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画是中国人对哲学、历史、自然造化的理解和表达,追求的是“内美”,是“心源”,是永恒。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艺术形式虽不一定是逻辑化的科学,但一定触碰到了人类内心相通、共情的部分。因此,中国画在传播上并没有地域和国界障碍,这是时代给予中国画的机遇。比起过去,如今的中国画创作更加自由,艺术家更关注艺术本体,甚至笔墨都可以不再是中国画唯一的载体,中国画在未来可能转化成更为丰富的传播媒介——如综合材料、观念艺术、数字与新媒体技术等。中国画可以摆脱技法、语言、场所环境的限定,站在大的文化场域里和国际对话。这是中国画发展的新前景与新趋势,也是中国画走向世界的新方法与新目标。我们需要以包容的姿态,来接受更多的机会与可能。我们相信,绵延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可以怀抱新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更加蓬勃的活力与生机。这种坚定与包容,恰恰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摘编自吴洪亮《中国画不能单纯延续传统笔墨》)材料二:如何建构新时代中国画的体系?这是一项知行合一、史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课题,既不能脱离创作与鉴赏的实践,也不能脱离史论的思辨与研究;既不能脱离历史文脉的渊源,也不能脱离时代新风的更新。中国画理论与创作体系一方面有着自身悠久而自足的学术渊源、相对明确成形的研究对象与深闳丰富的文献成果,另一方面又并未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科转型,在很多的语境与场合中,常常停留在一个包容度极大、涵盖范围很广的学术概念上。在20世纪西方学术思想全面引入以后,以西方现代研究方法与视角重新审视传统中国绘画,成为当下中国画理论体系的主要参照。经由译介引入的海外中国美术研究方法与观念,已经深刻影响了中国画史论研究,一方面使中国学者们对照式地重审中国自身的绘画史学传统,另一方面更契合中国画学研究进入现代学科体系的需要。然而,海外中国古代绘画研究全面转向图像研究,亦使现代中国画学研究时常遇到研究观念的不对应与方法论的抵牾。对于中国画史上的画家与画派的个案讨论,使中国画学研究重新聚焦于具体的绘画作品、史实细节与画论文献。这在客观上扭转了单纯以西方观念对于中国画作品进行理论阐释的空泛局面,同时也及时地〖提示〗了中国画学研究的本体性问题。在此角度上,古代与近现代中国画史论文献的发现、整理至今仍是中国画学研究的重中之重。中国画理论、创作体系的发展都有其自身规律,如同一条不断流淌的河流,在绵延流动中取舍增删,沉积聚沙,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文化语境中,体现出不同的适应性与差异性。近现代以来,对于传统中国画的观照,常常已在很大程度上融入现代视角,也接受了现代西方学术之民主、科学思维。如20世纪20年代,陈师曾的文人画观体现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胆识,更兼具了建构文人画之现代理论体系的策略意识,这种对于“文人画”概念的重新发掘、建构,在厘清了文人画注重主观表现而不求形似的特点之外,也使“文人画”增益了新的内涵,使其由零碎、单纯而变得系统、丰富,顺应了进化论思潮影响之下的时代风气。在多元媒介与图像时代,中国画创作体系面临着如何回应新媒介与图像文化的挑战、回应图式语言的更新拓展等课题。在全媒体时代语境下,对于图像的借鉴、参照成为中国画创作的重要视觉资源。回首新中国成立至今的诸多中国画经典,从周思聪的《人民和总理》到冯远的《世纪智者》、唐勇力的《新中国诞生》等,很多经典作品也正是通过对影像的参考内化完善人物形象的塑造,建构了富有丰厚意味的视觉意象,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笔墨与色彩语言,完成了对真实影像和图像文献的诗意超越。新时代中国画创作体系的发展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趋势,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融合与延展,在20世纪中国画名师大家艺术成就的积淀之下,当代中国画更为强调对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对于新题材、新风格、新画法的探索发掘,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画科也在表现题材、笔墨与色彩语言上呈现出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的趋势;其二是传统出新与多元共生,不同于以往的中西文化“冲击—回应”模式观念,新时代中国画的发展更为强调以本土文化为主体的中西文化融合,传统画法与当代观念的关系也不再是一种二元对立的分隔,而是多元共存、相互影响。总的来看,当下语境中的中国画创作,其重点和难点并不在于用以表现当下社会生活的写实基础与造型能力,也不在于以宣纸笔墨作为媒材所展开的西方现代主义的观念实验,而是通过吸纳笔墨传统,抒写主体精神,使之完成中国人内在精神的延续与拓展。当下的中国画创作者只有与历史文脉和时代生活保持天然联系,才能充分体现民族化、生活化、大众化的气质与风格。在继承文化传统的同时,新时代中国画创造也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继承与借鉴、守持与创新的关系。中国画理论体系、创作体系的建构,必须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视野进行思考,这样才能不负时代,更加稳健地走向未来。(摘编自于洋《守正创新建构当代中国画学体系》)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画追求“内美”“心源”和永恒,这是与人类情感共通的,因而其传播并无地域国界障碍。B.当下中国画的创作更自由,体现在它不再以笔墨为载体,也不再有技法、语言、场所等的限定。C.经由译介引入的海外中国美术研究方法与观念,给中国画学研究进入现代学科体系提供了契机。D.在当代语境下,中国画的创作重难点是吸纳笔墨传统等基础上的中国人内在精神的延续与拓展。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材料一可知,中国画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基础,若能辅以新的艺术形式,则会焕发出新活力,吴洪亮先生对此极具信心。B.中国画的体系若想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科转型,既需要史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相结合,又需要将立足传统和跟随时代相结合。C.材料二表明海外中国古代绘画研究成为当下中国画理论体系的主要参照,这说明西方现代研究方法优于中国传统研究方法。D.中国画理论体系与创作体系的建构若想契合时代脉搏、行稳致远,就需要有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发展观。3.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二从中国画理论与创作体系的现状、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新时代中国画创作体系新趋势等角度分析中国画创作的发展之道。B.材料二第四段使用了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画体系的发展具有的自身规律,体现了其对时代与社会的适应性与差异性。C.材料二列举周思聪、冯远、唐勇力等人的作品,意在论证全媒体时代下影像与图像对中国画创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D.材料二全文层层递进,采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组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4.下列选项中,有关中国画的发展与文化自信之间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自信决定了中国画的发展路径。B.文化自信能助力中国画的发展。C.中国画的发展趋势和前景体现了文化自信。D.中国画的发展方式需建立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5.当代艺术家们应该如何应对中国画的发展问题?〖答案〗1.B2.C3.D4.A5.①有国际化视野,以包容的姿态,接受更多的机会与可能,将民族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国际艺术的语言。②重视中国画理论体系的研究。关注中国画学研究的本体性问题,将古代与近现代中国画史论文献的发现、整理作为中国画学研究的重点。③贴近中国画创作体系的新趋势。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探索发掘新题材、新风格、新画法;以本土文化为主体进行中西文化融合。④与历史文脉和时代生活保持天然联系。在继承文化传统的同时,正确认识和处理继承与借鉴、守持与创新的关系。〖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体现在它不再以笔墨为载体,也不再有技法、语言、场所等的限定”错,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可知,原文只是说笔墨不再是“唯一”的载体,而“中国画可以摆脱技法、语言、场所环境的限定,站在大的文化场域里和国际对话。这是中国画发展的新前景与新趋势”,表明“不再有技法、语言、场所等的限定”目前还未实现。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C.“西方现代研究方法优于中国传统研究方法”错,于文无据。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讲西方学术思想对于中国画学研究的影响,但并未谈及比较问题。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层层递进”错,材料二是“总—分—总”式结构,也并非一开始就“发现问题”,而是先直接以问句形式提出问题。材料二先提出问题“如何建构新时代中国画体系?”,然后从中国画理论、创作体系的变迁,中国画创作体系如何回应新媒介与图像文化的挑战、回应图式语言的更新拓展;新时代中国画创作体系的发展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趋势等角度分述;最后总结“中国画理论体系、创作体系的建构,必须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视野进行思考”。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中国画的发展方式需建立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错,中国画的发展路径并不由文化自信决定,原文“新时代中国画的发展更为强调以本土文化为主体的中西文化融合”。故选A。【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①由“中国画可以摆脱技法、语言、场所环境的限定,站在大的文化场域里和国际对话。这是中国画发展的新前景与新趋势,也是中国画走向世界的新方法与新目标。我们需要以包容的姿态,来接受更多的机会与可能”可知,有国际化视野,以包容的姿态,接受更多的机会与可能,将民族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国际艺术的语言。②由“这在客观上扭转了单纯以西方观念对于中国画作品进行理论阐释的空泛局面,同时也及时地〖提示〗了中国画学研究的本体性问题。在此角度上,古代与近现代中国画史论文献的发现、整理至今仍是中国画学研究的重中之重”可知,重视中国画理论体系的研究。关注中国画学研究的本体性问题,将古代与近现代中国画史论文献的发现、整理作为中国画学研究的重点。③由“当代中国画更为强调对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对于新题材、新风格、新画法的探索发掘”“新时代中国画的发展更为强调以本土文化为主体的中西文化融合,传统画法与当代观念的关系也不再是一种二元对立的分隔,而是多元共存、相互影响”可知,贴近中国画创作体系的新趋势。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探索发掘新题材、新风格、新画法;以本土文化为主体进行中西文化融合。④由“在继承文化传统的同时,新时代中国画创造也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继承与借鉴、守持与创新的关系”可知,与历史文脉和时代生活保持天然联系。在继承文化传统的同时,正确认识和处理继承与借鉴、守持与创新的关系。(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向上的,延伸的朱以撒每个人对空间的态度都是不同的,有看重实用的,认为空出来就是浪费。艾伦·狄波顿觉得每一种建筑样式都是主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可置换。顺便到邻居家看看,一开门就是厅堂,再进去是一间接着一间的住房。材料显然多得多,堆叠,镶嵌,实用的愿望太强,也就让人生出一种紧张感。空间可以调动人的感官和智力,或简或繁,或深或浅,各有情调。“庭院深深深几许”,为什么要如此强调纵深呢?要让客人们走过这么一段长长的路程才能见到主人。那么,客人向深处行走的时候,便看到了庭院四周的一切。这时,空间还是物质性的吗?能用尺度来衡量吗?相信他还未到主人面前,已经心知肚明——他在情怀上与主人是近还是隔着鸿沟。空间就是一个不断蓄积又不断泄漏的储存器,一直在变化着。一些人不在这个空间出现,就肯定在另一个空间冒出来。空间被选择着,越来越空,越来越挤,这正是人群游移的结果——①寻找一个安放自己的场所,就像苔藓一样,紧紧地吸附在上面。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一个寄居的空间。这个空间有别于公共空间,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抬脚进出的。一套房子被分割成几个独立的居室,分别由几个不相识者租住,虽然空间小点,但各种功能都具备。租一个小空间,与他人无涉。小而安,作暂时计,以后肯定要在追求改善的道路上奔跑的。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建筑师的任务是创造有意义的场所,帮助人定居。”如果携这样的理解从事建筑工作,建筑的人文温度会大大提升——不一定要把建筑都视为艺术品那般雕琢,视觉盛宴说起来是转瞬即灭的,不及对实在生活的倚重。譬如一个人搬了好几次家,放弃了这座建筑,追逐另一座建筑——并不是像孟母三迁那般出于对礼义的渴望,而是建筑出了问题,让人逃避。譬如声响的侵入,声响是看不到的,却可以让人慌乱,无可阻止。设计者考虑了整体的构建,却忽略那些轻盈的缥缈的因素。它使我们明白,任何一座建筑都和周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并非独立存在。这样,设计者的实验性思维在不断实验中,有希望接近美善。②不可避免的败笔是大地上丑陋的伤疤——一位书法家在宣纸上纵横,写错了,写糟了,揉掉重来,顺手的事。而建筑,不想让它隐忍地存在,就得耗财力来处理这些冰冷与坚硬。土木大兴,也往往有未及完成就停滞下来的建筑,以无可奈何的品相面对熙攘的人群和车流,风吹雨打的时日多了,便渐渐老去。与它无干的人视而不见,与它相关的人只能等待,不时打探是否有复工迹象。建筑背后是蛛网般人的纠结,谁都知道不会轻易解开。这类建筑在哲思的人看来就是一个象征物,它没有使用的功能,却推进人的思索。建筑是有形的存在——一些建筑在地面上消失了,也就不能再称之为建筑,青草覆盖在上边,泥土把地基遮埋起来。由于肉眼看不到,人们依凭史实化解抽象,强调它的文化价值。不少遗址是建筑的孑遗,于是立碑。在标有遗址的石碑前,一个人会想什么,一定是千差万别的。消失胜过存在,模糊胜过清晰——③韵味还是这般最好,而不是在遗址上又有仿古楼台兀立起来。建筑向空中延伸,高可摩天。它的好处就是满足不同人对高度的选择,有的想接地气见草木,有的想揽飞云蹈虚空。繁复的、简洁的,西式现代的、中式古典的,据此可观人的脾性。已是设计师的萧同学说,他们夫妻俩费了气力,把一座别墅还原成了毛坯房。我想,这是另外一层意义的毛坯房了——在还原它朴素、粗涩、平淡、清空的本色时,④毛坯的内涵丰富饱满,它富有启发性的那部分尤其突出,给人遐思的余地。不合时宜、反常合道地应对空间,显示个人的独异之见,是需要执着的力量来支持的,这比寻常的处理更具有挑战意味。就如做一桌荤菜,难度不大;而做一桌有滋味的素菜,名目有素排骨、素腰花、素大肠、素猪肝等,还真生生把人难住。理想的空间构筑了个人的心灵图景,并非兼适众人。一个人从外边回来,把大门关上,便生出闲散、松弛甚至慵懒的情调,那么,此时可以坐下来言说空间舒适这个话题了。(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空间布局能体现主人的情调,作者走进邻居家发现空间都被利用,内心有些许不适。B.空间不是一成不变的,人在空间中迁入迁出,空间都是具备隐私性的,用于人寄居。C.当建筑师设计的建筑,脱离了生活的实用性,忽略了潜在的危害,人往往不会喜欢。D.建筑的存在是有形的,但每个人对遗址的感情千差万别,作者提倡保留遗址的样貌。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苔藓”一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人对居所的依赖很深。B.句子②中“丑陋的伤疤”,指的是那些设计失败的建筑,其存在使人感到头疼。C.句子③中“韵味”一词,展现了仿古楼台的修建有着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D.句子④中“内涵丰富饱满”,表明该建筑意义重大,可谓是设计师的理想之作。8.文章第一段引用艾伦·狄波顿的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9.朱以撒先生的散文有一个特点,即“闲散”,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B7.C8.①内容上,借名人名言引出建筑与人的联系,借以表达人能通过建筑体现个人情怀的观点。②结构上,统领全文,引出下文,在全文开头提出人与建筑的关系,引出下文人与建筑在人文温度、文化价值、改造空间等方面的内容。9.①内容闲散,本文从进入邻居家观察写起,后谈及人对空间的选择、建筑的文化价值等,内容上随意自然。②主题闲散,文章开头谈空间利用,表明了建筑体现人的性格;又谈人寄居,表现了建筑的人文价值;后谈建筑的孑遗,表现了建筑的文化内涵,内容闲适,主题宽泛。③表达闲散,作者在行文中将叙事、议论等相结合,又多用事实举例,语言质朴易懂,言简意赅,有闲散之趣,写作方式自由,无拘束。〖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空间都是具备隐私性的,用于人寄居”错误,结合原文“这个空间有别于公共空间,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抬脚进出的”可知,空间不都是具备隐私性的,公共空间具备开放性。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C.“展现了仿古楼台修建有着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分析错误,由“而不是在遗址上又有仿古楼台兀立起来”可知,作者并不主张在遗址上修建仿古楼台。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引用的作用的能力。①内容上,“艾伦·狄波顿觉得每一种建筑样式都是主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可置换”,然后写“到邻居家去看看”,从而得出“这时,空间还是物质性的吗?能用尺度来衡量吗?相信他还未到主人面前,已经心知肚明——他在情怀上与主人是近还是隔着鸿沟”,可见作者是想要表达建筑能体现情怀的观点,而引用艾伦·狄波顿的话是借名人名言引出建筑与人的联系,借以表达人能通过建筑体现个人情怀的观点。②结构上,该引用处于文段开头,起到统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作用。艾伦·狄波顿的话引出人与建筑的关系,而在全文开头提出人与建筑的关系,引出下文人与建筑的具体关系,“如果携这样的理解从事建筑工作,建筑的人文温度会大大提升”“由于肉眼看不到,人们依凭史实化解抽象,强调它的文化价值”“已是设计师的萧同学说,他们夫妻俩费了气力,把一座别墅还原成了毛坯房”,即在人文温度、文化价值、改造空间等方面的内容。【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写作特色和审美意蕴的能力。散文的特点可从内容、主题、手法等角度思考。①内容闲散,本文开头先写“顺便到邻居家看看”,从而得出建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人的情怀,从而引发我们思考建筑与人的关系。接着谈到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一个寄居空间,引用诺伯格·舒尔茨的话思考建筑师的责任,指出建筑应该有人文温度,再写到人对空间的选择等;后面由建筑消失思考其文化价值,建筑的空间延伸与改造等,内容上随意自然。②主题闲散,文章开头谈空间利用,到邻居家看看,要走过长长的路程,“空间可以调动人的感官和智力,或简或繁,或深或浅,各有情调”,表明了建筑体现人的性格;又谈人寄居,“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一个寄居的空间”,而建筑师的责任正在于“创造有意义的场所,帮助人定居”,表现了建筑的人文价值;后谈建筑的孑遗,“由于肉眼看不到,人们依凭史实化解抽象,强调它的文化价值。不少遗址是建筑的孑遗,于是立碑”,表现了建筑的文化内涵,内容闲适,主题宽泛。③表达闲散,作者在行文中将叙事(萧同学夫妻把别墅改成毛坯房)、议论(如“理想的空间构筑了个人的心灵图景,并非兼适众人”)等相结合,又多用事实举例(如开头的“顺便到邻居家看看”,比如人放弃一座建筑的原因“譬如声响的侵入,声响是看不到的,却可以让人慌乱,无可阻止”),语言质朴易懂,言简意赅(如“租一个小空间,与他人无涉。小而安,作暂时计”),有闲散之趣,写作方式自由,无拘束。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材料二: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节选自《孟子·寡人之于国也》)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察邻国A之政B无如寡人C之用心者D邻国之E民不加F少G寡人之H民不加多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能进于是矣”与“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两句中的“进”意思不同。B.“罔民而可为也”与“学而不思则罔”(《论语》)两句中的“罔”意思相同。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与“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无”意思不同。D.“数罟不入洿池”与“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数”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无恒产”则会导致百姓不遵守礼义法度,从反面论证了制民之产必要性。B.材料二提出使百姓有恒产、足以养身保家的做法,为当政者实施仁政提供了具体的方法。C.梁惠王只对河内尽心尽力,把河内百姓迁到河东,把河东粮食迁到河内,受到孟子的批评。D.材料二从衣、食、教育等方面描绘了实行仁政的美景,体现了儒家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4.材料二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答案〗10.BDG11.B12.C13.(1)咚咚地敲着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战斗已开始),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百步后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后停下。(2)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与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还没有出现过(这种事)。14.①对比论证: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②类比论证: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看看邻国的君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察邻国之政”是动宾结构,后面B处断开;“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是动宾结构,后面D处断开;“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结构一致,中间G处断开。故选BDG。【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进一步理解;超过。句意: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已经超过技艺了。B.错误。同“网”,比喻陷害;迷惑。句意: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C.正确。通“毋”,不要;没有。句意: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因为它对晋国没有应有的礼节。D.正确。密;多次。句意: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故选B。【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梁惠王只对河内尽心尽力”错,根据“河东凶亦然”可知,他对河内和河东都很尽心。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鼓”,敲鼓;“走”,跑;“或”,有的。(2)“衣”,名作动,穿;“王”,名作动,称王;“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应为“未有之也”。【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注意是“材料二最后一段”。①由“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可知采用了对比论证,把猪狗吃人的食物和路上有饿死的人对比,揭露当时贫富悬殊的社会现状,说明君王应该施行王道,关爱百姓。②由“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可知,运用类比论证,批评了梁惠王推卸责任,表明君王应该承担起治国养民的责任,应该施行王道。参考译文:材料一: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确地指教。虽然我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孟子)说:“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遵守礼义法度,无所不为。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百姓。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至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而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百姓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材料二: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很尽心竭力了。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也这样办。看看邻国的君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咚咚地敲着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战斗已开始),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百步后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后停下。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便使老百姓能够养活家小,葬送死者而无遗憾了。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在五亩大的住宅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的繁殖饲养,不要错过时节,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与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还没有出现过(这种事)。“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百姓死了,就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向您这儿来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张芝卿陈师道相逢已偶尔,告别更苍然。离合惊时换,行藏①乃世缘。君无学干②禄,我亦赋归田。泗水秋山外,长安夕照边。〖备注〗①行藏,行迹的意思。②干,追求。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题目“送”既点出本首诗的题材,又表明事件,“张芝卿”则为送别的对象。B.首联写相逢是偶然的事情,而告别更是令人心生苍凉,奠定诗歌惜别的伤感基调。C.颔联写分离相聚时节转换、光阴流转,让人感到惊讶,幸好有缘一起经历过。D.颈联写朋友没有追求功名利禄,自己归田园,体现朋友对诗人的理解与赞赏。16.请简要赏析诗歌的尾联。〖答案〗15.D16.①尾联写泗水流经秋山之外,夕阳晚照长安城,视野宽阔,展示了长安城的夕阳景色。②尾联以景结情,通过景物描写,进一步增强了离别的伤感情绪,从而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感。〖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体现朋友对诗人的理解与赞赏”分析错误,因为这首诗是诗人写给朋友的,故这里体现的应是诗人对朋友的理解与赞赏。故选D。【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尾联“泗水秋山外,长安夕照边”意思是,泗水流经秋山之外,夕阳晚照长安城。“外”字超出人的视野,给人无限遐想,从泗水到秋山再到远望中夕阳下的长安城,诗句描写视野宽阔,展示了长安城的夕阳景色。②此句在诗歌结尾,又是写景,从手法上看是以景结情。描写送别时的景色,尤其是“秋山”“夕照”,渲染悲凉氛围,进一步增强了离别的伤感情绪,从而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提问,个性鲁莽却率真的子路急忙回答:“千乘之国,________,加之以师旅,________;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答案〗(1)摄乎大国之间因之以饥馑(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3)莫春者春服既成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今晚的“草台野戏”,就搭在我居家的小刘村不远的岗河村。说是“草台野戏”,一点也不辱没了它:破的帘、疙瘩不平的台面……这种寒碜地挂着“穷村陋闾”相儿,带着浓郁乡间俗味儿的“社戏”,在某些城里人的眼中,是“野戏”,是①的末流猥杂。我自己虽说还未浅薄到对此高抬贵眼、②的地步,但一开始对豫剧,对这种土掉牙土梆子戏,也是不怀好意的。我总感到这种土梆子戏的精神实质便是一吼三叫,嘴里像含了包炸药,一出腔,便可震得风云星辰变色,三山五岳乱哆嗦。及至后来到了河南,尤其是搬到农村后,由于日深一日地听,高音喇叭日出夜伏地熏炙,竟也就听顺了,入门了,觉得出它的好,它的土、俗之韵味了。我们赶到时,已是锣鼓喧天,观者如墙,开戏有一会儿了。只见戏台旁有着许多摆零食摊儿的。瓜果小糖,烤红薯,炒凉粉,各色纷呈。钱虽要得不轻贱,却不乏人买。我也要了一个烤红薯,那热腾腾香喷喷的薯气,很给人一种“暖幼温贫”之感。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俗语或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只见戏台旁有着瓜果小糖等许多零食摊儿,各色纷呈”,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答案〗18.①不(难)登大雅之堂②不屑一顾19.画波浪线句子将零食摊的名称一一列出,如特写镜头,画面感很强,且富有节奏,句式生动;而改句只是陈述有许多零食摊,不如原句那样灵活、鲜明。〖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此处指某些城里人看不上这“野戏”,认为是“末流猥杂”,上不了台面,可填“不(难)登大雅之堂”。不(难)登大雅之堂:意思是形容某些不被人看重的、“粗俗”的事物(多指文艺作品)。②此处是说“我”还未到对这“草台夜戏”轻视看不起的地步,可填“不屑一顾”。不屑一顾: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瓜果小糖,烤红薯,炒凉粉”是具体写有哪些零食摊儿,这样不仅让读者对这些零食有清晰的认知,而且它们中间用逗号隔开,每个词都得到强化,如特写镜头,画面感很强,并且短句使得读来有节奏感,句式也生动;而改句“瓜果小糖”则太概括,读者没有印象,也产生不了画面感;句式上改句是一个长句,不如原句那样灵活、鲜明。(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诸多实践证明,后浪正在告慰前浪。中国新时代的青年以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他们是时代的脊梁,能堪当大任,也能让世界刮目相看。党和人民对新时代的青年有很多殷切的期待,希望广大青年能够成为先锋分子——“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征程,每一代青年①。微光汇聚,正是青春蓬勃的中国力量,每个拼搏的你,构成了青春中国的缩影。就像鲁迅先生说的:“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②,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③。”20.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每个拼搏的你”中的“你”,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上次借的那本《玩偶之家》,如果你看完了,就还过来吧。B.又见到曾被他俩羞辱的小明,两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满脸羞愧。C.你对学生始终存一颗火热的心,你手里就永远会有一杯不凉的茶。D.到底是你去还是他去?都过去这么长时间了,你该做个决定了吧?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请从三个方面简要分析《窦娥冤(节选)》中的窦娥的性格特点。〖答案〗20.C21.①都有每一代青年的使命;②能做事的做事;③我便是唯一的光22.①善良、安分守己。她认为自己的不幸是命中注定的,因此全心全意地侍奉婆婆和丈夫。②有主见、刚强。她坚决反对与张驴儿父子结婚,即使面对公堂上的严刑拷打和死亡威胁,也始终不屈不挠。③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她不仅在公堂上坚决为自己辩解,甚至在面对死亡时,也发出了对天地鬼神的强烈控诉,这实际上是对封建社会秩序的质疑和否定。④孝顺、贤惠。窦娥对婆婆充满关怀体贴之情,即使在赴刑场的途中,也考虑到婆婆的感受,希望绕路而行,避免让婆婆看到伤心。〖解析〗【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的能力。题干和选项C中的“你”都是泛指,没有明确的对象,没有特指具体的人。A.特指,指借书的人;B.特指,指侮辱小明的两个人;D.特指,和“他”相对的一个人。三项都是特指,有具体的指代对象。故选C。【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句式应与“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征程”一致,表述为“都有每一代人(青年)的……”;内容上与“征程”对应,可用“使命”。可填:都有每一代青年的使命;②与“能发声的发声”格式一致,表述为“能……的……”;内容上与“发声”对应,可用“做事”,可填:能做事的做事;③这部分内容借鲁迅的话鼓励青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而“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那么每个青年都可以成为唯一的光,可填:我便是唯一的光。【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文中对窦娥前半段人生经历的描写,可知窦娥自己身世凄苦,年轻守寡,还要侍养婆婆,为丈夫服孝,但她却尽心奉养婆婆。这是窦娥安分守己和善良的表现。原文中,在蔡婆婆将张驴儿父子领回家中,劝说窦娥答应张驴儿父子招亲的要求时,窦娥并未有一味顺从长辈婆婆的安排,而是宁死不从,而且批评了蔡婆婆的软弱和苟且行径。由此可见她有主见。从“我又不曾药死你老子,情愿和你见官去来”可见张驴儿的父亲被药死后,张驴儿进行要挟,她毫不畏惧,情愿和张驴儿对簿公堂。而在窦娥被张驴儿陷害公堂受审时,又被贪官桃杌不分青红皂白问成死罪时,她经受残酷拷打,却拒不承认,直言“打的我肉都飞,血淋漓,腹中冤枉有谁知!则我这小妇人毒药来从何处也?天哪!怎么的覆盆不照太阳晖!”“委的不是小妇人下毒药来”。这些都可看出窦娥的刚强。结合“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福贵又寿延”“天地也!作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等分析,前往法场受刑时,她埋怨天地、质疑天地、责骂天地。对于窦娥这样的封建社会里没有什么见识的妇女来说,“天地”包含有王法、官府、天理、公道等意思。因此表面上看,窦娥是在斥骂天地,实际上是对一整套用以维护人心、统治百姓的封建秩序的怀疑和斥骂。说明窦娥具有反抗精神。她的反抗精神是在外界逼迫下激发出来并迅速高涨的,是人物性格合理的发展。窦娥被张驴儿陷害,又被贪官桃杌不分青红皂白问成死罪,经受残酷拷打,拒不承认,而当贪官要拷打蔡婆婆时,窦娥顾念到婆婆年迈,经不起酷刑,就说“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是我药死公公来”,含冤承认了贪官要她承认的药死公公的罪行(这在重视纲常伦理的封建社会是十恶不赦的大罪)。而在窦娥赴刑时,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求远呢?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的善良与淳朴的美好心灵。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看她与婆婆的一段对白,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她善良美好的心灵。从中可见窦娥的孝顺、贤惠。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3年5月,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时强调:“你们在信中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自找苦吃,就要在困难中磨砺、坚定理想信仰,砥砺自身品质,锻炼成事本领,使人生由苦至甜,走向理想的彼岸。青春,不仅是那股积极向上的少年心气,也少不了这道苦味的“成长剂”。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画是中国人对哲学、历史、自然造化的理解和表达,追求的是“内美”,是“心源”,是永恒。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艺术形式虽不一定是逻辑化的科学,但一定触碰到了人类内心相通、共情的部分。因此,中国画在传播上并没有地域和国界障碍,这是时代给予中国画的机遇。比起过去,如今的中国画创作更加自由,艺术家更关注艺术本体,甚至笔墨都可以不再是中国画唯一的载体,中国画在未来可能转化成更为丰富的传播媒介——如综合材料、观念艺术、数字与新媒体技术等。中国画可以摆脱技法、语言、场所环境的限定,站在大的文化场域里和国际对话。这是中国画发展的新前景与新趋势,也是中国画走向世界的新方法与新目标。我们需要以包容的姿态,来接受更多的机会与可能。我们相信,绵延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可以怀抱新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更加蓬勃的活力与生机。这种坚定与包容,恰恰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摘编自吴洪亮《中国画不能单纯延续传统笔墨》)材料二:如何建构新时代中国画的体系?这是一项知行合一、史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课题,既不能脱离创作与鉴赏的实践,也不能脱离史论的思辨与研究;既不能脱离历史文脉的渊源,也不能脱离时代新风的更新。中国画理论与创作体系一方面有着自身悠久而自足的学术渊源、相对明确成形的研究对象与深闳丰富的文献成果,另一方面又并未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科转型,在很多的语境与场合中,常常停留在一个包容度极大、涵盖范围很广的学术概念上。在20世纪西方学术思想全面引入以后,以西方现代研究方法与视角重新审视传统中国绘画,成为当下中国画理论体系的主要参照。经由译介引入的海外中国美术研究方法与观念,已经深刻影响了中国画史论研究,一方面使中国学者们对照式地重审中国自身的绘画史学传统,另一方面更契合中国画学研究进入现代学科体系的需要。然而,海外中国古代绘画研究全面转向图像研究,亦使现代中国画学研究时常遇到研究观念的不对应与方法论的抵牾。对于中国画史上的画家与画派的个案讨论,使中国画学研究重新聚焦于具体的绘画作品、史实细节与画论文献。这在客观上扭转了单纯以西方观念对于中国画作品进行理论阐释的空泛局面,同时也及时地〖提示〗了中国画学研究的本体性问题。在此角度上,古代与近现代中国画史论文献的发现、整理至今仍是中国画学研究的重中之重。中国画理论、创作体系的发展都有其自身规律,如同一条不断流淌的河流,在绵延流动中取舍增删,沉积聚沙,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文化语境中,体现出不同的适应性与差异性。近现代以来,对于传统中国画的观照,常常已在很大程度上融入现代视角,也接受了现代西方学术之民主、科学思维。如20世纪20年代,陈师曾的文人画观体现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胆识,更兼具了建构文人画之现代理论体系的策略意识,这种对于“文人画”概念的重新发掘、建构,在厘清了文人画注重主观表现而不求形似的特点之外,也使“文人画”增益了新的内涵,使其由零碎、单纯而变得系统、丰富,顺应了进化论思潮影响之下的时代风气。在多元媒介与图像时代,中国画创作体系面临着如何回应新媒介与图像文化的挑战、回应图式语言的更新拓展等课题。在全媒体时代语境下,对于图像的借鉴、参照成为中国画创作的重要视觉资源。回首新中国成立至今的诸多中国画经典,从周思聪的《人民和总理》到冯远的《世纪智者》、唐勇力的《新中国诞生》等,很多经典作品也正是通过对影像的参考内化完善人物形象的塑造,建构了富有丰厚意味的视觉意象,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笔墨与色彩语言,完成了对真实影像和图像文献的诗意超越。新时代中国画创作体系的发展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趋势,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融合与延展,在20世纪中国画名师大家艺术成就的积淀之下,当代中国画更为强调对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对于新题材、新风格、新画法的探索发掘,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画科也在表现题材、笔墨与色彩语言上呈现出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的趋势;其二是传统出新与多元共生,不同于以往的中西文化“冲击—回应”模式观念,新时代中国画的发展更为强调以本土文化为主体的中西文化融合,传统画法与当代观念的关系也不再是一种二元对立的分隔,而是多元共存、相互影响。总的来看,当下语境中的中国画创作,其重点和难点并不在于用以表现当下社会生活的写实基础与造型能力,也不在于以宣纸笔墨作为媒材所展开的西方现代主义的观念实验,而是通过吸纳笔墨传统,抒写主体精神,使之完成中国人内在精神的延续与拓展。当下的中国画创作者只有与历史文脉和时代生活保持天然联系,才能充分体现民族化、生活化、大众化的气质与风格。在继承文化传统的同时,新时代中国画创造也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继承与借鉴、守持与创新的关系。中国画理论体系、创作体系的建构,必须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视野进行思考,这样才能不负时代,更加稳健地走向未来。(摘编自于洋《守正创新建构当代中国画学体系》)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画追求“内美”“心源”和永恒,这是与人类情感共通的,因而其传播并无地域国界障碍。B.当下中国画的创作更自由,体现在它不再以笔墨为载体,也不再有技法、语言、场所等的限定。C.经由译介引入的海外中国美术研究方法与观念,给中国画学研究进入现代学科体系提供了契机。D.在当代语境下,中国画的创作重难点是吸纳笔墨传统等基础上的中国人内在精神的延续与拓展。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材料一可知,中国画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基础,若能辅以新的艺术形式,则会焕发出新活力,吴洪亮先生对此极具信心。B.中国画的体系若想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科转型,既需要史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相结合,又需要将立足传统和跟随时代相结合。C.材料二表明海外中国古代绘画研究成为当下中国画理论体系的主要参照,这说明西方现代研究方法优于中国传统研究方法。D.中国画理论体系与创作体系的建构若想契合时代脉搏、行稳致远,就需要有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发展观。3.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二从中国画理论与创作体系的现状、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新时代中国画创作体系新趋势等角度分析中国画创作的发展之道。B.材料二第四段使用了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画体系的发展具有的自身规律,体现了其对时代与社会的适应性与差异性。C.材料二列举周思聪、冯远、唐勇力等人的作品,意在论证全媒体时代下影像与图像对中国画创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D.材料二全文层层递进,采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组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4.下列选项中,有关中国画的发展与文化自信之间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自信决定了中国画的发展路径。B.文化自信能助力中国画的发展。C.中国画的发展趋势和前景体现了文化自信。D.中国画的发展方式需建立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5.当代艺术家们应该如何应对中国画的发展问题?〖答案〗1.B2.C3.D4.A5.①有国际化视野,以包容的姿态,接受更多的机会与可能,将民族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国际艺术的语言。②重视中国画理论体系的研究。关注中国画学研究的本体性问题,将古代与近现代中国画史论文献的发现、整理作为中国画学研究的重点。③贴近中国画创作体系的新趋势。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探索发掘新题材、新风格、新画法;以本土文化为主体进行中西文化融合。④与历史文脉和时代生活保持天然联系。在继承文化传统的同时,正确认识和处理继承与借鉴、守持与创新的关系。〖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体现在它不再以笔墨为载体,也不再有技法、语言、场所等的限定”错,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可知,原文只是说笔墨不再是“唯一”的载体,而“中国画可以摆脱技法、语言、场所环境的限定,站在大的文化场域里和国际对话。这是中国画发展的新前景与新趋势”,表明“不再有技法、语言、场所等的限定”目前还未实现。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C.“西方现代研究方法优于中国传统研究方法”错,于文无据。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讲西方学术思想对于中国画学研究的影响,但并未谈及比较问题。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层层递进”错,材料二是“总—分—总”式结构,也并非一开始就“发现问题”,而是先直接以问句形式提出问题。材料二先提出问题“如何建构新时代中国画体系?”,然后从中国画理论、创作体系的变迁,中国画创作体系如何回应新媒介与图像文化的挑战、回应图式语言的更新拓展;新时代中国画创作体系的发展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趋势等角度分述;最后总结“中国画理论体系、创作体系的建构,必须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视野进行思考”。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中国画的发展方式需建立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错,中国画的发展路径并不由文化自信决定,原文“新时代中国画的发展更为强调以本土文化为主体的中西文化融合”。故选A。【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①由“中国画可以摆脱技法、语言、场所环境的限定,站在大的文化场域里和国际对话。这是中国画发展的新前景与新趋势,也是中国画走向世界的新方法与新目标。我们需要以包容的姿态,来接受更多的机会与可能”可知,有国际化视野,以包容的姿态,接受更多的机会与可能,将民族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国际艺术的语言。②由“这在客观上扭转了单纯以西方观念对于中国画作品进行理论阐释的空泛局面,同时也及时地〖提示〗了中国画学研究的本体性问题。在此角度上,古代与近现代中国画史论文献的发现、整理至今仍是中国画学研究的重中之重”可知,重视中国画理论体系的研究。关注中国画学研究的本体性问题,将古代与近现代中国画史论文献的发现、整理作为中国画学研究的重点。③由“当代中国画更为强调对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对于新题材、新风格、新画法的探索发掘”“新时代中国画的发展更为强调以本土文化为主体的中西文化融合,传统画法与当代观念的关系也不再是一种二元对立的分隔,而是多元共存、相互影响”可知,贴近中国画创作体系的新趋势。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探索发掘新题材、新风格、新画法;以本土文化为主体进行中西文化融合。④由“在继承文化传统的同时,新时代中国画创造也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继承与借鉴、守持与创新的关系”可知,与历史文脉和时代生活保持天然联系。在继承文化传统的同时,正确认识和处理继承与借鉴、守持与创新的关系。(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向上的,延伸的朱以撒每个人对空间的态度都是不同的,有看重实用的,认为空出来就是浪费。艾伦·狄波顿觉得每一种建筑样式都是主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可置换。顺便到邻居家看看,一开门就是厅堂,再进去是一间接着一间的住房。材料显然多得多,堆叠,镶嵌,实用的愿望太强,也就让人生出一种紧张感。空间可以调动人的感官和智力,或简或繁,或深或浅,各有情调。“庭院深深深几许”,为什么要如此强调纵深呢?要让客人们走过这么一段长长的路程才能见到主人。那么,客人向深处行走的时候,便看到了庭院四周的一切。这时,空间还是物质性的吗?能用尺度来衡量吗?相信他还未到主人面前,已经心知肚明——他在情怀上与主人是近还是隔着鸿沟。空间就是一个不断蓄积又不断泄漏的储存器,一直在变化着。一些人不在这个空间出现,就肯定在另一个空间冒出来。空间被选择着,越来越空,越来越挤,这正是人群游移的结果——①寻找一个安放自己的场所,就像苔藓一样,紧紧地吸附在上面。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一个寄居的空间。这个空间有别于公共空间,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抬脚进出的。一套房子被分割成几个独立的居室,分别由几个不相识者租住,虽然空间小点,但各种功能都具备。租一个小空间,与他人无涉。小而安,作暂时计,以后肯定要在追求改善的道路上奔跑的。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建筑师的任务是创造有意义的场所,帮助人定居。”如果携这样的理解从事建筑工作,建筑的人文温度会大大提升——不一定要把建筑都视为艺术品那般雕琢,视觉盛宴说起来是转瞬即灭的,不及对实在生活的倚重。譬如一个人搬了好几次家,放弃了这座建筑,追逐另一座建筑——并不是像孟母三迁那般出于对礼义的渴望,而是建筑出了问题,让人逃避。譬如声响的侵入,声响是看不到的,却可以让人慌乱,无可阻止。设计者考虑了整体的构建,却忽略那些轻盈的缥缈的因素。它使我们明白,任何一座建筑都和周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并非独立存在。这样,设计者的实验性思维在不断实验中,有希望接近美善。②不可避免的败笔是大地上丑陋的伤疤——一位书法家在宣纸上纵横,写错了,写糟了,揉掉重来,顺手的事。而建筑,不想让它隐忍地存在,就得耗财力来处理这些冰冷与坚硬。土木大兴,也往往有未及完成就停滞下来的建筑,以无可奈何的品相面对熙攘的人群和车流,风吹雨打的时日多了,便渐渐老去。与它无干的人视而不见,与它相关的人只能等待,不时打探是否有复工迹象。建筑背后是蛛网般人的纠结,谁都知道不会轻易解开。这类建筑在哲思的人看来就是一个象征物,它没有使用的功能,却推进人的思索。建筑是有形的存在——一些建筑在地面上消失了,也就不能再称之为建筑,青草覆盖在上边,泥土把地基遮埋起来。由于肉眼看不到,人们依凭史实化解抽象,强调它的文化价值。不少遗址是建筑的孑遗,于是立碑。在标有遗址的石碑前,一个人会想什么,一定是千差万别的。消失胜过存在,模糊胜过清晰——③韵味还是这般最好,而不是在遗址上又有仿古楼台兀立起来。建筑向空中延伸,高可摩天。它的好处就是满足不同人对高度的选择,有的想接地气见草木,有的想揽飞云蹈虚空。繁复的、简洁的,西式现代的、中式古典的,据此可观人的脾性。已是设计师的萧同学说,他们夫妻俩费了气力,把一座别墅还原成了毛坯房。我想,这是另外一层意义的毛坯房了——在还原它朴素、粗涩、平淡、清空的本色时,④毛坯的内涵丰富饱满,它富有启发性的那部分尤其突出,给人遐思的余地。不合时宜、反常合道地应对空间,显示个人的独异之见,是需要执着的力量来支持的,这比寻常的处理更具有挑战意味。就如做一桌荤菜,难度不大;而做一桌有滋味的素菜,名目有素排骨、素腰花、素大肠、素猪肝等,还真生生把人难住。理想的空间构筑了个人的心灵图景,并非兼适众人。一个人从外边回来,把大门关上,便生出闲散、松弛甚至慵懒的情调,那么,此时可以坐下来言说空间舒适这个话题了。(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空间布局能体现主人的情调,作者走进邻居家发现空间都被利用,内心有些许不适。B.空间不是一成不变的,人在空间中迁入迁出,空间都是具备隐私性的,用于人寄居。C.当建筑师设计的建筑,脱离了生活的实用性,忽略了潜在的危害,人往往不会喜欢。D.建筑的存在是有形的,但每个人对遗址的感情千差万别,作者提倡保留遗址的样貌。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苔藓”一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人对居所的依赖很深。B.句子②中“丑陋的伤疤”,指的是那些设计失败的建筑,其存在使人感到头疼。C.句子③中“韵味”一词,展现了仿古楼台的修建有着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D.句子④中“内涵丰富饱满”,表明该建筑意义重大,可谓是设计师的理想之作。8.文章第一段引用艾伦·狄波顿的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9.朱以撒先生的散文有一个特点,即“闲散”,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B7.C8.①内容上,借名人名言引出建筑与人的联系,借以表达人能通过建筑体现个人情怀的观点。②结构上,统领全文,引出下文,在全文开头提出人与建筑的关系,引出下文人与建筑在人文温度、文化价值、改造空间等方面的内容。9.①内容闲散,本文从进入邻居家观察写起,后谈及人对空间的选择、建筑的文化价值等,内容上随意自然。②主题闲散,文章开头谈空间利用,表明了建筑体现人的性格;又谈人寄居,表现了建筑的人文价值;后谈建筑的孑遗,表现了建筑的文化内涵,内容闲适,主题宽泛。③表达闲散,作者在行文中将叙事、议论等相结合,又多用事实举例,语言质朴易懂,言简意赅,有闲散之趣,写作方式自由,无拘束。〖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空间都是具备隐私性的,用于人寄居”错误,结合原文“这个空间有别于公共空间,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抬脚进出的”可知,空间不都是具备隐私性的,公共空间具备开放性。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C.“展现了仿古楼台修建有着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分析错误,由“而不是在遗址上又有仿古楼台兀立起来”可知,作者并不主张在遗址上修建仿古楼台。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引用的作用的能力。①内容上,“艾伦·狄波顿觉得每一种建筑样式都是主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可置换”,然后写“到邻居家去看看”,从而得出“这时,空间还是物质性的吗?能用尺度来衡量吗?相信他还未到主人面前,已经心知肚明——他在情怀上与主人是近还是隔着鸿沟”,可见作者是想要表达建筑能体现情怀的观点,而引用艾伦·狄波顿的话是借名人名言引出建筑与人的联系,借以表达人能通过建筑体现个人情怀的观点。②结构上,该引用处于文段开头,起到统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作用。艾伦·狄波顿的话引出人与建筑的关系,而在全文开头提出人与建筑的关系,引出下文人与建筑的具体关系,“如果携这样的理解从事建筑工作,建筑的人文温度会大大提升”“由于肉眼看不到,人们依凭史实化解抽象,强调它的文化价值”“已是设计师的萧同学说,他们夫妻俩费了气力,把一座别墅还原成了毛坯房”,即在人文温度、文化价值、改造空间等方面的内容。【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写作特色和审美意蕴的能力。散文的特点可从内容、主题、手法等角度思考。①内容闲散,本文开头先写“顺便到邻居家看看”,从而得出建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人的情怀,从而引发我们思考建筑与人的关系。接着谈到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一个寄居空间,引用诺伯格·舒尔茨的话思考建筑师的责任,指出建筑应该有人文温度,再写到人对空间的选择等;后面由建筑消失思考其文化价值,建筑的空间延伸与改造等,内容上随意自然。②主题闲散,文章开头谈空间利用,到邻居家看看,要走过长长的路程,“空间可以调动人的感官和智力,或简或繁,或深或浅,各有情调”,表明了建筑体现人的性格;又谈人寄居,“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一个寄居的空间”,而建筑师的责任正在于“创造有意义的场所,帮助人定居”,表现了建筑的人文价值;后谈建筑的孑遗,“由于肉眼看不到,人们依凭史实化解抽象,强调它的文化价值。不少遗址是建筑的孑遗,于是立碑”,表现了建筑的文化内涵,内容闲适,主题宽泛。③表达闲散,作者在行文中将叙事(萧同学夫妻把别墅改成毛坯房)、议论(如“理想的空间构筑了个人的心灵图景,并非兼适众人”)等相结合,又多用事实举例(如开头的“顺便到邻居家看看”,比如人放弃一座建筑的原因“譬如声响的侵入,声响是看不到的,却可以让人慌乱,无可阻止”),语言质朴易懂,言简意赅(如“租一个小空间,与他人无涉。小而安,作暂时计”),有闲散之趣,写作方式自由,无拘束。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材料二: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节选自《孟子·寡人之于国也》)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察邻国A之政B无如寡人C之用心者D邻国之E民不加F少G寡人之H民不加多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能进于是矣”与“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两句中的“进”意思不同。B.“罔民而可为也”与“学而不思则罔”(《论语》)两句中的“罔”意思相同。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与“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无”意思不同。D.“数罟不入洿池”与“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数”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无恒产”则会导致百姓不遵守礼义法度,从反面论证了制民之产必要性。B.材料二提出使百姓有恒产、足以养身保家的做法,为当政者实施仁政提供了具体的方法。C.梁惠王只对河内尽心尽力,把河内百姓迁到河东,把河东粮食迁到河内,受到孟子的批评。D.材料二从衣、食、教育等方面描绘了实行仁政的美景,体现了儒家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4.材料二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答案〗10.BDG11.B12.C13.(1)咚咚地敲着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战斗已开始),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百步后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后停下。(2)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与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还没有出现过(这种事)。14.①对比论证: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②类比论证: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看看邻国的君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察邻国之政”是动宾结构,后面B处断开;“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是动宾结构,后面D处断开;“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结构一致,中间G处断开。故选BDG。【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进一步理解;超过。句意: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已经超过技艺了。B.错误。同“网”,比喻陷害;迷惑。句意: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C.正确。通“毋”,不要;没有。句意: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因为它对晋国没有应有的礼节。D.正确。密;多次。句意: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故选B。【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梁惠王只对河内尽心尽力”错,根据“河东凶亦然”可知,他对河内和河东都很尽心。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鼓”,敲鼓;“走”,跑;“或”,有的。(2)“衣”,名作动,穿;“王”,名作动,称王;“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应为“未有之也”。【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注意是“材料二最后一段”。①由“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可知采用了对比论证,把猪狗吃人的食物和路上有饿死的人对比,揭露当时贫富悬殊的社会现状,说明君王应该施行王道,关爱百姓。②由“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可知,运用类比论证,批评了梁惠王推卸责任,表明君王应该承担起治国养民的责任,应该施行王道。参考译文:材料一: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确地指教。虽然我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孟子)说:“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遵守礼义法度,无所不为。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百姓。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至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而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百姓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材料二: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很尽心竭力了。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也这样办。看看邻国的君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咚咚地敲着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战斗已开始),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百步后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后停下。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便使老百姓能够养活家小,葬送死者而无遗憾了。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lng应急处置措施
- 《全国建设工程土建》课件
- 《各国汽车特点》课件
- 安全标准化培训
- 《光谱分析技术》课件
- 住院患者心脏骤停应急预案
- 头痛治疗与用药指导
- 《天然产物化学》课件
- 用品销售项目二
- 微课管理实践中常见的问题财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系副
- 语文园地四 写话 学写留言条(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 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23《马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理智与情感:爱情的心理文化之旅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昆明理工大学
- 期末模拟考试03-【中职专用】《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含答案)
- GB 20052-2024电力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 陶行知与乡村教育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丽水学院
- 人民调解卷宗规范化制作说明
- 手术切口感染PDCA案例
- 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开展有效教学的研究课题申报评审书
- 烟雾病与麻醉
- 学生会团总支学期工作总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