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小学改扩建工程初步设计总说明_第1页
实验小学改扩建工程初步设计总说明_第2页
实验小学改扩建工程初步设计总说明_第3页
实验小学改扩建工程初步设计总说明_第4页
实验小学改扩建工程初步设计总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⑵.素填土(Q4ml):杂色,主要由粘性土夹砂泥岩碎块组成,局部夹少量碎砖块、碎混凝土块,一般粒径20~300mm,含量约占全重25~45%,结构稍密~中密,稍湿,回填时间约5年以上,无序堆填。该层主要于场区东侧和中部未拆迁区域有分布,厚度变化较大,在0.50m(ZY47)~8.10m(ZY77)之间变化。其分布和厚度详见钻孔柱状图和工程地质剖面图。⑶.粉质粘土(Q4el+dl):黄褐色,主要由粉粒和粘粒组成,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手可搓条,呈可塑状。该层在场区零星地带有分布,厚度小,约0.50m(ZY4)~0.80m(ZY37)。其分布和厚度详见钻孔柱状图和工程地质剖面图。~~~~~~~~~~~~~~~~~~~~~~~~不整合~~~~~~~~~~~~~~~~~~~~~~~~~~⑷.砂岩(J2s):灰色、黄灰色,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云母等,钙泥质胶结,中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强风化带岩质极软,岩芯较破碎,多呈碎块状和少量短柱状;中风化带岩质较硬,岩芯较完整,多呈长、短柱状。该层在场区均有分布,为该场区的主要岩性层,厚度在本次勘察中未钻穿。其分布和厚度详见钻孔柱状图和工程地质剖面图。⑸.泥岩(J2s):紫褐色,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局部夹砂质条带或条纹。该层在场区小部分地带有分布,位于砂岩层内呈透镜体状中风化产出,岩质极软,岩芯较完整,多呈长、短柱状。为该场区的次要岩性层。钻探揭示厚度约0.30m(ZY48)~2.30m(ZY35)。其分布和厚度详见钻孔柱状图和工程地质剖面图。11.6.6不良地质现象地质灾害经本次野外勘察结果,拟建场区未见断层通过,无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软弱夹层等不良地质现象和地质灾害分布。场地内无埋藏的河道、沟滨、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11.6.7地震效应评价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拟建场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和《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拟建建筑物属于教育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应提高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加强其抗震措施。拟建建筑物抗震效应评价表建筑物名称覆盖层等效剪切波速场地类别设计特征周期建筑抗震地段最大厚度(m)杂填土m素填土m粉质粘土m1#结构单元14.74(ZY26)/14.74/137Ⅱ0.35s为建筑抗震一般地段2#结构单元4.25(ZY7)2.601.65/135Ⅱ0.35s为建筑抗震一般地段3#结构单元2.06(ZY51)2.06//137Ⅰ10.25s为建筑抗震有利地段连廊5.93(ZY40)1.804.13/136Ⅱ0.35s为建筑抗震一般地段11.6.8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参数(转述自本项目正式地质详勘报告)岩土(体)设计参数表表3.6-1岩土名称重度(KN/m3)抗剪强度基底摩擦系数(μ)边坡坡比(高:宽)临时开挖边坡坡比(高:宽)岩石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KPa)土体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KPa)C(KPa)Ф0填土天然20.5*3*30*

0.251:1.50~1:2.00

1:1.50~1:1.75

饱和21.5*2*25*粉质粘土天然19.7325*15*0.251:1.50~1:1.75

1:1.25

40饱和19.9218*10*强风化泥岩24.5*

0.351:1.001:0.75强风化砂岩24.5*

0.351:1.001:0.75中风化泥岩25.0*45230.40.401:0.50~1:0.751:0.50320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6.54MPa天然承载力特征值2374KPa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4.14MPa施工和使用时受水浸泡时,饱和承载力特征值1503KPa中风化砂岩25.0*222534.80.651:0.15~1:0.251:0.151200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38.58MPa天然承载力特征值12916KPa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30.06MPa施工和使用时受水浸泡时,饱和承载力特征值10912KPa注:表中带*者为经验值。土坡坡率边坡高度小于5m取较陡值,大于5米取较缓值;岩坡坡率8m以上取较缓值,8m以下取较陡值。表中岩体C、Ф值等已按0.96折考虑时间效应,但未考虑施工中外倾结构面等不利因素影响。根据重庆地区经验,建议中风化泥岩变形模量取1900MPa,弹性模量取2200MPa,泊松比取0.33;中风化砂岩变形模量取5800MPa,弹性模量取6000MPa,泊松比取0.25。边坡结构面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结构面编号内摩擦角φ(度)粘聚力C(KPa)LX11640LX21535层面结构面1535土层与基岩面1018地基极限承载力特征值参数表岩性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KPa分项系数地基极限承载力特征值KPa中风化泥岩71940.332374中风化砂岩424380.3314005粉质粘土140(经验值)强风化泥岩300(经验值)强风化砂岩500(经验值)采用桩基础时,嵌岩桩单桩坚向承载力标准值应符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50-047-2016)第8.7.8条的规定,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50-047-2016)第8.7.8条中公式8.7.8-1~7确定。中等风化泥岩取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6.54MPa,中风化砂岩取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30.06MPa。建议粉质粘土极限侧阻力qsik取55KPa,强风化基岩极限侧阻力qsik取140KPa。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值请在《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规范中查取,建议人工填土、粉质粘土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值分别取6MN/m4、14MN/m4,泥岩岩体水平抗力系数取70MN/m3,砂岩岩体水平抗力系数取520MN/m3。11.6.9支护结构设计1、环境边坡按拟建建筑物设计地坪标高、环境地坪标高平场开挖后,将在场地四周形成最大高度约6.8m的环境边坡。现分别评价如下:1)AB段环境边坡:位于场地西侧,边坡坡向约278度,边坡长约67m,高度约6.5m,为填方土质环境边坡。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按直立状态考虑,边坡不稳定,基岩面埋藏较深或较平缓,边坡土体不易沿基岩面产生滑动破坏,其破坏模式主要为边坡土体内部的圆弧滑动破坏。支挡形式:采用重力式护脚挡墙+按照1:1.5放坡。护脚挡墙高度约3.0m。挡墙顶部布设截水沟,底部布设排水沟,与整个小区排水系统相连接。边坡顶均设置安全栏杆或防撞栏杆。2)BC段环境边坡:位于场地南侧,最大高度约6.0m,坡向约198度,边坡长约64m,为填方土质环境边坡。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按直立状态考虑,边坡不稳定,基岩面埋藏较深,边坡土体不易沿基岩面产生滑动破坏,其破坏模式主要为边坡土体内部的圆弧滑动破坏。支挡形式:采用重力式护脚挡墙+上部按1:1.5放坡。此段西南侧基岩面埋藏深,采用重力式挡墙扩展基础进行支挡,东南侧重力式挡墙基础置于强、中风化基岩内一定深度。挡墙顶部布设截水沟,底部布设排水沟,与整个小区排水系统相连接。边坡顶均设置安全栏杆或防撞栏杆。3)CD段环境边坡:位于场地南侧,最大高度约5.1m,坡向约18度,边坡长约29m,主要为挖方土质环境边坡,边坡岩性主要为杂填土和强风化基岩。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按直立状态考虑,边坡不稳定,基岩面平缓,边坡上部土体不易沿基岩面产生滑动破坏,其破坏模式主要为边坡土体内部的圆弧滑动破坏。边坡下部强风化基岩主要受岩体强度控制。支挡形式:采用重力式挡墙进行支挡。挡墙顶部布设截水沟,底部布设排水沟,与整个小区排水系统相连接。4)DE段环境边坡:位于场地南侧,高度约2.2~6.8m,坡向约335~344度,边坡长约110m,主要为挖方土质环境边坡,边坡岩性主要为填土和强风化基岩,仅15剖一带有厚约3m的中风化基岩。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按直立状态考虑,边坡不稳定,基岩面较平缓,边坡上部土体不易沿基岩面产生滑动破坏,其破坏模式主要为边坡土体内部的圆弧滑动破坏。强风化基岩主要受岩体强度控制。15剖一带边坡下部中风化基岩稳定性根据极射赤平投影图图1分析可知:边坡为切向坡,裂隙与边坡斜交或反向,边坡基本不受裂隙切割控制,边坡下部中等风化基岩稳定性主要受岩体强度控制,其破坏模式主要为局部塌落或掉块。该段边坡强风化基岩岩体类型为IV类、中风化基岩岩体类型为Ⅱ类。强风化基岩等效内摩擦角取48°,中风化基岩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64°,边坡岩体破裂角取砂岩岩体破裂角(45+φ/2)约62°。支挡形式:红线外侧已建建筑已拆迁。场地有一定的放坡距离。采用重力式护脚挡墙+按照1:1.5放坡。挡墙顶部布设截水沟,底部布设排水沟,与整个小区排水系统相连接。图15)FG段环境边坡:位于场地北东侧,高度约3.8m,坡向约360度,边坡长约40m。主要为挖、填方土质环境边坡。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按直立状态考虑,边坡不稳定,现状地面、基岩面平缓,边坡上部土体不易沿现状地面、基岩面产生滑动破坏,其破坏模式主要为边坡土体内部的圆弧滑动破坏。支挡形式:采用重力式挡墙进行支挡。挡墙顶部布设截水沟,底部布设排水沟,与整个小区排水系统相连接。2、基坑边坡按拟建建筑物设计地坪标高、环境地坪标高开挖后,将在地下车库四周形成高度约1.0~9.6m的基坑边坡,在生化池四周形成高度约4.5m的基坑边坡。现分别评价如下:1)HI段基坑边坡:位于地下车库西侧。按现状地形及设计标高平场后,将在该段形成高约4.0m的基坑边坡,为填方土质基坑边坡。坡向约98度,边坡长约57m。该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按直立状态考虑,边坡不稳定,现状地面平缓、基岩面埋藏较深,边坡土体不易沿现状地面或基岩面产生滑动破坏,其破坏模式主要为边坡土体内部的圆弧滑动破坏。支挡形式:因基坑较矮,按表地勘报告表3.6.1中临时坡比值进行放坡。基坑顶部布设截水沟,底部布设排水沟。2)IJ段基坑边坡:位于地下车库南侧。按现状地形及设计标高平场后,将在该段形成高约1~4m的挖方土质基坑边坡,坡向约18度,边坡长约30m。该基坑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按直立状态考虑,边坡不稳定,基岩面平缓、基岩面埋藏较深,边坡土体不易沿基岩面产生滑动破坏,其破坏模式主要为边坡土体内部的圆弧滑动破坏。支挡形式:场地存在一定的放坡空间,按表地勘报告表3.6.1中临时坡比值进行放坡。基坑顶部布设截水沟,底部布设排水沟。3)KL段基坑边坡:位于地下车库南侧,按现状地形及设计标高平场后,将形成高约6.78~7.4m的挖方岩土质基坑边坡(仅14剖一带边坡上部有土层,厚约3.2m,其余地带主要为中风化基岩),坡向约18度,边坡长约59m。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该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按直立状态考虑,边坡不稳定,基岩面反向,边坡上部土体不易沿基岩面产生滑动破坏,其破坏模式主要为边坡土体内部的圆弧滑动破坏。边坡下部基岩稳定性根据极射赤平投影图图3分析可知:边坡为切向坡,裂隙LX2外倾,边坡有沿裂隙LX2方向产生滑动的可能,但裂隙LX2倾角较陡,约81度,可按小于外倾结构面倾角81度进行放坡开挖。该段边坡岩体类型为Ⅱ类,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64°,边坡岩体破裂角取砂岩岩体破裂角(45+φ/2)约62°与外倾裂隙LX2倾角81°之间的小值62°。支挡形式:场地存在一定的放坡空间,按表地勘报告表3.6.1中临时坡比值进行放坡。基坑顶部布设截水沟,底部布设排水沟。图34)LM段基坑边坡:位于地下车库南侧,按现状地形及设计标高平场后,将形成高约5.9m的挖方岩质基坑边坡,坡向约339度,边坡长约11m。该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稳定性根据极射赤平投影图图4分析可知:边坡为切向坡,裂隙与边坡斜交或反向,边坡基本不受裂隙切割控制,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岩体强度控制,其破坏模式主要为局部塌落或掉块。该段边坡岩体类型为Ⅱ类,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64°,边坡岩体破裂角取砂岩岩体破裂角(45+φ/2)约62°。支挡形式:场地存在一定的放坡空间,按表地勘报告表3.6.1中临时坡比值进行放坡。基坑顶部布设截水沟,底部布设排水沟。图45)MN段基坑边坡:位于地下车库南侧,按现状地形及设计标高平场后,将形成最高约3.85m的挖方岩质基坑边坡(边坡岩性主要为强、中风化基岩),坡向约339度,边坡长约88m。该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稳定性根据极射赤平投影图图4分析可知:边坡为切向坡,裂隙与边坡斜交或反向,边坡基本不受裂隙切割控制,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岩体强度控制,其破坏模式主要为局部塌落或掉块。该段边坡强风化基岩岩体类型为IV类、中风化基岩岩体类型为Ⅱ类,强风化基岩等效内摩擦角取48°,中风化基岩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64°,边坡岩体破裂角取砂岩岩体破裂角(45+φ/2)约62°。支挡形式:场地存在一定的放坡空间,按表地勘报告表3.6.1中临时坡比值进行放坡。基坑顶部布设截水沟,底部布设排水沟。6)NO段基坑边坡:位于地下车库东侧。按现状地形及设计标高平场后,将形成高约3.1~3.85m的挖方岩质基坑边坡,坡向约249度,边坡长约36m。边坡岩性主要为中风化基岩,该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稳定性根据极射赤平投影图图5分析可知:边坡为缓角顺向坡,裂隙与边坡斜交或反向,边坡基本不受裂隙切割控制,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岩体强度控制,其破坏模式主要为局部塌落或掉块。该段边坡岩体类型为Ⅱ类,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64°,边坡岩体破裂角取砂岩岩体破裂角(45+φ/2)约62°。支挡形式:场地存在一定的放坡空间,按表地勘报告表3.6.1中临时坡比值进行放坡。基坑顶部布设截水沟,底部布设排水沟。图57)OP段基坑边坡:位于地下车库北侧。按现状地形及设计标高平场后,将形成高约3.74~3.85m的挖方岩质基坑边坡,坡向约180度,边坡长约38m。边坡岩性为强、中风化基岩,该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稳定性根据极射赤平投影图图6分析可知:边坡为切向坡,裂隙与边坡斜交或反向,边坡基本不受裂隙切割控制,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岩体强度控制,其破坏模式主要为局部塌落或掉块。该段边坡岩体类型为Ⅱ类,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64°,边坡岩体破裂角取砂岩岩体破裂角(45+φ/2)约62°。支挡形式:场地存在一定的放坡空间,按表地勘报告表3.6.1中临时坡比值进行放坡。基坑顶部布设截水沟,底部布设排水沟。图58)PQ段基坑边坡:位于地下车库北侧。按现状地形及设计标高平场后,将在该段形成高约3.7~3.85m的基坑边坡,主要为挖填方土质基坑边坡,仅19~20剖面一带有薄层强、中风化基岩。坡向约159度,边坡长约51m。该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按直立状态考虑,边坡不稳定,现状地面和基岩面平缓,边坡土体不易沿现状地面或基岩面产生滑动破坏,其破坏模式主要为边坡土体内部的圆弧滑动破坏。强风化基岩主要受岩体强度控制。中风化基岩厚度小,基本稳定。支挡形式:场地存在一定的放坡空间,按表地勘报告表3.6.1中临时坡比值进行放坡。基坑顶部布设截水沟,底部布设排水沟。9)QH段基坑边坡:位于地下车库北侧。按现状地形及设计标高平场后,将形成高约2.3~5.5m的挖方岩土质基坑边坡(土层厚1.4~3.3m),坡向约198度,边坡长约62m。该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按直立状态考虑,边坡不稳定,基岩面较缓,边坡上部土体不易沿基岩面产生滑动破坏,其破坏模式主要为边坡土体内部的圆弧滑动破坏。强风化基岩主要受岩体强度控制。边坡下部基岩稳定性根据极射赤平投影图图6分析可知:边坡为切向坡,裂隙与边坡斜交或反向,边坡基本不受裂隙切割控制,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岩体强度控制,其破坏模式主要为局部塌落或掉块。该段边坡强风化基岩岩体类型为IV类、中风化基岩岩体类型为Ⅱ类,强风化基岩等效内摩擦角取48°,中风化基岩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64°,边坡岩体破裂角取砂岩岩体破裂角(45+φ/2)约62°。支挡形式:场地存在一定的放坡空间,按表地勘报告表3.6.1中临时坡比值进行放坡。基坑顶部布设截水沟,底部布设排水沟。图610)QM段永久边坡:位于地下车库中部-2F与1F之间,按现状地形及设计标高平场后,将形成高约9.6m的挖方岩土质永久边坡(土层厚0~2.8m),坡向约249度,边坡长约55m。该基坑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按直立状态考虑,边坡不稳定,基岩面较缓,边坡上部土体不易沿基岩面产生滑动破坏,其破坏模式主要为边坡土体内部的圆弧滑动破坏。强风化基岩主要受岩体强度控制。边坡下部基岩稳定性根据极射赤平投影图图5分析可知:边坡为缓角顺向坡,裂隙与边坡斜交或反向,边坡基本不受裂隙切割控制,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岩体强度控制,其破坏模式主要为局部塌落或掉块。该段边坡强风化基岩岩体类型为IV类、中风化基岩岩体类型为Ⅱ类,强风化基岩等效内摩擦角取48°,中风化基岩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64°,边坡岩体破裂角取砂岩岩体破裂角(45+φ/2)约62°。支挡形式:场地存在一定的放坡空间,按表地勘报告表3.6.1中临时坡比值进行放坡。该段基坑采用坡面挂网喷浆护面,面板厚80mm,采用C20砼喷射。中等风化砂岩永久边坡坡率按1:0.15放坡,强风化砂岩层按1:1放坡,填土按1:1.5放坡。基坑顶部布设截水沟,底部布设排水沟,与整个基坑排水系相连接。11)生化池基坑边坡:位于场地北侧。按设计地坪标高平场后,将在生化池四周形成高约4.5m的挖方土质基坑边坡。该基坑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东侧:长14m,坡向289°;西侧:长14m,坡向109°;北侧:长4m,坡向199°;南侧:长4m,坡向19°。按直立状态考虑,边坡不稳定,基岩面埋藏较深,边坡土体不易沿基岩面产生滑动破坏,其破坏模式主要为边坡土体内部的圆弧滑动破坏。支挡形式:场地存在一定的放坡空间,按表地勘报告表3.6.1中临时坡比值进行放坡。基坑顶部布设截水沟,底部布设排水沟。12海绵城市12.1设计依据12.1.1有关方针政策性依据文件《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渝府发〔2016〕37号《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渝府办发[2018]135号文12.1.2采用的主要标准及规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重庆市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导则》(试行)《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设计文件审查要点》《重庆市暴雨强度修订公式》渝建[2017]443《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16《城乡排水工程项目规范》GB55027-2022《城市给水工程项目规范》GB55026-2022《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GB51222-2017《城镇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GB51174-2017《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2019《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J50069-2002《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透水路面砖和透水路面板》GB/T25993-2010《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2012《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2009)《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JJ/T190-2012)《城市道路与开放空间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15MR105《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标准》DBJ50/T-292-2018《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51345-2018《重庆市城市道路与开放空间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标准设计图集》DJBT-10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山地城市室外排水管渠设计标准》DBJ50/T-296-2018《城市雨水利用技术标准》DBJ50/T-295-2018《埋地塑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范》CJJ143-2010《低影响开发设施运行维护技术标准》DBJ50/T-276-2017《低影响开发设施施工及验收标准》DBJ50/T-290-2018《海绵城市绿地设计技术标准》DBJ50/T-293-2018《重庆市建设工程海绵城市建设效果专项评估细则(试行)》《重庆市海绵城市监测技术导则(试行)》2020.0712.1.3项目所在区域的上位规划文件《重庆市主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12.1.4建设单位提供的相关技术资料甲方提供的规划区范围地形图及其它相关设计资料。12.2项目概况12.2.1工程基本情况根据《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文件、《重庆市主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要求对本新建项目进行海绵城市设计。用地规划许可要求本次建设地块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70%,年径流污染物去除率不低于50%。12.2.2区域自然条件(1)地质条件 (2)气候气象重庆主城区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长江、嘉陵江在此汇合,属东亚内陆季风区,由于冬季受偏北季风控制,夏季受西南夏季风影响,加之地理条件的作用,形成了重庆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冬暖多雾少霜雪,春早偶寒降冰雹,夏季炎热多伏旱,秋凉雨绵阳光缺”,就是对重庆主城区气候季节特点的形象写照。规划区气候的主要特征:气候温和,雨量流沛,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初夏多雨,夏多伏旱,秋多绵雨,冬多云雾。湿度大,日照少,霜雪少,风力小。气候学采用任意连续5天气温≥22℃为夏季,≤10℃为冬季,介于10-22℃之间作为春季和秋季的界限来划分四季。(3)气温重庆主城区年平均气温为17.2-18.5℃,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4-28.5℃,极端最高气温44.3℃。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6.4~7.8℃,极端最低气温为-3.1℃。沙坪坝区气候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最冷月平均气温7.8℃,最热月平均气温28.5℃,年平均气温18.3℃,无霜期341.6天,具有冬暖夏热和春秋多变的特点。年降水量1082.9毫米。中部歌乐山森林区年平均气温比山下低2℃左右。规划区域年平均降水量为1091.1mm,最多年为1508.0mm,最少年为738mm。分布特点:集中在夏季,春季接近,冬季最少。日降水量最大为206.1毫米,1小时最大降水量为77.5mm,其中我区西部日降雨量为248.0mm,一年最多暴雨次数(≥50mm),为7次,最多大暴雨(≥100mm)为2次,特大暴雨(≥200mm)为1次,汛期最多降雨量为1330.7mm,最少为503.2mm。;12.2.3上位规划要求本地块为改、扩建项目。根据《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J50-052-2020中二星级绿建要求及规划用地要求,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70%,场地年径流污染去除率不低于50%。12.2.4现状情况分析(1)下垫面分析本项目传统开发模式下垫面可分为三种类型:硬质屋面、绿地、硬质地面,传统下垫面统计情况见下表:序号汇水面类型面积(m2)面积占比1硬质屋面7953.736%2硬质铺装9045.941%3沥青车道6623%4实土绿地4547.120%小计22208.7100.0%(2)竖向高程、径流流向及雨水管网分析本项目下垫面整体地势较平坦,整体地面径流遵循排水管网设计流向。本项目设计范围内,有完整的雨水排水管网系统,本项目分区域共设置3处雨水排出口接入市政雨水系统。12.3总体设计12.3.1设计原则(1)以现状实际情况作为设计基本条件,以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设计的基本方向;(2)新建工程系统的布局与排水管网系统有机协调;(3)根据现场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LID设施,同时不降低雨水管网系统的排水能力;(4)工程措施在实现径流控制指标的同时需要把握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即实现污染控制、生态环境保护和雨水利用综合目标;(5)改造项目力争不对开发设施进行大修大改,力求通过局部小的改造达到较理想的雨水控制效果。12.3.2需求分析地块总面积(m2)下垫面类型下垫面面积(m2)雨量径流系数综合雨量径流系数22208.7硬质屋面799硬质铺装9045.90.8实土绿地4547.10.1沥青车道6620.85通过分析可得,传统开发模式下下垫面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31%,与《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J50-052-2020中二星级绿建要求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0%,年径流污染物总量去除率50%的要求相差较大,需要进行海绵城市专项设计,以满足规划指标要求。场地现状路面为非透水铺装、绿化率不能满足规划及海绵要求,需要增加屋顶绿化、透水铺装等设施满足规划绿地率的指标,同时降低径流系数,通过增加透水铺装、雨水收集蓄水池等满足径流控制及污染物去除率的要求。12.3.3设计目标(1)年径流总量控制保证项目所在地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0%。(2)年径流污染控制保证项目所在地块年径流污染物总量去除率≥50%。12.3.4设计参数(1)暴雨强度公式暴雨强度公式(按重庆市大渡口区暴雨强度公式计算):(L/s•104m2);式中:q—暴雨强度(L/s.hm2)T—降雨历时(min)F—汇水面积(hm2)P—重现期(年)暴雨强度设计参数选取参考给水排水专业说明篇章。(2)年径流总量控制容积参照容积法按下式进行计算:VT=10*H*RV*F式中:VT——年径流总量控制容积(m3);F——汇水区域面积(ha);H——设计降雨量,mm,根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确定;RV——雨量径流系数,多种用地性质时采用加权平均值。雨量径流系数RV应按下垫面的种类加权平均计算,不同下垫面的雨量径流系数按下表确定:下垫面种类雨量径流系数硬屋面0.9绿化屋面0.3混凝土和沥青广场、路面0.85块石等铺砌路面0.6干砌砖、石及碎石路面0.4非铺砌的土路面0.3透水铺装路面0.25绿地0.15水面1.0覆土绿地(覆土厚度≥500mm)0.15覆土绿地(覆土厚度<500mm)0.3大渡口区年径流控制率70%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18.1mm,年径流控制率75%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21.9mm,年径流控制率80%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26.8mm。大渡口区月平均降雨量1~12月份依次为20.6mm、24mm、54.5mm、100.6mm、120.1mm、210.7mm、156.8mm、135.3mm、148.9mm、89.8mm、50.5mm、25.2mm。(3)汇水区域年径流污染物总量去除率P按下式计算:P=PW*PT式中:PW——汇水区域LID设施污染物去除率(以SS计);PT——汇水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生物滞留设施、雨水湿地、下沉式绿地、雨水塘等LID设施的雨水储存容积(不含调节容积)可计入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容积;透水铺装、绿色屋顶、转输型植草沟等在雨水径流系数及雨水径流浓度中已予以考虑,其容积不再计入。单项设施对雨水径流污染物的去除率如下表所示。名称单个设施污染物去效率PW(%,以SS计)增强型生物滞留设施70~95渗透塘70~80雨水塘50~80雨水湿地50~80蓄水池80~90雨水罐80~9012.3.5LID设施方案(1)LID设施选择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种类、功能、特点等如下表所示:单项设施功能控制目标处置方式经济性污染物去除率(以SS计,%)景观效果集蓄利用雨水补充地下水削减峰值流量净化雨水转输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径流污染分散相对集中建造费用维护费用透水砖铺装○●◎◎○●◎◎√—低低80-90—透水水泥混凝土○○◎◎○◎◎◎√—高中80-90—透水沥青混凝土○○◎◎○◎◎◎√—高中80-90—绿色屋顶○○◎◎○●◎◎√—高中70-80好下沉式绿地○●◎◎○●◎◎√—低低—一般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低低—好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中低70-95好渗透塘○●◎◎○●◎◎—√中中70-80一般渗井○●◎◎○●◎◎√√低低——湿塘●○●◎○●●◎—√高中50-80好雨水湿地●○●●○●●●√√高中50-80好蓄水池●○◎◎○●◎◎—√高中80-90—雨水罐●○◎◎○●◎◎√—低低80-90—调节塘○○●◎○○●◎—√高中—一般调节池○○●○○○●○—√高中——转输型植草沟◎○○◎●◎○◎√—低低35-90一般干式植草沟○●○◎●●○◎√—低低35-90好湿式植草沟○○○●●○○●√—中低—好渗管/渠○◎○○●◎○◎√—中中35-70—植被缓冲带○○○●—○○●√—低低50-75一般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低中40-60—人工土壤渗滤●○○●—○○◎—√高中75-95好不同用地性质适合选择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如下表所示:技术类型(按主要功能)单项设施用地类型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城市水系渗透技术透水砖●●●◎透水水泥混凝土◎◎◎◎透水沥青混凝土◎◎◎◎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储存技术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雨水罐●○○○调节技术调节塘●◎●◎调节池◎◎◎○转输技术转输型植草沟●●●◎干式植草沟●●●◎湿式植草沟●●●◎渗管/渠●●●○截污净化技术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注:●——宜选用◎——可选用○——不宜选用。建筑与小区内常用低影响开发设施如下表所示:名称示意图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生物截留设施(雨水花园)植草沟雨水集蓄利用渗滤沟结合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给排水设计等资料,同时充分考虑项目场地情况、功能需求等,尊重业主单位意见建议,经讨论筛选确定适合本次项目区域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有:透水铺装、透水混凝土(用于非消防车道)、透水沥青道路、绿色屋顶、雨水蓄水池及回用设备等LID设施。(2)径流组织关系设计海绵设计结合场地实际情况,对场地内车行道地面雨水、活动场地雨水、屋面雨水等有序组织排放。对屋面雨水处理:部分屋面设计绿色屋顶雨水经净化处理后排入雨落管进入雨水管网,部分屋面雨水通过建筑周围的雨水边沟进入雨水花园,经下渗净化处理后,排入雨水管网;停车场及室外活动场地雨水处理通过周边截水沟引入至旁边绿地内雨水花园,经下渗净化处理后,排入下游管道;对路面雨水采用设计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路面,雨水经滞蓄下渗后由渗排管收集排入场地内雨水管网。径流组织关系如下图所示:(3)汇水分区划分根据本项目用地布局、雨水管网的走向以及竖向高程等因素,以地块内雨水排放口所对应的汇水范围作为1个汇水分区。(4)平面总体布置经讨论筛选确定适合本次项目区域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有:透水铺装、epdm透水塑胶操场、透水混凝土、绿色屋顶等。LID设施布置详《LID设施总平面布置图》。12.3.6LID效果评估通过海绵城市设计后,根据下垫面性质,综合径流系数以及生物滞留设施控制容积等,本项目场地控制指标值由各分区控制指标值加权平均计算得出,结果如下表所示:LID技术措施面积面积占比设施类型下垫面类型下垫面面积(m2)下垫面占比综合雨量径流系数雨量径流

系数雨量径流

系数(加权值)年径流控制率径流控制率加权值设施污染物去除率设施污染物去除率加权值无LID设施控制区241511%硬质屋面2139.710%0.890.90.090.00%0.0000%0%硬质铺装275.31%0.80.0119793.789%--实土绿地4547.120%0.210.10.0279.36%0.70760%11%透水铺装3444.616%0.20.0385%11%透水混凝土11625%0.20.0180%3%epdm透水塑胶482622%0.20.0485%15%绿色屋顶581426%0.30.0870%13%合计22208.7100%0.2870.73%52.56%根据规划管控指标要求,本项目地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0%,年径流污染物总量去除率50%。经计算,本项目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70.73%,年径流污染物去除率为52.56%,满足管控指标要求。12.4LID设施设计12.4.1透水砖透水砖的技术要求如下:透水砖的透水系数、外观质量、尺寸偏差、力学性能、物理性能等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2012)。透水砖面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其砖型选择、铺装形式应根据铺装场所及功能要求确定。透水砖的透水系数不应小于等于1.0×10-2cm/s,外观质量、尺寸偏差、力学性能、物理性能等其他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透水砖》JC/T945的规定。透水砖面层与基层之间应设置找平层,其透水性能不宜低于面层所采用的透水砖。找平层可采用中砂、粗砂或干硬性水泥砂浆,厚度宜为20mm~30mm。级配碎石基层应符合下列规定:(1)级配碎石可用于土质均匀,承载能力较好的土基。(2)基层顶面压实度按重型击实标准,应达到95%以上。(3)级配碎石集料基层压碎值不应大于26%;公称最大粒径不宜大于26.5mm;集料中小于或等于0.075mm颗粒含量不应超过3%。碎石级配可按下表采用。级配碎石基层集料级配透水砖路面土基为黏性土时,宜设置垫层。当土基为砂性土或底基层为级配碎、砾石时,可不设置垫层。垫层材料宜采用透水性能较好的砂或砂砾等颗粒材料,宜采用无公害工业废渣。其0.075mm以下颗粒含量不应大于5%。土基应稳定、密实、均质,应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抗变形能力和耐久性。路槽底面土基设计回弹模量值不宜小于20MPa。特殊情况不得小于15MPa。土质路基压实应采用重型击实标准控制,土质路基压实度不应低于下表要求。土质路基压实密度透水砖典型做法见下图:其结构层自上而下为:60mm厚透水砖、20mm厚找平层,150mm厚透水基层,150mm厚级配碎石垫层,路基压实层,同时在垫层内设透水盲管,收集下渗雨水。12.4.2半透水混凝土透水混凝土的技术要求如下:(1)透水混凝土的透水系数、外观质量、尺寸偏差、力学性能、物理性能等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范》(CJJ/T135-2009)、《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的规定。透水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通过设计确定,面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其铺装形式由设计人员根据铺装场所及功能要求确定。透水混凝土材料及构造应满足透水速率高,保水性强,减缓蒸发,便于清洁维护的生态要求。(2)基层类型包括刚性基层、半刚性基层和柔性基层,可根据地区资源差异选择透水粒料基层、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等类型,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透水性和水稳定性。(3)当透水混凝土路面路基为粘性土时,宜设置垫层。当土基为砂性土或底基层为级配碎、砾石时可不设置垫层。垫层宜采用透水性较好的砂或砂砾等颗粒。(4)土基应稳定、密实、均质,应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抗变形能力和耐久性。土基压实度不应低于《城镇道路路基设计规范》的要求。半透水混凝土典型做法见下图:其结构层自上而下为:透水混凝土表面保护剂、200mm厚C30透水混凝土素色层,180mm厚C30混凝土基层,200mm厚稳定基层,同时在沿路沿石铺设透水盲管,收集下渗雨水。透水混凝土设置在小型车道上,不在消防车道上设置。室外停车区域采用嵌草砖生态停车场。12.4.3绿色屋顶绿色屋顶的技术要求如下:(1)种植土种植土应轻质,含水率高,排水良好,不易板结,能提供植物良好的养分;屋顶种植区域距雨水沟之间设置粒径为25~40mm的卵石缓冲带,女儿墙上开设溢流口,雨水斗周边宜铺设300mm厚卵石及土工布。种植土饱和水密度在750~1300kg/m3,有效水分30~35%以上,排水速率≥58mm/h以上;种植土不能采取机械回填;回填后平整度应符合设计要求;种植土应具有正规的质量检验报告;(2)植物:苗木规格、姿态和种植密度应达到设计要求;植物健康,无病虫害;选择耐旱、耐寒、耐贫瘠性能良好的植物品种;(3)成品种植模块要求饱和重量不大于60kg/m2,植物覆盖率达到95%以上,外观良好;绿色屋顶典型做法见下图:其结构层自上而下为:300mm植被层、20-30mm有机肥,200g/m2土工布,20mm蓄排水层,防水阻根层,原屋面防水层,原屋面。(4)节水灌溉工程绿化灌溉用水采用雨水回用供水,灌溉技术为喷灌或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有效节约灌溉用水。绿化用水由绿化管网专管供应,且在起端设置总表计量绿化用水。低影响开发设施工程的质量验收按照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和检验批等四个基本层级进行,结果判定以是否符合设计及《低影响开发设施施工及验收标准》DBJ50-T-290-2018的规定为依据。12.5监测设计12.5.1海绵城市监测系统主要包括:(1)水文在线监测子系统;(2)水环境在线监测子系统;(3)水生态在线监测子系统;(4)水位水量在线监测子系统;(5)人工采样监测平台。通过监测点进行实时监控,主要监测目标为径流量、径流峰值,采用在线监测和人工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设置位置主要为地块雨水接入市政管网的前端。本次设计预留监测点位,预留监测接口,监测系统后期由专业公司二次深化设计。建议监测指标:汇水分区排水口流量、水位、水质(COD、N-NH3、TP、TN、SS、PH)。建议监测频率:长期监测。12.5.2检测与控制(1)设有常水位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应定期进行水质检测。(2)参与控制和管理的机电设备应设置工作与事故状态下的检测装置。12.6安全措施(1)紧邻场地主要人行通道的雨水花园、植草沟采取设计围护栏及警示牌等措施,避免产生安全隐患。(2)严禁向雨水收集和LID设施内倾倒垃圾、生活和工业污废水。严禁向城市污水管网接入LID设施。在科学预测建设效果的基础上,分析评价项目建设对所在地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现实和长远影响,对进一步促进海绵城市发展的影响。12.7经济效益•通过地表雨水自然和控制,减少市政压力,即节约了造价,又恢复了生态。•改善热岛效应,节能环保。12.8植物配置LID措施中植物的选择方法有别于一般的园林绿地,除了考虑景观功能以外,更重要的是植物在特殊环境下的生长状况以及在雨水设施中的特殊功能。植物选择与设计的总图目标是构建可持续的植物群落,符合生态和审美的双重要求。尽管不同雨水设施的结构各不相同,但是在植物的选择方面有一些需要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1)低影响开发原则将雨水直接利用与间接利用相结合,充分利用绿地滞蓄净化雨水;优先采用源头控制措施,通过分散化、小型化、低成本的雨水控制利用设施,尽量在源头净化、收集和利用雨水。(2)合理布局原则在地块海绵建设过程中,应该极大的尊重场地、尊重自然,合理分析径流的前提下,对LID设施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安排。(3)以人为本原则从地块小区功能性出发,在体现低影响开发技术的同时,要考虑到小区的舒适性、可参与性、能动性,满足市民休闲、娱乐、游憩等多元化需求。(4)因地制宜原则优先选择适应场地环境的乡土植物,确保各植物物种之间不存在负面影响;选择对径流污染净化能力强的植物;选择耐污染、耐城市环境、抗性强的植物;优先选择多年生植物,以减少维护费用;不同物种搭配选择,提高群落稳定性、美学及生态。在这些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不同雨水设施的结构、功能、适用条件有所差异,对植物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在下一步园林植物设计中,应尽可能满足以下要求:绿地内植物种植面积应尽可能不低于80%,纯草坪面积与绿化总面积的比例,应小于20%;统计复层绿化面积与绿化总面积的比例,不应低于20%。需根据“乡土植物名录”选取植物,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均需要统计数量(按株或簇),最终乡土植物面积比例尽可能不应低于80%。乔木与道路或其他室外活动空间重叠部位,用特殊阴影标注,并统计乔木遮荫面积与室外活动场地的比例,不能低于10%,尽量达到20%。以下针对主要的雨水设施类型分别讨论植物的选择与设计方法,并列举一些适宜重庆地区的植物种类作为景观设计参考。根据生物滞留设施的自身属性与功能,种植植物应选择具有耐淹、耐旱及净化等功能,注重植物景观效果的营造。生物滞留设施的设计渗透时间一般不大于48h,需要选择既可耐短期水淹,又有一定抗旱能力的植物。城市中绝大多数的草坪草、一些常见花草和木本植物,以及近年来引入城市绿化,抗性较强的观赏草都可以种植在雨水花园中,可根据不同分区、不同景观要求进行选择与配置,本项目选择羊蹄甲、小叶榕、木芙蓉、红叶李、夹竹桃、海桐球、红继木球、春鹃球、圆叶蒲葵、八角金盘、柳叶十大功劳、大花栀子、春鹃、夏鹃、红继木、金叶女贞、扁竹根、麦冬等。12.9社会效益•响应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的号召,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拟补地下排水存在的严重缺陷,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将雨水通过自然的方式分散利用,就近收集,自然净化,真正实现低影响开发;•改善的自然生态环境,改善气候,从而改善人居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本项目采用雨水花园、仿石材生态砖、屋顶绿化等低影响开发措施,力争使开发建设对城市自然环境影响最低,水循环可持续发展和维护城市良好生态功能的目标,实现雨水的“渗、滞、蓄、净、用、排”。13景观及绿化13.1设计依据13.1.1《重庆市主城区城市建设工程项目配套绿地管理技术规定(试行)》;13.2景观及绿化布置1该场地为居住用地,现已无任何有保留价值的植被。因此本工程的环境景观与绿化设计将完全根据小区总体布局及竖向进行统一设计。2绿化设计以绿色植物为主,布置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完整绿化系统。植物配置适应气候特点和居住环境要求,形成良好的植物群落。点的绿化集中在中心庭院。线的绿化主要是沿道路及堤岸(由水面时)两旁种植行道树和绿篱,行道树选用冠大、浓荫、常绿、防尘、生长快的乔木。面的绿化为建筑物之间的集中绿地区,以草坪和灌木为主。3景观设计采用现代自由式的设计手法,在入口处均设置入口广场,采用中心景观轴线,或随交通线路自由布置。住区主要出入口、商业广场、集中绿地区为景观布置重点,通过小品、铺地、室外灯饰、绿化等景观形成良好的居住场所。环境设施应起到点缀和强化景观效果的作用,同时应具有功能性。建筑小品等硬质景观设计突出观赏性和趣味性,体量和尺度适宜,宜少而精;标志设计简洁醒目;照明设计应营造安闲优雅的生活气氛;游戏器械必须符合儿童的尺度和安全要求。13.3项目配套绿地的面积计算标准13.3.1配套绿地面积:距多层及以下建构筑物外墙1.0m起算,距高层建筑物外墙1.5m起算。如建筑物底层架空的内部绿化与外部绿地联为一体的自架空底层建筑物外墙基起算绿地面积。13.3.2建设用地内集中(公共)绿地中的游憩道路、园林景观构筑物用地、硬质铺装(含植草砖铺地)、组织景观的水体(含用地内可保留的池塘)、小型儿童游乐场地等计入配套绿地面积。其中人工景观水体面积不大于配套绿地面积的10%;绿化种植面积(含景观水体)面积不小于集中(公共)绿地面积的80%,小于80%的按实际绿化种植面积计算。13.3.3硬质铺地、室外停车场内种植的乔木,采用树阵方式集中种植的、单株胸径大于10cm、株(行)距3~4m、绿化覆盖总面积大于100m2的按树冠实际覆盖面积70%计入绿地面积;其余的按1.5m2/株计入绿地面积。13.3.4建设用地范围内项目内部道路的行道树按1.5m2/株计入绿地面积。13.4景观及绿化技术指标见下表表13.4-1景观及绿化技术指标表序号名称单位指标占比备注1建设用地总面积㎡22208.70100%已扣除规划绿地面积2配套绿地总面积㎡5554.78100%其中实地绿地面积㎡4342.3778.17%人工景观水体面积㎡内部道路行道树绿地面积(按1.5㎡/株)㎡种植乔木的室外停车场(按种植槽或乔木实际覆盖面积70%计入)绿地面积㎡地下架空平台绿地(折算后)面积㎡943.8016.83%覆土深度1.5m、折算系数为1,覆土深度0.5、折算系数为0.2。屋顶绿化(折算后)面积㎡277.615.00%3绿地率%25.014集中(公共)绿地面积合计面积㎡人均面积㎡/人占建设用地面积比例%14装配式14.1工程概况14.1.1本项目工程为重庆市大渡口实验小学扩建工程,项目位于重庆市大渡口区E18-3地块,西临湖榕路。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7423.45平方米。其中原未拆教学楼建筑面2470平方米;扩建综合教学楼建筑为34953.45平方米,含1-1#楼综合教学楼(综合教学楼、车库)、1-2#楼辅助用房(餐厅、大报告厅、车库),均为装配式建筑,1-1#楼为地下2层和地上5层,1-2#楼为4层。为多层公共建筑,其地上混凝土构件耐火等级为二级,钢结构构件耐火等级为一级,屋面防水等级Ⅰ级。装配率计算范围:1-1#(1-7轴)结构单元3.900m层~15.600m层,1-1#(8-13轴)结构单元7.800m层~15.600m层,1-2#楼7.800m层~11.700m层。结构形式为混凝土框架结构和钢框架结构。该楼栋装配式建筑初步设计阶段为预评价,1-1#楼装配率为55.37%,1-2#楼装配率为54.5%。14.1.2该楼栋主要采用的装配式建筑技术及主要技术措施如下:1)主体结构部分:水平构件中,楼板采用装配箱混凝土空心楼盖作为装配式建筑技术,各单体应用比例达72%及以上。相同截面尺寸装配箱等标准化预制构件数量占预制构件总数的90%以上。现浇混凝土施工用钢筋均通过固定的钢筋加工用房,采用成套自动化钢筋加工设备加工成型并配送到施工现场,采用成型钢筋加工配送一体化工艺比例达100%。系统采用高精度模板施工工艺比例达到100%。2)围护墙与内隔墙部分:非承重外围护墙采用薄砌、免抹灰工艺的墙体自保温建筑技术,主要采用蒸压加气混凝土精确砌块自承重墙体,应用比例达到100%;内隔墙采用非砌筑工艺,拟采用蒸压加气混凝土条板,同时预制内隔墙全部采用内隔墙与管线一体化的装配式建筑技术,采用BIM技术对内隔墙板进行排板设计,标记设备管线的预留预埋位置,将有设备管线的墙板在工厂进行线管、开关、插座底盒等设备的预埋,应用比例达到84.12%:其中1-1#楼综合教学楼应用比例为80.88%,1-2#楼辅助用房(餐厅、大报告厅、车库)应用比例为88.16%。3)装修和设备管线部分:本楼栋采用全装修工艺,各固定面均装修完成,可直接使用。设备管线采用管线分离的安装方式,设备管线系统在公共区域采用集中布置,竖向设备管线集中布置于设备管井,横向设备管线均敷设在吊顶内或裸露与室内。14.2设计依据14.2.1政府有关部门的方案设计批文;14.2.2经有关部门批准的我院编制的该项目方案设计文件;14.2.3由总图、结构、给排水、电气和暖通等各专业提供的设计资料;14.2.4本项目装配式建筑设计遵循的国家及地方标准、规定及图集:《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50352-2019;《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2018年版);《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1-2016;《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014;《装配箱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技术规程》(JGJ/T207-2010);《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GB/T51129-2017;《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标准》DBJ50/T-192-2019;《重庆市装配式建筑装配率计算细则》(试行);《预制混凝土外墙挂板(一)》16J110-2、16G333;《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板材构造》13J104;《蒸压加气混凝板》GB15762-2008;《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应用技术规程》DBJ50-055-2016《建筑用轻质隔墙条板》(GBT23451-2009)《装配式隔墙应用技术标准》DBJ50/T-337-2019《轻质隔墙条板应用技术标准》DBJ50/T-338-2019《装配式建筑系列标准应用实施指南(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2016版;《重庆市建筑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2017年版);《重庆市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技术编制技术规定》(2017年版)——装配式建筑专篇(修订);《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渝府办发【2017】185号)。14.2.5本项目已通过《大渡口实验小学扩建工程采用装配箱混凝土空心楼盖作为装配式建筑技术专项论证》,意见及回复如下:专家意见回复:1、优化装配箱混凝土空心楼盖的结构布置。回复:按意见,修改装配箱的布置,使装配箱布置尽量均匀,同一大小个数最大化。2、进一步完善采用装配箱混凝土空心楼盖技术体系的质量、安全保证措施。回复:按意见,补充完善装配箱混凝土空心楼盖技术体系质量、安全保证措施,补充细部做法大样于图纸中。14.3建筑设计说明14.3.1内隔墙的材料性能要求及施工方式如下:1)内隔墙的材料均为蒸压加气混凝土条板,施工方式为非砌筑,材料性能如下:(1)装配式隔墙所用的蒸压加气混凝土条板的物理学性能应符合表11.1的有关规定,并符合国家相应标准。表1蒸压加气混凝土条板物理力学性能项目指标试验方法板厚75mm90mm100mm120mm含水率%≤10GB/T30100抗冲击性能经8次抗冲击试验后,板面无裂纹抗弯破坏荷载/板自重倍数≥2.5抗压强度/MPa≥3.5软化系数≥0.80面密度kg/m²≤55≤65≤70≤85GB/T30100干燥收缩值≤0.4GB/T30100吸水率%≤10%空气声计权隔声量dB—≥35≥38≥40GB/T23451吊挂力N荷载1000N静置24h,板面无宽度超过0.5mm的裂缝GB/T30100耐火极限h≥2GB/T23451传热系数[W/(m•K)]≤0.14(B05)≤0.16(B06)GBT10294(2)蒸压加气混凝土条板的辅材性能要求及施工要求应符合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装配式隔墙应用技术标准》(DBJ50/T-337-2019)的相关要求。14.3.2围护墙与保温隔热、装饰一体化的情况,内隔墙与管线一体化的情况:1)非承重外围护墙采用围护墙与保温、隔热一体化的装配式建筑技术。2)内隔墙全部采用内隔墙与管线一体化的装配式建筑技术,采用BIM技术对内隔墙板进行排板设计,标记设备管线的预留预埋位置,将有设备管线的墙板在工厂进行线管、开关、插座底盒等设备的预埋,实现内隔墙与管线一体化。3)建筑全装修内容:建筑主要用料及装修(包含楼地面、墙面、天棚、门窗的建筑做法)详建筑专篇。建筑装修材料、设备在需要与预制构件连接时宜采用预留预埋的安装方式,当采用膨胀螺栓、自攻螺丝、钉接粘结等固定法后期安装时,应在预制构件允许的范围内,不得剔凿预制构件及其现浇节点,影响结构安全。建筑设施配置情况:本楼栋固定家具设施已配置齐全,如柜子,办公桌,会议桌等,室外场地还配置相关配套设施。14.3.3集成厨房、集成卫生间、整体收纳等部品的做法;集成厨房与集成卫生间采用干法墙面+集成吊顶方式。14.4结构设计说明14.4.1结构设计1)结构概况本项目由1-1#综合教学楼和1-2#辅助用房2栋楼组成,1-1#综合教学楼通过在7轴、8轴间设结构缝,缝宽120mm,通过设置两道抗震缝,分为2个独立、规则的结构单元,共分为1-1#(1~7轴)结构单元、1-1#(8~13轴)结构单元、1-2#(14~21轴)结构单元。1-1#(1~7轴)结构单元抗震等级为框架三级(部分大跨度框架为二级)、剪力墙二级;1-1#(8~13轴)结构单元、1-2#(14~21轴)结构单元抗震等级为三级。楼栋混凝土结构部分:1、本项目水平构件均应采用高精度模板,提高建筑精度和工程质量。经测算,本项目1-1#综合教学楼和1-2#辅助用房高精度施工工艺的应用比例为100%,此项得10分。2、本项目嵌固端及地下室的楼板、楼梯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主体结构的竖向构件、框架梁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构件。1-1#楼(1-7轴)结构单元3.900~15.600m层楼板采用装配箱混凝土空心楼盖,1-1#楼(8-13轴)结构单元7.800~15.600m层楼板采用装配箱混凝土空心楼盖,1-2#楼(14-21轴)结构单元7.800~11.700m楼板采用装配箱混凝土空心楼盖,其他构件均为现浇。预制构件具体布置详结构平面布置图,装配箱混凝土空心楼盖板厚:预制层320mm+现浇层80~100mm。(1-1#楼(1-7轴)结构单元11.7m装配箱平面布置示意图)(1-1#楼(8-13轴)结构单元7.800m装配箱平面布置示意图)(1-2#楼(14-21轴)结构单元7.800m装配箱平面布置示意图)经测算,本项目水平构件预制部品应用比例如下:水平构件预制部品部件应用比例统计表楼栋号装配箱面积(m2)楼层总面积(m2)比例水平构件采用预制构件得分1-1#楼(1-7轴)结构单元5878.688146.6972.2%6.11-1#楼(8-13轴)结构单元3050.393908.2778.05%91-2楼(14-21轴)结构单元1877.602573.5172.3%6.53、本项目预制构件采用标准化构件的比例大于90%,此项可得4分。4、本项目采用成型钢筋加工配送一体化此项得1分。本项目预制构件类型简介:1、高精度铝模高精度铝模板是继木模板、钢模板之后出现的新一代模板系统。铝模板按模数设计,由专用设备挤压成型,可按照不同结构尺寸自由组合。铝模板的设计研发及施工应用,是建筑行业一次大的发展。铝模板系统在建筑行业的应用,提高了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包括在建筑材料,人工安排上都大大的节省很多。2、装配箱本项目采用装配箱密肋楼盖和现浇楼盖,装配箱可计入水平预制构件得分。14.4.2结构材料本项目预制装配箱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保护层厚度、钢筋等级参考结构设计总说明。装配箱连接节点参照结构设计说明节点详图进行设计。14.4.3结构分析对于结构的整体分析,在保证节点构造及钢筋连接达到不低于按规范计算的承载力,本工程采用北京盈建科公司编制的YJK4.1.1建筑结构计算软件进行整体计算分析。对结构进行了在静力、地震和风荷载作用下建筑物的整体分析。根据《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014)第7.1.1条,框架按现浇混凝土结构进行设计。无特殊参数输入,单体抗震等级详结构概况表。14.4.4预制构件生产1)预制构件制作单位应具备相应的生产工艺设施,并应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必要的实验检测手段。2)预制构件制作前,应对其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进行技术交底,并应制定生产方案;生产方案应包括生产工艺、模具方案、生产计划、技术质量控制措施、成品保护、堆放及运输方案等内容。3)预制构件用混凝土的工作性应根据产品类别和生产工艺要求确定,构件用混凝土原材料及配合比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GB50666、《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和《高强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81等的规定。4)预制构件用钢筋的加工、连接与安装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等的有关规定。5)未尽事宜需满足《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01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14.4.5预制构件运输和堆放1)应根据构件尺寸及重量要求选择驳运车辆,装卸及驳运过程应考虑车体平衡。2)驳运过程应采取防止构件移动或倾覆的可靠固定措施。3)构件边角部及构件与捆绑、支撑接触处,宜采用柔性垫衬加以保护。4)现场驳运道路应平整,并应满足承载力要求。5)卸车时吊车臂起落必须平稳、低速,避免对预制构件造成损坏。6)预制构件运输时,车上应设有专用架,且有可靠的稳定构件措施。预制构件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时方可运输。7)本项目堆放场地平整、坚实,并有排水措施。8)预埋吊件应朝上,标识宜朝向堆垛间的通道。9)构件支垫应坚实,垫块在构件下的位置宜与脱模、吊装时的起吊位置一致。10)重叠堆放构件时,每层构件间的垫块应上下对齐,堆垛层数应根据构件、垫块的承载力确定,并应根据需要采取防止堆垛倾覆的措施。11)未尽事宜需满足《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01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14.4.6装配式施工与验收1)装配式结构施工前应制定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GB/T50502的规定;施工方案的内容应包括构件安装及节点施工方案、构件安装的质量管理及安全措施等。2)未尽事宜需满足《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1-2016)、《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3)装配式结构应按混凝土结构子分部工程进行验收;当结构中部分采用现浇混凝土结构时,装配式结构部分可作为混凝土结构子分部工程的分项工程进行验收。装配式结构验收除应符合《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014)规程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有关规定。4)未尽事宜需满足《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01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14.5电气设计说明14.5.1与全装修相关的各功能房间设备、管线分离及一体化设计原则1)本项目采用竖向管线与隔墙一体化技术、管线分离技术。2)电气设备及干线管线系统采用集中布置,管线与主体结构分离,管线及点位预留、预埋到位。3)预制墙板预留预埋开关、线盒、线管等,竖向管线与隔墙一体化。内隔墙内预埋竖向强、弱电线路的PC套管,每组开关、插座、接线盒在预制墙中预埋直径25的PC套管。在预制构件加工制作阶段,应将所需的预留孔洞、预埋件等一并完成,避免在施工现场进行剔槽、切割、伤及预制构件,影响质量及观感。电气专业配合结构预制构件深化设计图纸,准确定位和反映构件中电气设备。4)公共区照明配电箱及弱电配电箱均集中设置各个区域的强、弱电电井内,各功能房间照明配电箱分别设置于各个房间内。有吊顶房间,灯具及烟感、广播等电气设备嵌入吊顶安装,无吊顶房间或走道,灯具及烟感、广播等电气设备明装。5)电气各管线系统在公共区域采用集中布置。竖向电气管线集中在强、弱电电井内沿竖向电缆桥架敷设,管线与主体结构分离。强、弱电水平干线线路敷设于公共走道顶部的强、弱电电缆桥架中,管线与主体结构分离。强、弱电水平支线线路在有吊顶房间穿管在吊顶内敷设,无吊顶房间穿管沿天花板明敷,管线与主体结构分离。强、弱电竖向支线线路在内隔墙内预埋的强、弱电线管内敷设。6)电气设备及线路安装及敷设应符合规范及防火要求,相关部位要进行必要的防护措施。消防配电线路保护层厚度不小于30mm,非消防线路保护层厚度不小于15mm。电气线路不应与可燃气体管道及热水管道交叉敷设。7)走道照明灯具线路沿公共走道顶部桥架敷设,楼梯间照明灯具线路穿管明敷。14.5.2集成厨房、集成卫生间技术措施1)本项目厨房,卫生间采用墙面瓷砖胶薄贴瓷砖+集成吊顶的部分集成方式,所有洁具设备及管线等通过设计集成。2)照明灯具、电气插座选用防潮型产品,电气及线路不漏电,开关设置在集成卫生间外。配置专用防溅型、带开关的电源插座。内装电源线、设备插座接口点位及开孔尺寸准确,电气点位根据集成式卫生间的布置形式进行预留,避免现场打孔开凿。3)集成卫生间的排风机及其他电源插座均安装在干区。除集成安装在卫生间内的电气设备自带控制器外,其他控制器、开关设置在卫生间门外。4)卫生间管线设计时应对给水、热水、电气管线进行综合,根据集成式卫生间设备布置,设备和管线优先敷设在吊顶、夹层墙体、固定家具与墙体背后、踢脚、收边线脚等。5)卫生间内应设局部等电位联结。局部等电位联结应包括卫生间内金属给水排水管,卫生间电源插座的PE线及建筑物钢筋网等。14.5.3孔洞、沟槽预留技术措施与预埋套管位置及材质接口方式1)开关、插座、接线盒暗埋安装在预制墙体内,开关距地高度为1.8m,插座距地高度为0.3m。插座、开关、接线盒应布置在钢筋之间,钢筋间距应符合结构钢筋模数要求。其管线与楼板内管线连接时,需要在连接处预留150mmx250mmx80mm结构留槽作为线管连接操作空间,预埋管应超出槽边长度60mm。2)穿越预制墙体、预制楼板的管线应在穿越处预留孔洞,同时在预留孔洞处应预留套管,套管的规格应比管道大1~2号。孔洞尺寸根据预留套管尺寸确定。3)塑料导管与导管、导管与箱(盒)等器件采用插入法连接,接口位置采用专用胶合剂连接;金属导管连接应采用专用接头连接。4)竖井内电气设备安装参照国标04D701-1图集施工,土建施工时需提前预留管线上下通道,在管线安装好后每层用无机防火堵料做防火封堵。5)建筑内的电缆井、管道井与房间、走到等相连通的孔隙应采用防火封堵材料进行封堵。6)屋内强弱电线路穿越预制构件部位预留孔洞时,应用防水、保温、隔声填充材料进行填充封堵。7)墙内预留有电气设备时,应采用隔声及防火措施。14.5.4屋顶防雷设计技术措施。本工程年预计雷击次数为0.246次/a,,按二类防雷建筑设防;本工程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雷电防护等级为D级。1)在屋顶现浇层采用∅12热镀锌圆钢沿女儿墙明敷,-25x4热镀锌扁钢在屋面暗敷设作避雷网,屋顶避雷网连接不大于10m×10m或12m×8m的网格。沿屋顶周边敷设接闪带,接闪带应设在外墙外表面或屋檐边垂直面上,也可设在外墙外表面或屋檐边垂直面外。接闪器之间应互相连接。2)本项目金属门窗并未采用预制,故其等电位联结做法参照15D502《等电位联结安装》。3)本项目楼板采用叠合楼板、叠合梁,叠合层钢筋通过接地扁钢在后浇带内与等电位接地板可靠焊接。4)引下线的剪力墙室外地面上500m处,设置接地电阻测试盒,测试盒内测试段子与引下线焊接。14.6给水排水设计说明14.6.1与全装修相关的各功能房间设备、管线分离及一体化设计原则1)给排水管道系统管线与主体结构分离,管线及点位预留、预埋到位。给水管道系统在公共区域采用分系统、分区域布置。2)沿楼板横向与纵向管道均明敷在吊顶内,公共区域未设置吊顶区域,管道均沿楼板明敷;竖向管道沿墙体明敷,并通过装饰层进行包裹。3)给排水主管、立管、水平主管、水平支管、下降支管等在本项目中的具体布置方式为管线分离:给水及消防主立管布置在公共管井内,室内给水及消防水平管线布置在楼层顶部安装,卫生间给水水平支管布置在卫生间吊顶内,与主体结构分离;雨水立管、消火栓立管布置在室内墙角、柱边,室内消火栓水平管线布置在楼层顶部安装,与主体结构分离;污水及通气立管布置在卫生间墙角,污水水平管布置在卫生间吊顶内,与主体结构分离;连接卫生器具的给水下降支管与预制外墙或ALC条板管一体化安装,在墙体采用预压管槽的方式,在工厂一次性预埋到位,预留后期标准接头,与主体结构分离,但不考虑管线分离。4)预制构件上为管线、设备预留的孔洞、沟槽应选择对构件受力影响最小的部位,并应确保受力钢筋不受破坏,当条件受限无法满足上述要求时,工艺专业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14.6.2集成厨房、集成卫生间设备选型和接口方式:本项目厨房,卫生间采用墙面瓷砖胶薄贴瓷砖+集成吊顶的部分集成方式,所有洁具设备及管线等通过设计集成,卫生间给排水管线布置:卫生间给水及排水水平支管布置在卫生间吊顶内,给水支管采用PSP钢塑复合管,扩口式连接,卫生间排水支管采用UPVC塑料排水管,粘接连接,污水管均采用柔性排水铸铁管材及管件,承插连接,排水立管穿卫生间楼板处设刚性防水套管,具体做法详做法参国标图集《管道穿墙、屋面套管》18R409及《卫生设备安装》09S304。1)卫生间及厨房楼板的套管顶部应高出装饰地面50mm,其他楼板内的套管顶部应高出装饰地面20mm;底部应与楼板底面相平。2)内隔墙如采用蒸压加气混凝土条板,卫生间内隔墙上需要埋设给水支管时,需要在ALC条板上预先开槽,后期管道安装后,开管、线槽处粘贴不小于200mm宽耐碱玻纤网格布,宽度比管、线槽每边大不小于100mm;再批专用防水界面剂2~3mm,应注意防水界面剂施工后应进行粉刷或其他饰面处理。水平管线穿越ALC条板时需要设套管,穿越防火墙设刚性套管,室内普通墙可以采用UPVC管道,同时需要做好套管与管道之间的封堵,做好防火、隔声处理。14.6.3预留孔洞、沟槽、预留管线技术措施与预埋套管位置及材质接口方式:1)沿墙接至用水器具的给水支管为DN15。部分预制墙体预留竖向管槽,管槽尺寸40mmx20mm,管道外侧表面的砂浆保护层不得小于10mm。露台地漏、采用同层排水方式的厨卫排水器具及附件预留孔洞尺寸参见下表:排水器具及附件预留孔洞尺寸表排水器具及附件种类大便器洗手池地漏、清扫口排水管管径(mm)DN100DN50DN50DN75DN100DN150预留洞口φ(mm)2001002002002503002)给水、消防管穿越预制墙、梁、楼板预留普通钢套管,排水管穿越预制墙、梁预留普通钢套管尺寸如下表:给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