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基础设施工程(一期)-道路工程给排水、海绵城市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配套基础设施工程(一期)-道路工程给排水、海绵城市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配套基础设施工程(一期)-道路工程给排水、海绵城市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配套基础设施工程(一期)-道路工程给排水、海绵城市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配套基础设施工程(一期)-道路工程给排水、海绵城市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配套基础设施工程(一期)--道路工程道路给排水、海绵城市部分施工图设计说明第1页共13页配套基础设施工程(一期)--道路工程给排水、海绵城市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1概述1.2工程概况本次本次设计的配套基础设施工程(一期)--道路工程起点与已经设计的苏石大道顺接,终点与现状石渝高速上跨桥顺接,全长961.552m,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设计时速30km/h。K0+000-K0+860段标准路幅宽度为21m(3m人行道+7.5m双车道+7.5m双车道+3m人行道),K0+860-K0+961.552段为顺接高速路上跨桥临时路段,标准路幅宽度为8.5m(0.5m土路肩+3.75m车行道+3.75m车行道+0.5m土路肩)。道路区位图1.3设计内容本道路设计内容包括道路工程、海绵城市工程、给水管网工程、雨水管网工程、照明工程的设计;本部分为给排水管网及海城城市部分设计。2设计依据、规范及标准2.1主要涉及依据《本工程设计合同》《苏家湾片区配套基础设施工程(一期)》场平设计图业主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2.2采用的主要技术规范、标准《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2018)《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2016)《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17)《城市内涝防治技术规范》(GB51222-2017)《城乡排水工程项目规范》(GB55027-2022)《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16)《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重庆市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2017年版)》《城市道路交通工程项目规范》GB55011-2021《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GB55019-2021《城市道路交通工程项目规范》GB55011-202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11《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001-2021)《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55008-2021)《水平定向钻法管道穿越工程技术规程》(CECS382:2014)《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试行)》《重庆市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导则(试行)》《山地城市室外排水管渠设计标准》(DBJ50/T-296-2018)《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标准》(DBJ50/T-292-2018)《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重庆市城市道路与开放空间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标准设计图集》(DJBT-103)《重庆市建设领域禁止、限制使用落后技术通告(2019年版)》其他相关国家、地方现行标准及规范。3给排水管网工程3.1设计范围本部分为道路范围内管的雨水管网和给水管网的设计。3.2设计原则结合现场踏勘及管网实测资料,制定合理的管线综合及敷设措施;雨、污水管道分流制措施;新建管线规模容量按远期考虑,管网系统都按远期规划进行设计;新建排水管网充分考虑区域排水现状及地块建设的情况,结合地块建设规划,在排水管道断面、平面布置、高程布置上适应功能的需要和接入的可能性、便利性。设计选材在不断总结科研和工程实践的基础上,既考虑技术发展的趋势,积极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同时又兼顾经济投入的合理性。不得使用淘汰产品及与国家产业政策不符的材料和产品。根据现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第4.13.2条的规定,污水管道、合流管道与生活给水管道相交时,应敷设在生活给水管道的下面。3.3设计标准本工程所有管道或管廊断面均按远期规模设计;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分流制。3.4给排水工程34.1排水现状(1)现状雨水设计道路南侧为石渝高速公路,在设计道路南侧有三个排水涵洞,横穿高速公路后汇合,经河沟向北排至下游。本项目的场地平整工程和涵洞工程的设计中,已考虑将设计道路北侧的现在河沟进行回填,并新设计了H1、H2涵洞,将横穿高速路的三个涵洞来水进行改道、引排至下游。(2)现状污水本项目木区域内无现状市政污水管网,苏石大道已设计DN400污水管网。3.4.2排水规划本区域内无相关排水规划与本设计道路的起点相连接的拟建苏石大道,道路沿线拟敷设雨水网,并分段就近排入现状冲沟。与本设计道路的起点相连接的拟建苏石大道,道路沿线拟敷设DN400污水管,向西引排至污水处理厂。3.4.3设计标准及基本参数(1)设计年限本工程为新建区域永久性市政排水工程设计,排水系统规模均按远期规划进行设计。(2)排水体制本工程排水体制采用雨、污水分流制,雨、污水管网分别自成体系。(3)设计规模雨水量计算按重庆市渝北区暴雨强度公式和流域汇水面积计算,根据地块和道路设计的情况选用适当的暴雨重现期P和径流系数ψ。污水按城市综合污水量(城市综合用水量标准的85%)和规划人口进行计算,规划人口按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4)基本设计参数最大控制设计流速:雨水Vmax=8m/s,污水Vmax=6m/s;最小控制流速:污水管道:Vmin=0.6m/s;雨水管道按满流设计;污水按非满流设计其最大设计充满度按下表:污水管最大允许充满度管径最大设计充满度350~4500.65500~9000.70≥10000.75最小管径与最小设计坡度:市政排水管最小管径控制在DN400,最小设计坡度控制在i=0.003;本工程排水管道均采用管顶平接。n:管材粗糙系数,塑料管取0.01。3.4.4排水系统设计本项目工程中已设计H1、H2涵洞,将横穿高速路的涵洞来水进行改道引排,并沿本次设计道路,即苏石大道下敷设,涵洞末端排至下游河沟。其中H2涵洞接入H1涵洞。由于H2涵洞汇水区域较大,已达197.9ha,故不适宜将本次设计道路北侧场平地块的雨水接入H1、H2涵洞;因此本次设计道路雨水主要接纳道路路面及道路边坡区域的雨水,道路北侧场地雨水不予经道路雨水管网传输、进入H1、H2涵洞,场平地块需另建雨水设施排至下游沟渠、河沟。本道路主要是为道路北侧地块通行服务,并保留与横跨高速路的连接道联通。道路北侧地块污水经拟建苏石大道污水管网排放,并最终进入污水管网,本设道路不敷设污水管网。(1)雨水系统设计1)雨水计算公式、参数雨水设计流量公式:暴雨强度(q)采用(渝建[2013]625号)重庆市涪陵区暴雨强度公式计算:(L/s·ha)暴雨重现期:道路排水系统P=5年;设计降雨历时:t=t1+t2(min)其中,地面集水时间:t1=5(min);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t2(min)按计算确定;径流系数:地块ψ=0.70,道路ψ=0.90,综合径流系数按加权法取值;汇水面积(F)分地块计算(Ha)。2)雨水管网布置如下:结合地块特点及区域排水情况,道路雨水管网设计如下:设计道路两侧人行道敷设雨水管,管中心距路缘石1.10米,大致沿道路坡向布置,并接入H1、H2涵洞井。雨水管网沿线不考虑敷设雨水支管,即不传输地块雨水量。道路沿线设计雨水管径DN400~500,埋深一般按覆`土1.6~2.0米控制,检查井间距一般为30米左右,坡度不小于0.003。3)雨水管网水力计算其中:V——流速(m/s),确保排水管最小流速满足规范规定的自清流速要求R——水力半径(m)i——水力坡降n——粗糙系数,塑料管采用0.01,钢筋混凝土管采用0.014。主要控制管段水力计算表如下所示:主要控制管段水力计算表序号计算管段服务面积设计流量管径坡度设计流速过流能力(hm²)(m³/s)mm(%)(m/s)(m³/s)1Y-1~H10.420.17DN4003.03.40.472Y7~H10.230.10DN4003.03.00.473Y18~Y190.520.21DN4002.23.20.404Y19~Y370.620.25DN4002.53.50.435Y19~H21.140.42DN4002.53.40.436Y39~Y551.120.42DN4002.53.40.437H2~Y391.320.49DN5001.53.40.60注:以上按重现期P=5。4)内涝防治设计城镇内涝防治的主要目的是将降雨期间的地面积水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根据《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中4.1.4: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应根据城镇类型、积水影响程度和内河水位变化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按表4.1.4的规定取值。依据4.1.4规定,本项目位于涪陵临港工业园区,因此本次内涝重现期取P=50年;使用推理公式法进行内涝重现期校核。=1\*GB3①雨水管渠按压力流计算其临界设计流量,即雨水管渠处于超载状态,其水力坡度如下图。水力坡度:i=(H1-下游洪水位)/L流速:临界流量:Qp=VA=2\*GB3②用内涝重现期计算内涝重现期下的设计流量Q50。=3\*GB3③内涝风险判断临界流量Qp大于内涝重现期设计流量Q50时,满足城镇内涝防治要求;当临界流量Qp小于内涝重现期设计流量Q50时,需进一步复核是否满足地面积水设计标准。临界流量Qp为校核管段末端的最大设计流量。本次道路内涝防治要求复核如下,无风险。复核段管径或尺寸(mm)Qp(m3/s)Q50(m3/s)风险划分Y-19~H2DN4001.080.61无风险Y-38~H2DN5001.090.71无风险3.4.5排水管材、基础及接口本工程的雨水管道均采用采用圆形断面。设计图中排水管道以DN表示其公称内径。雨水管道采用钢带增强聚乙烯(PE)螺旋波纹管(执行标准:CJ/T225《埋地排水用钢带增强聚乙烯(PE)螺旋波纹管》;管径≤d600mm采用承插式连接,管径>d600mm采用电热熔连接。管道覆土<6m时,SN≥8000N/m2;管道覆土6~8米时,SN≥10000N/m2。塑料排水管道采用砂垫层基础。钢带增强聚乙烯(PE)螺旋波纹管管道壁厚控制标准如下表:表7-6钢带增强聚乙烯(PE)螺旋波纹管管道壁厚控制标准表单位:mm序号公称内径DN/ID最小平均内径dim,min最小内层壁厚e1,min最小层压壁厚emin最大螺距Pmax最小钢带厚度tmin最小防腐层厚度e2,min13002942.54.0750.42.224003923.04.5850.42.235004903.55.01000.52.546005884.06.01100.52.558007854.57.51200.73.0610009855.08.01500.73.07120011855.08.01800.73.08140013855.08.02101.03.0所选材料应为符合国家及省、市有关部门相关标准、规范的合格产品,优先采用具有国家通用标准的管材。3.4.6排水检查井及其它构筑物(1)检查井管道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跌水处以及直线管段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检查井。排水检查井采用整体现浇,不得采用砌筑方式。1)现浇检查井本工程上述预制检查井适用范围以外的其余检查井均采用现浇,根据井深、管道跌水高度分别为浅型检查井、普通检查井、深型检查井、跌水井,流槽采用C30混凝土现浇,雨水检查井为半流槽,污水检查井流槽顶可与0.85倍大管管径处相平。①浅型检查井井深H≤2.0m时采用浅型检查井,C30混凝土现浇。②普通检查井井深H为2.0<H≤6.0m、管道存在跌水时跌水高度<1.0m时采用普通检查井,C30混凝土现浇。③深型检查井井深H>6.0m、且管道跌水高度<1.0m时采用深型检查井,C30钢筋混凝土现浇。④跌水井排水管跌水高度≥1.0m时采用跌水井,C30钢筋混凝土现浇。⑤井盖、井座球墨铸铁井盖应采用防响、防滑、防移位、防盗、防坠落、防沉降“六防”成品可调节式井盖,符合GB/T1348的要求。检查井内应设置防坠网等防坠措施。井盖上需标注“雨水”类别字样。根据《检查井盖》(GB/T23858-2009),车行道下采用重型球墨铸铁井盖及井座;承载等级为D400类;人行道、绿化带处的井盖及盖座,承载等级为B125类,承载能力不低于125KN。雨污水检查井井盖图案应以建设单位最终确定为准。井盖与支座装配结构尺寸应符合(GB/T6414-1999)的要求。其公差等级应不低于(GB/T6414-1999)中CT10的规定。所选井盖应符合国家标准《检查井盖》(GB/T23858-2009)的要求。车行道下检查井需要在井周进行补强处理。采用销轴连接的检查井盖座,安装时销轴宜与道路侧石垂直,并设置在来车方向。爬梯均采用球墨铸铁成品。为防止井盖损坏或缺失后行人不慎跌入,在井盖下方井口处安装防护网,具体详设计大样图。关于检查井通风,本次设计采用使用成品检查井盖上孔眼进行换气通风的做法,开孔不小于2个,孔眼直径不小于30mm,并建成后的使用养护过程中,加强排查,确保孔未被堵塞,通气顺畅。(2)雨水口本工程雨水口井墙为M10水泥砂浆砌C30混凝土砌块,表层采用青条石,雨水箅子采用球墨铸铁QT500-7,具体应符合《球墨铸铁件》(GB1348-2009)的要求。本次设计按双箅雨水口泄流能力35L/s的原则进行计算、布设雨水口。双箅雨水口连接管管径为DN300mm,以>1.0%的坡度接入临近雨水检查井。道路竖曲线最低点及道路交叉口附近的雨水口,在实施时应调整至实际路面的最低点,局部的地方可增设雨水口,以保证有效收水,雨水口标高比路面低3cm。车行道下的雨水口连接管沟槽待水稳层铺设后进行反开挖,反开挖沟槽管道工作宽度0.15m,按1:0.1~0.3进行放坡开挖,用5.5%水泥稳定碎石回填至水稳层顶面标高。3.4.7抗震设计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线路区的抗震基本烈度为6度,场地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设计地震分为第一组。根据现场踏勘并结合周边相交道路地质勘查报告可知,本项目场地在钻探深度范围内未发现断层、危岩、滑坡、泥石流、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地现有的各斜坡、边坡现状稳定,未见明显破坏变形迹象。(1)管道接口根据管道材质和地质条件确定均采取柔性接口;(2)混合结构的矩形管道及沉砂井基础应采用整体底板,底板应为钢筋混凝土结构;(3)直埋承插式圆形管道应在下列部位设置柔性接头及变形缝;①地基土质突变处;②穿越重要交通干线两段;③承插式管道的三通、四通、大于45°的弯头等附件与直线管段连接处。3.4.8危大工程安全防护措施设计开挖深度超过3m(含3m)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工程,属于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本项目Y-6~H1、Y-12~H1、Y-18~H2、Y-19~Y-20);开挖深度超过5m(含5m)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工程(本项目管网沟槽开挖小于5.0米),属于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本项目按住建部文件应考虑危大工程安全防护措施:(1)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现场显著位置公告危大工程名称、施工时间和具体责任人员,并在危险区域设置安全警示标志。(2)专项施工方案实施前,编制人员或者项目技术负责人应当向施工现场管理人员进行方案交底。(3)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应当向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由双方和项目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共同签字确认。(4)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专项施工方案组织施工,不得擅自修改专项施工方案。(5)因规划调整、设计变更等原因确需调整的,修改后的专项施工方案应当按照本规定重新审核和论证。涉及资金或者工期调整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约定予以调整。(6)施工单位应当对危大工程施工作业人员进行登记,项目负责人应当在施工现场履职。(7)项目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对专项施工方案实施情况进行现场监督,对未按照专项施工方案施工的,应当要求立即整改,并及时报告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应当及时组织限期整改。(8)施工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对危大工程进行施工监测和安全巡视,发现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应当立即组织作业人员撤离危险区域。(9)监理单位应当结合危大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编制监理实施细则,并对危大工程施工实施专项巡视检查。(10)监理单位发现施工单位未按照专项施工方案施工的,应当要求其进行整改;情节严重的,应当要求其暂停施工,并及时报告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者不停止施工的,监理单位应当及时报告建设单位和工程所在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11)对于按照规定需要进行第三方监测的危大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勘察资质的单位进行监测。监测单位应当编制监测方案。监测方案由监测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核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报送监理单位后方可实施。监测单位应当按照监测方案开展监测,及时向建设单位报送监测成果,并对监测成果负责;发现异常时,及时向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报告,建设单位应当立即组织相关单位采取处置措施。(12)对于按照规定需要验收的危大工程,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应当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的,经施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及总监理工程师签字确认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危大工程验收合格后,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现场明显位置设置验收标识牌,公示验收时间及责任人员。(13)危大工程发生险情或者事故时,施工单位应当立即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并报告工程所在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建设、勘察、设计、监理等单位应当配合施工单位开展应急抢险工作。(14)危大工程应急抢险结束后,建设单位应当组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制定工程恢复方案,并对应急抢险工作进行后评估。(15)施工、监理单位应当建立危大工程安全管理档案。施工单位应当将专项施工方案及审核、专家论证、交底、现场检查、验收及整改等相关资料纳入档案管理。监理单位应当将监理实施细则、专项施工方案审查、专项巡视检查、验收及整改等相关资料纳入档案管理。3.4.9排水管道内窥检查根据《重庆市城市排水设施管理办法》渝建发【2019】10号文件要求,建立健全排水管材质量抽检制度和排水管网内窥检测制度,建设单位应当委托专业检测机构(承担见证取样检测的机构除外),在排水管材安装后,覆土前,采用随机方式进行覆土前抽检。建设单位应当委托专业检测机构在排水管网覆土达到场地设计标高后,竣工验收前,按照《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有关规定,对排水管网进行内窥检测。3.4.10排水管材质量抽检制度(1)覆土前抽检。建设单位应当委托专业检测机构(承担见证取样检测的机构除外),在排水管材安装后、覆土前,采用随机方式进行覆土前抽检。抽检比例应不少于两个生产批次或进场批次(当工程只有一个生产批次或进场批次时,可按一个批次进行抽检)。抽检结果应当书面报告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由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汇总并报送当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

覆土前抽检质量不合格的,建设单位应当责令施工单位停止使用并拆除已安装排水管材;同时,将该批次排水管材全部退场,并做好退场记录。

(2)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积极配合监督性抽检和专项检查。3.4.11排水工程施工质量要求根据渝建发[2019]10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排水管网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工作的通知》,高度重视排水管网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工作。(1)排水管网工程实行质量终身负责制。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依法对城市排水管网工程质量负责。建设单位是排水管网工程质量的首要责任人,应当择优选择施工、监理单位,并保证合理工期、合理造价;按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开展检测工作。(2)排水管网工程质量全过程管理1)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排水管网工程应当依法办理初步设计审批(政府投资类)、施工图审查备案、施工许可(含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竣工(跟踪)测量以及档案移交等建设手续。非单独立项建设的排水管网工程,可与主体工程同步办理相关手续。

2)加强排水管材进场检验。建设单位应当组织对进场排水管材进行验收,重点查验质量证明文件、颜色、外观、尺寸规格等是否满足合同约定和设计图纸的要求,并按国家有关标准、规定进行见证取样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3)加强排水管网施工质量。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施工技术标准和审查合格的施工图施工,不得擅自修改工程设计;排水管网工程的地基处理、管道安装、沟槽回填等是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环节,应当符合《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有关规定。

4)监理单位应当加强排水管网工程施工质量现场监理,重点把控进场材料质量检验、排水检查井坐标、管道高程、附属构筑物及接口质量、基础及回填质量、雨污水混接错接情况等。

5)强化排水管网竣工验收。建设单位应当依法组织对排水管网工程进行分部工程验收或竣工验收,并按照《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范》要求,在排水管网覆土隐蔽前进行测绘,形成准确、完整的管线工程测绘数据和测绘图。城市建成区内未接入市政污水管网的新建建筑小区或公共建筑,不得交付使用。

6)排水管网工程竣工验收资料应当包含管道内窥检测报告(含影像资料)、竣工测量成果资料等相关工程资料。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工程配套的排水管网工程还应提供排水行业主管部门核发的排水许可证/对因工程建设改迁排水设施的相关审核意见。3.4.12管道运行与维护(1)排水管道交付使用后,应安排专门的巡视检查人员,上岗前应进行岗前培训。维护作业单位应不少于每年一次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和技术培训。(2)排水管道交付使用后,必须进行正常维护清理。管径d600以上的管段每年清通2~3次。管径在d500mm以下每年清通4~6次。若存在特别积淤的地方,应适当增加清通次数,以保证排水管道通畅。(3)为增强排水管道清通能力,改善清污人员操作条件,应引进、采用机械化清污机具。(4)维护作业区域应采取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等防护措施,夜间作业时,应在作业区域周边明显处设置警示灯;作业完毕后及时清除;(5)清污人员在清通管道时,必须配备必要的劳动安全措施,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规程进行。井下作业必须履行审批手续,执行当地的下井许可制度,井下作业前,维护单位必须检测管道内等有害气体,井下有害气体浓度必须符合相关规范要求。(6)维护作业现场严禁吸烟,未经许可严禁动用明火。(7)井下作业时,井上监护人员不少于两人,进入管内作业时,井室内应设置专人呼应和监护,监护人员严禁擅离职守。(8)井下作业前,应通风。通风后,井下的含氧量及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浓度必须符合《城镇排水管道维护安全技术规程》(CJJ6-2009)第5.3节有关规定。3.5给水管网工程3.5.1给水规划本项目无相关给水规划资料。3.5.2给水设计本设计道路及道路沿线管网主要为场地平整地块服务,场平地块给水主要引自由苏石大道拟建DN300给水管。本设计道路沿线敷设给水管径暂定为DN200,布置于道路右侧人行道,管中心距路缘石2.4米,道路给水管网在道路设计起点处与苏石大道拟建给水管连接。本道路沿线给水管同步布置市政消火栓。本次设计给水内容主要为市政给水消火栓及道路沿线给水管廊位置的综合考虑,给水管道工艺安装部分及规模容量,应以给水主管部门批复的相关设计内容为准。给水采用K9级离心球墨铸铁管,道路沿线设置消火栓,间距不大于120米,消火栓距路沿2.0米;给水管中心埋深一般按1.30米控制,具体以纵断面涉及数据为准。3.5.3给水管网技术措施给水水过街支管端头设置检修阀门井,检修阀门采用蝶阀,阀门井内设置管道伸缩器。道路沿线每隔一定距离(小于120米)或道路交叉路口附近设置室外地上式消火栓,消火栓距路缘石1.0m。室外消火栓采用采用地上式消火栓,SSF150/65-1.6型,详国标图集13S201-15,设计平面图中消火栓示意仅表示连接管连接点位置市政消火栓给水管网平时运行压力不应小于0.14MPa,消火栓启用时供水压力从地面算起不应小于0.10MPa。给水主管道上一般间距500m~1000m设置检修井,且检修阀门井间消火栓不超过5个,给水主管道上检修阀门采用蝶阀(GD341X-1.0型,球铁),阀门井(做法详图集07MS101-2)内设置管道伸缩器,阀门、管道配件的压力等级PN=1.0Mpa。给水管道在高处设置排气井(排气阀井,图集07MS101-2-162),用来排除管道内积存气体;在管道低处设置排泥井(泄水阀井),用来检修时放空管道内积水,排泥水就近接入雨水井。排泥井(包含排泥湿井)详国标07MS101-2-58、59。排泥湿井溢流管采用DN300管道(管材要求与道路雨水管里相同),以0.01的坡度就近排入的雨水检查井。排气阀及井详国标07MS101-2-162。给水管材及及附件等实际选用应以给水管理部门专项设计为准。消火栓管径≤DN100的连接管采用焊接钢管(加强级防腐);所有金属构件均应采取防腐措施。采用T型胶圈接口,橡胶圈应由管道供货厂家配套供应,其物理性能应满足有关国家规定。外部不需防腐,其内部防腐采用水泥砂浆防腐,并已在制造厂内完成。球墨铸铁管转角小于11.25°时不配弯头,其余各转角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配11.25°、22.5°、45°和90°的成品弯头。焊接钢管转角小于11.25°时不配弯头,其余各转角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配22.5°、30°、60°、45°和90°的成品弯头。不配弯头或所配弯头与转角角度有差异时,利用管道接口现场进行调节。外表面仅需作表面除锈处理,不需涂刷任何涂料。钢制管道外壁加强防腐:凡过塘、翻堤、穿渠、顶管,均需采用加强防腐层,具体作法为:涂刷两道GZ-2高分子防腐涂料底漆,外包玻璃丝布一道,外刷二道配套面漆。面漆颜色由建设单位自定。普通防腐层:取消玻璃丝布改为二道底漆,二道面漆,涂料同上。管道内壁:可采用IPN类高分子涂料,一般为二道底漆,1--2道面漆,平均用量应大于0.5Kg/m。无需加强防腐。环氧煤沥青等可能影响水质的涂料不得采用。球墨铸铁管防腐:铸铁管道采用水泥砂浆内衬(执行GB/T17457-2009标准),外防护喷锌、涂沥青(执行GB/T17456-1998、GB/T17459-1998标准)。钢制配件内防腐采用饮用水管道耐水防腐涂料环氧富锌底漆两道、面漆两道;配件外防腐采用GT厚浆型环氧煤沥青防腐涂料,涂底漆两道,面漆三道,涂层间环绕玻璃布两道。3.5.4给水管道施工(1)管道放线本工程给水管线放线均按检查井坐标表严格放线,检查井坐标点为主线管道轴线投影与检查井横轴线交点。(2)沟槽开挖沟槽开挖槽壁平整,断面形式(直壁、放坡、直壁与放坡结合)应根据施工现场情况确定,放坡系数按大样图执行。沟槽槽底最小宽度应根据土质条件、沟槽断面形式及深度确定,也可按《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表3.2.1之规定。开挖时若遇石槽应在本设计标高基础上超挖0.2米,超挖部分用素土或黄沙夯填至设计标高后再敷设管道。(3)地基处理管线地基承载力不小于0.15Mpa。沟槽在填方地段或沟槽超挖的,管道基础以下必须分层夯实回填,密实度不小于90%。对于地质条件较差地段,如淤泥、杂填土等,必须进行换填。换填材料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原土、砂石、浆砌片石、素混凝土等,具体采用材料及换填深由不同的地质情况确定。(4)沟槽回填管线沟槽回填必须在混凝土及砂浆达到80%以上设计强度后方可进行。回填要求分层压实、对称均匀回填,密实度不小于90%,当检查井位于车行道下时,应在检查井四周采用砂石回填,回填宽度不宜小于40cm。回填材料采用沟槽开挖的土石方就近回填,但回填料的粒径不得大于0.1m;在道路范围内,压实度应达到道路路基密实度要求。管区(沟槽底至管顶以上1.0m范围内)禁止采用推土机等大型机械进行回填。管顶严禁使用重锤夯实。管道安装完毕后回填土前应按规范进行外观、断面及接口严密性检查,待试压合格,冲洗、消毒后方能回填通水。(5)压力严密性试验管道施工完毕后,必须严格按照《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中的有关规定对管道进行压力(或气压)试验及严密性试验。本设计给水管道试验压力取1.0Mpa(具体应以给水主管部分要求为准,实施前应复核给水管线的压力等级,确认无误后方可施工)。3.6管网综合(1)管线综合原则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局部和整体相协调,技术和经济相结合,近期和远期相兼顾,临时和久相统一。

管线遇地下人防及覆土软浅的地下通道应尽量避免交叉。

易弯曲的管线让不易弯曲的管线。

压力流管线让重力流管线。

小口径管线让大口径管线。柔性结构管线让刚性结构管线。(2)管线竖向布置本项目道路无管网相关规资料,按业主意见,本设计道路沿线管网仅考虑敷设给水管网、雨水管网及照明管网,地块内的管网需求,主要由苏石大道管网及其他通道提供。各种管线一般情况下敷设标高为(以该处的道路中心线标高为+0.00):路灯管中心标高-0.70m;给水管管中心标高-1.30m;雨水管管顶标高-1.6~-2.00m。以上为各管网一般性控制原则,具体高程敷设应以各管线竖向实际设计高程为准。各管网交叉点应保持一定的间距,本设计按以下表格数据控制:管网交叉点竖向间距控制表(3)管线过街为满足道路建成后两侧地块开发建设及使用需要,避免在道路建成后再开挖道路,请业主提供两侧地块管网接入本次设计道路的具体位置及接口,避免道路建成后再行开挖。在未收到具体接入资料时,本次设计则考虑在道路各交叉口之间应按一定间距集中布置各种综合管线过街支管,各管线过街支管应随道路同步实施。4海绵城市设计4.1上位规划及现状情况分析本次设计道路未有海绵城市相关规划,本次设计范围内均为现状地形,暂无相关海绵城市实施内容。设计4.2设计原则及思路11.2.1设计原则(1)城市道路应在满足道路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实现低影响开发目标。(2)应综合考虑城市道路的横、纵坡对径流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雨水进入与道路配套的LID设施。城市道路车行道和人行道横坡应优先考虑坡向绿地或绿化带。(3)城市道路绿化带宜设置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等设施。面积、宽度较大的绿化带、交通岛、渠化岛等区域可依据实际情况设置雨水湿地、雨水湿塘等设施。(4)车行道径流雨水排入绿地时,应设置消能设施,减缓雨水对绿地冲刷。(5)立交路段内的雨水应优先引导排到周边绿地内。大型立交绿地内宜设置雨水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设施。(6)有条件时,城市高架路面的雨水应就近引入LID设施。(7)城市道路纵坡超过2%时,道路两旁的生物滞留设施宜修建为台阶式,每级台阶设置挡水坎,每级台阶长度需计算确定,保证生物滞留设施的有效蓄水容积。(8)城市道路绿化带内LID设施应采用必要的防渗措施,防止径流雨水下渗对道路路面及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造成破坏,同时在防渗层上设置盲管排水。(9)城市道路人行道宜采用透水铺装;在满足道路安全的前提下,车行道可采用透水沥青路面或透水混凝土路面。透水铺装、透水路面设计应满足国家现有相关标准要求。(10)道路LID设施的选择应与规划用地性质相协调,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行,充分结合道路红线内外绿化带进行设计。(11)道路LID设施的选择应充分考虑设计道路及周边的土壤、地质特征。(12)透水铺装只负责收集透水铺装面积上的降雨,车行道路面负责收集车行道路面上的降雨,地块内部的雨水通过地块内部的LID设施进行综合利用,且地块内部外排雨水通过雨水管直接汇入市政雨水系统。4.2.2设计思路(1)生物滞留带在斑马线处设置人行开口供行人通行,公交停车港处不布置生物滞留带。(2)采用雨水口增设线型排水沟方式将道路雨水引入生物滞留带,公交停车港及道路交叉口处仍需根据实际情况布置传统雨水口(转弯处以转弯段及直圆点5m范围内按照雨水口布置原则进行布置。(3)生物滞留设施或透水铺装与车行道路基之间应按如下原则采用防渗措施:≤6m的填方段防渗膜敷设在靠近车行道路基一侧(后简称半包);>6m的高填方防渗膜敷设于整个滞留带下(后简称全包);在填挖交界处防渗应与土工格栅相协调。(4)道路纵坡≤2%时,生物滞留带可不设挡水堰;道路纵坡2%~7%采用阶梯状雨水生物滞留带;道路纵坡≥7%的道路两侧不设置生物滞留带,采用普绿化带,保持景观整体性。(5)人行道至少保证2m及以上的人行通道宽度。(6)除雨水系统外的其他管网设施布置于生物滞留带时,需采用防渗措施,防止其他管网因渗水造成的不利影响。(7)道路LID设施的雨水滞留时间不超过24h,植物尽量选择对污染物去除作用佳的耐旱耐涝本土植物。4.3LID功能设施比选道路工程LID系统包括雨水花园、渗水路面(人行道)、生态树池、雨水管网、污水管网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往往具有补充地下水、集蓄利用、削减峰值流量及净化雨水等多个功能。表4-1低影响开发设施比选一览表单项设施功能控制目标处置方式经济性污染物去除率(以SS计,%)景观效果集蓄利用雨水补充地下水削减峰值流量净化雨水转输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径流污染分散相对集中建造费用维护费用透水砖铺装○●◎◎○●◎◎√—低低80-90—透水水泥混凝土○○◎◎○◎◎◎√—高中80-90—透水沥青混凝土○○◎◎○◎◎◎√—高中80-90—绿色屋顶○○◎◎○●◎◎√—高中70-80好下沉式绿地○●◎◎○●◎◎√—低低—一般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低低—好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中低70-95好渗透塘○●◎◎○●◎◎—√中中70-80一般渗井○●◎◎○●◎◎√√低低——湿塘●○●◎○●●◎—√高中50-80好雨水湿地●○●●○●●●√√高中50-80好蓄水池●○◎◎○●◎◎—√高中80-90—雨水罐●○◎◎○●◎◎√—低低80-90—调节塘○○●◎○○●◎—√高中—一般调节池○○●○○○●○—√高中——转输型植草沟◎○○◎●◎○◎√—低低35-90一般干式植草沟○●○◎●●○◎√—低低35-90好湿式植草沟○○○●●○○●√—中低—好渗管/渠○◎○○●◎○◎√—中中35-70—植被缓冲带○○○●—○○●√—低低50-75一般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低中40-60—人工土壤渗滤●○○●—○○◎—√高中75-95好注1●——强◎——较强○——弱或很小;2SS去除率数据来自美国流域保护中心(CenterForWatershedProtection,CWP)的研究数据。表4-2各类用地中低影响开发设施选用一览表技术类型(按主要功能)单项设施用地类型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城市水系渗透技术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透水沥青混凝土◎◎◎◎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储存技术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雨水罐●○○○调节技术调节塘●◎●◎调节池◎◎◎○转输技术转输型植草沟●●●◎干式植草沟●●●◎湿式植草沟●●●◎渗管/渠●●●○截污净化技术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注:●——宜选用◎——可选用○——不宜选用。本次设计根据LID雨水设计管理理念,针对道路红线范围内汇水面积的雨水,通过LID设施对雨水的储存、过滤、蒸发、抑制降雨径流,使汇流时间延长,峰流减小,发挥控制面源污染、洪峰流量削减等方面的作用。道路建设过程中或建成后,均要求采取相应措施防止道路范围外的雨水径流进入道路内生物滞留带,以免对设计的综合利用设施造成冲击破坏。地块内雨水应通过地块开发建设中配套实施的低冲击进行综合利用。本次设计道路人行道总宽度为3.0m,在保证行人通行基础空间基础上,不适合设置生物滞留带,本设计道路海绵措施主要为人行道透水砖铺装。4.4总体控制指标计算4.4.1上位规划要求及总体目标由于本次设计该片区暂无相应海绵城市专项规划。4.4.2需求分析根据道路标准横断面图,本次设计道路下垫面主要有车行道、人行道,根据相应下垫面确定本项目在传统开发模式下的效果,具体分析详见下表:表4-3项目传统开发模式控制率计算表序号下垫面类型面积(m2)雨量径流系数综合雨量径流系数径流控制率综合控制率1常规人行道198600.90.90.00.0传统开发模式下道路范围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较低,仅为0.0,故本工程对其进行低影响开发设计。4.4.3设计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根据初步设计要求,本次设计人行道透水铺装LID设施,道路范围内下垫面可划分为人行道透水铺装、车行道两种类型。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表序号下垫面面积(m2)面积占比(%)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是否达标1人行道透水铺装52802785--2不受控车行道145807303合计19860100.031.122.6否4.4.4设计年径流污染物去除率本次设计透水砖铺装径流污染去除率取值为80%,则径流污染去除率如下表所示:年径流污染去除率计算表序号下垫面面积(m2)面积占比(%)年径流总量控制率(%)LID设施年径流污染去除率(%)目标年径流污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