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海亮某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1页
2021-2022学年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海亮某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2页
2021-2022学年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海亮某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3页
2021-2022学年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海亮某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4页
2021-2022学年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海亮某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海亮高级中学高

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1.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A.词人来到当年赤壁战场,由流逝的江水联想到风云人物,感慨万千。

B.词中年轻有为的周瑜与“早生华发”、壮志难酬的词人形成鲜明对比。

C.“故国神游”即神游故国,指词人想象周瑜当年大破曹军的情景。

D.此词用“大江”“惊涛”“千堆雪”等意象,营造了雄浑壮阔的意境。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2.0分)

2.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

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

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

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

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

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

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儿根疏

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

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

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

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

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

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

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

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蚊摇头晃脑捋

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

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

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

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1)比较两篇选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何不同?

(2)画线语句“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梨树,甜了一方山水

李汀

(1)梨树下乘凉是夏日里一件畅快事。茂密的梨树叶子遮盖着阳光,坐在阴凉里,

看阳光在梨树叶子上流光溢彩,听一树蝉鸣时高时低。从幽幽的青石板小路走进小

院,白墙青瓦的小木楼,青瓦上覆盖了一房顶郁郁葱葱的爬山虎。青石板院坝里一

棵老梨树,主干粗壮,树身上的纹路如沟壑、如断壁。正值盛夏,酷暑难熬,走进

小院,浓荫密密,绿风荡漾。老陈坐在梨树下,眯着眼睛,哼着小曲儿。见有人进

了院子,赶快让座。快来,快来,这梨树下有细风,凉快呢。

(2)没等我们坐下来,老陈伸手摘了梨树上一颗梨子递过来。一尝,入口化渣,满

口汁水,一行人连口称赞:好吃,好吃。老陈笑说:老梨树结的。

(3)坐在梨树下,老陈兴奋地对我们说:这梨树是爷爷栽下的,院子改造了好几回,

可这梨树一直长在这里。只要说,陈家梨树那户人家,村里无人不知。地里干活累

了,回到院子里,梨树下一坐,微风吹来,劳累顿时消了一截。人越活越老,这梨

树却精神得很,越活越挺拔。一次,见老树干上抽出一股新枝来,这新枝开花、结

果,结了好大一颗梨子呢。你看,梨子多美,多像一盏盏灯!

(4)我们抬头一看,树枝上一颗颗梨子在阳光里晃动,仿佛有光在摇曳。小院子周

围全是挂满“灯”的梨树,收梨子的车子就停在树下,人们咧着嘴笑,摘满一篮子

梨子,就递给车上的人。树枝摇晃拍打着车子,有梨子掉在人们头上,惊起一片爽

朗的笑声。整个村庄弥漫着一阵阵梨香。

(5)老陈笑着说:村子里上千亩的梨树,都快四五十年了。想想,那时候自己三十

多岁,栽梨树还真是不容易,每一棵梨树都有一个故事。

第2页,共28页

(6)先说这棵栽在田坎上的梨树吧。顺着老陈手指的方向看过去,--棵老梨树树皮

开裂纵横,树枝沧桑蜿蜒。这棵老梨树不言不语,站在高高的田坎上守着这一园子

的梨树。这是最早栽下的梨树了。那时候,村里人还喊我小陈。大家说,小陈,梨

树能当饭吃?我不服那口气,不在大田大地里栽,就把梨树栽在田坎上。第二年开

始挂果,第三年这棵树上的梨就卖了近百元。当时,村里传开了:多栽苍溪雪梨树,

不到几年就致富,要是栽上百十株,保你当上万元户。一下子,村里家家户户开始

在田坎上栽梨树,有的甚至在大田大地里也栽上梨树。记得1984年,雪梨大户卢

履清去北京参会,还把这梨子带到北京呢!老陈笑呵呵地说:我把这棵梨树命名为

致富一号树。

(7)一号树,就是示范树,就是带头树。这一园子的梨树,这一半坡的梨树,春天,

满树白雪;初秋,果实摇曳。让人一看,心里总是满满当当的激动。

(8)致富奔小康,这雪梨树是立了大功的。这一村子的人,都靠雪梨致富了。

(9)跟随老陈在梨树园里转悠,有一种甜润的气息充满心田。走到一棵歪脖子梨树

下,老陈停下来,慢慢讲述起来。别小看这棵梨树,它是坚强树。栽了三回,才栽

活。湿地栽树,开始看长得好好的,长着长着,就缩回去了。后来先排水,地里垫

上一层枯草树叶,再刨坑栽树,终于在这地里把梨树栽活了。老陈露出一脸的骄傲,

一阵风吹来,歪脖子梨树摇晃身姿,像是在向人们致意。

(10)我把我的感觉告诉老陈,他哈哈一笑说:当然,它们都认识我这老头子了。

(11)说着,老陈带我们来到梨园山腰一老井处,见一股细水从一岩石缝流出,水光

闪烁。侧耳细听,似有轻轻的水流声。令人惊奇的是岩石上有一老树,数丈之高,

树身需两人合抱,树根却把这岩石团团抱住。岩石多洞,每个洞里都是老树的根须。

老陈笑笑说:村里人看重这树呢。啥子树,大家猜猜吧。冬青树?香樟树?老陈摇

摇头,又笑笑说:梨树,野砂梨树。一行人一脸迷惑,异口同声地重复道:野砂梨

树?

(12)老陈接着说:我们村开始发展梨树,就是先育这种野砂梨树,再在上面嫁接雪

梨树呢,多艰辛的过程啊。

(13)野砂梨,果皮褐色,拳头大小,汁多,酸甜。而清朝的《苍溪县志》载雪梨:

“肉白如雪,味甘于蜜,清香无渣,入口即化……”由酸到甜,由砂梨到雪梨,梨

子相伴人类走过了多么漫长的路程。由此看来,那时的苍溪雪梨已经在不断选育优

化,品种众多了。到如今,有了早熟翠冠梨、中熟黄金梨,以及晚熟雪梨。不过,

大家念念不忘的还是那肉白如雪、入口即化的雪梨。记得家乡集市上,卖雪梨不带

称,而是按个卖。将一颗一颗雪梨摆于地上,小的,一斤多;大的,两三斤呢。椭

圆形的雪梨,就像一盏盏的马灯,站在地上等着上门的顾客。

(14)老陈乐呵呵地说:人一辈子要干很多事,我老陈就干了一件事,种了一辈子的

梨树。

(15)梨园小路上走来一行人,有人高喊:老陈,老陈,出来领奖了!

(16)七十多岁的老陈,儿步跨出梨园,激动地说:吼这么大声干啥?啥子奖,我一

个老头子还有奖吗?

(17)原来,是乡党委王书记带着几个同志,来给老陈送“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

金灿灿的纪念章挂在老陈脖子上,老陈一个劲摸着纪念章,激动得泪眼汪汪。

(18)王书记也激动地说:这一园子的梨树见证,你老陈千值万值。

(19)看看一行人,看看满山坡的梨树,老陈深深鞠躬。满目青山,其实,老陈也是

一棵历经风雨的老梨树了,他甜了这里的一方山水,甜了这一村的乡亲。

(《人民日报》2021-10-18第20版副刊)(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

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呈现一幅“夏日梨树下乘凉”画图作为开篇,既写了老梨树,又写了老陈,

为全文定下欢快基调,又引出梨树与人的故事。

B.第(3)段中写“老树干上抽出一股新枝”“开花、结果”,是景语也是情语,

是实写又是虚写,隐含了老陈“不老”,带领村人奔小康之意。

C.第(6)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具体描写栽在田域上的梨树,正是这苍溪雪梨树,

让村人脱贫致富,因此,老陈夸奖它是致富一号树。

D.第(9)段叙述了老陈讲述歪脖子树的培育过程,突出了其坚强的生存力,暗示

了以老陈为代表的村人们创业的艰辛。

(2)下列对本文的艺术特色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构思巧妙,集中写了三棵梨树,“田填上梨树”“歪脖子梨树”“野砂梨

树”,运用插叙说明其来历,具有典型性,分别侧重表现在“致富”“坚强”“顽

强”三个方面内容。

B.作者以游踪为线索,从“青石板院坝”“梨树园”“梨园山腰”一直到“梨树小

路”,不断转换游踪,综合运用“移步换景、定景换点与定点换景”的方法写所见

之梨树,层次井然。

C.作者在第(13)段中引用《苍溪县志》记载的文献资料,既说明苍溪栽种培育雪

梨历史悠久,又衬托出如今“选育优化,品种繁多”的特点,可见引证法的运用既

使文章有文化味,又丰富了文意。

第4页,共28页

D.本文结尾写乡党委书记一行人员,给老陈送“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侧面烘

托老陈对党的无比忠诚的品质,以及老陈“隼路蓝缕”的艰苦奋斗精神、乐于奉献

的精神。

(3)赏析文中画线部分比喻与“笑”的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4)探究“梨树”在全文中的作用。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9.0分)

4.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问题。

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践所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

臂非加长也,加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黑马者,非利足也,

西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顾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南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踵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弩马十

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

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节选自《劝学》)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粤马者舆:车

B.善假于物也假:借助

C.故不积跑步蹉:半步

D.用心一也用:使用

(2)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吾尝跋顾望矣

B.W见者远

C.画致千里

D.W绝江河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运用比喻论证来论述学习的显著效果,可以博见与弥补不足。

B.第二段通过正反对比,反复设喻,形象地论述了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C.第二段中用蚯蚓与蟹的不同表现作对比,鲜明论证了坚持的重要性。

D.选文句式整齐,在排偶中适当穿插散句,文气流畅,设喻灵活生动。

5.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问题。

沧浪亭记

归有光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擎求余作《沧浪亭记》,日:

“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沱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

于塞偏。迨淮南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

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馀。此大云

庵为沧浪亭也。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

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庵与亭何为者哉?

虽然,钱镂因乱摆啰,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

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

千载,不与不②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

僧云。

一选自《古文观止》①释子:和尚的通称,取释迦牟尼弟子的意思。②浙:消失,

竭尽•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垩求余作《沧浪亭记》亟:赶快

B.沧园于子城之西南治:修建

C.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为:建造

D.钱镂因乱搜诩攘窃:窃取(帝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请子记吾用?为亭者师者,用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基偏茶皆出于此乎

C.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馀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D.望五湖之渺茫蚓无爪牙之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着重描写风景,“记亭之胜也”,沧浪亭四面环水,登上亭子,可以看见浩

第6页,共28页

淼的五湖,苍翠的群山,可谓风景优美。

B.沧浪亭最初由太伯、虞仲修建,后来因僧人入住成了大云庵,再后来由僧人文瑛

重建,使大云庵又变成了沧浪亭。

C.本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反衬手法,以一个小小的沧浪亭与历代皇亲国戚富丽堂皇

的宫馆楼舍相对比,说明能博得后人敬仰和缅怀的是一个人的道德、品格、学问和

功业等。

D.作者认为那些皇亲国戚,超越法度修建的大量宫殿、馆舍、园林都已荡然无存,

所以建造一个小小的沧浪亭毫无必要。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婢初媵时,

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瓢火煮孳葬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

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回

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归有光《寒花葬志》)

A.一日天寒热火/煮羊非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

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B-日天寒/燕火煮季弗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

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C-日天寒/燕火煮季葬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

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D-日天寒/燕火煮拿养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

人/每令婢倚儿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渐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②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问题。

竹里馆

唐代•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唐代•李白

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闹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注]悲风、寒松、白雪、

绿水,均为琴曲名,《悲风操》《寒松操》《白雪》《绿水》。

(1)两首诗都写了主要内容,又都用了意象暗示情境。

(2)结合诗人的情感内容,比较赏析两首诗的艺术手法。

五、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

7.根据一定的情景填写下面句子空缺的部分。

(1)《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作者用乌鹊难

以择枝的情景来比喻贤才无所依托,以启发他们善于择枝而栖。

(2)王维《辆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的“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两句,从陶

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点化而来,都是借日常景物

描写寄寓他们对纯朴宁静而又充满情趣的田园的喜爱。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体现诗人性格及本诗主旨。

(4)《登高》中写诗人登高远眺,身世之悲与忧国之情齐聚心头。每联对仗,句法

严谨,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这一联含有八意。

(5)《琵琶行并序》中的“,”两句,写了乐曲在达到高潮之前却

突然暂停之后,听者从此时的寂静中更能感受到琵琶女埋藏在心中的深沉情感。

(6)《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中“,”两句,描写刘裕叱咤风

云,驰骋疆场的场面,寄寓了词人的豪情壮志。

六、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8.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①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y6uyumn

、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郁达夫《故都的秋》)

②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nimonu6地开着的,有羞涩地

打着朵儿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③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kGsh6u的教诲,只是在

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

象中愈加鲜明深刻。(史铁生《我与地坛》)

第8页,共28页

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今社会,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存在着贫穷与富有的现

象:

有的人贫穷却很富有,这富有是来自内心的满足;

有的人富有却很贫穷,这贫穷是来自无限的欲望。

读完这则材料•,对于贫穷与富有,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应树立一种怎样的正

确的财富观,而你又有怎样的感受、体验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生活经

历,也可以发表观点。

要求:根据材料主旨,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不少于700字,不出现校名、人名等与考生个人相关的信息。

八、其他(本大题共2小题,共13.0分)

10.提取下列材料的主要信息并整合信息,请你给“团体格局”下个定义,不超过50

字。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

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

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

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搠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

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

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

级的分别,那也是先规定的。我用捆柴来比拟,有一点不太合,就是一个人可以参

加好几个团体,而好几扎柴里都有某一根柴当然是不可能的,这是人和柴不同的地

方。我用这譬喻是在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

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

(费孝通《乡土中国》)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工匠精神”是一个古朴的,今年它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

所谓“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的精神。它的基本

_____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部分代

表委员认为,中国企业丢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工业化起步晚,

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发,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很多人追求的是

多、快、好、省,追求的是一夜暴富,而不是脚踏实地和精益求精。()。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词汇焕然一新精益求精内含

B.词语耳目一新精益求精内涵

C.词汇耳日一新千锤百炼内含

D.词语焕然一新千锤百炼内涵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

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造成的

B.中国企业丢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

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C.中国企业失落“工匠精神”,所以说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

度抬升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D.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

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企业家们看来,中国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道路上,那种精益求精、追

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短板”。

B.中国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道路上,那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

神”,在企业家们看来,这一“短板”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

C.中国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道路上,在企业家们看来,那种精益求精、追

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必须补齐的全社会的“短板”。

D.在企业家们看来,中国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道路上,那种精益求精、追

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这一全社会的“短板”是必须补齐的。

第10页,共28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A.“词人来到当年赤壁战场”有误,赤壁古战场的真正地址是有争议的。“人

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赤壁”,作者用词严谨,很有分寸,不能判断为词人来到赤壁战场。

故选:Ao

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

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

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

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

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

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

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2.【答案】【小题1】(1)①从表现手法看:前者属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小院秋

晨图景表达作者悠闲、寂寥、落寞。悲凉之情;后者属于借景明理,寓理于景,借地坛

里生机勃勃的景象来暗含哲理,正是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的景象使作者参透了生命,

找到了活下去的勇气和动力。②修辞手法上:前者“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

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运用排比修辞,“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

荣)的蓝朵”运用比喻修辞;后者“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

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

翅膀”运用拟人修辞。③写景特色上:前者用南方的名胜烘托故都的小院秋景;后者景

物带有象征意味,生机勃勃的景象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给人带来心灵的冲击。

(2)①“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是对上文所写景物的总结,重点体现“不衰败”的特

点。②这句话是作者的评价和议论,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对景物的概括中赋予象征

意味,园子的“荒芜”正与作者史铁生的残疾相应,园子的“不衰败”使作者参透了生

命,看透了生死,从中得到了生命的感悟,认识到自己虽然残疾,但不该就此颓废下去,

而要热爱生命,坚强地活下去。③这句话将“我”与地坛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我”从

地坛中得到启发,要像地坛一样富有生命力地生活下去。

答案:

(1)①郁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景显情。借庭院秋景来抒发故都的秋的清静、

清闲与悲凉。史文:以景明理,景中寓理。借地坛的小昆虫与草木的形象来表达荒芜但

是张扬着生命活力,以抚慰作者,虽然残疾却可以顽强而活。

②郁文:用名胜烘托庭院秋景。史文:景物具有象征色彩,具有隐喻意。

③郁文:用排比或比喻写景。史文:则用拟人手法写小昆虫,生动形象。

(2)①从手法角度含表达方式:隐喻象征,作者虽身体残废却顽强意志,热爱生命,

保持生命活力,心志坚定。议论,深化前文记叙。

②从结构角度:总结上文,照应前文。

③从内容角度:暗含了我与地坛的缘分与宿命的关系。“我”要像地坛那样地存在下去。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选文语言表达特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是一道比较阅读

题。答题时要读懂两篇选文,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语言表达的特点并进行比较。

(2)本题考查学生对画线语句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语句,结合

文本从内容、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

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等。

二、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

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等。

3.【答案】【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

【小题4】

【小题5】

【小题6】

【小题7】

【小题8】

【小题9】

第12页,共28页

【小题101

【小题11】

【小题12]

【小题13]

【小题14]

【小题15】

【小题16)

【小题17]

【小题18]

【小题19]

【解析】(1)C.“比喻”错误。本段对梨树的描写“这棵老梨树不言不语,站在高高

的田坎上守着这一园子的梨树”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故选C。

(2)A.“插叙”错误。三棵梨树的来历都是老陈介绍的,不是插叙。

B.“以游踪为线索”错误。本文以“梨树”为线索构思全文。

C.“如今”错误。原文是“由此看来,那时的苍溪雪梨已经在不断选育优化,品种众多

了”。

D.正确。

故选D。

(3)比喻:“小院子周围全是挂满'灯’的梨树”将树上的梨比喻成“灯”,生动形

象地突出梨在阳光的照耀下晶莹闪亮的特点,也突出了梨的丰收景象。

“笑”的细节描写:“人们咧着嘴笑”“惊起一片爽朗的笑声”,表现了人们喜获丰收,

收获梨子是的喜悦心情,突出了人们的幸福甜美的生活。

(4)①“梨树”是全文的主要线索,全文都围绕着“梨树”来写。这是在结构上的作

用。②小说的标题“梨树,甜了一方山水”一语双关,既指梨树给人们带来了甜美的生

活,又赞美了老陈带领人们走上致富道路。小说结尾“其实,老陈也是一棵历经风雨的

老梨树了,他甜了这里的一方山水,甜了这一村的乡亲”,已经明确点出了“梨树”的

象征意义。③“梨树”是文中表现的主要意象,文章的内容均与“梨树”有关。借对“梨

树”的描写表现“梨树,甜了一方山水”的深刻含义。④借对“梨树”的描写表现了人

们为了幸福生活不懈奋斗的实干精神,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答案:

(1)c

(2)D

(3)①比喻手法:以“一盏盏灯”比喻“一个个梨子”,写出了梨树结出的梨子数里

之多,在阳光里晃动摇曳、鲜光闪亮的情形,突出了丰收的景象,生动形象;渲染出果

农的喜悦之情。②“咧着嘴笑”“爽朗的笑声”的细节,反复写笑,角度不一,真实地

表现了果农收获梨果的愉悦心情,再现了村人靠种植梨树过上幸福生活的情景,通过写

笑,强调了内心的幸福与甜美。

(4)①结构上,是全文的主线,串联全文。②手法上,双关,既写了梨树甜了一方山

水,又隐喻象征历经风雨的老陈种植梨树,带领村人奔小康,造福乡亲。③内容上,涵

盖全文写有关梨树的内容,景、情、人、事都与梨树相关,突出了梨树甜了一方山水的

意蕴。④主题上,揭示主题,赞美艰辛创业、实干奉献的精神。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

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认真阅读每一个选项,

结合文本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相关描写的艺术效果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找到相关

内容,结合材料从内容、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关键物象的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

从内容、结构、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物象的作用:①线索作用,把众多材料组织在--起。②象征作用,它象征某种意蕴,

隐含主旨。③衬托作用,在写人物散文中借物写人,衬托人物形象。④寄托作者感情。

4.【答案】【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C

【解析】(1)D.用:由于、因为。译文: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2)A.而,连词,表修饰,不译。

BCD三项都是连词,表转折,但是。

第14页,共28页

故选Ao

(3)C.“用蚯蚓与蟹的不同表现作对比,鲜明论证了坚持的重要性”有误,原文为“蚓

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蚯蚓”的比喻是为了强

调“用心专一”。

答案:

(1)D

(2)A

(3)C

参考译文:

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

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

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

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

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

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

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

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

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

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

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皤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

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

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

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

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

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

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

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

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5.【答案】【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B

【小题5】

【解析】(1)A.亟:屡次。译文:文瑛曾多次请我写篇《沧浪亭记》。

(2)A.所以,表原因,……的原因;表目的,用来……。

B.其,代词,它的;副词,推测语气,大概。

C.于,介词,在;介词,向。

D.之,均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故选D。

(3)A.本文不是着重写风景,而是从沧浪亭的变迁和古迹的兴衰中,得出一个结论:

使人永垂不朽的东西不是经不起时代风雨的纪念物,而是人的品德学问等。

B.“沧浪亭最初由太伯、虞仲修建”有误,从原文“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来看,

沧浪亭最初由苏子美建造。

D.“所以建造一个小小的沧浪亭毫无必要”有误,第三段是作者有意从反面写的,意

在反衬苏子美的沧浪亭,说明能博得后人敬仰和缅怀的是一个人的道德、品格、学问和

功业等,并不是说建造一个小小的沧浪亭没有必要。

故选Co

(4)“一日天寒”是说“一天,天气很冷”,句意完整,其后断开,“瓢火”是“煮”

的方式,要连在一起,排除A。“笑之”的主语是“魏孺人”,要连在一起,排除CD。

故选B。译文:一天,天气很冷,家中正在烧火煮孽养,寒花将己煮熟的孽养一个个削

第16页,共28页

好皮盛在小瓦盆中,已盛满了,我刚从外面进屋,取来就吃;寒花立即拿开,不给我。

我妻就笑她这种样子。我妻经常叫寒花倚着小矮桌吃饭,将要开饭时,两个眼珠慢慢地

转动着,眼神飘忽。我妻又指给我看,觉得寒花的样子好笑。

(5)①垂名:流传美名;渐然:灭尽的样子;俱尽:一起消失;有在:有原因。译文:

可见,士人想要传留美名到千年之后,不跟形体一同消失,那是另有东西存在啊。

②读书喜诗:喜欢读书作诗;游:交往。译文:文瑛喜欢读书作诗,跟我们这些人交往,

大家称他为沧浪僧。

答案:

(1)A

(2)D

(3)C

(4)B

(5)①可见,士人想要传留美名到千年之后,不跟形体一同消失,那是另有东西存在

啊。

②文瑛喜欢读书作诗,跟我们这些人交往,大家称他为沧浪僧。

参考译文:

和尚文瑛居住在大云庵,那里四面环水,从前是苏子美建造沧浪亭的地方。文瑛曾

多次请我写篇《沧浪亭记》,说:“过去苏子美的《沧浪亭记》,是写亭子的胜景,您

就记述我修复这个亭子的缘由吧。”

我说:从前吴越建国时,广陵王镇守吴中,曾在内城的西南修建了一个园子;他的

外戚孙承祐,也在它的旁边修了园子。到吴越被宋国灭亡时,这个园子还没有荒废。最

初苏子美在园中造了沧浪亭,后来人们又在沧浪亭的遗址上修建了大云庵,住进了和尚:

这是从沧浪亭到大云庵的演变过程。大云庵至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了,文瑛寻访亭子的

遗迹,又在废墟上按原来的样子修复了沧浪亭:这是从大云庵至沧浪亭的演变过程。历

史在变迁,朝代在改易。我曾经登上姑苏台,远眺浩渺的五湖,苍翠的群山,那太伯、

虞仲建立的国家,阖闾、夫差争夺的对象,子胥、文种、范蠡筹划的事业,如今都已消

失殆尽了,大云庵和沧浪亭的兴废,又算得了什么呢?

虽然如此,钱镂趁天下动乱,窃据权位,占有吴越,国富兵强,传了四代。他的子

孙亲戚,也借着权势大肆挥霍,广建宫馆园囿,盛极一时。而子美的沧浪亭,却被和尚

如此钦重。可见士人要想垂名千载,不与吴越一起迅速消失,是有原因的。文瑛好读书,

爱做诗,常与我们郊游,我们称他为沧浪僧。

断句题译文:

婢寒花女,是我妻魏孺人的陪嫁丫环。死于嘉靖十六年五月四日,葬在土山之上。

她没有能侍奉我到底,这是命啊!婢女寒花当初陪嫁来我家时,年方十岁,两个环形发

髻低垂着,穿着长长的一条深绿色的布裙。一天,天气很冷,家中正在烧火煮季葬,寒

花将已煮熟的孽养一个个削好皮盛在小瓦盆中,已盛满了,我刚从外面进屋,取来就吃;

寒花立即拿开,不给我。我妻就笑她这种样子。我妻经常叫寒花倚着小矮桌吃饭,将要

开饭时,两个眼珠慢慢地转动着,眼神飘忽。我妻又指给我看,觉得寒花的样子好笑。

回想这时的情景,一晃就己经十年了。唉,真可悲啊!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

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

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

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

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

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

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

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

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

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

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6.【答案】【小题1】弹琴

第18页,共28页

【小题2】明月

【解析】(1)从诗句“弹琴复长啸”“幽人弹素琴”等诗句可知,两首诗都是以听弹

琴为主要内容。王诗“明月来相照”,李诗“闲夜坐明月”,两首诗都以明月意象暗示

情境,写环境之清幽宁静。

(2)王诗:选取“幽篁"''明月"两个意象来衬托环境之清幽宁静,也显示出诗人情

致之高雅,可以说情景交融。还采用了反衬的手法,诗人不仅弹奏出美妙的琴声,还高

歌长啸,以声来衬静,衬托出幽篁的宁静,也传达出诗人情感之孤独,高洁自守之情感。

通过写人物的活动(动作)如“独坐”“弹琴”“长啸”来表现诗人高雅的情趣。

李诗:采用了铺叙的手法,写了在明月之下,听卢先生弹奏古琴,他弹奏了较多的曲目,

勾起了自己的愁思,可以说为表现自己的孤寂惆怅之情作了铺垫。采用了比喻的修辞,

忽闻“悲声调”,宛若“寒松吟”,以此渲染悲寂的氛围。《白雪》这首曲子让卢子顺

纤手忙乱,《绿水》的音节确实让人养性清心,采用了拟人的修辞,写的是自己听琴后

的感受。最后用的是钟子期与俞伯牙知音的典故,传达出知音难寻、怀才不遇的感伤惆

怅。

答案:

(1)弹琴;明月

(2)王诗:①情景交融,借幽篁、明月来写清幽宁静、高雅绝俗之景。

②反衬手法,用美妙的琴声、长啸声来衬托幽篁的宁静,抒发诗人孤独、清洁的情感.

③人物的动作“独坐”“弹琴”“长啸”来表现诗人自己超凡脱俗的志趣。

李诗:①铺叙手法,写卢子顺弹琴,夜里闲坐、明月当空、静听琴声,为下文写孤寂惆

怅之情埋伏笔。

②比喻、拟人手法。忽闻“悲声调”,宛若“寒松吟”,渲染悲凉的氛围;白雪乱“纤

手”,绿水“清虚心”,表现了诗人听琴的暂得超脱之感受。

③尾联用典故,表现知音难觅、怀才不遇的悲凉之感。

王诗译文:

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

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赏析:

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

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起句写诗人活动的环境非常幽静。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

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幽篁”指幽深的竹林。《楚辞•九歌•山鬼》说:“余处幽

篁兮终不见天。”“竹里馆”顾名思义是一座建在竹林深处的房子,王维独自坐在里面。

他的朋友裴迪的同题诗写道:“出入唯山鸟,幽深无世人。”仅诗的第一句就塑造了一

个悠然独处者的形象。

次句承上写诗人悠然独处,借弹琴和长啸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我们知道王维是著名

的音乐家,所以考取进士后,当上了太乐丞。但是他独自坐在竹里馆中弹琴显然不是供

人欣赏的,而是抒发自己的怀抱。“长啸”指拖长声音大声吟唱诗歌,如苏轼《和林子

中待制》:“早晚渊明赋归去,浩歌长啸老斜川。”可见弹琴还不足以抒发自己的感情,

接着又吟唱了起来。他吟唱的诗也许就是这首《竹里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

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

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

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

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

茂密的竹林。这里,像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三、四两句写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人能理解。“深林人不知”本来就是诗中应有之

意,如果对人知与不知毫不在意,那他就不会写出这句诗,既然写了这句诗,就表明他

还是希望有人能够理解自己的,遗憾的是陪伴他的只是天空中的一轮明月。起句写“人

不知”,结句写“月相照”,也可谓相互呼应了。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

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

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

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为王维《辆川集》

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

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

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

俗”(《幌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

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

第20页,共28页

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

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

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

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

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

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

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

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

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

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

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

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

间的。

李诗译文:

清静的夜里坐在明月下,听着幽人卢先生弹奏起古琴。忽然听到《悲风》的曲调,

又好像是《寒松》的声音。《白雪》的指法使您纤手忙乱,《绿水》的音节确实让人养

性清心。可惜铺子期早已死去,世上再也找不到那样的知音。

赏析:

“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运用铺叙的手法,描绘一幅夜里闲坐、明月当空、静听幽

人弹素琴的落寞景致,为下文“世上无知音”的孤寂惆怅之情作铺垫,埋伏笔。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用借喻手法:忽闻“悲声调”,宛若“寒松吟”,渲染悲

凉的氛围,把加深悲愁的情愫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用拟人手法: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便于作

者尽情发挥,以情景交融的方式,把作者知音难觅的孤寂真情实感融入诗中,进而达到

引人入胜之效果。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此句借用“锤子期”“俞伯牙”典故喻己,紧扣上文,首

尾呼应,使结构更为严谨,表达出诗人知音难觅的孤寂落寞之情感。

诗中《悲风》《寒松》《白雪》《绿水》都是古曲名,意在描写隐士卢子顺弹琴的

高超的艺术水平,进而发出“钟期久己没,世上无知音”的感叹。

这首诗写听幽人弹琴,借以慨叹世无知音。思想情绪未免有些消极,但其中也必定

饱含着诗人一生坎坷、历尽艰难的辛酸痛苦。一首诗中列出四首琴曲名来,可见李白对

琴道是很熟悉的。其中写《绿水》时,言其作用可以“清虚心”,这是李白的一个重要

音乐观点。其所以如此,恐与李白多受老庄思想影响有密切关系。

从写作上看,首写弹琴,中写琴曲,末写慨叹。在写琴曲时,诗人以《寒松吟》比

《悲风》,虽是以琴曲比琴曲,却又使人能从曲名上想到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因为“悲”

与“寒”皆冷色字,感情色彩是一致的,“风”与“松”则使人想到松涛,并进而想到

乐音的特色。又琴曲有《风入松》,传为嵇康所作,“风”与“松”相连,可使人想起

这一琴曲。此可见诗人的比喻是如何贴切!再者,“《白雪》乱纤手”一句,诗人不仅

以一“乱”字,写出弹琴动作的特点,而且从《白雪》还可使人想到纤手的白嫩,这样

的配词,真是妙不可言!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与使用的重要意象的把握。在准确理解两首诗内容的基础上

把握两首诗内容与使用意象的相同点。

(2)本题考查对诗歌所使用的艺术手法的把握。先要读懂诗,再结合对各种手法技巧

特点的把握判断诗歌使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并分析表达效果。

如何鉴赏诗歌:

(-)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

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

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

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义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

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

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

第22页,共28页

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7.【答案】【小题1】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小题2】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小题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小题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小题5】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小题6】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解析】故答案为:

(1)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重点字:绕、匝)

(2)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重点字:暖、墟)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重点字:摧、事)

(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重点字:作、登)

(5)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重点字:幽、恨)

(6)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重点字:戈、吞)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

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

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

《梦游天姥吟留别》名句辑录:

(1)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2)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3)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4)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

骑访名山。

(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8.【答案】幽远,袅娜,恪守

【解析】故答案为:

幽远袅娜恪守

本题考查字形的识记能力。根据句子的意思结合课文思考解答。

字形积累:

背道而驰并行不悖中西合璧金碧辉煌作壁上观刚愎自用秉公执法毕竟必/毕

恭必/毕敬

原形毕露锋芒毕露针硬时弊褒贬不一关怀备至推崇备至德才兼备艰苦备尝倍

道兼程事半功倍

信心倍增英雄辈出作弊弊端兴利除弊营私舞弊民生凋敝敝帚自珍舌敝唇

焦遮天蔽日一言以蔽之

隼/草路蓝缕蓬草生辉作法自毙惩前忠后枪毙不修边幅脉搏拼搏起搏器赤

膊胳膊赌博

博弈舶来品对簿公堂部署布置按部就班战略部署。

9.【答案】莫让“精神贫困”成脱贫路上“绊脚石”

有的人贫穷却很富有,这富有是来自内心的满足;有的人富有却很贫穷,这贫穷是

来自无限的欲望。

----题记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须同步。当前正

值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脱贫不仅仅是靠物质上的输出,更要靠精神上的“扶贫”。单

单是物质上的贫困,靠援助,既“输血”又“造血”,很快就会有起色。但是如果是精

神上的贫困,势必可能成为“脱贫”路上的绊脚石。

前不久,有媒体记者在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