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国有企业中国Cl策划业的现实选择与未来把握_第1页
企业文化国有企业中国Cl策划业的现实选择与未来把握_第2页
企业文化国有企业中国Cl策划业的现实选择与未来把握_第3页
企业文化国有企业中国Cl策划业的现实选择与未来把握_第4页
企业文化国有企业中国Cl策划业的现实选择与未来把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档资源★★★CI自八十年代后期传入我国,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都在进行面向市场的改革的大背景下,迅即取得了相当广泛的认同与十分显著的实绩。从广州太阳神的迅速崛起,到长虹、海尔的如雷贯耳无不展现了成功CI的助益。这些辉煌的案例都是中国CI业者可以为之骄傲、振奋的,然而,但在另-方面我们又不能不看到,中国CI与欧美、日本CI相比仍然显得十分稚嫩,远未形成自身的特色,对于日益成熟、潜力巨大的我们本国CI市场还没有系统地把握,也没有形成一套建立在深入市场分析、宏观趋势把握之上的行业发展战略,象这样没有明确发展方向、重点的情况如果持续下去,必将制约中国CI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明确中国CI的自身优势与发展方向、重点,并形成自身特色,以与强大的国外CI公司相抗衡就成了摆在中国CI业面前现实而紧迫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对此展开具体的讨论:〈一〉中国Cl对象市场的细分与目标定位CI策划业是一种为不同企业提供形象服务的行业,既然如此,就有应该对其市场进行细分,并在细分的基础上确定其目标市场;CI策划业同时又是一种特殊的服务业一一对于中国CI业而言,,它必须形成自身的特质,而不是仅仅依靠诸如距离、地理、人力成本之类的优势,方能与国外强势CI公司抗衡。这就要求中国CI业必须明确能构成自身特色与竞争优势的基点;由此,我们就可以提出确定中国CI业发展方向,选择目标市场的三条具体标准:①该市场已具备较大的近期和远景的市i场容量。②该市场在目前应具备一定的可进入性--------有一定的市场成熟度;市场进入障碍较我方相对不大,而对于强大的国外竞争对手而言则在短期内难以逾越。③该市场应具备一定的特殊性与较广泛的影响:使我方不但有可能借此形成自身特色,还可以以此为基点获得较普遍的辐射效应。下面我们就以此对我国目前的几种基本类型的企业进行比较、分析。一、外资企业:我国的外资企业从资金来源来分大致可分为两类:以港、台为主的海外华人企业与以欧、美、日为主的跨国公司在华企业。1、一般而言,在大陆投资的海外华人企业的生产技术含量较低,主要是瞄准大陆廉价劳动力、资源、土地的加工型三来一补企业,多为前店后厂模式,其管理手段、水平均较落后,对于这些主要旨在转移、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的企业而言,要导入CI是不大现实的。2、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在华企业往往都是其所在国母公司的直接延伸,它们往往己通过本国策划公司为其设计了较完备的整套CI系统,且一般在世界上己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它们也是不大可能对中国CI业有较大需求的。因此,外资企业显然是我国CI业较难涉足的一个领域。二、我国的乡镇企业:我国乡镇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猛,特别是在江浙、京津塘、珠三角一带更是发展惊人,当中也涌现了一批整体实力、素质较强,管理水平较高的明星,如浙江的横店集团,江苏的金腾集团等。但就全体而言,乡镇企业的综合素质是比较低的,尚缺乏构筑企业文化,从内到外提升企业形象的意识与能力,管理混乱、粗暴,内部裙带关系、家族化现象也比较严重。更重要的一点在于:乡镇企业大多数规模较小,而一般只有大、中型企业才会想做,并且能做CI。所以,乡镇企业中的佼佼者有可能成为CI业的重要客户,若论及这个群体全部,恐怕还很难成为我们CI市场的主体。三、民营企业当前,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势头十分喜人,而且出现了一批无论是规模还是企业整体素质都达到相当水准的企业新星,如三株、红挑K鼎盛时期销售额加起来超过一百亿,现在仍有几十亿人民币,其总裁也可当之无愧地被称作战略家。而且民营企业与其它各种类型的企业相比,“包袱”相对最少,市场意识、竞争观念相对最强,声势日前也相对最盛,而且如从较长一段时期估计的话,很可能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的主体。不过就目前而言,由于种种原因,民营企业在可以预见的一段时期内,无论是从自身规模,技术装备实力,还是从外部制约条件来看,还不太可能成为中国民族经济的基石。所以这也就决定了我们CI业对之的基本方针:高度重视、积极培育,将其开发成为CI业市场“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四、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目前面临着普遍的、严峻的挑战,但它仍是我国民族经济特别是民族工业的主体,在未来可预见一段时期内也是如此(当然对这个问题也有人提出:国企各方面包袱、弊病太多<此是事实>已不值得国家花这么大力量去支持其渡过难关。对此我只想指出:我国民族工业中的基础工业、战略支柱工业都是国有企业,我国民营企业还远未具备能支撑整个民族工业的规模与实力。所以国企的整体破产实际上意味着民族工业的破产。因此,支持国企对中央政府而言不是一个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非如此不可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无论是从国企自身的实际需要,还是从其主观愿望、对CI逐步深入的认识乃至其相对优越的企业文化资源而言,国有企业对中国CI策划业都是一块天赐的“上选之地”。下面我从两个方面具体地阐述。(二)国企对Cl服务有着巨大的客观需求与强烈的主观愿望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国有企业在目前的民族经济中仍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就大、中型企业而言,其规模、数量优势则更为明显,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加深,体制转型过程加快,国有企业普遍都存在面对市场激烈竞争的危机意识与渴望尽快掌握市场经济上各种经营管理方法、手段的紧迫感。在这样一种心理背景下,风行世界并已在国内实战取得骄人战绩的CI不可能不引起国企决策层的重视。问题的关键更在于高水平的CI策划对于解决很多国企初涉市场的不适应症确有明显的助益,其具体表现在:1、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习惯了原料、资金、产品的国家指令调拨,固定的生产渠道,千篇一律的销售方式。而到了市场经济,特别是某些产品生产相对过剩的今天,情况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一资源靠市场供求配置,市场靠自己开拓,客户要求提高,对手竞争激烈。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具备强烈的竞争制胜意识。首先要给自己准确定位,做到知己,然后广泛收集情报,了解对于与市场变化的趋势,做到知彼。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根据自身与对手的强弱,制订战略规划,确定战略目标、攻击重点、攻击方式,分清阶段,适时转换方针,重点等等。而这一切对于现在很多国企而言,还远远不能适应,而CI策划通过对企业历史沿革的考察,经营现状、行业趋势、企业业内地位的分析等一系列工作,却有可能在这个能决定企业兴衰成败的战略规划领域给其以较全面到位的帮助。当然,这个所谓的全面、到位并不是说CI策划人员会比企业内部的本行业专业人士更了解本企业、本行业的情况,也不是说CI策划人员能比某些专业企业咨询公司更擅于搞战略策划,而是指CI的定位,规划是从企业现状、地位、行业趋势、企业自身文化理念、制度规范、公众形象等多方面要素综合考虑而得出的,所以其观点具有多层面、多角度的综摄性,从而对国有企业的决策者们更具有多向度的启发性。2、由于种种原因,意识形态因素逐步淡出经济舞台。在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曾起重要作用的政治思想工作功效下降。国企内部凝聚、激励、联系干部、职工的纽带处于断层,而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以及社会价值观紊乱的现状,都要求国企必须找到新的思想、观念整合方式,强化内部凝聚力,密切干群关系,转换干部职工思路、心态,一同奋发向上以求渡过难关。这种新方式实际上已经有了,那就是企业文化。而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企业文化就集中体现在CI中的MI中,CI策划人员通过对企业发展沿革、现状及外部环境的考察,全面提升企业的经营宗旨,明确企业使命,提炼统整企业价值观,达到改变员工观念、思路、心态,增强企业员工凝聚力与进取精神,从而起到帮助企业最终全面提升改造企业文化的作用。3、CI策划可帮助国有企业全面实现管理结构、制度由生产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的转变。国有企业市场意识不足,市场不适应症可谓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其原因很多,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存在决定意识”一一国有企业的机构、部门设置、管理架构、规章、制度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仍具有计划体制下生产主导型的色彩,其潜台词仍然是“我卖我生产的产品”而不是“我生产我要卖的产品”。CI策划师往往在营销,企业管理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实战经验与丰富的相关知识,在充分细致地实态调研后,CI策划师们往往也能为企业设计出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满意为最终目标的全新管理架构、行为模式,从而起到明确关系分清责任,提高管理效率的作用。4、最后一点也是最直接的一点在于:CI中的视觉识别作为建立在企业理念提升,行为规范改造基础上的对企业视觉形象资源的统整与加工,其所能反映的深刻内涵与传达给公众的冲击震撼力是一般国企仅仅通过给产品作广告,提供赞助等宣传手段而白发形成的企业形象所无法比拟的。在这方面,只须指出一个对比:太阳神富于冲击力的视觉效果与内地诸多国企仍在老掉牙地标榜部优、省优之间的内在品位与实际效果的巨大反差,就再也无庸赘言了。以上说了这么多,说明了国有企业对CI策划服务确有巨大的需求,但这种需求是否现实,是否已成熟到CI公司可以马上进军国企大干一场,那还要看国企对CI是否有了较充分地认识并基于这种认识CI服务确有热切的期望。我个人认为这种期望是确确实实存在的,而且这种期望将越来越热烈、迫切,直至形成中国CI热的第二次浪潮。国企目前情况普遍不景气,所以国企特别是内地国企对各种新的市场策略都相当热心,说得不中昕一点,有些已到了病急乱投医的地步。就CI而言,据我很狭窄的一些了解,偏僻到新疆昌吉的特变电工(也是上市公司)内蒙的鄂尔多斯集团,影响如大庆之类的超大型国企都已经计划或正在导入CL所以,只要CI界能抓住现在的有利时机做出一批优秀且有影响的案例,再通过媒体、著书,各级企业及相关部门的广泛宣传造势,以国企为代表的新一轮CI热潮必热遍神州。(三〉国有企业一一形成中国特色Cl的主战场一个行业跟一个人一样,只有具备了自身独特的价值特质才能成为一个不可抹杀的真实存在。具体到CI业也是这样。从美国式CI那鲜明、富于震撼力的视觉形象中全世界都感受到了可口可乐的美妙、明快,福特的活力,BM、微软的精密与创造力:而透过日本战后所创造的经济奇迹,我们则更能领会到丰田精神,松下文化给企业乃至国家所带来的凝聚力与感召力。但谁说得清楚,我们中国CI的特色到底在哪里呢?我个人稍武断点的看法是:没有人说得清楚,至少现在还没有人说得清,因为中国特色的CI还未成形。而要形成CI的中国特色,依我个人的浅见,主战场就在我们今天濒临困境但仍潜力巨大的固有企业群落中。CI是一种以企业文化理念为基点,全面造就展现企业形象特质的文化系统工程,其创造并不是随心所欲,它也要有基础,它的基础就在于企业自身在求生存,发展中凝结形成的理念,行为规范及形象资源。企业的这份资源越丰厚,越独特,CI策划可能提炼、提升出来的成果也就越炫目。而国有企业在这方面的资源积淀恰恰是国内其它类型的的企业无可比拟的。首先国有企业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作为国内各种类型企业中发展历程最长,规模相对较大,管理比较正规(就民营、乡镇企业而言)的国有企业在吸纳、承载民族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文化心态上也具有代表地位。这一点对于本质上是一项文化工程的CI策划而言是相当关键的------CI从其一般组成要素、模式、程序而言具有普遍性,但是从其内涵、蕴藏的文化底蕴来看,却又有着鲜明的民族性。这也是一个国家的CI一般应由本国人来做的最主要原因。要不,强大的欧美、日本CI公司早就一统天下了。中国国企承载的这种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是相当丰厚的(当然既有精华,也有糟柏)而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也是十分优秀的,其中有很多内容在现代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崇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素朴的人本主义,强调寓义于利,回报社会的儒商精神等。总之,国有企业承载的这些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内容都值得进一步地深入发掘、提炼,是构筑中国特色CI弥足珍贵的资源。第二,国有企业作为我国民族经济、民族工业的主体与核心代表,它们在五六十年代的早期创业与改革开放后第二次创业历程中凝聚、形成的那种独特的体现了我国企业人精神风貌、特质的光辉典型仍然是我国企业文化中的最闪光的部分。如开我国企业民主管理之先坷的鞍钢宪法(两参一改三结合),“-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庆铁人战斗式的创业精神,当今长虹“以产业报国,民族吕盛为己任”的民族忧患意识,奉献回报意识等等。这都是国有企业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具有代表性、鲜明独特的企业文化、精神的范例。我们今天的CI策划人如果能对国企内部蕴涵的这些具有丰富内涵的企业文化资源进行深入地发掘与把握,就有可能创造性地把现代性与历史性相融合,使民族性与国际****相辉映,从而形成一种真正具有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CI模式。综上所述,国有企业既是中国CI业当前的最大现实市场,而且其本身也具有造就真正中国特色CI模式的条件与基础。所以对于中国CI业而言,把握了国企就意味着把握了自身的当下与未来!更多相关文档·国有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1823字)·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刍议(3518字)·打造强势企业文化的探索与实践(6692字)·国企激励:政策下的平衡(3271字)·国企面试官:忠诚度是第一标准(1934字)·国企改制成功:体制改后必改机制(2609字)·国有企业“人”的管理(2578字)·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营销策略(2240字)·中国贵州茅台集团的企业文化建设(9612字)·中国企业文化三大误区(3292字)本站资料来于互联网,我们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和合法性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有信息存在侵权行请Email我们,我们会即时删除!收藏到书签里:Email:站长统计lor=#F5F5F5>·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营销策略(2240字)·中国贵州茅台集团的企业文化建设(9612字)·中国企业文化三大误区(3292字)·我国企业文化的失落与重建(2925字)·文化——软件企业“软”杀手(7960字)·成功软件业的6大“文化指标”(2745字)本站资料来于互联网,我们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和合法性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有信息存在侵权行请Email我们,我们会即时删除!收藏到书签里:Email:站长统计生产为中心到以市场为中心的深刻变化,如今茅台集团有争夺市场的冲动和创造市场的行动,主动地去爱护和开拓市场,主动接受市场的挑战。不断按照消费者需求调整产品结构。从大力建设市场网络到产品质量精益求精,茅台集团市场战略由外而内相得益彰,从卖酒到卖文化,茅台集团的营销策略已成为白酒市场中的独特景观。③能动性创新理念茅台集团具有强烈的内在创新冲动,往往主动地去创新,通过各种创新的方式而推动自己的经营活动。如茅台集团率先在全国白酒业中提出“文化酒”的概念,并完成茅台酒的文化角度定位,把握了文化酒才能在市场中获得良好的发展空间,在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的进程中,被科研成果证明了的“国酒茅台,喝出健康来”的宣传已深入人心,具有“三个茅台”丰富内涵的自然、健康的茅台酒已受到众多消费者青睐。④多层次性品牌理念历久弥香,茅台品牌源远流长;厚重文化,茅台品牌玉液之尊;工艺独特,茅台品牌内涵丰厚;品质卓越,茅台品牌基石牢固;市场角逐,茅台品牌快速增值。茅台品牌的价值在市场竞争中日渐体现出来,无论从文化酒的品牌知名度还是从文化酒的品牌美誉度,茅台酒都堪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典范。茅台集团充分利用各种层次的品牌而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如演绎茅台酒的人文价值和凸显茅台酒价值的“茅台年份酒”,及开发研制的茅台酒的姐妹篇─茅台王子酒、茅台迎宾酒,形成高、中、低品种齐全的酱香型系列产品。茅台集团在不断超越现有产品,超越现有服务,超越现有市场,推陈出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力压群芳。茅台集团在企业文化建设上还注重了自觉性法律理念、全方位性经营理念、理性化双赢理念、有效性竞争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等。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基础上,在刚过去的五年中,茅台集团丰富而深刻的企业文化建设,支撑起茅台集团这艘拥有“国酒”之尊的酒业“航空母舰”实现了的跨越式发展,茅台集团进入了历史上发展的“黄金时期”,迎来了“文化酒的春天”,并进而改写了整个中国白酒的“市场版图”。茅台集团积极倡导和引导“绿色、人文、科技”酒的消费,一种以传播企业文化为核心及品牌文化价值的经营战略,在茅台集团中得到长足发展,并取得了不凡的营销业绩和社会效益。茅台集团不断地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必将把一个更加充满活力的现代国酒企业和更富竞争力的民族品牌带入新的世纪。文化风来满眼春。国有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大潮的风吹浪打中“闲庭信步”,实现经营业绩最佳,就必须“知其力,用其势”,不断建设和创新优秀的国有企业文化,不断提高国有企业文化竞争力。我们坚信,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必将掀起新的****。我们深信,当国有企业文化竞争力不断提高,国有企业文化的力量深深溶铸在国有企业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时,就是国有企业竞争力最强、生命力最旺、效益最好之时。更多相关文档·中国企业文化三大误区(3292字)·我国企业文化的失落与重建(2925字)·文化——软件企业“软”杀手(7960字)·成功软件业的6大“文化指标”(2745字)·房地产业企业文化比较(3457字)·以人为本:爱立信中国公司(1996字)·首屈一指的企业文化(2189字)·通用电气的文化变革理念(4517字)·企业文化:西门子公司的选才、造才方法(1664字)·摩托罗拉的全球文化战略(4835字)本站资料来于互联网,我们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和合法性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有信息存在侵权行请Email我们,我们会即时删除!收藏到书签里:Email:站长统计=lw-1036150.html>对我国报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探索(7708字)·实力管理秘诀:老子的无为+金庸的江湖(2467字)·企业如何增强凝聚力(3773字)·试论企业文化(4685字)·沟通管理(2639字)·关于中国电信企业发展的思考(7508字)本站资料来于互联网,我们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和合法性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有信息存在侵权行请Email我们,我们会即时删除!收藏到书签里:Email:站长统计抗议活动,尽快离去。通常是政府要求他们这么做的。当工人不愿意离开时,工会常在地方政府和工人之间进行斡旋,把工人的要求传递给政府,再把政府的态度传达给工人。这样一个过程,把工会在中国国家法团主义制度中不明不白的地位表现的淋漓尽致。下边是我在1998年了解到一个案例。1997年7月的一天,河南省某市一家工厂的一群愤怒的工人,去市政府进行抗议。造成这一事件的导火索,是该市的供电局停止了对该厂厂区内家属楼的电力供应,而停止供电的原因是这家工厂因经营困难拖欠电费达数月之久。在私下场合,这家工厂的工会领导人曾表示她支持工人的行动,并许诺说会替工人说话。当这群工人来到政府所在地时,他们发现根本就没有人理采他们,因为政府没有派任何人来接待他们。这些工人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他们打电话给那位工会领导,要求她来现场为大家出出主意。但是,这位工会领导人拒绝了,她对工人们讲,在没有上级领导允许的情况下,她到现场是不合适的。[43]显然,这位工会领导不愿意让其他领导怀疑她在背后支持工人****。同年11月,这家工厂的几百名工人又一次走上街头,这次促使他们走上街头的原因是厂里长期拖欠工资以及厂长的腐败行为。他们****了工厂附近的道路,造成了数小时的交通瘫痪。消息很快传到了市政府,市领导马上派了市政府秘书长、公安局长和主管该厂的主管局局长三人到现场了解情况。但是,他们中没有一个人愿意与愤怒的工人直接对话,尽管工人强烈要求这么做。市领导让该厂的工会领导去说服工人停止行动。这位工会领导人回忆说:我一到现场,工人就围了上来,他们要求我代表他们去与官方谈判。他们把我推到最前边,去与官方谈判。这就是为什么后来有人说我是工人****的幕后指挥。我是群众的代表,但是,我也是官方的代表,因为我必须把上级领导的意图传达给工人。(访谈者:为什么市政府官员不亲自出来?他们的意图是什么?你当时对工人怎么说的?)领导的意思是工人要先撤离,然后双方才能就工人提出的要求进行谈判。但是,工人的态度是,不出来对话,就不撤离。所以,我不得不在工人和政府之间跑来跑去……我处在一个尴尬的地位。一方面,我必须维护工人的合法权益,但是,另一方面,我也必须维护整个国家的利益。这两个“维护”,那一个也不能放弃。我怎么做到“两个维护”呢?就是做调解工作。[44]如果说这位工会领导为工人做了点什么的话,那就是她向政府转告了工人的两个关键性的要求,第一,立即给工人发放生活费,第二,严肃处理腐败的厂长。同时,她也给上级领导传递了一个清楚的信息,如果不能对工人的要求给予一个明确的答复,就无法打破僵局。另外,她也告诫工人们,不要采取过份激烈的行动,因为当时有些工人声称,如果在下午六点以前政府不能答复他们的要求,他们将到该市更重要的一条主干道上堵塞交通。她对工人们说,“如果你们堵了那条路,[45]你们就把事情搞得更糟了,我敢打赌,那时候警察一定会以妨碍治安罪将你们行政拘留15天。”她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说,“这种警告完全是为了工人好”。[46]工人接受了她的劝告,但是,他们仍然拒绝离开马路撤到厂里去,在僵局持续了十个小时之后,市政府答应了工人的要求,工人们撤离了。正如这个案例所说明的那样,工会必须在工人和国家之间进行调解的处境,使工会对自己的角色,对自己与工人、自己与国家的关系感到困惑。以下这段刊于《中国劳工通讯》的一位工会干部与访谈者在一次工人集体抗议事件之后的对话,很生动地证明了这一点。[47]访谈者:工会去做工人工作,是代表政府去做的吗?工会干部:没有,怎么代表政府呢?访谈者:是代表工人吗?工会干部:有些政策他们不理解,跟他们去解释。访谈者:那还是代表政府说去说服工人啊。工会干部:(工人)对一些政策不理解,我们就将一下。我们工会是要维护全国人民的利益,又要维职工的利益。访谈者:在这两个利益发生冲突时维护哪一个呢?工会干部:发生冲突时肯定要维护整体利益嘛。访谈者:就不维护工人利益了?工会干部:工人的利益要在服从整体的利益的前提下维护。访谈者:现在这个工厂的工人的利益和整体利益发生了冲突,怎么办?工会干部:没有冲突,(改制是)为了这个企业的发展,也是为了工人的利益。访谈者:如果没有冲突的话,工人为什么堵马路?工会干部:他们是不了理解嘛,我不是跟你解释了吗?但另一方面,既然化解矛盾是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工会可以尝试各种解决办法,这就使它们在处理集体行动时有一定的自主决定的余地。有的工会甚至企图碰撞官方设定的底线。1996年6月3日,位于辽宁省杨家杖子钼矿因经营困难被迫关闭。一千多名工人准备打着“我们要吃饭,我们要工作”的横幅****示威。有些工人建议堵塞这一个地区的一条主要公路。“饭碗都打破了,,我们还怕啥?”有工人这么叫喊着。一场大规模的街头抗议活动一触即发。矿上的工会这时奉命出来平息这场危机。工会首先对工人的要求表示深切的同情,认为工人要饭吃的要求既合理也合法,只要工人们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他们想要****示威的要求也是正当的。工会主动代表工人向有关方面提出了****示威的申请,同时,又劝说工人,在申请没有得到批准以前,不要采取任何行动。工会还提出建议说,工人应该派出自己的代表到中华全国总工会和有色金属总公司(该矿的上级主管部门)反映情况。[48]工会所提出的处理危机的方法遭到了某些人批评。这些人说,“怎么工会还要线****呢?”这不是同政府对着干吗?“”工会在发挥什么作用?“然而,矿上的工会得到了市工会的支持,为什么要这么做,市工会做了两点解释。第一,站在工人一边是获得工人信任的关键,只有获得了工人的信任才能说服工人,才能让他们在反映自己的问题时,愿意通过官方规定的渠道而不是采取其它手段。第二,在这个时候,工会如果不替工人说话,工人就会寻找其他的代理人,这样不仅会对挑战官方工会的合法性,而且会改变事件的”性质“。因此,工会认为,为了平息工人的愤怒,确保其对工人的控制,它们对工人的支持是完全正确的。然而,当市工会把它们的立场上报给市党委时,市党委拒绝了市工会提出的批准工人****示威的要求,认为批准****有可能激起工人更多的不满,甚至导致局势失控。它要求工会坚定地与党站在一起。另一方面,市党委同意市工会关于让工人派出四名代表(在矿上工会领导带领下)去中华全国总工会上访的建议。[49]这一让步,使市工会和矿上工会有机会去说服工人放弃举行****的想法。在中华全国总工会和有色金属总公司的干预下,工人最后得到了一些经济补偿,这场危机也因此而结束。[50]工会面对工人的集体行动时所处的尴尬处境说明,国家不愿意让工人以有组织的方式对抗企业和政府,即使这种斗争仅仅是为了经济目的。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自发性的集体行动日益增多,它们大多采取了****示威、抗议、集体上访的形式,现在国家不得不承认这些是一个“正常社会”的现象。但是,如果这些斗争形式变得更加有组织性、变成一种工人表达自己利益的方式,国家是难以接受的。工会和工人的独立组织要求中国工会能在司法程序中代表工人,在面对工人集体行动时摇摆于工人与政府之间,但在反对工人建立独立组织这一点上,它们决不会偏离国家的强硬立场一步。改革之前,中国的国家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没有给民间组织留下任何空间。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自治性的团体,这引起了对中国“公民社会”前景的学术争论。[51]但是,国家在组建独立工会这一问题上,还是坚持严令禁止的立场。中国共产党是依靠建立强大的组织夺取政权的,深知组织的力量,因而一直把独立的社会阶级组织的出现看成是对自己的一种威胁。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城市为中心的政权时,产业工人实际上是最强大的社会阶级,中共通过中华全国总工会这一组织形式将这一力量纳入到了政治结构中来。按照中国的现行法律,独立于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工会组织是不允许存在的。而中华全国总工会不过是国家权力的一种延伸,建立它的目的是对产业工人进行控制,防止其它的工会组织出现。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其下属组织,一直在努力维护中国的国家法团主义结构下的政治规则,通过压制任何组织独立工会的企图来维护自己唯一的合法性。以下这个案例颇能说明问题。[52]1998年10月,北京通州区天元出租车公司的工人发起了一个组建自己的工会的行动。这个公司原来由区******经营。在政府宣布禁止政府部门从事商业活动之后,******把这个公司转让给了区旅游局,但是继续从这个公司谋求收益。公司将这一负担转嫁给了下边司机,在他们上交正常的费用之外,强制他们再上交一部分费用。司机们认为这极不公平,等于是扒了他们“两层皮”。他们觉得公司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因为公司没有一个工会为他们说话。于是他们要求成立一个工会,但公司没有理睬他们的要求,他们就推选了一个叫董昕的司机作为他们的代表,向法院提交了一个诉讼,状告公司违背了《工会法》,剥夺了他们组织工会的权利。但是,区法院拒绝受理,其理由是:第一,尽管组织工会是工人的权利,但是,组织工会本身并不是雇主的义务。因此,公司没有对工人的要求做出回应,并没有构成侵权行为。第二,《工会法》虽然规定了工人的这一权利,但是它并没有规定法院保护工人这一权利的具体程序。区工会也直截了当地拒绝了司机们提出的组织自己的工会的要求,并强调组织工会必须是至上而下,不能至下而上。其实,工会干部对董昕的意图多有猜疑,认为他可能是一个在司机中进行煽动的瓦文萨式的人物。区旅游局还准备解雇董昕。另一方面,为了把组织独立工会的事情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也是为了安抚司机们,区工会决定在这家公司建立一个由它来任命其领导人的官方工会。董昕最后虽然保持住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但是,还是被排除在了他热心倡导成立的新工会的领导班子之外。在中华全国总工会影响不到的地方,如私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各级工会也尽力防止独立组织的出现。以农民工为例,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和不太友善的城市环境中,他们有团结、互助、交流、社会关系和自我保护的需求,因而希望建立自己的组织。2002年7月4日的《南方周末》曾报道过这样一个案例:浙江瑞安市的农民工建立了一个协会,目的是“反映农民工意志,维护他们的利益”。7月10日,另一份报纸,《南方都市报》发表社论赞扬此举,并公开鼓励农民工建立自主组织。但就在第二天,广东省总工会发了一个声明,指出这种自主组织违反《工会法》,并宣称任何在全国总工会架构之外的工会组织均为非法。省工会的反应并不意外,因为官方工会有很强烈的将独立工人组织与波兰团结工会类比的倾向。1995年的时候,深圳有一位来自湖南的打工妹建议在本地区成立一个跨企业的外地民工“打工者协会”。据说此消息传到全国总工会时,有官员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不是要搞团结工会吗?”[53]尽管不合法,在一些外地民工聚集的地方,零零星星的独立组织已经出现了。他们的组织采取了各种各样的组织形式,如同乡会、兄弟会、联谊会、劳动者协会、工人福利会、员工俱乐部,等等。这些跨企业、跨行业、甚至跨地区的组织在形式和人员成份方面与工会不尽相同,被中国学者称之为非正式组织[54].它们的出现,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私营企业没有工会,由此造成了组织真空,“非正式组织”多少填补了这种真空,这类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工会应当扮演的角色。因为,这些外地民工建立这类组织的主要动机,就是想法维护自己的权益。[55]这些独立组织分布零散但不断出现,毫无疑问,这种现象是促使中华全国总工会在私有和外资企业中组建工会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华全国总工会在1995年和1996年发了两个文件,要求在私有和外资企业中建立工会组织。在过去的几年中,这方面的步伐不断加快。中华全国总工会甚至定了指标,发誓要在2000年之前在80%的“新建企业”(非国有企业的统称)中建立工会组织。地方工会已经根据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指示,制定了一个至上而下的工会化战略,力图在这些新建企业中普遍建立起隶属于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工会组织。根据官方的资料,1999年以来,在某些经济发达地区,工会化已经在80-90%的私有企业中贯彻落实。[56]在深圳这个中国私有和外资企业的重镇,市工会在2000年的10个月内成功地在3000个企业中建立了工会,并宣称这些新建的工会已经吸收了8万名新会员。当然,说官方的工会化努力对保障没工人利益没有任何积极的影响,也许是不公平的。但是,既然它是一种至上而下的行为,它就不会在工人中进行动员和组织。事实上,这一方针是以征得老板同意为建会前提的,其结果是为老板们操纵建立工会的过程和以后控制工会打开了方便之门。深圳的一家私有企业的工会领导人、该企业的人事部经理回忆说,一天他被老板叫到了老板办公室,与老板谈了30分钟后,他就得到了一个新头衔,工会主席。然后,企业就宣布建立了一个工会,一千多名工人不管愿意不愿意,就糊里糊涂成了工会会员。[57]在河北省唐山市的一项调查说明,60-70%的企业工会领导人是企业老板的亲戚,其余的大多数也是由老板任命。[58]简而言之,在处理独立组织问题时,官方工会的角色,纯粹是一个国家的工具,在这一时刻,它们的首要任务不是代表工人,而是代表国家消灭和预防任何敢于离经叛道的行为。正如一位研究工会的学者戏说的那样,官方工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哪里有(独立)工会,就去解散工会,哪里没(官方)工会,就去建立工会。”[59]结论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已经迫使中国工会开始重视如何代表工人的问题。由于国家需要工会在解决劳动争议方面发挥更多的作用,因此,在制度上它已为工会发挥代表功能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但是,工会仍然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它的作用不可能与国家政策相抵触。工会的两种身份间的冲突也迫使它们在处理劳动争议事件时,小心翼翼地在国家和工人之间进行摆动,以保持平衡。对于工人提出的要求,工会要根据自己两种身份相互冲突的程度,分别采取代表工人,在工人与国家间进行调解和制止工人行为三种方法应对。一般情况下,工人的要求主要有两种,一是经济的要求的,二是组织的要求。对于工人的组织要求,国家是不能接受的,工会的态度就是不遗余力地进行遏制。对于工人的经济要求,工会的反应与其说取决于这种要求的内容,不如说取决于工人提出这种要求的方式。产业结构调整和管理者滥用权力损害了工人的利益,对这类损失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是工人经济要求的主要内容。只要工人的这类要求是通过官方规定的渠道提出来的,工会还是有可能提供支持和帮助的。但是,如果工人的这类要求是通过集体抗争这种国家不喜欢、不鼓励的方式提出来的,工会就不会为工人出头说话。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即使工会对工人用可以接受的方式提出的经济要求提供了支持,这丝毫也不意味着它们有能力代表工人向国家提出要求。到目前为止,工人的大多数经济要求都是个人性的或者局限在一个企业的范围内,要求的具体内容都局限于维持生存。除了与自己生活直接相关的问题之外,让这些普通工人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也是不现实的。然而,这也正是工会需要努力却又无能为力的地方,因为工会不可能把工人的现状与不利于工人的国家政策联系起来,或者寻求建立与管理层相对应的劳工权力。在为工人讨回公道的过程中,工会的作用更象是一个法律援助机构或者社会工作机构,更愿意就事论事地解决问题,而不象一个组织、追求、代表和维护工人阶级集体利益的工人组织。换句话说,工会在劳资冲突的“代表”功能,更象是一些从事立法研究的学者称之为的“服务性代表”,而不是政策或“分配性代表”。[60]毕竟,只对工人提出来的个人性的或者一个企业范围内的经济要求做出反应,可以降低工会两种身份间冲突的程度,从而避免同国家的冲突。这项研究表明,尽管工会经常想在在工人和国家之间保持平衡,但是,当它们的两种身份明显冲突时,它们会坚定地站在国家一边。确实,工会在国家法团主义制度结构中的已经事先决定了它在工人和国家间的尴尬处境。因此,当工人斗争的激烈程度增加了工会两种身份间冲突的强度时,工会在工人和国家间摆动的空间就缩小了。它们或者以国家工具的面目出现,把预防和制止工人斗争行为作为主要的目标,或者就干脆简单就消失了,完全回避工人的斗争。这两种作法都会在工人中引起负作用。例如,上海一家企业的工会干部到工人抗议现场批评工人,要求工人离开,结果是愤怒的工人将他打一顿。[61]在江西省的一家工厂,工人进行抗议示威,因为企业改组侵犯了他们的利益,该厂的工会完全无动于衷,工人在极其失望的情况下,决定建立自己的工会。[62]有许多案例说明,在劳动争议中,工会事实上是被工人抛弃了。正如一个参与抗议活动的工人所说,当你想寻求支持的时候,“找工会根本没有用”。[63]中华全国总工会也试图强化它在劳资冲突中代表工人的角色。新修改的《工会法》反映了这一努力。2001年10月的全国人大对《工会法》作了四十多处修改,其中不少旨在加强工会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据说这些修改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全国总工会的看法。譬如,修改后的《工会法》明确规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第六条);在发生劳动争议和工潮时,工会“应当代表职工”同管理层协商解决问题(第二十七条)。它还加入了保护工会干部的条款(第十七和十八条)。另一个重要的修改就是增添了“法律责任”的条款(第六章,四十九至五十五条),使《工会法》成为一个可实施的、强制性的法律。修改前的《工会法》实际上是一个难以实施的法律,因为它没有规定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条款。这些新的条文无疑强化了工会的法律地位。但是,这些法律条文本身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工会的状态,使之成为在劳动关系中真正独立和平等的、代表工人利益的一方。几乎可以肯定的是,目前的情况在未来的时间里还会继续下去。在劳资冲突中,工会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工人,仍然取决于国家的态度,也就是说,这取决于国家想给工会多大的政治和制度空间,来让它们代表工人,为工人说话。但是,基于两个原因,国家不会放松它对工会的控制。第一个原因,我称之为“团结工会恐惧症”。中国的国家有把工人独立组织行为与波兰的团结工会运动做类比的习惯,并沿着这一思路去猜疑组织者的动机。这种恐惧与传统政治体制的性质有关,它把任何不受其控制的有组织活动都看成是一种颠覆性活动,看成是一种对自己的威胁,因此,要全力进行压制。第二个原因是,从某种意义上,中国目前正在转型成发展主义的国家,类似于20世纪70-80年代东亚的情况。这种国家的特征就是利用权威主义的控制之来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的目标。[64]这一阶段上的国家,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为了为外国资本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必须****工人的权利,约束他们的行。这一“发展主义国家”的特点,在中国地方政府的行为中,表现的最为明显。因为害怕影响经济发展的利益,当工会纠正侵权现象时,地方政府常常横加阻挠,对企业侵犯工人权益的现象,地方政府经常采取默许的态度。总之,独立的工人组织不可能很快在中国出现。因为独立工会要以工会与国家在制度上分离为条件,中国的国家远未准备迈出这一步。然而,中国经济正在急速地、不可逆转地向资本主义,在这个过程中工人与资方及管理者的冲突不可避免。如果国家对工会继续保持严格的控制,使工会在劳资斗争中无能为力,这只会导致工人抛离了工会,进一步削弱工会在其成员心目中的合法性。其结果是,一方面是****工会行动的国家法团主义,另一方面是不受****的资本主义对工人的粗暴伤害,这两种情况结合在一起,会造成更多的自发性抗议活动和骚乱,或者,迫使工人在官方工会架构之外的寻求建立自己的组织。展望国家与工会关系的远景,比较理想的情况,是把现存的工会为国家一部分的国家法团主义转化成某种集中化的社会法团主义,[65]在这种体制下,工会成为国家的伙伴,并且在三方的制度性安排中具有独立地位。但是,这一点要想变成现实,中国的政治体制必须经历一个自由开放和最终民主化的过程。这一天的到来,仍然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注释:[1]参见:AnitaChan,China’sWorkersunderAssault(Armonk,NewYorkandLondon,England:M.E.Sharpe,2001)。[2]FrancesFoxPivenandRichardCloward,"PowerRepertoriesandGlobalization,"Politics&Society,vol.28,no.3,September2000,p.416.[3]西方学术界以及**********的海外中国劳工关注组织普遍持这一看法。[4]YunqiuZhang,"FromStateCorporatismtoSocialRepresentation,"inTimothyBrookandMichaelFrolic,eds.,CivilSocietyinChina(Armonk,NewYork:M.E.Sharpe,1997),pp.124-125.[5]AlexPravdaandBlairRuble,"CommunistTradeUnions:VarietiesofDualism,"inAlexPravdaandBlairRuble,eds.,TradeUnionsinCommunistStates(Boston:Allen&Unwin,1986),pp.1-22.[6]AnitaChan,"RevolutionorCorporatism?WorkersandTradeUnionsinPost-MaoChina,"inDavidGoodmanandBeverleyHooper,eds.,China’sQuietRevolution:NewInteractionbetweenStateandSociety(NewYork:LongmanCheshire,1994),pp.162-193.[7]PhilippeSchmitter,"StilltheCenturyofCorporatism?",inPhilippeSchmitterandGerhardLehmbruch,eds.,TowardsCorporatismIntermediation(London:Sage,1986),pp.7-52.[8]RichardBaumandAlexeiShevchenko,"The’StateoftheState’,"inMerleGoldmanandRoderickMacFarquhar,eds.,TheParadoxofChina’sPost-MaoReform(Cambridge,MassachusettsandLondon,England: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9),p.348.[9]DanielChirot"TheCorporatistModelandSocialism,"TheoryandSociety,no.9,1980,pp.363-381.[10]GregO’Leary,"The******oftheChineseWorkingClass,"inGregO’Leary,ed.,AdjustingtoCapitalism:ChineseWorkersandtheState(Armonk,NewYork:M.E.Sharpe,1998),p.52.[11]在这种制度下,国家的政治和政策把工人分成了积极分子和非积极分子、固定工和临时工、本地工与外地工,等等,由此造成厂内工人的紧张关系。文革中各种对立工人组织的出现与此有关。参见:AndrewWalder,CommunistNeo-traditionalism:WorkandAuthorityinChineseIndustry(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86);andElizabethPerry,"Labor’sBattleforPoliticalSpace:TheRoleofWorkerAssociationsinContemporaryChina,"inDeborahDavisetal.,eds.,UrbanSpacesinContemporaryChina(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5),pp.302-325[12]张骏九,“"工会要在国企改革中实现五突破一加强”,载《工会如何参与国企改革》,工会运动参考资料编辑部编,1999年,第183页。[13]1998年到2000年,我接触了不少工会干部,这是我访谈中留下的印象。[14]访谈,2000年2月。[15]安立志,"关于工会社会地位的几点思考",《工运研究》,1996年2月第2期,第7-10页。[16]DougMcAdam,SidneyTarrow,andCharlesTilly,DynamicsofContention(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1),p.30.[17]AdamPrzeworski,DemocracyandtheMarket(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2),pp.54-55.[18]JeanneWilson,"ThePolishLesson:ChinaandPoland1980–1990,"StudiesinComparativeCommunism,vol.23,nos.3–4,1990,pp.259-280.[19]有关劳动争议案件的官方统计数字,可看1995年以来的《中劳动统计年鉴》,此处省略。[20]KevinO’Brien,"RightfulResistance,"WorldPolitics,vol.49,October1996,pp.32,55.[21]中华全国总工会研究室,“中国工会五十年的发展”,《工运研究》,1999年8月,第37页。[22]同上。[23]周万玲,"劳动争议的预防和处理取得明显成效",《工运研究》,1998年8月第16、17期,第37页。[24]这一案例来自上海市总工会法律部门。[25]周万玲,1998年,第37页。[26]访谈,1999年12月27日,上海市工会。[27]《工人日报》1999年1月17日。[28]同上。[29]访谈,1999年12月27日,上海市工会。[30]AnitaChanandRobertSenser,"China’sTroubledWorkers,"ForeignAffairs,March/April1997,p.112.[31]访谈,1999年12月27日,上海市工会。[32]访谈,2000年6月15日,中华全国总工会。[33]《工人日报》,1999年8月9日。[34]同上,1999年7月10日。[35]《工人日报》,1998年1月17日。[36]参见:《工人日报》,1998年7月7日;2000年4月24日;2000年8月8日;2000年8月25日。[37]FBIS-CHI-96-007,April18,1996.[38]SouthChinaMorningPost,March26,1999.[39]张友渔,"关于修改宪法的几个问题",载张友渔著,《宪法文集》,北京:群众出版社,1982年,第14页。[40]陈骥,《改革中的工会和工会的改革》,中国工人出版社,1999年,142页。[41]《工会法》第25款。[42]陈骥,同上。[43]1999年8月,访谈。[44]同上。[45]这条路是贯穿这个城市东西的最重要的交通线。如果它被****,整个城市将陷入瘫痪。[46]同上。[47];[48]参见:李永海编,《葫芦岛之路》,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第164-166页。[49]同上,第290-292页。[50]尽管这场危险暂时被平息了,但四年后它又爆发了。2000年2月下旬,这个矿发生了几年来中国最严重的工潮。2000多名工人在听到矿山倒闭的消息后开始抗议,导致骚乱。[51]参见:TimothyBrookandMichaelFrolic,eds.,CivilSocietyinChina(Armonk,NewYork:M.E.Sharpe,1997)。[52]2000年2月29日的《工人日报》简单报道过这个案例,根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