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路道路及市政管线项目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仁爱路道路及市政管线项目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仁爱路道路及市政管线项目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仁爱路道路及市政管线项目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仁爱路道路及市政管线项目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8排水工程设计说明一、工程概况1.本工程为仁爱路道路及市政管线项目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2.仁爱路设计长度约148.906m,规划红线宽度20m。(1)污水:新建污水管1条,距离道路中线北侧5m,排入川陕路污水管。(2)雨水:新建雨水管1条,距离道路中线南侧5m,排入川陕路西侧凤凰河。3.管线与道路走向一致时设计桩号与道路中线桩号一致,管线走向与道路走向不一致时,管线位置根据坐标进行确定。4.设计依据及参考资料1)《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17);2)《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3)《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4)《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5)《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6)《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7)《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8)《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份)(2013版);9)《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10)《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2012);11)《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2008);12)《球磨铸铁可调式防沉降检查井盖》DB510100/T203-2016);13)道路设计资料及现状实测地形图;14)《仁爱路道路及市政管线项目初步设计》。5.执行初步设计审查意见执行情况及各部门后期协调情况见:1、道路纵坡小于3‰,设计应考虑是否需要加密雨水口。回复:本次设计道路长度较短,雨水口已采用双箅雨水口,且两座雨水口距离约30m,可满足收水需求,暂不考虑额外再加密雨水口。2、道路边沟雨水接入雨水管前应进行沉沙,拦截垃圾等预处理,避免对雨水管造成堵塞。回复:道路实施完成后,两侧无边沟雨水接入,本次设计收集路面雨水的雨水口均按国标图集16S518进行选取。6.沿线地质情况:6.1地层岩性根据野外钻探,场地上覆土层主要由第四系素填土(Q4ml)、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组成,现由新至老分述如下:(一)第四系全新统杂填土层(Q4ml)素填土①:主要由粘土组成,褐黄色、灰黑色,可塑-硬塑,局部见砖砾、混凝土块等建筑垃圾及泥岩碎块,回填时间小于5年,未完成自重固结。该层在场地内分布较广,但分布不均,为1.0-4.2m。(二)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粘土②:褐黄色或褐灰色,硬塑为主,局部可塑,含氧化铁、铁锰质氧化物及少量钙质结核,裂隙较发育,裂隙充填灰白色或灰绿色团块或条带状粘土矿物。该层在整个场地均有分布,层厚4.00~9.20m。稍密卵石③1:灰黄色~黄褐色,湿~饱和,卵石粒径2~8cm,其母岩成份以岩浆岩为主,沉积岩次之,亚圆形,中等风化~微风化,卵石含量55%~60%左右,充填物为中细砂。N120动力触探击数4~7击。中密卵石③2:灰黄色~黄褐色,湿~饱和,其母岩成份以岩浆岩为主,沉积岩次之,亚圆形,微风化,粒径2~10cm,夹较多漂石,卵石含量60%~65%,充填物为砾石、中细砂。N120动力触探击数7~11击。密实卵石③3:灰黄色~黄褐色,湿~饱和,其母岩成份以岩浆岩为主,沉积岩次之,亚圆形,微风化,粒径3~10cm,夹较多漂石,卵石含量70%~75%,充填物为砾石、中粗砂。该层未揭穿。N120动力触探击数11击以上。各地层分布情况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钻孔柱状图》。6.2结论及建议(1)拟建场地地貌单一,地形较平坦,钻探深度范围内未发现埋藏的暗河、泥石流、墓穴、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无其它特殊不良地质作用,建筑环境良好,场地及地基整体稳定,适宜建筑。(2)拟建场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青龙街道,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g为重力加速度),抗震分组为第三组,设计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场地类别为Ⅱ类。拟建场地无饱和粉土及砂土存在,不需进行地基土液化判别。场地内存在较厚的素填土,在现状地质条件下场地属对建筑抗震不利地段,路基施工时将素填土挖除或采取加固措施处理后,可按对建筑抗震一般地段考虑。二、设计标准1.雨水:(1)雨水设计流量计算公式Q=qΨF式中Q—雨水设计流量(L/s);q—设计暴雨强度(L/s·ha):Ψ—径流量系数F—汇水面积(ha)(2)暴雨强度公式雨水系统采用成都市新暴雨强度公式,即:式中:q-降雨强度(L/s·ha);t-雨水流行时间,(min);t=t1+t2;t1-集水时间:t2-管渠内雨水过流时间,(min)。按满流设计,设计重现期P=5年,地面集流时间t1按10min计,综合径流系数Φ按0.70计。2.污水:污水管道规模采用单位面积定额算法,本道路污水管道设计中采用的额确定为1.4L/ha•S。三、管材及基础1.采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其中管径≤1200采用承插管,管径>1200采用企口管。雨水口联络管采用Ⅱ级钢筋混凝土承插管,360度混凝土满包基础。2.管顶覆土小于1.0m,采用II级钢筋混凝土承插管,360度混凝土满包基础。3.管顶覆土1.0m≤H≤7.0m时,采用钢筋混凝土承插管(GB/T11836-2009)或企口管,180度砂石基础,作法见国标图集04S516-11。管顶覆土1.0m≤H≤4.5m时采用II级管,管顶覆土4.5m<H≤7.0m时采用III级管。4.管顶覆土7.0m<H≤9.0时,采用Ⅲ级钢筋混凝土企口管,180度混凝土基础,做法见国标图集04S516-19。5.管顶覆土9.0<H时,采用Ⅲ级钢筋混凝土企口管,360度混凝土基础。6.排水管道工程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7.为方便用户及相交道路排水管顺接,交叉路口及路段预留排水检查井管道实施到检查井外侧0.5~1.0米,管道进口采用砖砌体堵头临时封堵。8.采用混凝土基础的管道,每隔20~25m设一个柔性接口,柔性接口部位的现浇混凝土基础应用变形缝分离,缝宽20mm,缝内用沥青麻絮填塞等柔性材料。采用混凝土基础刚性接口的污、雨水管道,按04S516第5.6.5条规定部位管段应增设柔性接口。360度混凝土满包基础作法见所附大样图。管道采用的橡胶密封圈应满足JC/T946-2005标准要求,接口做法详04S516/23、24。9.管道地基应为未扰动的原状土或经处理后回填密实的地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柔性接口管道不小于0.1MPa(刚性接口管道和雨水方沟不小于0.15MPa)。若地基为膨胀土,采用换填砂砾石加强;10.现场施工开挖情况与地勘不符合时,由设计人员会同各方进行现场处理。11.基础特别处理说明:(1)软基深度≤3.0m①管道基础为淤泥、鱼塘不良地基时,应予以全部清除并采用砂卵石换填加强,如道路路基已做换填处理,管道基础不再另行处理。②管道基础为杂填土、素填土、膨胀性粘土、承载力建议值不满足设计承载力要求的粘土时,应清除40cm并换填连砂石。③管道基础为泥岩层时,超挖10cm后用中粗砂找平。④其余情况应联系各责任主体另行处理。(2)软基深度>3.0m:结合地质情况采用其他特殊方式处理。12.污水管道(管径小于或等于d800),其检查井每间隔一至两个普通井后设置一个带沉泥槽的沉泥井,沉泥槽深度为0.6米,沉泥井的结构参照20S515/313有关图纸。四、沟槽开挖及回填1.排水管道(渠)沟槽开挖应满足《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的规定。通常情况下,当采用砂石基础时,基坑宽度按照国标04S516执行,沟槽宽度为D+2t+2a;当采用砼基础时,基坑宽度按GB50268-2008执行,沟槽宽度为D1+2(b1+b2+b3);沟槽边坡参考地勘报告建议坡比。本次污水管部分段落埋深较深,采用土钉墙支护,沟槽宽度及开挖边坡参见基坑支护单位设计图纸。2.沟槽回填压实系数按国标04S516《总说明》之5.12条执行,并应满足《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的规定。3.管顶50cm范围(II区)回填压实系数为0.85~0.89,用木夯夯实。若因特殊因素需增加管顶压实系数时,管侧(I区)回填压实系数也应相对增加,必要时应对管道采取加固措施。6沟槽回填说明:排水管道沟槽底以上、管顶50cm以下沟槽,采用砂砾石回填,其最大粒径及压实度应满足《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的规定。车行道、非机动车道内道路路基加强层以下至管顶50cm以上区域的管道沟槽回填要求同路基填料,压实度按道路路基压实密度。人行道和绿化带下管道沟槽管顶50cm以上区域采用良质原状土回填回填,压实度≥90%。严禁用膨胀性的粘土、杂填土、淤泥、淤泥质土等作为管道沟槽回填土。回填至绿化种植土层范围内的土质应满足景观专业的要求,土层深度以景观专业要求为准。管道底部砂垫层厚度应满足《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5.2.3条第3款及04S516-11两者中较大者的要求。(1)挖方段:应在道路清表至道路路基加强层底后再开挖排水沟槽。(2)填方段:应在道路路基回填至管顶50cm后,再二次开挖排水沟槽。五、构筑物1.排水检查井采用混凝土检查井,要求混凝土面浇筑平整,排水检查井做法按国标图集20S515选用。检查井井周回填范围取1.0m、雨水口四周回填0.5m范围内采用5%水稳加强,回填高度由基坑底回填至路面结构层底部。2.位于车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内的检查井盖均采用球墨铸铁可调式“五防”井盖(座);位于人行道上的检查井盖(综合管廊除外)原则上均采用球墨铸铁井盖,同时上方结合景观需要可加盖景观隐形井盖(与人行道铺装一致,隐形井盖尺寸由景观铺装要求确定,以球墨铸铁井盖可有效开启为准);位于绿化带、分隔带内的检查井盖均采用球墨铸铁井盖(圆形),同时在球墨铸铁井盖上方结合景观需要可增加植草井盖进行景观遮挡(植草井盖尺寸现场打样确定,以球磨铸铁井盖可有效开启为准)。3.根据《球墨铸铁可调式防沉降检查井盖》(四川省(区域性)地方标准DB510100/T203-2016)要求,位于车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内的检查井盖采用D400级,位于人行道及绿化带内的检查井盖采用C250级。若检查井位于人行道或车行道上,井盖面与设计地面齐平;若检查井位于绿化带内,井盖面应高出地面0.2米。4.每套检查井盖上必须具有清晰且永久性的标志,具体按《四川省(区域性)地方标准》DB510100/T203-2016中第9节相关要求执行。各专业直埋管线井盖花纹样式见附录A。5.为防止人员坠落,排水检查井应设置防坠网等防坠落措施。6.雨水口采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雨水口。雨水支管管径按照16S518采用,i≥0.01。雨水篦子采用球墨铸铁篦子,雨水口在有路沿的道路上,采用偏沟式雨水口,其它采用平篦式雨水口。本工程雨水口参照16S518H=0.94米雨水口做法,雨水口深度可根据需要局部加深。在道路最低点和道路交叉口位置必须设置雨水口,雨水口位置要安装正确,雨水篦顶部与其相接的道路路面低3~5cm,并应与道路路面平顺连接。在新增加道路开口位置,须将雨水口作相应调整或增加雨水口。7、雨水管出水口:直接排入河道,管径≥500,根据河岸地形采用20S517出水口形式。当设计有雨水管下河口结构图时,按设计图作。8、20S515检查井盖板适用条件为顶覆土不大于4m,当盖板覆土大于4m时,应对盖板作加强设计或采用多层井室,盖板加强及多层井室作法另请设计人员附设计图或加以说明。六、抗震设计根据地勘报告,该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场地土属中硬土,为Ⅱ类建筑场地,位于建筑抗震一般地段。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第5.1.4条,本工程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本次设计排水管道采用钢筋混凝土管,橡胶圈承插连接,采用180°砂石基础;检查井采用钢筋混凝土检查井,要求钢筋混凝土检查井混凝土标号至少为C25;柔性接口管道采用的橡胶密封圈应满足JC/T946-2005标准要求;毗邻构筑物及构筑物连接的管道,当坐落在回填土上时,回填土应严格分层压实,其压实密度应达到该回填土料最大压实密度的95%-97%;其他按《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执行。做好检查井与管渠的地基和基础处理,在检查井与管渠接口处采用柔性连接,防止两者产生不均匀沉降。七、竣工验收1.按《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及《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作施工验收。2.全部雨、污水管道及检查井要求作闭水试验。八、施工注意事项1.施工前应严格按照《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作施工准备,施工前,必须调查核实道路、排水管、出口处河道、其它管线等相关构筑物位置、高程等基本资料,若存在矛盾或其它实施障碍,应在正式开工前提出并解决。若在施工期间出现因前期调查不清而未提前解决的实施障碍,由施工方负责解决方案,并经设计人员审核。2.如道路两侧建筑物基本形成,施工过程中应尽量详细了解两侧已建建筑排水情况,做好分流接管工作。对于道路两侧开发较密集的区域,预留支管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以满足用户需要。3.在道路纵坡低点及交叉口最低点增设雨水口。4.管道安装时,宜按先下游后上游次序安装,管道承口朝向施工前进的方向。管道两侧应同时均匀回填,以免管道及构筑物发生位移。5.沟漕开挖中,应对适宜回填的土方分别堆放并采取保护措施,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借土回填。6.严格按《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作好施工排水。7.开槽开挖施工前,应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进行施工降水。8.膨胀土地区,施工宜在保证地基承载力等技术要求的前提下,采用分段快速作业法,施工过程中需避免地基土曝晒或泡水。9.检查井收口方向为靠人行道或绿化带一侧。可根据现场情况适当调整检查井井筒和位置,不应出现井盖部分位于人行道或绿化带、部分位于车道的情况。10.若道路纵坡有变动,出现排水管道管顶覆土小于1m的情况,必须及时通知设计人员,进行处理。11.人员下井时,需提前通风,并检查空气质量后方可下井。12.在井上至少指定一名监护人,确认井下人员安全。13.本工程管线实施时,施工界面与现状管线交叉,涉及现状管线迁改,在开挖前,需核对现状管线位置、高程,且应与权属单位沟通并确认管线迁改或保护方案,取得权属单位同意后方可实施。14.现场施工和后期运营时间,应严格按照《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相关要求安全施工及合格运营。16.川陕路道路中线西侧存在一条现状电力隧道,与川陕路走向一致,根据管探单位标识,区域该电力隧道井盖因被封锁,无法开启调查相关属性,目前管探仅根据实测井位、通风口结合现场情况示意走向,管线资料仅供参考,在施工前应落实该电力隧道的规模和高程,避免管道施工后发现与电力隧道冲突,导致投资浪费。17.顶管穿越川陕路段,因地铁保护要求,无法进行地勘作业,顶管施工时应加强全程监测,有异常时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18.排水管跨地铁附属段,实施排水管道会涉及给水、电力、燃气管的迁改和保护,但管探资料仅显示局部段落给水、电力通道和燃气管道,施工前应核实该段现状小三线平面位置,并与各家产权单位进行对接,避免盲目开挖造成现状管线损坏,如果各现状管线走向范围超出管探显示,需增加额外的管线迁改或保护,工程量以现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