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租房设计指南_第1页
公租房设计指南_第2页
公租房设计指南_第3页
公租房设计指南_第4页
公租房设计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租房设计指南

(第二版)

2019年8月

目录

1概述篇错误!未定义书签。

1.1背景与现状...............................错误!未定义书签。

1.2编制目的..................................错误!未定义书签。

1.3适用范围错误!未定义书签

1.4编制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2规划篇.......错误!未定义书签

2.1基本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2.2选址与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2.3住区环境..................................错误!未定义书签。

3建筑篇........................................错误!未定义书签。

3.1设计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3.2建筑标准.................................错误!未定义书签。

3.3一体化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3.4无障碍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4性能篇........................................错误!未定义书签。

4.1适用性能.................................错误!未定义书签。

4.2环境性能.................................错误!未定义书签。

4.3经济性能.................................错误!未定义书签。

4.4安全性能...............................错误!未定义书签。

4.5耐久性能...............................错误!未定义书签。

5技术篇......................................错误!未定义书签。

5.1概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5.2绿色技术...............................错误!未定义书签。

5.3装配式建筑(住宅院)...................错误!未定义书签。

5.4全装修及部品(住宅院).................错误!未定义书签。

5.5智慧社区(住宅院).....................错误!未定义书签。

6方案图示....................................错误!未定义书签。

6.1总平面.................................错误!未定义书签。

6.2标准层.................................错误!未定义书签。

6.3套型与厨卫.............................错误!未定义书签。

1概述篇

1.1背景与现状

1.1.1发展背景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民群众的住房矛盾从以往的供给总量不足,

发展到现阶段的针对性供给不平衡问题。大量中低收入家庭在住有所居方面还面

临实际困难,改善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已成为政府面临的重大民生挑战。

为此,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

义。与此同时,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对相关产业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

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

民住有所居”。“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取得突破性进展,保障性安居

工程建设大规模推进,住房保障制度基本建立。2011-2015年,全国累计开工建

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4013万套,超额完成十二五时期开工建设3600万套的任

务,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明显缓解。“十三五”时期,全国计划开工改造包括

城市危房、城中村在内的各类棚户区住房2000万套,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现

有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

1.1.2前期工作

2002年和2008年中国建筑学会主办了“2002年全国经济适用住宅设计方案

竞赛”和“2008年全国保障性住房设计方案竞赛”都对我国保障性住房提出了

许多创新性的思考。十二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保障性住房工业化设计建造

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从理论、设计、生产、施工等方面对保障性住房进行了

系统研究。

201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等有关单位,编制

了《公共租赁住房优秀设计方案》,优选典型户型平面在全国推广。同时,编制

《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标准》以指导公租房的建设。2012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

《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是我国首部关于绿色保障性住房的国家级技术文

件。

201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开展了全国保障性住房设计经验摸底

工作。在保障性住房相关政策、技术规范、建筑设计、建设管理、运行质量、使

用群体的满意度和需求等情况进行了系统化梳理,了解保障房使用群体的满意度

和需求,总结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形成下阶段推进保障房建设高质量发展的

具体目标,为本指南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技术支撑。

1.1.3现状与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

发展之间的矛盾”。经过了四十年的快速增长,住房的数量短缺问题已经转化为

供需结构的矛盾。目前,各地方政府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相继出台保障

性住房方面具体政策和措施,但因缺乏完善的设计理念及建造技术保障体系,保

障性住房在设计水平、质量控制和后期运营维护保障等方面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

问题:

1、缺乏顶层设计,标准体系有待完善

虽然保障性住房建设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其技术支撑体系还没有完全

确立和推广,保障性住房建设缺乏统一标准。为此造成了建筑设计难以协调,安

装施工过于粗放,成品住宅质量无法摆脱低水平的状态。在建设层面,相关技术

标准、构造图集、建造指南不完善,质量安全保障不充分,诸如此类的问题引发

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规划不合理,配套不完善

目前我国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方式多数是大规模集中建设,由于对建设规模

不加以控制,集中建设会导致在这个区域经济水平、个人素质接近、生活习惯相

近会出现有别于城市内其他范围的“地缘文化”,这种建设方式虽然可以解决低

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却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背道而驰。保障性住房建成后因

为配套设置不足,小区附近的教育、医疗、休闲娱乐无法满足正常需要,导致生

活质量得不到保障。

3、设计水平低,住房品质不高

保障性住房的设计是在限定的面积标准内最大限度满足居住需求和优化空

间布局。但我国在保障性住房的设计与建造方面缺少更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研

究,特别是在对保障性住房基本认识上存有诸多盲点,在设计技术上也存在很多

误区,导致套型的标准化程度低、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缺失、空间尺度失调、

面积浪费等问题以及室内空气质量差、配套部品缺失、装修标准低等品质问题。

4、建设投入低,缺乏可持续发展

建设资金不足仍是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一大瓶颈。保障性住房是由国家主导的

公共住宅,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课题。大规模的建设需要考虑保障性住房可持

续发展的要求,贯彻节地、节材、环保和经济性等原则,落实节能减排的各项新

技术、新材料等。如何低成本的去建造和维护、运营保障性住房是今后长期所面

临的新课题。

5、建造水平低,资源能源浪费

在保障性住房建设面临时间短、任务重的挑战下,既要保证建造时间又要考

虑质量和品质,但目前保障性住房、包括市场上大量的商品房都采用单一化的传

统建造方式,导致只能进行非标化的定制生产,既不能获益于规模效应,也会造

成资源能源、人力物力的消耗和浪费,亟需工业化建造方式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的转型升级。

1.2编制目的

本指南主要是为了指导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具体的规划设计,灌输先进的设计

理念,统一建设标准,从而提升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水平。同时也可为地方政府

部门建立和完善审查监督机制提供技术支撑。

本指南的编制为今后全国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并对于提升

住宅产品设计水平,提高住宅建设质量、性能和建造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实现

“住有所居”的住房保障总体目标具有一定意义。

1.3适用范围

1.3.1本指南适用于新建的城市成套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的开发、规划、设计、建

造及运营,改建、扩建的公共租赁住房工程项目可参考使用。

1.3.2本指南供住房保障部门、建设单位、规划设计单位、施工与监理单位使用,

建筑产品生产企业、物业管理企业和有关管理部门可参考使用。

1.4编制原则

1.4.1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

1.4.2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升规划水平、提高建设质量、优化运行管理,

全面提高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4.3应遵循因地制宜、统筹高效、经济适用、技术创新、共建共享的原则。

(1)因地制宜: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与地域特色,从规划设计、运

行维护、管理架构等方面进行公租房建设。

(2)统筹高效:公共租赁住房的规划选址要统筹考虑城市发展方向、产业

布局、发展时序、保障房中长期发展要求等因素,坚持按照交通便利、空间均衡、

配套齐全、职住平衡的原则深化细化保障房建设规模和规划布局。

(3)经济适用: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应选用适宜技术和部品,

合理控制建设和运营管理成本。

(4)技术创新:采用标准化设计和工业化建造技术,推广绿色发展、适老

化、装配式、百年住宅等最新研究成果,健全技术集成体系和产业化部品体系。

(5)共建共享:积极探索公共租赁住房社区治理格局,创新保障性住房小

区综合治理模式,全面提升社区综合治理水平。

2规划篇

2.1基本原则

3.1.1公租房住区规划设计应符合当地编制的《保障性住房规划》要求,坚持以

人为本,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

3.1.2公租房住区应结合居民的通勤方式,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和区域产业布局,

引导人口和产业在空间内合理布局,促进职住平衡。

3.1.3公租房住区的市政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应保证同步规划、施工、验收交用。

2.2选址与规划

2.2.1公租房选址应在地质条件安全可靠,公共交通便利,生活环境宜居,市政

配套齐全,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的区域。

2.2.2公租房住区规划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节约用地,合理布局的原则。

2.2.3公租房住区规划的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指标、建筑日照标准、建筑密度、

容积率和绿地率等相关控制条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规范和当地规划审批要求。

2.3住区环境

2.3.1公租房住区应注重环境的实用性,公共活动空间应方便全龄人群的室外活

动和交往。

2.3.2公租房住区的规划设计应符合相关的城市设计要求,重视建筑形态和空间

的整体环境效果。外立面设计风格应与周边建筑协调。建筑单体通过户型组合、

立面造型和建筑色彩等手段加强住区的丰富性和识别性。

2.3.3公租房住区的绿化环境建设指标应参照同时期、同地区普通商品房住宅绿

化环境建设指标。

3建筑篇

3.1设计原则

3.1.1公共租赁住房的设计应保障居民基本的住房需求和功能质量,

并符合下列原则:

1公共租赁住房应以满足阶段性需求为导向,保障居住者的基本生活条件

和环境,坚持以安全、经济、合理、实用为原则。

2公共租赁住房应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为原则,有效利用土

地和空间。

3公共租赁住房应保证居住群体的多元化,创造多样性生活社区。

4公共租赁住房社区规划中宜安排一定比例的老年人住宅。

5公共租赁住房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建筑全寿命周期考虑,兼顾可

变性与适应性的原则,提供改造的可能。

6公共租赁住房设计应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充分体现产业化发展的特

点。

3.1.2公共租赁住房的发展应符合国家及各省市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体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并符合下列规定:

1公共租赁住房应积极利用太阳能、风能、地能等可再生能源,积极推广

和应用绿色建筑技术,达到节地、节能、节水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2公共租赁住房应推行标准化、模数化及多样化,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

料、新产品,积极推广装配式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

3公共租赁住房应积极推广成品住房技术,实现建筑、结构、设备、装修

一体化设计,实现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

(1)内装分离技术集成

公共租赁住房宜采用装配式内装,节约装修人工成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环保节能,避免资源浪费,也降低了维护管理的难度,部品更容易变更,是住宅

可持续建设的重要基础,实现空间灵活布置和改造,满足多样化的使用需求,实

现住房的长寿化。

(2)管线分离技术集成

公共租赁住房宜采用架空地板、架空墙体、轻质隔墙、架空吊顶等集成化关

键技术,以及通过将设备管线与支撑体分离,不将设备管线埋设在支撑体的墙、

板、柱内,可以实现在不破坏主体结构,甚至不需入户的情况下进行保养、维修、

更换,实现易维护更换的灵活性。

4提高公共租赁住房的智能化水平,力求打造家居安全、通行方便、管理

高效的社区生活环境。

3.2建筑标准

3.2.1套内空间标准

1居室套内应符合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空间紧凑,充分利用的原则。

2居室套内应设起居室(厅)、卧室或兼卧室的起居室、厨房、卫生间等基

本功能空间,宜设置阳台。

3基本功能空间最小使用面积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住宅设计规范》

GB50096的相关规定。

4基本功能空间应具有良好的日照、采光和通风,满足居住的舒适度和卫

生条件。

5居室套内应注重储藏空间设置,储藏空间宜就近分开设置,门厅、起居

室(厅)、卧室、厨房应合理配置储藏空间。

6南向起居室(厅)、卧室外窗宜设置凸窗,并与室外空调机位统一考虑。

7居室套内应考虑建筑全生命周期内房间布局调整的可能性,减少承重构

件布置,提供灵活空间布置及改造可能性。

8公共租赁住房层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的相

关规定。

3.2.2公共空间标准

1首层入户宜设置门厅。

2住户公共空间宜集中设置,电梯、公共管道井等宜集中布置,高效利用。

3四层级及以上住宅应设置电梯。设有电梯的住宅,每住宅单元至少应设

置1部可容纳担架的无障碍电梯。3.1.3无障碍设计

3.2.3全装修标准

1全装修设计应符合安全、耐用、经济、环保的设计原则。

2全装修设计应与建筑设计同步协同进行,并应与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

及设备设施等全专业进行一体化集成设计。

3全装修材料应选用环保、耐用、易清洁产品,材料选用应与当地的经济

发展水平相匹配。

4厨房、卫生间宜采用集成一体化设计,部品部件应齐全。厨房、卫生间

应考虑设置收纳空间。

5全装修应与主体同时交付

3.2.4设备设施标准

1应采取集中供热方式供暖,具备条件的应优先使用清洁能源。

2推荐采用散热器采暖方式。户内应分室设置温控装置,并应设置分户热

量计量或分配装置。

3户内推荐采用分体式空调器,并预留室外空调机位、室内电源等。

4用水设备应采用节水型用水器具和配件。

5水、电、气等应实现计量付费一体化。

3.3一体化设计

3.3.1生产工艺要求

采用工厂生产的标准规格的预制成品或部品,提高部品化率,减少现场加工

材料所造成的浪费和污染。

3.3.2模数化

设计时应遵循模数协调原则。主要功能空间模块化,功能空间开间、进深模

数化,套型标准化。

3.3.3全专业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可根据各地相关要求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全专业整体化设计。

3.4无障碍设计

3.4.1一般规定

1无障碍社区应将居住规模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使租住人群能够更好地

熟悉周围的居住者,获得对社区的归属感。

2无障碍社区的道路系统除了要保证“顺而不穿,通而不畅”的基本原则

外,还应重点考虑人车流线组织和停车场地设置。

3社区内的无障碍设施设计应进行系统化考虑,纳入整体景观规划设计中,

保证社区景观环境整体特征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4无障碍社区中应配置比例不少于5%的无障碍住宅,且实现住宅的无障碍

可适性改造。

5无障碍设计应与节约使用面积有机结合,减少因满足通行无障碍而增加

过多的建筑面积与建筑造价。

3.4.2无障碍社区内容及基本要求

1无障碍社区的设计内容

无障碍社区应从使用者角度考虑设施设计与应用,包括通行无障碍、操作无

障碍、信息感知无障碍以及心理的无障碍等方面。

2无障碍社区的设计基本要求

(1).通行无障碍设计包括出入口、坡道、走道的设置、地面或楼板的平整、

轮椅回转空间的预留以及电梯的设置等,保证所有使用者安全有效出行。其基本

要求主要有:

①无障碍社区既要保证人车分流,也应做到就近停车;

②社区内的主要车行道应串联各个组团,步行通道应尽可能呈环形接通,且

应为无障碍通道;

③无障碍社区应设置三类停车场地,分别是机动车停车场、紧急救护车停车

场和非机动车停车场,且非机动车停车位不宜设在地下;

④在室内各空间中,应留有轮椅可以转圈的空间或通过改造实现可以转圈的

空间,实现轮椅的无障碍操作;

⑤供轮椅通行的门扇,应安装实现观察玻璃、横执把手和关门拉手,在门扇

的下方应安装高350mm的护门板;

⑥廊道等频繁通过的转交部位宜做防撞保护;

⑦走道的扶手应保持连续,为步行者服务的扶手高度宜为850mm;为轮椅使

用者服务的扶手高度为650mm;

⑧当无障碍住宅在2层及2层以上时,应加设电梯便于上下通行;

(2)操作无障碍指家具、设备的布置关系与放置应符合无障碍使用者的使

用要求。其基本要求主要有:

①厨房设计应考虑如何减轻作业负担,根据人体尺寸、作业范围选择洗涤池

和操作台的尺寸;

②厨房的洗涤台和操作台进深宜控制在60cm以内,方便使用轮椅者拿取物

品;

③卫生间的设计应确保轮椅回转空间,且在必要位置设置扶手;

④外窗开启把手距使用者可站立位置的进深不应大于0.80m;

⑤门扇应尽量使用推拉门,方便轮椅进出;

⑥在面积较大的住宅套型中,可以在老人卧室和起居空间之间设置回游路线,

缩短老人在各室之间的行走距离。

⑦室外活动场地应设置座椅和放置物品的台面,并宜配置电源。

(3)信息感知无障碍是指针对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应功能弱化或

缺失的使用者,通过增加信息刺激强度或通过其他信息感知途径对其感知信息提

供帮助。其基本要求主要有:

①提高标识系统、操作面板的可识别度,实现方便、快捷的识别;

②警示系统应包含向使用者提示变化或危险信息以及使用者向外界寻求帮

助两部分功能;

③社区内道路、绿地可通过区别出路强化视觉效果,增强空间导向性,便于

引起使用者的注意;

④通过视觉获得信息的空间应有足够的照度。

(4)心理无障碍是指针对因生理机能的退化而造成的心里安全感下降、失

落感、孤独感的居住群体而采取的无障碍措施及空间营造要求。

①在空间和道路规划时,应保证各入口至各空间之间至少有一条方便、舒适

的无障碍通道及其必要设施,并保证他们通过付出生理上的努力,得以实现心理

满足感。

②室外应多创造便于交往的围台、坐息空间,便于聚会、娱乐和健身等活动,

且注意空间的尺度和可达性,满足因生理或心理上的变化对空间环境的需求和偏

好。

③室内不仅要有合理的空间布局,适宜的居室尺寸,还应适当提高与居住环

境相关的物理性能,如温度、湿度、通风、光和空气质量要求等,为居住者营造

舒适感。

4性能篇

4.1适用性能

4.1.1单元平面

1公共租赁住房单元平面布局应根据生活需求及行为模式,功能空间布置

合理、紧凑、规整;

2公共租赁住房应采用模数化设计,采用大开间结构体系以实现空间灵活

分隔和可改造性,适应不断变化的居住要求;

3单元公共空间宜设置收发室、信报箱等部分公共功能,四层及四层以上

公共租赁住房或住房入口层在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超过10m时,必须设

置电梯,每台电梯服务户数宜40-60户(DGJ32J26江苏省住宅设计标准)。

4.1.2住宅套型

1公共租赁住房套内空间应既能满足功能要求,也要灵活可变以适应不同

的使用模式;

2套内面积分配应综合考虑功能空间的特点、主次、制约关系,如双人卧

室开间与进深要应考虑增加书桌或婴儿床的可能,而厨卫空间面积分配满足基本

需求即可;

3空间应紧凑、复合利用,提高使用效率,如压缩套内交通空间,利用三

维空间巧妙设置不低于5m3的收纳空间(是否分面积段区别对待),单室套户型

宜设置开放式厨房;

4居住空间应具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及采光,厨卫空间满足基本要求即可。

4.1.3建筑装修

1公共租赁住房应按《成品住房装修技术标准》DGJ32/J99的要求实施全装

修设计,实现公共部位及套内精装交付;

2应提升公共部位的装修标准,充分考虑老年人残障人的居住需求;

3应采用工业化、标准化且环保性能优良的装修材料,且在出租前进行环

境空气质量预评价。

4.1.4隔声性能

1楼板隔声性能指标应满足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压级W65dB,空气声计权隔

声量250dB;

2墙体隔声性能指标应满足分户墙空气声计权隔声量》50dB,含窗外墙的

空气声计权隔声量240dB,户门空气声计权隔声量240dB,与卧室和书房相邻

的分室墙空气声计权隔声量240dB;

3管道隔声性能指标应满足排水管道平均噪声量W50dB;

4电梯、水泵、风机、空调等设备采取减振、消声和隔声措施。

4.1.5设备设施

1设备设施的配置是居住功能质量的重要保证,应不断提高配置水平;

2公共租赁住房应考虑设置公共晾晒区并配备相应的管理措施;

3设置在公共外廊的设备与管道应考虑防冻防爆;

4公共部位照明应适当提高标准(如照度、适老化识别等);

5套内家电尤其是厨卫设施宜整合一体化设计,提高空间利用率(如洗衣

机设在台面下);

6卫生间在无法满足自然通风的条件下,应设置高效的排风系统;

7管线排布、插座数量以及位置的设置应考虑套内不同居住模式的使用,

电梯、电灯等按钮控制开关设计的位置应考虑老人、儿童以及残障人士的使用。

4.1.6无障碍设施

1满足套内适老化无障碍设计的套型宜占总套数的5%-10%,体现对于特殊

人群的关怀;

2单元公共区域无障碍设计应满足七层及七层以上至少设置一部担架梯,

单元公共出入口有高差时应设轮椅坡道和扶手;

3住区无障碍设计应保证统一性、连贯性,公共场所应配备无障碍设施(坡

道、残疾人卫生间等)。

4.2环境性能

4.2.1用地与规划

1公共租赁住房的用地应充分利用原有地形,保护自然环境及历史文化遗

迹,规避周边污染;

2住栋布置应在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的基础上,空间层次清晰、尺度恰当,

避免连续的高层板式住栋布局(多层住栋连续不能超过80M,高层住栋连续不

能超过60M);

3户外集中活动场地应保证1/2的面积满足大寒日累计日照不小于2h(南

京市建筑日照分析技术细则),且无机动车干扰;

4主要道路应分设人行与车行道,预防交通安全隐患;

5机动车位的数量以及设置标准应考虑未来发展的需求,如预留机械式车

库高度、预留充电桩等;

6非机动车坡道的坡度与宽度应便于电瓶车出入。

4.2.2建筑造型

1公共租赁住房造型与外立面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标识性,体现地

方特点和文化传统;

2色彩宜与周边环境协调,立面材料以涂料或弹性涂料为主,线脚不宜过

大,防止居民随意堆放杂物。

4.2.3绿地与活动场地

1公共租赁住房应积极推行立体绿化,绿地下覆土深度大于1.5米(含1.5

米)部分可计入绿地率(南京市建筑设计导则);

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少于1nf,其中活动场地应占10%-15%,且活动设

施考虑全龄化、就近设置有遮荫措施的休憩场所;

3植物配置更关注功能性而非观赏性。

4.2.4室外噪声与空气污染

1当公共租赁住房临近交通干线或噪声源,应采取隔离和降噪措施;

2住区内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含量不应超过标准值,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4.2.5水体与排水系统

1新建公共租赁住房宜采用(雨、污)分流制;

2天然水体水质应满足国家标准《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12941中相

应水质的标准。人造景观用水体(水池)水质应满足该标准中C类水质的要求。

4.2.6公共服务设施

1公共租赁住房的公共设施配置应符合现行规范对各类设施的规定,统筹

开发,满足住区基本生活需求;

2利用灰空间、架空层、地下室等设置公共活动场地并自治管理;

3应提高住区环境卫生水平,例如推行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提高垃圾存

放与处理的管理水平等。

4.2.7智能化系统

1居住区应设立管理中心,当居住区规模较大时可设立多个分中心。智能

化系统管线应纳入综合管网的设计中;

2居住区内应安装安全防范子系统、管理与监控子系统、信息网络子系统;

3居住区应保证良好的运行管理水平,建立信息协作共享运营平台,如建

立租赁管理与门禁信息共享系统。

4.3经济性能

4.3.1节地

1尽量减少地面停车,地面停车数量不宜超过住宅总套数的10%;

2综合考虑经济、环境等因素,合理确定容积率;

3采用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减少公共设施的占地面积;

4积极利用地下空间布置部分公建(健身娱乐、环卫等);

5采用取代黏土砖的新型墙体材料;

6单元标准层使用面积系数270%;

7户均面宽值不大于户均面积值的0.1。

4.3.2节水

1有中水管网的地区,鼓励中水回收利用;

2积极采用雨水回渗措施,例如透水地面停车场;

3结合当地降雨情况,适当采用雨水回收措施;

4绿地、树木、花卉使用滴灌、微喷等节水灌溉方式,且不用自来水作为

景观用水的补充水;

5考虑租赁需求,公租房卫生器具和配件应采用坚固耐用的产品,应采用

节水性能良好的产品,不得使用一次冲水量大于51.的坐便器。

4.3.3节材

1设计时充分考虑建筑各构件的功能和可能产生的废弃构件与材料,尽可

能减少对材料的需求量;

2选用可再生、可循环、可回收的建筑材料,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

3尽量使用当地的建筑材料,降低材料的运输成本和对环境的影响。

4公共租赁房设计应采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高效钢筋、预应力钢筋混凝

土等新技术、粗直径钢筋连接等新材料、新技术。

5公共租赁房设计宜遵循模数统一的设计原则,进行标准化设计,推进建

筑产业现代化。

4.3.4节能

1符合国家及当地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体系系数的规定值,合理设计形体

利于降低能耗。同时应增强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具备有效的冬季保温和夏

季隔热的技术措施,提高供暖、空调设备能效比;

2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保证布局能获得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条件;

3与建造应与地区气候相适应,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在保证日照条件下,每户均应配置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利用设施应与建筑进

行一体化设计;

4采取遮阳措施,南向外窗应设置外遮阳设施,东西向外窗宜设置外遮阳

设施。外遮阳设施应在建筑设计中一体化考虑,且不得影响正常的自然采光和通

风;

5宜采用分体空调,且预留安装空调室内机及室外机的位置应合理;

6住宅内使用的电梯、水泵、风机等设备应采取节电措施;

7公共部位照明宜选用高效节能的照明装置和节能控制措施。

4.4安全性能

4.4.1结构的承载力、荷载、稳定性和抗震计算均应满足国家相关规范、标准的

要求。

4.4.2建筑的耐火等级、安全疏散距离、安全出口数量与位置、疏散楼梯的设置

等,均应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要求。

4.4.3燃气设备严禁设置在卧室内。不能将卧室区独立分割、厨房没有自然通风

的套型,厨房严禁采用燃气。

4.4.4无外窗的暗卫生间,应设置防止回流的机械通风设施或预留机械通风设置

条件。

4.4.5飘窗应沿玻璃部分设置栏杆,净高不应低于1.10m,栏杆的垂直杆件间

净距不应大于0.11m。

4.4.6阳台(包含封闭阳台)不应采用玻璃栏板。

4.4.7安装太阳能集热器、电热水器、空调室外机、锅炉、热泵等设备的楼板、

墙体,连接处应预留埋件,并采取可靠的防震、防风、防坠落等措施。

4.4.8合理设置空调外机位,建议外机位采用百叶全封闭设置。

4.4.9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中有害物质限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要求,且竣工验收

时,户内空气污染物的活度和浓度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表47户内空气污染物活度及浓度

污染物名称活度、浓度限值

氢^200Bg/m3

游离甲醛<0.08mg/m3

苯WO.O9mg/m3

氨WO.20mg/m3

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WO.50mg/rr?

4.4.9室内装修应采用可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功能性材料。

4.4.10应在走廊、疏散通道等区域设置安全防护警示和引导标识系统。

4.5耐久性能

4.5.1结构耐久性、地下室防水设计符合设计使用年限50年的要求。

4.5.2门窗最低设计使用年限应不低于30年。

4.5.3屋面和卫生间防水设计符合设计使用年限25年的要求。

4.5.4外墙装修(含外墙外保温)、管线工程、精装修选用设备的最低设计使用

年限应不低于20年。

4.5.5首层地面和墙面应采取防潮措施。

4.5.6套内应采用轻质隔墙系统实现大空间布置,并采用管线分离方式,管线设

备应进行集成设计。

4.5.7应采用整体厨房、整体卫浴等模块化部品。

5技术篇

5.1概述

1各专项技术的应用与项目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按照本地区的

规定实施。技术标准应按照国家与本地区的相关规范及标准实施。

2各专项技术的设计应实施一体化设计并贯穿整个工程建设全过程。包括

策划咨询、前期可研、方案设计、工程设计、施工配合、竣工验收及运营维护等

各阶段。

5.2绿色技术

5.2.1不同气候区外墙、屋面和地面平均传热系数应参考下表选取

表3围护结构平均传热系数(k)参考值

k(W/m2K)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温和地区

外墙、屋面0.10-0.200.10-0.250.20-0.350.25-0.40

地面0.10-0.250.15-035—

注:表中K值为包括主体部位和周边热桥(构造柱、圈梁以及楼板伸入外墙部分等)

部位在内的传热系数平均值。计算方法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50176的规定。

5.2.2不同气候区外窗保温和遮阳性能应符合下表要求

表4外窗传热系数(k)和太阳得热系数(SHGC)参考值

夏热冬冷夏热冬暖

外窗单位严寒地区寒冷地区温和地区

地区地区

kW/(m2K)0.70-1.200.80-1.501.0-2.01.0-2.0W2.0

冬季》0.50冬季N0.45冬季》0.40冬季20.35冬季与0.40

SHGC-

夏季W0.30夏季W0.30夏季W0.15夏季W0.15夏季W0.30

5.2.3外窗和阳台门(不封闭阳台或不采暖阳台)的气密性应满足下

列要求

1不低于《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办法》GB/T7106

的8级要求。

2外窗框与窗扇之间宜采用3道耐久性良好的密封材料密封,每个开启扇

至少设2个锁点。

5.2.4外窗应选择适宜的遮阳方式

1南向外窗宜采用水平固定外遮阳方式,挑出长度应满足夏季太阳不能直

接照射到室内,且不影响冬季日照的要求;

2东西向宜采用垂直固定遮阳方式。

5.2.5卫生间应采用2级以上节水型洁具。

5.2.6卫生间应采取防臭和防病毒传播的措施,排风竖井顶部应设置

具有定时启停功能的无动力风帽,竖井内风速宜为lm/s-2m/s。

5.2.7公共区域照明应采取声光控制'定时控制及红外感应控制等节

能措施。

5.2.8地下空间应采用采光天窗、侧窗或下沉式广场/绿地、光导管

等措施,提供天然采光。

5.3装配式建筑(住宅院)

5.3.1一般规定

1采用标准化、系列化设计方法,做到基本单元、连接构造、构件、配件

及设备管线的标准化与系列化。

2遵守模数协调原则,实现功能模块、部品、部件的模数协调。功能空间

开间、进深模数化,套型标准化。

3预制构配件应适应建筑主要功能空间的灵活可变性,管道设备宜与主体

结构分离,满足建筑全寿命期的使用功能及维护维修要求。

4设计应充分考虑装配式建筑施工组织流程,保证各施工工序的有效衔接,

提高效率,缩短施工周期。

5采用工厂生产的标准规格的预制成品或部品,提高部品化率,减少现场

加工材料所造成的浪费和污染。

5.3.2装配式建筑内容及要求(大空间)

1总平面设计中应充分考虑预制构件运输通道的设置,合理布置预制构件

临时堆场。

2建筑体型、平面应简洁规整,避免过大的凹凸变化(建筑平面中外墙凹

口的深度与宽度之比不宜大于2:1),承重墙宜上下贯通。

3建筑结构的高度、高宽比、长宽比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4平面宜采用大开间大进深的布置方式,户内不宜设结构墙体,以满足住

宅全生命周期使用调整的灵活性。

5应选用成熟的装配式技术,保证工程实施质量。预制构件中的钢筋连接

可选用机械连接、套筒灌浆连接、浆锚搭接、绑扎搭接等连接方式,并应符合国

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6预制构件设计应受力合理,连接可靠,施工方便;宜采用标准构件,并

通过优化设计减少预制构件类型。

7应综合考虑项目所在地的预制构件加工生产能力,以及运输、吊装条件,

合理确定预制构件形式、重量及尺寸。

8预制构件与后浇混凝土、灌浆料、座浆等材料的结合面应设置粗糙面、

键槽,并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9预制构件应进行制作、运输和堆放、安装等短暂设计状况下的验算。

10结构的楼盖宜采用叠合楼盖。结构转换层、平面复杂或开洞较大的楼层、

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的部位的地下室楼层宜采用现浇楼盖。

11叠合楼板宜采用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当未设置桁架钢筋时,叠合板

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应设置抗剪构造钢筋,并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12建筑空间、结构预留预埋、机电设备设施安装与装修一体化集成设计。

13立面设计宜充分利用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的套型组合特点,灵活运

用外窗、阳台、空调板、遮阳百叶等外墙构件,实现富有装配式建筑特征的多样

化立面效果。

14预制外墙板宜采用涂料、装饰材料反打、肌理混凝土等一体化装饰的生

产工艺。

15预制外墙接缝的密封材料应采用耐候性密缝胶,接缝宽度设计应考虑在

热涨冷缩及风荷载、地震作用等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其尺寸变形不会导致密缝胶

的破坏。

16预制夹心外墙板中的夹心保温层应连续,避免热桥,保温层厚度应满足

节能规范要求。

17预制夹心外墙板的内外叶板之间连接件做法及布置方式,应通过计算确

定。

18非承重内隔墙宜选用自重轻、易于安装拆卸且隔声性能良好的隔墙板、

轻钢龙骨隔墙等,以便于灵活分隔室内空间。

19机电管线应进行综合设计,满足各系统功能使用、运行安全、维修管理

等方面要求,确保点位、管线合理避让。

5.4全装修及部品(住宅院)

5.4.1一般规定

1公共租赁住房的全装修设计应与建筑设计等一体化设计,并应与结构系

统、外围护系统及设备管线系统等协调同步进行。

2公共租赁住房的全装修宜采用装配式内装技术。倡导部品化,推广应用

成熟、安全、适用的装配化技术。

3全装修设计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做到符合人体工程学,适应不

同的结构形式,功能合理齐全,环境舒适卫生。

4全装修设计应遵循建筑、装修、部品一体化的设计原则,推行装修设计

标准化、模数化、通用化。

5全装修设计应综合考虑不同材料、设备、设施具有不同的使用年限,装

修体应具有可变性和适应性,便于施工安装、使用维护和维修改造。

6全装修设计应执行现行国家标准《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T50100,

厨卫设备与管线的布置应符合《住宅厨房及相关设备基本参数》GB/T11228和《住

宅卫生间功能及尺寸系列》GB/T11977的要求,应在设计阶段定型定位。

7全装修必须保障室内环境质量,十分重视环保及防污问题,要在选材、施

工用料方面坚持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确保达到《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

制规范》GB50325.《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的要求。

5.4.2全装修及部品

1室内套型功能布局合理,做到洁污分离、动静分离、干湿分离。

2室内日照、采光、通风、隔声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3采用装配式内装技术时应尽可能减少其对于室内空间的占用。

4公共租赁住房的厨房、卫生间全装修设计宜采用标准化、通用化的装配

式卫生间技术和装配式厨房技术。

5采用装配式卫生间时严格保障其防水技术合格,所使用的墙、顶、地材

料与卫浴部品符合防水、防潮、防腐的性能指标。

6采用装配式厨房时应严格保障使用的墙、顶、地材料与厨房部品防火等

级达标,符《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要求。

7全装修设计宜采用架空管线技术。管线宜敷设在架空层内,并遵循采暖

主管线、给排水管线宜敷设在地板架空层内;通风空调、电气管线宜设置在天棚

架空层内;电气管线、开关、插座宜设置在内隔墙架空层内。

8全装修部品选型应在建筑设计阶段进行,部品选型时应明确关键技术参

数。

9全装修设计应遵循各部品(体系)之间集成化设计原则,并满足构件和

部品制造工厂化、施工安装装配化要求。

10全装修部品体系应满足国家相应标准要求,并满足安全、经济、节能、

环保要求。

5.5智慧社区(住宅院)

5.5.1一般规定

1.公共租赁住房的智慧社区应当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全面感知和泛

在互联的基础上,整合社区各类资源,完善社区基础设施,提高社区服务和治理

水平,增强社区便民、利民服务能力,全面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公共租赁住房的智慧社区设计应遵循前瞻性、可操作性、可扩展性等原

则。

3.适用于以租赁为主的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项目,包括独立选址建设和在商

品住宅等项目中配建的公共租赁住房。

5.5.2智慧社区内容及基本要求

1.智慧社区规划(此部分内容可能需跟指南中相关章节协调)

(1)规划设计

社区规划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倡导利用信息化技术

等手段进一步提高社区的规划设计水平,社区应规划有综合服务中心作为社区的

服务器等弱电服务设施安置与相关服务人员办公管理场所;同时社区宜规划体验

中心作为最新型智能应用的使用教学、体验、演示等功能的场所。

⑵综合管线

社区应设计采用物联网技术对给排水、供电、供热等管网的参数实现在线监

测、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的系统,同时宜进行"综合管沟”设计。

⑶弱电系统总体规划

社区规划中应包含弱电工程整体规划设计方案,保证未来建成社区的基础设

施具备支撑各类智能化应用的能力。

(4)社区安全防范设施设计

社区应规划有出入口控制、视频监控等基本安防子系统,为有效应对火灾、

非法侵入、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提供应急技术支撑,切实保障居民的人身和财产

安全。具体包含:

①出入口控制系统设计:应设计出入口控制系统,对出入社区的车辆、人员

等进行监控;

②视频监控系统设计:应设计视频监控系统,以保障对主干道、主要出入口

等重点公共区域进行监控;

③周界防范系统设计:社区应设计有周界防范系统。

④电子巡更系统设计:社区应设计有电子巡更系统。

2.智能楼宇设计

社区内住宅建筑应通过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建筑设备监控、绿色照明、环

境监测、节水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等措施,实现社区绿色经济、节能环保的目标。

(1)建筑设备智能监控

社区内住宅建筑应设计对公共照明、电梯、风机、排污泵等设备集中监控的

智能化系统。

⑵环境监测

鼓励在社区住宅建筑内设计对室内环境进行统一监测和显示的系统。

⑶安全防范设施设计

社区内住宅建筑应设计视频监控系统,在楼门口实现人脸识别,配合对合法

住户的管理;同时应在在社区内住宅建筑的单元门口设计门禁系统。

3.智能家居设计

社区内住宅建筑要有一定比例的智能家居系统。智能家居系统应具有家居通

信、设备控制、家居安防等基本功能,并与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互联互通,可

以有效提升家居的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健康性。

(1)家居通信

智能家居系统应具备与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通信接口,支持相关联动。

⑵家居安防

智能家居系统应具备家庭可视对讲、智能门锁、燃气报警、入侵报警、紧急

呼叫等功能,支持与住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联动。

4.配套基础设施设计

信息基础设施是智慧社区的基础,主要包括宽带网络、无线网络、广播电视、

信息发布等设施,在设计上应保证家庭用户光纤到户,满足"三网合一”技术要求,

实现无线按需覆盖,并宜设计具有多种信息发布渠道和信息查看载体,如微信公

众号、手机App、门户网站、数字电视、电子显示大屏等。同时应遵循统一规划、

适度超前、经济实用等原则,满足社区信息化、智能化需求。

5.智慧应用

社区应当综合利用信息化手段与便民设施(如智能存取柜、净化水等设施),

依托住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整合便民服务资源,为居民提供多样、便捷的服务。

在已开展“一卡通”服务的城市,应将一卡通服务扩展到社区,同时信息卡应

能实现住区用户身份识别、出入门禁、消费结算、水电缴费等功能。

对社区内孤老人员、精神残疾或需要监护居住的人员等进行特殊照顾。通过

系统的开门记录数据,了解特殊人群近期出入小区情况,如数据显示独居老人在

一定时间未在园区出入,社区管理将立刻开展有针对性的入户走访,以确保独居

老年人的起居安全,预防意外发生。

运用NB-IOT传输、北斗定位、状态监测、感烟监测、信息推送、故障监测

推送等技术,实时监测垃圾箱是否满溢状态并将信息及时推送到管理平台,平台

可将信息自动分发到对应的工作人员手机,便于及时处置。并有效预防垃圾箱被

盗或移除,预防垃圾起火或被人为纵火焚烧等。

5.5.3BIM应用

1.宜采用BIM及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项目规划方案的可行性进行

模拟分析;

2.宜采用BIM技术,构建包括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空调、供配电、

消防等多专业建筑信息模型;

3.宜采用BIM技术,统筹供排水、供热、燃气、电力、通信、广电管线的

一次性规划设计,解决各管线之间以及管线与建筑物、道路和绿化之间的冲突和

碰撞等问题;

4.宜建立工程项目规划、建设、施工、运维等各阶段BIM文件的归档标准,

且完成规划设计模型归档。

6方案图不

6.1总平面

6.1.1案例图示1

总体布局:

该地块地形呈不规则状,且只有一边临路,在建筑布局上,通过外低内高的

体量关系,力图创造一个具有哲理和个性的具有凝聚力的聚落空间形态。并且通

过对小区整体空间的组织与处理,强化整个居住区域的向心力和内聚力,使其居

民有着共同的心理认同、文化规范,从而形成一种内向性的社会关系,使居民由

于共同的社区感而形成和谐的生活氛围。

在由外部至内部的空间序列中,空间的公共性逐渐减弱,私密性逐渐提高,

空间层次较丰富。通过分析居住者的各项生活行为模式,沿用地中心纵向设计一

景观带,由其辐射各个空间,试图创造“家一一院一一街道一一公园”等层次丰

富的生活情景场所,从而唤起人们对以往心灵深处空间的回忆。

交通规划:

道路规划充分体现了方便,安全的宗旨。地块内设环路,解决主要交通流线,

然后通过支路通到每个楼栋,车行道路集中且顺畅,避免交叉。交通组织与城市

道路衔接,设计出方便、安全的交通路线,地块内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停车均采

用地上、地下结合的布置形式,地上停车位临近主要车行道路,方便快捷,地下

车库布置紧凑合理,充分体现经济性与实用性原则。

充分利用住宅单体之间穿插布置各种功能的绿地、场地,做到户户都可以得

到良好的日照与视野景观。中间大片公共绿地活动空间动感流畅,通过重要景观

节点的过渡,是空间立体丰富。我们在研究了用地形状、地形、地貌及建设方的

意图和要求后,确立了本方案的规划构思。

1.小区结构及路网关系

小区内部交通为了使小区的人行道和车行道分开,特将车行道沿用地北侧和

南侧布置,车辆不穿越小区内部,既降低噪音干扰又避免人车混行,在车道沿线

上设置了小区地下停车库的出入口,使居民方便快捷的停靠车辆,地面上只有车

道附近的宅间布置有少量停车位,组团内的机动车采取,适度的人车分流模式,

进入组团内的车辆,直接进入地下车库,外来车辆可在组团外停车,组团内部基

本为步行,这种''内外有别”的停车处理办法,既保障了居民的行车便利,又提

供了合理的交通方式。

2.住宅组团的总体布局

根据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及气流主导风向,南北向的布局住宅具有良好的日

照及采光条件,同时考虑到小区内地形道路的走向,将住宅按南北向布置的同时

沿小区道路略有调整。日照间距做到满足大寒日三小时的日照要求。满足每户的

日照要求,使每户居民均可享受充足的阳光。

3、功能布局:

依据规划结构,地块沿环湖东路和沿中兴路为带有小规模商业的沿街商铺,

内侧则开发为相对完整的个私密组团,以点式小户型为主。东南区布置有小区幼

儿园及会所。利用小区内道路,将住宅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流畅的空间布局形

态,依托道路系统形成组团空间,这样在总体布局中做到灵活多变,避免行列式

布局的呆板。根据整体日照要求由南到北,楼层南低北高,这样既满足了规划设

计要求,同时又形成较优美的城市天际线。

景观绿化:

入口景观大道:

通过对景观大道的设计使总体布局的重点与城市环境的交融得以体现,沿大

道周围设计有雕塑和景观构筑物,从而形成小型休闲广场。突出小广场是居民休

闲娱乐和交往的场所,更营造出城市空间的氛围。作为城市与社区相结合的界面,

予以重点营造,同时可以使小区在规划设计中与城市大环境相交融,使部分空间

环境融于城市环境之中。

景观大道从功能、文化、自然等方面强调整体有序的组合,追求朴素的色彩

统一,近看细节精致,从入口看去开阔壮观,具有小区自己的特点。

生态环境与绿化空间:

自然环境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绿色是健康的保证,,坚持自然景观保护,同

时强调人文景观的设计,以人为本是规划设计中绿化空间环境塑造的根本点。在

绿化景观总体设计中,做到了步行系统与住宅组团空间的有机结合及绿化系统点、

线、面的组合。丰富空间层次提升绿化的品质。

小区的景观系统分三级设置:中心景观、绿色通廊、组团绿地。这三个层次

的绿化有机贯穿在整个绿化系统网络之中,景观绿化系统的主体部分为中心广场,

第二部分为小区的小型公共绿地,布置在小区的中间,形成点状的小园区。同时

通过带状的绿化,以及道路绿化带与中心景观相连,构成整个小区有机的绿化景

观系统。第三部分是各个住宅楼前的带状组团绿地及宅间健身活动设施,均匀地

分布在小区中,很好地满足现代居住园区景观绿化均好性的要求。

项目内部配套: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配套(商业形态)

首先是分散布置,商业活动是城市活动的重要内容,商业的繁荣、均匀度与

城市的活力有紧密和联系。将住宅的沿街底层作为商业,使商业均匀的分布,市

民购物便捷,又不会形成大量的商业人流集散,将集中商业所不能覆盖的领域得

到补充。本规划对小区的公共设施采取了“边缘化”处理一一即将公共设施尽量

布置在用地边缘,使之同时对小区和城市服务,成为城市向住宅小区过渡的缓冲

区域,这样布置使公共设施“配套”的属性少了,“公共”的属性多了,“小区”

的属性少了,“城市”的属性多了,对整个地块的开发和活跃城市生活带来积极

的因素。

其次是适度的集中,考虑到商业建筑的价格因素,以及整个地区商业氛围的

限制,本方案在用地入口集中设计商业。沿仓程路布置高层办公希望通过相对的

集中,相当规模的形成商业氛围,提高小区的整体品质。

本项目在小区内部设置了图书馆及一站式便民设施,有效的利用了配套空间,

但老年活动室等功能尚无法落实,这也是对于城市日益老龄化的一种遗憾。

6.1.2案例图ZF2

总体布局:

基地南北由于有城市绿化带和滨河绿化带的要求,需要各退红线3飞M,在

地块沿南面和北面各布置3幢住宅,其中东北角的为公寓式住宅,在东西两侧分

别设置了配套服务用房,和小区的主要出入口和人行出入口,配套用房和住宅围

和成一个完整的内庭院空间,作为小区内部的主要活动场地和景观绿化。

交通规划:

本小区基地规模小、用地分散,内部没有条件设置日常车行环道,每一块用

地都很宝贵。因此,本案对于道路交通的

组织秉承部分的“人车分流”的规划思想,

日常车行从进入小区后即进入地下车库,

内部主要以景观绿化形式的漫步道为主。

其他空间以一条4到6米宽不等的步行道为主轴线,串联各大功能空间。

停车以地下汽车库为主。两个车库出入口设在小区西入口附近就近布置,最

大限度减少机动车对住宅的干扰,车位配置依据项目批复要求配置。

本案小户型比较多,整个地块做大底盘车库设计,住户可在停好车后,直接

通过电梯到达入户门厅空间。

地面停车位10个,在小区西北侧沿道路停放,尽量减少车位放在小区内部

造成的人车混流影响。

景观绿化:

小区强调人与自然融洽,总体突出景观设计的均好性,每个单元、每个角落

都“有绿可看,有景可赏”,“以人为本”的思路,体现于人与自然和建筑的共

存与融合。建设生态型居住空间环境,满足住宅的居住性、舒适性成为我们的规

划目标。

本案绿化系统由城市绿化带、滨河绿化带、小区中心绿化及宅间绿化组成,

从东西南北各方向上渗透到了各家各户。南面的河景与绿化形成了一个多层次,

生态性的生活环境,形成高品质,丰富优美的总体景观风格。

建筑日照:

本项目高层住宅退界、与周边建

筑的间距也严格遵守杭州市城市规划

技术管理规定要求。确保本项目与周

边受影响的住宅大寒日满窗有效日照

不少于2小时。

消防设计:

小区所有高层住宅附近均设有不

栽种乔木的硬质景观铺装,绿化以小

型可移动盆栽灌木为主,确保灾时可踏平或移走,平整面积不小于18X18米作

为消防登高场地或采用6M宽消防登高带满足消防要求。所有住宅均沿长边设置

消防车道。

住宅之间间距及住宅与周边其它建筑之间距离均满足防火规范要求。

项目内部配套:

项目在东西两侧分别设置了配套服务用房,和小区的主要出入口和人行出入

口,配套用房和住宅围和成一个完整的

内庭院空间,作为小区内部的主要活动

场地和景观绿化。配套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