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课时训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课时训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课时训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课时训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课时训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单选题1.春秋战国时期,有学者提出:“礼仪者,法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该学者最有可能是()A.荀子 B.孔子 C.韩非子 D.邹衍2.春秋时期,某一学派重视西周的礼乐传统,推崇周公,重视血亲人伦,追求现世事功。该学派是()A.墨家 B.儒家 C.道家 D.法家3.先秦诸子百家在西周“敬天”观念的基础上,形成各具特色的“敬”观念。儒家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法家主张“尊君敬法”,道家认为“万物将自化”。据此可知诸子百家()A.主动应对社会转型的挑战 B.重塑紧跟时代的道德规范C.适应兼并战争现实的需要 D.建构内核一致的哲学体系4.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学派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以下各项主张中与这一学派相符的是()A.以法治国 B.民贵君轻 C.无为而治 D.兼爱非攻5.孟子主张“仁政”,将道德标准建立在利益追求之前,并以鱼与熊掌为例,宣扬舍生取义;商鞅主张“耕战”,并以实利的诱惑、严密的法制和严厉的刑罚将人民强行导向务农与作战。二人的主张均蕴含了()A.儒法思想融合的趋势 B.“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C.解决现实问题的诉求 D.“民为邦本”的理论预设6.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列项中,由老子提出且体现朴素唯物观的是()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B.“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7.西周时期,楚君熊渠公然宣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从楚成王开始“结旧好与诸侯,使人献天子”;到楚庄王时,观兵于周疆,问九鼎之轻重。该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A.楚国国力日益强盛 B.楚国渐形成华夏认同观念C.楚国中原交往密切 D.西周时期礼乐制度崩坏8.下面是春秋战国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部分)表格。其中搭配正确的是()选项思想家基本观点A孟子提出五行“相生相胜”理论B老子主张“兼委”“非攻”“尚贤"C荀子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D庄子崇尚逍遥自由A.A B.B C.C D.D9.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秦国自变法以后,他就变成了六国中新的土地所有者反对旧领主的堡垒。自孝公以后,秦与六国的斗争,就是新旧土地所有者的斗争。历史发展的原理决定了这个斗争的结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初见端倪 B.秦与六国间存在文化心理对立C.商鞅变法奠定秦统一的基础 D.封建土地制度弥合了民族矛盾10.春秋时期,齐桓公规定:“有三幼者妇无征,四幼者尽家无征,五幼又予之葆,受二人之食,能事而后止。”越王勾践下令:“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该时期这些政策的推行主要服务于()A.农耕技术的推广 B.富国强兵的需要C.社会秩序的重建 D.商品经济的发展二、论述题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春秋列国形势图根据材料,补充地图中A、B、C所代表的诸侯国名称,并结合所学,分析春秋列国分布的特点。三、材料题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诸子蜂出,各引一端,不仅形成了真正的学术繁荣,而且还有大量的新认知通过不同观点间的相反相成、相生相灭被创造出来。如孔子的仁学体系和孟子的仁政理想;墨子的兼爱、非攻和大同精神;老子所构建的宇宙论及宇宙论同社会论、人生论之间的逻辑联系;庄子主张把心的逍遥置于一切之上的人生观;荀子为证明阶级存在的合理性而提出的“维齐非齐”论和天人相分的世界观;韩非等人建立的与时俱进的理念等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商编自赵世超、卫崇文《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呜运动》材料二:西周末年,士作为低级贵族从政治结构中游离出来,士面临着再就业的选择。士再就业的事实,决定他们必须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根据现实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解决方案,并在私学的背景之下不断强化自身独特的思想立场,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由礼崩乐坏所导致的士的再就业需求促进了私学的兴盛,无论是后世诸子百家的称谓也好,还是九流十家的说法也好,都表明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的丰富程度。中国思想由此实现了突破,并确立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精神价值,塑造了国人的精神世界。——摘编自何善蒙《“士”的再就业与百家争鸣》(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诸子的政治主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并概括其性质。

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礼仪者,法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主张同时并用儒法两家思想,所以应该是荀子,荀子是战国时期“承儒启法”的思想家,A项正确;孔子虽然也是儒家的重要人物,但他更强调仁爱和道德的内在修养,而不是外在的礼仪和法律,排除B项;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强调法律的严格和公正,但并不特别强调礼仪的重要性,排除C项;邹衍是战国时代的阴阳家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五德终始说,不强调法律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2.答案:B解析:根据“礼乐传统”、“推崇周公,重视血亲人伦”等信息可知该学派应该是儒家学派,故选B;墨家、道家和法家都与“推崇周公,重视血亲人伦”不符,排除ACD。3.答案:A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据材料“先秦诸子百家在西周'敬天"观念的基础上,形成各具特色的'敬’观念”可知,诸子百家在继承西周“敬天”观念的基础上,根据本学派的思想主张,形成各具特色的‘敬’观念,这些不同主张都是试图应对当时社会变革与挑战A项正确;各家主张的道德规范并不一致,排除B项;各家主张的“敬”观念并非全部都是适应兼并战争需要,排除C项;各家哲学体系内核并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A项。4.答案:C解析:根据“‘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道家学派的主张,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故选C项;A项反映的是法家思想,B项反映的是儒家思想,D项反映的是墨家思想,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5.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孟子主张“仁政”,宣扬舍生取义,而商鞅主张“耕战”,以实利的诱惑、严密的法制和严厉的刑罚将人民强行导向务农与作战,二人的主张都体现了要求解决战国时期遇到的现实问题的诉求,C项正确;战国时期,儒法思想尚未出现融合的趋势,尚处于“争鸣”的状态,排除项;“存天理,灭人欲”是程朱理学的思想,排除B项,“民为邦本”出至夏朝,排除D项。故选C项。6.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老子提出,意思是:人类的生活行为的运行是以地球物理运行的法则为法则,地球运行的法则是以这整个宇宙运行的法则为法则,宇宙运行的是以道的法则为法则,道的运行是以自然而然为法则。简言之,道的运作是以宇宙本来自然的规律为规律,体现了朴素唯物观,D项正确;“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宇宙不停运转,人应效法天地,永远不断地前进。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意思是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而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而就不存在。该主张由荀子提出,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7.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西周时期楚国国君自称“蛮夷”,到“使人献天子”,再到“观兵于周疆,问九鼎之轻重”,其变化过程实质是对中原华夏礼仪文化的逐渐认同,B项正确;楚国国力强盛是问鼎中原的基础,不是整个材料所反映变化的本质原因,排除A项;楚国和中原交往密切是表面联系,不涉及实质,排除C项;西周礼乐制度崩坏说法错误,礼乐崩坏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8.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庄子是道家代表人物,主张崇尚逍遥自由,D项正确;提出五行“相生相胜”理论是阴阳家,而孟子是儒家代表,排除A项;墨子主张“兼委”“非攻”“尚贤",排除B项;荀子儒家代表,而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是法家,排除C项。故选D项。9.答案:C解析: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就变成了六国中新的土地所有者反对旧领主的堡垒。因而以前种族的对立,到孝公以后,便一跃成为当时中国社会内部的矛盾对立。一方面,新的土地所有者,以秦国为支柱,组织了反对旧领主的连横派;另一方面,六国的领主,也组织了自卫的合纵派,这两派在战国中叶以后,展开了剧烈的斗争。所以自孝公之后,秦与六国的斗争,就是新旧土地所有者的斗争。历史发展的原理决定了这个斗争的结局,是新的土地所有者的胜利,所以秦自孝公以后,便以压倒之力,东向中原。当此之时,中原六国,已如盛开之花临于萎谢;而秦国则如暴风雷雨,闪击中原。综上分析可知,商鞅变法奠定了秦统一的基础,C项正确。中央集权制度即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地方服从中央,材料中并未涉及这方面的信息,故A项排除;秦与六国间存在文化心理对立本身说法无误,但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新旧势力的对抗,未涉及民族矛盾问题,且封建土地制度与民族矛盾的弥合没有必然关系,故D项排除。10.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规定:生养三个幼儿的家庭,免除妇女的赋税;生养四个幼儿的家庭,免除全家人的赋税;生养五个幼儿的家庭配备保姆,官家发给两人份额的粮食。越王勾践下令:生下男孩,公家奖励两壶酒,一条狗;生了女孩,公家奖励两壶酒,一头猪;一胎生三个孩子的,由公家派给一乳母;一胎生两个孩子的,由公家供给饮食。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出于争霸战争、富国强兵的需要,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B项正确。材料与“农耕技术的推广”不存在逻辑关系,A项错误。该时期这些政策的推行主要服务于战争与富国强兵的需要,而非“社会秩序的重建”,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错误。11.答案:名称:A:燕国。B:齐国。C:楚国。特点:沿着黄河流域和长江分布,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性诸侯王较多等。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A是燕国。B是齐国。C是楚国。特点:从地理位置、同姓诸侯等角度分析特点。12.答案:(1)政治主张: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隆礼重法;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同尚贤;韩非子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2)背景: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小农经济发展;政治上:战争频繁,阶级关系的变化;社会上:士阶层崛起;文化上:私学兴起,文化繁荣。性质: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解析:(1)政治主张:根据材料一“孔子的仁学体系和孟子的仁政理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主张仁政;根据材料一“墨子的兼爱、非攻和大同精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同尚贤;根据材料一“荀子为证明阶级存在的合理性而提出的‘维齐非齐’论和天人相分的世界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荀子主张隆礼重法;根据材料一“韩非等人建立的与时俱进的理念等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2)背景:根据材料二“西周末年,士作为低级贵族从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