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一上学期+湘教版(2019)必修一_第1页
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一上学期+湘教版(2019)必修一_第2页
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一上学期+湘教版(2019)必修一_第3页
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一上学期+湘教版(2019)必修一_第4页
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一上学期+湘教版(2019)必修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球圈层的结构1、

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应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其特征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课标解读】上天不易,下地更难从宇宙看地球地球的圈层结构如何探究看不到的“世界”?目前,世界最深的矿井不超过3千米最深的钻井位于俄罗斯,深度不过12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火山喷发将地下几百千米的岩浆泛到上层,最深不过几百千米上天不易,下地更难从宇宙看地球地球的圈层结构如何探究看不到的“世界”?敲瓜判瓜震地探地上天不易,下地更难从宇宙看地球地球的圈层结构横波纵波地震波分类特点传播速度传播介质共同点横波(S)纵波(P)较慢固体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较快固体、液体、气体上天不易,下地更难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首先感觉到上下晃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2、地震在海洋中发生时,坐在船上的渔民是感觉到上下晃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先上下晃动再左右晃动;因为纵波的速度大于横波。只有上下晃动;因为纵波在固体、液体和气态中传播,而横波只在固体中传播。3、哪一种波的破坏性大?黄金逃生时间指?横波;纵波和横波到达的时间差独立思考上天不易,下地更难地球的圈层结构根据地震波特性和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深度变化图,完成下列几个问题:(1)地震波传播速度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几次

明显的变化?分别是怎么变化的?(2)根据这些变化,我们应该将地球划分为

几个圈层?(3)在某次变化中,横波速度突变为0,说

明其下层介质肯定不是何种状态?速度km/s独立思考上天不易,下地更难地球的圈层结构根据地震波特性和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深度变化图,完成下列几个问题:(1)地震波传播速度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几次明显的变化?分别是怎么变化的?速度km/s2次第一次:地下33KM处,横波纵波速度明显加快第二次:地下2900KM处,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减小。独立思考上天不易,下地更难独立思考地球的圈层结构根据地震波特性和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深度变化图,完成下列几个问题:(2)根据这些变化,我们应该将地球划分为几个圈层?速度km/s3个上天不易,下地更难地球的圈层结构根据地震波特性和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深度变化图,完成下列几个问题:(3)在某次变化中,横波速度突变为0,说明其下层介质肯定不是何种状态?速度km/s独立思考肯定不为固态332900速度{千米/秒)地震波的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地壳地幔地核上地幔下地幔外核内核2、圈层的划分:10005100

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各题。(1)指出图中A、B各代表什么地震波:

A

,B

。(2)A和B两种地震波大约在地下

千米处,速度明显加快,从而发现了C

不连续面。(3)在2900千米深处,A波和B波发生了什么变化?A

,B

。从而发现了D

不连续面。(4)C面以上为

,C面和D面之间为

,D面以下为

横波纵波莫霍面33纵波速度突然减小横波突然消失古登堡面

地核地幔地壳[情景]

假如你乘坐一辆既能耐高温高压,又能穿透坚硬岩石的微型汽车,正进行一次穿越地心的科学探险活动。右图是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合作探究:[探究]

假如汽车上的车载仪表和各种感应器记录下了沿途的见闻,那么:(1)地壳、地幔、地核的组成物质分别是什么?(2)描述软流层的位置?(3)外核的物质状态是什么?为什么?

合作探究:(1)地壳:主要是岩石。地幔:铁镁的硅酸盐类物质,由上而下铁镁含量逐渐增加

地核: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铁和镍

(2)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软流层的下界一般在地下400千米处(3)外核的物质状态可能为液态或熔融状态,因为此圈层横波不能通过。(一)地壳上层:硅铝层(较轻)一般只分布在大陆部分,高山、高原区厚度大,平原地区厚度小;在大洋地壳中很薄,甚至缺失下层:硅镁层(较重)普遍存在(连续分布)大陆地壳:双层——硅铝层、硅镁层,平均33km大洋地壳:单层——硅镁层,平均6km■地壳结构大陆地壳:双层大洋地壳:单层莫霍界面上层:硅铝层下层:硅镁层地幔地壳地壳的结构:2、组成物质和分层:1、范围:位于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地震波在其中的传播速度比较均匀上层:硅铝层(较轻)一般只分布在大陆部分,高山、高原区厚度大,平原地区厚度小;在大洋地壳中很薄,甚至缺失下层:硅镁层(较重)普遍存在(连续分布)大陆地壳:双层——硅铝层、硅镁层,平均33km大洋地壳:单层——硅镁层,平均6km3、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地壳平均厚度:17km地幔的结构:2、组成物质:1、范围: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圈层。铁镁的硅酸盐类物质,由上而下铁镁含量逐渐增加。4、软流层:上地幔的上部,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3、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做岩石圈,平均厚度为100~110千米。地核的结构:2、组成物质1、范围: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外核:外核的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一般认为地球内核呈固态3、分层: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铁和镍

读“地壳与地幔结构示图”回答下列问题:(l)A是—层,B是—层,C是—层,D是_层。E+D十C是_层,F+E十D+C是

层。(2)地壳结构由图中字母_表示的圈层组成,A+B+C合称

(3)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和_。

(4)被认为岩浆发源地的圈层是

层,在图中用字母

表示。

(5)C层的主要物质成分是

,G层的物质成分以为主。(6)莫霍界面是字母_表示的两层之间的界面,古登堡面是

字母表示的两层之间的界面。硅铝层硅镁层上地幔顶部软流上地幔地幔AB岩石圈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地壳厚度不均软流层D铁、镁的硅酸盐类铁镍BCFG(二)地壳、地幔和地核纵横波分层

厚度(千米)

状态

组成

温度压力密度

地壳P、S波的波速突然增大。(莫霍面)

P波的波速突然减小,S波突然消失。(古登堡面)大陆部分平均33大洋部分平均6整个地壳平均17

固态

地幔上地幔

上地幔顶部

固态

上地幔上部软流层

上地幔下部固态

下地幔

下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