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专题06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修改版】(解析版)-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讲练测_第1页
(练习)专题06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修改版】(解析版)-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讲练测_第2页
(练习)专题06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修改版】(解析版)-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讲练测_第3页
(练习)专题06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修改版】(解析版)-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讲练测_第4页
(练习)专题06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修改版】(解析版)-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讲练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6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目录【考点过关练】【重难创新练】【专题检测卷】考点01明清的统治及皇权不断强化1.朱元璋统治时,曾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等言论从“四书五经”中大幅删除,而留下了孔子的三纲五常。此举客观上导致(

)A.明代思想领域发展停滞 B.君主专制统治加强C.儒家失去封建正统地位 D.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答案】B【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朱元璋删除《孟子》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等言论,都和君臣关系有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些思想明显限制了君主在国家统治中地位,这是朱元璋所不能容忍的,而三纲五常有助于提高君主的地位,所以被朱元璋留下。这一行为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B项正确;随着思想禁锢的加强,明代出现了许多反抗封建思想的文学作品,例如《水浒传》《西游记》《牡丹亭》等,思想领域并非发展停滞,排除A项;儒家从汉代确立为正统思想后,一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时代并未失去正统地位,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朱元璋强化君主专制统治,并未反映阶级矛盾不断激化,排除D项。故选B项。2.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里曾经评价“这是明代制度里最坏的一件事情。从明代下半期到清代末年三四百年间,……真是中国历史上最断丧人才的。”材料中“最坏的一件事”是指(

)A.闭关锁国 B.废除丞相 C.设锦衣卫 D.八股取士【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是中国历史上最断丧人才的”可知评价的是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因为该制度下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局限于“四书五经”,应试文体必须分为八个部分,不允许考生发挥自己的见解,不讲求实际学问,从而成为统治者思想文化专制的工具,结果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培养实用人才,所以说它”是明代制度里最坏的一件事”,D项正确;闭关锁国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和交往,废除丞相有利于政治上皇权加强,设锦衣卫是通过特务机构监视官民,但是都与题干中“最断丧人才”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3.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史景迁说:“如果要交朋友我会选择康熙皇帝……他有帝国设计,他也是第一个一对一接见西方人的皇帝。”下列各项与康熙帝的“帝国设计”有关的是(

)①赐予西藏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②建立金瓶掣签制度③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④设立南书房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康熙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13年,康熙帝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加强与西藏的联系,康熙帝三次亲征,平定噶尔丹叛乱,稳定西北边疆,康熙时,为了抑制满洲贵族的一些权力,加强君主专制,设立了南书房,直接为皇帝草拟谕旨和处理奏章,①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①③④符合题意,A项①③不完整,排除A项;清政府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乾隆帝制定“金瓶掣签制度”,②不符合题意,BC项都包括②,排除BC项。故选D项。4.清政府在1759年颁布了《防夷五事》,1809年颁布了《民夷交易章程》,1831年颁布了《防范夷人章程》,其中内容包括:外国人不得在广州过冬,不得在广州居住,不得私雇中国人当差,外国妇女不得进广州城,等等。这说明清朝(

)A.迁界禁海应对倭患 B.只针对广州进行严管C.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D.防范外商与官员勾结【答案】C【解析】根据“外国人不得在广州过冬……外国妇女不得进广州城”可知,清朝对外商在广州口岸的贸易和生活实施严格管制,推行闭关锁国政策,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倭寇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其他城市,不能说明清朝只针对广州进行严管,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清朝“防范外商与官员勾结”,欧辰D项。故选C项。考点02明、清的对外关系5.报效祖国、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结合,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文化基因。下列诗句体现这一文化基因且与明朝历史有关的是(

)A.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C.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 D.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报效祖国、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结合,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文化基因”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项中“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可知,这是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所言,意思是一片赤子之心在这海风海浪里,心里怀着击溃倭寇的报复,不敢忘记国家的忧难,明朝中期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倭寇,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至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C项正确;“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出自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满江红》,排除A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论述出自南宋抗元将领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排除B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清朝主张严禁鸦片的林则徐的名言,排除D项。故选C项。6.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在装备、技术等方面都远远领先于西欧的远洋航行,但其目的并非追求经济利益,而是宣扬国威。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封建皇帝目光短浅C.国内保守势力反对阻扰 D.航行活动缺乏资金【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于明朝时期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对外来商品的需求不大,因此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并非追求政治利益,而是追求政治效应,A项正确;封建皇帝目光短缺固然是原因之一,但并非根源,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洋后来遭到反对,主要是因为耗费巨大,并非是目的本身的问题,排除C项;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在装备、技术等方面领先于后来西欧开辟新航路的远洋航行,显然并非缺乏资金,排除D项。故选A项。7.戚继光以诗明志:“遥知岛夷浮天际,未敢忘危负中华。”诗中的“危”指的是()A.台湾被殖民者侵占 B.南海地区出现危机C.新疆地区遭受侵略 D.东南沿海倭患严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戚继光以诗明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生活在明朝中后期,那时候,东南沿海倭寇猖獗,明政府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经过九战九捷打败了倭寇。诗中的“危”指的是东南沿海倭患严重,D项正确;郑成功收复台湾,不是戚继光,排除A项;这里的“危”不是这的南海地区,也不是新疆地区,排除BC项。故选D项。8.建筑蕴含了丰富的信息,是了解历史的渠道之一。下列两处建筑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隋唐文化,影响深远 B.民族交融,和谐顺睦C.中外交流,和平绵延 D.道教文化,千年传承【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唐招提寺与唐朝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中日交流有关,图二爪哇岛三宝庙与明朝郑和下西洋促进中国与亚非国家地区的交流有关,因此共同主题是“中外交流,和平绵延”,C项正确;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朝时期,与隋唐文化不符,排除A项;鉴真东渡日本和郑和下西洋都属于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外交往的重大事件,而非民族交融,排除B项;“寺”“庙”与佛教文化有关,排除D项。故选C项。考点03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9.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下图是我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的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分布形势图。据此判断,与图三相对应的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图一

图二

图三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图一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显示了“突厥”、“回纥”、“吐蕃”等少数民族与汉族同时并存,可以判断出其时间为唐朝时期;根据图二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显示了“蒙古”、“契丹”、“党项”等少数民族与汉族同时并存,可以判断出其时间为辽宋夏金时期,该时期为民族政权的并立;根据图三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显示了“瓦剌”、“女真”、“鞑靼”等少数民族与汉族同时并存,可以判断出其时间为明朝时期。明清时期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时期,D项正确。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主要概括的时代特征应对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排除A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主要指的时期是秦汉时期,排除B项;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主要强调的是民族之间通过频繁的战争与交往促进了社会历史的变迁,该时期应主要对应辽宋夏金元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10.清朝乾隆年间,为了驱逐曾长期流通于西藏地区劣质的尼泊尔银币,中央政府“复允西藏开铸银钱,重一钱与五分二种,文曰‘乾隆宝藏’”。这里“乾隆宝藏”的出现说明了(

)A.尼泊尔仍然对西藏实行统治 B.西藏的商品经济繁荣C.清朝封建专制统治 D.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答案】D【解析】元朝时,设宣政院实行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清顺治帝册封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册封班禅五世“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1727年雍正帝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金瓶掣签是用来认定藏传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转世灵童的方式,由驻藏大臣监督“金瓶掣签”过程。所以说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根据材料“清朝乾隆年间,为了驱逐曾长期流通于西藏地区劣质的尼泊尔银币,中央政府‘复允西藏开铸银钱,重一钱与五分二种,文曰‘乾隆宝藏’’。”结合所学可知,这里“乾隆宝藏”的出现说明了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D项正确;尼泊尔仍然对西藏实行统治,表述错误,排除A项;西藏的商品经济繁荣,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清朝封建专制统治,不是材料表述的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11.1727年,清朝开始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明确规定驻藏大臣政治上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驻藏大臣还掌管地方军事、外交等事务。这表明(

)A.清朝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明显强化 B.清朝开始了对西藏地区正式管辖C.驻藏大臣全权管理西藏政教事务 D.清朝政府重点掌管西藏地方军务【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1727年清朝设驻藏大臣,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明确规定驻藏大臣政治上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可知清朝不断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A项正确;根据题干可知,1727年,清朝开始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不能代表清朝开始了对西藏地区正式管辖,排除B项;“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明确规定驻藏大臣政治上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而非驻藏大臣独自掌管西藏,排除C项;驻藏大臣掌管西藏地方政教、军事、外交等事务,而非重点在地方军务,排除D项。故选A项。12.某同学在历史笔记上整理出以下思维导图,由此可知,他研究的历史主题是(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对外交往的加强C.西北边疆的巩固 D.国家疆域的奠定【答案】D【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捍卫了国家的主权,维护了国家的利益。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1756年,清军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1762年,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题干思维导图奠定了国家的疆域,D项正确;题干思维导图说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没有体现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A项;对外交往的加强与题干思维导图信息无关,排除B项;西北边疆的巩固说法片面,思维导图还有体现了西南和东南,排除C项。故选D项。考点04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13.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图说历史”的活动。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闭关锁国文化专制 B.商品经济商业繁荣C.手工工场规模宏大 D.自然经济以农为主【答案】D【解析】分析题干所示图片:唐代《雨中耕作图》反映的唐朝劳动人民在雨中使用曲辕犁耕作的场景;宋代《耕获图》反映的是宋朝农村耕获的情况,其中下方反映了农民在水田插秧水稻的情景;清朝《耕织图》反映了我国清朝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特征。可见,题干所示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D项正确;三幅图片均重点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情况,与“闭关锁国、文化专制”无关,排除A项;三幅图片亦没有反映商品经济和商业繁荣,排除B项;三幅图片没有涉及“手工工场”的具体生产规模,排除C项。故选D项。14.《苏州府风俗考》中记载着明清时期苏州机工的状况:“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人开始使用机器生产 B.机户和机工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C.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D.分工精细,生产有序【答案】B【解析】根据“皆习机业”“匠有常主,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可知,这体现了苏州的手工业中出现了机工出力、机户出资的生产关系,机户和机工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机户与机工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所以说当时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B项正确;人开始使用机器生产无法体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A项;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分工精细,生产有序都不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不能体现出当时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排除CD项。故选B项。考点05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15.宋应星在《天工开物》序言中强调“贵五谷而贱金玉”;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强调“凡农本三卷,皆百家有关民事之言,而终以明代重农之典”。这些记录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

)A.重视制度革新 B.农业为本思想C.农业科技发达 D.农商并重思想【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贵五谷而贱金玉”可知,这反映了《天工开物》对农业的重视,“皆百家有关民事之言”,这反映《农政全书》是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的著作,题干这些记录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为本思想,B项正确;题干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为本思想,没有涉及制度,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农业科技方面,排除C项;“贵五谷而贱金玉”表明商业没有受到重视,不是农商并重,排除D项。故选B项。16.下图所示,北京城虽历经元朝、明朝的修缮演进,但城市的层级规划和对称格局始终延续。这种建筑风格集中体现了古代中国(

)A.城市的建筑技术遥遥领先 B.注重城市规划科学合理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念 D.北京城是国际性大都市【答案】C【解析】根据图示“北京城虽历经元朝、明朝的修缮演进,但城市的层级规划和对称格局始终延续”和元大都、明北京的图示可以看出,更为突出的是皇城和宫城位于城市规划中轴线上,本质上体现君主专制制度下皇权至高无上的理念,C项正确;题干和图示体现不出城市的建筑技术遥遥领先、注重城市规划科学合理的信息,排除AB项;北京城是国际性大都市,但题干和图示体现不出,排除D项。故选C项。17.从隋唐到明代中叶,文学体裁从诗、文扩大到词、曲、小说;文学创作的主体从士族文人到庶族文人,进而扩大到市井文人;文学的接受者也相应地扩大到市民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大众。这主要是因为(

)A.文学范式更新 B.南北文风融合 C.城市经济繁荣 D.审美观念改变【答案】C【解析】从隋唐到明代中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发展壮大,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为了适应市民阶层和更广泛的社会大众的需求,文学体裁、创作的主体、文学的接受者相应地发生变化。C项正确;文学范式更新不是文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南北文风融合不是文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审美观念改变不是文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18.豫剧是河南的代表性剧种,流布河南全省及河北、安徽、江苏、黑龙江、甘肃、新疆、台湾等多个省区。据文化部统计,全国共有国有豫剧团300多个,民营豫剧团1300多个,从业人数10万多人。这说明(

)A.豫剧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人们喜爱 B.河南文化历史悠久,影响广泛C.豫剧是在吸收多个曲种的基础上形成的 D.豫剧在传承过程中,推陈出新【答案】A【解析】根据“流布河南全省及河北、安徽、江苏、黑龙江、甘肃、新疆、台湾等多个省区。据文化部统计,全国共有国有豫剧团300多个,民营豫剧团1300多个,从业人数10万多人。”可以看出,豫剧的社会基础广泛,受到民众的喜爱,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整个河南文化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豫剧的形成过程,排除C项;“推陈出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19.这部作品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通过几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不看这部书,就不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这部作品是(

)A.《史记》 B.《窦娥冤》 C.《三国演义》 D.《红楼梦》【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清代曹雪芹所著的小说《红楼梦》。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反映了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社会现实,也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D项正确;《史记》是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学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此时封建社会尚处于上升时期,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窦娥冤》是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但此时封建社会尚未处于末期,排除B项;《三国演义》是明代罗贯中所著的小说,反映了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考法一:漫画素材类;命题角度: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图解: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可以见到七八个宰相在一起议事,争得面红耳赤。这就使得宰相权力互相牵制,而皇权大为加强。材料二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北宋)民间谚语材料三

图①

图②(1)材料一漫画反映的政治制度始创于什么时期?依据材料分析该制度的作用。(2)材料二的谚语是北宋政治什么政策的反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的利弊。(3)材料三中图①图②所示分别是我国古代哪两朝的中央行政机构?依据材料指出这两朝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之处。(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答案】(1)时期:隋朝(或是隋唐)(如答唐朝不给分)。作用:宰相间权力相互牵制,加强了皇权。(学生如有其它表述,意思相近或言之成理,酌情给分)(2)“重文轻武”。利: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弊:武将受到过于限制,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学生如有其它表述,意思相近或言之成理,酌情给分)(3)图①元朝;图②明朝元朝:创立行省制度;明朝:废丞相(4)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解析】(1)根据材料一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是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位较低这样能削弱了在想的权利,加强了皇权。(2)根据“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宋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反映出人们不以从军为荣,其原因是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武将受到过于限制,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3)根据材料三图①“中书省”、“行中书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①反映的是元朝的中央行政机构,由于元朝疆域广大,为了有效实行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者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根据图②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②反映的是明朝的中央行政机构,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加强了中央集权。(4)综合上述材料可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2.(考法二:研究性学习;命题角度:科技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小明同学学习中国古代史后,开展研究性学习,试着编写《古代科技发展历程》,以下是他完成的部分目录:材料古代科技发展历程第一章

先秦到秦汉

奠基发展

第一节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第二节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第二章魏晋南北朝到宋元繁荣外传……第三章……(1)请你参照第一章示例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第二章内容。(2)请你依据本书主题,按照第一章样式续写第三章目录(至少写出两节)。【答案】(1)①南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祖冲之推算圆周率;②唐代造纸术西传,发明雕版印刷术;唐末,火药用于军事;③宋代: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完成和西传;等。(答出两点,其他言之有理亦可给分)(2)示例一:第三章明清总结落伍①李时珍的《本草纲目》②徐光启的《农政全书》③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评分标准:写出第三章的标题,写出第一节、第二节标题,写出每节内容,其他续写合理亦可给分【解析】(1)根据第一章示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到宋元科技成就包括①南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祖冲之推算圆周率;②唐代造纸术西传,发明雕版印刷术;唐末,火药用于军事;③宋代: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完成和西传等。(2)根据材料可知本书的主题是古代科技发展历程,因此第三章目录应该有关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示例一:第三章明清总结落伍①李时珍的《本草纲目》②徐光启的《农政全书》③宋应星的《天工开物》。3.(考法三:变化趋势类;命题角度:制度创新、国家统一)制度先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唐•周匡物《及第谣》(1)材料一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哪种选官制度?此制度在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此制度在明朝时期考试内容和答题文体发生了什么变化?材料二:元朝疆域图(2)看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是哪一少数民族建立起的全国性的政权?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管辖,元朝创立了什么制度?(3)为加强对图中A地区的管理,元朝首次建立的正式行政机构的名称是什么?清政府为加强对该地区的管辖设置了什么机构?材料三:17世纪,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噶尔丹勾结沙俄,大搞分裂,发动叛乱。康熙帝三次率军亲征,大败噶尔丹。18世纪,回部首领大、小和卓发动叛乱,搜刮各族人民,激起人民的强烈不满。乾隆帝派兵讨伐,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平定了叛乱。(4)依据材料三,请分析噶尔丹、大、小和卓分裂阴谋不能得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清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材料四:中国历史是一连绵不断的演进过程,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凝聚力不断增强。自春秋战国至清前期,虽曾经历了三次社会大分裂,但最终还是走向了秦汉、隋唐和元明清三次大统一。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统一的规模越来越大,统一的制度基础越来越坚实。(5)依据材料四,说出中国历史发展的演进趋势。【答案】(1)制度:科举制;标志:进士科的创立(或者是隋炀帝设立进士科);变化:考试内容是四书五经,答题文体是八股文。(2)民族:蒙古族;制度:行省制度。(3)机构:元朝:澎湖巡检司;清朝:台湾府。(4)原因:叛乱、分裂祖国的行为是非正义的,违背广大人民的意愿(理由接近即可)。机构:伊犁将军。(5)趋势: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凝聚力不断增强。【解析】(1)制度:根据材料一中的“风吹金榜”“及第”,结合所学的科举制可知,材料一反映的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标志:隋炀帝时期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变化:在明朝,科举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明朝严格规定考试内容必须取自四书五经,对答题问题也做了严格限制,必须使用八股文。(2)民族:根据所学可知,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全国性统一政权。制度:根据所学解读材料二中的图片,从中可以发现“辽阳行省”“甘肃行省”等行政区划,这反映出元朝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管辖而创立了行省制度。(3)机构:根据所学解读材料二中的图片可知,A地区位于东南沿海,是我国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台湾地区,元朝时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这里,这是我国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清朝时为了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辖,于1684年设置了台湾府,后来更是在1885年在台湾正式建省。(4)原因:根据材料三中的“勾结沙俄,大搞分裂”“搜刮各族人民,激起人民的强烈不满”“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平定了叛乱”等内容可知,噶尔丹勾结外国的叛乱和大、小和卓的叛乱是分裂祖国的非正义行为,必然会失败,他们分裂祖国、叛乱中央的行为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激起人民的强烈不满,必然会在人民和中央政府的打击下走向失败。机构:根据所学可知,清朝时期,为了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清政府设立了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5)趋势:从材料四中的“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凝聚力不断增强”可知,我国历史发展的演进趋势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凝聚力不断增强,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裂,但大一统终是大势所趋,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统一的规模越来越大,统一的制度基础越来越坚实。4.(考法四:启示、借鉴类;命题角度:中外交往)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外文化不断交流、相互借鉴,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也在发生变化。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围绕“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大国辐射】材料一:唐代中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力强盛,唐文化融合域外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向往……唐朝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大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摘编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两例史实说明“唐朝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大唐文化传播四方”。分析唐代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相互交流】材料二:

宋代海外贸易图

元朝交通路线图(2)宋朝统治者为管理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专门设置了什么机构?与宋朝相比,元代的对外交通有什么特点?概括宋元时期发达中外交通的历史意义。【主动与被动】材料三:明朝中期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但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28年间,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进一步树立了中国的和平友好形象。《榜葛剌进麒麟图》(局部)——《中国水运报》(3)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称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的原因。再列举一例明朝对外关系的史实。【展望未来】材料四:我们愿同中亚国家加强现代化理念和实践交流,推进发展战略对接,为合作创造更多机遇,协力推动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陕西有句农谚,“只要功夫深,土里出黄金”。中亚谚语也说,“付出就有回报,播种就能收获”。让我们携手并肩,团结奋斗,积极推动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共同迎接六国更加美好的明天!——习近平在中国—中亚峰会上的主旨讲话(4)结合所学知识,清朝对外交往政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以史为鉴,谈谈古代对外交流带给当今我国发展的启示。【答案】(1)史实:玄奘西行取经和鉴真东渡日本。原因:唐朝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力强盛,对外政策开放。(2)机构:市舶司。特点: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意义: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中国的创造发明,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币和驿站制度等输往西方,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入亚洲各国,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也传到中国,外来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在元朝受到重视。(3)地点: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原因: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郑和的远航,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史实:戚继光抗倭。(4)变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启示:对外开放能促进经济文化发展;闭关锁国则导致落后挨打;要坚持对外开放,善于学习交流,加强友好合作。【解析】(1)史实:结合所学知识,能够说明“唐朝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大唐文化传播四方”的是玄奘西行取经和鉴真东渡日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的佛教圣地天竺,在天竺,玄奘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仍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原因:根据材料“唐代中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力强盛,唐文化融合域外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向往”分析得出唐朝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力强盛,对外政策开放。(2)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特点:根据地图及所学知识可知,古代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宋朝驿站比较发达,元朝统治区域辽阔,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元代的陆路向西通往中亚、西亚及东欧等地区,使东西方的使臣、商人往来非常方便。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意义:结合所学知识,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中国的创造发明,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币和驿站制度等输往西方,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入亚洲各国,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也传到中国,外来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在元朝受到重视。(3)地点: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联系,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1405年-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原因:根据材料“但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28年间,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进一步树立了中国的和平友好形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郑和的远航,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史实:明朝对外关系史上,除了友好交往外,还有武力冲突,表现为戚继光抗倭。(4)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清朝对外交往政策的变化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启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对外开放能促进经济文化发展;闭关锁国则导致落后挨打;要坚持对外开放,善于学习交流,加强友好合作。5.(考法五:档案文献型;命题角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广府戏”。2009年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发源于佛山,主要流行于两广、台湾和港澳,在海外广东华侨聚居地区也有演出。粤剧传统例戏忠实地反映了早期粤剧广场演出的形态,至今仍在农村表演。粤剧经典剧目继承了民间传说、京剧、昆剧等著名剧目。随着新媒体的诞生,有些著名粤剧如《帝女花》《红楼梦》等被拍摄成电影、电视剧、话剧、音乐剧等。——摘编自胡雪峰《粤剧》材料二

何尊(见题31—1图)是西周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青铜尊,尊体以雷纹为主,浮雕为饕餮纹,造型精美雄奇。其内底的铭文(见题31—2图)记述了周成王营建东周、举行祭祀、赏赐臣子的一系列活动。其中“宅兹中国”一词是目前发现的“中国”一词最早的记载。

题31—1图

何尊题31—2图

何尊内底铭文——摘编自唐浩明等主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佛山版)》材料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类型类型涵盖内容思想型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优秀人文精神知识型国学经典、节日节气和人文民俗技艺型绝学绝技、手艺工艺和传统艺术实物型历史遗址、可移动文物和传统用品——摘自高文苗《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材料四

对于诸子百家思想是否优秀的评价,仍要以新时代为评判标准,要以是否与新时代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是否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目标的实现相适合。其中,儒家、道家与法家等思想,同样要能够基于新时代的要求,取其精华,目的在于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的全面发展,服务于国家、民族、社会与人民的共同进步。——摘自高文苗《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1)根据材料一,归纳粤剧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何尊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分类,并说说它入选中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的理由。(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诸子百家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并选择其中一个学派的重要思想,说明其能成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的理由。【答案】(1)特点:粤剧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善于吸收其他剧种的优点,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2)分类:何尊是可移动文物,属于实物型史料;理由:何尊可以用于了解西周青铜冶炼技术和艺术特点,何尊铭文中“宅兹中国”一句是目前发现的“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3)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诸侯林立纷争不断;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文化上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私学勃兴,文化出现繁荣发展的局面;道家学派的“道法自然”思想: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与道家学派提倡的“道法自然”思想相一致。【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它发源于佛山,主要流行于两广、台湾和港澳,在海外广东华侨聚居地区也有演出;粤剧传统例戏忠实地反映了早期粤剧广场演出的形态,至今仍在农村表演,粤剧经典剧目继承了民间传说、京剧、昆剧等著名剧目;随着新媒体的诞生,有些著名粤剧如《帝女花》《红楼梦》等被拍摄成电影、电视剧、话剧、音乐剧等”所学知识可知,粤剧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善于吸收其他剧种的优点;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2)分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何尊是可移动文物,属于实物型史料,何尊是西周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青铜尊,且有铭文,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实物史料。理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何尊的尊体以雷纹为主,浮雕为饕餮纹,造型精美雄奇,可以用于了解西周青铜冶炼技术和艺术特点,何尊铭文中“宅兹中国”一句是目前发现的“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具有重要价值。(3)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林立纷争不断;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上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致使私学勃兴。道家学派的“道法自然”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倡导保护环境,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而这正与道家学派提倡的“道法自然”思想相一致。法家学派的“以法治国”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家强调以法治国,认为法律是维持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手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法治的理念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完善,由此可见,法家学派的“以法治国”思想对中国建设法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一、选择题1.(2023·辽宁阜新·统考中考真题)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这些措施均出现在(

)A.唐朝 B.北宋 C.明朝 D.清朝【答案】C【解析】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为强化君权,明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政治上:改革行政机构,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设立“厂卫”机构,实行特务统治,用高压政策来维护统治。思想上:采用八股取士,培养皇帝忠顺的奴仆,C项正确;废除丞相制度和厂卫特务机构的是明朝不是唐朝和北宋,排除AB项;清朝没有厂卫特务机构,排除D项。故选C项。2.(2022·广西梧州·统考中考真题)明代商业发展推动工商业市镇的崛起。在松江府,棉织业市镇有朱泾镇、朱家角镇等;在嘉兴府,丝织业市镇有王店镇、王江泾镇等。这说明当时A.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B.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C.资本主义经济普遍出现 D.农产品商品化开始出现【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在松江府,棉织业市镇有朱泾镇、朱家角镇等;在嘉兴府,丝织业市镇有王店镇、王江泾镇”可以知道,在不同的区域出现了不同的生产分工,体现了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排除B项;资本主义经济普遍出现说法错误,排除C项;农产品商品化开始出现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3.(2023·江苏淮安·统考中考真题)下图是某同学搜集的历史学习素材。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1405~1433年,郑和的船队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C项正确;玄奘西行指的是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天竺取经,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唐朝时期高僧鉴真,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排除B项;戚继光抗倭即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击日本海盗骚扰的斗争,排除D项。故选C项。4.(2023·吉林·统考中考真题)如果让你讲述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小故事,可以选择的内容是(

)A.卫青北击匈奴 B.岳飞抗金 C.文天祥抗元 D.戚继光抗倭【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明朝中期,倭寇猖獗。戚继光统领的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称为“戚家军”。1561年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先后歼灭倭寇10000多人,平定了浙东的倭患;此后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D项正确;西汉时卫青北击匈奴,是中华民族内部的斗争,排除A项;岳飞抗金对中华民族政权间的斗争,排除B项;文天祥抗元是中华民族政权间的斗争,排除C项。故选D项。5.(2023·四川攀枝花·中考真题)明代长城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有屯田区进行生产,在附近的多民族聚居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这体现长城()A.功能具有多样性 B.旨在抵御外来侵略C.象征着皇权至上 D.技术先进质量优异【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沿线设有屯田区进行生产,在附近的多民族聚居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可知,明长城不仅是一个军事防御设施,还承担着保护屯田区,促进农牧贸易的功能,A项正确;长城的确是旨在抵御外来侵略,但材料主要表达的不是这一内容,排除B项;象征着皇权至上的是北京城和紫禁城的修建,排除C项;技术先进质量优异也是明长城的特点,但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6.(2023·江苏宿迁·统考中考真题)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下列图片共同体现了(

)A.早期文明的产生 B.青铜文明的辉煌C.中外文明的交流 D.中华文明的灿烂【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从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青铜器到宋代发明活字印刷术,再到明代的医学名著《本草纲目》,这体现出,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说明中华文明的灿烂,D项正确;明代的医学名著《本草纲目》不能体现早期文明的产生、青铜文明的辉煌,排除A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外文明的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7.(2023·江西·统考中考真题)日本学者薮内清指出:“在一部书中讨论了中国技术的几乎所有部门,没有任何其他著作可与其相比。不但它在中国是唯一无二的,就是在17世纪以前也没有任何可与之相比的欧洲著作。”材料评述的是(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在一部书中讨论了中国技术的几乎所有部门,没有任何其他著作可与其相比。不但它在中国是唯一无二的,就是在17世纪以前也没有任何可与之相比的欧洲著作。”结合所学可知,《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C项正确;《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排除A项;《本草纲目》是中医典籍,排除B项;《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创作的农业科技巨著,排除D项。故选C项。8.(2023·海南·统考中考真题)1944年3月19日,郭沫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主要讲述明朝的灭亡及其原因,以供后人借鉴。此文主要是纪念(

)A.戚继光抗倭 B.努尔哈赤建立后金C.李自成起义 D.清军入关【答案】C【解析】根据“主要讲述明朝的灭亡及其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郭沫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主要是纪念李自成起义,李自成农民起义推翻了明朝统治,C项正确;戚继光抗倭反映的是明朝戚继光抗击倭寇的史实,与明朝灭亡无关,排除A项;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这一女真族政权,与明朝灭亡不符,排除B项;清军入关时明朝已经灭亡,排除D项。故选C项。9.(2023·江苏无锡·统考中考真题)康雍乾时期,清朝统治者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现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基本奠定。康熙帝在保卫东北边疆方面的重大举措是(

)A.平定准噶尔叛乱 B.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C.设置驻藏大臣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作为扩大侵略的据点。他们在中国的领土上,烧杀抢掠,甚至像野兽一样吃人肉。为了保卫祖国疆土。1685年、1686年,康熙帝亲自率领清军,在东北雅克萨两次大败沙俄侵略者。康熙帝夺回雅克萨,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被击毙,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问题,B项正确;平定准噶尔叛乱,属于对西北地区的管辖,排除A项;设置驻藏大臣是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排除C项;乾隆帝时平定了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排除D项。故选B项。10.(2023·北京·统考中考真题)对以下示意图理解正确的是(

)A.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B.清政府推行垦荒政策,开发西南地区C.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巩固西北边疆D.中央政府不断加强对台湾的有效管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涉及的内容,反映出元朝、清朝对台湾地区的管辖,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这是中央政府管理台湾和彭州最早的行政机构。到台湾正式建省,说明中央政府不断加强对台湾的有效管辖,D项正确;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台湾地区的管理与垦荒政策无关,排除B项;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是对新疆的管辖,排除C项。故选D项。11.(2023·内蒙古通辽·统考中考真题)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两国东段边界;1727年,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62年,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上述历史事件反映的主题是(

)A.清朝前期的民族关系 B.清朝前期的对外关系C.政治上的成熟与创新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涉及的事件有清朝对台湾的管辖,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清朝派驻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控制,清朝设立伊犁将军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控制,四个事件都反映了国家的巩固和统一,D项正确;“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两国东段边界”不能反映民族关系,排除A项;“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727年,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62年,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不能反映对外交往,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创新,排除C项。故选D项。12.(2023·海南·统考中考真题)《耕织图》于南宋问世,经明清两朝帝王不断修订,至清末700余年间,各种版本层出不穷,这种现象反映了(

)A.南宋《耕织图》广受欢迎 B.明清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C.明清时期绘画风格有变化 D.清代《耕织图》版本很多【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耕织图》……经明清两朝帝王不断修订……各种版本层出不穷”可知,明清的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所以不断修订《耕织图》,B项正确;《耕织图》的政治含义浓厚,所以明清统治者不断修订《耕织图》,不仅仅是因为南宋《耕织图》广受欢迎,更重要的是借此表达自己重视农桑的态度,排除A项;修订的原因不是绘画风格的变化,是为了服务于政治,排除C项;清代《耕织图》版本很多是基本史实,但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统治者重视农桑,排除D项。故选B项。13.(2023·四川宜宾·统考中考真题)明清时期,商人、工匠、市井游民、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戏曲主人公,如《雷峰塔》中精通商道、向往世俗婚姻的白娘子。这一现象源于当时(

)A.商品经济发展 B.女性地位提高C.作者个人喜好 D.君主专制衰落【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成为明清小说和戏曲的主人公,是因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带来了社会娱乐活动日益丰富,A项正确;女性地位提高没有反映“商人、工匠、市井游民”等内容,排除B项;作者个人喜好不是“商人、工匠、市井游民、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戏曲主人公”的最主要原因,排除C项;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不是衰落,排除D项。故选A项。14.(2023·山东聊城·统考中考真题)清代统治者明确宣布,皇权的行使和皇位的继承,诸如亲王摄政、立嫡、立长还是立贤等纯属皇家事务,朝中大臣不能以是否合乎礼法而置喙。这主要反映了(

)A.君主专制的强化B.皇位继承制的终结C.丞相权力的削弱D.思想控制的加强【答案】A【解析】据题干“清代统治者明确宣布,皇权的行使和皇位的继承,诸如亲王摄政、立嫡、立长还是立贤等纯属皇家事务,朝中大臣不能以是否合乎礼法而置喙。”可知,皇权的行使和皇位的继承成为皇家事务,与朝臣无关。体现了皇帝的绝对权威,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A项正确;题干信息无法说明皇位继承制的终结,排除B项;清朝时期丞相制度已被废除,排除C项;思想控制的加强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5.(2023·湖南株洲·统考中考真题)《同光十三绝》是晚清画师沈蓉圃绘制于清光绪年间的工笔写生戏画像。画中13位著名戏剧演员所演唱的剧种是带有北京地方特色的“皮黄戏”,也被称为(

)A.花鼓戏 B.京剧 C.黄梅戏 D.昆曲【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同光十三绝》是晚清画师沈蓉圃绘制于清光绪年间的工笔写生戏画像。画中13位著名戏剧演员所演唱的剧种是带有北京地方特色的皮黄戏。”可知,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等多以安徽籍艺人为主的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画中13位著名戏剧演员所演唱的剧种是带有北京地方特色的“皮黄戏”,称之京剧,B项正确;花鼓戏,中国地方戏曲剧种,是全国地方戏曲中同名最多的剧种,通常特指湖南花鼓戏,排除A项;黄梅戏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先于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排除C项;昆曲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排除D项。故选B项。二、综合题16.(2023·湖北恩施·统考中考真题)【古代科技文化与对外交流】活动一:寻文化自信之根材料一:我们读中国,沿着甲骨文沧桑的纹理,驾驭历史的长车,纵横阡陌……我们读中国,聆听悠长的青铜编钟,与孔子、孟子种几棵青柳,促膝长谈;我们读中国,纵观岁月的风起云涌,与李白、杜甫隔几株老梅,论潮涨潮落……我们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唐诗里,读感恩的中国;我们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宋词里,读思念的中国。——摘自现代诗歌《读中国》(1)阅读材料一,从中找出中国古代彰显文化自信的历史信息。活动二:探和平交流之路材料二:信息卡1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信息卡2郑和下西洋“和平友好、彼此尊重”的和谐理念、“互联互通、互利互惠”的合作理念、“重视海洋、经略海洋”的海洋理念,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提供了重要基础。——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2)根据材料二信息卡1,指出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阅读信息卡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是如何体现“和平友好、彼此尊重”“互联互通、互利互惠”理念的?活动三:展影响世界之力材料三: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请你选择材料三中任意一项发明,说说该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活动四:显超越自我之智(4)通过对以上三项活动的探究,你有什么认识?【答案】(1)信息:有古老的文字甲骨文;青铜器工艺高超;唐诗繁荣。(2)作用: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如何体现:船队用中国的瓷器、丝绸等物与各国进行交易,购买各国特产。郑和出访后,各国纷纷向中国派遣使臣和商队。东南亚国家的一些国王,甚至亲自来中国进行访问等。(3)贡献:活字印刷术的出现,降低了制书成本,加快了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火药用于军事上,改变了作战方式,促使冷兵器向热兵器转变,加速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条件。(4)认识:要增强文化自信;对外实行和平交往,增强与他国的合作;要坚持科技创新等。【解析】(1)信息:根据材料一“我们读中国,沿着甲骨文沧桑的纹理,驾驭历史的长车,纵横阡陌”可归纳出有古老的文字甲骨文;根据“我们读中国,聆听悠长的青铜编钟,与孔子、孟子种几棵青柳,促膝长谈”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青铜器工艺高超;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根据“我们读中国,纵观岁月的风起云涌,与李白、杜甫隔几株老梅,论潮涨潮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白、杜甫是唐朝诗人,唐朝时期诗歌繁荣。(2)作用:根据材料二“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如何体现:明朝初年,社会安定,国力雄厚,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先后七次下西洋,郑和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船队用中国的瓷器、丝绸等物与各国进行交易,购买各国特产。郑和出访后,各国纷纷向中国派遣使臣和商队。东南亚国家的一些国王,甚至亲自来中国进行访问等体现了“和平友好、彼此尊重”“互联互通、互利互惠”理念的。(3)贡献:根据“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本题可任选一项发明作答,活字印刷术的出现,降低了制书成本,加快了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火药用于军事上,改变了作战方式,促使冷兵器向热兵器转变,加速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条件。(4)认识:开放题,根据“寻文化自信之根”的内容可得出要增强文化自信;根据材料反映的丝绸之路的开辟与郑和下西洋可归纳出要对外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