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电子教案设计_第1页
七年级下册电子教案设计_第2页
七年级下册电子教案设计_第3页
七年级下册电子教案设计_第4页
七年级下册电子教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思路。

2.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3.学习本文通过对比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学习本文通过对比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导读法、语言赏析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备课组教学设计通用稿二次备课

一、相关知识

L“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

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

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

奖章。追授王渔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

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

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

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

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

究生考试,并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

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

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杨振宁:生于1922年,安徽人。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5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

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二、生字生词

邓稼先(师)元勋(xtin)筹划(ch6u)鞠的)躬尽瘁(cui)

宰割(zdi)仰慕(mil)彷徨(pdnghudng)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

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

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当之无愧:承受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什么可惭愧的。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军人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三、整体把握

本文共有六大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

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一个世纪后,中国人民站起

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迷

茫,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有拳拳

之心的儿子一一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

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对比来写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以凸显邓稼先的人品。奥

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萃、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

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

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忠正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

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

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着与

勇敢。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

的荒凉与凄婉,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

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

程中遇到的令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深

情赞誉了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

布置作业:

作业:抄写词语并明确词义,分析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板书设计:

邓稼先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历史背景

“两弹”元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忠厚朴实,中国典范

民族感情?友情?—严谨求实

“我不能走”——奋不顾身,奉献精神

永恒的骄傲——高度评价

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的导入一定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调动其学习的热情。对于学生介绍的资料,教

师可作适当补充,尤其是作者与邓稼先非同一般的感情。教学中,小组内的活动,教师可采

用竞争、评比的方法充分实现生生间的互动。对于学生主动提出的问题,则可让其他学生畅

所欲言,最后教师归纳总结。

课题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备课组教学设计通用稿二次备课

—、分析课文

1.默读第一部分,说说作者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明确:文章开头列举中国一百年前的历史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通

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今天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成就,从

而把邓稼先的贡献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一一中国之所以不

再任人宰割是因为我们有了强大的国力,而由邓稼先领导的核武器

研究的成功,无疑是这之中最闪亮的一笔,突出了邓稼先的贡献之

大。

2.默读第三部分,说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明确:作者将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

对比的目的:他们是从两个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

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通过对比,使邓稼先的气质

和品格呼之欲出。

3.默读第四部分,说说你对“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

震荡……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情,这一选择关系的问句,充

分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

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邓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

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4.分析第五部分。

⑴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和译文。译文如下:

广大呀,广大呀!平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远的荒漠不见人烟。河

水像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

凄凉,阴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蓬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

的早晨。各种飞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

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

都覆灭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

得更加清楚。”

⑵理解“'粗估'参数的时候……稳健的判断”这组排比句的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⑶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

⑷体会《中国男儿歌》的壮美。

教师小结:这一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之所以成为“两弹元勋”,是由

于他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

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同时这一部分语言的

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诗文的引用、有排比的运用、有环境描写、有

人物的生动事例,也有对邓稼先的心理探求。

5.朗读第六部分,体会排比所抒发的强烈的感情。

二、总结课文

1.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

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

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抒发了对邓稼先的

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

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

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屹

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本文的写作特色。

⑴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变化的句式安排,使

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⑵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多角度、多侧

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

又连成一个整体。

布置作业:

思考: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讲学稿课外拓展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讲解一些关键语句时,教师也可只提供一种思路,更多的让学生踊跃发言。

教学中一些完全谈个人感想的环节,则更应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

学生都动起来,甚至于鼓励他们到台上演说。拓展部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

师可适当补充屈原的相关知识。总之,整个教学过程中,让教师与学生始终处于

合作状态,学生担任课堂的主要角色与参与者。

课题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课《说和做》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积累字词,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品

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并从中分析闻一多先生的品格和精神。

(2)过程和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闻一多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

人原则以及他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不息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是

一篇教读课文。文章用诗一般的语言生动地记叙了作为学者和革命家两方面说和

做,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

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的献身精神。

课文不仅人文内涵丰富,而且感情充沛,语言精警,结构严谨,选材精当,充

满感人的力量。因此依据新课标理念,结合课文特点,我把这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感知课文内容;品味重要语句,并从中分析闻一多先生的形像。

教学难点:把握闻一多先生的品格和精神。了解课文的写法。

教学方法

讨论点拨法

教学准备_____________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闻一多先生的文学常识;预习课文,识记文中的

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备课组教学设计通用稿二次备课

(一)视频导入:

播放电视剧《热土》中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片断。

同学们,大家知道是谁在演讲,在呐喊吗?闻一多!看了短片,你的

心,你的血会有什么变化?(热血沸腾,感情澎湃,激动人心。我

们能感受到闻一多先生面对凶残的敌人,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

概)

你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谁来介绍一下闻一多?

明确: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青年

时代是新月派诗人,L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

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

国主义激情。中年时代是旧经典的研究学者,晚年成为青年所爱

戴的,昂头作狮子吼的民主战士,“一二•一”惨案后,他更英勇

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直到牺牲生命。

你们见过真正的闻一多吗?想不想见?不过见到他是不可能了,因为

他早在我们.出生前就由于反对独裁,争取民主被国民党杀害了,幸

运的是我们能看到他的画像?请大家看课本中的插图,看从中能感受

到闻一多的哪些特点?(不爱修饰,把时间用到了研究上。留了,一把

胡子。抗战八年中,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

底的决心。目光坚毅,说明他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为了祖国,

他红烛.一样燃烧自己)。

对画像的解读是感性的,我们还是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的高足臧克

家写的课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来进一步了解吧。

(-)整体感知课文

1、听课文朗诵,请学生谈感受。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正音。(多媒体显示)

衰微赫然迭起锲而不舍沥尽心血迥乎不同慷慨淋

漓小楷气冲斗牛

3、自读课文后,出示分组合作探究(多媒体显示):

(1)课文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围

绕这两方面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从中可看出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

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2)据此,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

有何作用?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教师适时点拨:

(1)课文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

和“做”的?围绕这两个方面课文写了闻一多十多年来默默钻研,

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起稿政治传单、在

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共六件事。课文最后评价:闻一多先

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

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2)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7)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

“说”和“做”。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

面的“说”和“做”。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

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

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

刻印象。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交流感受。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2课.外阅读闻一多先生的诗文,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文是一篇十分精粹的散文,饱含激情,富有诗意,虽然其时代离学生较远,

但其内容不是很难,只要学生多读,教师稍作点拨,还是能理解的。

课题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课《说和做》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备课组教学设计通用稿二次备课

(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闻一多先生高贵的人格

1、研究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多媒体显

示重要语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点拨)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J“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

不一定说。”点拨:对比中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2)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球寻求宝藏。点拨:刻苦钻研学术

3)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

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点拨:治学目

的是救国。药方是比喻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的方法。有这样

一位作家,他之前以诊病救人为己任,后看到国民的愚昧,转而拿起文学的

笔。他是谁?鲁迅。

4)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头发零乱,饭几乎忘了吃点拨:治学专

心刻苦,废寝忘食。

5)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格子,“群蚁排衙”,写成密密麻麻的小楷。点拨:一

丝不苟,严谨治学。

6)先生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点拨:用心极

7)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

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

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点拨:为祖国而献身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8)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点拨:为人民讲话,无所畏惧,视死如归。

9)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

飘飘。

点拨:形象再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凛然大义,又充满着对闻一多先生的颂扬与景

仰。

小结:闻一多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治学严谨、不

畏艰辛、废寝忘食、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也是一位大义

凛然,视死如归,言行一致的革命斗士。

文中是怎么高度评价闻一多先生的?点拨: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

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2、学者和革命家是闻一多先生不同阶段的表现。你觉得两个阶段,闻一多

先生在“说和做”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一致吗?为什么?

点拨:不一致:前期他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目不窥园,无声无

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

死如归,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一致:爱国情和使命感。潜心学术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革命

斗争是为了踏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血路。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

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3、探究了闻一多先生这位英雄,我们会等到怎么样的启示呢?

点拨: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

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

我们更要学习他言行一致的高尚品质,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品德高尚的

人。

4、人们很崇拜明星,那像闻一多先生这样的民族英雄,我们是否应该去追

随?假如我校要设置闻一多先生的雕像,请设计高度概括闻一多先生精神的

话。

点拨: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口的巨人。行

的高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为国为民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等。

(四)质疑问难

1、鼓励学生提出还不明白的问题,鼓励其他学生回答,也可以由老师代答。

2、课文中的写法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如“精于剪裁”,“语言生动形象,

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夹叙夹议的写法”,可以让学生讨论归纳后

教师点拨予以解决。

(五)拓展延伸

1.学习本文后,闻一多的说和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实,古人也认

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

我们今后的生活中怎样对待说和做呢?

点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言

既出,驷马难追”“言出必行"''言必行,行必果"'’讷于言而敏于行”,“言

行一致”,像闻一多先生那样,成为‘'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2.欣赏歌曲〈〈七子之歌〉〉

1999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的日子里,当时大家都在传唱闻一多先生

的《七子之歌澳门》,因为这首歌充分表达了澳门被侵略者强占后对祖国的

深深眷恋之情,体现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情感。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首歌,

再次感受闻一多先生真挚的爱国情怀!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拓展阅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创设情境,通过看视频,朗读,合作探究等方式,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课堂,并以文本为媒介,让学生触摸人物灵魂,感知人物精神内涵,进而内化为

自身素养。教学实践表明,这种设计,很好地达到了预期目的。

课题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善于通过生活琐事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鲁迅先生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学习本文通过生活琐事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备课组教学设计通用稿二次备课

一、导入

由《纪念刘和珍君》及同学们对鲁迅的传统印象引入。

提起鲁迅,我们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刚毅、

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

是鲁迅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

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

是其中的一个。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

母包办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

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上海沦陷后,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

病逝于香港九龙。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鲁迅先生充满着缅

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

且也富于文学性。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思考:文中的鲁迅留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四、深入研读讨论

1♦作者选择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现鲁迅的性格?

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

休闲娱乐等方面,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

有些片段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的连贯。2.作者以女性的细心体察,敏

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

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

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

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

一些人心目中鲁迅“严肃冷峻”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照。这是萧红用自己心

灵感受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

亲的鲁迅。文中尚有多处提到了鲁迅的笑声: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

“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

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在

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

说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的话,透着风趣。萧红时时受着鲁迅爽朗

的笑声的感染,也学会了以自己的好心情来回报鲁迅先生,那一次天晴了,

太阳出来了,''我"高兴地跑到鲁迅先生家去,''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

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这又是一种多么温馨和谐的其

乐融融的情景啊。

萧红还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尤

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

寥寥几笔,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鲁迅“喜欢吃硬的东西,就是后来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简单

随意的生活也隐隐透露出鲁迅刚毅倔强的个性。他虽然胃不好,但对着萧红

亲手做的东西,就算做得不好,鲁迅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

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妻子尊重与依赖的爱意,还有对小辈

的体恤。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

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

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他严格地要求别人,严格地约束着自己,却仍

能宽容地对待别人,谁说鲁迅不可亲近?他对于青年人的爱,让我们强烈地

感受到鲁迅的可亲可敬。

五、小结

阅读鲁迅的著作,读者可以了解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的为人;今

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我们可以了解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鲁迅是人

而非神,他有着普通人的心态,他可以对人爽朗地笑,他可以和年轻人开玩

笑,他有普通人一样的饮食、起居,他同样可以享受亲情,享受天伦之乐。

正如他的诗歌所说的那样:“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五、布置湎口

查找有关资料,以《鲁迅真君子》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六、板书设计:一

神情姿态穿着打扮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待人接物

对待孩子

饮食起居读书写作

七、教学反思:

课题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备课组教学设计通用稿二次备课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31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

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

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

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1.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

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

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

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

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

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

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

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

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

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

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

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课题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第二课时

备课组教学设计通用稿二次备课

一、试背诵全文。

二、复述课文(学生讲讲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三、情节表演(分男女两组,每组三给人,分扮演三个角色)

四、教师小结(目标4)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

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

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一、二、三。

B、背诵全文。

C、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六、说课精要:解决本课重难点要注意讲练结合,使学生更好

的掌握。

教后记:

(附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

〃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

只不过应当刎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

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

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

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

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近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

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教后记: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

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

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

别”。学生能够理解和找到文中的主旨。背诵的情况也是良好。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课题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5课黄河颂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

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难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备课组教学设计通用稿二次备课

一、播放《黄河大合唱》音乐片断,以雄壮激越的音乐演唱和朗诵

来感染、调动学生。

二、学生们把预习所查资料展出并汇报交流,共同了解《黄河大合

唱》由八个乐章组成,《黄河颂》中其第二章。由光未然作词,冼星

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表现出中华民族的

苦难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后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梳理作者思路,明确划分"序曲-主体-尾声"三个部分,并能概

括大意。

3.主体部分中“望"字所统领的内容?

4."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5.诗歌从什么角度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有何历史和现

实意义?

四、内容探究

1.颂歌的首尾如何呼应的?

2.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

3."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是不是病句?为什么要词性活用?

4.探究课堂上生成的各种相关问题。

五、小结课文

六、欣赏《黄河颂》音乐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课题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5课黄河颂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备课组教学设计通用稿二次备课

一、概述上节课内容,组织《黄河颂》的朗诵表演

二、学唱《黄河颂》

三、组织学生表演唱(安排好领诵、齐诵、个人领唱和合唱,如学

生能力强,方能有好的效果)

四、再组织学生欣赏并演唱《保卫黄河》并讨论:为什么保卫黄河

就是保卫国家?目标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黄河颂》

五、比较阅读《长江之歌》再次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如能阅读

和演唱结合效果更好。欣赏优美动听的音乐,得到充分的艺术享受。

阅读材料见《语文课课练》

练习设计:

练笔1.评析《黄河大合唱》其他乐章的歌词

2.赏析你平日里喜爱的歌曲之一

3.为你熟悉的一段音乐填写出歌词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课题人教版七年级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4.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

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

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通过诵读,加深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备课组教学设计通用稿二次备课

一.激发兴趣字词积累

1.导入新课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

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

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最后一课》,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

作品。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

(板书:《最后一课》)

2.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

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

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

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

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

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

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

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

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

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

《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3.出示幻灯片,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注音:哽()赚()踱()捂()惩罚()祈祷

()诧异()宛转()

解释:宛转懊悔祈祷哽咽诧异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让学生在听

读的过程中了解。

小结: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

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

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板书: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2.默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了解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让学生

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

部分?

交流讨论后明确:本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一10):写上课前,

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到校时感受到的课堂气氛;第二

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

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板

书:课前、上课、下课)

三.体味语言理解思想

(一)品读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理解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文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点明了《最后一课》

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特别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

练地交代了当时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的现实。

(二)品读小说中人物描写的语句。

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

人物的思想感情。(形成书面笔记,准备下节课交流)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分析情节入手,了解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

灾难,也使我们认清了侵略者的罪恶,从而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语

言、热爱祖国。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课题人教版七年级年级上册第6课最后一课第2课时

教学步骤

备课组教学设计通用稿二次备课

一.体味语言理解思想(继续上节课内容)

1.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然后让学生交流讨论,并派代表

反目。

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从三方面发生变化:

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小结: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对自己要求不严,怕老

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

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

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

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

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板书:语

言动作心理)

2.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集中讨论、学生评析、教师小结

归纳。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

a.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b.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c.韩麦尔先生的动作、神态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感情?

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

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

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

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在对自己工作的

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

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

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

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心。

二.指导诵读加深理解

1.指名学生选自己喜欢的关于人物描写的语句进行诵读。

2.学生评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3.教师选精彩片段,进行范读。

4.学生散读。

三、激活思想迁移运用

1.激活思想

⑴小结全文: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

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在写作上,我们要学

习本文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⑵提问:同学们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受到了哪些教育?(要求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示例:失去国土的法国人民这样热爱他们的民族语言,这样热爱他

们的国家!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

要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我们要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

2.迁移运用

当你到烈士陵园凭吊并聆听园长讲革命英雄事迹时,当你观看世锦

赛中国乒乓球队艰难迎战外国名将时,当你看到中国的体育健儿刘

翔取得110米跨栏冠军及我国国旗伴着国歌徐徐升起时,当你......你

心情怎样?你的心情为何会这样呢?你是否意识到这是一种爱国表

现?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课题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展示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

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调动学生的情感。

2.学习文中呼告、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独白式的创作手法。

3.朗读课文,圈点勾画本文出现的关键意象,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

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品析文中关键意象的含义和关键语句的作用。

2.品味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通过播放视频战火中的故乡情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再通过情境课文记忆中

的母亲、故乡母亲等视频感染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文章所表达的情

感产生共鸣,便于学生感知、理解文章内容。

2.质疑探究法

语文课堂要激发学生多向思维,设置一些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大胆交流回

答,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备课组教学设计通用稿二次备课

一、导入激趣

教师导入语: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者强行进攻沈阳,

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关东原

野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蹒了十四年。(播放视频战火中的故

乡情)观看视频,感受东北沦陷后的家国之痛、民族之恨。

以形象的画面、视频最直接、最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

强烈的震撼。

1.关于作者。

端木藤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1932

年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

《大地的海》《大江》《曹雪芹》,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等。

2.写作背景。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

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端木

藤良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明了作者愿意用

自己的一切去保卫祖国的思想感情。

3.东北作家群。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

者,如萧红、萧军、端木藤良、舒群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

群"。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

黑土、铁蹄下不屈的人民融成一团,显示出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

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4.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端木藤良(hong)

炽痛(chi)

嗥鸣(hao)

词语(Ian)

亘古(gen)

默契(qi)

田垄(Idng)

污秽(hui)

(2)词语释义。

炽痛:热烈而深切。

词语•:没有根据的话。

亘古:远古。

默契:①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②秘密的条约或口头协定。

了解作者的创作情况,对写作背景和"东北作家群"有初步了解。

二、内容探究

1.播放情境课文记忆中的故乡。

2.请学生诵读课文第一段,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

点拨: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

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烈地发誓:

"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

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

——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

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

发出的誓言”。

(2)结合课文内容及你对东北地区的了解,交流东北印象(包括历

史与物产)。

提示:“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

(3)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读这些句

子,然后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点拨:例句:"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

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

去o"

4.播放微课如何做圈点批注。

5.研读课文第二段。

播放情境课文故乡母亲,画出课文中令我魂牵梦绕的故乡生活。我

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哪些誓言?

提示:故乡的生活:"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

过蚱螭,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誓言:"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

在我的面前——

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1.观看情境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诗意和情感。

2.分组讨论,谈自身的理解和体会。

3.观看微课如何做圈点批注,学习阅读时利用圈点批注,加深对文

章内容的理解。

L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写法探究

1.找出文中使用呼告手法的句子,分析和理解呼告的作用。

呼告:"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

解放!你必须站立!"作用:运用呼告手法,更有利于作者直接对着

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和眷恋。

2.找出文中使用拟人、排比手法的句子,分析、理解这些修辞手法

的作用。

拟人:"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

唤我回去。"

作用:作者将倾诉的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

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表现出作者对土地像对母亲一样的眷恋和热

爱。

排比:"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

作用: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语意连贯,语言气势逐渐增强,表

达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

在教师引导下,分组讨论,然后发表看法、意见。

指导学生在写作时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

四、课堂小结

在本课的学习中,我们从欣赏景物、体会感情入手,了解作者通过

描写东北大地丰富的物产、美丽的景色,回忆自己在那片土地上发

生的美好往事,表达对故乡的热爱、怀念、眷恋之情以及饱满深沉

的爱国热情。热爱故土、热爱祖国是人类恒久而深沉的感情,我们

都应该热爱故乡,建设最美好的家园。

五、布置作业:

1、积累字词

2.查找秦牧的《土地》与本文作比较阅读。

六、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端木藤良

回忆东北大地:丰富的物产、优美的景色

倾诉:对故乡的热爱、怀念、眷恋之情

誓言:回到母亲(故乡)的身边,为她而战斗而牺牲

七、教学反思:

课题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1课时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3.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法、研讨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备课组教学设计通用稿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木兰这个人物吗?哪一个同学给大家讲一下关

于木兰的故事?(学生讲故事)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

你认为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里?(学

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替父从军,

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

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她厌弃当官,而渴望过和平

劳动的生活一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

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好,我们就来共同看一看《木兰诗》中是

怎样塑造木兰的形象的。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解决生字词。

2.解题:《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作品时代怎样?

明确:(用课件打出)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

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

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

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

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

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三共同研习课文

1.二百年来,木兰这个形象为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请根据课文

进行探究分析。

明确:(学生的发言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结合课件适当引导并

指导学生诵读)

文章开头写木兰的停机叹息,设置悬念,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母

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板书:母问女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

事的开始。木兰想到了什么?”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

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

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原来,是木兰看到皇上征兵的文告,

上面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既考虑

到父老弟幼,无人从军的困难,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为保家卫国的

大计,于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

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深明大义、

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写出

木兰做入伍前准备,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

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心情(板书:急切准备)和赴战地途中的见

闻、感受。先写木兰紧张筹备,整装待发。用“东”、“西”、“南”、“北”

这种民歌常用的铺陈手法,借以突出准备工作的繁忙。“旦辞爷娘去,

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旦辞黄河去,

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这句诗写出

了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地的荒

凉。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

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板书:思亲情切);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

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

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板书:征途遥远)。既表现了一

个女孩子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感情,又写出了出征的历程,行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