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六级上册《用化石作证据》说课稿(含反思)_第1页
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六级上册《用化石作证据》说课稿(含反思)_第2页
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六级上册《用化石作证据》说课稿(含反思)_第3页
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六级上册《用化石作证据》说课稿(含反思)_第4页
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六级上册《用化石作证据》说课稿(含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用化石作证据》

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化石

的奥秘》的《用化石作证据》。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

开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化石不仅为生物进化的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也为研究地球和地

球上所有生物的历史提供了证据,还为思考地球及人类的未来提供了

历史的借鉴。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呈现了三则用化

石作证据的科学研究资料——用化石证明鸟类起源于恐龙、用化石

证明大陆漂移说、用化石证明生物进化论,引导学生发现化石除了在

古生物领域的研究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外,还有着广泛的科学价

值。第二部分,生命演化史不仅是生物进化史,实际上它也是整个自

然界的历史,是地球演化史。它是一个真实、漫长、仍未终止的历史

过程。基于化石的研究,人类不断丰富和完善着对生命演化史的研究。

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到漫长的生命演化史上,从宏观的角度思考与生

命有关的话题。第三部分,撰写一篇有关化石是如何为〃猿同祖论〃

提供证据的短文是一个较为开放的活动,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学

习的知识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将化石证据运用到对科学假说

的研究中,体会到科学研究是建立在科学证据的基础之上的。

二、学情分析

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之

前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动物和植物的概念,知道了动物和植物要经历

的生命历程,认识了繁殖、遗传和变异等生命现象,通过本单元前两

节课的学习也初步认识了化石、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以及通过化石来

了解生物物种的相关科学知识准备。另外作为六年级下册的学生,他

们也具备了一定的课外知识储备、阅读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抽象思

维能力、想象迁移能力等。因此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将通过创设符合

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兴趣的生物博物馆为情境,带领学生通过观赏化

石展品、分析比较、推理想象、阅读资料、提炼总结、撰写短文等方

法,建立以化石作为证据,认识和描述一些已经灭绝的生物,建立这

些灭绝的生物与当今生物之间的联系,证实科学假说,从时间维度纵

向了解地球上生命的发展历程。本节课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生物博物馆

中的化石,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生物,所以探究技能培养的重点与生

命科学领域的其他单元相比也有所改变,重点培养学生通过查阅资

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的能力、分析推理能力以

及表达交流的能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渗透科学探究具有严谨性、长

期性、困难性等特点,进一步感受科学家的坚韧品质和伟大精神。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用化石作证据的各种科学假说的资料,更加全面地认识

化石的科学价值。

通过分析有关生命演化史的信息,从宏观的角度认识生命世界。

运用化石证据,证明“人猿同祖论”。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更加全面地认识化石的科学价值。

难点:通过分析有关生命演化史的信息,从整体的角度认识生命

世界。

五、说教学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

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

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

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1、其中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

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

最后归纳总结。设疑一观察(实验)一思考一总结一应用。

2、而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

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

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

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

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理

论性的知识:联系实际一进行思考一实验探究一分析讨论一得出结论

一联系实际f发挥想象一提高兴趣。)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

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们知道学生学习

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

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

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

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相关知识,并得出科学结

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

流中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六、说教学过程

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1.上一课,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化石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回

忆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化石?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如骨骼、外壳、

叶子、脚印化石等。

(2)化石是如何形成并被发现的?

古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被泥沙掩埋起来,在泥沙中生物的有

机质被分解,遗体、遗物的坚硬部分和痕迹被沉积物包裹并被矿物化,

随着地壳的运动作用,已经形成的化石有些上升到接近地表的地方,

随着岩石的侵蚀或坍塌,这些化石便暴露出来。

(3)我们可以从化石的研究中得到哪些信息?

我们可以了解古生物的生活习性、外形特点、繁衍后代等方面的

知识,可以找到现代生物中与古生物相似的生物,可以了解现代生物

是怎样由古生物进化而来的。

2.研究化石还有哪些重大的意义呢?今天我们继续来探讨这个

问题。

3.板书课题:10.用化石做证据

环节二、教学新课

活动一:化石的科学价值

用化石证明鸟类起源于恐龙

1.出示课本33页中华龙鸟化石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片,

了解中华龙鸟的外形特点。

预设:

中华龙鸟身体体型较小,是一种小型食肉恐龙,嘴里有牙齿,尾椎

很长。前肢粗短,爪钩锐利,后腿较长,适宜奔跑。同时,它从头部

到尾部都覆盖着像羽毛一样的东西。

2.中华龙鸟这样的外形与我们现代的什么生物比较相似呢?

与现在的鸟儿比较相似。

正因为这些相似之处,因此一些科学家就提出了这样的假设。

3.学生自由读一读课本33页“用化石证明鸟类起源于恐龙”的

一段文字资料,初步了解这段文字的内容。

全班交流

4.英国的博物学家赫胥黎提出了怎样的假说?化石又为英国博

物学家赫胥黎假说的成立提供了哪些证据?

预设:

赫胥黎提出的假说:鸟类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

化石提供的证据:

恐龙化石的骨骼与火鸡骨架非常相似。

古生物学家们在世界各地陆续发现了许多像鸟一样的恐龙化石。

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辽宁等地发现了一系列带羽毛的恐龙化

石。

2.教师小结:这些化石都为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假说的成立提供

了有力的证据。

用化石证明大陆漂移说

1.教师引导:化石不仅证明了鸟类起源于恐龙,还证明了“大陆

漂移说”。

学生认真阅读课本33页“用化石证明大陆漂移说”这段文字资

料,了解这段文字的内容。

全班交流

2.大陆漂移说的观点是什么?

大陆漂移说提出了起初全世界的大陆连在一起,是一块联合大陆

的假说。

3.化石又为大陆漂移说的假说的成立提供了什么证据?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收集到一块2.5亿年前横贯南部各大陆的

相同的岩石和化石,证明了这一假说。

20世纪60年代初,发现了另一个证据一一地壳之下缓慢移动的

岩浆导致大陆板块的移动。

4.出示课本33页下面的一幅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想一想

图片上儿块化石的发现地分别在哪里?

预设:

全齿兽化石在南美洲和非洲都有发现。

舌羊齿化石在南美洲、非洲、印度、南极洲I、澳大利亚州都有发

现。

水龙兽化石在非洲、印度、南极洲都有发现。

中龙化石在南美洲、非洲都有发现。

5.这些化石的发现说明了什么?

科学家分别在印度、澳大利亚、南美洲、非洲南部、南极洲发现

了舌羊齿植物群,这些在陆地上生长的植物不太可能跨越大洋进行迁

徙。

如果我们将这几个大陆拼接起来,可以发现这一植物群呈现出连

续的带状分布。一些陆生脊椎动物化石也提供了相似的证据。

说明了起初全世界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是一块联合的大陆。

用化石证明生物进化论

1.出示课本34页英国达尔文的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并说一说

达尔文的有关知识。

达尔文是英国的生物学家,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

2.学生自由读一读课本34页“用化石证明生物进化论”这段文

字资料,想一想达尔文的进化论的观点是什么?化石为生物进化论的

成立提供了什么证据?

预设:

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生物最初是由非生物发展而来的,现存的

各种生物拥有共同的祖先。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

应者生存下来,而不适应者则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化石提供的证据:

1831年12月英国达尔文登上贝格尔号军舰,开始了一次环球科

学考察,在航行中,他采集了大量的生物标本和化石。

后来的科学家通过对不同地层生物化石的研究证实了进化论。

3.教师小结:通过以上三段文字资料的阅读与分析交流,我们发

现化石在这些科学假说的成立上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进一步说明了化

石的科学作用,说明了研究化石的重要意义。

活动二:地球生命演化史

1.教师引导:地球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地球生命的演化史。在漫

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生物在地球上生存,又从地球上消失。下面,

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地球的生命演化史。

2.出示课本34页生命演化史示意图,学生仔细阅读观察这幅生

命演化史示意图,想一想从这幅生命演化史示意图中,你获得了哪些

信息?

3.预设:

生命在地球上已存在38亿年之久。

地球上的生命不停地发展和变化。

地球生命的演化包括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以及新生代4个

阶段。

生命演化史上有过生命大爆发,也有过生物大灭绝。

生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进化着。

在漫长的生命演化史上,人类只占据一个非常微小的位置。

前寒武纪是自地球诞生到6亿年前的这段时间。尽管早在30多

亿年前生物就已经出现,但其进化却长期停滞在很低级的阶段,主要

是些低等的菌藻类植物,它们留下的化石说明的情况不多,而且保存

这些化石的岩层又太多经过不同程度的变质,更使得地球的早期历史

不易被了解

古生代意为远古的生物时代,持续约3亿年。对动物界来说,这

是一个重要时期。它以一场至今不能完全解释清楚的进化拉开了寒武

纪的序幕。寒武纪动物的活动范围只限于海洋,但在古生代的延续下,

有些动物的活动转向干燥的陆地。古生代后期,爬行动物和类似哺乳

动物的动物出现,古生代以迄今所知最大的一次生物绝灭宣告完结。

中生代是显生宙的三个地质时代之一,可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

白垩纪三个纪。中生代的年代为2.52亿年前至6600万年前,始于二

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结束于白垩纪-第三纪大灭绝事件,前后横跨

1.8亿年。中生代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纪:

三叠纪:2.5亿年前到2亿年前侏罗纪:2亿年前到1.45亿年前

白垩纪:1.45亿年前到6600万年前。

中生代的下界限是二叠纪一一三叠纪大灭绝事件,灭绝了当时的

90%到96%的海大洋生物,与70%的陆生生物,也是生物演化史中最严

重的生物灭绝事件。

中生代的上界限是白垩纪-第三纪大灭绝事件,可能是由犹加敦

半岛的希克苏鲁伯撞击事件造成,此次灭绝事件造成当时50%物种消

失,包含所有的非鸟类恐龙。

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地质时代。随

着恐龙的灭绝,中生代结束,新生代开始。新生代被分为三个纪:古

近纪和新近纪和第四纪。总共包括七个世: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

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和全新世。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新生界。

新生代以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高度繁盛为特征,由于生物界逐渐呈

现了现代的面貌,故名新生代,即现代生物的时代。

4.教师小结:关于地球生命演化史内容非常丰富,资料众多。课

后,同学们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地球生命演化史的知

识。

环节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了化石的科学价值,体

会到了科学家研究化石的重大意义,懂得了化石为鸟类起源于恐龙、

大陆漂移说、生物进化论等科学假说的成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同时

我们还了解了地球生命的演化史。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了解

更多的有关化石的科学价值,了解更多的有关生命演化史的知识。

七、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

10.用化石作证据

证明了鸟类起源于恐龙

化石一二_证明了大陆漂移说

证明了生物进化论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