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河南省漯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河南省漯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河南省漯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河南省漯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漯河市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高二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数: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埃德蒙在《社会人类学》一书里评论包括我在内的中国几个人类学者的著作时,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像中国人类学者那样,以自己的社会为研究对象是否可取?二是在中国这样广大的国家,个别社区的微型研究能否概括中国国情?埃德蒙对这两个问题都抱否定的态度。先以第一个问题说,我们的分歧归根到底是各自的文化传统带来了“偏见”,或更正确些应说是“成见”。这些“成见”有其文化根源,也就是说产生于埃德蒙所说的公众的经验。他所谓公众经验,在我的理解中,就是指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当前处境。我的选择是出于一种价值判断,个人的价值判断离不开他所属的文化和所属的时代。我是出生于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人,正逢社会剧变、国家危急之际。我学人类学,是想学习到一些认识中国社会的观点和方法,用我所得到的知识去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所以是有所为而为的。如果真如埃德蒙所说中国人研究中国社会是不足取的,就是说,学了人类学也不能使我了解中国的话,我就不会投入人类学这门学科了。埃德蒙第二个问题的矛头则直指我的要害。如果我学人类学的志愿是了解中国,最终目的是改造中国,那么我们采取在个别小社区里进行深入的微型观察和调查的方法,果真能达到这个目的吗?个别入手果真能获得概括性的了解吗?我确是没想把江村作为整个中国所有千千万万的农村的典型;也没有表示过,研究了这个农村就能全面了解中国国情。我也同意,解剖一个农村本身是有意义的。但我的旨趣并不仅限于了解这个农村。我确有了解中国全部农民生活,甚至整个中国人民生活的雄心。调查江村这个小村子只是我整个旅程的开端。我这样想:把一个农村看作是全国农村的典型,用它来代表所有的中国农村,那是错误的。但是把一个农村看成是一切都与众不同、自成一格的独秀,也是不对的。我对客观事物存有类型的概念。一切事物都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的,如果条件相同就会发生相同的事物。相同条件形成的相同事物就是一个类型。同一个类型里的个别事物并不是完全一样的,类型不是个别的众多重复,因为条件不可能完全一致的。我所说的类型只是指主要条件相同所形成基本相同的各种个体。以江村来说,它是一个具有一定条件的中国农村。中国各地的农村在地理和人文各方面的条件是不同的,所以江村不能作为中国农村的典型,也就是说,不能用江村看到的社会体系等情况硬套到其他中国的农村去。但同时应当承认:它是个农村而不是牧业社区,它是中国农村,而不是别国的农村。我们这样说时,其实已经出现了类型的概念了。所以我在这里和埃德蒙辩论的焦点并不是江村能不能代表中国所有农村,而是江村能不能在某些方面代表中国的一些农村。那就是说形成江村的条件是否还形成了其他一些农村,这些农村能不能构成一个类型?如果承认中国存在着江村这种农村类型,接着可问,还有其他哪些类型?如果我们用比较方法把中国农村的各种类型一个一个地描述出来,那就不需要把千千万万个农村一一地加以观察而接近于了解中国所有的农村了。通过类型比较法是有可能从个别逐步接近整体的。我认真地想一想,我这种在埃德蒙看来也许是过于天真庸俗的性格并不是偶然产生的,也不是我个人的特点,其中不可能不存在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烙印。我随手可举出两条: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二是“学以致用”。这两条很可以总结我自己为学的根本态度。(摘编自费孝通《人的研究在中国》)材料二:英国社会人类学界的埃德蒙对四位中国人类学家的英文著述加以评判。他认为林耀华运用的不是人类学的描述手法;杨懋春对山东村落的研究则采用落后的早期民族学方法;许烺光的研究,类似于社区调查,但因声称“代表整个中国”,因此是失败的例子。在这四部作品中,最成功的是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因为它与别的描述方法形成明显的对照,避免了早期民族学的方法论缺陷,而且不声称是中国社会的“典型”。埃德蒙说:与社会人类学者的所有优秀作品一样,费著的核心内容是关于关系网络如何在一个单一的小型社区运作的细致研究。这种研究没有,或者不应自称代表任何意义上的典型。它们也不是为了阐明某种一般的论点和预设的。它们的意义在于它们本身。虽然这种作品以小范围的人类活动为焦点,但是它们所能告诉我们的是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的一般特点,其内容远比称为“文化人类学导论”的普通教材丰富博大。埃德蒙的批评,强调的是中国人类学缺乏异文化眼光的问题。他认为,社会人类学的目标在于通过异文化的民族志考察来体现人的通性,因而他虽主张人类学描述不应有任何“一般预设”,但是在本质上却主张在差异中洞见“普同性”,主张人类学社区调查的意义与“中国社会”的特征无关,而仅仅是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的一般特点的通论。这一看法,与费孝通的本意显然是背道而驰的。(摘编自李培林等著《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费孝通回应埃德蒙的第二个问题,也承认中国个别社区的微型研究确实不能概括中国国情。B.费孝通认为江村并不是与众不同、自成一格的独秀,解剖江村能够了解各种类型的中国农村。C.埃德蒙认为,《江村经济》的价值在于通过小范围研究,反映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的一般特点。D.埃德蒙批评中国人类学者缺乏异文化眼光,他认为应该通过研究其他民族来了解人的共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费孝通在面对西方学者的质疑时,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借此阐明了自己的研究主张。B.费孝通试图运用类型比较法,描述中国农村的各种类型,进而了解中国农村的整体。C.埃德蒙用三位中国学者和费孝通进行对比,肯定了《江村经济》的研究方法和意义。D.材料二中,作者先概述埃德蒙的观点,继而系统阐述了对社会人类学研究的主张。3.下列关于《乡土中国》的表述,不能印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乡土中国》的作者通过观察和调查,形成了对中国农村的概括性了解,指出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B.《乡土中国》运用人类学方法分析乡村的时空特点,提出“文字下乡”的前提条件,体现学以致用的学术态度。C.《乡土中国》通过中西方对比,揭示出“差序格局”这一中国乡土社会特点,表明作者具有跨文化视域的优势。D.《乡土中国》中作者虽以自己的籍贯为例说明地缘与血缘的关系,但他的研究旨趣并没有局限于这种个案研究。4.费孝通认为他与埃德蒙在学术上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4分)5.漯河一高中组织同学们分组合作开展许慎文化调查研究活动。请根据材料一,借鉴费孝通先生的研究方法,完成以下表格。(6分)步骤主要做法第一步:制定方案①第二步:开展调查②第三步:整理分析描述所选研究对象的特征第四步:交流比较③第五步:展示成果以调查报告等形式展现许慎文化风貌(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皮囊蔡崇达我那个活到九十九岁的阿太——我外婆的母亲,是个很牛的人。外婆五十多岁突然撒手,阿太白发人送黑发人。亲戚怕她想不开,轮流看着。她却不知道哪里来的一股愤怒,嘴里骂骂咧咧,一个人跑来跑去。一会儿掀开棺材看看外婆的样子,一会儿到厨房看看那祭祀的供品做得如何,走到大厅听见有人杀一只鸡没割中动脉,那只鸡洒着血到处跳,阿太小跑出来,一把抓住那只鸡,狠狠往地上一摔。鸡的脚挣扎了一下,终于停歇了。“这不结了——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阿太不是个文化人,但是个神婆,讲话偶尔文绉绉。众人皆喑哑。那场葬礼,阿太一声都没哭。即使看着外婆的躯体即将进入焚化炉,她也只是乜斜着眼,像是对其他号哭人的不屑,又似乎是老人平静地打盹。那年我刚上小学一年级,很不理解阿太冰冷的无情。几次走过去问她,阿太你怎么不难过?阿太满是寿斑的脸,竟轻微舒展开,那是笑——“因为我很舍得。”这句话在后来的生活中经常听到。外婆去世后,阿太经常到我家来住,她说,外婆临死前交代,黑狗达①没爷爷奶奶,父母都在忙,你要帮着照顾。我因而更能感受她所谓的“舍得”。阿太是个很狠的人,连切菜都要像切排骨那样用力。有次她在厨房很冷静地喊“哎呀”,在厅里的我大声问:“阿太怎么了?”“没事,就是把手指头切断了。”接下来,慌乱的是我们一家人,她自始至终,都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病房里正在帮阿太缝合手指头,母亲在病房外的长椅上和我讲阿太的故事。她曾经把不会游泳,还年幼的舅公扔到海里,让他学游泳,舅公差点溺死,邻居看不过去跳到水里把他救起来。没过几天邻居看她把舅公再次扔到水里。所有邻居都骂她没良心,她冷冷地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等阿太出院,我终于还是没忍住问她故事的真假。她淡淡地说:“是真的啊,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说实话,我当时没听懂。我因此总觉得阿太像块石头,坚硬到什么都伤不了。她甚至成了我们小镇出了名的硬骨头,即使九十多岁了,依然坚持用她那缠过的小脚,自己从村里走到镇上我老家。每回要雇车送她回去,她总是异常生气:“就两个选择,要么你扶着我慢慢走回去,要么我自己走回去。”于是,老家那条石板路,总可以看到一个少年扶着一个老人慢慢地往镇外挪。然而我还是看到阿太哭了。那是她九十二岁的时候,有一次她攀到屋顶要补一个窟窿,一不小心摔了下来,躺在家里动不了。我去探望她,她远远就听到了,还没进门,她就哭着喊:“我的乖曾孙,阿太动不了啦,阿太被困住了。”虽然第二周她就倔强地想落地走路,然而没走几步又摔倒了。她哭着叮嘱我,要我常过来看她,从此每天依靠一把椅子支撑,慢慢挪到门口,坐在那儿,一整天等我的身影。我也时常往阿太家跑,特别是遇到事情的时候,总觉得和她坐在一起,有种说不出的安宁和踏实。后来我上大学,再后来到外地工作,见她分外少了。然而每次遇到挫折,我总是请假往老家跑——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去和阿太坐一个下午。虽然我说的苦恼,她不一定听得懂,甚至不一定听得到——她已经耳背了,但每次看到她不甚明白地笑,展开那岁月雕刻出的层层叠叠的皱纹,我就莫名其妙地释然了许多。知道阿太去世,是在很平常的一个早上。母亲打电话给我,说你阿太走了。然后两边的人抱着电话一起哭。母亲说阿太最后留了一句话给我:“黑狗达不准哭。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因为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那一刻才明白阿太曾经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才明白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阿太,我记住了。“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请一定来看望我。注释:①“黑狗达”即文中的“我”。6.下列选项中对文本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阿太的“舍得”,舍弃的是无法复生的女儿,得到的是需要照顾的曾孙,这看似无情,却是阿太面对生活无常时的温情。B.阿太的“狠”,体现在对自己或他人皮囊的不屑一顾,在阿太心中,皮囊是拿来使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C.“我”要雇车送阿太回家,阿太却从来不愿意,一定要自己走回去或者让“我”陪她走回去,说明阿太是个很节俭的人。D.阿太躺在家里哭喊着自己被困住,动不了时,她的哭是因为无法动弹,不能使用自己的皮囊,而要去伺候皮囊,这是阿太无法忍受的。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对阿太的描写使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先写了阿太的“狠”和“无情”,后写了阿太超然脱俗的生活观。B.“狠”“冷静”“事不关己”,“扔”“再次”“冷冷”,都以旁观者的姿态展现了她对自己的“舍得”。C.衰老、摔伤都改变不了阿太对待皮囊的态度,加之“我”在成长过程中的莫名依赖,一个坚强、执拗、高大的阿太的形象树立了起来。D.阿太临终前留给“我”的话,既是含蓄劝慰,也是智慧勉励。让我们感受到阿太始终如一的生活观,有无皮囊,都是个豁达之人。8.为什么“我”每次遇到挫折回老家,“看到她不甚明白地笑,展开那岁月雕刻出的层层叠叠的皱纹,我就莫名其妙地释然了许多”?(4分)9.本文是写人的散文,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述这篇文章在描写人物方面的特点。(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材料二: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节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10.材料二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一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仆虽怯懦A欲苟活B亦颇识C去就D之分矣E何至F自沉溺G缧绁H之辱哉!11.下列选项中,对材料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木主”指木制的神位,上书死者姓名以供祭祀,又称神主,俗称牌位。B.“兵”意为杀,与“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兵”用法意义不同。C.“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三个“所”字用法相同,都表被动。D.“诎体受辱”,“诎”是通假字,通“躯”,意思是身体受辱。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孤竹君有三个儿子,他生前想要立小儿子叔齐为君,孤竹君死后,叔齐要让位给大哥伯夷,伯夷以父命不愿为君,叔齐也不愿为君,二人相偕投奔西伯昌。B.伯夷、叔齐死前作的歌的意思是“登上西边的山,采薇来就餐,残暴代残暴,不知错无边。神农、虞、夏这些圣君都已消逝了,我该去向何方,归附谁呢?可叹死期近,生命已衰残!”C.“刑不上大夫”,司马迁引用这句话表达自己的观点,认为不对读书做官的“士”用刑,其用意是为了“励节”,即保持士大夫阶层的人格尊严。D.司马迁认为勇敢的人一定会为名节而死,因为连怯懦之人尚且仰慕大义,在大是大非面前自己是懂得去生就死的道理的。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4分)(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4分)14.司马迁写了《伯夷列传》,有感于二人之“义”,同样是“义”,伯夷、叔齐执“义”而死,司马迁为“义”而生,请简述他们坚持的“义”有何不同?(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①李白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何当造幽人,灭迹栖绝巘。【注释】①此诗作于天宝年间,当时李白供奉翰林,为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后李白对御用文人的生活日渐厌倦,遂离开长安,同杜甫、高适等人结伴出游。紫阁:终南山中一座山峰的名字,其山体高耸像楼阁,阳光照射时有紫色漂浮,因而得名。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诗人翘首而望,诗歌开篇从诗人远望终南山时的感受写起,照应题目。B.“难为名”即难以称呼,表现出山中景色恬静优美,无法用语言表达。C.全诗写景不着意渲染,但景中有情,诗歌语言明快豪放,抒发的情感自然质朴。D.本诗的行文思路由“终南山”到“隐者”,可见主旨紧紧围绕着脱俗返真来抒情状物。16.“何当造幽人,灭迹栖绝巘。”两句有何含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毕业典礼上,校长寄语毕业生:“未来的你们,是学士、硕士、博士,称呼里都有一个‘士’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们要有宽广的胸怀、坚毅的品格,不惧重任,不畏远道。”(2)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描写江水和山峰,从总体上写出了金陵的山川形势。(3)天文爱好者小阳除了喜欢亲眼观察天上的星宿,还喜欢从诗文中了解我国古代与星宿相关的文化知识,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到线下打卡展览、线上云逛博物馆已成为年轻人的一种休闲、社交、生活方式。“博物馆热”背后折射出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通过打卡博物馆,使得年轻人既能提高个人专业知识,又能领略中国历史的波澜壮阔,还能感受城市的文化底蕴。博物馆应加强传统文化的阐释、研究,积极寻求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要让传统文化束之高阁、被人遗忘,也不要一味求新求变,让传统文化“走样”,要真正发挥博物馆传播传统文化的责任使命。数字化背景下,新媒体技术的发展①,为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各地博物馆也开始“花式整活”,艺术嘉年华、历史遗址原貌立体展示、雅集诗词会、博物馆奇妙夜,一场场文化盛宴,让游客②。博物馆创新文旅融合形式值得肯定,但尺度的把握同样重要。创意策划一定要为展览的内容服务,不能流于形式,不应喧宾夺主,真正拉近文物与公众之间的距离。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6分)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走样”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想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多读多记是必要条件。B.有人称筷子是我国“四大发明”之外的第五大发明。C.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D.社会上,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才好。(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萱草存在于中华文明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忘忧草”及“母亲花”等人文意象,承载着中华文明深厚的社会历史文化积淀。古人相信①。在《诗经·卫风·伯兮》中有“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草”即为萱草,“谖”有“忘记”之意;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说:“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唐代白居易《酬梦得比萱草见赠》曰:“杜康能散闷,萱草解忘忧。”大概意思就是萱草和酒一样能让人忘掉忧愁。因此,萱草又叫“忘忧草”。萱草是我国传统的母亲花,成语“椿萱并茂”比喻父母健康,家庭欣欣向荣。“椿”代表父亲,为中国的父亲树,一般指楝科的椿类高大乔木;②,是一种种在房前屋后的草本植物,古人以“萱堂”指代母亲居住的地方。关于母亲的诗歌,最广为流传的大约是唐代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对母亲的爱意犹未尽。孟郊还写过《游子》:“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慈祥的母亲倚着门盼望孩子归来,以萱草传达孝亲乡愁。萱草的栽培历史起源于汉朝,而在唐朝后民间普遍种植萱草。人们对萱草的栽培早有研究。《本草纲目》云:“肥土所生,则花厚色深,有斑文,起重台,开有数月;瘠土所生,则花薄而色淡,开亦不久。”明代李时珍也注意到,③,花的质地、色泽的深浅和花期的长短是有变化的,这一观点也被现代植物学家所证实。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22.下列诗句中的“萱草”与文段中萱草的象征义不同的一项是(3分)()A.萱草虽微花,孤秀能自拔。 B.有客看萱草,终身悔远游。C.言归采其兰,堂北种萱草。 D.不尽人间万古愁,却评萱草解忘忧。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互联网的发展,我们能得到的越来越多,得到所需的商品,得到便捷的服务,得到快速的沟通。那么,我们失去的是否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漯河市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高二语文答案1.B“解剖江村能够了解各种类型的中国农村”曲解文意。由材料一第六至八段可知,费孝通先生认为江村不能作为中国农村的典型,江村只能在某些方面代表中国的一些农村,解剖江村只能了解这一种类型的中国农村。他认为类型比较法有可能让我们了解各种类型的中国农村。2.D“系统阐述了对社会人类学研究的主张”错,材料二中,作者先概述了埃德蒙对四位中国人类学家著作的评价,接着引用埃德蒙评论费孝通著作的话,继而集中剖析了埃德蒙主张的本质特点,得出埃德蒙的主张与费孝通本意背道而驰的结论。材料二自始至终都没有阐述作者自己“对社会人类学研究的主张”。3.C材料一中,作者针对埃德蒙提出的两个问题进行回答,其核心观点是学以致用,通过以江村研究为代表的类型研究,实现了解中国、改造中国的目的。A项涉及的研究方法和目标与材料一中一致,B项中“学以致用”与材料一观点契合,C项的“跨文化”在材料一中未体现,D项“没有局限于这种个案研究”与材料一中“我的旨趣并不仅限于了解这个农村。我确有了解中国全部农民生活,甚至整个中国人民生活的雄心”的观点一致。4.①文化传统不同,费孝通有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②当时处境不同,费孝通面临的是剧变中的中国社会;③研究目的不同,费孝通的目的是了解中国社会、用自己的知识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答出2点即得满分)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主要观点、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可知,二人的分歧先是文化传统上的,埃德蒙重视所谓的“公众经验”,而费孝通更强调作为传统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二者对学术研究价值的认识也有明显差异,埃德蒙更看重普适性的社会规律,而费孝通的兴趣在于认识并改造中国社会,这也与其所处时代的特点有关。5.①选取许慎文化的典型作为研究对象②实地走访,研究古籍,开展观察和调查③比较不同类型,概括许慎文化的整体特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中提供的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解题时先要从材料一中筛选、提炼出费孝通先生的研究方法,再将其运用到岭南文化调查研究活动中。材料一中费孝通选取了“江村”作为一个典型来研究,他认为江村是中国农村的一个“类型”,通过对这一个类型“进行深入的微型观察和调查”,我们可以了解这一个类型的特点。而要了解中国农村的全貌,则可以“用比较方法把中国农村的各种类型一个一个地描述出来”,以个别逐步接近整体。同理,研究许慎文化时,应当先选取许慎文化的典型代表如《说文解字》作为研究对象,把握这一典型研究对象的特点,然后比较不同国家文字类型,从而把握许慎文化的整体特征。6.C并不是节俭,而是她的人生观,皮囊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7.B“扔”“再次”“冷冷”表现了他对别人的“舍得”。8.(1)看到阿太一生经历诸多无常,仍能笑着坚强的生活,我的挫折根本不算什么;(2)想到阿太面对生活时的对自己和他人的“舍得”,自己也能够释然;(3)想到阿太面对皮囊的态度,人不能伺候皮囊而释然。(答出两点即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得分。)9.(1)以真实为基础写真人真事,意在突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比如本文中阿太对“我”的照顾,“我”扶着阿太慢慢往镇上挪等。(2)本文写人目的是阐述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比如文本中写阿太面对女儿的去世的“无情”,并不是为了显示阿太的冷酷,而是表明阿太对生活的理解;(3)本文写人的手法主要是细节描写,以细节描写捕捉人物最有特征的地方,看似分散凌乱,最终形象立体,比如文本中对阿太的勾勒,有“狠”“无情”“舍得”等,最终展现给我们坚强高大的形象。(4)本文写人途径多样,刻画阿太这一形象,既有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也有作者对人物的直接评价和看法。(答出3点即得满分)10.ABE11.D诎通屈,弯曲肢体,卑躬屈膝。12.D且勇者不必死节13.(1)但伯夷、叔齐以此为耻,坚持大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于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耻:意动,以之为耻;义:坚持道义;隐:隐居;采薇:采野菜)(2)人本来就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的却比鸿毛还轻,因为他们追求的目的不同啊!(固:本来;或:有的人;用:因为;趋:追求)14.伯夷、叔齐的“义”是仁义礼孝、坚守信念,为了实践这个大义可以献出生命;司马迁的“义”是个人价值的实现,重大功,轻小义、小耻,不愿为个人名节而死,而要著书立说,完成个人价值。15.C解析:“诗歌的语言明快豪放”说法有误。本诗的语言清新自然,饱含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并非“豪放”。16.含义:什么时候能够去造访那个居住在山中的隐士呢?到那时我也要和他一样遁迹于人世,从此自由自在地隐居于高峰之巅。(3分)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及对隐逸自由的生活的渴望。(3分)17.(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3)示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18.①日新月异②流连忘返19.通过打卡博物馆,年轻人既能提高个人专业知识水平,又能感受城市的文化底蕴,还能领略中国历史的波澜壮阔。(主语缺失、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各2分)20.A文中“走样”引号作用为特殊含义。A项中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与“走样”用法相同;B项中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C项中的引号表示着重强调;D项中的引号表示反语讽刺。21.①萱草可以忘忧②“萱”代表母亲③在不同土质上栽培的萱草(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22.A文段中的“萱草”象征“母亲”“忘忧”。A项“萱草虽微花,孤秀能自拔”的意思是,萱草虽然是微花,但是能在其他花朵渐趋凋残之后一枝独秀,超拔挺立。这句诗并未谈及萱草“忘忧”的特点,也没有代表“母亲”的意思。23.作文作文材料来源于新课标Ⅰ卷高考作文题与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单元任务,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人们失去了什么的话题。得失相随,我们并没有因为得到科技带来的物质丰富、生活便捷,而失去的越来越少。科技与物质的获得同时带来了社会的分化、环境的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