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社会的基础与条件)_第1页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社会的基础与条件)_第2页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社会的基础与条件)_第3页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社会的基础与条件)_第4页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社会的基础与条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社会的基础与条件)社会的基础与条件(人口、环境、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文化)人口(定义:特定时间、特定地域所存在的人的集合,这样呈现出一定的数量、质量和构成特征,并由此对社会运行和发展产生基础性影响)人口规模(数量)与人口结构人口规模是指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人口性别结构性别比:表示人口中的男性与女性人数之比,通常是女性人口中男性人口数的百分比(人口性别比=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人口性别比根据统计对象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出生人口性别比、婴儿性别比、结婚年龄性别比男女两性的平衡发展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前提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点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状态世界人口分布受到三条气候线的决定性影响,即寒冷线、干燥线和湿热线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人口迁移(动态的人口分布)人口迁移理论主要研究:迁移者、迁移动机、迁移过程和迁移结果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环境容量;人口经济容量“迁移利益差异比较选择原理”:从迁移中获得的利益是否会大于将损失的利益人口转变与老龄化人口转变理论(人口转变论/人口转变)是关于人口发展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之过程的一种理论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1)、老年抚养系数提高,影响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制度安排抚养比=(非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100%(2)、由此影想到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围绕高龄老人的社会服务业(3)、有可能导致社会经济活力不足、创新不足(4)、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最终必然导致人口再生产转向静止型甚至是缩减型,由此带来人口发展不可持续的危机,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存在倡导健康老龄化,挖掘人力资本潜力人口健康1、人口预期寿命:是综合反应人口健康水平的平均指标,指的是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2、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联合国在1990年提出了健康老龄化:(1)、老年人个体健康,老年人生理和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2)、老年人口群体的整体健康,健康预期寿命的延长以及与社会整体相协调(3)、人文环境健康,营造老年友好的社会环境积极老龄化: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积极老龄化的概念,是指老年人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的过程环境环境及其社会功能环境的定义: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生物物理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应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大部分环境社会学家邓拉普曾经试图用模型呈现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运行何发展的功能,他认为:环境服务于人类的功能包括:供应站、居住地、废物库ps:三种功能彼此竞争空间,常常相互冲突环境与社会关系的演变1、关于环境与社会关系的理论:邓肯POET(人口-组织-环境-技术)模型(生态复合体)该模型中:(1)、每个要素都与其他三个要素相互关联(2)、任何要素的变化都会对其他三个要素产生影响人口(P)的增加可以创造技术(T)变迁的压力以及扩大城市化(O)的需要,由此导致更多污染(E)的产生从人口、技术、文化、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及相互作用角度来分析环境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开启了环境社会学中的人类生态学派2、关于人类社会对环境系统的影响的理论:IPAT(环境影响-人口-富裕程度-技术)模型I=PAT该模型表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人口增长或资源消费增加,制造污染的技术使用增加,都将导致环境影响和破坏的扩大同时表明,富裕的生活方式比不富裕的生活方式消费了更多的资源,制造了更多的污染。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采集狩猎时期,依赖、敬畏和崇拜,社会对环境的依赖,环境因素对人类的生死存亡、迁徙变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第二个时期是农业时期,环境容量与人口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社会虽然开始走出对于环境的简单依赖,但是依然维持着与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的有机联系;第三个时期是工业时期,工业初期的环境问题基本上是区域性的,而20c70s以来的环境问题扩展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明显地突出了人类中心主义,突出了人类凭借技术进步对于环境的控制和主宰,表现出社会系统的快速、过度膨胀和一定意义上的“脱嵌”,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失衡、对立和冲突日益普遍化和严重化。工业社会中的环境问题工业社会中环境问题的根源——人类对环境的认识人类例外范式新生态范式生活是由许多相互依存的生物构成的,人类只是众多物种中的一种复杂的因果关系及自然之网的复杂反馈,常常使有目的的社会行动产生预料不到的后果世界是有限度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及其他社会现象都存在自然和生物学上的潜在限制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两种生产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两种生产:即人口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从最简单的意义上讲是指人们运用生存资料进行生产以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客观性、社会性、历史性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作为社会的基础人类生产活动的特殊性、全面性,结成社会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其发展变化,也作为人类社会运行基础与条件的人口、环境(资源)与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并通过这种影响改变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低自然增长率的原因:随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提高,由体力劳动转为脑力劳动,人口由注重数量转化为注重质量文化文化的含义与类型(1)、什么是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2)、文化的特征:超生理性(超生物性):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的或创造的,而不是通过生物遗传获得的超个人性(共享性):文化为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个人只有在与他人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影响文化象征性(符号性):人类是在不断建构象征意义的过程中不断创造文化的,象征性是指文化的意义远超文化直接表现出的范围,文化象征性为价值观的确立和秩序的建构奠定了基础全括性: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社会行动或社会现象都隐含了文化因素整体性:文化由不同的要素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综合的整体传递性与变迁性:文化传递包括纵向的代际传播和横向传播,自然条件变化、文化接触与交流以及各种发明与发现都会导致文化变迁,传递性指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包括纵向传递(从古至今传承)和横向传递(文化在不同地域、民族传播)(3)、文化的类型根据文化的表现形态可区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人思想的东西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包括理念文化与制度文化根据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可区分为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位置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影响极大根据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从对立、冲突的角度对文化做出的区分是:主文化与反文化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群体所特有的文化(包括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等)根据文化的可比性,区分出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评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包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非评比性文化:也叫中性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这类文化多与人们的行为方式、习惯、习俗相联系,。中性文化是民族分野重要标志,有助于增强社会内聚力,追求卓越、进步和完美。比如:餐具文化、饮食文化、婚礼文化、语言文化。(对待非评比性文化的态度:1、承认文化的多元,各美其美,美人之美;2、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要有利于维护和发展本民族中性文化,文化之根不能动摇)文化的构成与功能(一)、从文化要素角度理解,文化的构成要素包括四大类:符号:指一群人所认可的任何能够有意义地表达其自身之外的文化的东西,所有的文字、语言、数字和图案等,都是符号。人类创造和使用符号的能力推动着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价值观:指一个社会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关于如何区分对与错、好与坏、违背意愿或者符合意愿的价值与观念,主要通过符号来转递,是文化的核心部分物质:物质文化表现为一个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生产生活工具和产品,这些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直接影响。考察物质文化可以了解人类生活的基本状况、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文化观念、社会生活和文化形态。物质文化既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化价值观,也推动着文化价值观的变革。规范:指人们在特定环境下被要求如何行动、如何思考以及如何体验等的期望,包括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风俗、道德、法律及各种规定等都是规范的表现形式。(正式规范:以法律、法规形式出现,违反了会受到惩罚。包括规章制度和法律,正式、明文规定;非正式规范:包括社会习俗、民风、民德、乡规民约等。发挥引导、约束、制约、震慑作用,维护社会秩序。)(二)、从文化分层角度理解文化构成将文化看作具有特定内部关系的结构现象时可以将文化分为四个层次: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区域、文化模式;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可以表现为物质的形式,也可以表现为非物质的形式。一个社会的文化内容就是各种文化特质的总和。例如:作揖文化丛:又称文化特质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往往与人们的某种特定活动有关,往往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组合。文化区域:是指在地理空间上不同区域中分布的特定的文化现象。(用地理区域划分文化分布)文化模式:就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研究文化模式可以获得对社会文化的总体认识。(特殊文化模式{饮食习惯、栖息地、运输交通、服装、工具等}和普通文化模式{文化模式就其基本结构而言共同的东西,在不同文化模式中都可以发现这九种素材:语言、艺术、神话与科学知识、宗教活动、家庭与社会制度、财产、政府、战争})(三)、文化的功能认同功能: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规范功能: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影响、指导、规定着社会成员的社会生活与行为方式整合功能: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教育与教化功能:文化塑造着社会人(人的社会化过程实质是文化的内化)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评价文化模式的两种倾向: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这两种文化评价倾向都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但走到极端都是错误的,因为文化既有可以比较的一面,也有不可比较的一面)文化中心主义:亦称种族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民族的社会成员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等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文化的,常常敌视和怀疑为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模式。它是一种极端的自我文化优越感,是一种文化蔑视和排斥。是率先发达起来或进步程度较高的民族或群体的通病。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从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他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观点: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坚持这一态度,要求一种文化中的社会成员既对自身文化充满自信,又对其他文化保持尊重,以开放包容、不断进取的姿态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这就是文化自信的品格。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又“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势,既不是“文化回归”,也不是“全盘西化”或“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