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温控模块与电子水泵研发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_第1页
智能化温控模块与电子水泵研发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_第2页
智能化温控模块与电子水泵研发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_第3页
智能化温控模块与电子水泵研发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_第4页
智能化温控模块与电子水泵研发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智能化温控模块与电子水泵研发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5页智能化温控模块与电子水泵研发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1页XXX有限公司智能化温控模块与电子水泵研发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北京中投信德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高建目录第一章总论 11.1项目概要 11.1.1项目名称 11.1.2项目建设单位 11.1.3项目建设性质 11.1.4项目建设地点 11.1.5项目负责人 11.1.6项目投资规模 11.1.7项目建设规模 21.1.8项目资金来源 21.1.9项目建设期限 31.2项目承建单位介绍 31.3编制依据 31.4编制原则 41.5研究范围 4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5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62.1项目提出背景 62.2本次项目发起缘由 72.3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72.3.1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的重要举措 72.3.2促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及振兴发展的需要 82.3.3是我国汽车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振兴的需要 92.3.4有助于摆脱目前能源束缚、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102.3.5符合《中国制造2025》

“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 102.3.6提升企业竞争力水平,有助于企业长远战略发展的需要 112.3.7增加当地就业带动产业链发展的需要 122.3.8促进项目建设地经济发展进程的的需要 122.4项目可行性分析 122.4.1政策可行性 122.4.2技术可行性 152.4.3管理可行性 162.4.4财务可行性 162.5结论分析 16第三章行业市场分析 173.1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73.2我国汽车市场运行状况分析 183.3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机遇分析 233.4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83.5我国汽车发动机热管理技术发展分析 313.6汽车电子水泵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353.7市场小结 38第四章项目建设条件 394.1厂址选择 394.2区域投资环境 394.2.1区域地理位置 394.2.2区域地形地貌条件 404.2.3区域气候条件 404.2.4区域交通区位条件 404.2.5区域经济发展 42第五章总体规划方案 435.1总图布置原则 435.2土建方案 435.2.1总体规划方案 435.2.2土建工程方案 445.3主要建设内容 455.4工程管线布置方案 455.4.1给排水 455.4.2供电 475.5道路设计 495.6总图运输方案 50第六章主要产品及技术方案 516.1主要产品方案 516.2产品标准 526.3产品价格制定原则 526.4产品生产规模确定 536.5项目产品生产工艺 536.5.1工艺设计指导思想 536.5.2项目产品工艺流程 54第七章原料供应及设备选型 557.1主要原材料供应 557.2主要设备选型 55第八章节约能源方案 578.1本项目遵循的合理用能标准及节能设计规范 578.2建设项目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分析 578.2.1能源消耗种类 578.2.2能源消耗数量分析 578.3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状况分析 588.4主要能耗指标及分析 588.5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 598.5.1工业节能 598.5.2节水措施 598.5.3企业节能管理 608.6结论 61第九章环境保护与消防措施 629.1设计依据及原则 629.1.1环境保护设计依据 629.1.2设计原则 629.2建设地环境条件 629.3项目实施对环境的影响及治理 639.3.1项目运营期产生的污染物 639.3.2项目运营期环保措施 649.4环境管理与监测机构 659.5消防措施 659.5.1设计依据 659.5.2防范措施 669.5.3消防管理 679.5.4消防措施的预期效果 67第十章劳动安全卫生 6810.1编制依据 6810.2概况 6810.3劳动安全 6910.3.1工程消防 6910.3.2防火防爆设计 6910.3.3电力 6910.3.4防静电防雷措施 7010.4劳动卫生 7010.4.1防暑降温 7010.4.2照明 7010.4.3个人防护 7010.4.4安全教育及防护 71第十一章企业组织机构与劳动定员 7211.1组织机构 7211.2劳动定员 7211.3培训计划 7211.4福利待遇 73第十二章项目实施规划 7412.1建设工期的规划 7412.2建设工期 7412.3实施进度安排 74第十三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7613.1投资估算依据 7613.2建设投资估算 7613.3流动资金估算 7713.4资金筹措 7713.5项目投资总额 7713.6资金使用和管理 80第十四章财务及经济评价 8114.1总成本费用估算 8114.1.1基本数据的确立 8114.1.2产品成本 8214.1.3平均产品利润 8314.2财务评价 8314.2.1项目投资回收期 8314.2.2项目投资利润率 8314.2.3不确定性分析 8414.3经济效益评价结论 87第十五章风险分析及规避 8915.1项目风险因素 8915.1.1不可抗力因素风险 8915.1.2技术风险 8915.1.3市场风险 8915.1.4资金管理风险 9015.2风险规避对策 9015.2.1不可抗力因素风险规避对策 9015.2.2技术风险规避对策 9015.2.3市场风险规避对策 9015.2.4资金管理风险规避对策 91第十六章招标方案 9216.1招标管理 9216.2招标依据 9216.3招标范围 9216.4招标方式 9316.5招标程序 9316.6评标程序 9416.7发放中标通知书 9416.8招投标书面情况报告备案 9416.9合同备案 94第十七章结论与建议 9517.1结论 9517.2建议 95附表 96附表1销售收入预测表 96附表2总成本表 97附表3外购原材料表 98附表4外购燃料及动力费表 99附表5工资及福利表 100附表6利润与利润分配表 101附表7固定资产折旧费用表 102附表8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摊销表 103附表9流动资金估算表 104附表10资产负债表 105附表11资本金现金流量表 106附表12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 107附表13项目投资现金量表 109附表14借款偿还计划表 111智能化温控模块与电子水泵研发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111页第一章总论1.1项目概要1.1.1项目名称智能化温控模块与电子水泵研发生产项目1.1.2项目建设单位XXX有限公司1.1.3项目建设性质新建项目1.1.4项目建设地点本项目建设地址位于XXXX1.1.5项目负责人XXXX1.1.6项目投资规模项目的总投资为6000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为50530.00万元(装修改造工程费用为7991.20万元,设备及安装投资33992.00万元,土地费用为(建设期租赁)1500.00万元,其他费用为5574.80万元,预备费1472.00万元),建设期利息为1470.00万元,铺底流动资金为8000.00万元。项目建成后,达产年可实现年产值150000.00万元,计算期内年均销售收入为109090.91万元,年均利润总额22902.32万元,年均净利润为17176.74万元,年上缴增值税为7318.44万元,年上缴税金及附加为731.84万元,年上缴所得税5725.58万元;项目投资利润率为38.17%,投资利税率51.59%,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30.23%,税后投资回收期(含建设期)为4.94年。1.1.7项目建设规模项目建成达产后年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智能化温控模块与电子水泵系列产品300万套。本次建设项目占地面积100.00亩,总建筑面积为55060.00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如下:主要建筑物、构筑物一览表工程类别工段名称层数占地面积(m2)建筑面积(m2)1、主要建筑工程生产车间130000.0030000.00仓储库房115000.0015000.00研发办公楼41000.004000.00员工宿舍41000.004000.00职工食堂2500.001000.00环保处理站1500.00500.00配电房1200.00200.00门房160.0060.00其他辅助设施1300.00300.00合计48560.0055060.00行政办公及其他设施占地面积2200.002、公共工程场地硬化及道路12000.0012000.00绿化工程8200.008200.001.1.8项目资金来源本项目总投资资金60000.00万元人民币,其中由项目企业自筹资金45000.00万元,申请银行贷款15000.00万元。1.1.9项目建设期限本项目建设分三期进行,工期共计3年,每期1年:第一期:2017年8月—2018年7月;第二期:2018年8月—2019年7月;第三期:2019年8月—2020年7月。1.2项目承建单位介绍1.3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国制造2025》;《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及使用手册》(第三版);《工业可行性研究编制手册》;《现代财务会计》;《工业投资项目评价与决策》;项目公司提供的发展规划、有关资料及相关数据;国家公布的相关设备及施工标准。1.4编制原则(1)充分利用企业现有基础设施条件,将该企业现有条件(设备、场地等)均纳入到设计方案,合理调整,以减少重复投资。(2)坚持技术、设备的先进性、适用性、合理性、经济性的原则,采用国内最先进的产品生产技术,设备选用国内最先进的,确保产品的质量,以达到企业的高效益。(3)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有关规定,执行国家及各部委颁发的现行标准和规范。(4)设计中尽一切努力节能降耗,节约用水,提高能源重复利用率。(5)注重环境保护,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采用行之有效的环境综合治理措施。(6)注重劳动安全和卫生,设计文件应符合国家有关劳动安全、劳动卫生及消防等标准和规范要求。1.5研究范围本研究报告对企业现状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必要性及承办条件进行了调查、分析和论证;对产品的市场需求情况进行了重点分析和预测,确定了本项目的产品生产纲领;对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措施、意见和建议;对工程投资、产品成本和经济效益等进行计算分析并作出总的评价;对项目建设及运营中出现风险因素作出分析,重点阐述规避对策。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本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如下: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序号项目名称单位数据和指标一主要指标1达产年设计产能万套/年300.002总占地面积亩100.003总建筑面积㎡55060.004总投资资金,其中:万元60000.004.1建筑工程万元7991.204.2设备及安装费用万元33992.004.3土地费用万元1500.004.4其他费用万元5574.804.5预备费用万元1472.004.6建设期利息万元1470.004.7铺底流动资金万元8000.00二主要数据1达产年年产值万元150000.002年均销售收入万元109090.913年平均利润总额万元22902.324年均净利润万元17176.745年销售税金及附加万元731.846年均增值税万元7318.447年均所得税万元5725.588项目定员人5009建设期年3三主要评价指标1项目投资利润率%38.17%2项目投资利税率%51.59%3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30.23%4税前财务内部收益率%39.16%5税后财务静现值(ic=8%)万元103,708.476税前财务静现值(ic=8%)万元145,093.567投资回收期(税后)含建设期年4.948投资回收期(税前)含建设期年4.189盈亏平衡点%30.93%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分析2.1项目提出背景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关键期、增长速度换挡期以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向深化改革要动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涉及面广、关联度高、消费拉动大。汽车产业的振兴,对于推进汽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企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相关产业和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趋势的加快,我国汽车工业正处于强劲发展的阶段,当前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项目所处行业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产业的利好政策环境将为项目发展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面对我国的战略转型关键时期,汽车制造上下游产业的迅速发展必将增加汽车零部件的市场需求。汽车热管理系统是从系统集成和整体角度出发,统筹热量与发动机及整车之间的关系,采用综合手段控制和优化热量传递的系统。先进的热管理系统设计必须同时考虑发动机冷却系统与润滑系统、暖通空调系统(HVAC)以及发动机舱内外的相互影响,采用系统化、模块化设计方法将这些系统进行设计集成、制造集成,集成为一个有效的热管理系统。其必须能根据行车工况和环境条件,自动调节冷却强度以保持相应的部件在最佳的温度范围内工作,改善汽车各方面的性能,例如燃油经济型、驾驶舒适性等。因此,开发高效可靠的汽车热管理系统已经成为发动机进一步提高功率、改善经济性所必须突破的关键技术问题。采用先进的热管理系统设计理念,应用汽车现代设计方法和手段,对汽车热管理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很多新能源汽车、房车等电动汽车车辆常用于微型水泵作为水循环、冷却或车上供水系统,这种微型直流离心水泵统称为电动汽车电子水泵。汽车电子水泵主要分为:汽油类和新能源类。电子水泵是用采用压电材料作动力装置(完全抛弃电动机驱动模式),从控制到驱动彻底实现电子化,以电子集成系统完全控制液体传输,从而实现液体传输的可调性、精准性。由于系统集成化,又不在使用电动机驱动加之主件水泵采用微型水泵,使整个体系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微型化,所以电子水泵又叫微型电子水泵。电子水泵广泛应用于发动机或驱动装置的冷却系统。2.2本次项目发起缘由结合当前国内汽车制造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态势及宏观政策导向,产业的利好政策环境将为项目发展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项目企业充分利用建设地产业基础优势及区位优势,依靠稳定而过硬的产品生产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并不断加强科技研发,大力引进先进设备和专业人才,致力于将该项目建设成国内颇具规模的智能化温控模块与电子水泵研发生产基地,围绕智能化的热管理模块以及电子辅助水泵,适应内燃机车辆节能减排的压力以及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建设汽车智能热管理行业国内企业的领头羊,对促进汽车智能热管理行业系列化、规模化发展,提升项目产品生产技术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项目的建设具备良好的市场发展空间。因此,本次项目的提出恰合时宜且意义重大,项目建设具备一定的市场发展空间,项目实施将为项目方带来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2.3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2.3.1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的重要举措“十三五”时期要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在新一轮国际分工中获得更有利位置、统筹推进创新驱动等战略举措的迫切要求。项目建设地宁波市早已开始着力推进传统产业高技术化、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推动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发展方式转变的示范作用日益突出。本项目的建设将对当地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并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起到积极作用,将大力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着眼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重大战略智能制造系列产品,提升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示范带头作用。2.3.2促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及振兴发展的需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持续的技术创新,大大提高了我国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我国已具备了建设工业强国的基础和条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也面临新挑战。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信息化水平不高,与工业化融合深度不够;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企业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必须着力解决以上问题。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超大规模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全面深化改革和进一步扩大开放,将不断激发制造业发展活力和创造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该项目的实施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战略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加强统筹规划,突出创新驱动,更多依靠中国装备、依托中国品牌,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为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做出贡献。2.3.3是我国汽车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振兴的需要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迅猛,连续十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最主要的汽车生产大国之一。汽车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位置,支柱产业地位明显。而汽车工业发展是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动力和最主要因素。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国内汽车工业发展迅速,汽车工业快速发展将持续带动汽车零部件生产的发展。该项目对推动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深入发展将起到关键作用,有利于产业集群式发展,将为汽车零部件产业带来新技术、新产品,可有效促进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进程。随着社会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人们不断的向环境索取一切,造成环境的破坏。环境和能源问题日益引起全球的高度重视,因此研发节约能源、少污染甚至无污染的绿色汽车已成为全球的热点,这也使得汽车节能减排技术正在加速发展。项目公司充分发挥企业自身技术、人才和资金等优势,投资建设智能化温控模块与电子水泵研发生产项目,以促进国内汽车企业的发展壮大,提高自主品牌汽车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是我国电动汽车工业扩大自主品牌生产能力的需要,是汽车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振兴的需要。2.3.4有助于摆脱目前能源束缚、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二十一世纪的发展,可谓是“时代呼唤绿色环保”的时代,不但要求人们注重节约能源,更重要的是要求人们更加注重居住环境和绿色环保,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石油资源比较贫乏,燃油与尾气的排放污染又是未来大中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为此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无疑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符合绿色环保革命的需求,因为新能源汽车环保,低能耗,它是绿色环保,净化空气污染的最好交通产物,如何给广大市民的居住环境和身心健康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正是适应了这种趋势,更是一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工具。最近几年中国石油资源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对石油资源的需求量己经远远超过了自身的石油资源供给量。伴随着世界石油资源供应的逐渐减少,各个石油消费大国的石油资源争夺战也会越来越激烈,在不远的将来如何能够确保稳定的石油资源供应将会是每个石油消费大国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因此,在石油枯竭之前抓住国家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新机遇,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与生产,积极发展一批能为新能源汽车配套的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的产业群,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摆脱目前能源束缚的重要举措。2.3.5符合《中国制造2025》

“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在2015年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到要: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采取财政贴息、加速折旧等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坚持有保有压,化解过剩产能,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开发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着力在一些关键领域抢占先机、取得突破。且国务院已经印发《中国制造2025》通知,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其中特别提出支持战略性重大项目和高端装备实施技术改造的政策方向,稳定中央技术改造引导资金规模,通过贴息等方式,建立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长效机制。推动技术改造相关立法,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政策体系。支持重点行业、高端产品、关键环节进行技术改造,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优化产品结构,全面提升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水平,促进钢铁、石化、工程机械、轻工、纺织等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研究制定重点产业技术改造投资指南和重点项目导向计划,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优化工业投资结构。围绕两化融合、节能降耗、质量提升、安全生产等传统领域改造,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效益。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在这一过程中,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也是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根本路径。当然汽车智能热管理行业要想发展,走的更远,必须应大趋势,以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发展,附和主流产业的发展趋势。应时而生,应势而行当是当今汽车智能热管理行业的明智之举。2.3.6提升企业竞争力水平,有助于企业长远战略发展的需要项目公司创造条件开发优势资源,深挖潜力提升智能电源控制器系列产品生产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智能电源控制器系列产品,本次“智能化温控模块与电子水泵研发生产项目”将充分发挥科技领先优势与人才优势,通过企业技术改造提升技术水平,购置国际先进的技术装备,采用规模化生产经营,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充分利用项目公司优势资源,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品,促进公司可持续性发展有助于公司做大做强。对于企业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方面实现突破。2.3.7增加当地就业带动产业链发展的需要本项目除了少数的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技术人员由项目公司解决外,新增员工均由当地招工解决。本项目建成后,将为当地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吸收下岗职工与闲置人口再就业,可促进当地经济和谐发展;此外,项目的实施可带动当地其他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搞活国民经济、增加国民收入、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2.3.8促进项目建设地经济发展进程的的需要本项目正式运营后,可实现年均销售收入为109090.91万元,年均利润总额22902.32万元,年均净利润17176.74万元,年上缴税金及附加为731.84万元,年增值税为7318.44万元;年可上缴所得税5725.58万元。投资利润率为38.17%,投资利税率51.59%。因此,项目的实施每年可为当地增加13775.87万元税金,可有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进程。2.4项目可行性分析2.4.1政策可行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提出: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研究制定智能制造关键术语和词汇表、企业间联网和集成、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化生产线和数字化车间、智慧工厂、智能传感器、高端仪表、智能机器人、工业通信、工业物联网、工业云和大数据、工业安全、智能制造服务架构等200项以上标准。搭建标准化验证测试公共服务平台,重点针对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和智能服务5个领域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组织研发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以及智能化生产线,突破新型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工业控制系统、伺服电机及驱动器和减速器等智能核心装置,推进工程化和产业化。加快机械、航空、船舶、汽车、轻工、纺织、食品、电子等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统筹布局和推动智能交通工具、智能工程机械、服务机器人、智能家电、智能照明电器、可穿戴设备等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围绕建设制造强国,大力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发展网络协同制造技术,重点研究基于“互联网+”的创新设计、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工厂、制造资源集成管控、全生命周期制造服务等关键技术;发展绿色制造技术与产品,重点研究再设计、再制造与再资源化等关键技术,推动制造业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创新。发展机器人、智能感知、智能控制、微纳制造、复杂制造系统等关键技术,开发重大智能成套装备、光电子制造装备、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激光制造等关键装备与工艺,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开展设计技术、可靠性技术、制造工艺、关键基础件、工业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基础数据库、工业试验平台等制造基础共性技术研发,提升制造基础能力。推动制造业信息化服务增效,加强制造装备及产品“数控一代”创新应用示范,提高制造业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支撑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中提出:加强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大力推进动力电池技术创新,重点开展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性、可靠性研究和轻量化设计,加快研制动力电池正负极、隔膜、电解质等关键材料及其生产、控制与检测等装备,开发新型超级电容器及其与电池组合系统,推进动力电池及相关零配件、组合件的标准化和系列化;在动力电池重大基础和前沿技术领域超前部署,重点开展高比能动力电池新材料、新体系以及新结构、新工艺等研究,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长远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强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重点支持驱动电机系统及核心材料,电动空调、电动转向、电动制动器等电动化附件的研发。开展燃料电池电堆、发动机及其关键材料核心技术研究。把握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动向,对其他类型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加大研究力度。《“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实现新能源汽车规模应用。强化技术创新,完善产业链,优化配套环境,落实和完善扶持政策,提升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水平,推进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到2020年,实现当年产销200万辆以上,累计产销超过500万辆,整体技术水平保持与国际同步,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企业。全面提升电动汽车整车品质与性能。加快推进电动汽车系统集成技术创新与应用,重点开展整车安全性、可靠性研究和结构轻量化设计。提升关键零部件技术水平、配套能力与整车性能。《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夯实零部件配套体系。依托工业强基工程,集中优势资源优先发展自动变速器、发动机电控系统等核心关键零部件,重点突破通用化、模块化等瓶颈问题。引导行业优势骨干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校等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培育零部件平台研发、先进制造和信息化支撑能力。引导零部件企业高端化、集团化、国际化发展,推动自愿性产品认证,鼓励零部件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安全可控的零部件配套体系。发展先进车用材料及制造装备。依托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引导汽车行业加强与原材料等相关行业合作,协同开展高强钢、铝合金高真空压铸、半固态及粉末冶金成型零件产业化及批量应用研究,加快镁合金、稀土镁(铝)合金应用,扩展高性能工程塑件、复合材料应用范围。鼓励行业企业加强高强轻质车身、关键总成及其精密零部件、电机和电驱动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攻关,开展汽车整车工艺、关键总成和零部件等先进制造装备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推进安全可控的数字化开发、高档数控机床、检验检测、自动化物流等先进高端制造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因此,本项目属于国家鼓励支持发展项目,符合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的战略部署,项目建设具备政策可行性。2.4.2技术可行性公司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提高研发水平,公司致力于传统内燃机动力和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相关电控零部件的自主研发,为客户提供系统规划、零件设计、试验开发、系统控制集成和售后服务的全生命周期工程解决方案,打造先进可靠的发动机和新能源汽车智能热管理系统,满足客户的油耗和排放目标。项目建成后将紧跟国内国际先进技术发展脚步,不断缩短技术更新周期,对生产各环节进行全程质量控制,确保本项目技术水平的先进地位。本项目引进的是目前国内外先进的设计开发技术资料和先进的生产加工设备,涉及研发队伍是从业内从业经历深厚的专业人才和技术类人才,并有广泛的行业技术交流平台和窗口以满足公司后续发展成长,同时本公司将在重点投入对开发人才的费用投资和人才引进工作,并建立相关激励政策来吸引大量人才。2.4.3管理可行性项目公司为实现跨越发展,公司坚持“管理高效”的指导思想,不断提升公司管理水平。本次项目将根据项目建设的实际需要,专门组建机构及经营队伍,负责项目规划、立项、设计、组织和实施。在经营管理方面将制定行之有效的各种企业管理制度和人才激励制度,确保本项目按照现代化方式运作。2.4.4财务可行性经计算,本项目各项财务盈利能力指标较好;财务生存能力分析显示企业有一定的财务生存能力;不确定性分析显示本项目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综合而言,本项目对区域经济及相关行业发展都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社会效益明显,项目经济合理、财务可行。2.5结论分析鉴于以上必要性及可行性的预测分析得知,本项目的实施将面临较为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在赢得企业利润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增加政府财税收入、提高劳动就业率。该项目建设还将形成产业集群,拉大产业链条,对项目建设地的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本项目的建设不仅会给项目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还具有很强的社会效益。综合以上因素,本项目建设可行,且十分必要。第三章行业市场分析3.1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目前,中国已是世界汽车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是大势所趋。世界汽车强国应该具备三个标志条件,一是要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世界知名的世界企业和品牌;二是要学会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并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三是掌握核心技术和新技术的发展趋势,支撑和引领世界汽车产品的技术进步,并在这一过程当中,培育起自主的创新能力。为了满足这三个条件,兼并重组势在必行,自主品牌汽车将成为出口的主力,也将成为中国汽车业做大做强的基石,同时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必将扶持自主开发,鼓励汽车生产企业提高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实施品牌经营战略。在这种大形势下,自主品牌汽车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将稳步提升。近年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内知名汽车企业逐渐涌现,汽车生产核心技术和新技术逐渐为国内企业所掌握,出口规模逐年扩大,我国已经具备了向汽车制造国转变的基础。为了实现转变的目标,我国必须首先形成多家规模化、集团化企业,兼并重组势在必行,自主品牌必将成为政府未来大力扶持的对象。随着近期整车及汽车零部件支持政策的陆续颁布,未来行业的发展重点着重体现在加强自主品牌企业技术开发力度;鼓励提高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实施品牌经营战略。未来自主品牌汽车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可望逐步扩大,技术实力也会迅速提升,中国的汽车市场将逐步由汽车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汽车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持续增强,对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就业、改善民生福祉作出了突出贡献。汽车相关产业税收占全国税收比、从业人员占全国城镇就业人数比、汽车销售额占全国商品零售额比均连续多年超过10%。2020年之前,中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加速的发展阶段,国民经济还将保持较快发展,汽车消费将进一步升级,目前,中国汽车市场正由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农村转移。由于二、三线城市人口众多,汽车保有量相对偏低。随着经济的较快发展,二、三线城市的汽车需求将不断增多,所占市场份额也将呈逐年攀升之态势。随着全球性的产业转移,中国将在世界汽车产业中发挥重大作用,将成为跨国汽车企业重要的零部件采购基地,零部件出口将进一步扩大;另外,随着中国汽车整车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出口渠道的多元化,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汽车出口将大幅增长,整车出口将成为自主品牌企业新的增长点。3.2我国汽车市场运行状况分析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6年我国汽车产销较快增长,产销总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年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811.9万辆和2802.8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4.5%和13.7%,高于上年同期11.2和9.0个百分点。

12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06.3万辆和305.7万辆,单月销量首次突破300万辆,产销比上月分别增长1.7%和4.0%,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5.0%和9.5%。

一、乘用车销售同比增长14.9%2016年,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442.1辆和2437.7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5.5%和14.9%,增速高于汽车总体1.0和1.2个百分点,其快速增长对于汽车产销增长贡献度分别达到92.3%和94.1%。其中,轿车销售1215.0万辆,同比增长3.4%;SUV销售904.7万辆,同比增长44.6%;MPV销售249.7万辆,同比增长18.4%;交叉型乘用车销售68.4万辆,同比下降37.8%。12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64.4万辆和267.2万辆,产销量比上月分别增长0.2%和3.2%;与上年同期相比,产销量分别增长13.6%和9.1%,产销同比均呈较快增长。其中,轿车销售125.5万辆,同比下降2.3%;SUV销售108.2万辆,同比增长35.6%;MPV销售27.2万辆,同比下降0.5%;交叉型乘用车销售6.4万辆,同比下降32.6%。

(一)1.6升及以下乘用车持续快速增长

受购置税优惠政策影响,2016年1.6升及以下乘用车销售1760.7万辆,比上年增长21.4%,占乘用车销量比重为72.2%,比上年同期提高3.6个百分点。

12月1.6升及以下乘用车销售197.9万辆,同比增长14.3%,高于乘用车总体增速5.2个百分点,1.6升及以下乘用车占乘用车销量比重为74.0%。

(二)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首次超过千万辆

2016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1052.9万辆,同比增长20.5%,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3.2%,占有率比上年同期提升2个百分点。其中轿车销量234.0万辆,同比下降3.7%,市场份额19.3%,比上年同期下降1.4个百分点;SUV销量526.8万辆,同比增长57.6%,市场份额58.2%,比上年同期增长4.8个百分点;MPV销量223.8万辆,同比增长19.9%,市场份额89.6%,比上年同期增长1.2个百分点。

12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125.1万辆,环比增长10.8%,同比增长20.7%,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6.8%,占有率比上月提升3.2个百分点。

二、商用车销售同比增长5.8%

2016年,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369.8万辆和365.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了8.0%和5.8%,增幅进一步提高。分车型看,客车产销54.7万辆和54.3万辆,同比下降7.4%和8.7%;货车产销315.1万辆和310.8万辆,同比增长11.2%和8.8%。

12月商用车生产41.9万辆,环比增长12.4%,同比增长25.1%;销售38.5万辆,环比增长10.5%,同比增长12.1%。

三、新能源汽车销售同比增长53.0%

2016年新能源汽车生产51.7万辆,销售50.7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1.7%和53.0%。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1.7万辆和40.9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63.9%和65.1%;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9万辆和9.8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5.7%和17.1%。

12月新能源汽车生产8.9万辆,销售10.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6.8%和23.5%。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7万辆和9.2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均完成1.2万辆。

四、1-11月重点企业(集团)经济效益良好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行业内重点企业(集团)营业收入保持增长,增幅提升。2016年1-11月,汽车工业重点企业(集团)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2596.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2%。累计实现利税总额5309.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4%。3.3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机遇分析国家“863”计划提出了电动汽车“三纵三横”的技术发展布局,即重点攻克电动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其中,“三纵”指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三横”为纯电动汽车的三大核心部件,电控系统、驱动电机系统和动力电池及其管理系统。纯电动汽车动力总成系统主要由整车控制系统、驱动电机系统以及自动变速器系统构成,其作为纯电动汽车核心部件处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游,具体情况如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2015年5月22日,工信部再次发文,对《中国制造2025》进行了详细解读。其中,关于“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内容很多。按照规划,2025年,中国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将达到300万辆,在国内市场占80%以上。而在智能网联汽车方面,2025年,我国将掌握自动驾驶总体技术及各项关键技术,建立较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体系、生产配套体系及产业群,基本完成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一、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1、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到2020年,自主品牌纯电动和插电式新能源汽车年销量突破100万辆,在国内市场占70%以上;到2025年,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的新能源汽车年销量300万辆,在国内市场占80%以上。2、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到2020年,打造明星车型,进入全球销量排名前10,新能源客车实现批量出口;到2025年,2家整车企业销量进入世界前10。海外销售占总销量的10%。3、配套能力明显增强。到2020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市场占有率80%;到2025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系统实现批量出口。4、逐步实现车辆信息化、智能化。到2020年,实现车-车、车-设施之间信息化;到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实现区域试点。燃料电池汽车1.关键材料、零部件逐步国产化。到2020年,实现燃料电池关键材料批量化生产的质量控制和保证能力;到2025年,实现高品质关键材料、零部件实现国产化和批量供应。2.燃料电池堆和整车性能逐步提升。到2020年,燃料电池堆寿命达到5000小时,功率密度超过2.5千瓦/升,整车耐久性到达15万公里,续驶里程500公里,加氢时间3分钟,冷启动温度低于-30℃;到2025年,燃料电池堆系统可靠性和经济性大幅提高,和传统汽车、电动汽车相比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批量生产和市场化推广。3.燃料电池汽车运行规模进一步扩大。到2020年,生产1000辆燃料电池汽车并进行示范运行;到2025年,制氢、加氢等配套基础设施基本完善,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区域小规模运行。节能汽车到2020年,乘用车(含新能源乘用车)新车整体油耗降至5升/100公里,2025年,降至4升/100公里左右。到2020年,商用车新车油耗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到2025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智能网联汽车到2020年,掌握智能辅助驾驶总体技术及各项关键技术,初步建立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体系及生产配套体系。到2025年,掌握自动驾驶总体技术及各项关键技术,建立较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体系、生产配套体系及产业群,基本完成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二、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1.研发一体化纯电动平台。2.高性能插电式混合动力总成和增程式器发动机。3.下一代锂离子电动力电池和新体系动力电池,高功率密度、高可靠性电驱动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4.基于大数据系统的智能化汽车产业链建设,突破车联网应用、信息融合、车辆集成控制、信息安全等关键技术。燃料电池汽车1.燃料电池催化剂、质子交换膜、碳纸、膜电极组件、双极板等关键材料批量生产能力建设和质量控制技术研究。2.燃料电池堆系统可靠性提升和工程化水平的研究。3.汽车、备用电源、深海潜器等燃料电池通用化技术研究。4.燃料电池汽车整车可靠性提升和成本控制技术。节能汽车1.整车轻量化技术、低滚阻轮胎,车身外形优化设计。2.柴油机高压共轨、汽油机缸内直喷、均质燃烧和涡轮增压等高效率发动机,提高热动能量转化效率。3.商用车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高效变速器、节能空调、起停技术和制动能量回收技术的研究优化。智能网联汽车1、基于车联网的车载智能信息服务系统。在现有的Telmatics系统基础上,为乘客的安全便利出行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2、公交及营运车辆网联化信息管理系统。3、装备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智能网联汽车。包括车道偏离预警系统、盲区预警系统、驾驶员疲劳预警系统、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及预测式紧急刹车系统,能提供至少两种可共同运行的主要控制功能,如自适应巡航控制(ACC)与车道偏离预警的结合,以减轻驾驶人负担。减少交通事故30%以上,减少交通死亡人数10%以上。4、装备自动驾驶系统的智能网联汽车。包括结构化道路下和各种道路下的自动驾驶系统,可执行完整的安全关键驾驶功能,在行驶全程中检测道路状况,实现可完全自动驾驶。无人驾驶最高安全车速达到120km/h,综合能耗较常规汽车降低10%以上,减少排放20%以上。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汽车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随着全球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长,面临能源、环境和安全的压力日益加大。从可持续发展看,汽车产业必须解决能源、污染、安全和拥堵全球公认的四大汽车公害,低碳化、信息化与智能化汽车已被认为是最终解决方案。美日欧等国家都已提出了汽车低碳化、电动化、智能化的发展目标,并通过加强技术创新、跨产业协同融合等规划,加快推动实现汽车产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清洁能源技术发展大背景下的转型和变革。在低碳化方面,主要汽车发达国家基本都提出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达到2020年5L/100km,2025年4L/100km左右的目标。在电动化方面,在各国政府的积极推动和主要汽车制造商努力下,基于动力电池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全球汽车电动化进程不断加快。2014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达30万辆。据国际能源机构预测,到2030年电动汽车将占世界汽车销量的30%。在智能化方面,世界先进国家已将汽车产业的发展蓝图确定为要实现基于网络的设计、制造、服务一体化的数字模型。如,德国工业4.0清晰定义了基于互联网的智能汽车、设施及制造服务的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以及明确了从汽车机电一体化到智能驾驶信息物理融合推进时间表。欧盟计划2050年形成一体化智能和互通互联汽车的交通区,互联汽车将于2015年上市。2015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450.33万辆和2459.76万辆,双双突破2400万辆并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分别增长3.3%和4.7%。其中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107.94万辆和2114.63万辆,比上年分别增长5.8和7.3个百分点,产销首次超过2000万辆。近年来,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已接近60%,交通领域石油消费占比接近50%,其中近80%被汽车消耗。同时,城市道路交通矛盾日益突出,汽车成为环境污染排放的重要来源,由此可见,汽车产业肩负改善交通、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等的重要责任,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实现低碳化、电动化、智能化发展刻不容缓。从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看,依据汽车产业的现有基础、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节能减排法规的促进下,经过“十三五”期间的扎实推进与重点突破,有可能在“十四五”形成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优势领域。3.4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汽车零部件是汽车服务行业之一,也是构成汽车整体的各单元及服务于汽车的产品,统称汽车配件。零件指不能拆分的单个组件;部件指实现某个动作(或功能)的零件组合。部件可以是一个零件,也可以是多个零件的组合体。汽车零部件行业处于整个汽车产业链的中游,其上游产业为钢材、橡胶、塑料、电子元件等,下游则为整车厂商及其零部件配套供应商。上游涉及的行业较多,尤其是钢铁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零部件行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带动此类行业的发展;从其下游说,汽车零部件工业是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零部件工业是基础,没有强大的零部件工业做基础,就不会拥有独立完整和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汽车工业。从上游行业来看,零部件行业生产原材料价格主要由钢铁、石油、天然橡胶等大宗商品的市场价格决定。近年来由于受到铁矿石、石油、天然橡胶等资源类商品价格频繁波动的影响,钢材、橡胶、塑料及其他化工材料价格亦出现大幅波动,对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生产经营的稳定性造成一定的压力。从下游行业来看,受益于国内外整车行业发展和消费市场扩大,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国内零部件供应商的下游客户主要为国内外整车厂商及其零部件配套供应商,客户集中度较高,因此零部件企业在与下游客户的谈判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但对于部分在某一细分市场内具有领先优势的零部件供应商,其市场地位和技术优势将有助于提升市场话语权和议价能力,因此具备一定向下游转移成本的能力。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成本受制于上游行业和自身管理水平,而下游的汽车生产商所需配件主要来自于固定供应商,汽车配件最大的买家是汽配经销商,也是汽车配件销售主渠道。利润空间取决于零部件企业的行业地位、竞争结构及其与下游行业的议价能力。在国际上相对成熟的汽车市场中,50%-60%的利润是在其服务领域产生的,中国在二十一世纪前十几年的时间里经济得到巨大发展,汽车产业随之受益,而在其后,一个巨大的“汽车后市场”正在进入一个快速成长期,汽车零部件产业前景广阔。在整车行业高速发展的带动下,近年来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增速明显加快。伴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不断上升,汽车售后市场对于汽车零部件的需求日益增大。在汽车生产过程中生产、采购、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环节全球性配置的趋势影响下,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出口市场也呈逐年递增趋势。截至2015年末,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销售收入已突破31,000亿元。2001-2015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销售收入规模及增长情况2007-2015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和进口金额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起步较晚,在关键汽车零部件制造领域难以达到国内合资整车制造商的直接配套标准。跨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则凭借其拥有的先进零部件设计和研发技术、与整车制造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或其本身便是源自外资整车品牌等先行优势,在我国关键汽车零部件制造领域起到主导作用。在此背景下,我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通往关键零部件设计和制造的途径往往需从寻求与跨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合作开始,通过不断的技术积累,缩小与跨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关键零部件制造领域的差距进而实现整车关键零部件自主配套的目标。3.5我国汽车发动机热管理技术发展分析运用热力学原理提高整个系统或装置的能量利用率,减少废热损失、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相关技术,从整体的角度来管理热量称为热管理。热管理是从被动地控制温度到主动地管理能量的思想转变,是提高热力系统设计整体性的重要研究方法。热管理的概念提出多年,已在汽车、集成电路、高能激光器、飞机、大型航天器和空间站中应用。汽车热管理是在能源危机的出现、日益严格的汽车排放法规以及人们对汽车舒适性高要求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汽车热管理是从系统集成和整体角度,统筹热管理系统与热管理对象、整车的关系,采用综合控制和系统管理的方法,将各个系统或部件如冷却系统、润滑系统、空调系统集成一个有效的热管理系统,控制和优化汽车的热量传递过程,保证各关键部件和系统安全高效运行,完善的管理并合理利用热能,降低废热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热管理在汽车节能、环保和安全等方面具有突出的战略地位,热管理技术成为汽车节能、提高经济性和保障安全性的重要措施。发动机热管理系统,就是给发动机装一台变频“空调”。使发动机在工作循环时,保持在最佳温度(90°C)。发动机只有在最佳温度下工作才最省油。因此,为了保证发动机运转正常,在发动机装了一台变频空调,以达到控制发动机温度。当发动机温度高时,风扇转速提高,从而控制发动机最佳温度。然而,未装热管理系统的发动机,它的风扇转速和发动机转速是保持不变的。发动机热管理技术主要有两个系统组成:一是冷却智能控制模式,二是风扇智能控制模式。热管理系统是使发动机不过冷也不过热,一直控制在90ºC最佳温度内,使发动机在工作中发挥最佳能量,燃油消耗也达到最佳境界。风扇智能控制系统,就是发动机在工作中,系统控制发动机散热情况,从而达到转速高和低。一般发动机风扇高速运转时,要消耗10KW的能量,而风扇智能控制系统,能合理控制风扇运转,使发动机在最佳温度工作下,而节省发动机能量。当发动机加装热管理系统时,它能在最佳温度下工作,这样发动机能大大减少机械磨损,又提高发动机使用寿命,又能达到节省燃油目的。发动机热管理技术被列为美国21世纪商用车计划的关键技术之一,对提高整车性能潜力巨大。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发动机电控技术的发展,采用电子驱动及控制的冷却水泵、风扇、节温器等部件,可以通过传感器和计算机芯片根据实际的发动机温度控制运行,提供最佳的冷却介质流量,实现发动机冷却系统控制智能化,降低了能耗,提高了效率。产业总体技术路线图节能汽车发展重点纯电及混合动力汽车热管理汽车热管理技术温控模块及电子水泵开发路线图3.6汽车电子水泵市场发展前景分析电子水泵是用采用压电材料作动力装置(完全抛弃电动机驱动模式),从控制到驱动彻底实现电子化,以电子集成系统完全控制液体传输,从而实现液体传输的可调性、精准性。由于系统集成化,又不在使用电动机驱动加之主件水泵采用微型水泵,使整个体系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微型化,所以电子水泵又叫微型电子水泵。电子水泵的问世将把微型水泵行业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是微型水泵行业的一次全新改革,在微型泵行业的发展史上有着深远的意义。很多新能源汽车、房车等特种车辆常用于微型水泵作为水循环、冷却或车上供水系统,这种微型自吸水泵统称为汽车水泵。从汽车水泵产品来看,目前市场主要采用机械水泵,仅有部分高端轿车采用电动水泵。由于电动水泵油耗较低,随着未来其生产工艺和技术不断完善,制造成本逐步降低,电动水泵将成为未来汽车水泵的发展趋势,也将成为主要的投资机会。未来几年,预计国内汽车电子水泵原料市场供应充足,价格较平稳,汽车电子水泵的成本费用随产能的增长而平稳增长。由于汽车电子水泵下游应用行业需求量大,汽车电子水泵下游需求发展讯速,对汽车电子水泵产品需求量越来越大。总体上来说,汽车电子水泵产品市场需求旺盛,汽车电子水泵研制行业的投资与发展经济效益良好。汽车电子水泵研制行业发展与投资前景广阔。2017年上半年中国汽车电子水泵研制市场集中度如下表:其中占比较高的是华东和华南地区,其市场占比分别达到28.3%、24.4%。2017年上半年中国汽车电子水泵研制市场集中度区域2017年上半年中国汽车电子水泵研制市场集中度(%)东北地区9.3华北地区14.7华东地区28.3华南地区24.4华中地区12.9西部地区10.4数据来源:中国泵业协会随着人们对汽车电子水泵研制产品质量和外观要求的日益提高,汽车电子水泵研制已不仅仅是简单的生活用品,个性化设计的汽车电子水泵研制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现如今市场出现了这样的局面:国内的汽车电子水泵研制大多设计雷同,缺乏创意,且多是模仿同质化严重。面对激烈的竞争,国内市场再进行价格战,国外市场依托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已是举步维艰,汽车电子水泵研制行业的突破点在设计,大批高质量的汽车电子水泵研制设计人才进驻制汽车电子水泵研制企业是目前汽车电子水泵研制行业持续固定式卸货平台快速发展的关键。很显然,一个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高于其它品牌的形象,那它在消费者心中的价值就不可估量,正是有了这样的消费心理,个性化的溢价就变成了很自然的事情,用个性化产品加快市场拓展速度,不断提高终端竞争力。汽车电子水泵研制市场规模随着下游行业需求规模不断扩大而增加,统计数据显示,2012-2017年上半年中国汽车电子水泵研制行业市场规模增长率在6%-11%之间,2015年中国汽车电子水泵研制行业市场规模181.37亿元,2016年中国汽车电子水泵研制行业市场规模193.94亿元,同比增长6.9%。2012-2017年上半年中国汽车电子水泵研制行业市场规模年份2012-2017年上半年中国汽车电子水泵研制行业市场规模(亿元)增长率(%)2012年135.089.82013年149.6110.82014年165.4310.62015年181.379.62016年193.946.92017年上半年103.877.1数据来源:中国泵业协会国内汽车水泵主要用于乘用车、客车和货车的发动机生产配套。我国现阶段乘用车已经从最高增速发展阶段过渡到较高增速发展阶段,但仍保持每年两位数增长,与发达国家比较是非常高的水平。汽车水泵市场需求主要取决于整车配套市场(OEM)和售后服务市场(AM)的需求。在国际、国内汽车工业持续增长、欧盟逐渐开放汽配市场及全球贸易一体化的带动下,汽车水泵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目前国内汽车水泵主要用于乘用车、客车和货车的发动机生产配套。我国现阶段乘用车已经从最高增速发展阶段过渡到较高增速发展阶段,但仍保持每年两位数增长,与发达国家比较仍然是非常高的水平。在我国不管在OEM市场还是在AM市场,汽车水泵需求量都呈现需求平稳增长态势。3.7市场小结本项目的建设将为当地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会起到积极作用。项目实施既增加了项目公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有效地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该项目面临着较佳的市场进入时机。第四章项目建设条件4.1厂址选择本项目建设地址是江苏省如皋市。项目区域位置示意图4.2区域投资环境4.2.1区域地理位置如皋市,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地处长江三角洲北翼,北纬32°00′~32°30′、东经120°20′~120°50′,南临长江,与张家港市隔江相望,北与海安县、东与如东县、东南与南通市通州区毗邻,西与泰兴市、西南与靖江市接壤。全市总面积1477平方公里(不含长江水面),人口142.26万人(2012年)

;其中市区面积80平方公里,港区城市面积30平方公里。境内拥有长江岸线48公里,通扬运河、如海运河、如泰运河、焦港船闸等主要河流纵横全境,总长180.8公里。4.2.2区域地形地貌条件如皋位于扬子准地台的下扬子台褶带上,为苏中—苏北拗陷中的苏南——勿南沙中新生代相对隆起区,地质构造的主要特征为:北东向切割呈带状,北西向切割成块。境内为平原地带,整体水平面高于邻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略有倾斜(海拔2~6米),如泰运河中段两岸地势最高,沿江以东地势归低。地域酷似桑叶,地形如“复釜”。4.2.3区域气候条件如皋属亚热带。属东亚季风区的一部分。受太阳辐射和季风环流的影响,形成了冬季低温少雨量夏季高温多雨,四季分明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距海较近,受海洋调节较明显,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较小。近海的位置使得如皋深受夏季风的影响,水汽充足,降水充沛,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但是,由于夏季风势力各年强弱不等,因而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全市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476090焦耳/平方厘米,年平均风速为3.3米/秒。如皋位于河网稠密、湖荡众多的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度每平方千米高达4千米以上,全市水乡介于长江水系。4.2.4区域交通区位条件江阴长江大桥和苏通长江大桥延伸交汇于如皋市九华立交。苏通大桥的通车,使如皋到上海的车程缩短到90分钟。新长铁路、宁启铁路和沪陕高速、沈海高速双双从如皋境内交汇而过,加上如皋机场、新老204国道,如皋交通比较便利。如皋市拥有48公里的长江岸线,其中深水贴岸、微冲不淤的深水岸线长达17.2公里,可建万吨级码头30多座,可通航5万吨级的“三超”巨轮。这是江苏沿江亟待开发的非常珍贵的岸线资源,也是长江中下游江海联动的物流枢纽。如皋港是独立开放的国家一类口岸,如皋海关是正处级单位,是江苏长江以北的第二大海关。如皋南依长江、东濒黄海,地处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域,为上海北翼明珠,承南启北,至南京、杭州城市群仅2.5小时,距上海、苏州、无锡仅1.5小时。如皋位于长三角的北翼,地处沪、苏、通金三角的支点,濒江临海,沈海高速、江海高速、沪陕高速穿境而过,使如皋成为名副其实的公路时代上海一小时经济圈;即将通车的沪通高铁,更是将如皋纳入了高铁时代上海半小时经济圈;如泰运河、如海运河、通扬运河、大明运河等重要航道环绕古城,形成了水陆空一体的交通格局。公路沿海高速、204国道贯穿南北,宁通高速、334省道横跨东西;如皋市所有镇区均以黑色公路相连接,15分钟内可全部驶入高速公路。铁路宁启铁路复线、新长铁路在如皋境内绵延48公里,傍城而过,可直达北京、南京、重庆、温州等地,高铁已开始动工,届时如皋到上海仅需要37分钟,将来建成的沿海高铁、沪泰宁城际铁路也将从如皋过境。河运通扬运河、如海运河、如泰运河等纵横如皋全境,总长180.8公里,内河航运十分便利。

如皋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上海组合港的重要组合港,拥有长江中下游地区深水岸线和土地资源,是江苏省沿江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口如皋境内长江岸线全长48公里,可直接利用的深水岸线长20.5公里,深水贴岸,微冲不淤,可通航10万吨级“三超巨轮”,可建万吨级泊位30多座。航空如皋距南通兴东国际机场仅30公里,可直航北京、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从市区出发,驱车2小时可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南京禄口国际机场,1.5小时可达上海虹桥国际机场、盐城南洋机场,1小时可达苏南硕放国际机场、常州奔牛国际机场、扬州泰州国际机场。4.2.5区域经济发展经南通市统计局评估,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04.2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9.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2.99亿元,增长1.2%;第二产业增加值434.36亿元,增长9.6%,其中工业增加值364.30亿元,增长9.9%;第三产业增加值406.92亿元,增长11.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2255元。三次产业的比例调整为7.0:48.0:45.0。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1.7,即物价总水平比上年增长1.7%,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和南通0.3、0.6和0.6个百分点。其中,交通和通信类价格略有下降,其它均有不同程度上涨。第五章总体规划方案5.1总图布置原则1、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处理好人与建筑、人与环境、人与交通、人与空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总体上统筹考虑建筑、道路、绿化空间之间的和谐,创造一个宜于生产的环境空间。2、合理配置自然资源,优化用地结构,配套建设各项目设施。3、工程内容、建筑面积和建筑结构应适应工艺布置要求,满足生产使用功能要求。4、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地质条件,合理改造利用地形,减少土石方工程量,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增强景观效果。5、工程方案在满足使用功能、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力求降低造价,节约建设资金。6、建筑风格与区域建筑风格吻合,与周边各建筑色彩协调一致。7、贯彻环保、安全、卫生、绿化、消防、节能、节约用地的设计原则。5.2土建方案5.2.1总体规划方案总平面布置的指导原则是合理布局,节约用地,适当预留发展余地。厂区布置工艺物料流向顺畅,道路、管网连接顺畅。建筑物布局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进行,满足生产、交通、防火的各种要求。本项目总图布置按功能分区,分为生产区、动力区和办公生活区。既满足生产工艺要求,又能美化环境。按照厂区整体规划,厂区围墙采用铁艺围墙。全厂设计两个出入口,厂区道路为环形,主干道宽度为9m,次干道宽度为6m,联系各出入口形成顺畅的运输和消防通道。本项目在厂区内道路两旁,建(构)筑物周围充分进行绿化,并在厂区空地及入口处重点绿化,种植适宜生长的树木和花卉,创造文明生产环境。5.2.2土建工程方案本项目建构筑物完全按照现代化企业建设要求进行设计,采用轻钢结构、框架结构建设,并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规定及当地有关文件采取必要的抗震措施。整个厂房设计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强调丰富的空间关系,力求设计新颖、优美舒适。主要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及屋面,符合建筑节能和防渗漏的要求;车间厂房设有天窗进行采光和自然通风,应选用气密性和防水性良好的产品。生产车间的建筑采用轻钢框架结构。在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规范的前提下,做到结构整体性能好,有利于抗震防腐,并节省投资,施工方便。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通风设计,避免火灾、爆炸的危险性。《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耐火等级为二级;屋面防水等级为三级,按照《屋面工程技术规范》要求施工。结构设计方案①地基及基础根据地质条件及生产要求,对本装置土建结构设计初步定为:生产车间采用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②结构选型根据项目的自身情况及当地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对该区域建筑结构的要求,确定本项目生产生间拟采用全钢结构。③本项目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抗震等级为三级。④建筑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安全等级为二级。5.3主要建设内容本次建设项目占地面积100.00亩,总建筑面积为55060.00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如下:主要建筑物、构筑物一览表工程类别工段名称层数占地面积(m2)建筑面积(m2)1、主要建筑工程生产车间130000.0030000.00仓储库房115000.0015000.00研发办公楼41000.004000.00员工宿舍41000.004000.00职工食堂2500.001000.00环保处理站1500.00500.00配电房1200.00200.00门房160.0060.00其他辅助设施1300.00300.00合计48560.0055060.00行政办公及其他设施占地面积2200.002、公共工程场地硬化及道路12000.0012000.00绿化工程8200.008200.005.4工程管线布置方案5.4.1给排水一、设计依据《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一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