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版必修下册103_第1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版必修下册103_第2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版必修下册103_第3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版必修下册103_第4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版必修下册10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国论1.走近作者2.背景解读北宋建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这样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也造成了军事上的衰颓。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西夏交纳大量的银、绢。这样贿赂的结果是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针对这一现实,苏洵撰写了《六国论》。3.相关知识论论是议论,它是以论证为主的说理方式,论的任务主要是论证某一问题、某一人物、某一事理的是非得失。它的特点是:要有明确的论点,有可信的论据,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论证。政论、文论、史论、学术论文等,都属于这个范畴。4.文化常识【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例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故事】旧事。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意思。例如: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1.字音识记弊在赂秦(lù)洎牧以谗诛(jì)(chán)暴霜露(pù)2.字形辨认eq\b\lc\{\rc\(\a\vs4\al\co1(赂贿赂,洛洛阳))eq\b\lc\{\rc\(\a\vs4\al\co1(嬴嬴政,赢输赢))eq\b\lc\{\rc\(\a\vs4\al\co1(谗谗言,搀搀扶))3.通假字(1)暴霜露,斩荆棘(同“曝”,冒着)(2)暴秦之欲无厌(同“餍”,满足)(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同“毋”,不要)(4)当与秦相较(同“倘”,如果)4.古今异义(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那实际情况。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泛指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4)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灭亡。今义:翻倒。5.一词多义(1)非eq\b\lc\{\rc\(\a\vs4\al\co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动词,不是,觉今是而昨非形容词,错误的,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副词,无,没有))(2)或eq\b\lc\{\rc\(\a\vs4\al\co1(或未易量副词,或许,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代词,有的人,一食或尽粟一石副词,有时))(3)得eq\b\lc\{\rc\(\a\vs4\al\co1(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动词,得到,此言得之形容词,适宜,得当,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动词,捕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动词,看到,诚不得已动词,能够))(4)相eq\b\lc\{\rc\(\a\vs4\al\co1(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副词,互相,誓天不相负代词,偏指一方,相当于,“你”“他”等,此处代“你”,伯乐相马动词,观察,辨别,鉴定))(5)与eq\b\lc\{\rc\(\a\vs4\al\co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动词,亲附,亲近,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连词,和,同,与战胜而得者介词,跟,同,表示比较的对象))(6)欲eq\b\lc\{\rc\(\a\vs4\al\co1(暴秦之欲无厌名词,欲望,鱼,我所欲也动词,想要得到,需要))(7)暴eq\b\lc\{\rc\(\a\vs4\al\co1(暴霜露动词,读pù,同“曝”,冒着,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读bào,凶暴的))(8)事eq\b\lc\{\rc\(\a\vs4\al\co1(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9)终eq\b\lc\{\rc\(\a\vs4\al\co1(终继五国迁灭副词,最终,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底))(10)始eq\b\lc\{\rc\(\a\vs4\al\co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副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11)向eq\b\lc\{\rc\(\a\vs4\al\co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连词,假使,并力西向动词,对着,这里是对付的意思))(12)故eq\b\lc\{\rc\(\a\vs4\al\co1(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形容词,旧的,过去的,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连词,所以))(13)为eq\b\lc\{\rc\(\a\vs4\al\co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动词,治理,至丹以荆卿为计动词,作为,邯郸为郡动词,成为))(14)兵eq\b\lc\{\rc\(\a\vs4\al\co1(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武力))6.词类活用(1)李牧连却之:使动用法,使……退却(2)日削月割: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3)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礼遇,以礼相待(5)以地事秦:名词作动词,侍奉(6)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受贿;大的受贿(7)秦以攻取之外:动词作名词,攻战的方法7.文言句式(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状语后置句)(4)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省略句)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的?有什么特色?答: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领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论点)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跟。2.第二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的?用了哪些对比?各有什么作用?答:第二段从第一个方面即“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角度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用了以下对比: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分析得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分析得出: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3.阅读第三段,分析: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有什么作用?答:作者主要采用了分层论证的方法,针对齐、燕、赵三国不赂秦而破灭的情况进行论证。共分两层论证:第一层论齐国,虽“未尝赂秦”,但它亲近秦国而不联合五国,所以,一旦五国破灭,它就必然要被“无厌”的暴秦“迁灭”。第二层分别论证“燕赵之君”的“义不赂秦”。这两国都能用兵守土抗秦,保全国家,但由于燕太子丹“以荆卿为计”,因而“始速祸焉”,导致灭亡;同样,由于赵国李牧被诛,“用武不终”,因而“邯郸为郡”,结果也是国家灭亡。不仅如此,而且燕赵两国“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没有援助,所以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战败而亡的。作者层层推进地从齐、燕、赵三国破灭的结果推论其破灭的原因,有力地证明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分论点,回答了“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疑问,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避免了逻辑上的漏洞,使论证完备周密,无懈可击。最后从“向使三国”到“或未易量”几句,以假设的原因得出假设的结果,归纳了第二、三段对两个分论点的论证,照应了开头。4.如果将第四段末句改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可有慎哉”,并删去第五段,文章也是完整的。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答:不好。首先,六国灭亡的原因各不相同,而以地赂秦者不过三国,作者巧妙地提出“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论断,这样就把灭亡的原因集中到“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上来了。至于为什么要“赂秦”,作者则直到最后才说出了最要紧的一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叫作“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作者这样来论述问题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北宋正是因为辽、西夏“积威之所劫”而年年输币。如果删去第五段就看不出这一点了,这是违背作者的意图的。其次,从布局上看,本文是从论史逐步转向论策的。因此从第三段开始,先肯定燕、赵的“远略”,接着又批评了他们的错策。循此继进,作者又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的战略:第一步,不赂秦,不附于秦,不派刺客,不杀良将;第二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这样的设想是为下文“不赂而胜之”一语作铺垫的。这个总体的战略设想也是针对北宋朝廷说的。如果删去第五段的话,上面这些话就变得无的放矢了。这种写法就叫作“借古讽今”。1.主旨归纳本文借古讽今,通过评论六国灭亡的原因,说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讽谏北宋王朝应以六国为鉴,不能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而要奋起抗争,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2.结构图示3.写法赏析(1)借古讽今,切中时弊。分析这篇文章,应着眼于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本文属于史论,目的是借史立论,以古鉴今,选择一个角度,抓住一个问题,确立自己的论点,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因此,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的社会现实,点出全文的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本文为论说文,它完美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不赂秦”两类国家加以论证;接着通过假设进一步论述如果不赂秦六国就不会灭亡,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全文纲目分明,脉络清晰,结构完整,逻辑缜密。此外,文中还综合运用了例证、引证,特别是对比论证的方法,大大增强了说理的力量。4.课文全译名词作状语一、知识讲解现代汉语里,名词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可以直接修饰谓语动词,构成“名词+动词(谓语)”现象,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名词作状语。具体判断方法是名词用在动词前,不做主语,因为这个名词前有主语,那这个名词就用作状语。二、实战演练指出下列句子中活用作状语的词语并释义。(1)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夜:在夜晚)(2)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翼:像翅膀一样)(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赤壁赋》)(南:向南)(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日:每天)(5)卒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廷:在朝堂上)(6)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陈情表》)(犬马:像犬马一样)(7)则刘病日笃(《陈情表》)(日:一天天地)(8)辇来于秦(《阿房宫赋》)(辇:坐辇车)《阿房宫赋》杜牧通过对阿房宫的描写,揭示了秦朝自取灭亡的重要原因。文章既深刻抨击了秦王朝的荒淫腐朽、贪婪挥霍和鱼肉人民的行径,也有力地讽劝了唐王朝的统治者,对后人也有警示作用。“族秦者,秦也”,秦国统一天下后,觉得自己强大无比,可以高枕无忧了,殊不知接下来面对的敌人会是自己。“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因此,成功之后,常怀居安思危之心,才能更长久地拥有成功。这则素材可以应用到“戒奢以俭”“得民心者得天下”“居安思危”等主题中。渭水,你是在呜咽吗?是为始皇感到悲哀吗?是啊,当年的始皇是何等的威风,是那样目空一切。他南征北战,灭六国,统一天下,可谓雄才大略,在历史的长河中他必然拥有不可替代的位置。然而,始皇却不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金碧辉煌的阿房宫下积压着多少飘荡的冤魂,一座阿房宫使多少妻子失去了丈夫,使多少孩子成了孤儿。当阿房宫里极尽奢华、歌舞升平时,有多少百姓衣衫褴褛,食不果腹。始皇自以为城池固若金汤,他满心欢喜地看着阿房宫如海市蜃楼般出现在眼前,却忘记了那积堆成山的累累白骨,忘记了这本是用百姓的血泪和生命换来的一座宫殿啊!当几个戍卒振臂一呼,天下响应,始皇千秋万代江山相传的美梦就此破灭,阿房宫付之一炬,秦朝就此灭亡。如果始皇地下有知,他该作何感想?他会不会选择做另外一种皇帝?《六国论》苏洵在《六国论》中阐述赵国灭亡的原因时,记叙了赵国同秦国作战的几次情况,赵国的大将李牧面对强敌,奋起抗秦,取得了胜多败少的战绩。后来秦国两次大举来犯,李牧从容指挥,接连击退秦兵。但这时赵王听信谗言,杀死了抗秦的主帅李牧,秦兵乘机大肆进攻,最终灭掉了赵国,邯郸遂成为秦国的一个郡。作者慨叹赵国用武而没有坚持到最后。这则素材可以应用到“坚持”“知人善用”“教训”等主题中。历史的钟声浑厚而清亮,它穿越了华夏五千年的悠悠岁月。在历史的天空中,既有一轮当空的明月,也有交相辉映的群星,还有沉沉蔽日的乌云。历史总是感动人心的,尽管它已经成为过去,但是依然刻在人们的脑海之中,挥之不去,给人类带来一连串的思考:苏轼面对赤壁古战场,遥想古今,渴望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怀想英雄,发出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深惋浩叹……历史的力量总是巨大的,它是一个民族文明进程的坐标!的确,历史是无法被风雨剥蚀的石碑,是伟大与光荣的刻板,也是曲折与复杂的录音。因此,我们有必要去触摸历史的脉络,借鉴历史,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辉煌。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考生自从伊拉克被美英联军占领以后,全世界都很震惊,住在天庭的各位古代名士也不闲着,频频召开座谈会。这不,今天又由孔子主持了一个讨论会。讨论的话题是: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什么会灭亡。话题一提出,坐在首席的贾谊就坐不住了,十分激动又十分自信地说:“秦亡之根本,陈涉造反也。殊不知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于是山东诸国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由此观之,秦亡,因此子反也。”“太傅此言差矣。”下首的杜牧胸有成竹地说,“吾读遍史诗,得到秦亡的原因。岂不闻秦爱纷奢,然人亦念其家,而秦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于是建阿房,修皇陵,致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导致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结局。吾之观比您深思数层,服否?”“慢来!”未等不服气的贾谊答语,文学大师苏洵厉声喝住,然后拍着胸脯说,“公之言也未必就对。六国破灭之时,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也。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因此有人说:不赂者以赂者丧。故曰:弊在赂秦。由此观之,秦在六国并存之时就懂得如何行贿、受贿。到秦统一宇内,平定八方以后,有赵高这等行贿高手,又有李斯这等受贿的高官,秦能至万世么?几千年以后的凡人陈希同、王宝森、王怀忠诸子,不也因为‘贿赂’二字而败吗?所以我认为‘贿赂’是秦灭之因。”“非也,非也。”魏征轻轻摇着头说,“吾坚信,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