化页岩裂隙面岩层面岩土界面天然岩土界面饱和天然重度KN/m320.0*25.125.2*25.4*饱和重度KN/m321.0*25.325.3*25.5*内聚力kPa天然:5*1.560.630.6750*25*24*18*饱和:3*内摩擦角(°)天然:28*37.033.633.518*15*11*8*饱和:24*岩体破裂角(°)63.561.861.7岩质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MPa41.2210.829.88地基承载特征值kPa实测300*1360535703263天然抗压强度(MPa)43.499.848.99饱和抗压强度(MPa)37.486.395.78天然抗拉强度(MPa)0.730.250.14岩石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kPa)1200*400*400*岩体水平抗力系数(MN/m3)550*100*100*土体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N/m4)10*土体压缩模量(MPa)土体压缩系数(MPa-1)桩的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土层及强风化)(kPa)20*150*基底摩擦系数μ0.30*0.35*0.50*0.45*填土负摩阻力系数0.20*临时边坡坡率1:1.51:0.751:0.51:0.5永久边坡坡率1:1.5-1:1.751:1.01:0.751:0.754.3.7道路工程地质评价及工程措施建议1)场地稳定性与适宜性分析拟建项目场地岩土条件复杂,宏观上属构造剥蚀丘陵地貌,构造上隶属龙王洞背斜西翼,场地内地层层序正常,无滑坡、软弱夹层、危岩、地面塌陷、断层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岩土体总体稳定性好。工程建设可能产生的场地与地基稳定性问题主要为人工边坡的稳定性问题,在合理的设计下都可保证其稳定。因此本场地适宜兴建两江新区翠云片区D区十支路。2)道路分段工程地质评价K0+035.390~K0+393.269半挖半填路基段该段线路现地面标高333.88m~342.50m,属构造剥蚀丘陵地貌,上覆土层主要为人工填土,人工填土层厚度0.40m~27.60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质泥岩夹薄层砂岩、页岩,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地质构造属龙王洞背斜西翼。根据设计方案,本段为填方路基段,线路长度约122m,线路走向约90°,与构造线走向(5°)呈85°相交,该段线路设计标高333.583~341.789m,设计纵坡-7.95%。按照设计方案回填后,左侧将形成最高约3.20m的填方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填土较深,地面线较平缓,土体沿现行地面滑动的可能性较小,不会沿着岩土界面产生整体滑动。建议采用1:1.5坡率法放坡。以压实填土作为持力层,压实填土应分层碾压夯实,填料、粒径、级配、压实度、压实系数等参数应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规定。路基填筑前清除地表富含植物根系层、松散土体层及局部建筑垃圾,建议清表厚度0.50m~1.00m,建筑垃圾全部清除;清表后该段将出露素填土层。素填土层主要为自然抛填而成,结构松散~稍密,未经处理不能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建议施工时对该填土进一步实测,若密实度、承载力等不能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时,建议对其进行夯实或分层碾压等处理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按照设计方案回填后,右侧将形成最高约3.20m的填方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填土较深,地面线较平缓,土体沿现行地面滑动的可能性较小,不会沿着岩土界面产生整体滑动。建议采用1:1.5坡率法放坡。以压实填土作为持力层,压实填土应分层碾压夯实,填料、粒径、级配、压实度、压实系数等参数应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规定。路基填筑前清除地表富含植物根系层、松散土体层及局部建筑垃圾,建议清表厚度0.50m~1.00m,建筑垃圾全部清除;清表后该段将出露素填土层。素填土层主要为自然抛填而成,结构松散~稍密,未经处理不能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建议施工时对该填土进一步实测,若密实度、承载力等不能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时,建议对其进行夯实或分层碾压等处理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3)地震效应评价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拟建场地设计抗震分组为第一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场地内无饱和砂土地震液化问题。4)地基均匀性及稳定性评价工程场地地层分别为素填土、粉质粘土、砂质泥岩及砂岩。各层岩体的均匀性特点如下:(1)素填土:结构松散,级配差,碎块大小不一,物理力学性质离散性大,土质不均,未经处理不能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2)强风化基岩:厚度薄,层位起伏大,层厚不均,承载力一般能满足工程要求,可作为路基持力层,当位于路堑边坡体时,若易发生风化剥落掉块现象,可清除。(3)中等风化基岩:层位稳定、连续,承载力、变形及稳定性均很好,是良好的路基持力层。5)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工程场地强风化基岩风化裂隙杂乱无序,间距小于0.3m,将岩石分割为散体结构,岩体破碎~极破碎,岩芯呈块状、碎屑状,岩质软~极软,属于极软岩、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中风化岩体发育两组构造裂隙,间距为1.0~5.0m,结合性一般~差,与层面将岩石切割为块体结构或厚层结构,岩体属较完整;中风化砂质泥岩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9.84MPa,属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中风化页岩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8.99MPa,属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中风化砂岩岩石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43.49MPa,属较硬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III级。6)路基干湿类型评价工程场地素填土以稍湿为主,强、中风化基岩含水量很少,属干燥土,通过本次勘察钻孔揭露,拟建道路沿线未见地下水,根据《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判定,路基干湿类型为干燥类路基。7)地表水、地下水作用评价场地第四系覆盖层为填土,填土层结构松散~稍密,透水性好,赋水性较好。地下水水量大小受地貌和覆盖层范围、厚度、透水性制约,受季节、气候影响大,水量大小不一,不稳定,枯雨季水量及地下水埋深相差较大。场地填土层中的松散层孔隙水接受降雨补给后向下入渗,主要赋存于岩土界面及填土与粉质粘土的分界面附近。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工程水质分析试验成果,地下水对混凝土有微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微腐蚀性;(2)在桩基施工时,地下水对桩基施工带来不利影响;(3)受地下水的影响,土体及岩体各个参数会降低,在受地下水影响的区域建议采用饱和值。)相邻建(构)筑物的影响据据现场调查,拟建线路周边为荒废空地,场地内部及周边有少量管线,施工时应注意保护。综上所述,本次拟建项目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8)特殊土评价工程场地特殊岩土分别素填土和强风化基岩。素填土,结构松散,由砂岩、砂质泥岩、页岩碎块、碎屑及粘性土组成为主,局部含少量植物根系或建筑垃圾,由于级配差、碎块粒径大小不一,采用强夯等地基处理后,其力学性质离散性还是较大,但经众多的道路工程经验表明,采用强夯或碾压处理之后,可作为填方路堤,从承载力及变形方面可基本满足。残积土及强风化基岩,层位起伏大,且连续性差、厚度薄,遇水易崩解软化,以该层作为路基时,应避免长期暴露和泡水,造成残积土和风化岩软化,降低路基承载力。9)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风险分析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的通知》建办质[2017]39号文“勘察单位应当针对工程实际,在勘察文件中说明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的要求,本岩土工程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主要有:(1)路基沉降本项目沿线土层厚度变化较大,重点在里程K0+35.390~K0+185、K0+240~K0+393.269内主要为素填土且深度较深,拟建场地填土尚未完成自重固结,沿线土层较厚地段可能会产生不均匀沉降。4.3.8地勘主要结论与建议1)结论(1)拟建项目场地为构造剥蚀丘陵地貌,构造部位位于龙王洞背斜西翼,区内无断层,地质构造简单。拟建项目场地岩土层序正常,无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拟建项目场地岩土体及斜边坡现状稳定,适宜本项目施工程项目建设。(2)拟建项目场地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土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水文地质条件简单。(3)拟建项目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场地土对建筑材料、砼体有微腐蚀性。(4)拟建项目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2)建议(1)路基填筑前应清除地表富含植物根系层、松散土体层及局部建筑垃圾,建议清表厚度0.50m~1.00m,建筑垃圾全部清除;清表后该段将主要出露素填土层,局部出露基岩。基岩层可作路基持力层,素填土层主要为自然抛填,结构松散~稍密,未经处理不能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建议施工时对该填土进一步实测,若密实度、承载力等不能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时,建议对其进行夯实或分层碾压等处理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2)对于道路两侧的挖方边坡,建议土质边坡按1:1.50~1:1.75坡率放坡进行放坡,若无放坡条件,设置支挡结构进行支挡,边坡应采用动态设计法,信息法施工,施工中加强边坡稳定性监测。(3)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边坡,建议做好坡面防护,采取至上而下、分阶施工、跳槽开挖、及时支护,做好截排水工作,严禁无序大开挖、大爆破作业,动态化设计,信息化施工。(4)路线应设置有效的截、排水沟,防止地表水下渗对路基产生危害及影响线路稳定性,局部覆土层厚度较大,素填土层存在不均匀沉降的可能性大,施工前应对地表水进行有效排放且施工时对该填土进一步实测,若密实度、承载力等不能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时,建议对其进行夯实或分层碾压等处理,清除有机质土层。(5)施工过程中注意开挖产生的弃渣、生活垃圾、污水等污染物不能随意抛填,对斜坡切坡开挖地带应注意保护现有斜坡的稳定,避免产生次生灾害;加强对周围环境保护。(6)在拟建道路及其影响范围内,局部分布有管线,在施工前应先对线路范围内相关设施进行迁移、改线;同时周边属于居民区,施工应严格控制噪音。(7)本场地基岩为陆相碎屑沉积层,岩石强度存在一定的变异性,报告所提岩土参数值系概率统计的标准值,在工程施工采样检测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实测值与报告建议值之间存在差异。本报告所列岩层及裂隙产状为地表调查的优势产状数据,局部可能存在变化,与实际开挖时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工程施工中应加强层面、裂隙面的量测和观察分析工作,并加强验槽及采样检测工作,及时反馈,作到信息法施工,动态设计,以便及时对出现的异常情况作出合理调整。(8)现状地形地貌经后期人类活动改造有一定变化,建议后期施工时对现状地形进行修测与补测工作。(9)施工开挖过程中若遇报告未述及的地质问题,请及时通知我院有关技术人员进行验槽处理。4.4建设场地地物条件4.4.1沿线现状及规划高压线分布情况项目区域内无现状高压线。远期在K0+380上方规划有一条南北向的110KV云两线架空高压线。规划的110KV云两线无标高信息,路灯灯杆高约10m,安装所需操作空间约15m;行道树高约8m,最大生长高度约15m;平面布置尽量错开高压走廊,确保安全。4.4.2沿线现状及规划道路分布情况项目区域内骨架路网基本形成,其中甘悦大道、公园东路均已建成,D区横一路、D区横二路正在进行施工建设,现状交通条件较好。4.4.3沿线现状及规划建筑分布情况本工程周边紧邻中央公园南侧,道路所在场地为预留空地,道路全线均被人类活动改造,场地整体较平整,邻近周边无建构筑物,周边环境较简单。根据片区用地规划,道路两侧主要为居住用地和商业用地。现目前,已发件地块为康田地块,地块处于待开发状态,用地内建筑布局未确定。4.4.3材料来源(或供应)本工程施工过程中所需要的主要材料包括砂、砂砾石、卵石、土料、钢材、水泥以及沥青等。石料:道路局部地段范围开挖,均以抛填土为主,可采用其作为回填料,但是回填料应根据相关规定进行选取,强度应满足规范要求。水泥:工程水泥可以采用附近生产的水泥,交通方便。水:本项目紧邻有现状甘悦大道、现状公园东路,D区横一路、D区横二路正在进行施工建设,施工用水可直接与当地给水部门协商接用。电:本项目紧邻有现状甘悦大道、现状公园东路,D区横一路、D区横二路正在进行施工建设,施工用电可直接与当地电力部门协商接用,必要时可采用工程自发电。砂料:重庆长江沿线细砂、特细砂及混合砂均可使用,运输方便。钢材、水泥、木材、沥青:重庆本地有大型水泥厂、钢铁厂,就近解决,价格合理,木材、沥青从市内市场购买。管材:重庆市场管材品种齐全,可择优集中采购。5、技术标准本次设计D区十支路为支路,设计车速30km/h,双向2车道,道路标准路幅宽度16m。(1)道路等级:城市支路;(2)设计行车速度:30km/h;(3)最小停车视距:30m;(4)道路最小净高:机动车道:4.5m,人行道:2.5m;(5)路面设计轴载:BZZ-100;(6)结构设计荷载:城-B级;(7)设计年限:交通量饱和设计年限:15年,沥青路面设计年限:10年设计技术指标与规范技术指标对比项目规范技术标准采用的设计指标道路等级城市支路城市支路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年)沥青路面10年沥青路面10年计算行车速度(km/h)3030标准路幅(m)16m路线长度(m)420.867m不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m)150400平曲线最小长度(m)80(一般值)120.226圆曲线最小长度(m)25120.226缓和曲线最小长度(m)25-最大纵坡(%)7(一般值)3.9最小纵坡(%)0.51.5最小坡长(m)8592.627竖曲线最小半径(m)凸曲线2502400凹曲线250950竖曲线最小长度(m)25(极限值)51.12停车视距(m)30>30设计荷载汽车荷载:城-B级;人群荷载:5KN/㎡;路面设计轴载:BZZ-100。抗震设防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按7度构造设防。(注:以上规范技术指标均采用《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版))6、道路设计6.1道路平面设计D区十支路呈东西走向,设计车速30km/h,标准路幅宽度为16m,道路等级为城市支路。起点与正在施工中的公园东路平交,由西往东延伸,依次与D区五支路、D区六支路平交后,止于与现状D区纵一路平交口,道路全长420.867m,工程实施范围长度377.879m。全线共设置一处平曲线,半径为400m。道路平面设计参数均满足国家相关规范要求,且不需要进行超高加宽设计。6.2道路纵断面设计D区十支路起点接公园东路设计标高H=334.112m,向东延伸,与D区五支路、D区六支路相交,终点接D区纵一路现状标高H=342.618m和交叉口竖向坡度3%。本次设计纵断面共设置3个变坡点,其中最大纵坡3.9%,最小纵坡1.5%,最大坡长125.157m,最小坡长92.627m,最小凸曲线半径2400m,最小凹曲线半径950m。道路纵坡依次为-1.5%、3.9%、1.77%、3%。6.3道路横断面设计D区十支路采用双向两车道,道路红线宽度为16m,具体路幅分配为4m(人行道)+4m(车行道)+4m(车行道)+4m(人行道)=16m车行道横坡采用1.5%,人行道横坡采用2.0%,以利于排水,机动车道坡向外侧,人行道坡向内侧。6.4道路交叉设计1)交叉口类型本项目共包括4个平交口,无立体交叉。平面交叉口一览表交叉口编号相交道路名称相交道路等级交叉口形式交通控制分类是否属于本次设计范围TP1D区十支路—公园东路支—次十字型无信号控制否TP2D区十支路—D区五支路支—支T字型无信号控制是TP3D区十支路—D区六支路支—支十字型无信号控制是TP4D区十支路—D区纵一路支—次十字型有信号控制否(1)TP1、TP2、TP3交叉口均无展宽设计。其中D区十支路与公园东路交叉口已由公园东路实施完成,本次设计与其进行顺接即可。(2)TP4交叉口该交叉口进口道扩宽1个车道,展宽宽度3.5m,展宽段长度25m,渐变段采用三次抛物线过渡,渐变段长度25m。D区十支路与D区纵一路交叉口已由纵一路实施完成,但预留的车道宽度与本次设计不一致,故考虑对现状交叉口进行局部改造,保证衔接顺畅。2)平面交叉口人行过街设计交叉口人行过街均采用交叉口斑马线过街。3)交叉口改造本项目在K0+420.867处与现状D区纵一路平交。但因D区纵一路实施时,预留本项目车行道宽度为10m,本次设计考虑对其进行改造处理。6.5路基设计6.5.1路基概况本次道路设计里程范围为K0+000~K0+420.867(实施范围长度377.879mm),道路全线为路基形式,挖方边坡最大高度为3.33m,填方边坡最大高度为2m。起点至D区六支路左侧段为南侧康田地块的临时项目部活动板房,本项目实施前其自行拆除,其余均为原始地貌,其中D区纵一路交叉口部分已完成实施。本项目现地面标高332.2~342.8m,属构造剥蚀丘陵地貌,上覆土层主要为人工填土,人工填土层厚度0.40m~27.6m,素填土层主要为自然抛填而成,结构松散~稍密。6.5.2填方路基本次设计道路路基填方高度均小于8m,设计进行放坡填筑,坡率为1:1.5。6.5.3挖方路基结合地勘资料,道路沿线地形较为平缓,本项目挖方高度较小,故设计均采用1:1.5的坡度。本项目严禁爆破开挖。6.5.4清表及填方路基基底处理清表包括路基范围内所有垃圾、灌木、竹林及胸径小于150mm的树木、石头、废料、表土(腐殖土)、草皮的铲除与开挖,清表厚度为50cm。清除的表层腐殖土如可用作绿化种植土,可选用一处临时场地堆填,以备绿化使用,绿化未使用完及不可利用部分必须外弃。填方区地面自然纵、横坡陡于1:5时,应在斜坡上分级挖成宽度不小于2.0m,并向内倾斜2~4%的台阶,并用小型夯实机加以夯实后方可进行分层碾压。6.5.5特殊路基设计结合地勘资料,本项目沿线路基范围内的抛填土区域,由于未进行分层填筑、碾压,直接碾压成型,后期可能发生路基沉降及强度不足等病害,为加强路基的整体强度,减少沉降,对本次抛填土区域(K0+035.39~K0+200段、K0+243~K0+394段),考虑采用翻挖4m再分层回填碾压,分层回填时每隔40cm铺设一层土工格栅。具体大样图详S02-D-5-02《翻挖回填处置大样图》。本次设计根据地勘结合地形图及现场踏勘,确定路基处理范围,施工进场后应先对现场土质进行核实,应根据路基开挖实际情况确定换填深度并按实计量,具体位置详特殊路基处理平面图。6.5.6路基排水设计当挖方路基外侧地表水往路基汇集时,在挖方边坡坡顶5m外设置截水沟。当填方路基外侧地表水往路基汇集时,在坡脚2m外设临时排水边沟,在低点位置接入市政雨水系统或现状河沟。截排水沟为0.5m×0.5m梯形排水沟,墙身及沟底尺寸为0.25m,采用M7.5砂浆砌MU30片石砌筑,具体设计详路基设计图。6.5.7取、弃土设计本次设计D区十支路全线挖方共计3388立方米,填方共计2635立方米,共需弃方753立方米,清表土为4066立方米,翻挖回填16842立方米。6.6道路边坡防护设计本次设计路基边坡结合用地规划均为临时边坡,本项目边坡使用年限为2年,为临时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中考虑对于挖方边坡(均为土质边坡)及填方边坡采用临时喷播植草护坡。6.7车行道路面设计6.7.1设计参数气候:重庆市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降雨量大,年平均降水量1100~1400mm;土基回弹模量:30Mpa;路面设计荷载:BZZ—100标准轴载;设计年限:支路10年;设计方法:采用设计弯沉值作为设计指标。6.7.2路面结构设计车行道路面具体结构层如下:上面层:透水沥青混凝土PAC-13上面层厚4cm乳化沥青稀浆封层厚0.6cm下面层:改性中粒式密级配沥青砼AC-20下面层厚6cm改性乳化沥青透层(0.7~1.5L/m2)基层:5.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20cm底基层: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厚20cm总厚度:50.6cm根据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本次设计车行道路面为透水路面,车行道边缘设置了U型槽,U型槽设置的具体位置以海绵城市专篇图纸为准。6.8人行道结构及附属设施6.8.1人行道路面结构仿石材生态透水砖60×30×6cm水泥干拌石屑厚5cm(水泥:石屑=1:3(体积比))C20透水混凝土厚15cm级配碎石垫层15cm防渗膜(400g/m2)碾压密实路基总厚度:41cm6.9人行系统及附属设施6.9.1人行系统概述道路交叉口人行系统采用斑马线过街的方式,可满足人行过街通行需求。6.9.2无障碍设施设计1)盲道本次设计盲道宽度为0.6m,盲道砖尺寸为60×30×6cm。(1)人行道设置的盲道位置和走向,应方便视残者安全行走和顺利到达无障碍设施而定。(2)指引残疾者向前行走的盲道应为条形的行进盲道,在行进盲道的起点,终点及拐弯处应设圆点形的提示盲道。(3)盲道砖表面触感部分以下的厚度应与人行道砖一致。(4)盲道应连续,中途不得有电线杆,拉线、树木等障碍物。(5)盲道中途若有井盖时,井盖宜采用下陷式设计。(6)人行道没有树池时.行进盲道距路缘石不应小于0.25m。(7)提示盲道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行进盲道的起点和终点应设提示盲道.其长度应大于行进盲道的宽度。2)人行道中有台阶,坡道和障碍物时。在相距0.25~0.5m处,应设提示盲道。3)在候车站牌一侧应设提示盲道,其长度宜为4.0~6.0m。2)缘石坡道(1)人行道在各种路口凡被路缘石断开的地方均应设置缘石坡道。缘石坡道设置应与大型公共建筑的无障碍设置相协调。(2)缘石坡道应设在人行道的范围内,并应与人行横道相对应.(3)缘石坡道的坡面应平整,且不应光滑.(4)缘石坡道下口与车行道路面齐平。(5)缘石坡道基层结构做法与人行道基层结构做法相同。(6)单面坡缘石坡道可采用方形,长方形或扇形。1)方形,长方形单面坡缘石坡道应与人行道的宽度相对应。2)扇形单面坡缘石坡道下口宽度不应小于1.50m。3)设在道路转角处单面坡缘石坡道上口宽度不宜小于2.0m。(7)三面坡缘石坡道的正面坡道宽度不应小于1.20m,坡道的正面及侧面的坡度不应大于1:12。(8)缘石坡道的选择上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在路幅较宽的前提下优先选择三面坡缘石坡道。6.9.3附属设施1)路缘石、路边石、树圈石光面芝麻灰花岗岩路缘石15×50×75cm,缘石顶面高出路面22cm。路侧路缘石倒角2×2cm。光面芝麻灰花岗岩路边石12×41×75cm,与人行道铺装齐平。植树圈采用光面芝麻灰花岗岩,植树圈内空尺寸为110×110cm,外框尺寸为140×140cm,树圈石尺寸15×20×140cm,45度碰角安装。树圈内铺装10×10×5cm仿石材生态砖,颜色同人行道整体铺装颜色。行道树与行道砖填充之间用粒径4-6mm五花卵石填充,厚度同透水砖。6.10公交停车港设计本次设计道路路段无公交港湾停靠站。7、涉及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建设项目专项设计7.1轨道交通概况1)轨道交通22号线结构概述重庆轨道22号线为远期规划线路,根据重庆已有轨道制式,轨道22号线将可能采用钢轨钢轮制,目前轨道提资文件中包含平面资料、右线纵断面资料及轨道结构形式资料,无左线纵断面等资料。据轨道线路规划资料,本次设计道路主要影响轨道22号线区间为中央公园南站-春华大道站,影响范围内轨道桩号为右AK13+900~SSK14+200,轨道为地下线路,道路在轨道保护线范围内无结构设计,本次采用常规断面分析。根据轨道22号线结构设计相关资料,本次影响范围内轨道结构形式为矿山法四线断面,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该断面轨道结构宽度为24.443m,毛洞高度16.148m,二次衬砌厚度为0.75m,左线影响范围内轨面设计标高与右线轨面设计标高相同。目前轨道22号线还处于远期规划阶段,轨道施工时间尚不确定。2)轨道交通12号线结构概述重庆轨道12号线为远期规划线路,根据重庆已有轨道制式,轨道12号线将可能采用钢轨钢轮制,目前仅有平面资料、右线纵断面及横断面结构资料,无左线纵断面资料。据轨道线路规划资料,本次设计道路主要影响轨道12号线区间为中央公园南站~长福路站,影响范围内轨道桩号为右K51+500~右K52+000,轨道为地下线路,道路在轨道保护线范围内无结构设计,本次采用常规断面分析。轨道12号线中央公园南站~长福路站区间隧道为TBM隧道,盾构隧道外径为6.6m,内径为5.9m,管片厚度为0.35m,左线影响范围内轨面设计标高暂时按与右线轨面设计标高相同考虑。目前轨道22号线还处于远期规划阶段,轨道施工时间尚不确定。7.2建设项目与轨道交通的相对关系1)平面位置关系十支路在中心桩号为K0+000~K0+062.269段侵入轨道12号线保护范围内,道路在道路实施范围与轨道12号线平面无交叉。十支路与轨道最不利点对应的轨道12号线右线的桩号为:K51+555.314,道路实施范围线与轨道12号线右线中心线的最小水平距离为25.8m。道路实施范围线与轨道12号线区间右侧结构边线的最小水平距离为22.5m。2)纵剖面位置关系十支路在中心桩号为K0+000~K0+062.269段段侵入轨道12号线保护范围内,道路在道路实施范围与轨道12号线平面无交叉,因此沿轨道纵向进行剖切,没有道路实施的内容,沿轨道纵向的剖切透视图中显示,十支路施工范围界(K0+035.390)设计标高为333.581m,轨道12号线右线(K51+555.314)轨面设计标高为295.090m,道路施工范围界设计高程距离轨道12号线右线的轨面高差为38.491m。轨道隧道结构顶标高为300.340m,道路施工范围界设计高程距离轨道12号线右线的结构顶高差为33.241m。3)横剖面位置关系十支路在中心桩号为K0+000~K0+062.269段段侵入轨道12号线保护范围内,道路在道路实施范围与轨道12号线平面无交叉。综合管网含雨污水、电力、燃气、给水、通信,其中雨水埋深最深,约3.1米。轨道:雨水管道(DN1000)底(雨水设计标高330.504米)与轨道12号线轨面(右线轨面标高295.090米)的最小垂直距离为35.414米。与拱顶(300.340米)的最小垂直距离为30.164米。7.3编制依据《重庆市主城区法定城乡规划全覆盖整合北部新区C标准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轨道交通22号线规划阶段平纵设计图》《轨道交通12号线规划阶段平纵设计图》《重庆市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建设项目轨道安全保护专项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重庆市轨道交通建设办公室2014.12)《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安全保护技术规范》(CJJT/202-2013)《重庆市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管理办法(修订)》《重庆市轨道交通条例》【渝建轨建控审[2022]340号】《关于翠云D区六支路等市政道路及配套工程方案设计对轨道交通影响的专项审查意见》(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其他相关资料7.4前期各阶段、各部门意见及要求执行的情况7.4.1方案设计专项审查意见执行情况1、审查意见:一、该项目位于重庆两江新区翠云片区,共涉及四条道路,分别为五支路、六支路、七支路和十支路。五支路全长322.8m,六支路全长517.2m,七支路全长156.4m,十支路全长377.9m,路幅宽度均为16m,均为双向两车道,道路等级均为城市支路。其中五支路、六支路、七支路进入规划轨道交通13号线控制保护区范围内,十支路进入规划轨道交通22号线控制保护区范围内。该项目计划2022年10月开工,2023年1月建成,先于车道交通13号线、22号线建设。与轨道交通13号线、22号线相对位置关系如下:五支路与轨道交通13号线平面垂直布置,在K0+237.6处与轨道交通13号线水平距离最近,与轨道交通13号线左线中心线最小水平距离为16.4m,该处道路路面(标高为321.9)与轨道交通13号线左线中心线(轨面标高为304.0)垂直距离为17.9m。(二)六支路与轨道交通13号线的关系六支路与轨道交通13号线平面垂直布置,在K0+507.8处与轨道交通13号线水平距离最近,与轨道交通13号线左线中心线最小水平距离为11.2m,该处道路路面(标高为328.4)与轨道交通13号线左线中心线(轨面标高为304.9)垂直距离为23.5m。(三)七支路与轨道交通13号线的关系七支路与轨道交通13号线平面垂直布置,在K0+027.2处与轨道交通13号线水平距离最近,与轨道交通13号线左线中心线最小水平距离为17.3m,该处道路路面(标高为332.6)与轨道交通13号线左线中心线(轨面标高为305.7)垂直距离为26.9m。(四)十支路与轨道交通22号线的关系十支路与轨道交通22号线平面垂直布置,在K0+035.4处与轨道交通22号线水平距离最近,与轨道交通22号线左线中心线最小水平距离为25.8m,该处道路路面(标高为333.6)与轨道交通22号线左线中心线(轨面标高为299.6)垂直距离为34m。执行情况:本项目计划2023年6月开始建设,2024年1月底建成,先于车道交通22号线、12号线建设。根据最新轨道资料,原方案阶段轨道13号线改为22号线,且轨道线位及标高均进行了调整;原方案阶段轨道22号线改为12号线。2、审查意见:二、该项目对轨道交通结构的外部作业影响等级为三级。下一步设计过程中,该项目不得向不利于保护轨道交通结构物的方向调整,即:与本次报送的方案设计相比,该项目建(构)筑物与轨道结构物的水平、竖向距离不得减小。根据《办法》和《意见》要求,该项目方案设计轨道专篇及相关设计文件征得市住房城乡建委书面意见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修改。对确需修改且涉及控制保护区内平面布置、与轨道交通的空间位置关系、建设规模、填(挖)方高度、边坡支护方式、施工工艺等方面的重大调整,建设单位应将调整后的方案设计文件(含方案设计轨道专篇)报市住房城乡建委重新征求意见。执行情况:本项目初步设计阶段与方案设计阶段的道路平面设计和纵断面设计保持一致,未做调整但轨道线路进行了调整,根据最新轨道资料,轨道22号线采用单洞双线形式进行敷设,结构断面尺寸较大。本项目重新进行了评级,经计算,本项目对轨道交通结构的外部作业影响等级为二级。3、审查意见:三、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范围内不得采用爆破作业,轨道保护区以外的工程若采用爆破作业的,应采用控制爆破,传递至轨道交通结构及设施上的爆破振动速度不得大于1.5cm/s。执行情况:按审查意见执行。本项目位于轨道控制保护区范围内严禁采用爆破作业,保护区范围外采用控制爆破,递至轨道交通结构及设施上的爆破振动速度不得大于1.5cm/s。4、审查意见:四、根据《条例》第四十五条规定、《办法》第十三条要求,你单位应将该项目初步设计送我委征求意见。你单位应严格按照已征得同意的方案设计轨道专篇及本意见组织开展初步设计。设计单位应全面、严格落实方案设计轨道专篇及本意见要求,深化轨道交通安全保护措施,并对施工图设计提出轨道交通安全保护相应要求。执行情况:按审查意见执行,已对后续工作提出相关要求。将严格按照已征得同意的方案设计轨道专篇及本意见组织开展初步设计,全面、严格落实方案设计轨道专篇及意见要求,深化轨道交通安全保护措施,并对施工图设计提出轨道交通安全保护相应要求。5、审查意见:五、根据《办法》和《意见》规定,你单位应严格按照已征得同意的方案设计轨道专篇及本意见组织开展施工图设计。执行情况:按审查意见执行,已对后续工作提出相关要求。将严格按照已征得同意的方案设计轨道专篇及本意见组织开展施工图设计6、审查意见:六、根据《办法》和《意见》规定该项目开工前,你单位可填写《重庆市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内一般风险建设项目安全保护措施表》作为对轨道交通的安全保护方案,并征得市轨道集团同意,应与市轨道集团签订安全责任书、完善相关管理手续,接受市轨道集团的安全保护巡查。执行情况:按审查意见执行,已对后续工作提出相关要求。将与市轨道集团签订安全责任书、完善相关管理手续,接受市轨道集团的安全保护巡查。7、审查意见:七、根据《条例》第四十七条,《办法》第十七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二条以及《意见》规定,你单位应将该项目对轨道交通的安全保护方案、施工图审查合格书(含轨道专项审查意见)等送我委专项备案。你单位申请办理施工许可时,应当提供安全保护方案及专项备案意见,作为建设工程开工前安全生产条件资料的必要组成部分,供施工许可证发证机关查验;无安全保护方案及专项备案意见,施工许可证发放机关不得办理施工许可手续。执行情况:按审查意见执行,已对后续工作提出相关要求。申请办理施工许可时,将提供安全保护方案及专项备案意见,作为建设工程开工前安全生产条件资料的必要组成部分,供施工许可证发证机关查验。8、审查意见:八、你单位应严格按照经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安全保护方案及备案意见书组织实施项目建设,精心组织、科学施工;如因该项目建设或投用而影响轨道交通结构和运营安全的,相应的安全、经济及法律责任均由你单位独自承担。执行情况:按审查意见执行,已对后续工作提出相关要求。将严格按照经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安全保护方案及备案意见书组织实施项目建设,精心组织、科学施工。9、审查意见:九、你单位在该项目后续建设中,应严格落实建设单位质量安全首要责任,有效实施工程建设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强化对参建各方的履约管理,督促有关责任主体和人员落实质量安全责任,全面满足本意见要求,并应符合《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安全保护技术规范》CJJ/T202等有关标准规定,确保项目自身建设安全和轨道交通建设条件。执行情况:按审查意见执行,已对后续工作提出相关要求。将严格落实建设单位质量安全首要责任,有效实施工程建设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强化对参建各方的履约管理,督促有关责任主体和人员落实质量安全责任,全面满足本意见要求,并符合《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安全保护技术规范》CJJ/T202等有关标准规定,确保项目自身建设安全和轨道交通建设条件。7.4.2初步设计专项审查意见执行情况1、审查意见:一、项目概况该项目位于两江新区翠云片区,共涉及四条道路及其配套管网工程。该项目由五支路、六支路、七支路和十支路组成;五支路全长322.8m,六支路全长517.2m,七支路全长156.4m,十支路全长377.9m,路幅宽度均为16m,均为双向两车道,道路等级均为城市支路。其中,五支路、六支路、七支路进入规划轨道交通22号线中央公园南站~春华大道站区间隧道控制保护区范围内;十支路进入规划轨道交通12号线中央公园南站~长福路站区间隧道控制保护区范围内。该项目五支路位于轨道交通22号线上方,与其平面垂直布置,无相交,结构物外边线与轨道交通右线中心线最小水平距离约12m、路面与轨道区间隧道轨面最小竖向距离约36.2m;六支路位于轨道交通22号线上方,与其平面垂直布置,无相交,结构物外边线与轨道交通右线中心线最小水平距离约25.4m、路面与轨道区间隧道轨面最小竖向距离约41.2m;七支路位于轨道交通22号线上方,与其平面垂直布置,无相交,结构物外边线与轨道交通右线中心线最小水平距离约2m,路面与轨道区间隧道轨面最小竖向距离约46.8m;十支路位于轨道交通12号线上方,与其平面垂直布置,无相交,结构物外边线与轨道交通右线中心线最小水平距离约25.8m、路面与轨道轨面最小竖向距离约38.5m。该项目计划于2023年7月开工,早于规划轨道交通22号线、规划轨道交通12号线受影响区段建设。与方案设计相比,因规划轨道线路调整,现该项目进入规划轨道交通22号线、规划轨道交通12号线控制保护区范围内(方案设计阶段该项目进入规划轨道交通13号线、规划轨道交通22号线控制保护区范围内),具体空间位置关系见附件。执行情况:按审查意见执行,已对后续工作提出相关要求。与初步设计阶段相比,本项目与轨道关系未发生变化,未向不利于轨道结构方向调整。2、审查意见:二、轨道交通安全保护意见为确保轨道交通建设条件,该项目后续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不得向不利于保护轨道交通方向调整。对确需修改的重大调整,建设单位应报我委重新征求意见。(一)该项目不得采用爆破作业。(二)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应解决好控制保护区范围内的排水问题,做好施工场地临时截排水设施,场地汇水方向宜向控制保护区外侧汇流,应及时对开挖临空面、沟槽底等实施有效封闭,避免渗水造成周边岩体强度降低。该项目竣工后,应按照设计要求并结合现场地形地貌,做好道路、边坡顶和坡脚的截排水设施,及时将地表水引排至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以外。(三)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范围内的边坡应分段、分层开挖,严格控制边坡坡率,必要时应采取临时支护措施,保证边坡土体稳定并及时实施护坡结构。(四)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范围内填方工程不得采用冲(夯)击式和振动式碾压机械,应采用小型机械分层填筑、静力碾压,降低对轨道交通结构周边围岩的扰动。填筑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轨道结构的变形。(五)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范围内的管沟基槽应分段跳槽施工,严格控制开挖范围及开挖深度,沟底不得扩挖、超挖,开挖弃土应随挖随运。污水管网应加强防腐、防渗漏措施,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满包压实或外套防渗漏波纹管处理,并严格控制管道连接质量。(六)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范围内机械设备作业平台和行驶便道应远离轨道结构及设施侧布置,严禁在轨道结构附近随意堆载施工材料或机具。机械设备作业应有专人指挥,吊装设备应在吊装作业前复核吊装能力,保证吊装系统各受力构件安全可靠,机械设备作业完毕应尽快驶离控制保护区。(七)鉴于轨道交通22号线、轨道交通12号线目前尚处于规划设计阶段,该项目先于22号线、12号线设计和实施,你单位后续应全力配合22号线、12号线的设计和建设工作。该项目设计和施工时应充分考虑轨道建设、运营的不利因素,以降低后续轨道实施时对该项目的不利影响。(八)该项目对轨道交通安全保护要求除应满足以上意见要求外,还应符合《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安全保护技术规范》CJJ/T202等国家和重庆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执行情况:按审查意见执行,已对后续工作提出相关要求。施工阶段本项目严禁爆破施工,轨道保护线范围内做好防排水措施,同时应采用分层回填、静力碾压等扰动较小的施工方式。3、审查意见:三、其他要求(一)你单位应严格按照本意见组织开展施工图设计,深化轨道交通安全保护措施,施工图中应有轨道交通安全保护意见执行情况说明、控制保护区专门章节和图纸,并取得施工图轨道专项审查合格书。该项目开工前,你单位应会同市轨道集团制订轨道交通安全保护方案(含轨道专项监测方案)。(二)根据《关于加强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管理的意见》(渝建轨道〔2021〕23号)等有关规定,你单位应抓紧完善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管理手续,将轨道交通安全保护方案(含轨道专项监测方案)等相关资料报我委备案。(三)你单位应切实落实建设单位质量安全首要责任,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强化对参建各方履约管理,督促有关单位和人员落实质量安全责任,确保轨道交通建设条件。该项目建设过程中应自觉接受轨道交通建设运营单位的安全巡查,如因该项目建设或投用而影响轨道交通建设条件,相应的安全、经济及法律责任均由你单位承担。(四)本意见需结合附件方可生效。执行情况:按审查意见执行,已对后续工作提出相关要求。将严格按照意见组织开展施工图设计,深化轨道交通安全保护措施,并取得施工图轨道专项审查合格书,完善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管理手续。切实落实建设单位质量安全首要责任,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强化对参建各方履约管理,督促有关单位和人员落实质量安全责任,确保轨道交通建设条件,同时自觉接受轨道交通建设运营单位的安全巡查。7.5轨道交通安全保护要求及措施根据拟建项目与轨道的关系、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拟建项目本身特点,为了不影响后期轨道的施工,本项目有如下措施:(1)轨道保护范围内采用机械开挖工法应尽量减小对围岩的扰动,保证围岩的完整性。(2)轨道保护线范围内雨污水管沟槽底部采用混凝土满包的方式防水,减小管沟渗水下漏的风险。(3)位于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范围内的开挖工程不得采取爆破施工,控制保护区范围外若采取爆破施工,应严格控制爆破振速,保证传递至轨道结构上的振速不大于1.5cm/s。(4)位于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范围内的填方,禁止采用强夯及振动碾压,可采用总重小于10t的压路机分层碾压回填。7.6简述施工阶段的安全保护要求(1)挖方路基施工时,不得在轨道保护线范围内采用爆破施工,交通控制保护线范围外的路基开挖若采取机械开挖+控制性爆破,减小对轨道保护区范围内岩土体的扰动。爆破方案与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协商确定,采用机械开挖的应严格控制振速。开挖的土石方应及时运走,不得随意堆放。(2)路基填筑尽量避免在雨季进行,采用石渣料分级碾压回填,增加路基的压实度,减小沉降,并做好截排水措施。(3)基坑、边坡开挖不得影响轨道交通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基坑、边坡开挖时应分段、分层开挖,跳槽施工;加强基坑降水排水措施,尽快封闭基坑。(4)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范围内的土石方回填应满足轨道交通建设的相关要求。回填采用的机械设备荷载应满足轨道交通结构设计要求,浅埋隧道上部土石方回填应采用人工作业。(5)施工过程中加强防排水,防止地表水浸入轨道围岩范围造成不利影响。(6))平场及基坑开挖后应尽快封闭,为避免水体下渗导致围岩强度降低,应进一步优化工程施工及运营阶段防排水措施。道路平场及边坡开挖后应尽快封闭,防治泥岩受水影响发生软化或边坡发生风化脱落。(7)工程基坑开挖和后期运营过程中应做好排水措施,避免地表水下漏,软化围岩,增大裂隙水量,增加后期工程施工难度。8、施工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8.1路基8.1.1质量标准土质路基经压实后,路基表面应平整、密实、无湿软、“弹簧”及不小于15t压路碾压后无明显碾压轮迹,路拱平顺,排水良好;边线直顺,曲线圆滑。每种填料的松铺厚度通过试验确定,施工过程中,每一压实层均应检验压实度,土质路基压实度标准如下,路基压实采用重型击实标准: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压实度要求填挖类型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最小强度(CBR)(%)压实度(%)填方路基上路床0~305≥94下路床30~803≥94上路堤80~1503≥93下路堤150以下2≥90零填及挖方路基0~305≥9430~803—填方高度小于80cm,原地面以下0~80cm范围内土的压实度不应低于表列“零填及挖方路基”一栏的要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