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文大道工程-综合管廊结构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尚文大道工程-综合管廊结构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尚文大道工程-综合管廊结构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尚文大道工程-综合管廊结构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尚文大道工程-综合管廊结构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尚文大道工程综合管廊结构施工图设计说明概况尚文大道,起点接尚文大道一期终点,与规划横九路平交,由北往南经规划云城路、规划马坝坪支路、规划横十路、规划横十一路、规划横十二路、规划横十三路、H6路、H7路、规划横十四路、H8路、H9路、止于规划横十六路,全长2800m。尚文大道为城市主干路,设计车速为60km/h,标准路幅宽44m,车行道宽25m(含中分带宽2m),近远期结合(近期双向6车道,远期双向8车道),本次道路设计按双向6车道考虑。本次拟建的地下综合管廊位于尚文大道车行道下;综合管廊全长约0.83km,本次设计综合管廊起点接尚文大道规划支线综合管廊,终点接横十路T型交叉连接口在建综合管廊。本次设计综合管廊两侧地块主要为住宅、教育及商业区,本次设计支线综合管廊能较好的辐射服务高职城片区。尚文大道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按专业进行如下分册:第一册道路工程第二册排水工程第三册照明工程第四册电力工程(土建部分)第五册通信工程(土建部分)第六册交通工程第七册景观工程第八册综合管廊工程第一分册总体工程第二分册结构工程第三分册电气工程第四分册监控与报警工程第五分册通风工程第六分册消防工程第七分册标识工程本图册为第八册综合管廊工程内第二分册结构工程。设计依据及规范设计依据(1)业主提供的地形图。(2)国家和地方有关的法规条例、设计规范。(3)《尚文大道工程(K0+00~K0+832.766新增综合管廊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重庆六零七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二0二一年八月);(4)本项目道路工程、总体工程等设计文件。主要设计规范(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版);(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5)《建筑地基处理设计规范》JGJ79-2012;(6)《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7)《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2015;(8)《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2013年版);(9)《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10)《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18。初步设计审查意见及回复初设阶段须完善修改意见完善意见:1.大洞口周边宜设边梁或暗梁。回复:执行审查专家意见,在大洞口周边设置暗梁。2.核实场地类别(设计为“Ⅱ类”),深回填场地类别应按“Ⅲ类”。回复:经核实,本项目高填方均采用强夯处理,处理后地基承载力可达到140Kpa以上,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承载力大于130Kpa的填土,其覆盖层厚度为3-50m时可按Ⅱ类进行设计。3.核实是否需抗震专项论证意见。回复:经核实,本项目无需抗震专项论证。初设阶段建议完善修改意见完善意见:1.接规划变电站两舱室通风口、逃生口,中层的人员逃生通道跨度1.7m、板厚300mm,可优化。变电站通道结构、两舱室管线进出检查井、两舱室直线检查井等中层也有此问题。回复:执行审查专家意见,对中层板厚度进行优化。2.管廊临时岩质基坑(坡率1:1)开挖宜优化;设计说明中坡率为1:0.75,与设计图中的不一致。回复:执行审查专家意见,优化岩质基坑放坡坡率。3.管廊结构伸缩缝应考虑地基持力层岩性,在岩土分界处宜设伸缩缝。回复:执行审查专家意见,在岩土分界处设伸缩缝。施工图设计阶段须修改完善的意见:1.复核管廊结构构件抗震等级,似可按四级。回复:执行审查专家意见,在施工图阶段将抗震等级调整为四级。工程建设条件场地位置及交通拟建场地位于重庆市巴南区职教城片区尚文大道,地理坐标位于X=44051.23~44878.42m,Y=59855.84~59967.067m之间,附近道路铺设较好,交通条件十分方便。气象水文巴南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主要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云雾多、日照少。春季回暖早,冷空气活动频繁;夏季气候炎热而漫长,降水集中,常有伏旱,湿度大;秋季降温快,多秋绵雨;冬季气温暖和而短暂。区内气候温和,多年平均气温为16.5~18.5℃,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3.1℃(1975.2.15)。夏季长达4个月以上,盛夏多连晴高温天气,伏旱突出,十年八遇,7~8月平均气温26℃~28℃,最高气温为44.5℃(2006.8.16)。区内降水充沛,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在1163.3mm左右,历史最大年降雨量1357.7mm(1986年),年最小降雨量740.10mm;多年平均最大日降雨量93.9mm,日最大降雨量300mm(2007.7.17)。降水集中在每年5~9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0%,7、8月多暴雨。场地中有一条季节性溪沟,宽度2~3m,水位随季节变化明显,雨季水量充沛,旱季水量很小,据走访调查,勘察期间该溪沟水位约0.2~0.5m,除此之外无水库等其他地表水体。地形地貌拟建场地原始地貌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勘察区局部处于人类活动,整体较频繁的建设区,原始地形已改变,多为前期道路修建整平形成的挖填方边坡。整体东高西低,场地地形起伏较大。而管廊基本建设于自然斜坡中部,多为挖方边坡或填方边坡,其横向坡度较陡,一般地面坡角多在3~25°之间,局地形较陡,达35~45°;场地内钻孔高程在191.98(ZY67)~229.48m(ZY8)之间,地形相对高差约37.50m;场地中有一条溪沟蜿蜒盘旋经过,为季节性溪沟,溪沟沿线分布有多条小型的冲沟。地质构造根据区域地质资料,结合实地工程地质测绘,道路区地质构造属南温泉背斜西翼,岩层呈单斜产出,据道路分布区基岩露头的岩体量测统计,岩层产状为:倾向261°~278°,倾角59°~66°,优势产状为272°∠62°,层面多呈闭合状,属硬性结构面,结合程度一般。测绘过程中在场地中基岩露头处进行了构造裂隙产状的量测,统计如下:①裂隙Ⅰ:倾向为12~16°,倾角为77~79°,裂隙间距1.0~2.0m,微张,结合程度差,压扭性裂隙,无充填,不充水,贯通性长度2.0~4.5m,优势裂隙倾向为14°,倾角为78°,属硬性结构面。②裂隙Ⅱ:倾向为54~58°,倾角为42~46°,裂隙间距0.80~2.5m,微张,结合程度差,压扭性裂隙,无充填,不充水,贯通性长度1.5~3.5m。优势裂隙倾向为56°,倾角为44°,属硬性结构面。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附录A表A.0.4判定岩体属块~层状结构。地层岩性根据地表工程地质测绘及钻探揭露成果表明,综合管廊区内分布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素填土(Q4ml)、残坡积粉质粘土(Q4el+dl)和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砂岩、泥岩、粉砂岩组成,现由新到老分述如下:第四系全新统:①素填土(Q4ml):杂色,成份由砂泥岩碎块石、粘性土及少量建筑垃圾组成。硬质物约占25~50%,粒径3~100mm,结构结构松散~稍密,稍湿,均匀性差,回填时间3~5年,属机械抛、压填形成。钻探揭露厚度0.30m(ZY59)~26.60m(ZY26)。②粉质粘土(Q4el+dl):红褐、黄褐色,主要由粘粒、粉粒组成,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呈硬塑~坚硬状。该层分布于原始斜坡地段,厚度较薄,钻探揭露厚度0.30m(ZY67)~3.00m(ZY83)。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基岩,由砂岩、粉砂岩、泥岩组成。③砂岩(J2s-Ss):黄灰、灰白色,主要矿物为长石、石英、云母等,局部含泥质,中细粒结构,中厚~厚层状构造。强风化岩体裂隙较发育,岩芯呈碎块状、短柱状,局部风化严重,呈砂土状;中等风化砂岩强度较高,岩芯较完整,呈柱状,该层分布于整个场地,为场区内主要岩层,与泥岩呈互层状分布,局部分布较厚。④泥岩(J2s-Ms):紫红、暗紫色,主要矿物为粘土矿物,泥质结构,中厚~厚层状构造,局部含砂质条带、灰绿色团块。强风化岩体裂隙较发育,岩芯呈破碎、碎块状,中等化泥岩较完整,岩芯呈柱状。该层分布于整个场地,与砂岩呈互层状分布,为场区内主要岩层。⑤粉砂岩(J2s-St):青灰色,主要由石英、长石、粘土组成,粉砂泥质结构,泥质胶结。强风化带岩芯质软,岩芯呈碎块状;中等风化带岩芯节长5~20cm,完整性较差,手捏易呈粉末状,遇水强度急剧下降。该层分于整个场地局部分布,厚度相对较薄。⑥基岩顶面起伏情况及岩石风化带特征场地基岩面与中等风化顶面一致,基本平行于地形线;场地基岩面与中等风化顶面整体呈北高南低态势,岩土界面不临空。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将场区内钻探深度内基岩划分为强风化带与中等风化带:强风化带:岩石风化裂隙发育,岩石破碎,岩石多呈碎块状、砂状,少数呈短柱状,岩质软。强风化带厚度为0.30(ZY17)~4.90m(ZY72)。中等风化带:岩芯较完整,多呈短柱状、柱状,局部长柱状,岩质坚硬。水文地质条件勘察区地层结构由素填土、粉质粘土和下伏砂岩、泥岩组成。素填土、砂岩属透(含)水层;粉质粘土、泥岩为隔水层。地表水场地中有一条季节性溪沟,宽度2~3m,水位随季节变化明显,雨季水量充沛,旱季水量很小,据走访调查,勘察期间该溪沟水位约0.2~0.5m,除此之外无水库等其他地表水体。该部分地表水体均为可调控水体,对场地建设基本无影响。地下水类型场地主要地下水类型及分布如下:①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素填土中,水流径流方式为大气降雨后向洼地地带汇聚储存,水位及水量受气候影响波动大,水头性质无压。主要赋存于低洼的槽沟内的土层中,水量小、水位不连续、变化大。②基岩裂隙水:水的储存形式以基岩强风化带裂隙,水量、水位随气候因素影响而相应敏感变化。由于地块开发形成的多级台阶,切穿强风化层,渗透条件好,水量极小,赋存时间短,具有就地排泄的特点。勘察区属长期剥蚀丘陵斜坡地貌,局部地形变化较大,贮水条件差,大气降水后多形成地表径流经下水道向场外排泄,少部份下渗赋存于第四系素填土和基岩强风化带裂隙中,贮水条件较差。通过钻孔提水观测发现,提干钻孔内的施工用水,24小时后观测,钻孔勘探深度范围内无地下水存在;同时对区内调查未见泉点等地下水露头点,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但雨季在地势低洼的素填土层较厚处有形成局部滞水条件。土体、强风化岩体的透水性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表9.1.2地区经验:素填土的渗透系数k=5.5~6.5m/(d中等透水),粉质粘土的渗透系数k=0.05~0.10m/d(弱透水);强风化岩体的渗透系数为k=0.80~1.00m/d(弱透水)。素填土的渗透性等级属中等透水,粉质粘土及强风化岩体为弱透水。填土属透(含)水层,粉质粘土为隔水层,砂、泥岩强风化带风化裂隙发育,透水性较好,在雨季施工必须对上部土层做好支护措施,在降水时应做好相应的止水工作。中等风化岩体的渗透性从钻孔岩芯观察场地中等风化基岩岩体较完整,仅局部发育裂隙,结合地区经验,泥岩渗透系数K=0.080~0.095m/d(弱透水),粉砂岩渗透系数K=0.09~0.15m/d(弱透水),砂岩渗透系数K=0.50~0.70m/d(弱透水)。砂岩、粉砂岩属透(含)水层,泥岩为隔水层。水和土的腐蚀性判定根据水质分析结果结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有关标准判定,地下水对基础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微腐蚀性;地基土对基础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微腐蚀性。场地素填土、砂岩、粉砂岩属透(含)水层;粉质粘土、泥岩为隔水层。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不良地质现象经地表工程地质测绘和钻探揭露,勘察区内未见断层、滑坡、岩溶、泥石流及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未见其他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现状斜(边)坡、挡墙未发现变形迹象。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岩土物理力学参数表序号项目单位素填土粉质粘土强风化中等风化强风化中等风化强风化中等风化砂岩泥岩粉砂岩1重度天然kN/m319.0*18.8722.82*24.2223.85*25.1522.73*24.13饱和kN/m319.5*19.37*23.27*24.6724.30*25.6023.21*24.612抗压强度标准值天然MPa///22.84/6.25/4.79饱和MPa///16.28/3.90/2.853基底摩擦系数/0.20*0.25*0.35*0.50*0.25*0.4*0.20*0.30*4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现场测试确定150*350*8291300*2269200*17395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kPa/50*180*/180*/180*/6土体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N/m410*20*//////7岩石水平抗力系数MN/m3//40*150*30*40*20*30*8岩土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kPa///560*/270*/120*9岩体抗拉强度标准值kpa///453/81//10天然内聚力Ckpa6*27.09/1317/174//11天然内摩擦角φ°30*14.68/35.55/30.30//12饱和内聚力Ckpa4*19.75//////13饱和内摩擦角φ°24*11.05//////14弹性模量Mpa///2542/575//15变形模量Mpa///2696/728//16泊松比///0.27/0.40//备注1、“*”号代表地方经验值。2、适用于本场地减小填土负摩阻力的工程措施:①对已有填土进行夯实,②桩填土部分与桩身与护壁隔离。3、本场地中等风化岩体抗拉强度折减系数取0.3,内聚力C折减系数取0.3,内摩擦角φ折减系数取0.9,弹性模量折减系数取0.7,变形模量折减系数取0.7,泊松比不折减。4、临时岩质边坡坡率值(不受外倾结构面控制时):边坡高度小于15m时,强风化坡率值1:0.75,中等风化坡率值1:0.50,并分阶放坡,每8m一台阶,中间设2m宽马道,做好截排水措施。其他参数取值推荐(1)嵌岩灌注桩基础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的5.3.9条公式计算。其中frc对中等风化砂岩取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16.28MPa,中等风化泥岩取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6.25MPa,中等风化粉砂岩取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2.85MPa。(2)岩层层间结构面抗剪强度根据经验:C=35kPa,φ=15°;Ⅰ组裂隙结构面抗剪强度根据经验:C=50kPa,φ=19°;Ⅱ组裂隙结构面抗剪强度根据经验:C=50kPa,φ=19°。(3)素填土与基岩接触面根据经验:天然工况下抗剪强度标准值:C=5Kpa,φ=24°;饱和工况下抗剪强度标准值:C=0Kpa,φ=20°;粉质粘土与基岩接触面根据经验:天然工况下抗剪强度标准值:C=15Kpa,φ=8°;饱和工况下抗剪强度标准值:C=12.0Kpa,φ=6°。结构设计总则1.除应执行本说明和施工图说明外,尚应执行国家有关施工验收规范。2.凡分项施工图中无规定者,均按本说明施工;分项施工图有规定者以分项施工图为准。3.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应结合工艺、设备等专业施工图进行核对,各专业施工图如有不符,请及时通知设计进行处理。4.设计荷载除注明者外,均按国家现行荷载规范采用,施工荷载及使用荷载不得超过设计荷载。5.请施工单位施工前认真校对图纸及说明,若对设计有疑义处应及时通知设计院研究解决,不得自行处理。6.管廊标准段部分采用预制,预制段范围详工艺总图。7.未经技术鉴定及设计许可,不得改变结构的使用功能及使用环境。8.梁配筋采用"平法"表示,梁、板、柱、墙配筋构造详见《16G101-1》。技术标准1.设计使用年限100年,安全等级为一级。2.结构构件重要性系数取1.1,结构裂缝控制等级三级,防水等级二级,混凝土结构环境类别二b类,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3.结构抗震设防为重点设防类,本工程所处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类别为Ⅱ类;结构构件抗震等级为四级。4.根据地勘报告,本工程设计过程中可不考虑抗浮设计。5.按照甲类人民防空进行设计,防核武器抗力级别6级,防常规武器抗力级别6级。设计荷载1.设计采用的均布活荷载标准值:操作平台4.0Kpa;楼梯3.5Kpa;车行荷载城-A级。人行荷载4.0Kpa;2.侧土压力计算时,按土层综合内摩擦角为30°考虑。3.管廊上部覆土平均容重不得大于20KN/m2,上部地面标高等应严格按照总平面图确定,不得增加覆土厚度。4.其它荷载按国标《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规定执行,施工堆料重量及景观荷载均不得超过以上标准值和图上注明允许土层厚度。地基基础地基处理详相关部分图纸,地基承载力特征值除图纸另有注明外均不得小于180KPa。结构材料1.全部材料均应有出厂合格证及在本地区备案,且符合现行国家的标准和设计要求。对进场的材料,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做现场材料抽检,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严禁先使用后补检。2.混凝土:(1)除设计图纸特别注明外,管廊及其附属工程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40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P8;管廊内垫层及基础垫层采用C20素混凝土;水泥宜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2)用于防水混凝土中的砂、石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的有关规定。水泥用量不小于280kg/m3,水灰比不大于0.5,最大碱含量(Na₂O当量)不得大于3kg/m3,氯离子含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0.1%。(3)防水混凝土应通过调整配合比、掺合料配合而成,防水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4)本工程应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选用的膨胀剂或纤维对钢筋和混凝土的耐久性应无不良影响,严禁使用对人体产生危害、对环境产生污染的外加剂。混凝土外加剂的质量标准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GB8076-2008)及《混凝土膨胀剂》(GB23439-2009)的要求,混凝土外加剂的使用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13)的规定。外加剂提供方应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以保证外加剂的质量及正确使用。3.钢筋及焊条:^-HPB300;fy=270N/mm2;fyk=300N/mm2;E43型焊条,$-HRB400;fy=360N/mm2;fyk=400N/mm2;E55型焊条。纵向受力钢筋采用普通的钢筋时,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且钢筋在最大拉力下的总伸长率实测值不应小于9%。4.钢板:除特别注明外采用热轧Q235-B,预埋钢板采用环氧沥青涂刷一底二度防腐。5.填充墙:内部填充墙材料详工艺图纸。构造要求1.混凝土保护层:管廊及其附属工程的地下结构工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底板、侧墙、顶板迎水(土)侧为50mm,其余部位均为40mm。2.钢筋锚固、连接等构造:(1)钢筋的基本锚固长度应满足国家建筑标准图集《16G101-1》要求。(2)受力钢筋的接头宜设置在受力较小处,应优先选用焊接接头;受力筋直径大于等于16时,采用机械连接,机械连接接头的性能等级为Ⅱ级;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连接时,其接头类型和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接头区段内受力钢筋接头面积:绑扎≤25%,机械连接及焊接≤50%;接头长度应满足国家建筑标准图集《16G101-1》要求。(3)纵筋锚固长度不够时可选用机械锚固,相关要求详见《16G101-1》。(4)梁下部受拉钢筋不宜有接头,当确需接长时,不应在跨中1/3区段内接头;梁上部通长筋可在跨中1/3区段内接头;悬臂梁上部筋不得有接头。(5)所有梁、柱、墙的拉筋均应位于纵横向钢筋的交点处并钩住外层钢筋,拉筋两端均应内弯135d。(6)钢筋其它构造详见《16G101-1》。3.钢筋混凝土现浇板(1)板钢筋的锚固、连接等构造详见《16G101-1》,板边支座上部钢筋应伸至支座对边并弯锚15d;板底钢筋在跨内不宜接头。(2)楼板面配置通长钢筋时,钢筋搭接构造见《16G101-1》第99页。(3)双向板的钢筋,短跨钢筋置于外排,长跨钢筋置于内排。单向板的钢筋,受力钢筋置于外排,构造钢筋置于内排。相邻板共用筋时,以配筋较大者为外排,其他钢筋再按以上原则相应排布。(4)砌体墙直接砌置于板上时板底按节点详图中图一设置加强钢筋。(5)关于板的其他未注明构造均按《16G101-1》执行。4.梁、柱(1)梁按施工规范要求起拱。(2)当梁腹板高度hw≥450mm时,图中未标注时,应沿梁高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有抗扭纵筋时可不再设置构造钢筋),构造钢筋见《16G101-1》第90页。(3)梁侧抗扭钢筋锚入支座内Lae,梁侧构造钢筋锚入支座内15d。(4)梁支座处的钢筋应尽量拉通设置,如设计图纸在支座两侧配筋直径和根数不同时,施工单位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和设计配筋,调整钢筋配置,必要时与设计人员协商修改配筋,否则节点处钢筋全部弯折锚固,造成节点钢筋密集,难以保证钢筋的锚固质量。(5)如顶层遇上翻梁时,其支座处的柱、墙应相应上升到梁顶,且柱、墙范围内箍筋按梁箍筋加密区设置。(6)关于梁的其他未注明构造均按《16G101-1》执行。5.管廊主体墙板(1)除特别注明外,墙板双层钢筋之间均应设置拉结筋,板厚≤300mm时,设置^8@300x300(400)拉结筋,梅花形布置;板厚>300mm时,设置^8@300x300(400)拉结筋,梅花形布置。为保证板厚,可设马镫筋,每平米不小于1个,板厚≤300mm时直径不小于$14,300mm<板厚≤600mm时直径不小于$16,板厚>600mm时直径不小于$18。(2)图纸未注明时,洞口补强筋构造:1).无套管情况:洞口边长b<300时,详节点详图中图二;洞口边长300≤b≤1000时,设补强筋,详节点详图中图三。2).有套管情况:详节点详图中图四。3).门洞处情况:详节点详图中图五。(3)壁板转角处图纸为注明时,其配筋构造详节点详图中图十;顶板、底板与管廊壁板角隅处钢筋构造参照《17GL201》第2-2页。(4)图纸未注明集水坑做法详集水坑详图。6.砌体内隔墙(1)砌体墙与廊壁、构造柱之间全高设2^6通长拉结筋,间距500mm;填充墙顶部应与其上方梁、板紧密结合,接触处宜用一皮实心砖或配砖斜砌楔紧;做法详见西南15G701-3。(2)当门洞宽度为1.5~2.1米时,洞边应设边框;当门洞口大于2.1米时,洞边应设构造柱;做法详见西南15G701-3图集。(3)其它未尽构造措施详见西南15G701-3图集。土石方及基坑工程1.基坑土方应随挖随运,严禁坑边堆土。2.基坑回填应在综合管廊结构及防水工程验收合格后进行。回填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及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3.综合管廊两侧应对称、均匀、分层回填,分层厚度不大于400mm,管廊顶板上部1m范围内回填材料应采用人工分层夯实,大型碾压机不得直接在管廊顶板上部施工,回填不得采用振动压路机,只能人工夯实或静压。4.其余地基处理及平场要求详具体图纸。变形缝1.除图纸注明外,变形缝间距可根据现场实际进行设置,变形缝间距宜为20~25m,不得超过30m,地基不匀均处应适当加密。2.变形缝所用的材料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3.变形缝处钢筋构造见详图,管廊高差处变形缝下应设垫板,见详图。4.变形缝施工要求(1)变形缝所用产品都应严格按照市场厂家推荐的方法装卸、放置、装配和安装。(2)当温度低于10°C时不应浇筑热浇封缝料。(3)变形缝嵌缝材料施工前,应对变形缝进行封查,使其符合图纸要求,并将预留凹槽内混凝土打毛、清扫干净。(4)止水带宽度和材料的物理性能应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且无裂缝和气泡;接头应采用热接,不得重叠,接缝应平整、牢固、不得有裂口和脱胶现象。(5)止水带中心线应和变形缝中心线重合,止水带不得穿孔或用铁钉固定。(6)止水带在施工过程中严禁在阳光下曝晒,露在外面的止水带应采用草袋等覆盖,避免紫外线辐射引起橡胶老化。预埋件1.预埋件应密切结合相关专业图纸施工,所有预埋件必须施工时预埋,不得事后补埋。2.预埋钢板及吊钩拉环应根据设计图纸要求进行锚固钢筋的焊接、定位。3.电力电缆(信息管线)进出综合管廊及其附属工程预先在墙体中预埋的接口应符合电气专业的相关要求。预埋过路管道1.预埋的各种过路管道材料应符合图纸要求并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2.管道均应按图纸所示铺设在混凝土或粒料基座上,管道铺设的线形应顺适,管节之间的连接角度应不大于5°。管道铺设后其端口应采用封头临时封堵,防止异物或地下水进入管孔。3.所有排管、预埋管道在工井未施工之前或管道未连接之前必须采用有效措施封堵止水。4.所有预埋管、防水组件在混凝土结构中的预埋角度应根据排管与主体结构的角度确定、确保排管与预埋套管、防水组件的顺接。综合管廊工程验收标准1.综合管廊的基础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可以按《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2-2018)执行。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可按照《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城市综合管廊施工及验收规程》(T/CECS895-2021)执行。3.防水工程验收可按照《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11)执行。防水工程管廊防水工程按工艺图纸要求。管廊施工工艺及注意事项1.本工程管廊主体标准段采用预制拼装施工工艺,预制段应由生产厂家在本设计图纸的基础上进行细部构造及防水措施等深入设计,并提交设计单位审核。预制段正式施工前先做试验段以对成型质量、防水构造等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用于大面积施工。预制段位置详管廊总平面图。2.管廊除预制段以外部分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进行施工。3.管廊施工原则上应与道路工程、排水工程及各类市政管线同步施工,施工组织设计,按如下要求施工。(1)应按照先深厚浅的施工顺序,统筹相关工程关系,同步施工。(2)挖方路段应先按道路设计图纸将场地平整至道路设计标高,并按道路设计要求进行地基处理,然后再进行管廊基坑开挖,施工管廊主体,按要求回填后进行道路施工。(3)填方路段应先按道路设计要求填至换填垫层底标高,施工管廊主体,按要求回填后进行道路施工。(4)施工应配合施工管廊、道路、排水设计图纸,如存在平面或竖向矛盾,应及时通知设计,监理、业主单位,协商处理。4.管廊下沉段与拟建管涵交叉,为防止拟建管涵基础对管廊顶板产生不利影响,管廊顶板与拟建管涵之间应采用碎石、砂砾石等强度高易压实的材料回填,回填至拟建管理底标高后采用素砼垫层封闭。混凝土浇筑和养护1.混凝土浇筑应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进行。2.贯穿管廊墙体的管件及施工螺栓均应设止水环片,施工螺栓的选用和处理应参照《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执行。3.混凝土浇捣一般应连续进行,其间歇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否则应按施工缝处理,做法另见详图。4.不得设置竖向施工缝。水平施工缝宜设置在底板面上不小于300mm处,水平施工缝要求埋设镀锌钢板止水带,详图六。5.混凝土浇筑应密实,特别是在预埋件周围和变形缝两侧,应加强振捣。混凝土浇筑完毕应及时进行遮盖,并加强养护。浇水养护不应少于14天,以防止混凝土开裂。冬季施工时尚应采取特殊措施,以防止混凝土受冻。6.综合管廊施工应采用分段快速作业法。施工过程中不得使基坑曝晒或泡水。雨季施工应采取有效的防排水措施。7.综合管廊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时,应尽快组织施工验收,待合格后尽快进行基坑回填。在综合管廊顶板覆土尚未达到设计要求之前,应严格控制地下水位,防止综合管廊上浮。施工安全1.施工单位应按国务院《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要求组织施工,根据本工程具体情况。2.对土石方开挖与基坑支护等重点项目应编制专门的施工方案,并附安全验算结果,经监理单位审查签字后实施。3.平场及基坑开挖注意事项:(1)施工前应根据地勘报告对场地的描述及所提供的边坡岩土参数,编制有针对性的平场及基坑开挖施工方案,应特别注意调查了解场地周边已有边坡及建筑物的情况,平场及基坑开挖不得影响已有边坡及建筑物的安全。(2)若采用放坡开挖,坡率应符合地勘报告的要求,否则应采取支护措施。(3)当采取爆破施工时,应选择恰当的爆破方式及规模,并根据情况采取必要的减震措施以免影响边坡稳定及相邻建筑物的安全。(4)当平场或基坑开挖可能对相邻建筑物或边坡造成影响时,应及时通知地勘,设计会商处理方案并严格按照确定的方案实施。未尽事宜,应按照国家现行有关规范、标准要建物及其地基的变形情况。其它1.本说明未尽事宜按单体说明要求执行。2.图中所示标高均为结构标高。3.图中所有尺寸,除标高以米计外,其余以毫米计。5.本图应经过施工图审查合格后方可用于施工。6.本工程应在施工期间及使用期间进行沉降等变形监测。回填要求1.材料选择褥垫层采用级配碎石或级配碎砾石,具体详相关图纸;廊侧回填采用级配碎砾石;路基回填部分同道路工程对路基填料的要求。2.材料要求用作级配碎石或级配碎砾石中的粗集料应采用一定级配的硬质石料,石料强度不小于MU30,粒径不宜大于50mm,石料中有机质含量不应超过8%;用作级配碎石或级配碎砾石中的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用作路基回填的一般素土应满足道路工程对路基回填土的相关要求。回填方案及技术要求1)管廊地基作为道路路基其地基回填应首先满足道路工程路基回填相关要求。2)一般地段原地面应清除表土(厚度按0.3m计);水田、堰塘地段,应视起具体情况采用抛石挤淤或晾晒压实处理;原地面压实系数均应≥0.90。3)填方段均应分层碾压回填,作为管廊地基持力层应满足管廊地基相关要求,除图纸注明外其余部位应满足道路对路基的相关要求。4)填方均采用坡率法进行放坡处理,坡顶往下8m放坡坡率为1:1.5,8~16m放坡坡率为1:1.75,16m以下放坡坡率为1:2,每8m设马道宽2m。5)坡顶设截水沟,坡面植草护坡,坡脚设排水沟。4.施工要求1)应采用重型压路机对褥垫层下土质原槽地基进行处理,要求压路机影响深度范围内(最小40cm)压实系数不应小于0.96。2)管廊地基横向或纵向原地形坡度大于1:6时,边坡应挖成宽度不小于2m的台阶,台阶内斜4%,再进行填筑。3)分层碾压每层填筑厚度宜为200~400mm或通过现场试验确定;施工方法、每层压实遍数宜通过现场试验确定;为了保证分层压实质量,应控制机械碾压速度。4)强夯施工要求另见详图。开挖要求基坑开挖方案及技术要求1)本次设计管廊均位于拟建道路下方,基坑开挖前应确保场地已平场至道路设计标高。2)基坑边坡均采用坡率法进行放坡处理。原则上:中风化基岩放坡坡率1:0.5(顺向层面采用1:0.65),强风化基岩放坡坡率1:1,土质边坡放坡坡率1:1.5,具体详挖方基坑边坡示意图;每8m设马道宽2m。3)坡顶设截水沟,土质坡面喷砼护坡,岩质坡面采用挂网喷砼护坡,坡脚设排水沟。2.施工要求1)边坡应分层(分层高度不大于3m)自上而下、分段(分段长度不超过20m)跳槽开挖,严禁无序大开挖、大爆破作业。2)边坡开挖前,坡顶设截水沟,并作好截水、排水措施。。3)当土石方采用爆破时,应注意爆破方式和用药量,切忌大药量爆破,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破对周边建(构)筑物的危害,控制爆破产生的地面质点震动速度应小于25mm/s,邻近构筑物时地面震动速度必须小于20mm/s。爆破作业应采用光面施工法,坡面预留1米厚岩层用人工挖掘修整。4)边坡开挖完成后,防护工程施工前,坡顶及坡面应做好临时覆盖,防止水浸和暴露;坡底及时设排水沟,做好排水措施。检测质量检测方法见《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监测1)边坡开挖前,应对周边建筑物及各种设施进行全面调查,设置监测点。2)岩石边坡开挖时,应严密监测坡顶卸荷裂隙的开展情况,以及原有结构面的活动情况,并对边坡周边建筑物和设施进行监测,每天不少于2次。3)边坡开挖过程中,应严密监测地下水的动态,当地下水量较大时,应采取积极输导措施。施工险情应急措施1)边坡施工出现险情时,应做好边坡支护结构和边坡环境异常情况收集、整理及汇编等工作。2)当边坡变形过大,变形速率过快,周边环境出现沉降开裂等险情时应暂停施工,根据险情原因选用如下应急措施:a.坡脚被动区临时压重;b.坡顶主动区卸土减载,并严格控制卸载程序;c.做好临时排水、封面处理;d.对支护结构临时加固;e.对险情段加强监测;f.尽快向勘察和设计等单位反馈信息;本工程采用“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1)施工时地质情况要与地勘报告仔细核对,如果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