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练习题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练习题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练习题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练习题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练习题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单选题1.下表为原始社会晚期部分墓葬发掘情况。表中内容反映了原始社会晚期()时间遗址情况距今8000年前后河南舞阳贾湖发现大量的柄形器(权力地位的象征)、叉形骨器、龟灵占卜、太阳纹陶器等宗教用品距今6000年前后陕西西安姜寨遗址东、南、北三面都有人工挖成的防御性壕沟距今4000年前后山西襄汾陶寺村遗址有王墓、观象台、宫殿、仓储区、手工业区等A.公共权力不断加强的趋势 B.私有制的产生和贫富分化C.远古先民丰富的物质生活 D.氏族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2.西周的用鼎制度是整个礼器制度的核心,不论是祭祀、宴享、丧葬等所有礼仪活动,都要使用以鼎为核心的成套青铜礼器。天子九鼎、诸侯或卿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并有与之配套的其它礼器。西周实行礼制的目的是()A.提高乐舞水平 B.解决分裂隐患 C.维护等级秩序 D.巩固专制统治3.距今约3800~3500年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其都邑的中心区分布着宫城和大型宫殿建筑群,其外围有主干道网连接交通,同时分割出不同的功能区,手工业作坊区位于宫殿区的近旁。据此可知,二里头文化()A.具有鲜明的早期国家特征 B.基本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手工业技术呈现高超水准 D.国家机构的设置渐趋完善4.考古发现,浙江良渚古城遗址的神人兽面纹玉琮(如图1)刻画有獠牙神面的形象,四川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鸟足神像(如图2)也有凸目獠牙、人鸟合体的造型。这反映出当时()A.早期文明对神权的崇拜 B.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C.生产力发展与阶级分化 D.南方地区率先进入文明阶段5.华胥是中国上古时期氏族社会杰出的部落女首领,相传她踩雷神脚印,感应受孕,生伏羲和女娲传嗣炎帝、黄帝,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母。这些信息反映了当时()A.女尊男卑观念开始形成 B.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C.华胥开创了中华文明史 D.具有崇尚英雄的传统6.良渚遗址出土玉器上的兽面纹以有首无身者居多,突出反映的都是眼、鼻、嘴构成一个脸面形象,其各部位及构图格局几乎一致;这些特点在商周青铜器的饕餮纹中也能找到。有研究者称:(兽面纹)突出在一种神秘威吓面前的畏怖、恐惧,残酷和凶狠,指向了某种似乎是超世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这说明良渚文化()A.已形成较为完备的祭祀体系 B.展现了文明起源的多样性C.呈现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特征 D.与中原文明存在互动交流7.《礼记·大传》记载:“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据此可知()A.宗法制维护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与稳定B.分封制加强了王室对地方的统治C.嫡长子继承制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D.礼乐制度强化了社会的等级结构8.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大墓里有成套的礼器如彩绘龙盘、石磬等物,而且河曲地带的三袋足器、山东大汶口文化的多种陶器、环太湖流域良渚文化的石俎刀以及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的玉器等多元文明因素也都在此交会融合。这主要体现()A.“满天星斗”是早期文明特征 B.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C.不同区域文化互动和文明演进 D.中华文明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9.距今约8000年的兴隆洼遗址房屋排列整齐,同时期裴李岗遗址墓葬秩序井然。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目前尚未发现坚固的城堡,距今五六千年的良渚古城,城垣宽而低矮,主要功能应是防水而非军事防御。青铜在亚欧草原主要用于制造武器和工具,在中国则主要铸造礼器。以上考古成果实证中华文明在起源阶段()A.崇尚秩序与稳定 B.避免冲突与战争 C.追求集权与礼制 D.从事游牧与渔猎10.新石器时代,陶器纹饰的生活化特征突出,风格活泼愉快;青铜时代,以饕餮纹为代表的青铜纹饰凶猛庄严,凸显出神秘和威严。这从侧面反映了()A.古代手工业技术不断提高 B.纹饰的用途发生根本转变C.民众的审美观念发生变化 D.统治权威的维护成为需求11.在某遗址考古发掘的第四层上部普遍夹有一层至数层谷壳、稻秆和稻叶等的混合堆积物,并且发现了大量彩绘陶器。考察这些骨质生产工具,有用于农业生产的骨耜,渔猎的骨镞和纺织缝纫用的针、管状针、匕等。据此判断,该遗址属于()A.仰韶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龙山文化 D.红山文化12.考古发现,良渚古城周边存在大规模水利系统,河道、灌水孔、排水槽,规划有致;存在众多宽大田埂,纵横交错,蔓延近8万平方米。在古城核心莫角山南侧还发现了20万公斤的稻谷堆积;这表明当时该地区()A.统治阶级主导农田管理和经营 B.农业生产成为重要的经济活动C.国家政权的组织建设能力增强 D.农业技术精耕细作的特征初显13.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统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集中C.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奴隶制度 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14.大约1万年前,从采集、渔猎到农业生产,人类逐渐由适应自然转向改造自然,在生产工具方面,各种金属工具的使用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此后才真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这说明()A.农业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分工 B.农业是文明出现的最重要特征C.文明进步源于生产力的发展 D.人类社会历史起源于阶级分化15.从考古学上看,中原仰韶文化晚期的城市文明有如表所示的三个重要特征。这些特征形成的必要前提是()一人口大量集中于中心聚落,出现了早期的城市和城乡一体的新型区域聚落布局二在中心聚落中开始出现了分区规划的城市建设理念三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分化开始出现A.工商业得到独立的发展 B.集市在中原大量兴起C.农业发展和生产力进步 D.小农经济的高度发达16.湖南省道县玉蟾岩遗址距今约1.8万年,考古工作者在该遗址中发现了五枚炭化的稻谷和原始的陶片,另外发掘出大量的动物化石,以及锄形器、亚腰斧形器。这说明()A.长江流域较早进入新石器时代 B.当时早期国家雏形产生C.湖南是原始农业的重要发源地 D.当时社会分工已经出现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代受封诸侯从周天子手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权力便是因地制宜、开疆拓土。周初分封,“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在各诸侯“并国”“开地”的过程中,周王朝的天下一统局面才得以形成和扩展,达到空前广袤的程度。在分封制条件下,周天子与各地诸侯的君臣关系和天下共主的权威在整个西周时期一直到春秋初期都是实际存在的。——摘编自董恩林《论周代分封制与国家统一》材料二: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一些实力较为强大的诸侯趁机割据一方,并以武力控制周边的中小诸侯,形成了自己的霸业。诸侯国内部权力下移,以臣弑君的事件频繁发生。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兼并战争愈演愈烈。春秋后期,周王室更加衰落,无力维护“学在官府”的体制,私人讲学兴起。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招揽人才,一些大贵族还以养士竞争高下,战国四君子就是其中著名的代表。——摘编自杨共乐主编《从历史印迹中走来的世界(中国篇)》(1)根据材料一,概括周代分封制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周代分封制瓦解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代分封制瓦解的影响。(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分封制瓦解与百家争鸣的关系。18.大禹神话产生于口耳相传的时代,文字的产生记录下了各个时代神话的发展变化过程,流传至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材料作品内容甲西周中期燹国国君“燹公”青铜礼谤铸《燹公蕴铭文》(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关于大禹神话记录)“天命禹敷土、唯德民、好明德、忧在天下。”乙春秋战国时期《诗经·小雅》、《孔子家语·五帝德》《孟子·滕文公》“信彼南山,维禹甸之。”(南山:今终南山,今陕西西安市南);“禹掘地而注之海……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为民父母……兴六师以征不序,四极之民,莫敢不服。”;“禹疏九河,……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丙汉武帝时期司马迁著《史记·夏本纪》“……劳身焦思,居外十三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减……以开九州(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1)根据材料,概括大禹神话传播的特点。(2)以“大禹神话”为探究主题,对三则史料进行辨析。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礼仪制度是华夏文明的特征之一。每当新的统治集团夺取政权之后,便着手制定符合本朝的礼乐大典……儒家被尊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之后,其“尊尊亲亲”的根本特点也转化为中国传统社会的运作法则,在法律条文中多有体现……当礼仪制度在中国本土出现缺失时,“礼失而求诸野”,在东亚文化圈的其他地区还可见到中国传统古礼的遗踪。——摘编自柳诒辉《中国礼俗史发凡》材料二:传统家训是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将社会核心价值观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家庭化、民间化。传统家训教育以血缘亲情为前提,言传与身教相结合,采用以小见大、化抽象为具体的理论转化路径实现社会核心价值观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这对现代的家庭教育乃至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有很重要的启发借鉴意义。——摘编自杨运庚《中国传统家训的现实文化价值与传承创新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社会教化的现实价值。

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观象占卜、防御性壕沟、观象、仓储、各项工程都需要加强和集中公共权力才能得以实现,也反映当时公共管理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故表中现象反映了公共权力不断加强的趋势,A项正确;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远古先民的物质生活的内容和形式,不能体现出物质生活的丰富,排除C项;“氏族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说法正确,但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D项。2.答案:C解析:结合题干“天子九鼎、诸侯或卿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并有与之配套的其它礼器”可知,西周时期用鼎方面有等级之分,而题干又告诉我们用鼎制度是整个礼器制度的核心,可见西周实行礼制主要是维护等级秩序,C项正确;A项是属于乐制的范畴,不属于礼制,材料中也没有体现出来,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礼制的实行是为了解决分裂隐患,材料体现出礼制的实行是为了维护等级秩序,排除B项;D项表述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是中国古代早期,此时君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专制统治还未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3.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在二里头文化遗址都城中心由宫城和大型宫殿建筑,有不同的功能分区,包括手工业作坊区等,由此可知,二里头文化具有早期国家特征,A项正确;夏商西周时期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存在手工业作坊区但不能说明手工业技术呈现高超水准,排除C项;二里头文化遗址存在大型宫殿建筑,但不能体现其国家机构的设置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4.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浙江良渚古城遗址的神人兽面纹玉琮(如图1)刻画有獠牙神面的形象,四川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鸟足神像(如图2)也有凸目獠牙、人鸟合体的造型。”,结合图示可知,良渚古城遗址和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神像各有不同特色,但它们都属于中华文明的范畴,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B项正确;仅从出土的文物,不能判定早期文明对神权的崇拜状况,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多元一体,不能看出生产力发展状况以及阶级分化状况,排除C项;没有同北方出土文物的数据对比,无法得出南方地区率先进入文明阶段,排除D项。故选B项。5.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上古时期(中国)。据题干中华胥的传说故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胥感应受孕生下伏羲和女娲,传嗣炎帝、黄帝,这体现了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女性在繁衍后代方面的重要地位,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B项正确;仅从这一传说不能得出女尊男卑观念开始形成,排除A项;说华胥开创中华文明史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而不是崇尚英雄传统,排除D项。故选B项。6.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良渚遗址出土玉器上的兽面纹“突出在一种神秘威吓面前的畏怖、恐惧,残酷和凶狠,指向了某种似乎是超世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体现了阶级特征,这说明良渚文化向阶级社会过渡,C项正确;仅凭材料内容,无法体现良渚文化已形成较为完备的祭祀体系,排除A项;材料说明良渚文化呈现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特征,未体现文明起源的多样性,排除B项材料说明良渚文化呈现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特征,未涉及良渚文化与中原文明存在互动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7.答案:A解析:8.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材料“而且河曲地带的三袋足器山东大汶口文化的多种陶器、环太湖流域良渚文化的石俎刀以及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的玉器等多元文明因素也都在此交会融合”体现的是距今4000多年前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大墓中融合了其它地区的陶器、石器、玉器等多元文明因素,说明的是不同区域文化互动和文明演进,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非满天星斗,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华文明发源地的说法,排除B项,材料未将中华文明同世界其它地区文明的对比,排除D项。故选C项。9.答案:A解析:10.答案:D解析:题干提及相比于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的饰纹变得“凶猛庄严,凸显出神秘和威严”,结合《纲要》所学:大量的西周青铜铭文,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可知,饕餮纹体现了统治阶级要求加强权力,以更有效地维护统治,D项正确。题干未提及相比于新石器时期,青铜时代的手工业制品更加精美等信息,排除A项;“发生根本转变”不合常识,饰纹的用途即装饰,并未发生根本转变,排除B项;“民众”主体不对,应为“统治阶级”希望神化权力以加强统治,排除C项。1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文化遗址中有彩陶和谷壳,推断出是仰韶文化,A项正确;河姆渡文化处于长江中下游,不会有谷壳,排除B项;龙山文化没有彩陶文化,排除C项;红山文化位于辽宁地区,没有彩陶文化,排除D项。故选A项。12.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存在众多宽大田埂,纵横交错,蔓延近8万平方米。在古城核心莫角山南侧还发现了20万公斤的稻谷堆积”,结合所学新石器时代的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并有了一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阶级分化,排除A项;这一时期并未形成国家,排除C项;精耕细作是铁犁农耕推动下产生的,排除D项。故选B项。13.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和秦朝(中国)。由材料“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指的是分封制,分封制的基础是宗法血缘关系,贵族世袭,属于贵族政治,而郡县制下官员由皇帝任免调遣,不世袭,属于官僚政治,D项正确;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地方制度,但分封制下诸侯权力较大,易造成地方割据,不利于中央集权,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郡县制下官员由皇帝任免调遣,不以血缘为纽带,分封制属于地方分权,容易分裂割据,排除B项;分封制在西周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背景下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统治,但地方分权不利于长治久安,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14.答案:C解析:“金属工具的使用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此后才真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说明生产力发展推动文明出现,故选C项;材料没有社会分工的相关信息,故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排除B项;阶级分化前就已经出现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故排除D项。15.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据题意可知,仰韶文化晚期出现了人口大量集中的中心聚落,说明当时出现了定居生活;根据“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分化开始出现”可知当时出现了剩余产品,定居生活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农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C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这些特征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农业发展和生产力进步,工商业得到独立发展、集市在中原大量兴起也都是生产力进步的结果,排除AB项;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D项。1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湖南原始农业,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证实的素养。据材料中遗址确定的时间及从中挖掘出的稻谷、生产工具等信息可知,湖南是原始农业的重要发源地,故选C项;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是在距今约1万年前,玉蟾岩遗址距今约1.8万年,应该处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过渡时期,故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当时已产生早期国家雏形,也不能表明当时出现社会分工,故排除B、D两项。17.答案:(1)特点:受封诸侯可以因地制宜、开疆扩土;诸侯之间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周天子具有“天下共主”的权威。(2)原因:周王室衰落,诸侯割据;诸侯国内部权力下移。影响:私入讲学兴起并发展,学术下移;各诸侯纷纷称王,兼并战争激烈;士阶层兴起,百家争鸣出现。(3)关系:分封制瓦解,周天子无力维护“天下共主”的地位,“学在官府”的体制也被打破,学术下移,士阶层兴起,百家争鸣出现;百家争鸣出现了诸多治国思想,又推动了分封制的进一步瓦解。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周朝中国。根据“周代受封诸侯从周天子手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权力便是因地制宜、开疆拓土”可知,受封诸侯可以因地制宜、开疆扩土;根据“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可知,诸侯之间有严格的等级限制;根据“周天子与各地诸侯的君臣关系和天下共主的权威在整个西周时期一直到春秋初期都是实际存在的”可知,周天子具有“天下共主”的权威。(2)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原因:根据材料“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一些实力较为强大的诸侯趁机割据一方”可知,周王室衰落,诸侯割据;根据材料“诸侯国内部权力下移,以臣弑君的事件频繁发生”可知,诸侯国内部权力下移。影响:根据材料“私人讲学兴起”可知,私人讲学兴起并发展,学术下移;根据材料“诸侯纷纷称王,兼并战争愈演愈烈”可知,各诸侯纷纷称王,兼并战争激烈;根据材料“各诸侯国纷纷招揽人才,一些大贵族还以养士竞争高下”可知,士阶层兴起,百家争鸣出现。(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周王室更加衰落,无力维护‘学在官府’的体制,私人讲学兴起”可知,分封制瓦解,周天子无力维护“天下共主”的地位,“学在官府”的体制也被打破,学术下移,士阶层兴起,百家争鸣出现;结合百家争鸣的影响可知百家争鸣出现了诸多治国思想,又推动了分封制的进一步瓦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