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1页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2页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3页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4页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2023·全国甲卷]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2.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3.北宋四川地区通行的铁钱体重值小。大铁钱每十贯重120斤,小铁钱每十贯重65斤。买一匹绢,需用两万个小铁钱,重量达130斤,得用车载驴驮,极为不便。于是开始出现()A.飞钱B.柜坊C.票号D.交子4.[2023·福州市一模]明朝福建巡抚许孚远认为,“彼其贸易往来,籴谷他处以有余济不足,皆小民生养所需,不可因刖而废屦者也。不若明开市舶之禁,收其权而归之上,有所予而有所夺,则民之冒死越贩者,固将不禁而自止”。由此可知,他主张()A.合理引导来华外商的行为B.支持和发展私人海外贸易C.设官方机构管理对外贸易D.开海贸易以促进国计民生5.[2023·广东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材料结论A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的青铜器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B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C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D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镞(箭头)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6.汉代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在省吃俭用的情况下,“三年耕,才有一年之蓄”。同时据记载,汉代实行全国皆兵,男子20岁成丁,可以独立耕种和服役,但要到23岁才开始服兵役,期限一年。这反映了汉代()A.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尚未形成B.制度蕴含经济和道德的考量C.边疆不稳、战事频繁D.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7.《唐六典》载,“凡营军器,皆镌题年月及工人姓名,辨其名物,而阅其虚实”;司马光曰,“其百工在官者,亦当择人而监之。以功致为上,华靡为下,物勒工名,谨考其良苦而诛赏之”。唐宋推行的“物勒工名”,是为了()A.加强对民营手工业的监管B.面向市场,获取垄断利润C.提高官营手工业产品的质量D.提倡实用,反对奢靡浪费8.(2023·广东名校联盟联考)宋朝之前,棉花种植主要在边疆地区。北宋建立后,棉花种植由南向北植移。在福建、广东一带盛行;南宋时,植棉区已经逐渐推广到了长江和淮河流域,并且棉纺织业逐渐兴盛。这一变化()A.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B.有利于缓和植棉区的人地矛盾C.加速了城市市坊制度的崩溃D.得益于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9.(2023·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联考)嘉兴的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民可七千余家,不务耕绩”。濮院镇人“以机为田、以梭为耒”,而吴江的盛泽、黄溪的居民更是“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治丝”。这表明,明朝江南的某些城镇()A.以织棉为生的机户不断增加B.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C.经济作物生产的日益专业化D.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10.《荀子·富国篇》记载:“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氾胜之书》倡导“教民粪种,负水浇稼”;农谚“小籽作物靠精耕,粗糙悬虚无收成”。这些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重视()A.精选良种 B.精耕细作C.耕织结合 D.兴修水利11.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该变化说明()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B.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C.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D.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12.(2023·四省名校大联考)史载,330年,晋成帝开始度田收税,规定每亩税米三升。哀帝继位之后减少田租,每亩税米二升。太元年间,鉴于“咸康初年计算税米,五十多万斛收不上来”的情况,规定按人丁收税米。这一变化从侧面反映了()A.赋役沉重导致农民抗交B.按丁收税成为历史必然趋势C.大官僚大地主势力强大D.税制变化加重了地主的负担二、综合题13.[2023·福建漳州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就明确论述:“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连。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他在《资本论》第1卷中又明确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为主题,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2023·全国甲卷]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唐以后,随着坊市制和宵禁制度的松弛,夜市这一经济形态才在夹缝中逐渐萌芽。到了北宋时期,坊市制终于成为过去,这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造就了夜市的产生。历史上夜市的真正开放并形成规模是在宋代。据《宋代商业史研究》载: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四月十三,太祖赵匡胤下令开封府:“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所以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B项正确;玉米在1531年最早传到广西,红薯进入中国约在1593年,而北宋的存续时间是960年~1127年,排除A项;中国历史上大量使用银子做货币开始于明朝中期,此时欧洲殖民者携带大量白银从美洲来到中国沿海,这些银子的涌入才让中国市场上白银的储量达到了可以支持日常交易的地步,排除C项;宋朝仁宗之时规定不准一般人身着黄色为底色和配图花样,排除D项。故选B项。2.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材料强调的是清朝租佃经济的发展,说明当时个体农耕仍然是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C符合题意;明清时期的土地所有权仍然在地主手里,A排除;材料未涉及农业的生产利润问题,B排除;材料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D排除。3.北宋四川地区通行的铁钱体重值小。大铁钱每十贯重120斤,小铁钱每十贯重65斤。买一匹绢,需用两万个小铁钱,重量达130斤,得用车载驴驮,极为不便。于是开始出现()A.飞钱B.柜坊C.票号D.交子飞钱是唐宋的汇兑券,本身不介入流通,不行使货币的职能,故排除A项;柜坊是唐代专营钱币存放与借贷的机构,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排除B项;票号又叫票庄或汇兑庄,是一种专门经营汇兑业务的金融机构,兴盛于清朝,排除C项;材料反映宋代四川地区出现交子的背景,故选D项。4.[2023·福州市一模]明朝福建巡抚许孚远认为,“彼其贸易往来,籴谷他处以有余济不足,皆小民生养所需,不可因刖而废屦者也。不若明开市舶之禁,收其权而归之上,有所予而有所夺,则民之冒死越贩者,固将不禁而自止”。由此可知,他主张()A.合理引导来华外商的行为B.支持和发展私人海外贸易C.设官方机构管理对外贸易D.开海贸易以促进国计民生根据“彼其贸易往来,籴谷他处以有余济不足,皆小民生养所需,不可因刖而废屦者也。不若明开市舶之禁,收其权而归之上,有所予而有所夺,则民之冒死越贩者,固将不禁而自止”可得出材料强调开海有利于沿海居民的生活,而海禁则会让民众违法走私,因此他主张开海贸易以促进国计民生,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外商,排除A项;他并不是主张支持私人海外贸易,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5.[2022·广东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材料结论A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的青铜器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B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C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D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镞(箭头)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根据材料可知,B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说明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B项正确;A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的青铜器可能是通过贸易等其他方式传入当地的,不一定属于商朝的统治范围,排除A项;C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说明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晚于东周,排除C项;D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镞(箭头)不代表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排除D项。6.汉代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在省吃俭用的情况下,“三年耕,才有一年之蓄”。同时据记载,汉代实行全国皆兵,男子20岁成丁,可以独立耕种和服役,但要到23岁才开始服兵役,期限一年。这反映了汉代()A.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尚未形成B.制度蕴含经济和道德的考量C.边疆不稳、战事频繁D.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B7.《唐六典》载,“凡营军器,皆镌题年月及工人姓名,辨其名物,而阅其虚实”;司马光曰,“其百工在官者,亦当择人而监之。以功致为上,华靡为下,物勒工名,谨考其良苦而诛赏之”。唐宋推行的“物勒工名”,是为了()A.加强对民营手工业的监管B.面向市场,获取垄断利润C.提高官营手工业产品的质量D.提倡实用,反对奢靡浪费【解析】唐宋推行的“物勒工名”,记录下工人姓名,以“阅其虚实”“监之”“诛赏之”,促使工匠提高官营手工业产品的质量,故C正确。材料中“其百工在官者”,反映出官营手工业产品的状况,与民营手工业无关,故排除A;官营手工业产品不投入市场,与面向市场无关,故排除B;“功致为上,华靡为下”,提倡产品实用,与“物勒工名”无关,故排除D。8.(2023·广东名校联盟联考)宋朝之前,棉花种植主要在边疆地区。北宋建立后,棉花种植由南向北植移。在福建、广东一带盛行;南宋时,植棉区已经逐渐推广到了长江和淮河流域,并且棉纺织业逐渐兴盛。这一变化()A.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B.有利于缓和植棉区的人地矛盾C.加速了城市市坊制度的崩溃D.得益于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解析】题干材料中主要讲的是棉花种植的范围扩大,棉纺织业的兴起发展,为广大植棉区人民创造了新的谋生途径,有利于缓解当时植棉区的人地矛盾,故选B项;宋代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南方,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市坊制度的崩溃主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而题干材料主要涉及棉花种植的范围扩大,两者无必然关联,排除C项;黄道婆生活在元代,与题干时间宋代不符,排除D项。9.(2023·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联考)嘉兴的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民可七千余家,不务耕绩”。濮院镇人“以机为田、以梭为耒”,而吴江的盛泽、黄溪的居民更是“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治丝”。这表明,明朝江南的某些城镇()A.以织棉为生的机户不断增加B.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C.经济作物生产的日益专业化D.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解析】根据嘉兴的王江泾镇以织绸居多,百姓不务耕作,吴江的盛泽、黄溪的居民更是追求绫绸之利等信息可知,明朝江南的某些城镇中丝织业从纺织业中逐渐分离出来,这表明明朝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故选B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织丝,而不是织棉,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手工业生产,而不是经济作物的生产,排除C项;材料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且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是在近代时期,排除D项。10.《荀子·富国篇》记载:“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氾胜之书》倡导“教民粪种,负水浇稼”;农谚“小籽作物靠精耕,粗糙悬虚无收成”。这些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重视()A.精选良种 B.精耕细作C.耕织结合 D.兴修水利【解析】善于治理土地,教民施肥浇灌,反映中国古代对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重视,故选B项;“人善治之”“教民粪种,负水浇稼”“小籽作物靠精耕”都是关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与农作物选种无关,排除A项;“人善治之”“教民粪种,负水浇稼”“小籽作物靠精耕”都是关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与“织”无关,排除C项;“人善治之”“教民粪种,负水浇稼”“小籽作物靠精耕”都是关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未涉及兴修水利,排除D项。11.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该变化说明()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B.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C.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D.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到了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这一变化说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故选B项。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无法体现宗法血缘关系的变化,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并未出现专制皇权,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了战国时期生产关系的变化,无法体现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故D项错误。12.(2023·四省名校大联考)史载,330年,晋成帝开始度田收税,规定每亩税米三升。哀帝继位之后减少田租,每亩税米二升。太元年间,鉴于“咸康初年计算税米,五十多万斛收不上来”的情况,规定按人丁收税米。这一变化从侧面反映了()A.赋役沉重导致农民抗交B.按丁收税成为历史必然趋势C.大官僚大地主势力强大D.税制变化加重了地主的负担【解析】据材料哀帝时减少田租后仍出现“……五十多万斛收不上来”的情况可推知,当时缴纳田亩税的土地数量减少,说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官僚大地主势力强大,故选C项;据材料“哀帝继位之后减少田租”可知,田亩税收不上来的主要原因并非在于赋役沉重,排除A项;据材料“鉴于……的情况,规定按人丁收税米”可知,按丁收税是出于当时的特殊情况,并非历史必然趋势,排除B项;据材料“减少田租”可知,税收降低,应是减轻了地主的负担而非加重,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