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第1章有理数第2章整式的加减第3章一元一次方程第4章图形认识初步第一章有理数1.1正数和负数教学目标:
1、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
2、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明确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重点:
正、负数的概念重点:
负数的概念、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2、正数和负数教师:如何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我们现在来解决问题4提出的问题。
结论:零下5℃用-5℃来表示,零上5℃用5℃来表示。
为了用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如零上、向东、收入和高于等规定为正的,而把与它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的。正的用小学学过的数(0除外)表示,负的用小学学过的数(0除外)在前面加上“-”(读作负)号来表示。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读作正)号。
注意:
①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0不仅仅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量,如温度计中的0℃不是没有表示没有温度,它通常表示水结成冰时的温度。②正数、负数的“+”“-”的符号是表示量的性质相反,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
三、巩固知识1、课本P3练习1,2,3,42、课本P4例归纳: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与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
四、总结①什么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②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③引入负数后,0的意义是什么?五、布置作业课本P5习题1.1第1、2题。
1.2.1有理数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能够准确区分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2、掌握有理数的分类方法,会对有理数进行分类,体验分类是数学上常用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重点:有理数的分类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导入新课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问题1:学习了负数之后,我们对数的认识范围扩大了,你能写出三个不同类型的数吗?(请三位同学上黑板上写出,其他同学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出,如果有出现不同类型的数,同学们可上黑板补充。)
问题2:观察黑板上的这么数,并给它们分类。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接着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得出数的类型有5类: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二、讲授新课1、有理数的定义引导学生对前面的数进行概括,得出:正整数、零、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可以看作分母为1的分数,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即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让学生在总结出5类数基础上,进行概括,尝试进行分类,通过交流和讨论,再加上老师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出下面的两种分类方式。
(1)按定义分类:
(2)按性质分类:
1.2.2数轴教学目标:
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重点: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重点: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教学过程:
二、讲授新课1、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2、画一条数轴。
3、如果给你一些数,你能相应地在数轴上找出它们的准确位置吗?如果给你数轴上的点,你能读出它所表示的数吗?4、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5、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归纳出一般结论,即课本P9的归纳。
三、巩固知识课本P10练习1、2题四、总结请学生作出总结:什么是数轴?数轴的三要素是什么?如何画数轴?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五、布置作业课本P14习题1.2第2题。
1.2.3相反数教学目标:
1、掌握相反数的概念,进一步理解数轴上的点与数的对应关系;
2、通过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的特征,培养归纳能力;
3、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
重点:求已知数的相反数重点:根据相反数的意义化简符号教学过程:
二、讲授新课1、相反数的定义问题:像2和-2,5和-5这样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试问要具备什么特点的两个数才是互为相反数?(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
归纳出: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特别地,0的相反数仍是0。
2、理解概念判断:
①-2的相反数是()
②-5是相反数()
③相反数等于它本身的数只有0()
④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3、多重符号的化简思考: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a的相反数是-a,a表示任意数——正数、负数、0,求任意一个数的相反数就可以在这个数前加一个“-”号。
问题1:若把a分别换成+5,-7时,这些数的相反数怎样表示?师生共同得出:-(+5)=-5,-(-7)=7问题2:在一个数前面加上“-”号表示求这个数的相反数,如果在这些数前面加上“+”号呢?如,+(-3)
,+(+6.2)学生回答:在一个数的前面加上“+”号仍表示这个数,因为“+”号可以省略。
三、巩固知识课本P11练习1、2、3题四、总结1、相反数的定义2、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3、怎样求一个数的相反数?怎样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五、布置作业课本P15习题1.2第3题。
1.2.4绝对值教学目标:
1、理解绝对值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通过从数形两个方面理解绝对值的意义,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知道一个数的绝对值,会求这个数。
3、掌握绝对值的有关性质。
4、通过应用绝对值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重点:绝对值的概念重点: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教学过程:
二、讲授新课问题1:请说出在数轴上,+3和-3分别在原点的哪边?距离原点有几个单位长度?那对于-5,+7,0呢?请两位同学起来回答。
教师归纳: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为了方便,我们用一种符号来表示一个数的绝对值,约定在一个数的两旁各画一条竖线来表示这个数的绝对值,记作|a|,读作a的绝对值。
填表: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对所得的规律进行小组讨论。
教师归纳:由绝对值的定义可知:
①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②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③0的绝对值是0问题2:把绝对值的代数定义用数学符号如何表示?当a>0时,|a|=a;
当a=0时,|a|=0;
当a<0时,|a|=-a。
三、巩固知识课本P12练习第1、2题。
四、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绝对值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其几何意义,并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主要用到的思想是数形结合。
五、布置作业课本P15习题1.2第4题。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目标:
1、能说出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
2、能熟练运用法则结合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特别是应用绝对值概念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能利用数轴对多个有理数进行有序排列;
3、能正确应用符号“>”、“<”、“∵”、“∴”,写出表示推理过程中简单的因果关系。
重点:运用法则借助数轴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重点:利用绝对值概念比较两个负分数的大小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比较:
230-0注:在此练习中,对前三对数的比较学生基本都能解决,但对第四对数的比较会产生问题,由此引出新课。
二、讲授新课规定: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
根据以上规定,重点探讨怎样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通过观察,分别让学生说出以上几类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
(1)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2)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问题5:课本P13“思考”,请学生回答。
三、巩固知识课本P13例题、课本P14练习四、总结这节课主要学习了有理数大小比较的两种方法,一种是按照法则,两两比较;另一种是利用数轴,运用这种方法时,首先必须把要比较的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然后按照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用“”(或“”)连接,这种方法在比较多个有理数大小时非常简便。
五、布置作业课本P15习题1.2第5、6题。
1.3.1有理数的加法(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2、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加法运算。
3、在教学中适当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重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重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教学过程:
二、讲授新课1、同号两数相加的法则问题:一个物体作左右方向的运动,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向右运动5m记作5m,向左运动5m记作-5m。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右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多少?学生回答: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8m。写成算式就是5+3=8(m)
教师: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5m,再向左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多少?学生回答: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左运动了8m。写成算式就是(-5)
+(-3)=-8(m)
师生共同归纳法则:
同号两数相加,取与加数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教师: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哪个方向运动了多少米?学生回答: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2m。写成算式就是5+(-3)=2(m)
师生借此结论引导学生归纳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教师: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5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多少?学生回答:经过两次运动后,物体又回到了原点。也就是物体运动了0m。
师生共同归纳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教师:你能用加法法则来解释这个法则吗?学生回答:可用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来解释。
一般地,还有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三、巩固知识课本P18例1,例2、课本P118练习1、2题四、总结运算的关键:先分类,再按法则运算;
运算的步骤: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绝对值。
注意:要借用数轴来进一步验证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异号两数相加,首先要确定符号,再把绝对值相加。
五、布置作业课本P24习题1.3第1、7题。
1.3.1有理数的加法(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并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能力。
重点:有理数加法运算律及其运用。
重点:灵活运用运算律教学过程:
二、讲授新课教师:你会用文字表述加法的两条运算律吗?你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的这两条运算律吗?(学生回答省略)
师生共同归纳: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即:
a+b=b+a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即(a+b)
+c=a+(b+c)
三、巩固知识课本P20练习1、2题四、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有理数加法运算律及其运用,主要用到的思想方法是类比思想,需要注意的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与小学学习的运算律相同,运用加法运算律的目的为了简化运算。解题技巧是将正数分别相加,再把负数分别相加,然后再把它们的和相加。
五、布置作业课本P24习题1.3第2、8题。
1.3.2有理数的减法(一)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2、能较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3、初步体验由减法法则把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转化为有理数加法运算的数学转化思想。
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及应用重点:运用有理数减法法则解决数学问题教学过程:
二、讲授新课课本P22“探究”计算:
9-8,9+(-8);
15-7,15+(-7)
问题1:下列等式成立吗?(1)
15-5=15+(-5)
(2)
15-(-5)=15+5(3)
8844-(-392)=8844+392问题2:上面的关系式把有理数的减法转化成了有理数的加法,由此我们得到了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你能用文字来描述吗?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问题3:若用a、b表示两数,你能用数学式子描述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吗?三、巩固知识课本P22例5、课本P23练习1、2题四、总结在小学里学习的减法,差总是小于或等于被减数,在有理数的减法中仍是这样吗?有什么规律?做有理数的减法一定要化成加法吗?怎样做才能提高计算的速度?五、布置作业课本P24习题1.3第3、4题。
1.3.2有理数的减法(二)
教学目标: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通过学习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重点: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重点:省略加号的代数和的计算教学过程:
二、讲授新课讲解-20+(+3)-(-5)-7,看到这个题你会想怎么做?我们对此类题目经常采用先把减法转化为加法,这时就成了-20+3,+5,-7的和,加号通常可以省略,括号也可以省略。即:原式=-20+(+3)
+(+5)
+(-7)=-20+3+5-7提出问题:虽然加号、括号省略了,但-20+3+5-7仍表示-20,+3,+5,-7的和,所以这个算式可以读作-20,+3,+5,-7的和,或者读作“负20加3加5减7”从而可以得出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和步骤:
①运用减法法则,将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中的减法转化为加法,然后省略加号和括号②运用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进行运算。
课本P23“归纳”引入相反数后,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
a+b-c=a+b+(-c)三、巩固知识课本P24练习教师小结: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几个主要环节为:
①减法转化为加法②省略加号、括号③运用加法交换律使同号两数分别相加④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计算四、总结1、怎样做加减混合运算的题目;
2、代数和形式的两种读法五、布置作业课本P24习题1.3第5题。
1.4.1有理数的乘法(一)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的能力2、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3、了解有理数的倒数定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重点:有理数的乘法法则重点:积的符号的确定教学过程:
二、讲授新课问题:如图1.4-1,一只蜗牛沿直线L爬行,它现在的位置恰好是L上的点O,求:
(1)若蜗牛一直以每分50px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后它在什么位置?(2)若蜗牛一直以每分50px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后它在什么位置?(3)若蜗牛一直以每分50px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前它在什么位置?(4)若蜗牛一直以每分50px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前它在什么位置?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同样规定:现在前为负,现在后为正。
学生回答:
(1)3分钟后蜗牛应在O点的右边150px处。可以表示为:
(+2)×(+3)=+6(2)3分钟后蜗牛应在O点的左边150px处。可以表示为:
(-2)×(+3)=-6(3)3分钟前蜗牛应在O点的左边150px处。可以表示为:
(+2)×(-3)=-6(4)3分钟前蜗牛应在O点的右边150px处。可以表示为:
(-2)×(-3)=+6请学生观察下列式子:
(1)(+2)×(+3)=+6(2)(-2)×(+3)=-6(3)(+2)×(-3)=-6(4)(-2)×(-3)=+6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根据对有理数乘法的思考,总结填空:
正数乘正数积为__正_数负数乘正数积为__负__数正数乘负数积为__负__数负数乘负数积为__正__数乘积的绝对值等于各乘数绝对值的__积__问题:当一个因数为0时,积是多少?学生回答:积为0师生归纳:
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注意:
1、上面的法则是对于只有两个因子相乘而言的。
2、做乘法的步骤是:先确定积的符号,再确定积的绝对值。
课本P30例1教师:像上题中提到的两个数-2与-1/2它们的乘积为1,那么这两个数也可说互为倒数倒数的定义: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0没有倒数,比如说,2与1/2,-3与-1/3,-0.3与-10/3……例:求下列各数的倒数:-2,3/4,-0.2,8/3,-1.解:-2的倒数为-1/2;
¾的倒数为4/3;
-0.2的倒数为-5;
8/3的倒数为3/8;
-1的倒数仍为-1;
思考: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两个数互为倒数有何特点?总结:
1、求倒数的办法,把作任何一个非0有理数看成是分数,然后颠倒其分子分母即可2、两个数互为倒数,这两个数同号,且它们的绝对值(除1与-1之外)分布于1的两侧。
课本P30例2三、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以及如何利用乘法法则进行运算,学习了有理数的倒数定义,求一个数的倒数。
四、布置作业课本P30练习1、2、3题1.4.1有理数的乘法(二)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多个有理数乘法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的能力2、理解并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步骤3、能运用乘法法则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重点:多个有理数相乘的顺序,以及积的符号与负因数的个数关系重点: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确定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生归纳: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正数;
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负数。
二、讲授例题课本P31例3问题:从例3中,多个不是0的数相乘,先做哪一步,再做哪一步?可以得出:先确定积的符号,再求各个绝对值的积。
课本P32“思考”,从思考中,我们可以得出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因数为0,积就等于0。
三、巩固知识课本P32练习四、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多个有理数相乘的运算步骤以及顺序,并掌握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确定。
五、布置作业课本P38习题1.4第7题中的(1)(2)
(3)(6)
1.4.1有理数的乘法(三)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的能力2、理解并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分配律3、能运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重点: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乘法运算重点:运用乘法法则和乘法运算律进行乘法运算教学过程:
二、讲授新课问题1:你能用语言描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分配律吗?学生:
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
分配律: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问题2: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任何一个有理数,那么,你能用这些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律?乘法交换律:
ab=ba乘法结合律:
(ab)c=a(bc)分配律:
a(b+c)
=ab+aca×b也可以写成a·b或ab。当用字母表示乘数时,“×”号可以写成“·”或省略。
三、巩固知识课本P33例4、课本P33“思考”比较例4中两种解法,它们在运算顺序上有什么区别?解法2用了什么运算律?哪种解法运算量小?学生回答:解法1先算括号内的,再算乘法,解法2运用了乘法分配律,解法2的运算量较小。
四、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分配律五、布置作业课本P33练习1.4.2有理数的除法(一)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除法的意义,熟练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2、了解倒数概念,会求给定有理数的倒数;
3、通过将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转化的思想;
通过有理数的除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重点:除法法则和除法运算重点: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归纳出除法法则及商的符号的确定教学过程:
一、温故提新:
1、小学里学过有关倒数的概念是什么?怎么求一个数的倒数?(用1除以这个数)
4和+的倒数是多少?0有倒数吗?为什么没有?2、小学里学过的除法与乘法有何关系?例如10÷0.5=10×2;
0÷5=0×(),你能总结总结出一句话吗?归纳: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3、5÷0=?,0÷0=?呢?(这些式子无意义)也就是说0是没有倒数的。
4、我们已知的求倒数的法则在有理数范围中同样适用吗?你能说说以下各数的倒数是多少吗?4,2.5,-9,-37,-1,a,a-1,3a,abc,-xy(各字母式不为0)
说明:一个数的倒数与其是正数或负数无关。
二、讲授新课1、讲述:我们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这套法则运用到有理数的范围内同样适用。
如果用字母表示,怎么表示?a÷b=a×()(b不为0).2、由(-4)×(-1÷4)
=1,4×()=1等等式子,可知:
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积为1。
用字母表示为:
a×()
=1(a≠0)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0除以任何一个不为0的数仍得0。注意:零不能作除数思考:下列等式成立吗?(-8)÷(-4)
=(-8)×(-);
由此你得出什么规律?一般的,有理数乘法与除法之间有以下关系:
除以一个数(不等于零),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三、巩固知识课本P34例5教师:分数可以理解为分子除以分母。
课本P35例6四、小结:
(1)有理数的除法法则是什么?(2)如何运用除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五、布置作业课本P35练习、P38习题1.4第4、5题1.4.2有理数的除法(二)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顺序;
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培养学生解题的良好习惯3、在观察、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有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初步经验。
重点:运算顺序的确定重点: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回顾知识1、计算:
(1)-10×(-3)×0.1×6(2)
8+(-0.5)×(-8)
(3)(-3)××(-)×(-0.25)
2、计算:
(1)(-9)÷3;
(2)(-64)÷(-8);
(3)
1÷(-7);
(4)
0÷(-5)
课本P36练习三、巩固知识四、总结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1)
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2)同一级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3)如果有括号,就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最后算大括号里的。
五、布置作业课本P39习题1.4第8、10、11题1.5.1乘方(一)
教学目标:
1、知道乘方运算与乘法运算的关系,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2、知道底数、指数和幂的概念,会求有理数的正整数指数幂。
重点: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能利用乘方的运算法则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重点: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弄清(-a)
n与-an的区别教学过程:
教师归纳:
(1)
a×a可记为a2(2)
a×a×a可记为a3(3)
2×2×2×2×2×2可记为25(4)
a×a×a×a×…×a(n个a)可记为an乘方的概念(1)乘方的意义求n个相同的因数a的乘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
(2)乘方的读法把an读作a的n次方或者a的n次幂其中一个数可以看作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
讲解课本P41例1教师: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题:()
5,()
5,(-)
4,()
一个学生区别()
5和()有什么不同。
教师归纳: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
负数和偶次幂是正数;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当底数是负数或分数时,要加括号。
二、巩固知识课本P42练习三、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乘方中的底数、指数和幂的概念,会求有理数的正整数指数幂,掌握乘方运算与乘法运算的关系,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四、布置作业课本P47习题1.5第1题1.5.1乘方(二)
教学目标:
1、知道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2、弄清与乘方有关的排列规律,学会观察一些特殊的数字的排列规律。
重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难点:学会有理数混合运算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问题:计算(-2)
3+(-3)×[(-4)
2+2]-(-3)
2÷(-2)
解:原式=-8+(-3)×18-9÷(-2)=-8+(-54)-(-4.5)=-8+(-54)
+4.5=-57.5教师归纳: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
(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3)如有括号,就先进行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的顺序依次进行。
二、讲解例题课本P43例3、例4教师:请同学们观察例4中的三行数,其中先观察第1行,我们可以从第1行中看出这些数字是按什么规律来排列的?学生:第1行的数是按-2,(-2)
2,(-2)
3,(-2)
4,(-2)
5,…的顺序排列的。
教师:那我们现在接着观察第2行,它是怎样排列的?学生:第2行的数是按-2+2,(-2)
2+2,(-2)
3+2,(-2)
4+2,(-2)
5+2,…的顺序排列的,也就是说,它是在第1行的相应的数加上2的。
教师:那我们往下看第3行,它又是怎样排列的?学生:第3行的数是按-2×0.5,(-2)
2×0.5,(-2)
3×0.5,(-2)
4×0.5,(-2)
5×0.5,…的顺序排列的,也就是说,第3行的数是第1行相应的数的0.5倍。
教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那我们来看例4的第3小题,它要求的是,取每行数的第10个数,计算这三个数的和。那这三行的第10个数分别是什么?学生:第1行的是(-2)
10,第2行的是(-2)
10+2,第3行的是(-2)
10×0.5。
三、巩固知识课本P44练习四、总结本节主要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掌握有理数的乘方是比乘法更高级的一种运算。
五、布置作业课本P47习题1.5第3题1.5.2科学记数法教学目标:
1、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体会大数,并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2、通过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的学习,让学生从多种角度感受大数,促使学生重视大数的现实意义,以发展学生的数感。
重点:
正确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10的数难点:
正确掌握10n的特征以及科学记数法中n与数位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问题:
xxxx年xx月xx日18时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一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飞向月球。已经地球距离月球表面约为384000000米。这样大的数,读写都有一定的困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表示大数的一种方法——科学记数法。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问题1:你知道102,103,104分别等于多少吗?10n的意义是什么?(学生回答省略)
教师:
10n=10×10×10×10×…×10(n个10),10的n次幂等于1后面有n个0。
问题2:请你把100000写成10的乘方的形式教师:
100000=105,1后面有几个0就等于10的几次方。
问题3:用10的乘方来表示下列各数。
696000,300000000,6100000000,484000000000教师:请同学们自己先写出,再与同桌之间讨论自己的结果。
696000=6.96×105300000000=3×1086100000000=6.1×109484000000000=4.84×1011问题2:观察上面的结果,你发现把大数表示成了什么形式?教师: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了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位数只有一位的数,n是正整数。我们把这种表示数的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即对于大数N,可以表示成为N=a×10n,其中1≤a<10,n是正整数。
三、巩固知识讲解课本P45例5问题1:请同学们看P45的“思考”,上面的式子中,等号左边整数的位数与右边10的指数有什么关系?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n位整数,其中10的指数是多少?师生共同得出:
n=整数位数-1,整数位数=n+1问题2: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原数是什么?3.2×104;
6.5×105;
2.35×107请同学做课本P45练习四、总结本节主要学习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的方法,应该注意:任意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了a×10n的形式,其中10的指数n应等于整数位数减1,1≤a<10,n是正整数。
五、布置作业课本P47习题1.5第4、5题1.5.3近似数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近似数的有效数字的概念,并由给出一个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能确切的确定它的精确度和有效数字。
重点:
近似数、精确度、有效数字概念。
难点:
由给出的近似数求其精确度及有效数字。
教学过程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按四舍五入法对圆周率π取近似数,即完成教科书P45的填空。
通过填空,引出有效数字的概念,强调对于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末位数字为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数的有效数字,举例说明零“是”还是“不是”有效数字,让学生辩别。
使学生明白近似数的精确度让学生实践按要求取近似数有效数字要概念重点是“0”辩别使学生印象更深刻。
三、巩固知识师生共同完教科书P46例6学生思考:近似数1.8和1.80一样吗?为什么?学生回答:
(1)精确度不同;
(2)有效数字不同。
课本P46练习四、总结李节主要学习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概念,并能按要求取近似数和保留有效数字,但要注意:有效数字在确定时,要从左边第一个不为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字止,大数按要求保留有效数字时,要先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后再按要求保留。
五、布置作业课本P47习题1.5第6题本章复习教学目标:
1、复习整理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和有理数运算法则,运算律以及近似计算等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重点:
有理数概念和有理数运算难点:
对有理数运算法则和理解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1、正数与负数:(给出4个问题,让学生了解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和负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回答下列问题(1)温度为-4℃是什么意思?(2)如果向正北规定为正,那么走-70米是什么意思?(3)
21世纪的第一年,日本的服务出口额比上一年增长了-7.3%,这里的“服务出口额比上一年增长了-7.3%”是什么意思?(4)请同学们谈一谈,为什么要引入负数?你还能举出生活中有关负数的例子吗?2、有理数的分类:(通过2个问题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理解有理数的意义。)
(1)请说出下列各数哪些是整数、分数、正整数、负分数、非负数?(课本P62第一题)
3.5,-3.5,0,|-2|,-2,-1,-,0.5;
(2)请将上面的各数按一定的标准分成两类,并说明你是根据什么来分类的?若要分成三类,又该怎样分?分类的标准又是什么?3、相反数、倒数、绝对值:
说出8个数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
4、数轴:
(1)请你画一条数轴;
并说一说画数轴时要注意什么?(2)在你所画的数轴上表示出上面的8个数。
5、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1)请你将上面的8个数用“>”连接起来,并说明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2)说一说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有哪些方法?6、有理数的乘方:
(1)
an(其中n是正整数)表示什么意思?其中a、n的名称分别是什么?(2)当a、n满足什么条件时,an的值大于0?7、科学记数法、近似数和有效数字:(通过2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
(1)将数13445000000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保留三个有效数字)
(2)请你说出1.6与1.60这两个近似数有什么不同?二、运算法则及运算律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①同号两数相加,和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②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和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③一个数与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④两个互为相反数相加和为零。(用符号表述:
)
2、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②任何数与零相乘都得零;
③几个不等于零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数,积为负;
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个时,积为正;
④几个有理数相乘,若其中有一个为零,积就为零。
4、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法则一:两个有理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法则二: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5、有理数的乘方: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6、有理数的运算顺序:
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
如果有括号,则先算括号内,再算括号外。
7、运算律:
①加法的交换律;
②加法的结合律;
③乘法的交换律;
④乘法的结合律;
⑤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注:除法没有分配律。
三、总结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有理数的两种分类经常用到,应注意它们的区别;
(2)数轴的三要素缺一不可,利用数轴可直观地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3)相反数指的是两个仅符号不同的数,数轴上表示一对相反数的两个点到原点的距离相等,它们的和为0;
而倒数指的是两个乘积为1的数;
(4)一个数的绝对值总是非负数,数a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5)要熟练掌握运算法则,在法则的指导下进行运算,做到有理有据;
要时刻注意运算的顺序,在计算前,要认真观察式子,选择正确的顺序进行运算;
在每一步的计算过程中,要先确定符号,再进行绝对值的计算;
灵活运用运算律可以提高运算的速度和正确率,运算律可以正向用也可以逆向用。
四、布置作业课本P51复习题1第二章整式的加减2.1整式(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4、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重点:
单项式及其相关的概念难点:
区别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教学过程:
二、讲授新课请同学们思考课本P54“思考”问题1:以上几个式子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学生对上述几个数式进行观察、分析,让他们自己得出以下结论:都是表示数与字母的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种最简单的整式——单项式。
问题2:什么叫做单项式?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单项式的概念:表示数或字母的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特别地,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叫做单项式。
问题3:以上单项式有什么结构特点?学生回答,然后总结出单项式是由数字因数和字母因数两部分组成。
问题4:以这四个单项式为a2b,a3c5,2.5x,-n例,说出它们的数字因数和各字母因数的指数和分别是多少?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三、巩固知识讲解例1课本P56练习(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一起回答)
四、总结本节主要学习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并能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主要用到的思想方法是符号化思想。注意: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2πr中2π是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的次数。
五、布置作业课本P59习题2.1第1题2.1整式(二)
教学目标:
1、理解多项式、多项式的项、常数项、多项式的次数的概念,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能确定一个多项式的项数和次数。
重点:
多项式及其相关的概念难点:
区别多项式的次数和单项式的次数教学过程:
二、讲授新课1、多项式多项式的定义: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并指出,其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2、多项式的次数问题1:请学生任意举出几个单项式,让其他同学说出这些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问题2:观察多项式3x+5y+2z,0.5ab-πr2分别是哪些单项式的和,每个单项式的次数分别是多少?它们的项是什么?哪一项的次数最高?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教师归纳:
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三、巩固知识讲解例2、例3问题:什么是整式?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单项式与多项式统称整式。
课本P59练习四、总结1、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五、布置作业课本P59习题1.5第2、3、4题2.2整式的加减(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能正确合并同类项,能先合并同类项化简后求值。
2、经历类比有理数的运算律,探究合并同类项法则,培养学生观察、探索、分类、归纳等能力。
3、掌握规范解题步骤,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
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熟练地合并同类项难点:
多字母同类项的合并教学过程二、讲解新课事实上,100t+252t与100×2+252×2和100×(-2)+252×(-2)有相同的结构,都是两个数分别与同一个数相乘的和,这里t表示同一个因数,因此根据分配律也应该有:
100t+252t=(100+252)t=352t.1、填空(1)100t-252t=()t(2)3x2+2x2=()x2(3)3ab2-4ab2=()ab2小组讨论:上述运算有什么共同特点,你能从中得出什么规律?(鼓励学生用自己语言表述)对于上面的(1)、(2)、(3),都逆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100t-252t=(100-252)t=-152t3x2+2x2=(3+2)x2=5x23ab2-4ab2=(3-4)ab2=-ab2这就是说,上面的三个多项式都可以合并为一个单项式。
讨论:具备什么特点的多项式可以合并呢?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1.所含字母相同。
2.相同的字母的指数也相同。
像这样,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2、判断下列各组中的两项是否是同类项:
(1)-5ab3与3a3b()(2)3xy与3x()(3)-5m2n3与2n3m2()(4)53与35()
(5)x3与53()因为多项式中的字母表示的是数,所以我们也可以运用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进行合并。例如:
4x2+2x+7+3x-8x2-2(找出多项式中的同类项)=4x2-8x2+2x+3x+7-2(交换律)=(4x2-8x2)+(2x+3x)+(7-2)(结合律)=(4-8)x2+(2+3)x+(7-2)(分配律)=-4x2+5x+5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问题:合并同类项后,所得项的系数、字母以及字母的指数与合并前各同类项的系数、字母及字母的指数有什么联系?学生交流,教师归纳:
合并同类项法则:合并同类项后,所得项的系数是合并前各同类项的系数的和,且字母部分不变。
注意:
1、若两个同类项的系数互为相反数,则两项的和等于零,如:
-3ab2+3ab2=(-3+3)ab2=0×ab2=0。
2、多项式中只有同类项才能合并,不是同类项不能合并。
3、通常我们把一个多项式的各项按照某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到小(降幂)或者从小到大(升幂)的顺序排列,如:
-4x2+5x+5或写5+5x-4x2。
三、讲解例题,巩固知识1、课本P65例1、例2、例3四、课堂小结1、什么叫做同类项?请举例说明.2、什么叫做合并同类项?怎样合并同类项?3、对于求多项式的值,不要急于代入,应先观察多项式,看其中有没有同类项,若有,要先合并同类项使之变得简单,而后代入求值。
五、布置作业课本P66练习2.2整式的加减(二)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律探究去括号法则,并且利用去括号法则将整式化简。
2、经历类比带有括号的有理数的运算,发现去括号时的符号变化的规律,归纳出去括号法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
重点:
去括号法则,准确应用法则将整式化简难点:
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变号容易产生错误教学过程去括号规律要准确理解,去括号应对括号的每一项的符号都予考虑,做到要变都变;
要不变,则谁也不变;
另外,括号内原有几项去掉括号后仍有几项.二、范例学习课本P67例4,思路点拨:讲解时,先让学生判定是哪种类型的去括号,去括号后,要不要变号,括号内的每一项原来是什么符号?去括号时,要同时去掉括号前的符号.为了防止错误,题(2)中-3(a2-2b),先把3乘到括号内,然后再去括号。解答过程按课本,可由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课本P67例5,思路点拨:根据船顺水航行的速度=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水流速度,船逆水航行速度=船在静水中行驶速度-水流速度.因此,甲船速度为(50+a)千米/时,乙船速度为(50-a)千米/时,2小时后,甲船行程为2(50+a)千米,乙船行程为(50-a)千米.两船从同一洪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所以两船相距等于甲、乙两船行程之和。去括号时强调:括号内每一项都要乘以2,括号前是负因数时,去掉括号后,括号内每一项都要变号.为了防止出错,可以先用分配律将数字2与括号内的各项相乘,然后再去括号,熟练后,再省去这一步,直接去括号。
三、巩固练习课本P68练习1、2题四、课堂小结去括号是代数式变形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去括号时,特别是括号前面是“-”号时,括号连同括号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去括号规律可以简单记为“-”变“+”不变,要变全都变.当括号前带有数字因数时,这个数字要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切勿漏乘某些项.学生作总结后教师强调要求大家应熟记法则,并能根据法则进行去括号运算。法则顺口溜:去括号,看符号:是“+”号,不变号;
是“―”号,全变号。
五、布置作业课本P71习题2.2第2、3、5题2.2整式的加减(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实际背景中去体会进行整式的加减的必要性,并能灵活运用整式的加减的步骤进行运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以及概括能力。
3、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重点:
整式的加减。
难点:
总结出整式的加减的一般步骤。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做一做。
某学生合唱团出场时第一排站了n名,从第二排起每一排都比前一排多一人,一共站了四排,则该合唱团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参加?①学生写出答案:n+(n+1)+(n+2)+(n+3)
②提问:以上答案进一步化简吗?如何化简?我们进行了哪些运算?2、练习:化简:
(1)
(x+y)—(2x-3y)(2)2(a2-2b2)
-3(2a2+b2)提问:以上化简实际上进行了哪些运算?怎样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从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经历一个实际背景,体会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的必要性,在通过复习、练习,为学生概括出整式的加减的一般步骤作必要的准备)二、讲授新课,范例学习课本P68~P68例6、例7、例8教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可以得到整式加减的运算法则:一般地,几个整式相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去括号,然后再合并同类项。
讲解例9课堂练习:
课本P70练习1、2、3题。
三、课堂小结1、整式的加减实际上就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这两个知识的综合。
2、整式的加减的一般步骤:
①如果有括号,那么先算括号。
②如果有同类项,则合并同类项。
3、求多项式的值,一般先将多项式化简再代入求值,这样使计算简便。
4、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四、布置作业课本P71~P72习题2.2第6、7、9题本章复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本章内容的认识更全面、更系统化。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章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及基本技能(主要是计算)的掌握。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问题的习惯。
重点:
本章基础知识的归纳、总结;
基础知识的运用;
整式的加减运算。
难点:
本章基础知识的归纳、总结;
基础知识的运用;
整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主要概念:
(1)关于单项式,你都知道什么?(2)关于多项式,你又知道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回答所提问题,通过几名同学的回答,复习单项式的定义、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定义,多项式的定义以及多项式的项、同类项、次数、升降幂排列等定义。
(3)什么叫整式?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整式2、主要法则:
①提问:在本章中,我们学习了哪几个重要的法则?分别如何叙述?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整式的加减二、范例学习例1:找出下列代数式中的单项式、多项式和整式。
4xy,,,x2+x+,0,,m,―2.01×105解:单项式有4xy,,0,m,―2.01×105;
多项式有;
整式有4xy,,0,m,-2.01×105,。
由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通过此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定义的理解。
例2:指出下列单项式的系数、次数:
ab,―x2,xy5,。
解:
ab:系数是1,次数是2;
―x2:系数是―1,次数是2;
xy5:系数是,次数是6;
:系数是―,次数是9。
此题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及时强调“系数”及“次数”定义中应注意的问题:系数应包括前面的“+”号或“―”号,次数是“指数之和”。
例3:指出多项式a3―a2b―ab2+b3―1是几次几项式,最高次项、常数项各是什么?解:是三次五项式,最高次项有:
a3、―a2b、―ab2、b3,常数项是―1。
例4:化简,并将结果按x的降幂排列:
(1)(2x4―5x2―4x+1)―(3x3―5x2―3x);
(2)―[―(―x+)]―(x―1);
(3)―3(x2―2xy+y2)+(2x2―xy―2y2)。
解:
(1)原式=2x4―3x2―x+1;
(2)原式=―2x+;
(3)原式=―x2+xy―4y2。
通过此题强调:
(1)去括号(包括去多重括号)的问题;
(2)数字与多项式相乘时分配律的使用问题。
例5:化简、求值:
5ab―2[3ab―(4ab2+ab)]―5ab2,其中a=,b=―。
解:化简的结果是:
3ab2,求值的结果是。
例6:一个多项式加上―2x3+4x2y+5y3后,得x3―x2y+3y3,求这个多项式,并求当x=―,y=时,这个多项式的值。
解:此多项式为3x3―5x2y―2y3;
值为―。
三、随堂练习课本P76―P77复习题2第1、2、3⑴⑶⑸、4⑴⑶⑸⑺、5、7题四、布置作业课本P76―P77复习题2第3⑵⑷⑹、4⑵⑷⑹⑻、6、8、9题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2.1.1一元一次方程(1)
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
2、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重点:
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难点:
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教师提出课本P79的问题问题1:从上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必要时可以提示学生从时间、路程、速度、四地的排列顺序等方面去考虑。)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回顾小结。
问题2:你会用算术方法求出王家庄到翠湖的距离吗?(当学生列出不同算式时,应让他们说明每个式子的含义)
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回顾小结:
1、问题涉及的三个基本物理量及其关系;
2、从知的信息中可以求出汽车的速度;
3、从路程的角度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问题3:能否用方程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二、讲解新课1、教师引导学生设未知数,并用含未知数的字母表示有关的数量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x千米,那么王家庄距青山千米,王家庄距秀水千米。
2、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问题1:题目中的“汽车匀速行驶”是什么意思?问题2:汽车在王家庄至青山这段路上行驶的速度该怎样表示?你能表示其他各段路程的车速吗?问题3:根据车速相等,你能列出方程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分析,如:依据“王家庄至青山路段的车速=王家庄至秀水路段的车速”可列方程:
=,依据“王家庄至青山路段的车速=青山至秀水路段的车速”可列方程:
=3、给出方程的概念,介绍等式、等式的左边、等式的右边等概念.4、归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两个步骤:
(1)用字母表示问题中的未知数(通常用x,y,z等字母);
(2)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渗透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程序。
5、比较列算式和列方程两种方法的特点.建议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可以把学生分成两部分分别归纳两种方法的优缺点,也可以每个小组同时讨论两种方法的优缺点,然后向全班汇报。
列算式:只用已知数,表示计算程序,依据是间题中的数量关系;
列方程:可用未知数,表示相等关系,依据是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6、思考:对于上面的问题,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如果能,你依据的是哪个相等关系?(学生回答省略)
三、范例学习,巩固知识课本P80例1问题:你能解释这些方程中等号两边各表示什么意思吗?体会列方程所依据的相等关系。
(学生回答省略)
归纳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议程。像4x,1700+150x等这样的式子,可以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列方程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利用方程可以解出未知数。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
问题:
x=1000和x=2000中哪一个是方程0.52x-(1-0.52)
x=80的解?(学生回答省略)
课本P82练习四、课堂小结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路是什么?3、列方程的实质就是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表示同一个量。
五、布置作业课本P84习题3.1第5、6、7、8题3.1.2等式的性质教学目标:
1、了解等式的两条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及逻辑思维能力。
3、渗透“化归”的思想。
重点:
等式的性质难点:
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问题:我们用估算的方法,可以求出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你能用这种方法求出下列方程解吗?(1)
3x-5=22;
(2)
0.28-0.13y=0.27y+1学生得出规律:把平衡的天平的两边的重量,同时变为原来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天平还保持平衡。
(天平相当于等号)归纳出: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即:如果如果a=b,那么ac=bc;
如果a=b(c≠0),那么=三、巩固知识讲解例2课本P84练习四、总结本节主要学习等式的性质,并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主要用到的思想是类比思想与转化思想。注意等式性质1,一定要注意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才能保证等式成立。等式性质2,要注意等式的两边不能除以0。等式的性质是等式变形的依据。
五、布置作业课本P84习题3.1第1、2、3、4题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运用算术和列方程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
2、掌握合并同类项解“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能熟练求解一元一次议程(数字关系),并判别解的合理性。
3、通过学生观察、独立思考等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并尝试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文化。
重点:
建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学会合并同类项,会解“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难点: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已经量和未知量,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使学生逐步建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教学过程:
二、讲授新课问题1:如何列方程?分哪些步骤?师生讨论分析:
(1)设未知数:前年购买计算机x台(2)找相等关系:前年购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140台(3)列方程:
x+2x+4x=140问题2:怎么解这个方程?如何将这个方程转化为x=a的形式?学生观察、思考根据分配律,可以把含x的项合并,即x+2x+4x=(1+2+4)
x=7x教师演示解方程过程问题3:以上解方程“合并”起了什么作用?每一步的根据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整理:“合并”是一种恒等变形,它使方程变得简单,更接近x=a的形式。
三、巩固知识课本P89例1课本P89练习四、总结本节主要学习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解一元一次议程,主要用到的思想方法是化归思想,要注意将同类项合并正确,才能保证解方程的正确。
五、布置作业课本P93习题3.2第1题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进一步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
2、掌握移项方法,学会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理解解方程的目标,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3、通过学生观察、独立思考等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并尝试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文化。
重点:
建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学会移项,会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已经量和未知量,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使使学生逐步建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问题:课本P89问题2: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
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学生思考,然后讨论合作。
二、讲授新课问题1: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学生讨论、分析1、设未知数: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2、找相等关系: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它的两个等式相等3、列方程:
3x+20=4x-25问题2:怎么解这个方程?它与上节课遇到的议程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后发现:方程的两边都有含x的项和常数项问题3:怎样才能使它向x=a的形式转化?学生思考、探索:为使方程右边没有含x的项,等号两边同减去4x,为使方程的左边没有常数项,等号两边同减去20,即3x-4x=-25-20问题4:以上变形的依据是什么?学生:等式的性质1归纳:
像上面那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师生共同完成这道题的解题过程。
问题5:以上解方程中的“移项”起了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整理。
通过移项,含未知数的项与常数项分别位于方程左右两边,使方程更接近于x=a的形式。
三、巩固知识讲解P91例2课本P91练习四、总结本节主要学习利用移项、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主要用到思想方法是转化思想,注意移项时要变号。
五、布置作业课本P93习题3.2第2、3题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第三课时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模型化的思想。
2、学会探索数列中的规律,建立等量关系,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3、能正确地求一元一次方程并判断解的合理性,通过运用算术和列方程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更简捷明了,省时省力。
重点:
建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已经量和未知量,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难点: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已经量和未知量,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使使学生逐步建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教学过程:
二、讲授新课三、巩固知识讲解课本P91例3课本P93习题3.2第4题四、总结本节主要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中的应用,主要用到的思想方法是分类讨论思想,在学习时,要注意观察,然后根据实际问题,抽象出方程模型。
五、布置作业课本P93习题3.2第5题3.3解一元一次方程(二)
——去括号与去分母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运用算术和列方程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更简洁明了,省时省力。
2、掌握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能熟练求解一元一次方程(数字系数),并判别解的合理性。
3、通过学生观察、独立思考等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并尝试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4、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养成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沟通,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
重点:
弄清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想方法;
用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
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应如何处理,括号前面是“-”号的,去括号时,括号内的各项要改变符号;
在小学根深蒂固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步树立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想。
教学过程:
二、探索新知1、解决情境问题问题1:设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x度,则下半年每月平均用电________度;
上半年共用电__________度,下半年共用电_________度。
问题2: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根据全年用电15万度,列方程,得6x+6(x-2000)=150000.问题3:怎样使这个方程向x=a的形式转化呢?6x+6(x-2000)=150000去括号6x+6x-12000=150000移项6x+6x=150000+12000合并同类项12x=162000系数化为1x=13500问题4:本题还有其他列方程的方法吗?用其他方法列出的方程应怎样解?设下半年每月平均用电x度,则6x+6(x+2000)=150000.(学生自己进行解题)归纳结论:方程中有带括号的式子时,根据乘法分配律和去括号法则化简。(括号前面是“+”号,把“+”号和括号去掉,括号内各项都不改变符号;
括号前面是“-”号,把“-”号和括号去掉,括号内各项都改变符号。)
去括号时要注意:
(1)不要漏乘括号内的任何一项;
(2)若括号前面是“-”号,记住去括号后括号内各项都变号。
2、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例题:解方程3x-7(x-1)=3-2(x+3)解:去括号,得3x-7x+7=3-2x-6移项,得3x-7x+2x=3-6-7合并同类项,得-2x=-10系数化为1,得x=5三、巩固知识课本P97练习四、总结反思1.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由学生自主归纳,最后老师总结)五、布置作业课本P102习题3.3第1、4题3.3解一元一次方程(二)
——去括号与去分母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会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活动经历从实际中抽象数学模型的过程。
3、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初步体验一元一次方程的使用价值,形成实事求是地态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重点:
弄清题意,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寻找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问题1:解下列方程(1)
10x-4(3-x)-5(2+7x)=15x-9(x-2)(2)
3(2-3x)-3[3(2x-3)
+3]=5问题2:一艘船从甲码头到乙码头顺流行驶,用了2小时;
从乙码头返回甲码头逆流行驶,用了2.5小时。已知水流的速度是3千米/时,求船在静水中的速度。
二、探索新知2、典型例题某车间22名工人生产螺钉和螺母,每人每天平均生产螺钉1200个或螺母2000个,一个螺钉要配两个螺母。为了使每天的产品刚好配套,应该分配多少名工人生产螺钉,多少名工人生产螺母?解决问题的关键:
如果设x名工人生产螺钉,则_______名工人生产螺母;
为了使每天的产品刚好配套,应使生产的螺母恰好是螺钉数量的________.解:设分配x名工人生产螺钉,其余(22-x)名工人生产螺母,根据螺母数量与螺钉数量的关系,列方程,得2×1200x=2000(22-x)去括号,得2400x=44000-2000x移项及合并同类项,得4400x=44000系数化为1,得x=10生产螺母的人数为22-x=12.答:应分配10名工人生产螺钉,12名工人生产螺母。
三、巩固知识讲解P100~P101例4、例5课本P101练习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五、布置作业课本P102习题3.3第5、7题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销售中的盈亏(探究1)
教学目标:
1、理解商品销售中所涉及的进价、原价、售价、利润及利润率等概念;
能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商品销售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经历运用方程解决销售中的盈亏问题,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3、培养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重点:
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难点:
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前面我们结合实际问题,讨论了如何分析数量关系,利用相等关系列方程以及如何解方程,可以看出方程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很有用的数学工具,本节我们将进一步探究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讲授新课探究1:销售中的盈亏.某商店的某一时间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要解决这类问题必须理解并熟记下列式子:
(1)商品利润=商品售价-商品进价(2)
=商品利润率(3)打x折的售价=原售价×对探究1提出的问题,你先大体估算盈亏,再通过准确计算检验你的判断.分析: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取决于这两件衣服售价多少,进价多少,若售价大于进价,就盈利,反之就亏损.现已知这两件衣服总售价为60×2=120(元),现在要求出这两件衣服的进价.这里盈利25%=,亏损25%就是盈利-25%.本问题中,设盈利25%的那件衣服的进价是x元,它的商品利润就是0.25x元,根据进价+利润=售价,列方程得:
x+0.25x=60解得x=48以下由学生自己填写.类似地,可以设另一件衣服的进价为y元,它的利润是-0.25y元;
根据相等关系可列方程是y-0.25y=60解得y=80.两件衣服共进价128元,而两件衣服的售价和为120元,进价大于售价,由此可知卖这两件衣服总的盈亏情况是亏损8元.解方程后得出的结论与你先前的估算一致吗?点拨:不要认为一件盈利25%,一件亏损25%,结果不盈不亏,因为盈亏要看这两件的进价.例如盈利25%的一件进价为40元,那么这一件盈利40%×25%=10(元)
,亏损25%的一件进价为80元,那么这一件亏损了80×25%=20(元),总的还是亏损10元,这就是说,亏损25%的一件进价如果比盈利25%的一件进价高,那么总的是亏损,反之才盈利.你知道这两件衣服哪一件进价高吗?一件是盈利25%后,才卖60元,那么这件衣服进价一定比60元低.另一件亏损25%后,还卖60元,说明这件衣服进价一定比60元高,由此可知亏损25%的这件进价高,所以卖这两件衣服总的还是亏损.三、巩固练习课本P107习题3.4第2题.分析:
(1)观察时间和温度的数据表,你能发现温度的变化与相对的时间的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吗?不难发现:时间每增加5分,温度相应也增加15℃,因为温度的变化是均匀的,所以可得时间每增加1分,温度就增加3℃.从表中知当时时间为20元,温度为70℃,因此,21分时温度为73℃.(2)设x分时温度为34℃,时间每过1分钟温度增加3℃,那么x分,温度增加3x℃,原来的温度(时间为0)为10℃,相等关系是:原来温度+增加的温度=34。
列方程为:
10+3x=34,解得x=8,所以8分时的温度为34℃。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利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商品销售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要解决商品销售的利润率问题类型的应用题,首先要弄清商品利润、商品进价、售价、标价,打折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能表示题目全部意义的相等关系,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后,一定要检验解的合理性。
五、布置作业课本P108习题3.4第3、4题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油菜种植的计算(探究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2”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
3、发展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地参与讨论,合作交流意识,在“建模”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重点: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会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难点:
列一元一次方程表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探究了“销售中的盈亏”问题,使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本节课我们再探究一个农业生产中的一个较复杂的问题。
二、共同探究某村去年种植的油菜籽亩产量达160千克,含油率为40%,今年改种新选育的油菜籽后,亩产量提高了20千克,含油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1)今年与去年相比,这个村的油菜种植面积减少了44亩,而村榨油厂用本村所产油菜籽的产油量提高20%,今年油菜植种面积是多少亩?(2)油菜种植成本为210元/亩,菜油收购价为6元/千克,请比较这个村去、今两年油菜种植成本与将菜油全部售出所获收入.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工基础与技能训练》课件-第四章 交流电路的分析-刘鑫尚
- 图书转库服务合同
- 《第九章9.1-9》课件.2-9.2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趋势
- 2025年榆林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西双版纳怎么考货运从业资格证
- 2025年西宁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答案
- 2025年吕梁货运资格证安检考试题
- 环保工程合伙施工协议合同
- 客户反馈处理办法
- 合同部技术创新计划
- 民法典银行培训课件
- 四年级下册数学单位换算题200道及答案
- 四年级上学期美术试卷(附答案)
- 机电一体化职业生涯
-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含解析)
- 用友U8操作教程2
- 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含答案)
- 影视基础理论基础知识
- 国际贸易理论期末考试试卷
- 《测绘管理法律与法规》课件-测绘标准化
- 《沃森克里克》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