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西南宁市普高联盟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广西南宁市普高联盟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广西南宁市普高联盟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广西南宁市普高联盟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广西南宁市普高联盟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广西南宁市普高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阁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不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33大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材料二: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娱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丰富。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署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至此遂发生巨大的变化,王粲《登楼赋》、向秀《思旧赋》等,旨在表现个人悲苦以及对他人悲惨遭遇的感同身受,日趋多样和深切。即使实用文体,如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亦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就文学性而论,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刘爬兼重“风骨”与“情采”,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文学自觉,指的是一种自觉之创作意识与状态。为艺术而艺术,仅仅指作家看重艺术,借艺术(文学)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打破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而这正可以视为文学自觉的宣言。由此,文学自觉,乃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开启于建安时期,兴盛于曹魏、两晋,影响于南朝。因而,魏晋文学自觉正是对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终开启了唐代文学之雍容大雅和丰富多样。(摘编自雷恩海《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于是从广义的学术中分离出来,已接近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学概念。B.关于“文”与“笔”的区分,萧绎强调文之抒情并且注重语言形式美,比刘勰又进了一步。C.曹丕根据对不同体裁的特点的把握,将文体分为四科,是文体辨析开始与文学自觉的标志。D.“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明确区分诗与赋的文体特征,标志着文学自觉的成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晋时并不否定文学的社会责任,但更强调借文学表达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B.文学自觉扩大了文学的表现内容,创作者开始关注物象描摹,强调人生悲欢离合。C.“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强调作家的才情与体验,是文学性明确的表现。D.在曹丕看来,文章不仅具有突出的价值,也可以借此使作者超越权势与生命局限。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B.文温以丽,意悲而远。C.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D.文家承其体式,故辨别不淆。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5.请结合上述材料相关论述,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为例,谈谈你如何理解文学的自觉。〖答案〗1.B2.B3.C4.①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文章开篇引出话题,然后从三个方面对文学自觉的标志进行论述,论点明晰,结构清晰严谨。②论证方法多样。材料一中采用了例证法、引证法等,论证有力。5.①文学的自觉是指作家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作家借艺术来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②《归去来兮辞》多用对偶,以六字句为主,朗朗上口,韵律悠扬,体现了对文学审美性的追求,是文学自觉的体现。③《归去来兮辞》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作者独特的人生理想与生命体验,是文学自觉的体现。〖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已接近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学概念”张冠李戴,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是指萧绎所说的“文”。C.“是文体辨析开始……的标志”错误,原文为“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D.“标志着文学自觉的成熟”无中生有,根据原文“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可见,指出该特点还只在发展过程中,并无“标志着文学自觉的成熟”一说。【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及观点的能力。B.“开始关注”说法错误,文中说“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娱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没有说“开始关注”;“强调”有误,原文为“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可见,是“关涉”而不是强调。【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A.符合“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的观点。B.符合“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的观点。C.观点属于魏晋玄学的范畴,不能论证材料一的观点。D.符合“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的观点。【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材料一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先提出观点“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接着分别从三个方面“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进行论述,结构清晰,观点鲜明。从论证方法来看,多处引用论证如“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汎渭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在引证的同时也举例,如“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论证更有说服力。【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针对具体问题,分析探究文本观点的能力。根据材料一“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材料二“文学自觉,指的是一种自觉之创作意识与状态。为艺术而艺术,仅仅指作家看重艺术,借艺术(文学)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可概括出文学自觉的概念:作家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作家借艺术来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再结合《归去来兮辞》来分析:从形式上来看,具有建筑美,多用对偶,以六字句为主,有音韵美,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这是对审美的自觉追求。从内容上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等,表达了作者厌恶官场,渴望归隐田园的内心想法,这是借艺术来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这也是文学自觉的体现。(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国文教员金克木〖备注〗我上小学时白话文刚代替文言文,国语教科书很浅,没有什么难懂的。五六年级的教师每星期另发油印的课文,实际上代替了教科书。他的教法很简单,不逐字逐句讲解,认为学生能自己懂的都不讲,只提问,试试懂不懂。先听学生朗读课文,他纠正或提问。轮流读,他插在中间讲解难点。课文读完了,第二天就要背诵。一个个站起来背,他站在旁边听。背不下去就站着,另一人从头再背。教科书可以不背,油印课文非背不可。文长,还没轮流完就下课了,文短,背得好,背完了,一堂课还有时间,他就发挥几句,或短或长,仿佛随意谈话。一听摇铃,不论讲完话没有,立即下课。他选的文章极其杂乱,古今文白全有,有些过了六十多年我还记得。不是自夸记忆力好,是因为这些文后来都进入了中学大学的读本。那时教小学的教员能独自看上这些诗文,选出来并能加上自己的见解讲课,不是容易的事。现在零星写几段作为闲谈。记得五年级上的第一篇油印课文是蔡元培的《洪水与猛兽》。文很短,又是白话,大家背完了还有点时间。老师就问:“第一句是‘两千多年前有个人名叫孟轲。为什么不叫‘孟子’?你们听到过把孔夫子叫作‘孔丘’吗?”那时孔孟是大圣大贤,是谁也不敢叫出名字的。我在家念的《论语》里的“丘”字都少一笔而且只能念成“某”字。对孟子轻一点,轲字不避讳了,但也不能直呼其名。老师的问题谁也答不出,于是他讲,这第一句用一个“轲”字就是有意的,表示圣贤也是平常人,大家平等。这就引出了文中的议论。还有一篇也是白话,是《老残游记》的大明湖一段。这篇较长,背书时堂上有许多人站着。他们会高声唱古书,不会背长篇白话。好在选的还是文言多白话少。有一篇是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从他讲课中我第一次听到桐城派、阳湖派、“不立宗派”的名目。课文背完了,老师说了一句:“希望你们长大了不要做病梅。”刚说完,铃声响了,他立即宣布下课。他也教诗词。教了一首七言古体诗,很长,题为《看山读画楼坐雨得诗》,写雨中山景变化。诗中提到不少山水画名家。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等名字,我就是从这篇诗知道的。当然那时我们谁也无福见到古画。教词,他选了两首李后主的,两首苏东坡的。背完了,他又提出问题,说,“罗衾不耐五更寒”,“高处不胜寒”,两个“寒”有什么不同?一个怨被薄,是皇帝。一个说太高,是做官的。为什么一样寒冷有两种说法?他还没发挥完,下课了。有意思的是他选了《史记》的“鸿门宴”。文较长,教得也较久,还有许多人背不出,站着。老师说,重念重背,第二天背完有时间了,他又高谈阔论了。他说,起头先摆出双方兵力,刘邦兵少得多,所以项羽请他吃饭,他不能不去。不能多带人,只带一文一武:张良、樊哙,这就够了。司马迁讲完这段历史,最后一句是“立诛杀曹无伤”。这个“立”字是什么意思?有人回答是“立刻”,又问:为什么着重“立刻”?自己回答:因为这是和项羽通消息的内奸,非除不可,还要杀得快。项伯对刘邦通消息,又在席上保护刘邦,也是内奸,为什么项羽不杀他?反而把自己人曹无伤告诉刘邦,难道想不到刘邦会杀他?从这一个“立”字可以看出司马迁要指出刘邦有决断。项羽有范增给他看玉玦也决断不下来。刘邦是聪明人,所以兵少而成功。项羽是糊涂虫,没主意,办事犹犹疑疑,所以兵多将广也失败。他把自己手下的韩信、陈平都赶到刘邦一边去了,太史公司马迁不仅叙述历史还评论历史,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字字句句都再三斟酌选用,所以是头一位大文人,大手笔。看书做文,必须这样用心思。不背不行,光背也不行,这位教师引我进了文字,而我也被文字纠缠了一辈子。我究竟应不应该感谢他?自己也不知道。文本二:评曰:这些小品文算不算小说?绝不是从外国介绍进来的essay,那种散文的标准是法国蒙田和英国培根的议论短文以及英国兰姆的随笔文章。这些小小说倒像是中国的老传统,《汉书·艺文志》说小说家者流出于稗官,是“九流”之外的第十流,但仍旧是出于“王官”即中央政府部门,不过气派不大,所以比作小稗子。《世说新语》也是这一类小说。尽管里面的大人物有名有姓,但其言行查考起来,还是传闻居多。若不叫“小说”而叫“世说”,那就既好听又符合《汉书》里关于稗官小说的说法:“街谈巷语,道听途说。”清末民初所谓社会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侦探小说等等的分类多指长篇,短篇的叫作笔记小说,把唐人宋人的一些短文有点故事的都算进去,不论所记是真是假,外国到了现代,小说的体裁也够包罗万象了,所以这里的一些小文收入小说集不能算错。好在都没有列出姓名,是真是假,也就无须考证了。〖备注〗金克木(1912-2000),著名学者。晚年曾写有多篇回忆性的短文,集为“化尘残影”随笔集,并附自评。文本一《国文教员》为“化尘残影”之一,文本二即“化尘残影”自评。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文教员在教科书之外自编讲义,在课堂上又往往“随意谈话”,文章重在塑造他潇洒率性的先进知识分子形象。B.国文教员讲授课文时的“发挥”,不但有他本人对诗文的独到见解,而且含有指点学生读书作文的方法。C.这篇“闲谈”文章回忆国文教员的课堂言行,清淡中有深意,其行文体现了国文教员潜移默化的影响。D.尽管也曾因为文字而经历波折,被文字纠缠了一辈子,作者始终对引领他走上文字生涯的国文教员心存感念。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蔡元培《洪水与猛兽》一文称孟子为“孟轲”,既表达了“五四”时期鲜明的反封建精神,更符合白话文的文体需要。B.《老残游记》中大明湖听说书一段,是精彩的白话小说片段,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段来渲染王小玉说书时激烈紧张的气氛。C.司马迁的《鸿门宴》写出了刘邦的决断与项羽的糊涂,直接影响到后世李清照写“生当作人杰”一诗时贬项扬刘的态度。D.金克木的“化尘残影”,在命名上同鲁迅的“朝花夕拾”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隐含了追溯往事的独特意味。8.作者自评“这些小小说倒像是中国的老传统”。请结合文本二,分析作者心目中传统小说的特点。9.如欲以“一则‘新世说’”为题写一则《国文教员》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答案〗6.A7.D8.①传统小说的作者本出于稗官,写作态度不同于正统史家;②小说内容常取自街谈巷尾,真真假假。9.①记录人物言行,品评人物风格,具有“世说”类小说的特点。②以新的方式反映新的时代内容。③体现了学者金克木独特的小说观念。〖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文章重在塑造他潇洒率性的先进知识分子形象”错误,这一理解偏离了本文的写作中心,本文主要通过国文教员的言行以及对诗文的独到见解来体现对自己将来创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相关文学常识,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章技巧的能力。A.“既表达了‘五四’时期鲜明的反封建精神,更符合白话文的文体需要”错误,文中说的是“这第一句用一个‘轲’字就是有意的,表示圣贤也是平常人,大家平等。这就引出了文中的议论”。B.“渲染王小玉说书时激烈紧张的气氛”说法错误,应该是表现了王小玉说唱技艺的精湛高超。C.“直接影响到后世李清照写‘生当作人杰’一诗时贬项扬刘的态度”说法错误,前后并无因果关系,而且李清照写“生当作人杰”一诗对项羽是“扬”的态度,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由“《汉书•艺文志》说小说家者流出于稗官,是‘九流’之外的第十流,……不过气派不大,所以比作小稗子”可知,传统小说的作者本出于稗官,写作态度不同于正统史家;由“《世说新语》也是这一类小说。尽管里面的大人物有名有姓,但其言行查考起来,还是传闻居多”“街谈巷语,道听途说”可知,小说内容常取自街谈巷尾,真真假假。主要从小说作者和小说内容两个角度概括。【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列出评论要点”,是本文的答题点。不是要写小评论,写出主要观点即可。《国文教员》主要记叙了国文老师的朴素教法和卓然风采:一是自编教材供学生学习;二是让学生大量背诵名篇;三是适度精当的讲解。从中我们见识了老师的眼光和识见。在大家都倡导用白话文教学的年代,一个国文老师,能大量地选编课本以外的文章,且“这些文后来都进入了中国大学的读本”,是颇需胆识和学识的。设若这位老师没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学养,是难以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选出这么精彩的文章来的。老师在讲解古诗《看山读画楼坐雨得诗》时,顺手捎带,为学生讲解荆浩、关全、董源、巨然等大画家的作品和风格,其美学素养,深不可测。老师非常重视背诵积累。毫无疑问,这位国文老师,是从私塾里出来的,他秉承了私塾国文教育的菁华,牢牢牵住了语文学习的牛鼻子——背诵。在《国文教员》这篇文章中,金先生多次提及他的老师是如何严格要求学生背诵的。背,成为了语文学习最最重要的童子功。老师的精当讲解让人印象深刻。对“孟轲”的“轲”字的解释,《病梅馆记》中涉及的文学流派,古诗词中不同句子中出现的“寒”字的比较,以及《鸿门宴》中“立”字的深入剖析,是那样精妙绝伦。这位国文教员,能不讲的坚决不讲,若要讲,则讲在学生不懂处,讲在言语规律处,讲在文章章法处。在此过程中,教给学生语言的规律,学习的方法,做人的道理。这几个教学片断,大有“点石成金”的风范。可以针对以上内容评论人物的言行风格。也可以结合国文教师在白话文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来分析,如国文教师用新的方式来反映新的时代内容,从这个角度评论也是可以的。同时也可以结合作者的风格特点或者态度来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元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B.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C.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D.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讳”是古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作墓志铭一般当称死者的官衔,因韩愈和柳宗元是笃交,故直接称柳宗元的字“子厚”。B.“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考中一、二、三甲录取的统称进士。C.“拜”是古人表示恭敬的礼节方式,也指授予官职、任命等。“大人”,指在高位者,如王公贵族,也用于称呼父母长辈。D.“集贤殿正字”是官名,掌校勘书籍;司马是州刺史的佐官之一,唐中叶后一般用来安排贬斥之官,这两个职位都有实权。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柳宗元自幼聪慧超凡,通情达理。发表议论旁征博引,贯通古今,让世人折服;识见高远,令公卿显要赞誉举荐。B.柳宗元治政有方,深受百姓信赖。为政柳州时,制定政令,想方设法让特别穷困无力赎取的人用工钱抵销债务,赢得了百姓的拥戴。C.柳宗元为人善良,气节高尚。当得知刘禹锡被派到不宜人居的播州任刺史时,亲自到朝廷请求允许自己与禹锡互换,皇帝被他的行为感动。D.柳宗元宦海沉浮,怀才不遇,政治生涯令人叹息。但韩愈却认为,或许就是柳宗元长久被贬谪的境遇、反而成就了他辉煌的文学事业。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14.作者为柳宗元写墓志铭,起笔却不厌其烦地写他的家庭和身世,其白的是什么?试结合文意,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答案〗10.C11.D12.C13.(1)当地习惯用子女做抵押向人借钱,约定如果不能按时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金相等时,债主就把人质没收做奴婢。(2)在外面没有什么近亲,在家里没有可以照应门户的童仆。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14.①强调先祖、先父刚毅正直对柳宗元的影响;②强调柳宗元出身名门世家,从小接受了良好教育和熏陶。〖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因此名声轰动,一时之间人们都敬慕而希望与他交往。那些公卿贵人争着想让他成为自己的门生,异口同声的推荐赞誉他。“一时”做后句的状语,其后不能断开,排除AB;“诸公要人”是并列关系的短语,作后句的主语,不作前句的宾语,之间不能断开,排除D。【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这两个职位都有实权”错误,“集贤殿正字”无实权。【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皇帝被他的行为感动”错误,原文只是说“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并没有说皇帝被他的行为感动。【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男女”,子女;“质钱”,抵押向人借钱;“时”,按时间;“子”,利息;“侔”,等同;“则没为奴婢”,是“则(子女)没为奴婢”的省略句;“没”,没收。(2)“外”“内”,名词作状语,“在外”“在内”;“应门”,照应门户;“茕茕”,孤单的样子;“形”,身体;“影”影子;“吊”,慰问,安慰。【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可知,强调先祖、先父刚毅正直对柳宗元的影响;从“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可知,强调柳宗元出身名门世家,从小接受了良好教育和熏陶。参考译文:子厚,名叫宗元。七世祖柳庆,做过北魏的侍中,被封为济阴公。高伯祖柳奭,做过唐朝的宰相,同褚遂良、韩瑗都得罪了武后,在高宗时被处死。父亲叫柳镇,为了侍奉母亲,放弃了太常博士的官位,请求到江南做县令。后来因为他不肯向权贵献媚,丢了御史的官职。直到那位权贵死了,才又被任命为侍御史。人们都说他刚毅正直,与他交往的都是当时名人。子厚少年时就很精明聪敏,没有不明白通晓的事。赶上他父亲在世时,他虽然很年轻,但已经成才,能够考取为进士,突出地显露出才华,大家都说柳家有能扬名显姓的后人了。后来又通过博学宏词科的考试,被授为集贤殿的官职。他才能出众,方正勇敢,发表议论时能引证今古事例为依据,精通经史诸子典籍,议论时才华横溢,滔滔不绝,常常使在座的人折服。因此名声轰动,一时之间人们都敬慕而希望与他交往。那些公卿贵人争着想让他成为自己的门生,异口同声的推荐赞誉他。贞元十九年,子厚由蓝田县尉调任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升为礼部员外郎。逢遇当权人获罪,他也被按例贬出京城当刺史,还未到任,又被依例贬为永州司马。身处清闲之地,自己更加刻苦为学,专心诵读,写作诗文,文笔汪洋恣肆,雄厚凝练,像无边的海水那样精深博大。而他自己则纵情于山水之间。元和年间,他曾经与同案人一起奉召回到京师,又一起被遣出做刺史,子厚分在柳州。到任之后,他慨叹道:“这里难道不值得做出政绩吗?”于是按照当地的风俗,为柳州制订了教谕和禁令,全州百姓都顺从并信赖他。当地习惯于用儿女做抵押向人借钱,约定如果不能按时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金相等时,债主就把人质没收做奴婢。子厚为此替借债人想方设法,都让他们把子女赎了回来。那些特别穷困没有能力赎回的,就让债主记下子女当佣工的工钱,到应得的工钱足够抵消债务时,就让债主归还被抵押的人质。观察使把这个办法推广到别的州县,一年后,免除奴婢身份回家的将近一千人。他被召回京师又再次被遣出做刺史时,中山人刘梦得禹锡也在被遣之列,应当去播州。子厚流着泪说:“播州不是一般人能住的地方,况且梦得有老母在堂,我不忍心看到梦得处境困窘,他没有办法把这事告诉他的老母,况且绝没有母子一同前往的道理。”向朝廷请求,并准备呈递奏章,情愿拿柳州换播州,表示即使因此再度获罪,死也无憾。正遇上有人把梦得的情况告知了皇上,梦得因此改任连州刺史。呜呼!士人到了穷境时,才看得出他的节操和义气!子厚从前年轻时,勇于帮助别人,自己不看重和爱惜自己,认为功名事业可以一蹴而就,所以受到牵连而被贬斥,所以最后死在荒僻的边远之地,才干不能为世间所用,抱负不能在当时施展。如果子厚当时在御史台、尚书省做官时,能谨慎约束自己;贬官后,如果有人能够推举他,将一定会再次被任用,不至穷困潦倒。然而若是子厚被贬斥的时间不久,穷困的处境未达到极点,虽然能够在官场中出人头地,但他的文学辞章一定不能这样地下功夫,以致于象今天这样一定流传后世,这是毫无疑问的。即使让子厚实现他的愿望,一度官至将相,拿那个换这个,何者为得,何者为失?一定有能辨别它的人。(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次朴翁游兰亭韵①姜夔亚字桥亭面面风,六人同坐树阴中。松交归路如留客,石碍流杯故恼公。山色最怜秦望②绿,野花只作晋时红。夕阳啼鸟人将散,俯仰兴怀自昔同。〖备注〗①朴翁:即葛天民,字朴翁。与作者姜夔(南宋文学家,江西鄱阳人,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交往甚密,颇多唱和之作。②秦望:山名,在绍兴东南四十里,秦始皇曾登此山望东海,故名。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交代了地点、人物、环境,勾画了一幅雅士游聚图,将物与人、情与景融为一体。B.颔联运用拟人与夸张手法,展现了松树的热情好客和水中石头的有意捉弄的情态。C.通览全诗,语言简练流畅,含蓄隽永,清新淡雅,感情纯真自然,描绘了兰亭景色。D.这是一首唱和之作,有限的语言中,几乎包含了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全部内容。16.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15.B16.①表达了与友人同游兰亭,陶醉于美景而流连忘返时的怡然自得之情。②鸟啼声声,夕阳偏西,终要各自东西,使作者不禁想到自己客居异地他乡,表达了思归之情。③俯仰之间产生感慨,这是自来就如此的。作者面对如此神美的景色,感受到时空的无限和美的无限,而人的生命又是如此短暂,表达了对时光匆匆、生命短促的怅惘之情。〖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力。B.“颔联运用拟人与夸张手法”错误。颔联可以这样理解:归路上松树低垂的枝干交拂于前,仿佛有意留阻游客;水中石块挡住漂在水上的酒杯,似乎在有意捉弄葛天民。根据句意可知,颔联中没有运用夸张的手法,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与联想与想象的手法。【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亚字桥亭面面风,六人同坐树阴中”。诗的开头作者简洁明快地勾画出了一幅雅士游聚图。短短十四字的刻画,让读者感受到一派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艳阳春景;是一种心醉神往,怡然自得,酣畅淋漓,倾叙幽情的至乐气氛。“松交归路如留客,石碍流杯故恼公”。正因为有了前面良辰美景,至乐气氛的铺垫,这里才推出了“松交归路如留客”的感受。归路上松树低垂的枝干交拂于前,仿佛有意留阻游客。不说自己的流连忘返,而说松树的多情好客,这一拟人化的描写,更深化了人与环境的亲和之感。接着“石碍流杯故恼公”是写作者与同游们仿效王羲之等人“流觞曲水”之法,葛天民因自己顺流而下的酒杯常受石碍而罚酒,似乎水中石头在有意捉弄他。这一戏谑之笔,更进一步地突出了游兰亭的至乐气氛。“山色最怜秦望绿,野花只作晋时红”。作者说他最喜爱秦望山一片翠绿之山色,实则因爱兰亭之美景所至,这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拓展,这是一种爱屋及乌的心态。接着又由远及近,写兰亭周围之野花,说野花还同东晋王羲之等游兰亭时一样鲜艳。这里写作者之“骋怀”,把空间的由远及近与时间的由近及远交叠使用,使整首诗的格调在这里由乐转悲,为尾联之人生感怀作了很好的过渡。“夕阳啼鸟人将散,俯仰兴怀自昔同”。这里笔锋急转,别开生面。眼前美景虽好,然而毕竟夕阳已偏西,光阴似流水,不可能停下。杜鹃鸟声声啼鸣,使作者不禁想到自己是客居异地他乡,顿生思归的念头。与挚友携手同游,畅叙幽情,虽惬意自得,然而毕竟不能久长,最终还是要各自东西。“俯仰兴怀自昔同”是说:俯仰之间产生感慨,这是自来就如此的。这里诗人化用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话:“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作者面对如此神美的良辰美景,感受到时空的无限和美的无限,而人的生命又是如此短暂,如此有限,故一种痛苦的感伤之情油然而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了中的空缺部分。(1)《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屈原为了心中的理想和追求,纵然死一万次也决不后悔。(2)王羲之在《兰享集序》中用了一句来表明自己关于生和死,长寿和短命的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李白在《蜀道难》中,摹写山高入天,仿佛可以触摸到星星,行人行走艰难而抚胸叹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3)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永丰村三面环山,南面水口,形成天然圈椅,洙溪河蜿蜒穿村而过。村中的古宅由西北的高地向东南的底地依次而建,①。整个村落古宅群村西多而集中,村东少而分散。村中古道均为青红两种石板铺成,纷繁而又有序,由南向北缓缓上升,台阶、石栏依山而建,依势而构,独具匠心。这里历史②。此处聚居了曹、苏、杜三大姓氏家族。永丰村的历史多半便是三大家族的历史,如今村民的祖先,也多是三大家族中人。这里③,英才辈出。别看村子小,却曾孕育出一些风云人物。这里也是革命老区。1934年12月,中共洙溪区委书记曹祥麟在这一带成功组织领导了打击土豪劣绅、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史称“杜家村暴动”。想不到吧,这处处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村落,也曾风云激荡,汹涌澎湃。小巷里的石板路,轻轻踩上去,仿佛能够感受到石缝间苔藓的呼吸。巷子窄窄的,仅能容一人通过,只怕那时的情侣也羞于并肩同行。路边的沟渠里是缓缓流过的溪水,还有鱼儿时不时扑腾一下,斑驳的墙上旧时的痕迹依稀可见,满是记忆。你不禁会猜,几百年前的此刻,是否也曾有人如自己一般,一步步走过这些石阶,不经意间,触碰过墙上的粉漆。那时,他会想什么,又会怀着怎样的心情。时光啊,就像在路上堵了车,便也摇下车窗,悠然欣赏起这里的风景来。昨天和今天,这么近。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整句。20.请指出画横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①错落有致(高低错落);②源远流长;③人杰地灵(钟灵毓秀)19.①路边的沟渠里是缓缓流过的溪水,和时不时扑腾一下的鱼儿,斑驳的墙上是依稀可见的旧时的痕迹。②路边的沟渠里溪水缓缓流过,还有鱼儿时不时扑腾一下,斑驳的墙上旧时的痕迹依稀可见。20.①运用拟人手法,将时光拟人化。②赋予时光人的情态,写其摇下车窗欣赏路边的风景,将当地优美的景色和悠然自得的心境阐释得淋漓尽致;③同时“时光”这个主体驻足欣赏,打破了古今时空限制,让人留下遐想的空间。〖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由西北的高地向东南的底地依次而建”可知此处是说古宅布局随地势高低而变化,可填“错落有致”或“高低错落”。错落有致、高低错落:形容事物的布局虽然参差不齐,但却极有情趣,使人看了有好感。第二空,此处形容村庄历史悠久,可填“源远流长”。源远流长: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第三空,根据“英才辈出”“孕育出一些风云人物”可知强调此地孕育出杰出人物,可填“人杰地灵”或“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指杰出的人出生或到过的地方,就会成为名胜地区。钟灵毓秀:意思是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着优秀的人物。指山川秀美,人才辈出。【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散句改整句,要找出一个“标准句”作参照,将其他句子改成相同结构即可。划线句“路边的沟渠里是缓缓流过的溪水,还有鱼儿时不时扑腾一下,斑驳的墙上旧时的痕迹依稀可见”主要描写了“路边的沟渠”和“斑驳的墙上”,可以按照“缓缓流过的溪水”这种定语+中心词的格式改写“还有鱼儿时不时扑腾一下”和“旧时的痕迹依稀可见”,分别改为“时不时扑腾一下的鱼儿”“依稀可见的旧时的痕迹”;或者按照“鱼儿时不时扑腾一下”“旧时的痕迹依稀可见”这种主谓结构,将“缓缓流过的溪水”改成“溪水缓缓流过”。最后整理〖答案〗即可。【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时光啊,就像在路上堵了车,便也摇下车窗,悠然欣赏起这里的风景来”,运用拟人手法,将时光拟人化。“摇下车窗,悠然欣赏起这里的风景来”赋予时光以人的情态,本来堵车是很让人厌烦的事,但写其摇下车窗欣赏路边的风景,表明风景很美,人物心境很悠闲,这样就将当地优美的景色和悠然自得的心境阐释得淋漓尽致;让欣赏风光的主体变成“时光”,打破了古今时空限制,让人留下遐想的空间。(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血糖升高为主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该病的主要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餐、体重减轻,简称“三多一少”。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①,最小的患者甚至有仅出生3个月的,但以5-7岁和10-13岁两组年龄多见。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青少年儿童糖尿病多为1型糖尿病,是胰岛细胞遭到破坏造成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的,②,如不及时救治将危及生命。如果孩子出现恶心、呕吐、头痛、乏力、多汗、颤抖、嗜睡、发育迟缓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筛查。青少年儿童肥胖症以及长期过量饮用含糖饮料,是导致儿童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专家提醒,家长不要过度喂养孩子,不要给孩子摄入过多高油脂、高糖的食物;鼓励孩子适度参加体育锻炼,进行户外运动,保证“吃动平衡”,避免发生单纯性肥胖,增加患病风险。糖尿病是不可逆的,如果孩子患上糖尿病,家长不要相信那些号称能根治糖尿病的偏方。糖尿病患儿一定要定期监测血糖,坚持用药,③,就能像正常孩子一样生活。21.下列句子中的双引号与文中加点词的双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经过反复练习,年幼的聋儿终于发出了“种子”这个词的读音。B.“早起的鸟儿有食吃”这句俗语中包含着简单却又深刻的道理。C.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令人神往。D.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21.C22.①糖尿病患者年龄日益低幼化/儿童糖尿病患者日益增多;②发病急、病情严重/该病病情往往很严重;③只要控制好血糖。〖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加点词“三多一少”的双引号作用表示特定称谓。A.表突出强调;B.表直接引用;C.表特定称谓;D.表讽刺否定。【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由“最小的患者甚至有仅出生3个月的,但以5-7岁和10-13岁两组年龄多见”可知,这是说糖尿病患者年龄偏低,或者说儿童患糖尿病的人数增多,可填:糖尿病患者年龄日益低幼化/儿童糖尿病患者日益增多。②由“如不及时救治将危及生命”可知1型糖尿病情况严重,需要及时治疗,可填:发病急、病情严重/该病病情往往很严重。③由“就能”可知此处应是“像正常孩子一样生活”的条件,而“定期监测血糖,坚持用药”的目的都是控制血糖,可填:只要控制好血糖。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生若如画,以画布一张,行旅途一趟,斑斓油画与点墨国画蕴含不同的人生姿态。油画,不留余地,冷暖厚薄尽在其间。将人生活成油画,意味着活出丰富亮丽的人生,尽情挥洒,不浪费一寸生命画布,人生精彩,跃然纸上。国画,多见留白,淡雅宁静皆可感知。将人生活成国画,意味着承认个体在生命进程中力有不逮、淡然安适留下留白,绘就有张有弛的人生图景。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广西南宁市普高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阁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不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33大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材料二: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娱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丰富。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署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至此遂发生巨大的变化,王粲《登楼赋》、向秀《思旧赋》等,旨在表现个人悲苦以及对他人悲惨遭遇的感同身受,日趋多样和深切。即使实用文体,如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亦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就文学性而论,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刘爬兼重“风骨”与“情采”,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文学自觉,指的是一种自觉之创作意识与状态。为艺术而艺术,仅仅指作家看重艺术,借艺术(文学)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打破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而这正可以视为文学自觉的宣言。由此,文学自觉,乃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开启于建安时期,兴盛于曹魏、两晋,影响于南朝。因而,魏晋文学自觉正是对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终开启了唐代文学之雍容大雅和丰富多样。(摘编自雷恩海《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于是从广义的学术中分离出来,已接近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学概念。B.关于“文”与“笔”的区分,萧绎强调文之抒情并且注重语言形式美,比刘勰又进了一步。C.曹丕根据对不同体裁的特点的把握,将文体分为四科,是文体辨析开始与文学自觉的标志。D.“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明确区分诗与赋的文体特征,标志着文学自觉的成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晋时并不否定文学的社会责任,但更强调借文学表达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B.文学自觉扩大了文学的表现内容,创作者开始关注物象描摹,强调人生悲欢离合。C.“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强调作家的才情与体验,是文学性明确的表现。D.在曹丕看来,文章不仅具有突出的价值,也可以借此使作者超越权势与生命局限。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B.文温以丽,意悲而远。C.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D.文家承其体式,故辨别不淆。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5.请结合上述材料相关论述,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为例,谈谈你如何理解文学的自觉。〖答案〗1.B2.B3.C4.①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文章开篇引出话题,然后从三个方面对文学自觉的标志进行论述,论点明晰,结构清晰严谨。②论证方法多样。材料一中采用了例证法、引证法等,论证有力。5.①文学的自觉是指作家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作家借艺术来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②《归去来兮辞》多用对偶,以六字句为主,朗朗上口,韵律悠扬,体现了对文学审美性的追求,是文学自觉的体现。③《归去来兮辞》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作者独特的人生理想与生命体验,是文学自觉的体现。〖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已接近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学概念”张冠李戴,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是指萧绎所说的“文”。C.“是文体辨析开始……的标志”错误,原文为“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D.“标志着文学自觉的成熟”无中生有,根据原文“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可见,指出该特点还只在发展过程中,并无“标志着文学自觉的成熟”一说。【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及观点的能力。B.“开始关注”说法错误,文中说“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娱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没有说“开始关注”;“强调”有误,原文为“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可见,是“关涉”而不是强调。【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A.符合“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的观点。B.符合“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的观点。C.观点属于魏晋玄学的范畴,不能论证材料一的观点。D.符合“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的观点。【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材料一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先提出观点“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接着分别从三个方面“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进行论述,结构清晰,观点鲜明。从论证方法来看,多处引用论证如“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汎渭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在引证的同时也举例,如“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论证更有说服力。【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针对具体问题,分析探究文本观点的能力。根据材料一“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材料二“文学自觉,指的是一种自觉之创作意识与状态。为艺术而艺术,仅仅指作家看重艺术,借艺术(文学)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可概括出文学自觉的概念:作家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作家借艺术来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再结合《归去来兮辞》来分析:从形式上来看,具有建筑美,多用对偶,以六字句为主,有音韵美,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这是对审美的自觉追求。从内容上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等,表达了作者厌恶官场,渴望归隐田园的内心想法,这是借艺术来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这也是文学自觉的体现。(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国文教员金克木〖备注〗我上小学时白话文刚代替文言文,国语教科书很浅,没有什么难懂的。五六年级的教师每星期另发油印的课文,实际上代替了教科书。他的教法很简单,不逐字逐句讲解,认为学生能自己懂的都不讲,只提问,试试懂不懂。先听学生朗读课文,他纠正或提问。轮流读,他插在中间讲解难点。课文读完了,第二天就要背诵。一个个站起来背,他站在旁边听。背不下去就站着,另一人从头再背。教科书可以不背,油印课文非背不可。文长,还没轮流完就下课了,文短,背得好,背完了,一堂课还有时间,他就发挥几句,或短或长,仿佛随意谈话。一听摇铃,不论讲完话没有,立即下课。他选的文章极其杂乱,古今文白全有,有些过了六十多年我还记得。不是自夸记忆力好,是因为这些文后来都进入了中学大学的读本。那时教小学的教员能独自看上这些诗文,选出来并能加上自己的见解讲课,不是容易的事。现在零星写几段作为闲谈。记得五年级上的第一篇油印课文是蔡元培的《洪水与猛兽》。文很短,又是白话,大家背完了还有点时间。老师就问:“第一句是‘两千多年前有个人名叫孟轲。为什么不叫‘孟子’?你们听到过把孔夫子叫作‘孔丘’吗?”那时孔孟是大圣大贤,是谁也不敢叫出名字的。我在家念的《论语》里的“丘”字都少一笔而且只能念成“某”字。对孟子轻一点,轲字不避讳了,但也不能直呼其名。老师的问题谁也答不出,于是他讲,这第一句用一个“轲”字就是有意的,表示圣贤也是平常人,大家平等。这就引出了文中的议论。还有一篇也是白话,是《老残游记》的大明湖一段。这篇较长,背书时堂上有许多人站着。他们会高声唱古书,不会背长篇白话。好在选的还是文言多白话少。有一篇是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从他讲课中我第一次听到桐城派、阳湖派、“不立宗派”的名目。课文背完了,老师说了一句:“希望你们长大了不要做病梅。”刚说完,铃声响了,他立即宣布下课。他也教诗词。教了一首七言古体诗,很长,题为《看山读画楼坐雨得诗》,写雨中山景变化。诗中提到不少山水画名家。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等名字,我就是从这篇诗知道的。当然那时我们谁也无福见到古画。教词,他选了两首李后主的,两首苏东坡的。背完了,他又提出问题,说,“罗衾不耐五更寒”,“高处不胜寒”,两个“寒”有什么不同?一个怨被薄,是皇帝。一个说太高,是做官的。为什么一样寒冷有两种说法?他还没发挥完,下课了。有意思的是他选了《史记》的“鸿门宴”。文较长,教得也较久,还有许多人背不出,站着。老师说,重念重背,第二天背完有时间了,他又高谈阔论了。他说,起头先摆出双方兵力,刘邦兵少得多,所以项羽请他吃饭,他不能不去。不能多带人,只带一文一武:张良、樊哙,这就够了。司马迁讲完这段历史,最后一句是“立诛杀曹无伤”。这个“立”字是什么意思?有人回答是“立刻”,又问:为什么着重“立刻”?自己回答:因为这是和项羽通消息的内奸,非除不可,还要杀得快。项伯对刘邦通消息,又在席上保护刘邦,也是内奸,为什么项羽不杀他?反而把自己人曹无伤告诉刘邦,难道想不到刘邦会杀他?从这一个“立”字可以看出司马迁要指出刘邦有决断。项羽有范增给他看玉玦也决断不下来。刘邦是聪明人,所以兵少而成功。项羽是糊涂虫,没主意,办事犹犹疑疑,所以兵多将广也失败。他把自己手下的韩信、陈平都赶到刘邦一边去了,太史公司马迁不仅叙述历史还评论历史,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字字句句都再三斟酌选用,所以是头一位大文人,大手笔。看书做文,必须这样用心思。不背不行,光背也不行,这位教师引我进了文字,而我也被文字纠缠了一辈子。我究竟应不应该感谢他?自己也不知道。文本二:评曰:这些小品文算不算小说?绝不是从外国介绍进来的essay,那种散文的标准是法国蒙田和英国培根的议论短文以及英国兰姆的随笔文章。这些小小说倒像是中国的老传统,《汉书·艺文志》说小说家者流出于稗官,是“九流”之外的第十流,但仍旧是出于“王官”即中央政府部门,不过气派不大,所以比作小稗子。《世说新语》也是这一类小说。尽管里面的大人物有名有姓,但其言行查考起来,还是传闻居多。若不叫“小说”而叫“世说”,那就既好听又符合《汉书》里关于稗官小说的说法:“街谈巷语,道听途说。”清末民初所谓社会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侦探小说等等的分类多指长篇,短篇的叫作笔记小说,把唐人宋人的一些短文有点故事的都算进去,不论所记是真是假,外国到了现代,小说的体裁也够包罗万象了,所以这里的一些小文收入小说集不能算错。好在都没有列出姓名,是真是假,也就无须考证了。〖备注〗金克木(1912-2000),著名学者。晚年曾写有多篇回忆性的短文,集为“化尘残影”随笔集,并附自评。文本一《国文教员》为“化尘残影”之一,文本二即“化尘残影”自评。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文教员在教科书之外自编讲义,在课堂上又往往“随意谈话”,文章重在塑造他潇洒率性的先进知识分子形象。B.国文教员讲授课文时的“发挥”,不但有他本人对诗文的独到见解,而且含有指点学生读书作文的方法。C.这篇“闲谈”文章回忆国文教员的课堂言行,清淡中有深意,其行文体现了国文教员潜移默化的影响。D.尽管也曾因为文字而经历波折,被文字纠缠了一辈子,作者始终对引领他走上文字生涯的国文教员心存感念。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蔡元培《洪水与猛兽》一文称孟子为“孟轲”,既表达了“五四”时期鲜明的反封建精神,更符合白话文的文体需要。B.《老残游记》中大明湖听说书一段,是精彩的白话小说片段,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段来渲染王小玉说书时激烈紧张的气氛。C.司马迁的《鸿门宴》写出了刘邦的决断与项羽的糊涂,直接影响到后世李清照写“生当作人杰”一诗时贬项扬刘的态度。D.金克木的“化尘残影”,在命名上同鲁迅的“朝花夕拾”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隐含了追溯往事的独特意味。8.作者自评“这些小小说倒像是中国的老传统”。请结合文本二,分析作者心目中传统小说的特点。9.如欲以“一则‘新世说’”为题写一则《国文教员》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答案〗6.A7.D8.①传统小说的作者本出于稗官,写作态度不同于正统史家;②小说内容常取自街谈巷尾,真真假假。9.①记录人物言行,品评人物风格,具有“世说”类小说的特点。②以新的方式反映新的时代内容。③体现了学者金克木独特的小说观念。〖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文章重在塑造他潇洒率性的先进知识分子形象”错误,这一理解偏离了本文的写作中心,本文主要通过国文教员的言行以及对诗文的独到见解来体现对自己将来创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相关文学常识,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章技巧的能力。A.“既表达了‘五四’时期鲜明的反封建精神,更符合白话文的文体需要”错误,文中说的是“这第一句用一个‘轲’字就是有意的,表示圣贤也是平常人,大家平等。这就引出了文中的议论”。B.“渲染王小玉说书时激烈紧张的气氛”说法错误,应该是表现了王小玉说唱技艺的精湛高超。C.“直接影响到后世李清照写‘生当作人杰’一诗时贬项扬刘的态度”说法错误,前后并无因果关系,而且李清照写“生当作人杰”一诗对项羽是“扬”的态度,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由“《汉书•艺文志》说小说家者流出于稗官,是‘九流’之外的第十流,……不过气派不大,所以比作小稗子”可知,传统小说的作者本出于稗官,写作态度不同于正统史家;由“《世说新语》也是这一类小说。尽管里面的大人物有名有姓,但其言行查考起来,还是传闻居多”“街谈巷语,道听途说”可知,小说内容常取自街谈巷尾,真真假假。主要从小说作者和小说内容两个角度概括。【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列出评论要点”,是本文的答题点。不是要写小评论,写出主要观点即可。《国文教员》主要记叙了国文老师的朴素教法和卓然风采:一是自编教材供学生学习;二是让学生大量背诵名篇;三是适度精当的讲解。从中我们见识了老师的眼光和识见。在大家都倡导用白话文教学的年代,一个国文老师,能大量地选编课本以外的文章,且“这些文后来都进入了中国大学的读本”,是颇需胆识和学识的。设若这位老师没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学养,是难以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选出这么精彩的文章来的。老师在讲解古诗《看山读画楼坐雨得诗》时,顺手捎带,为学生讲解荆浩、关全、董源、巨然等大画家的作品和风格,其美学素养,深不可测。老师非常重视背诵积累。毫无疑问,这位国文老师,是从私塾里出来的,他秉承了私塾国文教育的菁华,牢牢牵住了语文学习的牛鼻子——背诵。在《国文教员》这篇文章中,金先生多次提及他的老师是如何严格要求学生背诵的。背,成为了语文学习最最重要的童子功。老师的精当讲解让人印象深刻。对“孟轲”的“轲”字的解释,《病梅馆记》中涉及的文学流派,古诗词中不同句子中出现的“寒”字的比较,以及《鸿门宴》中“立”字的深入剖析,是那样精妙绝伦。这位国文教员,能不讲的坚决不讲,若要讲,则讲在学生不懂处,讲在言语规律处,讲在文章章法处。在此过程中,教给学生语言的规律,学习的方法,做人的道理。这几个教学片断,大有“点石成金”的风范。可以针对以上内容评论人物的言行风格。也可以结合国文教师在白话文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来分析,如国文教师用新的方式来反映新的时代内容,从这个角度评论也是可以的。同时也可以结合作者的风格特点或者态度来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元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B.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C.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D.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讳”是古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作墓志铭一般当称死者的官衔,因韩愈和柳宗元是笃交,故直接称柳宗元的字“子厚”。B.“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考中一、二、三甲录取的统称进士。C.“拜”是古人表示恭敬的礼节方式,也指授予官职、任命等。“大人”,指在高位者,如王公贵族,也用于称呼父母长辈。D.“集贤殿正字”是官名,掌校勘书籍;司马是州刺史的佐官之一,唐中叶后一般用来安排贬斥之官,这两个职位都有实权。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柳宗元自幼聪慧超凡,通情达理。发表议论旁征博引,贯通古今,让世人折服;识见高远,令公卿显要赞誉举荐。B.柳宗元治政有方,深受百姓信赖。为政柳州时,制定政令,想方设法让特别穷困无力赎取的人用工钱抵销债务,赢得了百姓的拥戴。C.柳宗元为人善良,气节高尚。当得知刘禹锡被派到不宜人居的播州任刺史时,亲自到朝廷请求允许自己与禹锡互换,皇帝被他的行为感动。D.柳宗元宦海沉浮,怀才不遇,政治生涯令人叹息。但韩愈却认为,或许就是柳宗元长久被贬谪的境遇、反而成就了他辉煌的文学事业。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14.作者为柳宗元写墓志铭,起笔却不厌其烦地写他的家庭和身世,其白的是什么?试结合文意,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答案〗10.C11.D12.C13.(1)当地习惯用子女做抵押向人借钱,约定如果不能按时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金相等时,债主就把人质没收做奴婢。(2)在外面没有什么近亲,在家里没有可以照应门户的童仆。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14.①强调先祖、先父刚毅正直对柳宗元的影响;②强调柳宗元出身名门世家,从小接受了良好教育和熏陶。〖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