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新高一同步-第09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基础训练)_第1页
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新高一同步-第09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基础训练)_第2页
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新高一同步-第09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基础训练)_第3页
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新高一同步-第09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基础训练)_第4页
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新高一同步-第09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基础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9课念奴娇-赤壁怀古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下面一段文字中加点词有错误的一项是()

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苏轼把气吞海岳的豪情融汇在盛衰荣辱、兴亡成败的刀兵摩”之中;把英雄和

美人统贯在风光之内;把强大与弱小、智慧和力量的较量摆放在承橙灰烟之间;辛弃疾把抗金复国的壮志

融汇在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恢宏气势之中,把时光流逝、岁月不居的感慨安放在斜阳草树、寻常学呼之

间,把战争'承名和苟且偷安的对照摆放在百姓的歌舞升平之中。

A.廛战B.墙橹C.巷陌D.烽火

【答案】B

【详解】

此题考查正确书写和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常见词语的能力。

B项,“智慧和力量的较量摆放在墙橹灰烟之间”中“墙橹”出写错误。正确的书写应为“橘橹”,与此词语相关

的词句是“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福”,桅杆或借指战船:'‘橹",船橹,放置于船尾的划水工具。“橘橹”

就是指船只、战船。

故选B„

2.下面对于宋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又称“长短句”“诗余”“琴趣”“乐府”,配上音乐可以歌唱。兴于中唐,发展于五代,极盛于宋代,形

成了豪放派、婉约派两个主要流派。

B.词始于民间,盛于宋代。柳永拓宽了词的形式与内容,苏轼更是无事不可入词,并开创了豪放一派。

C.词是杂言体,即所谓长短句,这是由作者表达的内容决定的,有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等。

D.绝大部分的词是分段落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不分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三段、四段的叫三叠、

四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r解识记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于宋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c项,”这是由作者表达的内容决定的”表述有误,不是依内容决定的,而是依词牌的要求决定的。

故选C匚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故拿(lei)公瑛(jin)纶巾dun)橘横(1U)

B.堆积(jT)甄江月(lei)梧姻(tong)乍暖还寒(za)

C.舞啰(xie)佛狸祠(bi)狼居得(xQ)金芒铁马

D.浪淘尽(tao)港陌(mo)神鸦(ya)早生华发(伍)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熟能生巧,形成语

感,读准字音,写准字形,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A项,“纶”应读guan;

B项,“乍”应读zhA;

D项,“港陌”应为“巷陌”,“发”应读自。

故选C。

【点睛】

汉字字音字形的考查,要求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和现代汉语的字形,注意多音字、同音字、形

声字、形近字的读音和字形,复习中应重点把握音形,能够准确辨别和识记。特别注意同音字和形近字的

字形。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横格灰飞烟灭。橘: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

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华发:花白的头发。

C.一尊还的江月。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D.弓阳遂晴,故作此。已而:已经。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解答本题,考生可以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

而推断它的词义。

D项,已而:不久,过一会儿。

故选D。

5.下列各句中运用了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塞上长城空自许B.举酒欲饮无管弦

C.足下蹑丝履D.君当作磐石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

中运用了借代手法的一项“,然后结合常考修辞的特点进行辨析。

B项“管弦”,借代音乐,以部分代整体。

故选B。

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千古风/人物(轻浮放荡)

B.望中犹记,烽火扬州降(道路)

C.凄凄惨惨吸感(悲愁、哀伤的样子)

D.如今有谁攀摘(忍受,经得起)

【答案】C

【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重点字诃意思的能力。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

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

A项,风流:有功绩而又有才华的。

B项,路:宋时行政区域名。

D项,堪:可以,能够。

故选C。

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回首回米萧瑟处B.千古风源人物

C.便纵有千种风情D.同行皆很认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

如本题“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这是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设题,然后把加点词

的现代意思代入句中,看能否讲得通。

D项,“狼狈”古今义均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A项,古义:刚才。今义:从来,一向。

B项,古义:杰出的。今义:轻浮放荡的。

C项,古义:流露出来的男女相爱的深情。今义:□情怀,意趣;匚景象,情况;口风土人情。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词,要注意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而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在阅读中,

不能把古汉语两个单音词,理解成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合成词。阅读时要培养逐字审视的习惯,一个字一

个字地去理解,看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要注意区别。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最难将鸟将息:将要停止

B.早生华家华发:花白的头发

C.元嘉早早草草:轻率

D.憔悴以损:这里相当于“极”,表示程度很深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

如本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

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

A项解释错误,最难将息的意思是最难保养休息。其中,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

故选Ao

9.下面是李清照的一首词《浣溪沙》,根据词的意境,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黄昏疏雨湿秋千。

A.病起萧萧两两鬓华B.小院闲窗春已深

C.江梅已过柳生绵D.背窗雪落炉烟直

【答案】C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连贯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需要注

意平仄、押韵、语境、情感等内容。解答此题,这首词写的是清明前后的风光和一位少女的感春情思,所

选句子要符合本词意境。A项,“病起”不符合本词意境,B项、D项与清明节气不符合。故选C。

10.比较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口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口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暮去朝来颜色故

A.口和口相同,口和□也相同

B.口和口相同,口和口不同

C.口和口不同,口和口相同

D.口和口不同,::和口也不同

【答案】C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词语意思辨析。结合具体语境内容辨析词语意思.二风流:为国建功立业或是才华

出众的。侧重于微观的个人成就。风流:有着丰功伟业的英雄人物。侧重于宏观上的成就。“故”,当“旧”

讲。口“故”,衰老、老了、旧了。综合C项正确。

11.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和分析,不无卿的一项是()

A.“大江”指长江,词人由流逝的江水联想到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感慨万千。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集中描写了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象。

C.“小乔初嫁了”写英雄美人相得益彰,衬出词人年轻有为,风流倜傥。

D.这首词气势磅礴,格调豪放,以大手笔描写了赤壁大战的恢弘场面。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衬出词人年轻有为,风流倜傥”错误。“小乔初嫁了”衬出的是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而非词人。

故选C。

12.下列对诗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化用了《诗经》中周公事,诗人以周公自比,表达求贤建业的雄心。

B.《梦游天姥吟留别》在构思和表现手法方面,富有现实主义色彩。它完全突破了一般送别、留别诗的惜

别伤离的老套,而是借留别来表明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

C.《登高》前两联虽然极力描写秋景,但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颈联中的“悲'’和"独登台”不仅暗合

首联的“哀”,而且表明了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D.《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类。前者如词中用“千古风

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反衬周郎;后者如以“雄姿英发”的周郎陪衬“早生华发”的词人自我.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词内容,鉴赏诗词手法、语言的能力。

A.”《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化用了《诗经》中周公事”错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不是源自《诗

经》,而是源自《史记》中“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的典故。

B.“《梦游天姥吟留别》在构思和表现手法方面,富有现实主义色彩”错误,应该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D.“前者如词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反衬周郎;后者如以‘雄姿英发’的周郎陪衬‘早生华发’的词

人自我”错误,应该前者为正衬,即陪衬,后者为反衬。

故选C。

13.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上下两阕,一今一昔,一独一众,在时空前后对照下,既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

发的秋景图,又传达出一种健康昂扬、意气风发的生命状态。

B.《想北平》一文语言通俗纯净,亲切而意味深长。老舍在文中没有铺张夸饰北平的丰物美景,而是娓娓

叙谈,字里行间既有对北平的深切挚爱,也有眷恋故土的深情。

C.《百合花》是一篇将政治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作品,表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的真挚友情,

赞美了小战士平凡崇高的品格,表达了对人性真善美的呼唤。

D.《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再现了周瑜的形象并赞美其功业。“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句,正面表现了周

瑜在这一场生死攸关的战役中指挥若定、从容不迫的神态。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课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正面''错误,"谈笑间''是直接描写周瑜的表现,是正面,“强虏灰《烟灭”是写曹军的惨败,是以曹军惨

败侧面衬托周瑜,是“侧面

故选D。

14.下列关于典故的类型、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A.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B.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C.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D.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例句用事典,借古伤怀,借廉颇自比,表达壮志难酬的同病相怜之悲。

A.化用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中的诗句“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表达的是自己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

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B.运用事典,借古讽今,借刘义隆草率用兵最终仓皇落败,告诫南宋统治者,以史为诫。

C.运用事典,借古伤怀,表达对英雄人物的追慕之意,暗含壮志难酬之慨。与例句用法、作用相同。

D.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诗句,表达对人才的渴望。

故选C。

1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墙橹舞榭佛狸巷陌

B.纶巾寄奴烽火廉颇

C.凄冷苍皇风情门槛

D.憔萃凋谢次第寻觅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字形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求。字形题从表象上看

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

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A项,墙----榴;

C项,苍——仓;

D项,萃——悴。故选B。

16.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篇即抒情,起笔颇有气势,从着笔,空间巨大;千古风流人物的

历史时空广阔,英雄豪杰无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

B.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作者把目光从江涛转向赤壁,既点出了赤壁的历史意义,也为下片

歌颂周瑜埋下了伏笔。

C.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描写了周瑜风华正茂的形象。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

是为了突出小乔貌美,足以与周瑜相配,美人英雄相得益彰。

D.羽扇纶巾,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描写了周瑜手执羽扇,头戴纶巾的文土风度,突出了周瑜蔑视强敌

的英雄气概。谈笑间三字,字字千斤,力透纸背,充分反映了周瑜当年赤壁破曹时那种轻而易举的神态。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

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

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为了突出小乔貌美,足以与周瑜相配,美人英雄相得益彰”错误,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的

目的是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

故选C。

17.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典故的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江山依旧,像当年“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仲谋那样的人物却已

无处寻觅了)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扬当年孙仲谋北伐的英雄气概)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宋文帝刘义隆不做充分准备,仓促北伐招致失败的史实,警

告南宋王朝统治者,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廉颇自比,表示希望能为朝廷效力)

【答案】B

【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用典作用的能力。用典作用:使立论有根据;委婉表意;减少语辞之繁累;充实内容、

美化词句。其中明典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暗典者,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迹,须详加玩味,方

能体会。翻典者,即反用以前之典故,使产生意外之效果。

B项,“赞扬当年孙仲谋北伐的英雄气概”错误,应是赞扬当年刘裕北伐的英雄气概。

故选B。

18.下面对三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词开篇即景抒情,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空间巨大;“千古风流人物”的历史时空广阔,英雄豪

杰无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

B.辛词上阕即景抒情,由眼前之景联想起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的英雄人物,目的是歌咏他们的丰功伟业。

C.辛词中多处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D.情景交融是李词在写作方面最为突出的特点。

【答案】B

【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B项,“目的是歌咏他们的丰功伟亚”错误,目的是借歌咏历史人物的伟业来对韩倔胄之流进行讽刺和劝诫。

故选B。

19.下列句中加点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A.田厨纶巾B.一尊还的江月

C.尚能或否D.赢得仓皇化顾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

A项,名词作动词,手持羽扇;

B项,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无活用。

C项,名词作动词,吃饭;

D项,名词作状语,向北。

故选B。

20.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B.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C.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D.橘橹灰飞烟灭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A项,“风流”借指英雄业绩。

B项,“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意思是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

地方。没有借代手法。

C项,“金戈铁马”借指精锐的部队。

D项,“墙橹”借指战船。

故选Bo

21.从修辞手法上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

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从修辞手法上看,

下列词句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然后回顾常见修辞,把握修辞的特点,再分析四个选项,选出与其他三

句不同的一项。常考修辞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等。

ACD三项都使用比喻修辞,“卷起千堆雪'’是把激起的浪花比作雪;“江山如画”把祖国江山比喻成绚丽多彩

的图画,“人生如梦''把人生比作梦。

B项,“橘橹灰飞烟灭”使用借代,用“橘橹”代指曹军战船,进一步代指曹军。

故选B。

22.下列各句中,不是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B.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D.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辨析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明确常见的病句类型。这是一道考核文言句式的

题目,不要和现代汉语的句式混淆,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

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

A项,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状语后置:

C项,应为“扬州路烽火”状语后置;

D项,应为“无觅英雄”宾语前置。故选B。

【点睛】

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还有

固定结构“唯——是——"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

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对用“于"“以”引导。

二、古代诗歌阅读

2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注)口宸: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U六帝:代指六朝,U三吴,古吴地

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

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

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D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一家、

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2)口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口作者自比任公子,

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详解】

(1)本题鉴赏诗歌中的形象和作用的能力。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大意归纳答案。这首诗以金陵

为中心,写眺望长江远去的感想。全诗情景合一,寓比兴之意于写景之中。诗的前两句“汉水回万里,派作

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都写出r长江下游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特点,

写出了远去的长江气势浩大,切中题旨,铺垫出一派雄壮气象。接着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

写近古的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好气势。但诗的后四句“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

浪罢钓竿。''并不是单纯而热烈地歌颂盛世,在一派祥和安宁之中,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

诗的感情深沉而表达稳妥,比喻以江水壮阔的气势与盛唐的国力相对应,贴切得体,从而自然又蕴含丰富

地表达出盛世才子的惆怅。

(2)本题鉴赏诗歌中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小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后关于“任公子”的注释,

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全诗想象丰富,用典自然,文辞大气,气势磅礴,最后诗中反用“任公子东海钓巨

鱼''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喻言江汉宁静,地无巨寇,则王者之征伐可除也”的理想。李白为这个理想而奋斗

一生,可惜最终没能实现。

24.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咏牡丹

宋•王溥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两首咏物诗除了托物言志外,各自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咏牡丹》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牡丹的大而无用与枣花小却能结实、桑叶柔却能养蚕结丝进

行对比,表达了对牡丹的讽刺。《苔》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苔花虽然小,却要学牡丹开放,表达了对

努力展现自己的精神的赞美。

【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

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此题可结合词的注释,抓住关

键词,通过联想来体会其表达的情感。作答时再结合内容进行分析(手法+效果+情感)。本题中,

第一首诗歌,前两句是写:枣花虽小,秋后有枣儿甜脆可U:桑叶很柔弱,能养蚕结丝,美艳的绫罗由桑

叶生成。写出了枣和桑叶结成丝的实用美和外表美。

后两句,描写牡丹:如斗大的牡丹却什么也不能作,一旦开完美艳的花,就花去枝空,空空如也。写出J'

牡丹虽大却没有实用价值。

从中不难看出,作者采用的是对比的表现手法:把牡丹的大而无用与枣花小却能结实、桑叶柔却能养蚕结

丝进行对比。突出了牡丹是没有实用价值的虚妄的外在美,表达了作者对•牡丹花的讽刺之情。

第二首诗歌:诗歌的前两句写:春天和煦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生命照常在萌动,苔解仍旧长出绿意来。

写出了苔辞的成长环境,虽然阴暗、潮湿,但依I日拥有生命、青春;

后两句写:苔花虽如米粒般微小,依然像那高贵的牡丹一样热烈绽放。不难看出,作者在描写苔花时采用

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苔花像米粒一样小,但是,却要努力学高贵的牡丹,努力绽放,做自己的主角,

为自己的人生盛开,表达了对努力展现自己的精神的赞美。

【点睛】

咏牡丹

宋•王溥

枣花虽然很小,但能结果实。桑叶虽然柔软,却能养蚕吐丝。

可笑牡丹花形大如斗,却什么也不能作,花谢后只剩空空枝条。

清•袁枚

春天和煦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生命照常在萌动,苔辞仍旧长出绿意来。

苔花虽如米粒般微小,依然像那高贵的牡丹一样热烈绽放。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

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5.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党争中屡遭贬斥,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因而将夙志

寄托在古代英雄身上,也是情理中的事。首著名的词作正是如此,他借咏史抒写出了郁积胸中的块垒。

B.“江山如画”承上总括,“一时多少豪杰''呼应"千古风流人物”,继而为赞美周郎蓄势,自然过渡到下阕。

C.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人生如梦”的感

伤色彩却透出一丝消极颓废思想、损害了全词的豪迈气派。

D.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织。且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上阕

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阕则抒发向往英雄与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

26.这首词豪气冲天,但最后却陡然一转,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似乎有点不太协调,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

25.C

26.(1)作者一向心怀伟大的政治抱负,所以面对壮丽的江山和英雄人物,自然能够激起作者豪迈奋发的

感情。

(2)但从作者现实的人生经历来看,他想起了自己的一生毫无建树,前途渺茫,因而自叹人生如梦。

(3)全词由壮丽的赤壁之景,联想到古代功成名就的英雄人物,强烈的对比,使得作者对自身的境遇愈加

感到悲伤,亦是情有可原。

【分析】

2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

C.“损害了全词的豪迈气派”错误,“人生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虽有失意,

然而格调是豪壮,结合下一句“一尊还酹江月”来看,词人虽坎坷,但对他来说,消极悲观不是人生的真谛,

超脱飞扬才是生命的壮歌,既然人间世事恍如一梦,何妨将樽酒洒在江心明月的倒影之中,脱却苦闷,从

有限中玩味无限,让精神获得自由。与全篇的豪放是一致的。

故选C。

26.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理解诗歌中“豪气”的一面,如所写之景,所怀之人,然后结合词人的人生经历来分析“人生如梦’’的感慨,

以此来体会是否协调。

如词上片主要是描绘赤壁之景,词人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奔腾不息、倾注不尽的大

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开篇三句集中描写赤壁

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

湃的雪浪,这景象把观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扩,精神为之振

奋。“地灵人杰”,锦绣山河,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出色的英雄,三国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横槊赋诗

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真可说是“一时多少豪杰!''作者兀立

江岸,面对大江的汹涌奔腾,又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荤气概,再结合自己的伟大政治抱负,自然激发起豪迈

之情。

如下片写历史人物周瑜,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他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

横江而来不可一世的强敌,使时方的万艘触舶,顿时化为灰烬,这是何等的气势。

景是壮丽之景,人是英雄之人。再看词人,自身满腹才华却被贬黄州;朝廷国力软弱,辽夏军事政权严重

威胁,自己时刻关心边庭战事,有着一腔报国疆场的热忱却无法像周瑜那样施展。眼前的政治现实和词人

被贬黄州的坎坷处境,同他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大相抵悟,所以当词人一旦从“神游故国”跌入

现实,就不免思绪深沉、顿生感慨,而情不自禁地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惋了。仕路蹭蹬,壮怀莫

酬,使词人过早地自感苍老,这同年华方盛即卓有建树的周瑜适成对照。所以他于此时发出“人生如梦’’的感

慨也是情有可原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

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是作者被贬黄州时所写,词人政治上遭受挫折。因而在文中流露出沉重、苦闷的情绪,但词的最

后一句却表现了他的超脱与旷达。

B.词的上阕重在写景,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紧缩在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身上:下阕词人集中腕力从正面塑

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并抒发感慨。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绘形、绘声、绘色,从不同角度描写赤壁的壮丽景色,仿

佛把读者带回到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D.本词气象磅礴,格调雄浑,境界宏大,写尽了赤壁的雄奇和周瑜的风采,表现了词作的豪放风格。

28.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如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真可谓“一

时多少豪杰“!在众多英雄中,作者为什么选择周瑜作为咏诵的对象?

【答案】

27.B

28.(1)周瑜是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因其相貌英俊而有“周郎”之称。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以

火攻击败曹操的军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2)周瑜破曹之时年方三十四岁,而苏轼写作此词

时年已四十七岁,被贬黄州。苏轼从周瑜的年轻有为,联想到自己坎坷不遇。(3)词人立足万里长江岸上,

面对着古战场,倾慕周瑜伟业,慨叹自己一事无成,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可得,壮志难酬的抑郁

之情。

【分析】

27.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项,”从正面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分析错误,下阕不都是正面描写,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

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橘橹灰飞烟灭''以曹军大败衬托周瑜的功绩,这些都是侧面描写。

故选B。

28.

本题考查考生结合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

解答本题时考生要抓住题干主要内容“在众多英雄中,作者为什么选择周瑜作为咏诵的对象“,考生首先要考

虑作者作诗的地点一赤壁,周瑜在赤壁指挥孙、刘联军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军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

的基础。然后考生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分析,当时作者已经四十多岁,被贬黄州,坎坷不遇,而周瑜赤壁

之战时只有三十多岁,作者笔下的周瑜年轻有为,文采风流,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且有儒将风度,

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概豪迈,与作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考生再从诗人的感情上分析,作者借周瑜

抒发自己抒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可得,壮志难酬的抑郁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

爱当始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

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慕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寒风寒,济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

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

注: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藁,一种弦乐器,如筝。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29.下片“潺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中“涪阳""月色''匹配的相关诗句各1句。

30.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答案】

29.n沼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沿阳城/温阳地僻无音乐)

匚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30.口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

直接描写。

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分析】

试题分析:

29.“涪阳月色”和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关的诗句,只要是文章中和“沼阳”"月''有关的诗句都是合适的。如

“汨阳江头夜送客丹阳地僻无音乐唯见江心秋月白”“春江花朝秋月夜''等。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30.上阕从“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正面描写琵琶声;下阕从“洗耳为渠听。

想关塞风寒,汨阳月色,似醉还醒“听者的感受方面从侧面描写琵琶声带来的联想。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行香子

李清照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留声细,漏声长。

3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三句写秋天秋光遍地,看到菊花知道重阳节快到了。

B.“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承前,说因为时近重阳,要添衣御寒;因为情伤,需要用酒来浇愁。

C.下片前三句写黄昏院落,冷冷清清,凄凄惨惨,词人酒醒之后,种种往事又涌上心头。

D.由捣衣之声、细微的蛋鸣声和滴漏声组成了婉转优美的交响乐曲,以乐景衬哀情,表现了词人对亲人及

往事的无比怀念。

32.请赏析本词的语言特色。

【答案】

31.D

32.口叠字:运用“转转”“凄凄惶惶”六个叠字,把词人悲凉的心境表达得更为深切,增强了词的音律美。口

排比:前后结句均用排比,“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砧声捣,强声细,漏声长”,声声凄切,句句血泪。

【分析】

31.本题综合考查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

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

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本题中,

D项,捣衣之声、细微的蛋鸣声和滴漏声组成的是哀怨、凄凉的交响乐曲,并不是乐景。

故选D。

32.本题考查分析语言风格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该先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的主旨,

然后具体分析诗歌语言,抓住关键句概括出诗歌的总体风格,概括诗歌风格最好选用四字词语,接下来联

系词句进行阐述;最后点出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本题中要求“赏析本诃的语言特色本题题目较大,但

要从小处入手分析。一是上片的“转转”,下片的“凄凄惶惶'’是叠词,加深某种程度,增加词的音律美。二是

“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砧声捣,蛋声细,漏声长”是排比,有表达词人绵绵不断的愁情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

颛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3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此时已入素秋,本已气肃天清,又加此一番秋雨,更是纤埃如雾,尽皆浣去,一

澄如洗。

B.“渐霜风”三句写风紧日斜之境。当此之际,凉风忽至,关河肃杀,残阳照着高楼,一片冷落之景良。"紧”

字突出了雨后傍晚的江边寒风渐冷渐急。

C.“惟有”两句写的是短暂与永恒、变与不变这令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乃“无情”,蕴含了百感交

集的复杂心理。

D.本词融写景、抒情于一体,使用了细节描写、虚实结合、对比等手法,将词人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34.下片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

33.D

34.在抒情方式上,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口词人用“不忍”“思难收”“叹”等词直接抒发

「自己羁旅的愁苦和对故乡的思念;口用对写的手法,不直接写自己思念家人,而是从对方入手,写故园之

闺中人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这样,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得更为曲折动人。

【分析】

33.本题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

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

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本题中,

D项,本词并未采用细节描写。词的上阙集中笔墨写景,诗人将这些景物一一铺陈,在悲秋的同时,渲染了

气氛,为下阙写''愁”做了很好的铺垫。”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诗人在继续

铺叙秋景的同时,又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对•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既反衬了“清秋”

的凄清悲凉、萧疏颓败,又化江水无情为有情,蕴含了诗人怀乡思人的悲悯情怀。“登高临远望故乡,倚阑

干处正凝愁'’是实写,写词人自己登楼望向家的方向。一个"想''字,有实而虚,推己及人,写故园之闺中人,

此时也应该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她“妆楼凝望”,望穿秋水之际,对游子的迟迟不归生出怨恨。便把

本来的独望变成了双方关山远隔的千里相望,更显归思之切。

故选D。

34.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抒情方法。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

言志,托物寓理等。

词的下片山景转入情,由写景转入抒情。写对故乡亲人的怀念,换头处即景抒情,表达想念故乡而又不忍

心登高,怕引出更多的乡思的矛盾心理。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是指不忍心登高遥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

思难以收拢,描写了游子登楼眺望,归思的画面,是实写;“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是指叹息这些年来

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描写了对方盼望自己之景,是词人的想想,虚写,采用了虚实结

合的手法。

“想佳人,妆楼蹶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从对方写来,与自己倚楼凝望对照,进一步写出两地想念之苦,

并与上片寂寞凄清之景象照应。虽说是自己思乡,这里却设想着故乡家人正盼望自己归来,天际识归舟”这

样的细节来表达怀念之情。仿佛实有其事,见人映己,运虚于实,情思更为俳侧动人。结尾再由对方回到

自己,说佳人在多少次希望和失望之后,肯定会埋怨自己不想家,却不知道“倚阑”远望之时的愁苦。“倚阑”、

“凝愁”本是实情,但却从对方设想用“争知我”领起,化实为虚,显得十分空灵,感情如此曲折,文笔如此变

化,实在难得。最后,作者以“倚阑干处,正恁凝愁'’结束全诗,直接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自己倚楼凝望,

想归乡和亲人团聚却不得的无奈之情。

一、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添字采桑子•芭蕉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露。点滴霖零,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注]□芭蕉: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大、成椭圆形,开白花,果实似香蕉。口霖霭:雨点绵绵不断,滴滴答答

不停。口愁损:因发愁而损伤身体和精神。口北人:北宋灭亡,词人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自

称“北人”。

3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窗前谁种芭蕉树”的意思是:在这个国破家亡的时候,不知是谁栽种了芭蕉。此句将读者视线引向南方

特有的芭蕉庭院。

B.词的上片描述芭蕉树的“形”与“情”,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由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进一步将愁

引向深处。

C.这首词借吟咏芭蕉抒发了怀恋故国、故土之幽情。上片咏物,借芭蕉展心,反衬自己愁怀难遣,郁结于

心。

D.这首词将芭蕉与雨联系在一起,就多了几分悲凉凄清。静寂的雨夜,词人辗转难眠,听窗外苦雨,愁绪

随着雨打芭蕉的声音,变得更重更深。

36.有人评论:“下片用,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煞住,看似平淡,实极深刻.“试结合李清照生平经历作简

要分析。

【答案】

35.B

36.“北人”,实际上应解作“流离之人、沦落之人”,因此,“不惯'’也就绝不只是水土气候上的不习惯,而是

一种飘零沦落的异乡之感。深怀着这种漂泊感的词人起坐听雨,从这凄凉的雨声中她听到了些什么呢?她

又想到了些什么呢?词的尾句就这样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余地,收“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

【分析】

3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

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

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

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山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错误。结合”上片描述芭蕉树的‘形'与"情’,

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分析可知,应是由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故选B。

3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分析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先引用前人或诗论

中有关该诗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上的评论,然后要求你去判断(是否同意),并阐发理由。题干文字表述格

式:前人评论(诗论引文)一要求判断(是否同意)一阐发理由(为什么)一要求(结合全诗)。常设立的评价

角度有:评“诗眼”,评关键词句,评思想内容,评艺术手法等。本题要求结合李清照经历分析。要结合本词

的写作背景及注释内容“北人:北宋灭亡,词人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自称‘北人分析,理

解“北人”的意思,"北人'’在这里应理解为“流离之人、沦落之人”。“不惯”,其实是一种飘零沦落的异乡之感。

再结合词的内容“伤心枕上三更雨''分析,可知尾句给读者留下了想象余地,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点睛】

此类题思考方向:解读题目,明确要求。即弄清前人评论的具体角度(内容、技巧、炼字、感情基调、语

言特色等),诗论引文中已知的信息(评论角度、对象、已告知的特点概括等)。精读诗歌,整体感知其主旨、

情感、抒情方式和写法上最明显的特点。口对第一问“是否同意”原则上要顺应命题者的意图(同意),但也不

绝对。然后回归原诗,结合具体内容阐发自己持有该观点的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

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理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7.词的上片写景,写出了赤壁景色的哪些特点?试结合原词分析。

38.这首词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37.“乱石穿空”写出了山势险峻,“惊涛拍岸”写出了巨浪惊险,“卷起千堆雪'’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

了江水的汹涌澎湃。这三句合写赤壁景色,有声有色。

38.借景抒情的手法。词人立足万里长江岸上,面对着古战场,倾慕周瑜伟业,慨叹自己一事无成,创造

出一种开阔深沉、壮丽奇险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可得、壮志难酬的抑郁之情。

【解析】

37.本题考查对诗歌写景特色的分析,可从写作技巧、角度、情景关系着手分析;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上阕实写的景,“穿空”,写出岸边山势险峻;“拍岸”,写出浪潮的力

度;“雪”是比喻浪花,“卷”则写出浪花汹涌澎湃的力度。

38.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

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本题也考查对作者表达情感的理解分

析;本诗借景抒情,词人立足万里长江岸上,面对着古战场,上阙创造出一种开阔深沉、壮丽奇险的意境,

下阙抒情,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可得、壮志难酬的抑郁之情。结合诗句中的意象,从意象到意境

全面把握诗歌的情感,同时注意抒情主人公的活动及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这是一首怀古诗,一般是怀古

伤今、借古讽今;本诗怀古伤今,结合诗人的背景(被贬黄州),与诗人吟咏的对象(年少功成名就的周瑜),

可知是在周瑜身上寄托自身功业未成的情感,抒发“早生华发’’而壮志难酬的抑郁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满庭芳

苏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惜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

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攒攒,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懂。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缸O

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注)口陈情,字季常,东坡至黄州,季常数从之游。口司州:王长官当时住在黄陂,唐代武德初以黄陂置

南司州。口摧摧:形容雨声。口缸:灯。

3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首三句出语不凡,将长江拟人化的同时,将人神化,暗含傲视天下的豪情。

B.“古县”表明历史悠久,“云溪”“竹坞""松窗''凸显环境之幽,“江南岸”三句则写出了与王长官在黄州会面

的因由。

C.下片转入景语,描写雨过风起、烟云迷离的景象,借景邀王先生喝酒,侧面表现了王先生的高雅志趣。

D.“逢逢”是象声词,形容鼓声,此处写分手在即,“行人未起”而鼓声催发,表达了复杂的情感。

40.词作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

39.A

40.□对王先生的赞颂之情。借“苍桧”“云溪”“竹坞”“松窗”,赞颂友人风骨凛然、志趣高雅。匚相聚的欢愉

之情。主客相见,要“一饮空缸”,酒逢知己千杯少,表现了词人的欣喜与豪迈。惜别之情。离别之时,船

鼓催发,表达了不忍离别的怅然。

【分析】

39.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A项,“暗含傲视天下的豪情”有误,这三句隐含有词人对仕途风波的感喟:大浪淘沙,淘尽多少英雄人物,

唯有不恋宦情如王先生者得以长存,岂不可慨!

故选Ao

40.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二句喻其人品格之高,通过“苍桧”的形象比喻,其人傲干奇节,风骨凛然如见。抓

住苍桧、竹坞、松窗、云溪等物象的特征领会词人为王长官的赞美之情;抓住“不因送子,宁背过吾邦”“愿

持此邀君,一饮空缸”等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