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课时训练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总复习_第1页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课时训练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总复习_第2页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课时训练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总复习_第3页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课时训练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总复习_第4页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课时训练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总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选择题1.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这反映了()A.官营手工业已经衰落B.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C.民营手工业开始发展D.小农经济已经破产2.记述出处“布成持以易花,或即以棉纱易,辗转相乘”《金泽小志》“棉纱……卷之成饼,列肆卖之,名布经团”清代褚华《木棉谱》“城中女红悉力纺纱,售之乡民”《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表是不同文献对明清时期松江地区棉纺织业的有关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当时()A.耕与织走向了分离B.纺纱生产呈现专业化C.商人进入生产领域D.棉纺织业出现区域分工3.黄道婆之前,闽广棉花已引入邬泥泾种植。然自黄道婆“造做捍(搅)、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这个先前的贫困之乡很快走上了家给人足的发展之路。邬泥泾前后变化主要得益于()A.优良棉种的引入种植B.政府鼓励手工业发展C.先进棉纺织技术的推广D.乌泥泾人的勤劳创造4.(2023·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联考)嘉兴的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民可七千余家,不务耕绩”。濮院镇人“以机为田、以梭为耒”,而吴江的盛泽、黄溪的居民更是“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治丝”。这表明,明朝江南的某些城镇()A.以织棉为生的机户不断增加B.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C.经济作物生产的日益专业化D.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5.周王灭商以后,在授土授民的同时,还把殷商遗民中从事手工业的一些族氏封赐给诸侯。如将条氏(编织工)等六族赐给鲁公,将陶氏(陶工)等七族赐给康叔。这一举措()A.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B.保证了官府手工业技术力量C.笼络了门阀贵族阶层D.巩固了士农工商的社会体系6.《唐六典》载,“凡营军器,皆镌题年月及工人姓名,辨其名物,而阅其虚实”;司马光曰,“其百工在官者,亦当择人而监之。以功致为上,华靡为下,物勒工名,谨考其良苦而诛赏之”。唐宋推行的“物勒工名”,是为了()A.加强对民营手工业的监管B.面向市场,获取垄断利润C.提高官营手工业产品的质量D.提倡实用,反对奢靡浪费7.《汉书》中言:“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史记》中载:“蜀地卓氏,使用奴僮千人,即铁山鼓铸。”《盐铁论》中言:“往者豪强大家,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至千余人。”由此可见,此时()A.盐铁皆为豪强所垄断B.抑商政策已形同虚设C.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D.官营手工业规模宏大8.[2022·云南省昆明一中检测]清代湖南耕地面积情况表()年份1685年1724年1766年1812年耕地面积13892400亩31256100亩34396500亩31304200亩清代湖南耕地面积的总体变化趋势说明()A.全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B.农业生产区域格局发生变化C.玉米广泛引种推动垦荒运动D.湖田区域改造取得成效显著9.[2023·湖南卷,5]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这反映了()A.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B.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C.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D.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10.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11.汉武帝时“天下奢靡趋末,百姓多离农田”,“趋末”现象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多数农民从事小商小贩“以末补农”,还有许多农民外出为“庸(佣)”。这反映了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没有切实执行B.农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C.社会奢侈浪费风气日益浓厚D.四民分业结构趋于稳定12.《秦律杂抄》记载,秦朝对官营手工业产品要进行年度评比考查,如果考查时被评为下等,罚工师一甲,罚丞、曹长各二甲;若连续三年被评为下等,则要加倍惩罚。这一记载说明秦朝()A.严格要求产品质量B.贯彻抑商政策C.手工业者地位低下D.经济法律严苛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出现于1990—1991年发掘的河南三门峡虢季墓,断代为西周末至春秋初。中国最早的关于使用铁制工具的文字记载,是《左传》中的晋国铸铁刑鼎。我国一些学者甚至历史书籍就曾据此认为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2008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军事工程技术史》对整个秦代铁兵器作了统计,结果如下表:陕西临潼下刘村秦始皇陵西刑徒墓秦始皇陵园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江西遂川铁戟2件铁剑1把铁匕首1件铁矛1件、铁镞1件,铁铤铜镞2件铁铤铜镞80件在汉墓发掘中,山东临淄齐王刘襄墓铁兵器141件,但青铜器高达6751件,其中兵器1904件。一直要等到西汉中期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铁兵器所占比例才首次超过了青铜兵器。——摘编自《碾压世界的秦代“上古神兵”真的存在吗》据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铁器时代的上限”,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实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选择题1.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这反映了()A.官营手工业已经衰落B.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C.民营手工业开始发展D.小农经济已经破产【解析】从材料中信息“尽逐绫绸之利”“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可看出,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的农户为追求利润积极发展家庭手工业,体现了家庭手工业的产品已经投入市场,故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间手工业发展,而非官营手工业,故A错误;民营手工业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故C错误;明清时期,小农经济并未破产,故D错误。2.记述出处“布成持以易花,或即以棉纱易,辗转相乘”《金泽小志》“棉纱……卷之成饼,列肆卖之,名布经团”清代褚华《木棉谱》“城中女红悉力纺纱,售之乡民”《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表是不同文献对明清时期松江地区棉纺织业的有关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当时()A.耕与织走向了分离B.纺纱生产呈现专业化C.商人进入生产领域D.棉纺织业出现区域分工【解析】由材料中的“以棉纱易”“列肆卖之”“女红悉力纺纱,售之乡民”可知,当时纺纱者纺纱是为了销售,这说明纺纱生产呈现专业化,故选B。材料并未涉及“耕”的信息,无法说明耕与织的分离,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商人的活动,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棉纺织业出现区域分工,故D错误。3.黄道婆之前,闽广棉花已引入邬泥泾种植。然自黄道婆“造做捍(搅)、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这个先前的贫困之乡很快走上了家给人足的发展之路。邬泥泾前后变化主要得益于()A.优良棉种的引入种植B.政府鼓励手工业发展C.先进棉纺织技术的推广D.乌泥泾人的勤劳创造【解析】从材料“然自黄道婆‘造做捍(搅)、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这个先前的贫困之乡很快走上了家给人足的发展之路”可知,邬泥泾前后变化主要得益于先进棉纺织技术的推广,故C项正确。A、D两项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B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4.(2023·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联考)嘉兴的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民可七千余家,不务耕绩”。濮院镇人“以机为田、以梭为耒”,而吴江的盛泽、黄溪的居民更是“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治丝”。这表明,明朝江南的某些城镇()A.以织棉为生的机户不断增加B.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C.经济作物生产的日益专业化D.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解析】根据嘉兴的王江泾镇以织绸居多,百姓不务耕作,吴江的盛泽、黄溪的居民更是追求绫绸之利等信息可知,明朝江南的某些城镇中丝织业从纺织业中逐渐分离出来,这表明明朝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故选B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织丝,而不是织棉,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手工业生产,而不是经济作物的生产,排除C项;材料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且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是在近代时期,排除D项。5.周王灭商以后,在授土授民的同时,还把殷商遗民中从事手工业的一些族氏封赐给诸侯。如将条氏(编织工)等六族赐给鲁公,将陶氏(陶工)等七族赐给康叔。这一举措()A.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B.保证了官府手工业技术力量C.笼络了门阀贵族阶层D.巩固了士农工商的社会体系【解析】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材料中“把殷商遗民中从事手工业的一些族氏封赐给诸侯”的做法,保证了官府手工业技术力量,故选B项。西周时期并未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错误;诸侯并非门阀贵族阶层,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只涉及“工”,无法据此说明这一举措巩固了士农工商的社会体系,故D项错误。6.《唐六典》载,“凡营军器,皆镌题年月及工人姓名,辨其名物,而阅其虚实”;司马光曰,“其百工在官者,亦当择人而监之。以功致为上,华靡为下,物勒工名,谨考其良苦而诛赏之”。唐宋推行的“物勒工名”,是为了()A.加强对民营手工业的监管B.面向市场,获取垄断利润C.提高官营手工业产品的质量D.提倡实用,反对奢靡浪费【解析】唐宋推行的“物勒工名”,记录下工人姓名,以“阅其虚实”“监之”“诛赏之”,促使工匠提高官营手工业产品的质量,故C正确。材料中“其百工在官者”,反映出官营手工业产品的状况,与民营手工业无关,故排除A;官营手工业产品不投入市场,与面向市场无关,故排除B;“功致为上,华靡为下”,提倡产品实用,与“物勒工名”无关,故排除D。7.《汉书》中言:“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史记》中载:“蜀地卓氏,使用奴僮千人,即铁山鼓铸。”《盐铁论》中言:“往者豪强大家,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至千余人。”由此可见,此时()A.盐铁皆为豪强所垄断B.抑商政策已形同虚设C.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D.官营手工业规模宏大据所学汉代手工业的知识可知,汉武帝以后实行了盐铁官营的制度,但材料事例说明,尽管如此,汉朝时私人经营盐铁业仍然大规模发展起来,说明当时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故选C项;A项“皆为”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汉朝时厉行重农抑商政策,并非形同虚设,排除B项;材料所列“蜀地卓氏”“豪强大家”均为私营手工业者,无法反映官营手工业的规模,排除D项。8.[2022·云南省昆明一中检测]清代湖南耕地面积情况表()年份1685年1724年1766年1812年耕地面积13892400亩31256100亩34396500亩31304200亩清代湖南耕地面积的总体变化趋势说明()A.全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B.农业生产区域格局发生变化C.玉米广泛引种推动垦荒运动D.湖田区域改造取得成效显著根据表格“1685年,13892400亩”“1724年,31256100亩”“1766年,34396500亩”“1812年,31304200亩”等信息可知,清代湖南耕地面积总体呈现增多的趋势,结合所学,湖南多地河滩地区土地经常淤积,这些地区土地肥沃,人们多以垸田的形式对其开发改造,使得湖南地区耕地面积不断增加,故选D项;根据所学,宋朝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排除A项;根据所学,湖南耕地面积增加无法反映农业生产区域格局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仅反映了湖南耕地面积的增加,并未反映是否是因为玉米的广泛引种而推动的垦荒运动,排除C项。9.[2023·湖南卷,5]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这反映了()A.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B.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C.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D.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根据材料“田土大多已经种麦”可以看出,绍兴当地实行稻麦轮作,“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可以看出当地清除了稻根,以便小麦的种植,由此可知,绍兴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行政效率,排除A项;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实事求是”是顾炎武“实学”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赈灾方式的问题,排除C项。10.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结合题中信息“井田制下”“私田”“三年一换土易居”可知,这些规定体现了国家对国有土地的统一管理,D项正确。井田制属于土地国有制,不允许自由买卖,A项错误,排除;井田制下,诸侯国的收获物由自己支配,每年诸侯按照规定向周王纳贡,因此不是全部上缴国家,B项错误,排除;小农经济模式确立于春秋战国时期,C项与史料时间不符,排除。11.汉武帝时“天下奢靡趋末,百姓多离农田”,“趋末”现象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多数农民从事小商小贩“以末补农”,还有许多农民外出为“庸(佣)”。这反映了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没有切实执行B.农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C.社会奢侈浪费风气日益浓厚D.四民分业结构趋于稳定据材料“多数农民从事小商小贩‘以末补农’”可知,农民从事商业的目的是为了“补农”,说明当时农业经营方式是农业与商业相结合,故选B项;汉代重农抑商得到了贯彻执行,排除A项;多数农民从事小商小贩是为了“以末补农”,不会出现社会奢侈浪费风气,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农与商,并没有体现出四民结构趋于稳定,排除D项。12.《秦律杂抄》记载,秦朝对官营手工业产品要进行年度评比考查,如果考查时被评为下等,罚工师一甲,罚丞、曹长各二甲;若连续三年被评为下等,则要加倍惩罚。这一记载说明秦朝()A.严格要求产品质量B.贯彻抑商政策C.手工业者地位低下D.经济法律严苛依据材料,秦朝对官营手工业产品进行年度评比考查,如果考查时被评为下等,要惩罚工师、丞、曹长,如果连续三年被评为下等,则加倍惩罚,这有利于约束工师工匠在生产过程中注重产品的质量,故选A项;抑商政策指抑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一般针对的是民营手工业,而材料反映的是对官营手工业的管理,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手工业产品进行年度评比考查,未涉及手工业者在社会上的地位,排除C项;材料反映对官营手工业的产品进行年度考核评比,如果被评为下等则会进行处罚,并不能说明经济法律的严苛,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出现于1990—1991年发掘的河南三门峡虢季墓,断代为西周末至春秋初。中国最早的关于使用铁制工具的文字记载,是《左传》中的晋国铸铁刑鼎。我国一些学者甚至历史书籍就曾据此认为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2008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军事工程技术史》对整个秦代铁兵器作了统计,结果如下表:陕西临潼下刘村秦始皇陵西刑徒墓秦始皇陵园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江西遂川铁戟2件铁剑1把铁匕首1件铁矛1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