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全套课件_第1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全套课件_第2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全套课件_第3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全套课件_第4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全套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心理健康全套精品优质课件*第一章绪论注意事项

1.遵守教学纪律,按时上课,认真听课

2.考核:总评成绩=30%

平时成绩(出勤、听课、作业、期中考成绩等+70%期末考成绩)

重过程、也重结果

3.缺课1/3课时不得参加期末考试

4.欢迎提建议参考书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

张满堂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6年

2.《追求阳光心态》

孙东东著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4年1.请记住自己的序号,写在书的扉页上或记在手机里。

2.上课时请带一些信笺纸,做活动或课堂作业要用。“世界上最浩瀚的是海洋,比海洋还要浩瀚的是天空,比天空还要浩瀚的是人的心灵。”

——雨果

“生命是美丽的,对人来说,美不可能与健康分开。”

——车尔尼雪夫斯基

“一切的成就和财富,都始于健康的心理。一切发展和进步,也离不开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是个性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孩子顺利成长的源泉。教育的确很贵,无知代价更高”

——

家庭教育工作者

何学民

“努力自我完善,人人都可获得健康的心理。”

——

心理学工作者

培养健全心理,坦然面对人生讨论:

为什么来自同一个城市,同样的考分,家庭经济状况相似,到了大学后有人如鱼得水,有人却感到事事总不如意,个别同学甚至读不下去。请问:你看了此图片的第一感受?

为什么同样的一幅图片,人们有不同的感受呢?再比如:春天春暖花开,人们纷纷踏春赏花,可也有人看花落泪、对景伤悲。林黛玉:

“花谢花飞花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刀霜剑严相逼”

“试看春残花渐落,

便是红颜老死时”。我们再看一个小故事:

雨后,一只蜘蛛艰难的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太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

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于是------

第二个人看到了他说:“这只蜘蛛真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过去呢?我以后可不能像他那样蠢。”于是-----

第三个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于是-----

假如假如马家爵的同学并不冤枉他作弊,并且不会让马感到伤心、自卑的话?

假如他能以宽容的心对待同学打扑克时所说的他认为瞧不起他的话,丢掉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

马将近4年都过来了,假如他再克制一些?

假如马有一些心理保健的知识,能进行心理自我调节,把心中的委屈向他人说一说?

总之:如果马家爵的心理素质高一些,将会又是什么的结果?

对全国近3000名大、中学生调查发现,

2.73%的学生“做事情容易紧张”;

55.92%的学生“对一些小事情过分担忧”;

47.41%的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太冷漠”;

67.26%的学生“在心情不舒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述”;

48.63%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感到有些吃不消”。

有学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已超过生理疾病的危害。因此,开展心理保健工作,提高人们心理素质,已成为人类不得不重视的大问题。

心理学专家对16472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

在初中阶段,存在中度心理行为问题的占14.2%;存在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占2.9%;

在高中阶段,存在中度心理行为问题的占14.8%;存在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占2.5%。

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宣言中就对健康做了如下定义:

“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无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1989年,该组织又在健康的定义中增加了道德健康的内容,使其更加全面。

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又要有健康的心理,好比“人”字的一撇一捺,二者缺一不可。

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做一个大写的:

(二)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以有效的、正常平稳的心理活动,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自然环境及自我环境具有良好适应能力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的人是往往已经找到生命的意义和目的,他们能委身(献身)于一些在个人以外的事情。

概括说来,心理健康包括两方面:

一是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适应环境;

二是能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

心理健康就其本质而言,指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在生理(大脑)机能正常前提下,能妥善处理和适应,不断向社会所要求的精神文明程度渐次发展的过程和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

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

一个相对比较的概念

一个整体全面的概念

具体看来,心理健康含义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含义:

一是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能力;

二是能妥善处理与他人及社会环境之间关系,能够作为社会成员在其中发挥应有作用;

三是具有相对性、整体性的动态发展过程。

(三)心理健康标准

1、智能良好

(1)两个精神:

科学精神:做事

科学精神的基础,是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

人文精神:做人

(2)四种能力: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善于协调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

喜不狂、忧不绝、

胜不骄、败不馁、

谦不卑、

自尊、自重、自爱。

心理健康的人是:

★能控制自己的人——有意志、毅力,能自律;

★遇事看得开的人——灵活、变通,适应性强;

★情绪平和的人——情绪稳定;

★懂得爱和被爱的人——与别人共情。

3.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

★目的性要合理:大学条件不尽如人意、克服困难。

★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和心态:成绩、经济条件,不盲目攀比。

★培养自己的坚强性和自觉性。

4.自我意识客观

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地、客观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

5.个性完整和谐

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作为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平衡地表现和发展。

6.人际关系和谐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7.社会适应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能面对现实、正视现实,接受现实,(随遇而安的人——自我满足);

能主动地适应环境,善于调整自己对现实的期待和态度,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而不是逃避现实。

8.人生态度积极

心理健康的人热爱生活,珍惜生活,乐于工作,积极投身于生活和工作,并在生活和工作中尽情享受人生乐趣,而不会认为是重负。

善于积累信息,为己所用心理健康的人是:

做事有目标的人——有动机,有抱负;

爱说爱笑的人——心情好,有幽默感;

9.行为表现规范

不违反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约束,能与社会协调一致。

10、心理年龄

符合年龄特征

二、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

(一)大学生

心理卫生问题产生的原因

1.心理冲突

心理冲突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方向的动机、欲望、态度、情绪、目标和反应同时出现,在人们内心进行争斗,既无法抛弃任何一方也无法把两者协调统一起来而引起的紧张状态。心理冲突是出现心理失衡的重要原因,也是产生挫折感的主要来源。

心理冲突的形式

(1)双趋式冲突

(2)双避式冲突

(3)趋避式冲突

(4)双趋双避式冲突

2.压抑与创伤

压抑,属于一种无意识的活动。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所讲的“克制”。

一般意义上的“克制”,是自觉的、有意识的,个体是在用道理、用理智说服自己,使自己的情绪得到控制。

而压抑则不同,它是在不自觉的过程中,把一些令人难以接受的思想、感情或冲动,从自己的意识领域中排除出去,个体会认为,自己从来就没有这种想法或冲动。压抑这一过程本身,往往不被个体所意识。

3.躯体健康的影响

4.应激: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

所谓应激,是指个体在遭受外界刺激后,机体组织或器官产生的一系列改变。如果某一个体总是处理不好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应激,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身心健康就会受到极大的影

响。

生活事件,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式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冲突

1.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1)理想的大学与现实的大学不符的冲突

(2)学习的期望与现实处境的冲突

(3)过分苛求而产生的冲突

(4)职业选择的冲突

2.与学习有关的冲突

(1)专业学习的冲突

(2)学习与交友的冲突

(3)价值观的冲突

3.情绪与理智的冲突

4.独立与依赖的冲突

5.乐群与防范的冲突

6.求知与识短的冲突

7.自尊与自卑的冲突

8.竞争与求稳的冲突

9.追求与安逸的冲突

10.性冲动与性压抑的冲突

(三)大学生常见的

心理卫生问题

1.入学适应问题

2.学习上的心理卫生问题

3.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卫生问题

4.恋爱与性心理卫生问题

5.与自我有关的心理卫生问题

(四)大学生常见的

心理障碍

1.神经症

(1)焦虑症

患有焦虑症的人,常感到无明显原因、无明确对象、游移不定、范围广泛的紧张不安.经常提心吊胆,却又说不出具体原因。患者过分关心周围事物,注意力难以集中,从而使工作和学习效率明显下降。

(2)忧郁症

忧郁症是大学生中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悲伤、绝望、孤独、自卑、自责等,把外界的一切都看成“灰暗色”的。

忧郁症的克服,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学会将自己的忧伤、痛苦以恰当的方式宣泄出来,以减轻心理上的压力。

二是多与其他同学交往,尝试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开阔视野。

三是有意识地参加一些实实在在的活动,如体育锻炼、娱乐活动等,将自己从苦恼中解脱出来。

(3)强迫症

强迫症是指患者在主观上感到某种不可抗拒和被迫无奈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存在。患有强迫症的人,明知某种行为或观念不合理,但却无法摆脱,因而非常痛苦。

(4)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也是大学生中极为常见的心理障碍。它的特点是容易兴奋,迅速疲倦,并常常伴有各种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引起神经衰弱的原因,是长期存在的某些精神因素引起大脑机能活动的过度紧张,使精神活动的能力减弱。有易感素质和不良性格特征的人,更易患神经衰弱。

2.人格障碍

(1)偏执型人格障碍

这类人格障碍的特点是主观、固执,敏感多疑,心胸狭隘,报复心强。一方面,骄傲自大,自命不凡,总认为自己怀才不遇,自我评价甚高;另一方面,在遇到挫折失败时,又过

分敏感,怪罪他人,推诿客观,很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与争执。

(2)情感型人格障碍

抑郁型人格多表现为情绪抑郁,多愁善感,精神不振,少言寡语,看任何事都会从悲观的角度出发,无法体验明快的心情。

躁狂型人格则与此相反,多表现为情绪高涨,急躁、热情,有很多设想,但却有始无终。终日兴高采烈,雄心勃勃,过于乐观,常常表现出无端的欣喜。

躁郁型人格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有周期性的起伏波动,时而情绪高涨,对一切都表现出极大兴趣,很是兴奋;时而情绪低沉,一落千丈,完全表现出抑郁型的特点,心情灰色,干什么都没有兴趣。这种波动的程度、持续时间及周期都因人而异。

(3)分裂型人格障碍

分裂,主要是指这类人的人格在情感、意志、行为上的不一致。主要表现为内倾、孤僻,言语怪异,不爱交往,不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常常耽于幻想之中,也可能沉溺于钻研某些纯理论性问题。

3.适应障碍

——失落、冷漠、自杀

失落感,主要是指人对某一事件前后自身感受、评价的强烈反差而形成的一种内心体验。

冷漠感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常觉得“干什么都没兴趣”、“干什么都没劲”,似乎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值得自己去为之努力的事。进一步分析,这种现象其实是对自己的存在缺乏一种自觉性,不知自己该干什么,为什么活着。

失落与冷漠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目标的丧失。

严格地讲,自杀不是一种心理疾病,它是人在受挫折之后的紧张状态下产生的一种自毁行为。

心理疾病的确诊是十分困难的,不要盲目进行自我诊断,自我定论。看见书上写了一些症状,就往自己身上套,这种做法是极为有害的。如果真的发现自己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应去请教专家或医生。

三、心理健康的维护

(一)学会心理保健

心理保健是指对心理健康的维护和增进。其主要目的是教育人们保持和增进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积极预防和治疗心理疾患,矫正问题行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心理保健的意义:

有利于身心健康

有利于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二)心理健康维护的

基本方法

自助、求助1.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知识。通过教育与自我教育,了解心理卫生知识,就等于拿到了通往健康心理的钥匙,在必要时可以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

2.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

这包括学习负担要适量,既不减轻也不添压。生活节奏要合理,有张有弛,注意保护大脑,不忽视用脑卫生。

3.保持健康的乐观情绪。

学会合理宣泄,自我疏导和排解,还可学会转移、幽默等方式,摆脱窘困场面,消除身心痛苦,放松紧张情绪,调节并保持心理健康。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会真爱,助人为乐,尊重理解他人,宽容关怀别人,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5.树立符合实际的奋斗目标。

不对自己过分苛求,把奋斗目标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使自己经过艰苦努力,最终实现这一目标,从而获取成功的经验。不盲目地处处与人竞争,以避免过度紧张。

6.培养自娱的兴趣爱好。

一个人能注意培养和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进行各方面自我娱乐活动,就可以在寂寞、孤独、烦闷、忧郁时,通过自娱来驱解心境的压抑,从而促进心理健康。

谢谢大学生心理健康全套精品优质课件*

第二章健全人格的塑造“人,要认识自己”

——古希腊的阿波罗神殿一个人的悲剧,往往是个性造成,一个家庭的悲剧,更往往是个性的产物。

——柏扬

知识探索

一、解析人格

人格,一个神秘而又随处可见的、使用广泛的词,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

伦理学的观点:在中国泛道德的传统文化背景下,“人格”一词一直带有浓郁的伦理色彩,主要指一个人的品格、品质、格调、境界、道德水平以及尊严等,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伟大的人格,形成了崇高的举止,不为自己活,也不为自己死”。

法学的观点:法学界认为人格是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资格。

日常生活中的观点:平时,人们往往把人格等同于人的尊严或做人的原则。

心理学的观点: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借用“人格(personality)”一词来指称人的心貌,也就是人格。

在心理学界,一般把人格和个性作为同义词使用,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可划分为

人格倾向、

人格特征、

自我意识三部分。

人格倾向是决定个人对客观事物采取何种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

人格特征是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包括气质、能力、性格等;

什么是气质

气质是不以人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表现为心理活动发生的强度(如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

心理活动的速度和稳定性(如知觉的速度、思维的灵活程度、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

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心理活动指向外部现实还是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等动力方面的特点。

气质具有

♣天赋性

♣稳定性

♣可塑性

气质的学说

体液说

血液---------------多血质春

粘液---------------粘液质冬

黄胆汁------------胆汁质夏

黑胆汁------------抑郁质秋

气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巴甫洛夫认为,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过程中具有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特性。

巴甫洛夫根据高级神经活动3种基本特性的独特组合,把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分为许多类型,其中有4种基本类型。

第一种类型:强而不平衡的类型

——胆汁质

第二种类型:强、平衡而灵活的

类型——多血质

第三种类型:强、平衡而不灵活

的类型——粘液质

第四种类型:弱型——抑郁质

气质类型的行为表现

多血质

——

胆汁质——

粘液质——

抑郁质——

气质和实践活动

♣气质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不涉及心理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气质无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消极的一面;都可能朝好的方面发展,也可能朝不良方向发展。

♣气质类型特征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个性品质,也不能够决定一个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水平;但是却能够对一个人智力活动和掌握知识技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多血质

——

刚柔相济

胆汁质——

以柔克刚

粘液质——

关心引导

抑郁质——

细心体贴

♣气质特征是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

性格

什么是性格

性格是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是由各种性格特征组成的统一整体。

性格是贯穿在一个人整个行为中具有稳定倾向的、经常表现的心理特征,而不是指某些偶然的、暂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性格是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个性中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也是区别一个人与众不同的明显的、主要的差别所在。

性格是先天遗传因素与后天的环境、教育以及自身努力的合金。

性格特征

1、性格的态度特征

性格的态度特征主要是指一个人性格中表现在对现实态度方面的特征,即表现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的特征。

性格的态度特征

♣对社会、国家、集体、他人

♣对工作、学习、生活、财物

♣对自己

2、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主要是指一个人在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主要指人们在情绪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和主导心境方面的性格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主要指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的性格特征。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性格和气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紧密联系在一起;但两者又有区别。

区别:

♣气质是以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为生理基础的心理特性;

而性格则是以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为基础,在后天形成的暂时联系中表现的心理特征。

♣气质受制于生理特点和遗传素质;因此它比性格形成早,表现在先,并且不容易变化,即使有所变化也相当缓慢。

性格则受制于后天环境,由社会生活实践所决定,虽然它具有稳定性,但在社会生活的影响下,通过个体自身的主观努力,相对于气质来说变化较快,较容易。

♣气质类型无所谓好坏优劣,而性格则有好坏优劣之分

同种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具有不相同的性格特征。

联系:

♣在人的性格表现上总是带有一定气质类型的色彩

气质可以影响性格形成、发展的速度和动态

♣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掩盖和改造着气质,使其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

具有同一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

而具有不同气质类型的人也可以形成同样的性格特征。

性格与能力

性格的形成需要以一定的能力为基础

能力的发展水平受性格特征的影响

能力

什么是能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活动的效率是指活动的速度、水平和成果的质量。

能力和活动紧密联系着。

多种能力完备结合称为才能

才能的高度发展就是天才。它是各种能力的最完备的结合,使人能够创造性地完成某种或多种活动。天才并非天生之才,而是能发展和表现的最高水平。

能力的种类

按能力的倾向划分:

一般能力:

一般能力是为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它是人所共有的最基本的能力

特殊能力:

特殊能力是为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需的能力

二、探索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则是人格中的自我调节系统,它能使个人在与周围世界打交道过程中对自己有所认识、有所体验、有所控制。

人格不仅指一个人的外在表现,也指一个人的真实的自我。人格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人的整个心理面貌。

一二一二

(一)自我意识的内涵

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格中的自我调节系统,它能使个人在与周围世界打交道过程中对自己有所认识、有所体验、有所控制。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是一个人的个性成熟的标志,同时也是整合、统一人格各个部分的核心力量,对人的认识及相关行为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和监控作用。

1、自我认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即个体对自身的躯体特征、能力、性格特点及社会价值等方面的认识,就像一个主观的我(I),对一个客观的我(Me)的认识。

自我认识应该回答“我是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是这样一个人?”等问题。

自我认识,主要包括自我觉知(自我观察、自我感觉)、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批评等内容,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核心,是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的基础。

2、自我体验。指个体对自身的情感体验,主要包括自爱、自尊、自卑、责任感、优越感、义务感、内疚感等内容。它是伴随自我认识产生的内在感受,它以体验的形式表现出人对自己的态度。

3、自我调控。主要包括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信、自律等内容,是在自我认识的指导和自我体验的推动下,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的自觉而有目的的调节,对自己待人和待己态度的调节等。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三种心理成分的有机统一便形成个体完整的自我意识。

自我认识是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基础,自我体验能强化自我控制。自我调控的结果又会强化、校正、丰富自我认识。

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紧密联系,共同作用于个体的思想和行为。

(三)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关于个人对自我的能力、爱好、性格特点、交友方式、职业发展、理想等问题的全面、清醒的认识。青少年建立自我同一性,本质上就是要回答“我是谁”的问题。青少年时期要解决的核心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排除自我迷茫,避免同一性的危机与混乱。

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生理自我对自己身体、外貌、衣着、风度、家属、所有物等的认识

英俊、漂亮、有吸引力、迷人、自我悦纳。

追求身体的外表、物质欲望的满足,维持家庭的利益等。

社会自我对自己的名望、地位、角色、性别、义务、责任、力量的认识

自尊、自信、自爱、自豪、自卑、自怜、自恋

追求名誉地位,与他人竞争,争取得到他人的好感等

心理自我对自己的智力、性格、气质、兴趣、能力、记忆、思维等特点的认识。

有能力、聪明、优雅、敏感、迟钝、感情丰富、细腻

追求信仰,注意行为符合社会规范,要求智慧与能力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内容

三、人格与身心健康

心理学家们认为:“人格组织着人的经验并形成人的行为和对环境的反应”,即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对外界的刺激作出怎样的反应,包括反应的方向、形式和程度等,因而会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活动效果、潜能开发以及社会适应情况。

四、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是在生物遗传、社会文化、家庭环境、早期童年经验、自然物理等因素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的结果,并以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为前提,以自我意识为核心内容。

(一)先天生物遗传因素

先天遗传是人格发展的基础。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中,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起着作用。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在智力、气质等方面,遗传因素通常具有很大影响;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方面,后天环境的作用的影响则更重要一些。

(二)后天环境因素

1、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教育是人格发展的催生剂。

采用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子女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采用放纵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达到失控状态。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胡闹、无礼、独立性差、抱负水平低、情绪不稳定、惟我独尊等等人格特质。

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创设了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指导。能使孩子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活泼、开朗、自立、诚实、礼貌、负责、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

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影响较大。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易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

但是二者的关系并不存在绝对的一一对应,溺爱也可能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点,逆境也可能磨炼出孩子坚强的性格。虽然人生早期所发生的事情对人格有一定的影响,但它不能对人格起决定性的作用,它必须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2、学校环境因素

学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的地方,学生生活在学校群体之中,彼此之间需要相互的心理依赖,群体以及个体在群体中的作用和地位等因素,对于青少年人格的塑造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教师特定的社会角色和在受教育者心中的特殊地位,教师的人格特征、教育方式、教育态度对受教育者的人格也有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教师采用的教学作风通常有放任型、专制型、民主型三种。民主型的教师关心学生,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学生的问题行为就会少些。3、社会文化环境因素

4、个人因素

(1)成长经历

成长经历包括个体在家庭中的生活情况,也包括个体在社会中的生活经历,特别是那些意外事件对个体人格的影响。

(2)主观能动性

在某种角度可以说,人格是自我塑造的结果。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内部动力是个人自我对人格的主动完善和追求,家庭、学校和社会毕竟是外部影响因素.自我教育是完善自己人格的有效途径。

最佳的自我教育,应以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为准绳,正确地对待自我,不断地完善自我,应积极主动地了解自己,调整成长过程中容易产生的自我拒绝、自我否定、自以为是、自我中心等自我意识发展缺陷,形成健全的自我意识,使自我评价更加客观,自我体验更加积极,自我控制更加有力,使自己的人格健康发展。

五、人格发展中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

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与生物(遗传)因素、生长环境、社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每个人的人格发展过程又是不尽相同的,从而就导致了不同的人格,出现了健全人格、人格偏差等不同的人格倾向。人格偏差与人格障碍之间并无明显界限,主要是程度轻重的不同。

(一)人格偏差及其调适

1、自卑

自卑是由不适当的自我评价所引起的自我否定、自我拒绝的心态。

克服自卑应从认识上、情绪上、行为上同时入手。

♣在思想上树立“天生我材

必有用”信念

♣正确对待竞争

♣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培养坚强的品质

♣积极接受新事物

2、嫉妒

嫉妒是一种忧虑、愤怒和怨恨他人优于自己的复合体验。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或轻或重体验过嫉妒之情。

嫉妒心理的克服:

♣认清过分嫉妒的卑鄙性和危害性

♣对自己要有恰当的认识和评估

增加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赶上别人

♣加强自我调节、自我控制

♣调整自我价值的确认方式

♣学会消解别人的嫉妒心

3、怯懦与害羞

害羞表现为不敢在当众发言,害怕与陌生人打交道,甚至不敢与同班的异性说话,这样就造成与人沟通的障碍,从而影响其人际关系,有的甚至会造成自闭。

怯懦的人在生活中常以“老好人”的面目出现。怯懦者“怕”字当头,害怕面对冲突,害怕别人不高兴,害怕伤害别人,害怕丢面子……他们逐渐变得习惯于通过委曲求全,忍气吞声来求得相安无事。

调节措施:

♣增强自信。利用一切机会对自己进行心理锻炼

♣要从观念和行为上强化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权利和尊严

♣采用有效的方法与他人进行交流

4、暴躁与攻击

具有暴躁、攻击不良人格品质的人有严重的攻击性的行为倾向,他们以较强自我为中心,缺乏必要的自控能力,急躁易怒.

对待愤怒,健康而有效的方式是合理认知、学会化解和有分寸的表达。5、冷漠与孤僻

冷漠是一种与攻击相反的行为反应。当个人遭遇挫折时表现出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的态度

培养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之情是改变冷漠性格的出路。♣要有意识地去挖掘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发现那些感人至深的人间情爱,与自己原有的观念相抗衡。

♣要强迫自己以热情的方式待人

♣逐步开放自己的心灵。

♣在行动中培养兴趣。

6、狭隘

狭隘表现为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好嫉妒、好挑剔、钻牛角尖而容不得人。

矫正狭隘的不良性格,应注意以下几点:

♣尝试摆脱以“我”为中心的态度和思维模式,从他人的角度去看周围的世界,设身处地去理解、体会他人的言行、态度。

♣要善于悦纳异己和并不喜欢的事物。

♣要培养宛如海洋、天空一样的宽阔胸怀,要体会个人自身的渺小,这样才能胸怀坦荡而能容天地。

♣博学广闻。一个努力学习、知识渊博、经历丰富的青年就不会固守狭隘的偏见,就能高瞻远瞩,放眼看四方。

♣在处理具体事务上要学会宽容,要学会以同情、博爱的态度对待他人和解决问题。

7、猜疑

猜疑是建立在猜测基础之上的,这种猜测往往缺乏事实根据,只是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毫无逻辑地去推测、怀疑别人的言行。

消除猜疑心理的措施:

♣树立坦荡无私的心态。

♣要抛弃成见和自我暗示

♣要同别人交心通气,开诚布公,同时要宽以待人,信任他人

8、依赖

依赖是一种不良的人格倾向,主要表现为依赖和顺从,不果断,也缺乏判断能力。因害怕被拒绝,即使坚信别人错误,仍同意对方的意见或建议。

一般说来,依赖型人格倾向开始于幼年时期,而到青春期、青年初期表现比较明显。依赖的产生同父母、教师的过分照顾、包办或过分专制有关。不良的教育方式剥夺了青少年儿童独立思考、独立行动、增长能力、增长经验的机会,妨碍了青少年儿童独立性的发展。

应对方法:

♣充分认识依赖心理的危害。

♣要在生活中树立行动的勇气,恢复自信心。

♣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

♣多与独立性较强的人交往学会独立承担。

(二)人格障碍及其应对

人格障碍是一种异常人格,亦称病态人格。人格障碍指因个体人格系统发展的内在不协调而导致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在情绪反应、动机、意志和行为活动上形成特殊的行为模式,并且影响了个体社交和职业(学业)功能,造成社会适应不良。

人格障碍并非精神病,亦非神经病,但由于其内心体验背离生活常情,外在行为违反社会准则,甚至与社会发生冲突,给自己和社会带来恶果和痛苦。

造成人格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传统的历史文化、社会深刻变革、外来文化传入的影响、家庭学校方面等原因,当然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比较突出的具体原因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工作、学业就业的压力、经济压力和情感压力、人际交往的失调等。

人格障碍的特征

♣在医学上没有特定的生理和病理、解剖上的改变;意识清楚,智力健全;能独立生活,

♣能理解后果,有评估能力(有法律的责任能力);

♣心理紊乱、与人难处,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缺乏自知力,难以吸取教训。在任何环境中都表现出认识上的偏颇,如偏执、猜疑、人际关系障碍、敌对、自恋、自怜等。

♣把自己遇到的一切困难都归咎于命运和别人的错误,把社会和外界对自己不利的条件都看作是不应该的,而对自己的缺点却无所觉察,也不改正。

♣毫无责任感,认为自己对别人不负任何责任,对不道德的行为没有罪恶感,对伤害别人的行为不后悔,对自己的一切行为都执意地偏袒与辩护.♣始于幼年,青年定型,持续到中年或终生;相对稳定,改变难度较大。1、偏执型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表现为:固执已见、多疑敏感、与人相处不好、嫉妒、自命不凡。儿童期的父母教育不当和不良的生活环境,是偏执型人格倾向形成的主要原因,生活、学习中的失败、挫折,别人的轻视、漠视,是偏执型人格倾向发展的诱因。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矫正:

♣认识危害

♣客观认识自己,认识别人

♣调整人际关系

2、自我封闭型人格

自我封闭型人格是指个人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很少或根本没有社交活动,独来独往,不愿与人沟通。

自我封闭型人格障碍是一种环境适应能力差的人格障碍,其形成原因与个人成长过程中经历的事件有关。

个人在生活及成长过程中的挫折会引起个人的焦虑,有些人抗挫折的能力较差,使得焦虑越积越多,他只能以自我封闭的方式来回避环境,降低挫折感。同一性危机也是产生自我封闭心理的重要原因。

自我调节建议:

♣乐于接受自己。

♣提高对社会交往与开放自我的认识。

♣精神转移。

♣系统脱敏。3、自恋型人格

自恋型人格是一种因过度以自我为中心而逐渐形成起来的人格障碍,通常发生在性格内向、情感戏剧化、冷漠者身上

自我调节建议:

解除自我中心观。

婴儿化的行为

♣总是渴望父母关注与赞美,每当父母忽视这一点时,便耍无赖、捣蛋或做些异想天开的动作以吸引父母的注意。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是仆人。

♣总想占有一切,别人有的,自己也想有。消除自我中心观的方法

明白了自己的行为是童年幼稚行为的翻版后,你便要时常告诫自己:

♣我必须努力工作,以取得成绩来吸引别人的关注与赞美。

♣我不再是孩子了,许多事都要自己动手去做。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好东西,我要争取我应得到的,但不嫉妒别人应得的。

♣请一位和你亲近的人作为你的监督者,一旦你出现自我中心的行为,便给予警告和提示,督促你及时改正。

学会爱别人。

4、强迫性人格障碍。

具有强迫症人格障碍的人在主观上感到某种不可抗拒和被迫无奈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存在。明知某种行为或观念不合理,但却无法摆脱,因而非常痛苦。

强迫性人格最主要的特征:

过分追求完美。尤其是追求小事上的“完美”和心理上的“放心”,谨小慎微、优柔寡断,行为刻板,做事不会变通,一条路走到黑。

强迫性人格障碍的人通常内心都极为自卑,主要原因是家庭和个人所处的环境造成的。强迫性人格障碍虽不会对他人造成什么影响,却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阻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妨碍他人自由。

不良的个性与不良的教育相结合容易形成强迫性人格。青少年的不良的个性特征,是形成强迫性人格的重要内在因素。例如,过于谨慎、拘谨,过于认真、求全,胆小怕事,优柔寡断等个性心理特征,在一定的教育背景与社会影响下,很容易形成强迫性人格倾向。

不良的教育包括:父母、教师对孩子的要求过分苛刻,不允许孩子犯错误,要求孩子尽善尽美,特别是对孩子小时候的过失,经常故意严厉批评,甚至惩罚,就容易使一些孩子在一定的条件下刻意求全,过分谨慎、刻板,缺乏灵活性。

父母生活方式走极端,如过分追求清洁的生活方式与行为,很容易通过模仿等机制传给孩子,使孩子产生强迫性倾向和行为。

强迫性人格倾向的矫正

♣要划清良好与不良个性心理特点的界限。

♣听其自然。

♣当头棒喝法

♣允许自己犯点小错误。

苦求本身十全十美的人,那份认真强求,就是人格的不完美。

——三毛

5、表演型人格

表演型人格又称为歇斯底里人格,其典型的特征表现为心理发育的不成熟性,特别是情感过程的不成熟性。具有这种人格的人的最大特点是做作、情绪表露过分,总希望引起他人注意。这种人具有表演天赋,但思想往往不够深刻,过于追求表面化的东西,比较肤浅。这种人往往自私自利,自我感觉良好,总是看不起别人,一般人不愿意与之交朋友。

自我调节建议

♣提高自我认识,

♣了解自己人格中的缺陷。

♣自我调整情绪。

♣升华法。6、反社会型人格异常

反社会人格异常的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由于极端自私自利,常常不顾社会道德规范去行动。

不良的家庭影响是产生反社会人格倾向的主要原因。

反社会人格倾向的矫正:

♣认知疗法。

♣行为疗法。

♣拒绝不良的社会影响

♣求助心理专家

上面例举的是人格障碍类型的一些主要特征和表现,为的是帮助大家了解人格障碍的初步知识,以预防人格障碍的形成。需要强调的是,人格障碍的诊断必须由心理医生进行,不能随便给同学、朋友或自己贴人格障碍的标签或对号入座,否则有害无利,会造成不良后果。

六、塑造健全人格

成熟的人格,并不意味着人格的完美,但对人生的价值、态度、责任以及生活方式、思维习惯、道德情操、义利观念都有一套较为稳定的态度取向和行为表现。

成熟的人格应具备七条标准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通过对人格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等一系列过程的研究,在人格尚未成熟之前,自我意识只是集中在个人身上,随着人格的成熟和经验范围的增大,个人增长超出自身的兴趣和要求。

因此,成熟的人格应包括:

♣对社会活动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以显示自我存在;

♣在与人交往中,有领悟痛苦、热情、恐惧和失败的能力,能理解他人的行为,容忍他

人的缺点;

♣承认环境对人的情绪影响,不掩盖个人情绪,不做情绪的俘虏,对情绪的控制不是压抑,而是采取有效的手段调节情绪,不致形成对自己的威胁;

♣对挫折的阻碍有耐受力,但不听命于挫折,而是勇于消除或跨越阻碍,走自己的路;

♣能客观理智地面对现实,即积极地改变现实环境中不利于自己的因素,使其适合自己的需要,又承认现实的本来面目,做事不违背客观条件;

♣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渴望掌握安身立命的生活特征,为事业成功能够做到全神贯注,热心工作;

♣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他人又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并能因此自觉发挥自己的长处,巧妙地利用自己的优点,对未来有稳定而长远的生活目标,并能把事业作为生活的基石,脚踏实地、孜孜不倦地追求目标的实现。(一)了解自我、认识自我

1、深刻地体验自我,准确地评价自我性格

2、积极悦纳自己,

加深自我体验

人格的塑造应把握好“度”。

具体包括:

坚定而不固执勇敢而不鲁莽

豪放而不粗鲁好强而不逞强

活泼而不轻浮机敏而不多疑

果断而不冒失稳重而不寡断

谨慎而不胆怯忠厚而不愚蠢

老练而不世故忍让而不软弱

自信而不自负自谦而不自卑

自强而不自骄自爱而不自赏

(二)主动塑造自我

按照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特点来进行自我设计。进行有效的自我策划,确立自己的生活准则。目标设计包括远期、中期、近期目标的有机结合。要根据变化的现实不断调整目标和行为,尽最大努力,达到最佳水平,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鼓励自己积极思维、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培养坚强的自控能力

(五)调节自己的情绪情感

(六)刻苦学习,丰富知识

培根在《读书论》中指出:

“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灵秀,

数学使人周密,

科学使人深刻,

伦理学使人庄重,

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七)积极交往、参与活动、增强人际沟通能力

(八)自我教育,自我转化

谢谢大学生心理健康全套精品优质课件*

第三章情绪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情绪概述

一、情绪的一般概念

情绪是人们对外界刺激引起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的一种主观体验

情绪是由刺激、认知、主观体验、情绪和行为反应几方面组成的反应过程。

刺激情境

对情境的认知评价

产生主观的情绪体验

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反应

(包括行为反应)。

所谓正常情绪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各种情绪,它可以是积极的情绪,也可以是消极的情绪,如:高兴、平静、愤怒、沮丧、自卑、惊恐、嫉妒等等,都属于正常的情绪反应。

异常的情绪是指异常的刺激所引起的持久性的心境化的不良情绪反应,在临床上指精神病患者发病时的情绪反应,如躁狂症、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等

二、影响情绪反应变化的因素

(一)认知因素

(二)遗传因素

1.不可遏止型2.活泼型

3.安静型4.弱型

(三)精神状态

(四)环境因素

第二节大学生的情绪

特点和情绪障碍

一、大学生的情绪特点

(一)不稳定性

(二)可控性

二、情绪障碍

1.神经系统发生病变引起的情绪变化;

2.情绪刺激引起的情绪和情感高涨,兴奋、冲动、狂躁等激情;

3.情境刺激引起的情绪郁闷、焦虑、恐惧等消极的情绪变化;

4.精神病。

原因:

(一)遗传

1.家族有精神病遗传史。

2.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突变所致。

(二)激素分泌发生紊乱

(三)神经系统的功能或器质性变化

(四)精神上的刺激引起的情绪障碍

(五)早期经历和所受的教育

第三节

情绪的调节与控制

一、情绪障碍的治疗

(一)心理治疗

(二)药物治疗

(三)神经外科手术治疗

二、情绪障碍的自我调节

(一)音乐疗法

(二)静观与内省

(三)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的三条基本原则。

1.不良的情绪是由认知评价引起的,不良的情绪体验是由于对当前的情境或自身变化的不良归因导致的;

2.在不良的情绪状态下,认知活动表现出消极、混乱,且负向思维占主导地位;

3.正确、客观地认识头脑中的思维活动,对情绪或身心的变化进行良好的评价是认知疗法的基本思想。

消极的认知评价有以下几种表现:

1.思想绝对化

即评价情境与身心变化时容易走极端,要么做出极好的评价,要么做出极坏的评价,思维缺乏灵活性。

2.一概而论

经历了一次不顺利的事情,形成了顽固的条件反射,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时,还是产生类似的评价,表现出消极的行为反应。

3.认知消极性

看问题时只能看到问题的消极方面,而看不到积极的一面,形成了消极的认知定向。

4.妄自菲薄

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过于苛刻,常常不假思索地加上“不好”的帽子。

5.夸张

对周围发生的事情和自己身心的变化故意夸张,而不对实际情况进行认真的思索。

6.自责

对自己当前的情绪状态进行检讨反省,寻找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并产生内疚的心理状态。

7.责任感的泛化

认为在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都是由于自己不负责造成的,产生一种悔罪的感觉,并设法弥补自己的“过失”。

(四)

调节方法

1.当你处于情绪困扰之中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并把你的想法一一记录在纸上;

2.再从头到尾看一遍上面提到的七种不良认知评价,与自己的想法进行对比;

3.重新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

(五)自信心训练

谢谢大学生心理健康全套精品优质课件

第四章挫折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

挫折的内涵

一、什么是挫折

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

挫折这一概念包括三方面的涵义。

其一,挫折情境,即指需要不能获得满足的内外障碍或干扰等情境因素。

其二,挫折反应,即对自己的需要不能满足时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反应。常见的有焦虑、紧张、愤怒、攻击或躲避等。

其三,挫折认知,即对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

三方面涵义中挫折认知是最重要的。对于同样的挫折情境,不同的认知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体验。

即便是没有挫折情境或事件发生,而仅仅由于挫折认知的作用,也可能产生挫折反应。

二、挫折产生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有些挫折是由于非人为的环境因素造成的。另一种外部挫折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遭受到人为因素的限制而引起的。

(二)内部因素

挫折的内因是指个人的生理、心理因素等带来的阻碍和限制,成为挫折的来源。

1.个体生理条件的限制

2.动机冲突

3.能力和期望的矛盾

4.人际关系障碍

5.学习上的不适应

6.生活上的创伤

第二节

挫折的情绪反应

焦虑

人在受到挫折后,情感反应是非常复杂的,它包括自尊心的损伤、自信心的丧失、失败感和愧疚的增加,终而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忧虑、恐惧等感受所交织成的复杂的心情,概括称之为焦虑。

★攻击

直接攻击

转向攻击★冷漠

当个人遭遇挫折时表现出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的态度,似乎毫无情绪反应。

★退化

又叫倒退或回归。指个体遇到挫折时表现出与自己的年龄、身份极不相称的幼稚行为。

★幻想

指个体以自己想象的虚幻情境来应付挫折,借以摆脱现实的痛苦,并在此虚幻情境中寻求满足。

★固着

有人在重复碰到类似的困境后,依旧用先前的方法,盲目地解决已经变化了的问题,“碰鼻子后还不知转弯”便是固着的最好注释。

★自杀

自杀是遭遇挫折后的极端反应

第三节

挫折承受力及其培养

一、什么是挫折承受力

即个体适应挫折、抗御和对付挫折的能力。

二、影响挫折承受力的因素

(一)生理条件

(二)过去经验

(三)挫折频率

(四)认知因素

(五)个性因素

(六)社会支持

三、挫折承受力的培养

(一)适当运用心理防卫机制

1.压抑

压抑是指个体在不知不觉中自动地抑制威胁性的一种行动。压抑是否认事实存在,把不愉快的心情在不自觉中有目的地忘却,以免心情不愉快。

压抑这种防卫机制比较常见,但对身心危害较大。

意识的不同层面

2.投射

有时候我们会以自己的想法去推测别人的想法,将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行动推到别人身上,这在心理学上称作投射。

3.合理化

指利用各种理由或借口以提高自身价值或争取社会认可。最常见的合理化有两种情形,即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

4.认同

认同是指一个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去建立与另一个人、一个团体或一个目标的同一性。

5.反向

又称“矫枉过正”现象。个体为了防止自认为不好的动机外露,采取与动机方向相反的行为,这种内在动机与外在行为不一致的现象,称为反向作用。

6.升华

当一个人在人生的主要目标和兴趣上遭遇失败时,转移理想到另一更有价值的事业上去,即升华。

7.补偿

原先的目标受挫时,通过别的途径达到目标,或改变原有目标用其他目标代替。

(二)正确看待挫折

大文豪巴尔扎克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心理学家认为,挫折本身并不是导致情绪障碍的直接原因,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看法、解释、信念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的恰当的、适度的情绪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会导致不恰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总结了三条常见的不合理信念:

①绝对化要求。

②过分概括化。

③糟糕至极。

1.肯定自己,增强自信

①发现自己的优点

②肯定自己的能力

③培养自己某方面的兴趣

④发挥自己的外在美

2.调节抱负水平

抱负水平是人在从事某种实际活动之前,对自己要达到的目标规定的标准。

(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四节

自杀的原因及其预防

一、自杀概述

自杀原因分析

(一)患身体或精神疾病者的自杀

(二)非理性冲动的自杀

(三)有预谋的自杀

1.萌生阶段2.彷徨阶段

3.决定阶段4.实施阶段

三、自杀的预防

(一)寻找高危人群——测查自杀意念

指导语

这是一份心理学家提供的心理测量表。请你仔细阅读每项问句,如果这项问句完全正确或部分正确,请圈“是”;反之,若此项不正确,即你认为不是那样,请圈“否”。

是(0)否(1)1.我对未来充满希望

和热情。

是(1)否(0)2.因为我不能把事

情做好,我只好认输。

是(0)否(1)3.当事情变糟时,我

知道不会长久如此,

心情就会好转。

是(1)否(0)4.我不能想象在今

后的十年中,我的

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是(0)否(1)5.我有足够时间完

成我想做的大多数

事情。

是(0)否(1)6.我预料我最关心

的事情会获成功。

是(1)否(0)7.我感到前途渺茫。

是(0)否(1)8.我有希望在生活

中比一般人获得更

多的成功。

是(1)否(0)9.我运气不佳,也

不相信会交好运。

是(0)否(1)10.我过去的经历

已为我的将来打下

良好基础。

是(1)否(0)11.展望未来,我

能得到的都是些不

愉快的事情。

是(1)否(0)12.我不敢奢求我

真正想得到的东西。

是(0)否(1)13.当我展望未来时,

我料想会比现在幸福。

是(1)否(0)14.很多事情的结果

不像我期望的那样。

是(0)否(1)15.我对未来充满信

心。

是(1)否(0)16.我从未得到我

想得到的东西。

是(1)否(0)17.将来我不可能获

得真正的满意。

是(1)否(0)18.对我来说,前途

渺茫,捉摸不定。

是(0)否(1)

19.我想,将来好

的时间会多于坏的

时间。

是(1)否(0)20.追求自己想要

的东西是徒劳的,

因为很少有可能得

到它。

Bech—H量表共20条,每条回答是或否,以0或1评分

按得分多少作出无望量的评判:

≤6分

无异常

7~12分

轻度无望感

13--20分

重度无望感

(自杀意念严重)

(二)了解自杀的前兆

说法一:宣称要自杀的人绝对不会自杀。

说法二:自杀者会不先示警而自杀。

说法三:自杀者必然肯定想死。

说法四:自杀过的人必定还是会自杀。

说法五:一旦自杀危机过去了就不会再有问题了。不会永远持续着。

说法六:所有自杀者都是精神异常者。

向处于危机状态的人伸出援助之手,至少要留心以下一些事:

★以温暖和理解他的态度对待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