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新村建设项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直接详勘)_第1页
农民新村建设项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直接详勘)_第2页
农民新村建设项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直接详勘)_第3页
农民新村建设项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直接详勘)_第4页
农民新村建设项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直接详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民新村建设项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直接详勘)第页1.勘察工作概况1.1任务由来及工程概况1.1.1任务由来受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的委托,岩土工程有限公司对“农民新村建设项目”建设场地进行工程地质勘察,以满足施工图设计要求。1.1.2工程概况拟建场地规划用地面积67586.66m2。该项目主要由居民楼、公共厕所、配电房、垃圾中转站及污水处理站组成,拟建建筑形式均为框架结构,最大荷载2000KN/单柱;其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三级~二级;基础型式拟采用桩基础/独立基础;拟建工程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拟建建筑物特征见表1.1-1。表1.1-1建筑物特征参数一览表拟建物名称设计地坪标高(m)层数高度(m)建筑物安全等级结构类型最大荷载KN/单柱拟用基础型式267.903F9.9二级框架2000桩基础/独立基础267.603F11.39二级框架2000桩基础/独立基础267.702F6.9二级框架1500桩基础/独立基础267.403F9.9二级框架2000桩基础/独立基础267.202F9.9二级框架1500桩基础/独立基础266.902F6.9二级框架1500桩基础266.752F6.9二级框架1500桩基础266.652F6.9二级框架1500桩基础266.502F6.9二级框架1500桩基础266.953F11.391二级框架2000桩基础267.453F9.9二级框架2000桩基础268.003F9.9二级框架2000桩基础/独立基础268.203F11.391二级框架2000桩基础/独立基础268.003F9.9二级框架2000桩基础/独立基础267.453F11.391二级框架2000桩基础267.052F9.9二级框架1500桩基础266.802F9.9二级框架1500桩基础267.202F11.391二级框架1500桩基础/独立基础267.253F11.391二级框架2000桩基础/独立基础266.803F11.391二级框架2000桩基础266.803F11.391二级框架2000桩基础267.202F6.9二级框架1500桩基础/独立基础267.552F6.9二级框架1500桩基础/独立基础268.051F3.6三级框架1000桩基础/独立基础266.401F3.6三级框架1000桩基础266.401F4.2三级框架1000桩基础266.601F4.2三级框架1000桩基础267.301F4.2三级框架1000桩基础说明:建筑的参数情况可能存在变动,具体建筑的设计地坪高程、结构类型、基础型式和基础荷载等参数应以设计实际的设计值为准。1.2勘察目的及任务要求根据工程地质勘察任务委托书,本次勘察阶段为直接详勘。勘察工作目的是采用多种手段查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提供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工程资料和参数。具体任务是:查明建筑场地及其影响范围内有无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现象,并提出处理意见;查明建筑场地地质构造、地层结构、成因类型、分布规律及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查明建筑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埋藏深度、地下水发育状况及活动规律,并对地下水质作出评价;对地下水及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作出评价;提供设计所需的岩土参数,为基础设计及边坡治理提供依据;评价场地环境边坡的稳定性,提出支护措施建议及设计参数;判明场地土类型和建筑场地类别,提供抗震设计参数;对岩土体的地震稳定性进行评价;评价场地地基稳定性和建筑适宜性;根据场地条件和施工条件,合理选择基础持力层,并对基础型式提出经济合理的建议。1.3勘察执行规范及依据1.3.1本次勘察执行的主要规范《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50-047-2016);《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1.3.2其他参考规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15)。1.3.3勘察工作主要依据建设工程勘察合同;工程地质勘察任务委托书;1:500建筑物总平面图。1.3.4勘察范围和阶段判定依据按渝建发【2013】345、346号文规定,本次勘察为直接详勘。判定见勘察阶段及勘察范围判定表;见表1.3.4-1~1.3.4-3。表1.3.4-1选址勘察判定表判定款项判定条件对应判定条件的场地及工程项目判定结果建设场地1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等不良地质作用发育,且影响面积占建设场地50%及以上的建设场地。不属于不需进行选址勘察2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等抗震危险地段建设场地。不属于不需进行选址勘察建设项目1投资20亿元以上的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不属于不需进行选址勘察2大型工矿企业厂区整体迁建。不属于不需进行选址勘察3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长度大于1000m的越岭隧道和跨越长江、嘉陵江、乌江等江底隧道和大型桥梁等需进行多方案必选的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不属于不需进行选址勘察表1.3.4-2工程勘察阶段判定表判定款项判定条件对应判定条件的场地及工程指标判定结果场地及项目1在复杂场地上建设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的建设项目。中等复杂场地;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三级不需进行初步勘察其他建设场地1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等不良地质作用较为发育,且其影响面积占建设场地30%及以上的建设场地。无不需进行初步勘察2场地地形坡角大于30°的自然土坡或地形坡角大于60°的自然岩坡,且其影响面积占建设场地50%及以上的建设场地。拟建场地地势起伏较小。不需进行初步勘察3三峡库区175m蓄水位(吴淞高程)岸线外侧水平距离100米范围内的建设场地。与三峡库区175m岸线外侧水平距离远大于100m不需进行初步勘察4存在矿产采空区或地下洞室,且采空区或地下洞顶距离拟建工程最底面小于2倍洞跨的建设场地。无不需进行初步勘察其他建设项目1总建筑规模大于50万m2且高层建筑规模占总建筑规模的比例超过70%的大型住宅小区。小于不需进行初步勘察2建筑高度大于200m的超高层建筑。无不需进行初步勘察3总建筑面积超过10000m2的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或长度大于500米的隧道。无不需进行初步勘察4主跨跨径150m及以上的斜拉桥、悬索桥等缆索承重桥梁以及拱桥,立体交叉线路为3层及3层以上(不计地面道路及地道)的大型互通立交桥梁。无不需进行初步勘察表1.3.4-3工程勘察范围判定表判定款项判定条件对应判定条件的场地、边坡判定结果环境边坡及其影响区域1对于无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岩质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坡顶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倍边坡高度。拟建场地内不存在此类边坡满足要求2对于有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岩土边坡,勘察范围线应根据组成边坡的岩土性质及可能破坏模式确定,且勘察范围不应小于外倾结构面影响范围。拟建场地内不存在此类边坡满足要求3对于可能出现土体内部滑动破坏的土质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坡顶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5倍边坡高度。拟建场地内不存在此类边坡满足要求4对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勘察范围线应大于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后缘边界,且还应大于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前缘边界(即剪出口位置)。拟建场地内不存在此类边坡满足要求基坑边坡及其影响区域1岩质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其基坑深度的1倍。拟建场地内不存在此类边坡满足要求2土质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其基坑深度的2倍。拟建场地内不存在此类边坡满足要求3当需要采用锚杆(索)支护时,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其基坑深度的2倍。拟建场地内不存在此类边坡满足要求综上,本次勘察范围及阶段满足渝建发【2013】345、346号文相关规定。1.4勘察工作布置及任务完成状况根据工程地质勘察任务委托书勘察技术要求,我公司及时组织有关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地质调查和工程地质测绘,并编写工程地质勘察纲要,制定钻探任务书。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有关规定结合现场踏勘情况及《工程地质勘察委托书》,建筑物安全等级为二级~三级,场地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属中等复杂场地(判定见表1.4-1),综合确定本次工程地质勘察等级为乙级;勘察阶段为直接详勘。表1.4-1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分类判定因素场地环境情况场地复杂程度综合判定1地形、地貌场地地形较平缓,地形坡角在2~10°简单中等复杂2岩层倾角(°)30°中等复杂3岩体完整性场地基岩岩体较完整,局部裂隙较发育中等复杂4岩土特征种类较多,性质变化较大,特殊性(素填土)岩土存在复杂5土层厚度(m)最大厚度12.40m中等复杂6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中等复杂7不良地质现象不发育简单8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强烈程度场地内无地下洞室及采空区。简单9相邻建筑影响程度拟建场地周围相邻建筑较密集,影响程度较大中等复杂按有关直接详勘要求及设计要求布置钻孔。本次勘察布置钻孔原则:主要沿拟建建筑物轮廓线、角点及垂直边坡走向布置,钻孔间距15~30m;拟布置钻孔63个,其中控制性钻孔24个兼作取样钻孔。其中,取岩样钻孔21个,取土样钻孔3个;取岩样试验钻孔共24个,约占总孔数的1/3以上。钻孔深度在设计标高以下预计持力层6m~12m以上。钻孔位置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采用坐标放孔63个,实测工程地质剖面26条。采用5台XY-100型钻机施钻,现场地质人员跟班编录。本次勘察采集中等风化基岩岩样21组(砂质泥岩16组,砂岩3组,粉砂岩2组)进行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采集原状土样6件,进行土常规试验。我公司勘察队于2019年3月5日组织队伍进场,于2019年3月8日顺利完成野外钻探及取样工作。共完成工作量及提交成果资料见下表(表1.4-2及表1.4-3)。表1.4-2野外主要完成工作量序号工作内容单位比例尺数量1岩芯钻探m/孔--1030.20/632勘探点标高及坐标测量次/孔--126/633地质断面测量km/条1:2004.5/264现场地质调查Km21:5000.0865水位观测次/孔--126/636野外采集岩样组--217野外采集原状土样件--6表1.4-3室内主要完成工作量1室内岩土试验份--12勘探点平面布置图份1:50013工程地质剖面图条1:200264工程钻孔柱状图张1:200635勘探点情况一览表份--116工程地质勘察测量资料份--17工程地质勘察纲要份--18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份--11.5勘察工作质量评述本次勘察工作是执行有关规范规定及场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实施的。其中:钻孔布测测量坐标系统采用重庆市独立坐标系,1956年黄海高程系,等高距为0.5米。根据工程区场内的两个控制点J55(X=535706.3651、Y=3298530.3899、H=272.38),J59(X=535733.5169、Y=3298606.2431、H=265.9)为基点进行钻孔测量放样工作。采用托普康335全站仪测量支导线点并按坐标进行放孔,钻孔完毕后进行复测,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剖面测制采用托普康335全站仪及皮尺施测剖面26条。在地形变化较大的部位加密控制,测图精度符合同比例尺要求精度。3、工程地质测绘主要针对拟建场地及其附近地质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第四系分布范围、基岩露头、岩层产状、构造裂隙发育程度和不良地质作用。主要在拟建建筑轮廓外侧20~50m范围内进行1:500的工程地质测绘。采用布点法、跨线穿越法沿房屋轴线及两侧进行测绘,保证了工程地质测绘的准确和真实性。工程地质钻探钻探施工严格按照《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的要求进行,采用地质回转钻机清水硬质合金钻进。开孔孔径Φ110mm,终孔孔径Φ91mm。为提高岩芯采取率,严格控制了回次进尺和循环用水量,土层每回次进尺控制在0.5~1.5m,基岩强风化回次进尺一般不大于1.5m,中等风化基岩进尺不大于2m。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岩心采取率在60~74%之间,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粉质粘土岩心采取率在90~93%之间,强风化基岩采取率在72~77%之间,中等风化基岩采取率在80~92%之间,钻孔合格率为100%,各钻孔岩芯均拍照存档,符合本次勘察技术要求和有关规范规定。在钻探施工过程中有地质技术人员在现场了解钻探揭露情况并及时进行编录,野外资料真实可靠。钻孔施工、观测完毕,均及时采用黏土+水泥浆进行回填封孔。5、水文观测所有钻孔在钻探结束并提干孔内积水后,均进行了地下水位观测,并在间隔24小时后实测了各钻孔地下水恢复水位,测量方法采用测钟听音定位简易观测法。钻孔水文地质观测方法合理,手段正确,原始数据真实可靠。观测表明勘察区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地下水贫乏,在勘探深度内未见稳定地下水。6、室内试验根据拟建工程的特点,采用岩心管采取岩石岩芯试样21组(16组砂质泥岩,3组砂岩,2组粉砂岩),测试项目为进行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采用薄壁取土器采集原状土样(土样等级为Ⅰ级)6件,测试项目为土常规测试。所有样品均按相关操作规程现场采集、及时封存,并送往重庆空港岩土工程检测有限公司进行室内检测,送检和试验过程符合规范要求。上述试验机构均通过了国家计量认证,试验操作按现行相关规范要求进行,试验成果可靠。7、野外见证本次勘察工作达到了建设方及相关规范的要求,勘察工作中建设方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外业检查验收,同时委托了具有外业勘察见证资质的重庆泽通勘测设计有限公司(见证员:宴永燕,印章号:YKJZ-2310569-0005)进行了全过程的外业勘察见证,本次勘察工作质量合格。9、内业整理本次勘察图件采用理正岩土工程勘察软件(重庆版8.5)进行绘制,成果资料详实可靠。综上所述,本次勘察野外施工作业均严格按照有关规范规程的要求进行,各环节严格把关,责任到人,较好地完成了勘察任务,所完成的工作量及其质量能满足直接详勘的要求,达到了预期勘察目的,提交的勘察资料经审查合格后可供设计及施工使用。2.工程地质条件2.1场地位置及地形地貌黄门村三期农民新村建设项目位于重庆市铜梁区黄门村。场地北侧有道路经过,汽车可直接进入拟建场地内,地理位置较好。场地区位详见图一。图一拟建场地区位图勘察区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经多年人工改造,整体地势平坦,地形坡度一般2-10°;局部地段斜坡。拟建场地现状地面高程在266~275m之间,相对高差约9m。拟建场地地形地貌简单。2.2气象、水文勘察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具有“冬暖、春早、夏旱、秋绵雨、多云雾、少霜雪”的气候特点。根据重庆气象站资料,全年无霜期225天以上,多年平均气温17.8℃,最高温度43.2℃(2006年8月16日),最低温度-3.7℃(1977年12月26日),气候垂直分带明显,长江河谷一带较周围气温高1~3℃;本地多年平均降水量1075毫米,且多集中于每年的5~9月,占年降水量的70%,最大月降水量711.8毫米(1982年7月),最大日降水量175毫米(1987年8月16日),最大连续降雨时间16天,夏季多大雨和暴雨,如2000年5~8月,降水量达985.1毫米,占当年降水总量的83.4%;历年最大积雪厚50毫米;最大瞬时风速33.3米/秒,风向多为ESE及ENE,历年最高气压1020.30毫帕。勘察区北侧有河流通过,特征水位为258.70m,据场地最近距离约为100m,距离较远,对场地影响较小;场地北侧水塘距场地最近距离为20m,对场地影响较大;综上地表水对拟建场地影响较大。2.3地质构造场地在构造单元上处于西山背斜北西翼。根据本次钻探区内新构造运动不强烈,表现为大面积缓慢间歇性抬升,无断层通过,区域地质构造上本区属于稳定场地。拟建场地内大部分地段基岩被第四系土层覆盖,在场地基岩出露地段测得岩层产状为315°∠30°,岩层呈单斜产出,地层连续稳定,结合一般,地层为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岩性主要为砂质泥岩和砂岩。根据对基岩出露部位调查,场地岩体中发育有两组构造裂隙,LX1、LX2两组在平面上呈“x”型共轭裂隙:裂隙LX1:产状141º∠76º,间距0.6~2.5m,一般延伸1.3~3.8m,微张,裂面较平直,局部粘土充填,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裂隙LX2:产状236º∠81º,间距1.1~3.0m,延伸0.5~2.5m,微张,裂面较平整,无充填,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岩层层面:闭合,层面平直,未见充填物,结合一般,属硬性结构面。经本次勘察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区内未发现断层,地质构造简单。2.4地层岩性据钻探揭示及地表地质调查,场地地层结构为:上覆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人工填土层(Q4ml)素填土和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Q4dl+el)粉质粘土;下伏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砂质泥岩和砂岩。现按由上至下的顺序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工填土层(Q4ml)素填土:黄褐色,松散-稍密,稍湿,主要由强风化泥岩的碎屑、粉质粘土和砂、泥岩碎块组成,砂质、粉质粘土及泥岩风化碎屑含量约占有68~78%,碎块石粒径以60~120mm为主,含量约占22~32%,由场地平整时,机械抛填所形成,形成时间约2年。本层位于场地表层,场地内大部分地段分布,厚度变化较大。根据钻探揭露最大厚度为4.40m(ZK38),层底标高261.60~268.23m。~~~~~~~~~~~不整合~~~~~~~~~~~~(2)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Q4dl+el)粉质粘土:灰黄色、灰白色、灰黑色,流塑状、软塑状、可塑状,主要由粘粒组成,含少量角砾,成份较均匀,切面较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本层在拟建场地大部分地段分布,厚度变化较大。根据钻探揭露最大厚度为9.8m(ZK54),层底标高254.00~275.70m。~~~~~~~~~~~不整合~~~~~~~~~~~~(3)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基岩层(J2s)砂质泥岩:紫红色,泥质结构,中-厚层层状构造,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含灰绿色钙质团块;强风化带岩芯呈碎块状、角砾状,质软,手捏即碎;中等风化岩芯呈短柱状、柱状,节长一般为70-210mm,强度中等,用手不易折断,较完整,未见裂隙。该层在场区内分布广泛,为场区主要岩层,本次钻探未揭穿。砂岩:灰白色,中-粗粒粒状结构,厚层层状构造,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泥质胶结。强风化带强度低,风化裂隙发育,岩芯呈角砾状、砂土状,浸水后用手可折断;中等风化带质较硬,强度中等,岩芯较完整,未见节理裂隙,岩芯呈短柱状、柱状,节长50-310mm,浸水后,用手不易折断,敲击声较脆。该层在场区内分布广泛,为场区次要岩层,本次钻探未揭穿。粉砂岩:灰黄色,粉砂质结构,块状构造,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粉砂粒,粘土矿物,断口具滑感,手摸有滑感;强风化带岩心破碎,呈碎块状;中等风华带质较硬,强度中等,岩芯较完整,未见节理裂隙,岩芯呈短柱状、柱状,节长50-260mm,浸水后,用手不易折断,敲击声较脆。该层在场区内少量分布,为场区次要岩层,本次钻探未揭穿。各层在钻孔中分布情况详见钻孔柱状图及钻孔数据一览表。2.5基岩面及基岩风化特征2.5.1基岩面特征据地表调查和钻探揭露,拟建场区大部分地段被第四系土层覆盖,在场地南侧(拟建28#居民楼附近)见基岩出露;通过钻探揭露及地质调查,基岩面起伏较小,基岩面坡角一般2~15°;基岩埋深0.40~12.40m,顶面标高254.0~275.70m。2.5.2基岩风化带特征①强风化带:裂隙发育,岩石结构已大部分破坏,颜色及矿物成分明显变化,岩石被裂隙分割成碎块状,裂面多充填泥膜,钻孔岩芯多呈碎块状,少量薄饼状和短柱状;岩质较软,失水后自动崩解成碎块,手掰岩芯易断碎。场区内部分钻孔均揭露到此带,厚度在0.50~7.30m。②中等风化带:岩石结构部分破坏,裂隙一般发育,裂隙中局部铁锰质渲染,呈锈黄色;局部见陡倾裂隙,面较平直,无充填;局部沿裂隙风化后,其周边呈褐黄色,岩体较完整。钻探取芯多呈柱状,少量短柱状。各风化带具体情况见钻孔情况一览表及工程地质剖面图。2.6水文地质条件2.6.1地表水在拟建场地北侧有河流通过,河流流向由西向东。勘察期间河流内有水流通过,据调查,该河流内最大洪峰流量约25m2/s,实时水位约为255m,最高洪水位约为257m,但河流距场地较远,河流对拟建工程影响较小。场地北侧水塘距离场地较近,对场地影响较大,地表水通过渗透作用形成地下水。2.6.2地下水根据场地地层岩性及地下水在含水介质中的赋存特征,地下水类型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类。松散岩类孔隙水: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主要赋存在第四系土层中。粉质粘土透水性差,属弱含水层;素填土透水性强,属含水层,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大部分大气降水沿地表顺坡排出场地,仅在雨季易形成短时孔隙水,属上层滞水性质,受季节影响明显。基岩裂隙水:场地基岩主要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质泥岩和砂岩、粉砂岩,砂岩及粉砂岩透水性较好,为相对含水层;砂质泥岩透水性较差,为相对隔水层。基岩裂隙水赋存在浅层风化裂隙及砂岩裂隙中,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补给,沿裂隙管道竖向运移至潜水位附近后改变为顺层间管道水平运移,以泉的形式出露,但勘察区内未发现泉点出露。勘察中选择可能赋存地下水的ZK52钻孔进行了一次降深提筒简易抽水试验,钻孔含水层为素填土及砂岩,粉质粘土为弱含水层。在1.3小时内抽干,延续24小时观测,水位有恢复现象,地下水位稳定在264.3m左右,证明在本次钻探深度范围内存在地下水。附抽水试验成果表2.6-1:表2.6-1钻孔抽水试验成果表钻孔编号ZY52计算公式抽水前静止水位埋深(m)2.1K=含水层厚度H(m)8降深S(m)1.8R=流量Q(m3/d)13.74恢复水位埋深(m)2.4抽水稳定延续时间(h)1.3钻孔距河边距离b(m)6.2抽水段钻孔半径r(m)0.055影响半径R(m)9.79渗透系数K(m/d)0.92勘察施工过程中,在各钻孔施工结束时,对所有钻孔的残留水抽干后进行了水位观测,孔内水位有恢复迹象,说明场地地下水较丰富。地表水与地下水存在相互补给关系,一般情况下,地下水补给地表水,当遇洪涝季节,地表水补给地下水。据观察,场地地下水在靠近水塘一侧较丰富,远离水塘一侧相对较贫乏,水位在261~265.5之间。在基础施工时应加强地下水的排水防渗工作,并采取集水井排水等措施进行基础施工。综上,场地地下水较丰富,水文地质条件中等。2.7场地水土腐蚀性评价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附录G和拟建场地区域资料,拟建场地环境类型为III类。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据调查,场地及周边没有化工、印染等污染源,也没有固体废弃物、有害放射物质等。根据原有建筑腐蚀情况,结合当地工程经验,判定本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2.8不良地质现象及地质灾害根据本次勘探及地表调查,拟建场区附近未发现有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作用;在本次勘探深度内未发现地下空洞、洞穴、软弱夹层等。3岩土物理力学特征3.1工程地质分层本次勘察岩土分层以现场岩性鉴别、结合室内试验成果作为划分依据。素填土:场地内大部分地段均有分布,部分地段厚度大,主要根据现场岩芯鉴定分层。粉质粘土:场地内大部分钻孔均有分布,厚度较变化大,均匀性较好,主要根据现场岩芯鉴定结合室内试验成果进行综合分层。强风化基岩:岩体破碎,取样困难,主要以现场岩芯鉴定进行分层。中等风化基岩:岩体较完整,根据现场岩芯鉴定结合室内试验成果进行综合分层。3.2岩土试验成果统计3.2.1统计公式本次勘察岩土室内试验成果按以下公式统计:式中:i—岩土性质指标测试值;n—参与统计的样本数量;—岩土参数算术平均值;σ—岩土参数标准差;δ—岩土参数变异系数;μk—岩土性质指标标准值;Ψa—修正系数,当指标作为作用项时,式中取“+”号,指标作为抗力项时,式中取“-”号;本次勘察工作中,所有岩土样均按规范要求采取,样品具有代表性,试验方法与操作正确;综合测试手段可靠,方法得当,数据合理。3.2.2岩土体实验成果土体粉质粘土:场地粉质粘土多呈可塑状,场地内大部分钻孔均有分布段,厚度变化大,局部钻孔内粉质粘土呈流塑~软塑状,不便取样,宜通过现场原位测试确定物理力学参数。本次勘察主要针对可塑状粉质粘土层进行了取样测试,测试项目为土常规测试。测试数据根据概率理论按照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统计如表3.2.2-1。由上表3.2.2-1可知:土体塑性指数为14.07,土的名称为粉质粘土;液性指数为0.39,呈可塑状;压缩系数a1-2=0.29MPa-1,属中等压缩性土;压缩模量:5.97MPa;天然重度为19.3kN/m3表3.2.2-1粉质粘土物理力学性质统计表样品编号岩石名称天然含水率%天然密度g/cm3干密度g/cm3比重孔隙比饱和度%液限%塑限%液性指数塑性指数天然直接快剪饱和直接快剪压缩

系数a1-2(MPa-1)压缩

模量s1-2(MPa内聚力kPa内摩擦角(°)内聚力kPa内摩擦角(°)粉质粘土ZK34-124.81.961.572.690.71393.631.118.00.5213.122.112.5——0.295.92ZK34-223.41.971.602.670.67293.032.218.70.3513.525.013.1——0.256.71ZK41-125.21.951.562.700.73492.734.419.80.3714.624.913.4——0.325.43ZK41-224.01.981.602.680.67894.933.219.20.3414.025.413.7——0.266.45ZK47-123.71.991.612.720.69193.332.918.70.3514.223.412.8——0.276.25ZK47-226.41.941.532.700.75993.935.120.10.4215.026.014.0——0.355.03样本数666666666666—--66子样极大值26.41.991.612.720.75994.9035.1020.100.5215.0026.0014.00—--0.356.71子样极小值23.41.941.532.670.67292.7031.1018.000.3413.1022.1012.50—--0.255.03平均值24.61.971.582.690.70893.5733.1519.080.3914.0724.4713.25—--0.295.97标准差1.120.020.030.020.0340.781.450.780.070.701.440.56—--0.040.64变异系数0.0450.0100.0190.0070.0480.0080.0440.0410.1760.0500.0590.042—--0.1330.107修正系数0.950.97—标准值23.412.8—岩石为了解场地中等风化基岩的力学性质,本次共采集中等风化基岩岩样21组(16组砂质泥岩,3组砂岩,2组粉砂岩)进行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其统计成果见表3.2.2-2~3.2.2-4。表3.2.2-2中等风化砂质泥岩的单轴抗压强度试验成果统计表样品编号岩石名称单轴抗压强度(MPa)软化系数天然饱和ZK2砂质泥岩4.762.885.043.260.615.563.22ZK7砂质泥岩5.533.84泥岩6.683.520.62泥岩6.774.40ZK10砂质泥岩8.434.01泥岩7.154.820.63泥岩6.775.24ZK12砂质泥岩6.743.13泥岩5.173.790.61泥岩6.004.00ZK15砂质泥岩6.025.08泥岩7.333.980.63泥岩7.684.20ZK19砂质泥岩7.104.21泥岩7.273.810.62泥岩6.244.75ZK24砂质泥岩6.373.42泥岩4.893.920.61泥岩5.602.95ZK28砂质泥岩8.164.398.324.790.636.775.45ZK38砂质泥岩5.142.874.833.450.616.203.55ZK40砂质泥岩9.355.897.274.960.648.455.21ZK46砂质泥岩5.523.906.223.470.626.804.11ZK50砂质泥岩7.575.007.865.840.648.664.58ZK51砂质泥岩6.563.486.384.140.626.744.58ZK54砂质泥岩6.583.977.694.680.637.385.00ZK56砂质泥岩7.404.526.043.850.626.814.21ZK62砂质泥岩7.194.858.474.870.648.705.87n(统计个数)484816max(最大值)9.355.890.64min(最小值)4.762.870.61(平均值)6.804.250.62σ(标准差)1.140.79/δ(变异系数)0.170.19/Ψa(统计修正系数)0.960.95/标准值6.514.05/由上表可知:中等风化砂质泥岩天然状态下抗压强度指标的变异系数为0.17,饱和状态下抗压强度指标的变异系数为0.19,试验指标的变异低;试验数据真实、可靠。表3.2.2-3中等风化砂岩的单轴抗压强度试验成果统计表样品编号岩石名称单轴抗压强度(MPa)软化系数天然饱和ZK43砂岩17.413.40.6918.113.420.912.1ZK30砂岩21.515.20.72泥岩22.418.4泥岩2314.6ZK32砂岩19.814.60.70泥岩18.113.1泥岩22.814.8n(统计个数)993max(最大值)23.0018.400.72min(最小值)17.4012.100.69(平均值)20.4414.400.71σ(标准差)2.181.80/δ(变异系数)0.110.12/Ψa(统计修正系数)0.930.92/标准值19.0813.27/由上表可知:中等风化砂岩天然状态下抗压强度指标的变异系数为0.11,饱和状态下抗压强度指标的变异系数为0.12,试验指标的变异很低;试验数据真实、可靠。表3.2.2-4中等风化粉砂岩的单轴抗压强度试验成果统计表样品编号岩石名称单轴抗压强度(MPa)软化系数天然饱和ZK22粉砂岩1.50.7550.561.40.9031.270.713ZK49粉砂岩2.051.140.57泥岩1.740.975泥岩1.811.1n(统计个数)662max(最大值)2.051.140.57min(最小值)1.270.710.56(平均值)1.630.930.57σ(标准差)0.290.18/δ(变异系数)0.180.19/Ψa(统计修正系数)0.850.84/标准值1.390.79/由上表可知:中等风化粉砂岩天然状态下抗压强度指标的变异系数为0.18,饱和状态下抗压强度指标的变异系数为0.19,试验指标的变异低;试验数据真实、可靠。3.2.3岩土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粉质粘土: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第10.4.3条表10.4.3-3内插计算,坡残积层可塑状粉质粘土地基极限承载力平均值取475kPa,流塑及软塑状粉质粘土按地区经验取180Kpa。土体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按平均值乘以由孔隙比和液性指数两个指标统计变异系数计算得来的修正系数0.97进行取值,残坡积层可塑状粉质粘土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标准值为460kPa,流塑及软塑状粉质粘土取174kPa。基岩:中等风化基岩的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fuk按《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相关规定:由岩石抗压强度标准值乘以地基条件系数确定。场地中等风化岩体较完整,结合地区经验中等风化砂质泥岩及砂岩地基条件系数取1.20;中等风化粉砂岩地基条件系数取1.0。场地地下水较贫乏,中等风化砂质泥岩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可取天然值(需保证基岩不被水长期浸泡,若不能保证时建议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按饱和取值);场地砂岩、粉砂岩层属含水层,中等风化砂岩、粉砂岩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建议取饱和值。计算得:中等风化砂质泥岩的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按天然单轴抗压强度值计算)fuk=6.51MPa×1.20=7.81MPa;中等风化粉砂岩的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按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值计算)fuk=0.79MPa×1.00=0.79MPa;中等风化砂岩的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按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值计算)fuk=13.27MPa×1.20=15.92MPa。3.2.4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50/T-047-2016)第4.2.6条中的下列公式计算如下:fak=ψr·fuk式中:fak—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fuk—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kPa);—地基极限承载力分项系数,(土质地基取0.50,岩质地基取0.33)。计算得:可塑状粉质粘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460kPa×0.50=230kPa,流塑及软塑状粉质粘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174kPa×0.50=87kPa。考虑到试验值的差异性,结合地区经验取值,建议可塑状粉质粘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取150kPa,软塑及流塑状粉质粘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取25Kpa。中等风化砂质泥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2577kPa;中等风化粉砂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260kPa;中等风化砂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5253kPa。根据地区经验:强风化砂质泥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取300kPa;强风化砂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取400kPa。3.2.4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场地内中等风化砂质泥岩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为4.05Mpa,为极软岩;粉砂岩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为0.79Mpa,为极软岩;中等风化砂岩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为13.27Mpa,为软岩;根据经验场地强风化基岩均为极软岩。据钻探揭露及场区经验:场地强风化基岩及粉砂岩岩体完整性属破碎;中等风化砂质泥岩岩体完整性属较破碎;中风化砂岩岩体完整性属较完整。按照《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表3.1.7判定:强风化砂质泥岩、砂岩和中等风化砂质泥岩、粉砂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均为Ⅴ类;中等风化砂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类。3.3岩土体参数建议值3.3.1岩、土体设计参数取值建议根据野外岩芯鉴别以及原位测试成果资料,结合当地建筑经验,场地岩土体设计参数建议值详见下表3.3.1-1。表3.3.2-1岩土体设计参数建议表岩土名称天然重度(kN/m3)饱和重度(kN/m3)天然抗剪强度标准值饱和抗剪强度标准值土体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N/m4岩体水平抗力系数MN/m3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MP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边坡临时坡率允许值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qsik(kPa)基底摩擦系数粘聚力(kPa)内摩擦角(°)粘聚力(kPa)内摩擦角(°)天然饱和H≤8m(岩质边坡)H≤5m(土质边坡)素填土19.7*20.1*0*30*(综合)0*25*(综合)6*///现场实测1:1.50/0.25*粉质粘土(流塑、软塑)18.7*19.2*////4*///现场实测1:1.7520*0.20*粉质粘土(可塑)19.319.7*23.412.818.72*10.2*14*///150*1:1.2540*0.25*强风化砂岩23.4*23.7*/////40*//400*1:1.00180*0.30*强风化砂质泥岩22.5*22.9*/////30*//300*1:1.100170*0.30*粉砂岩22.8*23.4*/////40*1.390.792601:0.75170*0.30*中等风化砂岩23.8*24.1*/////290*19.0813.2752531:0.50400*0.45*中等风化砂质泥岩24.5*24.8*/////80*6.514.0525771:0.75360*0.40*注:1、表中带*的为经验值;2、基岩面抗剪参数在粉质粘土抗剪参数的基础上按0.90的折减系数折减后取值;4场地稳定性评价4.1地震效应评价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附录A中的规定,铜梁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为一组,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按《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规范划分,拟建建筑属标准设防类,抗震设防建议按6度设防。根据地区经验,素填土剪切波波速取130m/s,属软弱土;流塑~软塑状粉质粘土剪切波波速取120m/s,属软弱土;可塑状粉质粘土剪切波波速取160m/s;强风化基岩剪切波波速>500m/s,属软质岩石;中风化基岩属岩石,剪切波波速大于800m/s。未来填土剪切波速值暂按素填土取值。场地按设计标高场平后,拟建建筑物上覆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第4.1.5条确定:Vse=d0/tt=式中:Vse——土层等效剪切波速(m/s)do——计算深度(m),取覆盖层厚度和20m二者的较小值;t——剪切波在地面至计算深度之间的传播时间;di——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土层的厚度(m);Vsi——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土层的剪切波速(m/s)n——计算深度范围内土层的分层数。按设计室内外地坪标高整平后拟建场地内拟建物地震效应和场地类别评价见表4.1-1。表4.1-1场地地震效应评价一览表建筑名称平场后覆盖层最大厚度(m)剪切波速平均值(m/s)剪切波速(m/s)计算钻孔场地类别特征周期(s)地段类别总厚度填土粉质粘土(可塑状)粉质粘土(软塑、流塑状)填土粉质粘土(可塑状)粉质粘土(软塑、流塑状)1.521.5200130160120130ZK3I10.25有利地段1.151.1500130160120130ZK7I10.25有利地段0.90.900130160120130ZK13I10.25有利地段0000130160120>500ZK22I10.20有利地段3.103.10130160120160ZK32II0.35一般地段11.424.25.2130160120134.17ZK44II0.35不利地段12.42.67.62.2130160120144.46ZK54II0.35不利地段9.83.860130160120146.85ZK53II0.35一般地段9.184.1805.0130160120124.35ZK47II0.35不利地段8.045.0430130160120139.77ZK39II0.35一般地段8.953.655.30130160120146.23ZK37II0.35一般地段3.203.20130160120160ZK18II0.35一般地段2.602.60130160120160ZK15I10.25有利地段1.101.10130160120160ZK19I10.25有利地段8.92.86.10130160120149.17ZK36II0.35一般地段9.154.451.23.5130160120129.05ZK40II0.35不利地段10.82.244.6130160120134.56ZK41II0.35不利地段8.152.1560130160120150.81ZK35II0.35一般地段8.952.656.30130160120149.76ZK61II0.35一般地段10.32.86.51130160120146.10ZK63II0.35一般地段12.84.27.61130160120145.22ZK45II0.35一般地段5.62.43.20130160120145.59ZK34II0.35一般地段0000130160120>800ZK58I00.20有利地段1.41.400130160120130ZK1I10.25有利地段5.944.841.10130160120134.67ZK38II0.35一般地段6.754.7520130160120137.64ZK55II0.35一般地段6.74.720130160120137.70ZK56II0.35一般地段102.76.21.1130160120145.59ZK57II0.35一般地段本次勘察范围内揭露地层为素填土、粉质粘土(可塑状、流塑状、软塑状)、砂质泥岩和砂岩。未见饱和砂土及粉土,可不用考虑地震液化作用;素填土和后期填土地震作用下可能发生震陷变形,应进行压实处理;流塑状、软塑状粉质粘土地震作用下也可能发生震陷变形,应采用换填法进行处理。可塑状粉质粘土、砂质泥岩和砂岩地震稳定性较好;地震时发生滑坡、崩塌、液化的可能性小。4.2边坡稳定性评价拟建场地整体地势较平坦,按设计高程场坪后,将不会在场地内形成环境边坡。4.3场地整体稳定性与适宜性评价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作用综上所述,,场地适宜本工程建设。4.4拟建物对相邻建(构)筑物的影响评价根据现场调查,拟建场地东侧及南侧一带建筑密集;已建建筑零坪标高与拟建场地设计标高基本一致,场平及基础开挖对其有一定影响;建议基础开挖过程中,在靠近已建建筑一侧采取跳桩开挖,及时浇筑,并做好已建筑物的监测工作,如发现变形、开裂等现象及时处理,确保已建筑物的安全。建议在施工期间及竣工后建议加强周边环境(已建建(构)筑物或拟建支挡工程)的监测工作;以确保场地的稳定和安全。5.场地评价5.1地下水对地基基础的影响场地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稳定地下水位261~265之间。地下水埋藏较浅,水量较丰富,地下水对工程影响较大,影响人工桩基开挖。建议在施工期间加强地下排水防渗措施,并配备足够数量的抽水设备对基坑及孔桩内的积水进行有效的抽排,必要时可采取水下浇筑。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5.2岩土层均匀性评价拟建场区上覆主要为素填土、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的砂质泥岩、粉砂岩和砂岩。5.3持力层的选择 5.4基础型式建议表5.4-1拟建建筑物持力层及建议基础型式建筑物名称结构形式层数设计基底标高(m)最大荷载(KN/单柱)持力层埋置深度(m)建议基础型式建议基础持力层框架3F267.9020001.8~3.0桩基础/独立基础中等风化基岩框架3F267.6020000.4~2.45桩基础/独立基础中等风化基岩框架2F267.7015000~2.23桩基础/独立基础中等风化基岩框架3F267.4020000~3.2桩基础/独立基础中等风化基岩框架2F267.2015001.6~6.35桩基础/独立基础中等风化基岩框架2F266.9015006.1~12.5桩基础中等风化基岩框架2F266.75150011.74~13.6桩基础中等风化基岩框架2F266.6515009.7~11.35桩基础中等风化基岩框架2F266.50150010.47~13.2桩基础中等风化基岩框架3F266.95200010.35桩基础中等风化基岩框架3F267.4520008.0~10.4桩基础中等风化基岩框架3F268.0020002.8~3.9桩基础/独立基础中等风化基岩框架3F268.2020002.2~4.4桩基础/独立基础中等风化基岩框架3F268.0020001.15~3.0桩基础/独立基础中等风化基岩框架3F267.4520002.65~10.76桩基础中等风化基岩框架2F267.05150010.44桩基础中等风化基岩框架2F266.80150010.4~14.24桩基础中等风化基岩框架2F267.2015000~3.23桩基础/独立基础中等风化基岩框架3F267.2520000~1.68桩基础/独立基础中等风化基岩框架3F266.8020008.8~13.58桩基础中等风化基岩框架3F266.8020005.7~13.5桩基础中等风化基岩框架2F267.2015000.37~3.4桩基础/独立基础中等风化基岩框架2F267.5515000桩基础/独立基础中等风化基岩框架1F268.0510002.3~2.5桩基础/独立基础中等风化基岩框架1F266.4010008.94桩基础中等风化基岩框架1F266.4010008.75桩基础中等风化基岩框架1F266.6010009.0桩基础中等风化基岩框架1F267.3010008.7~11.2桩基础中等风化基岩采用桩基础时,当基础底面落差较大时,桩长应满足相邻基础底面外边缘不大于45°的应力扩散角要求。5.5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若采用嵌岩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按JGJ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中5.3.9条的有关规定及下列公式计算:Quk=Qsk+QrkQsk=U∑qsikliQrk=ξrfrkAp式中:Quk——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Qsk——土的总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rk——嵌岩段总极限阻力标准值。U——桩身周长。ξr——桩嵌岩段侧阻和端阻综合系数,与嵌岩深径比hr/d、岩石软硬程度和成桩工艺有关,可按表5.3.9取值。qsik——桩周第i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采用泥浆护壁机械钻孔桩),粉质粘土取55KPa,强风化砂质泥岩取130KPa;强风化砂岩取180KPa;素填土和未来填土不考虑摩阻力,但应考虑固结沉降对基础桩产生负摩阻力影响,填土的负摩阻力系数建议取0.30。frk——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5.6成桩可能性评价、桩的施工条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论证5.6.1成桩可行性分析拟建场地平整后,岩土层主要由人工填土、粉质粘土、砂质泥岩和砂岩组成。根据场地的岩土层结构、土层的工程特性和场地周边环境分析:拟建场地范围内无流沙、空洞等不良地质现象;人工填土成分复杂,均匀性差,结构稍密,成孔过程中垮孔可能性大。粉质粘土呈可塑状,部分地段分布有流塑状、软塑状粉质粘土,成桩时易发生垮孔、缩径;采用泥浆护壁等护壁措施后成桩条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