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训练题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1页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训练题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2页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训练题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3页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训练题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4页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训练题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一、选择题1.下表是古代我国县级政区分等标准表(节选)秦汉大县万户以上小县万户以下北周一等(7000户以上)二等(1500户以上)三等(1000户以上)四等(500户以上)唐(开元)上等(6000户以上)中等(3000户以上)中下等(3000户以下)下等(1000户以下)宋代望县(4000户以上)上县(2000户以上)中县(1000户以上)下县(1000户以下)明代上县(粮10万石以下)中县(粮6万石以下)下县(粮3万石以下)据表可得出我国古代()A.中央对基层管理存在“困惑”B.政府对人口的控制逐渐松弛C.呈现县域面积不断减小的趋势D.经济发展程度决定基层管理2.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一方面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给老人、残疾人提供社会救济,另一方面制订了一个大规模的公共工程计划来吸收无职业者。这些措施的意图是()A.调节工业生产 B.稳定金融秩序C.减少耕种面积 D.维护社会稳定3.在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中,社会公正这一概念始终包含着两重含义,彼此相辅相成:一是机会的平等,即制度的平等问题;二是国家保护人的转移支付,即再分配作用问题。结合右图,下列对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A.实施社会福利,实现了社会平等B.“保护人的转移支付”是为了缓解贫困C.福利制度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D.国家福利就是保障就业和收入4.当代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巴尔指出,福利国家有其自身的价值,同时也是反对市场价值的一种手段,因为它能阻止过分不平等造成的社会风险与政治风险。而早在1943年,丘吉尔就宣布“对于任何一个社群来说,没有比让婴儿喝上牛奶更好的投资了。”据此可知()A.完善的福利制度是英国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举措B.市场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遭到西方国家的抛弃C.福利制度推动英国政府加大经济上的投资D.福利国家制度兼具人本价值和政治意义5.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皆秦制也。”《晋书·职官志》记载:“县五百户以上皆置乡;三千以上,置二乡;五千以上,置三乡;万以上,置四乡,乡置啬夫一人。乡户不满千以下,置治书吏一人,千人以上,置吏一人,佐二”。从这些材料中可以看出()A.“皇权不下县”说法确实是错误的B.“皇帝无为而天下治”的治理模式C.乡绅阶层已成为乡村的主导性力量D.“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状况6.抄劄(通“札”)制度是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有别于税账、丁账等不计妇女的做法,抄劄的对象包含男女老幼,并按家业分等。赈灾时户等越高所获救助越少,中产以上家庭不仅“不系赈救”,且要出粮帮助赈济灾民。材料体现了宋代 ()A.奉行善政养民的执政理念B.扩大丁税的征收范围C.固化儒家伦理的尊卑等级D.建立健全的户籍制度7.隋朝的户籍法规定:有家室的丁男,每年服徭役20日,缴纳租粟3石,调绢2丈、绵3两等;地方官员每年要亲自实地查验户口、年龄、疾状(健康状况)。隋朝政府制定此户籍法的主要目的是()A.保障农业劳动力充足 B.强化君主专制集权C.防止小农经济破产 D.保障徭役赋税征收8.商鞅变法时建立的乡村基层组织即乡里什伍制,后世王朝大多得以保留或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如汉代的什伍组织、唐代的邻保制度、宋代的保甲制、明代的里甲制等。这体现了中国古代()A.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 B.政治制度的延续与变迁C.基层自治意识的增强 D.历代王朝缺乏创新精神9.中国古代灾害的发生十分频繁,“三岁而一饥,六岁而一衰,十二岁一荒”。下表所示为我国古代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频率统计情况。为此,历代封建王朝()朝代秦汉唐宋元明清次数375次493次874次513次5105次5344次频率0.85次/年1.7次/年2.7次/年5.31次/年18.5次/年19.9次/年A.加强对人口和户籍的控制 B.强化君主专制以稳定社会秩序C.重视基层治理和社会救济 D.调控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10.新加坡的基层治理采取的是政府机构、民选的国会议员、市镇理事会、社区基层组织、慈善团体和居民多元合作的社区治理机制和模式,致力于共同推进新加坡的社区发展。新加坡的社区管理模式()A.秉承西方代议制民主原则 B.依托于参与主体的多元性C.突出国家政府的核心地位 D.注重不同族群的文化融合11.二战以后,受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的西欧各国纷纷行动起来,打造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社会工作的“三驾马车”。这表明西欧各国致力于()A.提倡“新经济” B.发展社会主义C.建立福利国家 D.实施计划经济12.据《国民收入与支出》统计:1951—1982年,英国社会福利支出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7倍,而国内生产总值只增长近1倍,同期社会福利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4.4%跃升为29.4%。材料反映了英国社会福利的变化()A.促进了国民经济高速增长 B.改善了普通民众生活水平C.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D.冲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的宗族慈善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分散在各个家族中的祭田、族田、贡士庄等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族慈善到了宋朝有显著的发展。当时社会贫富贵贱之分日显频繁,由贱入贵的士大夫或经过漫长的卧薪尝胆,或经过数代人乃至众乡亲的节俭共助,他们早已深感入仕的来之不易,故多怀有对家族或乡井的报恩之念。宋代的许多大家族发展出了多种宗族慈善的形式,如义庄、义田、义塾等。他们通过此类义举,在“睦族敬宗”的旗号下,对族内成员在生养、学业、贫病和婚丧嫁娶等方面遭遇困难时加以救济。 ——《中国慈善发展历史》材料二德国于1863年颁布了《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准则》,1884年颁布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再加上20世纪初颁布实施的其他医疗、工伤、失业等法律,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1941年贝弗里奇设计的社会保障计划涵盖了养老、疾病、残疾、死亡、工伤、失业、妇女、儿童等八大保险项目,此后瑞典发展了这些思想,对公民实行全民性的普遍保障和广泛优厚的公共津贴,而被称为“福利国家的橱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贝弗里奇报告成为战后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里程碑,也为后来社会保障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胡继晔《追寻中西方社保文化的起源和发展》(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社会保障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近代西方社会保障与古代中国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原因。(10分)(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社会保障发展的趋势。(8分)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一、选择题1.下表是古代我国县级政区分等标准表(节选)秦汉大县万户以上小县万户以下北周一等(7000户以上)二等(1500户以上)三等(1000户以上)四等(500户以上)唐(开元)上等(6000户以上)中等(3000户以上)中下等(3000户以下)下等(1000户以下)宋代望县(4000户以上)上县(2000户以上)中县(1000户以上)下县(1000户以下)明代上县(粮10万石以下)中县(粮6万石以下)下县(粮3万石以下)据表可得出我国古代()A.中央对基层管理存在“困惑”B.政府对人口的控制逐渐松弛C.呈现县域面积不断减小的趋势D.经济发展程度决定基层管理【解析】选B。由古代我国县级政区分等标准看出,对县级政区的分等标准逐渐降低,说明政府对人口的控制逐渐松弛,故B正确;材料体现出政府对人口的控制逐渐松弛,无法体现“中央对基层管理存在′困惑′”,排除A;材料只有对县级政区分等的户数和粮食产量标准,无法体现县域面积标准,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对县级政区的分等标准,无法体现经济发展程度决定基层管理,排除D。2.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一方面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给老人、残疾人提供社会救济,另一方面制订了一个大规模的公共工程计划来吸收无职业者。这些措施的意图是()A.调节工业生产 B.稳定金融秩序C.减少耕种面积 D.维护社会稳定【解析】选D。材料中论述的是社会救济问题以及以工代赈,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社会就业,稳定了社会秩序,缓和了工人阶级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社会救济措施,不是调节工业和稳定金融措施,故A和B错误;减少耕种面积属于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措施,故C错误。3.在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中,社会公正这一概念始终包含着两重含义,彼此相辅相成:一是机会的平等,即制度的平等问题;二是国家保护人的转移支付,即再分配作用问题。结合右图,下列对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A.实施社会福利,实现了社会平等B.“保护人的转移支付”是为了缓解贫困C.福利制度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D.国家福利就是保障就业和收入【解析】选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从缓解社会矛盾等角度,提出建立“福利国家”的主张;实施社会福利并不是实现了社会平等;福利制度助长了人的惰性心理;国家福利与保障就业和收入不能画等号,A、C、D均不正确。社会福利的核心是为了缓解贫困,B符合题意。4.当代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巴尔指出,福利国家有其自身的价值,同时也是反对市场价值的一种手段,因为它能阻止过分不平等造成的社会风险与政治风险。而早在1943年,丘吉尔就宣布“对于任何一个社群来说,没有比让婴儿喝上牛奶更好的投资了。”据此可知()A.完善的福利制度是英国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举措B.市场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遭到西方国家的抛弃C.福利制度推动英国政府加大经济上的投资D.福利国家制度兼具人本价值和政治意义【解析】选D。“它能阻止过分不平等造成的社会风险与政治风险”“对于任何一个社群来说,没有比让婴儿喝上牛奶更好的投资了”体现了福利国家制度的政治意义和对人的关注,故D正确。福利制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建立的,故A错误。福利制度是“混合经济”,是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并非抛弃市场经济,故B错误。福利制度推动英国政府在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方面的支出,而非加大经济上的投资,故C错误。故选D。5.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皆秦制也。”《晋书·职官志》记载:“县五百户以上皆置乡;三千以上,置二乡;五千以上,置三乡;万以上,置四乡,乡置啬夫一人。乡户不满千以下,置治书吏一人,千人以上,置吏一人,佐二”。从这些材料中可以看出()A.“皇权不下县”说法确实是错误的B.“皇帝无为而天下治”的治理模式C.乡绅阶层已成为乡村的主导性力量D.“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状况【解析】选A。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地方设置亭长、乡长等,地方的长官由中央任命,根据《晋书·职官志》的相关记载在地方设置官员进行管理,可见当时地方受中央管辖,所以“皇权不下县”说法确实是错误的;B材料中没有体现皇帝的无为而治模式,故B错误;C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没有涉及乡绅阶层成为乡村的主导力量,故C错误;D“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体现的是地方统治以宗族为主,而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对方的管理,不是宗族管理,故D错误。6.抄劄(通“札”)制度是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有别于税账、丁账等不计妇女的做法,抄劄的对象包含男女老幼,并按家业分等。赈灾时户等越高所获救助越少,中产以上家庭不仅“不系赈救”,且要出粮帮助赈济灾民。材料体现了宋代 ()A.奉行善政养民的执政理念B.扩大丁税的征收范围C.固化儒家伦理的尊卑等级D.建立健全的户籍制度【解析】选A。依据材料可知,抄劄制度为国家和各类官府救助民众提供了依据,带有一定的“养民”色彩,使无助的直接生产者在灾害发生时获得国家的特别赈济,既是切实保障他们基本生活的人道主义善政,也最大程度地保障了社会延续和再生产对劳动力的基本需要,所以这体现了宋代奉行善政养民的执政理念,因此A正确。B错误,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宋代赈灾按照户等的贫富情况分类对待,并未涉及征税问题;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宋代赈灾按照户等的贫富情况分类对待,与强调尊卑等级的儒家伦理观念无关;D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宋代赈济灾民按照户等的贫富情况分类对待,没有体现建立健全的户籍管理制度。7.隋朝的户籍法规定:有家室的丁男,每年服徭役20日,缴纳租粟3石,调绢2丈、绵3两等;地方官员每年要亲自实地查验户口、年龄、疾状(健康状况)。隋朝政府制定此户籍法的主要目的是()A.保障农业劳动力充足 B.强化君主专制集权C.防止小农经济破产 D.保障徭役赋税征收【解析】隋朝政府明确规定了百姓的赋税徭役量,而且要求地方官员核验,此举主要的目的是保障赋税徭役征收,进而维护统治,故D项正确。8.商鞅变法时建立的乡村基层组织即乡里什伍制,后世王朝大多得以保留或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如汉代的什伍组织、唐代的邻保制度、宋代的保甲制、明代的里甲制等。这体现了中国古代()A.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 B.政治制度的延续与变迁C.基层自治意识的增强 D.历代王朝缺乏创新精神【解析】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虽然名称不同,但都是为了加强对基层民众的控制而设的,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延续与变迁,故B项正确;材料只体现出政治制度的规范,没有反映出道德的教化,与礼的治国理念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非地方的自治,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历朝政府注重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并非缺乏创新精神,排除D项。9.中国古代灾害的发生十分频繁,“三岁而一饥,六岁而一衰,十二岁一荒”。下表所示为我国古代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频率统计情况。为此,历代封建王朝()朝代秦汉唐宋元明清次数375次493次874次513次5105次5344次频率0.85次/年1.7次/年2.7次/年5.31次/年18.5次/年19.9次/年A.加强对人口和户籍的控制 B.强化君主专制以稳定社会秩序C.重视基层治理和社会救济 D.调控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秦汉到清朝,自然灾害发生次数越来越多,频率越来越高,为此,历代封建王朝重视基层治理和社会救济以应对灾害,故C项正确;对人口和户籍的控制显然不是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排除A项;强化君主专制与应对自然灾害的发生无关,排除B项;自然灾害的发生与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无关,排除D项。10.新加坡的基层治理采取的是政府机构、民选的国会议员、市镇理事会、社区基层组织、慈善团体和居民多元合作的社区治理机制和模式,致力于共同推进新加坡的社区发展。新加坡的社区管理模式()A.秉承西方代议制民主原则 B.依托于参与主体的多元性C.突出国家政府的核心地位 D.注重不同族群的文化融合【解析】根据材料“采取的是政府机构、民选的国会议员、市镇理事会、社区基层组织、慈善团体和居民多元合作的社区治理机制和模式”可知,新加坡的社区管理模式参与主体多元化,故B项正确。11.二战以后,受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的西欧各国纷纷行动起来,打造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社会工作的“三驾马车”。这表明西欧各国致力于()A.提倡“新经济” B.发展社会主义C.建立福利国家 D.实施计划经济【解析】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社会矛盾,建立福利国家制度,进行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故C项正确。12.据《国民收入与支出》统计:1951—1982年,英国社会福利支出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7倍,而国内生产总值只增长近1倍,同期社会福利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4.4%跃升为29.4%。材料反映了英国社会福利的变化()A.促进了国民经济高速增长 B.改善了普通民众生活水平C.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D.冲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秩序【解析】材料“社会福利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4.4%跃升为29.4%”说明英国政府在社会福利的投入大大增加,社会福利投入的增加显然有利于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故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的宗族慈善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分散在各个家族中的祭田、族田、贡士庄等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族慈善到了宋朝有显著的发展。当时社会贫富贵贱之分日显频繁,由贱入贵的士大夫或经过漫长的卧薪尝胆,或经过数代人乃至众乡亲的节俭共助,他们早已深感入仕的来之不易,故多怀有对家族或乡井的报恩之念。宋代的许多大家族发展出了多种宗族慈善的形式,如义庄、义田、义塾等。他们通过此类义举,在“睦族敬宗”的旗号下,对族内成员在生养、学业、贫病和婚丧嫁娶等方面遭遇困难时加以救济。 ——《中国慈善发展历史》材料二德国于1863年颁布了《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准则》,1884年颁布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再加上20世纪初颁布实施的其他医疗、工伤、失业等法律,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1941年贝弗里奇设计的社会保障计划涵盖了养老、疾病、残疾、死亡、工伤、失业、妇女、儿童等八大保险项目,此后瑞典发展了这些思想,对公民实行全民性的普遍保障和广泛优厚的公共津贴,而被称为“福利国家的橱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贝弗里奇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