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树湾村入户道路建设项目总体设计说明书_第1页
杉树湾村入户道路建设项目总体设计说明书_第2页
杉树湾村入户道路建设项目总体设计说明书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杉树湾村入户道路建设项目S1-1第1页共5页第一篇总体设计说明书第2页共4页项目概述本项目为2023年板溪镇杉树湾村入户道路建设项目,路面未硬化,导致出行安全性较差。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出行增多,现状道路已经不能满足当地日益增长的通行需要,为当地人民群众的出行及产业物资的运送造成极大阻碍,成为制约当地居民经济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同时,随着国家大力开展乡村振兴,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农村公路的建设得到国家交通部门的大力支持,项目建设资金能够得到保障,因此需要对本项目进行道路路面升级改造。原路为泥结碎石路面,路基宽度2.8-3.5m。路段平纵线型指标基本满足农村公路要求,伴随区域经济快速增长,本项目实施势在必行。二、任务依据及主要采用的相关设计规范文件(一)设计规范文件及标准1.设计规范文件《公路勘测规范》(JTGC10-2007)《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部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F30-2014《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3363-2019)《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D61-2005)《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2011-2019)2.主要技术指标本项目为路面改造,对原道路的平面、纵断面不作调整。主要技术指标表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技术指标采用指标1公路等级小交通量四级II类小交通量四级II类2设计速度km/h15153路基宽度m4.534行车道宽度m3.535汽车荷载等级公路-Ⅱ级公路-Ⅱ级6路面结构类型-20cm厚C20混凝土7路基设计洪水频率1/151/15(二)主要设计原则本次路线为路面改造工程:本次改造方案设计遵循以下原则:对原道路的平纵指标不作调整;改建后的道路在正常交通增长的情况下,安全运营达到预定年限;(3)完善安保设施能满足安全通行需求;三、测设概况1、测设简况在外业准备阶段,项目组编制了工作大纲、技术指导书、技术指导卡及外业测设规定。2023年3月在项目所在地,开始外业勘测工作。(1)项目组人员组成及设备本项目组人员组成包括工程设计调查组、测量队等。工程设计调查组由路线组、路基路面组、桥涵组、交叉口组、其它工程组、预算经济组组成。(2)外业工作方法简述项目组首先结合方案确定路线走向,进行平面控制、高程测量及1:500地形图测量,进行现场踏勘,,综合考虑路基各专业的总体协调,寻找技术可行、方案最优的路线线位。在此期间,路基路面、预算经济各专业组进行相关工程资料收集、筑路材料调查等。在此期间项目组征求了沿线地方政府、业主单位等多方面的意见。2.测量该项目工程测量工作由我公司勘测大队承担,测量阶段主要完成了全线的控制测量1:500测量成图、路线中线测量、工点测量及结构物的勘测调查等工作。质量控制和成果精度:在外业测绘的各个阶段,严格按我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进行质量控制。公司总工办领导对各个环节进行了多次不定期现场旁站质量检查,检查过程中对提出的问题及时作了改正和完善。通过逐级检查和验收,勘测成果资料齐全、精度可靠,满足规范要求,可提交相关资料供设计使用。四、路线走向及占用地情况(一)原有公路情况原路为泥结碎石路面,厚度5~10cm不等,路基宽度2.8-3.5m,无不良路基。现状道路已成型,基本具备农用车通行条件。原路最小半径约12m,最大纵坡13%,路面坑洼不平,路况较差,尤其是雨季,车辆通行难度大,老百姓生产生活不便,无沉陷路段。原道路无涵洞设施,路段平纵线型指标基本满足小交通量四级II类要求。项目区受山水影响,雨季道路泥泞不堪,没有较好的排水措施,现状为无边沟。沿线无桥梁。既有道路全路段无防撞护栏等安全防护设施,原道路为泥结碎石路面,所以车辆较少,伴随道路硬化接通后,交通量亦随之迅速增长。(二)设计线路走向本项目设计道路为2023年板溪镇杉树湾村入户道路建设项目,项目路线全长3.333公里。主线:长1.292公里,支线一:,长0.785公里,支线二:长0.548公里,入户路:长0.667公里。(三)占用土地情况路线穿越的主要区域为小河、山间水田及旱地。填方路段边沟外边缘1.0m为公路用地范围,挖方路段坡顶外或坡顶截水沟外1.0m为公路用地范围。沿线改路、改沟、集中取土场设计中考虑了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五、新技术采用及计算机应用情况测量新技术本路段地形总体地形平缓,地形图测量开始,就采用先进的GPS进行地形控制及导线测量,并形成数字化地形图进行微机处理,外业中的测量数据全部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全站仪和自动安平水准仪进行采集;地质勘探采用钻探、挖探、触探、震探、电探及地质面波仪相结合的方法,对岩石的岩性、地质层位分界的调查,细致准确;路线设计和计算均采用计算机进行,运用CAD软件绘图,计算机出图率达100%,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文件质量。六、沿线自然地理概况(一)地形、地貌板溪镇位于重庆市酉阳县中东部,渝东南边陲的武陵山区,渝、鄂、湘、黔四地交汇处,是渝东南重要门户,毗邻成渝双城经济圈,位于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板溪镇距离重庆市区约390公里,距离酉阳县城约16公里。板溪镇交通便捷,2小时车程内可到达5A级景区6个,区位优势明显。板溪镇,峰峦叠蟑、沟壑纵横,三黛沟河由东而北流经境内,地处乌江二级支流玉带河上游,地势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地貌上东南部为丘陵与沟谷,西北部为峰丛洼地。(二)气象、水文项目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潮湿,雨量充沛,分布不均,雾多少雪,年日照时间1131小时左右,无霜期长,具有一定的垂直气候分带特征。区内年平均气温8.1-17.1℃,极端气温可达38.1℃;极端最低气温低达-8.4℃。年平均降水量1150-1550毫米。(三)不良地质现象经现场调查及道路多年使用情况,道路区内无断层、滑坡、软弱夹层、泥石流及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现状斜坡均未发现变形迹象。(七)地震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场地属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根据《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表明,场地地震设防烈度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地震设计特征周期为0.35s。七、沿线筑路材料、水、电等建设条件及与公路建设的关系(一)主要材料供应(1)外购材料的供应大宗外购材料如钢材、水泥等一般由项目建设公司物资处按设计所采用的规格、强度、标号等指标统一采购供应,或由项目建设公司协助配合各承包商采购,以便控制其质量。(2)自采材料的供应由本项目承包商按设计所提供的材料料场表,按工程需要自行开采,也可按其规格和质量要求,向当地砂、石经销人采购或外运。(二)运输方案道路本身及周边道路较为通达,运输条件十分方便。施工机具和筑路材料可采用公路运输方式运至各工点。(三)临时工程安排为保证工程建设正常进行,全段应提前落实施工进场便道及被破坏线路的保通问题,之后选择好承包商驻地以及堆料场、拌和场、预制场的位置并进行施工场地平整,为施工创造良好条件。(四)水、电供应问题沿线淡水较充分,工程用水可就近抽取。生活用水可与沿线居民生活用水协商共用;沿线居民分布均匀,沿途高压电线、生活用低压电线网密集,工程用电可与电力部门协商好后,可就近搭接,生活用电可与当地村镇协商解决。八、与周围环境和自然景观的协调情况公路布设时,充分考虑公路的建设对周围环境和自然景观的破环及协调情况,路线应充分利用荒山荒地,少占良田沃土,少拆迁房屋及电力电讯线路,尽量避免高填深挖及不良地质地段,无法避让的不良地质地段采取特殊路基处理。根据沿线公路及水系合理设置涵洞,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保护生态环境。边坡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防护措施,如挡墙、护肩等,确保公路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施工中生产的废气、废液、固体垃圾等应按规定处理,不得污染环境。九、相关部门对重大问题的意见,当地人民群众的要求和采纳情况设计勘测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