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考点卡片_第1页
2016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考点卡片_第2页
2016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考点卡片_第3页
2016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考点卡片_第4页
2016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考点卡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卡片

1.西周的宗法制

【学习目标】

西周的宗法制

重点:西周宗法制的含义、内容、特点和影响。

难点:宗法制的深远影响;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

【知识概述】

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当今的宗法观念是受这一制度的影响)

1.含义

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0

2、目的:

根本目的:巩固分封制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稳定。

直接目的:解决贵族之间权力、土地以及财产争夺的矛盾。

3.内容

(1)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

国对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2)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则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其余诸子分封

为卿大夫。

(3)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大宗和小宗的关系。

(4)大宗可以约束和命令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4.特点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决定等级高低;族权和政权相结合。

5.影响

(1)对西周的影响

①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把“国”和“家”密切结合,保证王权的稳定,保证贵

族的特权。

②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建立起封建等级政治结构。

(2)对后世的影响: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至今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观念。

①积极作用: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②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

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1)对西周:形成“周天

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6、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

(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

周天子以嫡长子世袭,其余诸子被分封为诸侯。在诸侯领地内,诸侯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

诸子接受分封,成为卿大夫。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

定和团结,从而维护了政治统治的稳定。

【知识延伸】

1、宗法制示意图

西网宗法制rt示意图

2、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度的关系

(1)分封制是宗法制和礼乐制的根本和基础,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分封制是宗法制的表现。

(3)礼乐制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思想和规定。

宗法与分封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在家中、族内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

是分封制;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保证

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为维系宗法分封制度,周公又制定一套完整、严格的等级

礼仪制度,作为各级贵族必须遵从的生活准则,谁也不得逾越。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

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相连,显示了周朝政治制度的成熟。

2.科举制

【学习目标】

掌握科举制建立的背景、建立和发展状况、特点以及评价。

【知识概述】

科举制:从隋唐到明清时期的选官制度。

1、背景: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导致阶级结构发生变动,即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

兴起,魏晋以来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

2、发展过程:

(1)建立:隋朝:隋文帝开始有分科考试选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大量增加科举取

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

(3)进一步发展:北宋初期:实行分级考试、改革考试方法等;中期:王安石变法改革科

举制度。

(4)僵化:明清:八股取士。

(5)结束:清末(1905年)戊戌变法时废除八股。

3、特点:以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

4、评价:

积极影响:抑制门阀士族:扩大官吏来源;提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文化发展,

尤其唐诗繁荣;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产生影响。

消极影响:到明清时八股取士,逐渐成为维护专制统治、限制思想自由的文化专制工具,是

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之一。

【知识延伸】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演变趋势:

1、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选官标准趋向公开公

平。

2、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趋向严密、科学。

3、选官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3.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

【学习目标】

掌握中国古代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史实

【知识概述】

1、中国古代古代水利工程史实

(1)史前阶段:大禹治水,其意义是防洪、灌溉。

(2)春秋战国时期: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3)秦朝:灵渠

(4)汉代:井渠、王景治理黄河、曹渠、白渠、龙首渠。

(5)唐代:设立渠堰使、修建大运河

(6)宋代:官员水利奖赏制度

(7)明清时期:政府重视水利事业

2、中国古代灌溉工具

(1)春秋战国时期:桔棒

(2)魏晋时期:翻车

(3)唐代:筒车、立井水车

(4)宋朝:水转翻车、高转筒车

(5)明清时期:风力水车

【知识延伸】

1、都江堰的修建,变水害为水利,使得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辛

勤和智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2、郑国渠的修建,使得关中平原成为富庶甲天下。

3、灵渠的修建沟通了湘水和漓水,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管理,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

4、治理黄河,有利于朝廷财政收入增加,人民生活和政局的稳定。

4.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

【学习目标】

掌握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

【知识概述】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

1、封建农业长期占据主导,小农经济一直占统治地位.

2、手工业、商业是农业的补充,以官营为主。

3、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

4、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一直存在。

5.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学习目标】

掌握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原因、含义、影响。

【知识概述】

1、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原因:

(1)根本原因:封建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2)直接目的: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3)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2、含义: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含义是指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

展,即保证经济政策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

3、表现:战国时期,秦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西汉时期,汉高祖对商人征收重税,汉武

帝时,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政策,全面控制工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

对工商业征收重税等。实质: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巩固地主阶级政权。

4、影响:积极性:封建社会初期,该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增长,有助于社会稳

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消极性:封建社会后期,该政策导致地主阶级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烈;严重阻碍了商

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中国社会发展滞后。

【知识延伸】

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以及闭关锁国政策的比较。

1、相同点:重农抑商政策和明清时期海禁以及闭关锁国政策,目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内

容上都限制和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都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不同点:

(1)时代不同:重农抑商政策最初实施于战国时期,后于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海禁以及闭关锁国政策实施于封建社会衰落时期。

(2)背景不同:在封建社会国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由其经济基础和统治者的阶级地位

决定的。

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从根本上看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免受威胁。具体地说,明初实

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清初实行

海禁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东南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

的联系。后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原因是担心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

治;此外也受统治者盲目自大观念的影响。

(3)内容不同:中国古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具体表现为:第一、强调农业为

本,商业为末。第二、抑制土地兼并,防止农民破产。第三、强调户口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第四、对商人进行诸多方面限制,并课以重税。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

是明太祖朱元璋屡次宣布“通番禁令”,规定“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又颁布“敢

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将人口军械出境及下海者,绞”一类严厉的法令。清朝

继承并发展了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顺治年间颁发“海禁令”,又颁布“迁海令”,强迫从山

东到广东沿海居民内迁三十五到五十里,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

(4)影响不同: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

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但在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日益明显,阻碍了商品

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发,违反了经济发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中国也因此丧失了与

西方竞争交流的历史机遇,最终导致近代中国的落伍。

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

但毕竟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首先、它给中国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带来沉重打击,失去了利

用国际贸易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其次、不能根本阻

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不能削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第三、妨碍了中国发展,堵塞了

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在世界上落伍。

6.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学习目标】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重点: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的背景、代表人物及思想

难点:三位思想家共同思想及其意义

【知识概述】

1.背景、内容和意义

时代背景代表思想主张意义

(1)政治:封建李贽(1)进步主张:破除对孔子和儒家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

君主专制进一步典的迷信;批判程朱理学;倡导个性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

强化,封建统治腐自由,反对盲从统治者的意志;追求求。

败,社会矛盾尖物质享受;主张男女平等。

锐。(2)哲学思想:指出万物皆源于矛盾

(2)经济:商品的阴阳二气,并非生于''天理",从而

经济发展,江南一否定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

带出现了资本主础。

义萌芽,市民工商黄宗羲(1)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

业者经济实力增出君臣平等的思想。度,为以后的反专制的

强,成为社会上的(2)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学斗争起了推动作用。

重要力量。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3)思想:宋明(3)提出“工商皆本”主张。

理学日益束缚人顾炎武

(1)提出“经世致用”思想,主张求

们的思想,文化专

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决国计民生,致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

制加强,科举制度

力于社会变革,写成《天下郡国利病河。

僵化,科技停滞。

书》等。(2)提出“天下兴亡,匹夫

西学东渐中近代

有责”的思想。

科技开始传入,开一,

王夫之(1)世界是物质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系统批判宋明理学,建

阔了人们的眼界。

的。(2)物质是有变化规律的。(3)立起完整的朴素的唯物

事物是可以认识的。主义思想体系。

2.三位思想家共同思想及其意义

共同思想:(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

(2)经济上,主张为学应为务实,重视手工业、商业发展,强调经世致用。

(3)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思想体系。

意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知识延伸】

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是民主思想产生的政治原因;商品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是其产生的经济原因。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重视

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这些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作用。

7.正确对待传统儒家文化

【学习目标】

正确对待传统儒家文化

重难点:正确对待传统儒家文化

【知识概述】

采取辩证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扬儒家思想中积极、有益的部分,让其

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例如,儒家的积极入世精神可以激励人民积极投身于建

设事业中来;发扬儒家的“人本”教育传统,并把它与现代人本教育思想相结合;继承传统

道德中的有益部分,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知识延伸】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

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

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8.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

【学习目标】

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

重难点: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

【知识概述】

1.商周医药学

①商和西周时期,已有较丰富的医药学知识。

②甲骨文中所见的疾病有数十种,包括眼、耳、口腔、肠胃等各种分科。

③商代遗址中还出土了石贬镰等医疗用具。

2.秦汉医学

①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它反映了我国古

代医学的早期成就,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②西汉马王堆汉墓帛书《医方经》记载了几百个药方。

③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④东汉末年的张仲景和华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

A.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分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书)是后世中医的重要

经典,为中医临床的辨症施治奠定了基础,后人称张仲景为“医圣”。

B.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人誉为“神医”。他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从植物中提取的麻醉

药,适用于外科手术。这一发明比西方早一千六百多年。

3.隋唐医学的进步

①唐朝杰出医学家孙思邈著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有许多创见,

在我国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②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

③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4.明清: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①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了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一万多个,全面地总结了16世纪

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②李时珍提出“鸟产于林,故羽似叶”的观点,反映了他在动物适应环境、相关变异以及

遗传特征等方面的新认识。

【知识延伸】

战国时期我国医学就有很高成就,有了医学分科;扁鹊提出了四诊法:《内经》提出了病理

学说。秦汉时期医学有重大发展,“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

础;华佗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全麻”法。唐朝分科较细的医学校刊《唐本草》是

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是著名的医学专著。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集古代医学之大成,是当时世界上内容最丰富、考订最详实的药

物学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

9.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学习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

【知识概述】

(1)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中国古代科学从内容上看主要是经验的

终结,缺乏理论探索还处于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描述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认识。

而西方近代科学把系统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结合,形成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系统的

科学理论。

(2)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中国古代科技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体理

论综合。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西方近代科技善于分析法,把分析的实践上升到科学方

法论的高度加以阐明,从而给近代科学理论提供有效方法和明确方向。

(3)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强,一般能直

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却很少能用逻辑方法对这些经验材料进行整理,作出理论概括和分

析。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

(4)中国古代科技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

【知识延伸】

中国古代科技曾经走在世界前列,一度被称为“发明和发现的国度”。除四大发明之外,还

有众多世界之最,例如东汉的《九章算术》,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

这本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再如,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

最悠久最系统的。纵观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比较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

象。因此,中国文化具有强调实用技术,忽视抽象科学的倾向。中国传统学术中的实用之学

如农学、医学、地学、天文历算之学等有比较突出的成就,就反映了这一特点。西方的亚里

斯多德就以科学调查的方式研究自然界,创建了严密的逻辑论证系统。同时:这些科技成就

与农业及其人与自然的和谐密切关联,发达的应用数学、天文测量及其系统的农学都与农业

文明息息相关,而发达的中医学及其中药学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人生态度,正与儒家的“天行有常”“天人合一”契合。

10.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

【学习目标】

重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

难点: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

【知识概述】

1.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

(1)人民主权。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全体公民是统治者,参与政治,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2)轮番而治。抽签制、差额选举制、任期制、比例代表制等方式保证了每一个成年男性

公民都有执掌最高权力的机会。

(3)权力制约。任期制、议事会负责监督行政官员等体现了权力制约的特征。

(4)法律至上。陪审法庭、陶片放逐法体现法律至上特点。

(5)公民集体内部相对平等和公民意识。由于任用官职不再受财产和门第的限制,公民皆

可以参政,统一的公民集体形成了。关心雅典、参与政治、轮番理政,是雅典人心目中神圣

的事情。城邦至上、政治为本成为雅典人的共识。

2.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

(1)雅典民主政治是奴隶主内部的民主,是对奴隶的一种专政形式。

(2)即使在雅典自由民内部,这种民主也局限于一个极为狭小的范围之内。妇女皆不能参

政,外邦人也无任何权利,这就使自由民人口总数一半以上与它无缘。民主政治的领导权仍

掌握在奴隶主上层手中。

【知识延伸】

雅典民主政治的作用:它重视公民的个体自由和责任感,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

的民族性格,使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产生了一大批文化巨匠;其民主政

体的理论和实践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提供了思想基础。古代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制度与实

践成为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实践的源头。

11.英国工业革命

【学习目标】

了解英国工业革命的时间、条件、主要发明成就和影响。

【知识概述】

1.时间: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70年代

2.条件:

前提:英国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劳动力:英国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资本:殖民贸易和殖民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本;

技术: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

市场: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

3.主要发明成就:

时间人物重要发明影响

1733年凯伊飞梭

1765年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

始(揭开序幕)

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万能原工业革命的标志人类

动机)(原理:经典力历史进入“蒸汽时

学)代”,使工业生产突破

了自然条件的限制

1825年史蒂芬孙(英)火车

4.影响:

(1)英国工业革命使它的社会生产力得到飞速的发展,工业革命在短短的几十年内使英国

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而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头号工业强国,号称“世界工厂”,

称霸世界达半个世纪之久。

(2)英国工业革命使它在国内的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工业资

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地位。到19世纪40年代,工厂制在英国工业生产中已占居统治地位。工

厂制的确立,形成了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3)英国工业革命改变了国内的经济和人口的分布,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

(4)英国工业革命对其它国家工业革命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知识延伸】

英国工业革命的启示:

(1)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世界发展进程发生着重大影响,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巨大力

量。

(2)一个国家只有掌握先进的科技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3)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

(4)改革开放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学习目标】

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影响

【知识概述】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2)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促进了许多新兴城市的产生,加快

了城市化进程;

(3)工业革命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4)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实力大大增强,到19世纪中期,英国逐步取得了“世界工厂”的地

位;

(5)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先进的技术基

础。

【知识延伸】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且程度进一步加深。两

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造成中国长期贫困落后。

(2)中国人民英勇抗争

两次鸦片战争中,爱国官兵和中国人民不断抗争,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

(3)中国新思想萌发

魏源、林则徐等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

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4)中国近代化起步

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中国近代

工业、科技、教育起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13.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

【学习目标】

了解近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

【知识概述】

英国:

1.14世纪,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列16世纪,毛纺织业有了大发展,伦敦出现了上千人的手

工工场。英国的纺织、采矿、冶金、造船等王场手工业迅速发展,对外贸易增长,航海技术

的进步促进了海外探险与殖民掠夺。

2.17世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英国取得统治地位,新兴资产阶级不愿忍受封建制度的柬缚,

终于爆发了资产阶级的革命,从此,资本主义在英国迅猛发展起来,英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

页。

3.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19世纪中叶,英国最早完成工业革命,当时的

英国工业生产占世界第一位,经济实力的强大以及掌握海上霸权,为19世纪下半期英国向

外扩张提供了条件。

4.从19世纪末期起,英国由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日益腐朽没落。20

世纪初,英国倾其国力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最终赢得胜利,但昔日帝国的强大一去

不复返了。

法国:

1.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法国的资本主义的萌芽进一步发展,而新航路的开辟更是进一步

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从法国近代的历史来看,法国资本主义虽然发展迅速,但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却是不

平衡的。

3.法国工业长期处于缺少资金的情况下,深刻地影响了法国工业地发展速度,这也就使法

国工业长期落后于欧洲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

美国:

I.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在完成了由战

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之后,美国经济从50年代起在上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

长。

2.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具有一系列新的特点。首先50至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

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之为“黄金时代”的时期。

3.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60年代末,美国没有出现过1929至1933年那样的经济大危机,

但是曾经经历过5次经济衰退。

14.美国三权分立的代议制

【学习目标】

了解美国三权分立的代议制确立的标志、理论来源、具体内容及意义。

【知识概述】

1.确立标志:1787年宪法的颁布

2.理论来源: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机关行

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立法权)、执行公共决议(行政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讼争

权(司法权),则一切都完了。

3.主要内容:

(1)立法权归于国会。国会实行两院制(参议院、众议院);国会拥有宣战权等。

(2)行政权归于总统。法律的实施经总统批准。

(3)司法权:归于联邦法院。对法律拥有最高解释权。

(4)“分权与制衡”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权力之间制约达到平衡。

总统

(立法)最高法院可官布法律违宪(司法)

4.作用:防止国家权力滥用,维护公民权利。

15.启蒙运动

【学习目标】

了解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核心思想、代表人物及主张、启蒙运动的影响。

【知识概述】

1.背景:

(1)17〜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2)封建专制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资产阶级提出反对专制制度的要求;

(3)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推动;

(4)自然科学的新发展为人们认识人类社会提供了新的依据。

2.核心思想:理性主义

3.代表人物及主张

国家代表代表作主要观点备注

法国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①天赋人权其学说后来成为

②反对君主专资产阶级政治制

制,倡导君主立度的基本原则

宪制

③三权分立(核

心)

(实践:《1787

年宪法》、《临时

约法》)

④法律应是理性

的体现

(核心是“权力

制约与平衡”)

伏尔泰《哲学通信》①抨击天主教会是法国启蒙运动

②反对君主专的领袖

制,倡导君主立

宪制

③天赋人权

④法律面前人人

平等,不反对财

产上的不平等.

卢梭《社会契约论》①反对君主专最激进的民主主

《论人类不平等制,主张“天赋义者

的起源与基础》人权”

②提倡“社会契

约论”和“人民

主权说”,

③认为人类不平

等的根源是财产

的私有制

德意志康德《纯粹理性批①主权在民、天

判》赋人权、自由平

②主张共和政

体,反对暴力革

③平等只是法律

上平等而非经济

上的平等

④启蒙运动的核

心是理性判断

4.启蒙思想的影响:

(1)政治上: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和舆论准备(最重要);为资产阶级建立资本主

义国家提供了政治构想;

(2)经济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3)思想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4)科学上: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知识延伸】

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1)主张“天赋人权”;

(2)反对封建专制和天主教会的统治,提倡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和科学:

(3)理性主义;

(4)构建未来资本主义社会理想蓝图(君主立宪,三权分立,社会契约,人民主权)。

16.《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学习目标】

了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和正确评价。

【知识概述】

1.《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核心,并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生

活等方面的纲领,颁布于1853年。《天朝田亩制度》主要包括土地制度、生活物资分配制度、

农村的社会组织制动、各级职官的保举与罢黜制度、教育和司法等五个制度。《天朝田亩制

度》的目的在于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

暧”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发展了中国古代战争的平均思想,这是革命性的一面。

但是这种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这是其落后性,是不可能实现的0

2.《资政新篇》:

1859年,太平天国干王洪仁讦提出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它的主要内容有:政治上,

主张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

融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思想文化上建议设立新

闻官、新闻馆,破除陈规陋习,提倡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外交上,主张同外国平

等交往、自由通商,但严禁鸦片输入。《资政新篇》是中国第一个系统的具有鲜明资本主义

色彩的方案,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它虽然得到天王的赞赏,但因缺少施行的多种其他条件

而未实行。

【知识延伸】

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相同点:《资政新篇》和《天朝田亩制度》都具有反封建的一面,两者都明确反对封建主义,

都是太平天国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革命纲领。

内容不同:前者主张取消一切私有财产,要求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

社会;后者主张承认和保护私有财产,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

目的不同:前者目标是建立绝对平等的理想社会,属于封建主义范畴,后者要求在中国发展

资本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

群众基础不同:前者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经验的直接总结,反映农民的利益和要求,拥有广

泛的农民基础;后者不是农民意识的产物不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必然结果,没有引起农民阶级

的强烈反映。

作用不同:前者推动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发展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后者因为没有反映农民

的迫切要求,没有取得农民的积极支持。

17.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学习目标】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知识概述】

1.原因:根本原因--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的既定国策(“大陆政策”):

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

2.经过:

第一阶段(1894年7月-9月)

(1)平壤战役:战争爆发时,慈禧太后正筹备她60岁生日的“万寿庆典”,希望与日本和

平了结。李鸿章则极力奉行避战求和政策,采取消极抵抗方针,而日本却步步进逼,平壤战

役爆发,平壤战略位置重要,清军将领执行李鸿章的命令,贻误战机。主帅叶志超弃城而逃,

使日军顺利占领平壤。

(2)黄海战役。中国战舰损失5艘,但主力尚存。而李鸿章不准出战,使日本取得了制海

权。

第二阶段(1894年10月-1895年4月)

(3)辽东之战:在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方针指导下,清军败退。随后日军在旅顺进行了大屠

杀,揭露了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4)威海之战:在李鸿章避战自保的方针下,清军未能乘日军登陆时出击,坐视敌人上岸,

使北洋军陷入日军的夹击之中,最后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3.结果: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1)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2亿两白银;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由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

(2)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了。

【知识延伸】

对比中国和日本,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1.制度的落后:

中国:清朝实行了封建制度,虽然进行了洋务运动,但仅限于技术层面,没有触及封建体质,

腐败的封建体制抵制了中国发展的潜力,也直接影响了国家对战争的组织效率。

日本:明治维新后已经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体制与天皇专制相结合,既大大地

激发了国家的潜力,也使国家对战争的组织高效有力,从而保证了日本在战争中的胜利。

2.国力贫弱:

中国: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力无法与资本主义相抗衡;另外,西方列强的

军事和经济侵略也削弱了中国国力。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加强。

3.领导人的政策:

中国:虽然清政府内部有主战的一方,同时也有大批的爱国官兵英勇抗敌,但是掌握实权的

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等各有打算。慈禧太后害怕战争中削弱其最高统治地位,一心向求和;并

且还把建设海军的资金挪用去建颐和园。李鸿章将北洋舰队当做了私人资本,不愿意在其战

争中消耗。

日本:明治维新后制订了明确的“大陆政策”后,一直在严格执行,并且上行下效。日本天

皇将自己的俸禄拿出来发展海军力量。

18.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影响

【学习目标】

了解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带来的主要影响。

【知识概述】

1.消极影响

(1)中国的主权被破坏殆尽,逐步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如领土完整遭破坏,使中国长期

不能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

(2)海关行政权的丧失,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无法保护本国的民族工

商业,也不能增加国家收入,仅仅有利于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3)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

夺地,是造成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长期落后的根源。

(4)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阻碍作用,这是主要的。外国资本主

义经济对近代中的主权逐步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逐步确立,使中国近代化发展最

终失去了独立发展的可能性,治等方面完全沦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

(5)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设立工厂,开采矿产,修筑铁路,利用特权,与中国民族企业争

夺市场,民族企业。中国近代化趋势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下发展艰难。

2.积极影响

(1)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推动作用。外国资本主义经

济的侵略,使中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一方面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成农民和手工业者的

大批破产。另一方面,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造成了商品市场,客观上又推

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国开办企业,是中国大地上最早出现的近代企业,虽然其主观目的是经济

侵略,但客观上又给中国带来了近代备以及企业的管理制度,同时也造就了中国最早的产业

工人。

【知识延伸】

随着民族矛盾的尖锐,又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大力宣

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并在实践上积极努力,客观上又推动了中国经济

工业化、政治民主进程。

19.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学习目标】

了解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知识概述】

1.原因:

(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2)太平天国运动影响。

(3)新思潮的萌发。

2.表现:

(1)洋沙输入,“纺”与“织”分离;

(2)洋布输入,“织”与“耕”分离;

(3)破产的手工业者成为棉布的消费者;

(4)未破产的手工业者生产性质发生变化。

3.影响:

(1)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2)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3)中国逐步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知识延伸】

推动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因素:

1.西方列强的侵略

外国资本主义凭借一系列政治经济特权。大规模地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掠夺农

产品,对自然经济进行猛烈的冲击。这是中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原因。

2.近代企业的发展

本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变了中国的传统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

3.城乡联系的加强

随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加快,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城乡经济的联系加强,也促进

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4.个体生产的局限性

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个体小手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低,生产规模小,分上和协作不发

达,抵挡不住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强有力的进攻。这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内部根源。

20.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学习目标】

了解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知识概述】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原因:

(1)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前提。

(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4)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自办厂。

2.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首先在东南沿海一带兴起。

3.投资者:官僚、地主、商人

4.代表性企业: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缄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5.影响: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二、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原因:

(1)根本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

济。

(2)直接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3)“实业救国”爱国思潮的推动。

2.时间:甲午战争以后(19世纪末)

3.表现:

(1)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

(2)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

命。

4.企业:

江苏南通:张骞大生纱厂;

江苏无锡:荣宗敬、荣德生保兴面粉(“面粉大王”及“纺织大王”);

河北唐山:周学熙新洋灰公司;

山西:刘懋赏、冯济川保晋矿务公司;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内地很少,绝大部分是轻工业,如缠丝、纺纱

以及其他日用品工业,采矿、冶金、机器制造等重工业则很少。

5.影响:

初步发展的民族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虽然很小,但却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中

因社会朱曾有过的新的生产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股新气息。随着民族

工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支新的社会政治力量逐渐成长起来,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三、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春天:

1.时间:民国初期(一战期间)(1912--1919)

2.原因:

(1)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

(2)“实业救国”的影响

(3)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反对“二十一条”;抵制日货,提倡国货)

(4)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根本原因)

3.表现:

(1)轻工业发展较快;

(2)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纺织业是当时最大的新式工业;

(3)纺织业的中心由长江下游的上海等地向北向西发展,天津、青岛、武汉成为新的纺织

业中心。

4.影响:

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

四、1927〜1936年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1.获得较快发展的原因:

第一,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民族工业

得到国民政府的支持。

第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很快实现全国的基本统一。虽不同性质的战争接连不断,相对

而言仍属小规模的局部战争,对民族工业的破坏不很严重。

2.概况:

1936年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不仅超过了官僚资本,而且超过了

外国资本。

1935〜1936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创历史最高纪录,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

略,为抗日战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五、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经济日益萎缩

1.萎缩的原因:

(1)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破坏和野蛮的经济掠夺。

(2)官僚资本的压榨。

六、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1.原因:

(1)美国经济侵略的加剧。美国与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攫取了大量的

在华政治、经济特权,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有人称这一条约是“新二十

一条”。

(2)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工业。

(3)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2.表现:

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民族工业纷纷倒闭。

【知识延伸】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影响:

(1)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初步发展,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逐步壮大,这就为以后中国

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2)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队伍也逐步壮大,作为民族资产

阶级一部分的代表--维新派站在救亡图存的前列,登上历史舞台。

(3)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反对封

建军阀的统治,这种要求首先反映在思想文化上要打破封建束缚,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21.维新思想

【学习目标】

了解早期维新思想和19世纪90年代的维新思想。

【知识概述】

一、早期维新思想:

1.产生:19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

2.代表人物:正在转化中的资产阶级的新型知识分子。

3.主张:

(1)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入,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来源。

(2)早在洋务运动实施过程中,一批积极参与洋务或与洋务有密切联系的有识之士已经觉

察到洋务运动有不少弊病,认识到如果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

这是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做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4.局限性:

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

5.影响因素:

洋务运动破产、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二、19世纪90年代的维新思想:

1.开展: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首的维新派开始用

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来评判中国,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

2.阐释:

维新,是指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特指政治上的改革运动。

维新变法就是政治上、经济上反对旧事物,实行新法。

3.维新思想传播的方式:

开办学堂、著书立说,建议引导学生归纳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各自的观点和对封建思想的

冲击、近代思想解放的贡献。

4.论战: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由于维新运动的高涨,引起封建顽固势力的仇恨和攻击而展开的。

洋务派也站在顽固派一边,形成了维新派与顽固派、洋务派的尖锐对立。变与不变的矛盾空

前激化,面对时代推来的问题,做出了两种相反的回答。

5.意义:

维新派用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为武器,提出了系统的维新变法的理论和主张。通过

这场论战,使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知识分子中不少人开始

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形成向西方寻找真理,学习新学的热潮。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进

步的,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意义,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

【知识延伸】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出现的原因:

(1)特点:

①把西学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来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②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依据,向

封建正统思想提出挑战。

(2)原因:

①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不敢也不能够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表现在文化上,康有为借助古

代文化形式来表达他的思想。

②维新派对自己的理论认识肤浅。他们的思想是从西方引进来的,然后把外国的东西加以

民族化,并非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西学在我国的传播水平低,特别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④康有为本人是一位今文经学大师,对儒学有很深的研究和深厚的感情,他更知儒学在中

国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采用儒家外衣的方式更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

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所致。

22.新文化运动

【学习目标】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指导思想、开始标志、主要内容及评价。

【知识概述】

1.历史背景:

(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2)政治:帝国主义者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促使先进的知识分子寻找新出路。

(3)思想: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一直接原因

另一方面,辛亥革命促进了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

3.指导思想:前期指导思想:“民主”“科学”(D德先生、S赛先生)

后期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4.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5.主要内容:

前期:

(1)提倡科学和民主,反对愚昧和专制。(口号/核心)【第一个提出者:陈独秀】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旧道德含义: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传统道德;反对原因: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专

制统治的理论基础;(根本)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须“言之有物”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号召建立新文学,推倒旧文学

鲁迅:《狂人日记》“吃人的礼教”,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结合,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原因: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代表人物:李大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

著作:《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庶民的胜利》

6.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解放运动

7.影响:

进步性:

(1)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2)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最主要);

(3)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

(4)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基础。

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者绝对肯定的倾向;没有结合广大群众。

8.启示: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扬弃)

【知识延伸】

中国近代史上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1)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实行君主

立宪制,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论战。这是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

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1901-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围绕要不要暴力推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族

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展开了一次论战,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传播,形成

了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进化论为知指导思想,以民主、科学

为主要内容,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和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新潮流。

23.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学习目标】

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重难点: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知识概述】

影响:

积极方面:高度集中的体制,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发展经济,迅速实现国

家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消极方面:

(1)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3)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4)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知识延伸】

1.形成原因

(1)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2)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

(3)斯大林的个人因素。

2.主要表现

经济方面:

(1)以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2)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4)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政治方面:以党代政,权力集中,个人高度专权。

24.美苏两极对峙格局

【学习目标】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

重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原因、表现

难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影响

【知识概述】

1.原因: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失去了战时同盟基础,双方关系开始发生变化;美国确

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而苏联也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两国的战略利益冲突;

美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根本对立。

2.表现:政治:杜鲁门主义与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杜鲁门公开宣称与苏联和

社会主义对抗,标志“冷战”正式开始。经济: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1948年美国国务卿

马歇尔提出援助西欧的“欧洲复兴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通过援助西欧

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军事:为遏制苏联,加

强对西欧控制,1949年成立北约。为对抗北约,1955年苏联和东欧民主国家成立华约组织。

两大军事集团全面对峙,标志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3.影响: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个部分;美苏进行军

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

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干

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知识延伸】

美苏冷战争霸四十多年,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多方面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

思考。

1.人类社会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战后,美国推行称霸全球的政策;苏联推

行霸权主义和实行大国沙文主义。美苏争霸是世界不得安宁的根源,美苏争霸的历史教训沉

痛;世界人民必须永远坚持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然是损人又害己。美苏争霸,进行军备竞赛,投入巨额军费开支。

1970年,苏联军费的绝对额首次赶上美国。1977年,苏朕军费的绝对额为1300亿美元,同

年美国是1130亿美元。美苏巨额军费开支,不利于内经济的发展。1980年,美国国债高达

2600亿美元;苏联经济形势的恶化是其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

3.美苏争霸,使人类处于核大战的威胁之下。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几乎导致了美苏核

大战。美苏两国的核武器能把人类毁灭数十次。但是,另一方面,美苏冷战争霸,两极格局

对峙近半个世纪,并没有爆发世界大战和核大战,这最主要的原因是高科技显示出的巨大威

力,特别是在当代高科技条件下如果发生核大战,不可能有胜利者,只有交战的双方甚至整

个人类的毁灭。这使美苏双方都不敢轻意发动世界大战和核大战,只能实行核威慑。世界人

民,包括美苏两国人民都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也使美苏不可能发动世界大战和核大战。

4.美苏争霸,都企图把自己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及其价值观念强加到别国社会之上,

并要推广到全世界。这是以错误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来处理国家国际间的关系。我们必须认识

并承认世界社会的多样性,统一性,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90年代初,美苏争霸的局面结束,世界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正在形成的多极化世界格

局,是开放型的世界战略格局,较之美苏争霸的格局,是历史的进步,它有利于世界的和平

与发展。

25.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学习目标】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重点:欧洲共同体的形成的原因、过程

难点:欧洲共同体的形成的影响

【知识概述】

1.原因

①二战后,西欧各国国际地位下降,不得不依附于美国来恢复经济、对抗苏联;

②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生产力较快发展,要求摆脱美国控制;

③西欧各国只有联合起来,才有可能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④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