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秦汉时期的简牍帛书_第1页
战国秦汉时期的简牍帛书_第2页
战国秦汉时期的简牍帛书_第3页
战国秦汉时期的简牍帛书_第4页
战国秦汉时期的简牍帛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战国秦汉时期的简牍帛书第二节战国秦汉时期的简牍帛书导言研究隶变的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主要依据是简牍帛书(简帛)和石刻。简帛是目前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的书法墨迹。简牍指竹简、木牍,也就是对古代书写文字的竹片、木片的概称。分析简帛的艺术特征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时间流程上分析,后期的书写与前期的书写,从文字和艺术性看都具有“进化”的特征.

2、从空间地域上看,不同的地域可产生不同的书写风格;

3、除了时空上的差别外,书写材料的不同也可以导致风格的差异。

事实上,任何一个文化现象的历史演变总有空间上或地域上的表现相伴,动态的文化时空是难以分割的,如欲勾勒文化现象的全貌,就必须从时间和空间两个侧面把握并加以综合。从时间的演变过程看,简牍书法可分为四个时期。

战国秦汉时期的简牍帛书一、秦以前(含秦)时期的简帛——“隶变”的初级阶段二、西汉早中期的简帛——隶书字体初成阶段三、西汉中晚期的简帛——隶书的成熟四、新莽及东汉时期——章草的产生

一、秦以前(含秦)时期的简帛——“隶变”的初级阶段。

“隶变”时期书写方式的变化主要是改变篆书“诘诎盘绕”的线条形态,将“物象摹画”变成“符号(点画)书写”。古人称隶书是“篆之捷也”,从秦律简看,它在初期仍然采用篆书的笔法,但是用笔要草率得多,是篆书的快捷书写。早期隶书具有不成熟性和过渡性,有的篆意浓厚,有的则初具隶书风范,有的规整,有的草率。1、《青川木牍》

2、《天水放马滩日书秦简》

3、《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

1《青川木牍》-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隶化体

《青川木牍》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战国秦系俗体文字,篆书意味较浓。既有与篆书笔法形体完全相同的字形,也有与成熟汉隶相当接近的字形,这两者都是少数。大多数字形显示出“隶变”初级阶段的成果,隶变程度较低.但篆书的封闭结构开始被打破,出现了隶书的笔势、笔顺、笔画连结方式,与篆书相比:它减省盘曲,化繁为简,破圆为弧,出现外拓倾向;变字形的狭长形为正方形或扁方。《青川木牍》《青川木牍》的书史地位——在整个文字演变史和书法发展史上有重要作用.改变了笔势。大篆体系笔势盘曲缠绕,木牍化曲为直,改垂引为斜出,已出现了隶书的笔势。出现了新的笔顺。笔顺在书法中始终是值得重视的,中国书法被视为“时空艺术”,时间观念引入的支撑点之一便是笔顺——点画之间的书写程序。有了书写程序的固定,稳定了后来的书写结构,使字体的演变不至于错讹横生。书写程序的简化,又隐藏着后世草书无限丰富的变化。笔画连结方式产生了变化,笔画之间的位置关系也随之变化,预示着古文字变革的开始.

2、《天水放马滩日书秦简》有甲、乙两种日书和《墓主记》,成册于战国晚期至秦始皇八年(前239年)。结构疏宕,呈散点式分布,横画短促,笔势迅疾。起笔重驻,收笔轻提,延展字尾,是汉隶的典型笔画“蚕头燕尾”的雏型。颇具三晋盟书草篆意趣,显示出隶变的进一步深化趋向。说明:笔法中的提按(由于提按的产生而引来的笔法的丰富变化)在这时已露端睨。全简书写风格不一,总体来说书写率意,于漫不经心中时见草法,字形倾侧不定,对篆书体系四平八稳的体态造成破坏,反映出当时人们的书写的心理,符合文字变革最初的实用目的的需要,促进着隶变的发展。

《天水放马滩日书秦简》3、<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

1975年发掘,包括从战国末到秦代的12座墓葬,其中11号墓出土了大量秦代竹简.它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后的文字,由于风格多样,详细展示了篆书的草化及隶变的过程.<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

尽管字形还残存着篆意,但却已摆脱了篆书的结构法则,遵循着“以趋约易”的原则发展。捺势和挑法已在酝酿、萌芽过程中。这种隶书典型笔法的出现是隶书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同时,由于书写速度加快,笔势淋漓,墨色变化异常丰富,这种书韵感的产生丰富了隶书的线条变化,从而加快了隶变进程。

西汉早中期的简帛——隶书字体初成阶段总体特征这一时期的隶书,虽然还保留着一些篆书结构,但比秦隶进化了一大步,基本完成了由篆向隶的蜕变,结体已由纵势转变为横势,用笔的提按和线条的波磔变化更加明显。且风格多样,字体显得不够规范。西汉早中期的简帛风格多样包含着浓郁浪漫、雅逸恬淡的“楚风”---------江淮汉简2洋溢着粗犷、刚健的书风--------西北汉简江淮汉简---浓郁浪漫、雅逸恬淡的“楚风”

江淮汉简是我国长江、淮水流域出土的西汉汉简。如山东临沂银雀山、长沙马王堆、江苏连云港等地出土的西汉竹木牍和帛书。书风多古雅、沉稳,用笔结构富于变化。展示了古隶在汉代前期向成熟汉隶演化的轨迹。汉隶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受“楚风”的影响浓重。由于推翻秦朝建立汉王朝的一部分基本力量是从楚地而来,当然也就把南方楚文化带到了北方,从而在先秦北国深沉的理性精神中融入了生机活泼的浪漫情怀.风格:字形大小不定、欹侧奔放、笔画生动,线条左右飘逸如吴带当风的浓郁浪漫的楚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除了提供有力的“隶变”证据外,它还向人们展示了一种字体初成时期所特具的天真稚拙的美。

《春秋事语》点、波、挑、钩、撇、捺,一举一动多姿多彩,让我们注意到点画自身的审美价值所在,点画的构筑不仅在字内空间,同时又在字外空间更多地显示意味.《老子乙本》以方整模式为主,用笔严谨求工,点画分布均匀。起笔以藏锋,为成熟的隶书状态于此可见一斑。加上它字距的疏朗、错落,不紧不慢,天真烂熳之趣溢于笔间。《战国纵横家书》结体多纵势,笔势一泻而下,或长或短,长短收放自如,横波的微露更增加了通篇的律动感。

张家山《律令》简字形大小不定、欹侧奔放、笔画生动,线条左右飘逸如吴带当风2、洋溢着粗犷、刚健书风的西北汉简西北汉简是指我国新疆、甘肃、内蒙、宁夏、青海等西北干燥地区的汉代简牍。书体上大致有隶书、章草、楷书三类。大量的作品是隶书。

居延汉简西北汉简中,大部分属居延汉简。居延汉简有新旧两部分组成,人们习惯上将1930年出土的称旧简,1972年至1976年出土的叫新简。新旧简共有三万多枚,大多发掘于金塔县境内的汉代烽燧遗址,国务院确定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堪称“国宝”

最早者是西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最晚者是东汉灵市建宁二年(公元169年)。书写时间跨度达二百七十多年。内容极其丰富,对研究汉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法律、民族、宗教以及社会生活状况等,发挥着补史、证史和史书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居延汉简的书风特点为日常功用的书写,加之书手文化水平较低,因而书风粗犷朴实,变化流速而不拘束。大部分文字形态变化很大,自由奔放,无造作之感。有的若篆若草,浑然一体;有的波磔奇古,形意俱足;有的敦厚朴茂,风韵飘逸,形成了汉代书法艺术绮丽多姿的景象。体现了“人对世界征服之中的古拙气势的美”。虽为典型庶民化书风,但较《马王堆帛书》,它将隶变进程又大大推进了一步。从《居延甲渠道侯官五凤二年名籍简》、《居延甲渠鄣侯谊简》可以看出,《居延汉简》彻底洗尽篆意、泯除篆书不规则的空间结构,开始呈现出方扁峻折隶意的整饬化,这表明隶书空间结构的完型已是指日可待。

居延汉简的发现发现于甘肃北部的额济纳河流域的古“居延”地区,此地是驻军屯田之地,故简牍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首次发现于1930年。前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居延地区一次性发掘出土汉简一万余枚。轰动了整个世界,人们把殷墟、甲骨文、敦煌遗书和居延汉简并称为二十世纪东方文明的四大发现。从1972年开始,考古界又在居延地区进行了为期四年的集中考察,并获得更为惊人的重大发现,共发掘出土汉简二万余枚,更为可贵的是其中包括完整的和比较完整的簿册七十多个。这是我国历来发现简牍最多的一次考古发掘,曾被誉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使“居延”一举成为汉简的代名词。“居延汉简”,在世界考古界和史学界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第一批居延汉简出土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继“敦煌学”之后,又一门新兴的学科“简犊学”诞生了。

居延汉简图片释文:华商尉史周育当为君牛不相当杀廿予恩己决恩不居延汉简图片释文:永光四年十月尽五年九月戍卒折伤牛车出入薄建昭二年十月尽三年九月吏受府记竟宁元年正月吏妻子之入关致籍建始五年四月府所下礼分算书鸿嘉二年五月以来吏对会入官夹三、西汉中晚期的简帛——隶书的成熟西汉中晚期,隶书臻于全面成熟,蚕头雁尾、逆入平出的隶书典型华饰风格和笔法特征开始普遍出现于这一时期的作品中。1、西汉中晚期的《居延简书》2、《武威仪礼简》

1、西汉中晚期的《居延简书》1)《居延甲渠鄣侯谊简》。无名书吏所写的一行小字,除却重复符号,仅寥寥九字,约成书于西汉中期。起首二字“甲渠”端庄规矩,书体己洗尽篆意。接着的“鄣侯谊”三字开始省简笔画,用笔呈逐渐加快之势,已有“行书”的笔意,但还基本保持住“正书”的格局。至“叩头死罪死罪”已是完全的章草笔法,行笔简练而疾速。全简出现了由隶体的正书向隶体的行书,再向隶体的草书——章草过渡的倾向。作者举重若轻,一切均了然于胸却又出之于有意无意之间,在极其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波澜起伏的美妙乐章。这使我们想起了后世的王羲之的《丧乱帖》,想起了颜真卿的《祭侄稿》及杨凝式的《夏热帖》,从《居延甲渠鄣侯谊简》可以看出,《居延汉简》已彻底洗尽篆意、泯除篆书不规则的空间结构,开始呈现出方扁峻折隶意的整饬化,这表明隶书空间结构的完型已是指日可待。

1、西汉中晚期的《居延简书》2)《居延少字数签》中《诏书》二字令人莫名惊诧:空前的绝响一千七百余年至金农(清代书画家,工于隶书)才有遗响的横粗竖细的用笔,竟在简牍上如此大方地坦现出来,它的技法绝不呆板,“书”的一个横波打破了所有的僵持,真可以称得上是整个汉隶时代的“绝唱”,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力。2、《武威仪礼简》约书于西汉成帝(前32-7)时,由于抄写经书的严格要求,尽管出自多人之手仍保持了基本协调一致的风格。是非常成熟的隶书,其布局方式成了后世正书章法布局的一种典型模式。《武威仪礼简》严整而不板刻,熟练而不浮滑。用笔是典型的“一波三折”而灵活多变结字重心左移,通过右伸的横波取势,在欹侧中取得平衡。章法处理别具匠心,在狭长的简中,作者压扁字形,拉大字距,简上的垂直木纹与扁平的字形构成了强烈的纵与横的对比,形成了此简章法“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效果。西汉汉简小结从严格意义上讲,西汉简帛书还够不上成熟的汉隶,而只是处于隶变过程中的不定型隶书形态。从西汉隶书的发展来看,简帛书实际分化为两条演进线索:一为隶书的正化,一为隶书的草化。前一条演进线索在东汉早期简册趋于废置后逐渐过渡到刻石上,形成汉碑;后一条线索则演化为章草、草书,为魏晋今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也就是说,西汉简帛书,还是蕴含多极形态的隶草,而不是严格意义的隶书,甚至也不是具有独立意义的章草。从文化地域情景来看,西汉简牍大多出自戍边卒徒及下层军吏之手,他们文化水平较低,加之这些简牍书法全部基于日常功用,而不是庙堂之上的歌功颂德,因而造成西汉简牍真率自然、恣肆放逸的审美风格,体现出典型的庶民化倾向。

四、新莽及东汉时期——章草的产生1草书的含义2章草的产生3章草的代表作品1草书的含义草书是人们为书写便捷而创造的一种笔画连绵、结构省简的字体。草之本意,古时含有草率、急就、草创、草稿、非正式不成熟之意。草书又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2章草的产生对章草的产生时代,有多种说法:传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章草问世韦续《五十六种书》称因章草为章帝所创而得名;还有的说章草产生于秦末汉初。

判断一种字体产生于何时,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实物证据,一是文字演变的基本规律。有了实物证据而不符合文字的演变规律,这个证据应该先存疑,如果仅从规律出发推断而缺乏实物证据,也不可急于下结论。只有当两者互相印证、互相符合时才可作出大致判断。文字的发展演变存在着一个基本的规律:当一种字体成熟之后,它便向着两个方向发展,要么草化,要么更加规整化。金文发展到石鼓文后,一方面走向绝对的精整——小篆问世,另一方面就背道而驰向草化方向发展——草篆产生了。草篆便是早期的隶书,当它发展为成熟的隶书之后,依旧向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走向规整化——东汉后期典型的规范的隶书产生;一是走向草化——草隶出现。草隶便是草书的先声——章草。无论从实物资料看,还是从文字演变规律看,章草的产生都是在西汉末期至东汉初期。因为成熟的隶书产生于西汉早中期,规整的隶书出现于东汉中晚期。根据草化先于规整化的基本规律看,章草的出现也应该是在西汉末至东汉早期之间。

章草的代表作品西汉时期的<《居延汉简》>(章草)新莽时期<敦煌木简>(草书)两汉之间新莽时期的《始建国木牍》.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27)写成的《居延误死马驹册》.东汉早期的《武威医药木牍》西汉时期的<《居延汉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