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后素养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后素养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后素养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后素养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后素养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选择题1.20世纪60、70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D.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2.有人戏称,“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的文学艺术局面是“八亿人民八个样板戏,浩然走在金光大道上”。这客观上反映出()A.文艺创作应遵循固定的模式B.“文化大革命”使文学艺术凋零C.看戏是最受民众欢迎的娱乐D.艺术发展受经济制约3.1971年前10个月,尼日利亚、科威特、喀麦隆、圣马力诺、奥地利、比利时、伊朗等9国先后与中国建交。该局面的出现()A.得益于中美关系正常化B.说明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C.取决于中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D.有助于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4.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征是()A.国民经济的曲折发展B.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C.国民经济停滞D.国民经济高速增长5.1957年,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做出这一论断主要是为了()A.加快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B.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统一战线C.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D.完善社会主义各项民主制度6.“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天上繁星点点,地上红光闪闪,王母惊呼玉帝打颤,感叹天上不如人间。”材料中反映的运动()A.提高广大人民生产积极性B.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片面强调了公有化的程度D.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7.观察新中国城市化发展曲线,其中出现阶段“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B.支持农业合作化运动C.实施国民经济调整 D.为增强国有企业活力8.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就职演说时说:“我们寻求一个开放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国家无论大小,它们的人民都不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尼克松发表这番言论的背景是()A.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中国社会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C.美国对华孤立封锁政策已经破产D.中美两国共同受到苏联的威胁9.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已经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D.经济建设的速度忽视了客观规律10.1955年10—12月中国商品展览会在日本东京和大阪举行。1958年2月,日本工商界访华代表团同中方签订了钢铁领域的长期(1958年至1962年5月)货贸协议,引起了各方的重视。这说明()A.中日关系取得实质性进展B.日本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C.经济交流突破意识形态束缚D.中国外交方针实行重大调整11.下图为1961—1971年联合国大会上关于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投票情况。从总体上来看,这种变化反映出()A.第三世界主导了联合国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C.国际政治格局正在变化D.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12.生活的细节在不经意间会折射出社会政治光谱。1977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目是《在抓纲治国的日子里》。“抓纲”在当时是指()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以阶级斗争为中心C.以文化建设为中心D.以军事斗争为中心二、综合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面是某同学在探究学习新中国经济建设内容时,根据相关资料编写的提纲。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二、国民经济发展的受挫和经济政策的调整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第一次探索2.人民公社化和经济的困境3.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恢复三、“文化大革命”和国民经济最严重的挫折1.“文化大革命”初期的社会经济2.国民经济发展的两次转折和受挫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提纲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须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选择题1.20世纪60、70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D.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A[材料信息反映出20世纪60、70年代,一些农村地区的农民劳动生产积极性不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故选A项。]2.有人戏称,“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的文学艺术局面是“八亿人民八个样板戏,浩然走在金光大道上”。这客观上反映出()A.文艺创作应遵循固定的模式B.“文化大革命”使文学艺术凋零C.看戏是最受民众欢迎的娱乐D.艺术发展受经济制约B[“八亿人民八个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思想专制的体现,由于思想严格控制,文学艺术走向凋零,B项正确;“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学发展受到政治影响,A项错误;C项中“最受民众欢迎”说法绝对,排除;“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学受到政治影响,D项错误。]3.1971年前10个月,尼日利亚、科威特、喀麦隆、圣马力诺、奥地利、比利时、伊朗等9国先后与中国建交。该局面的出现()A.得益于中美关系正常化B.说明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C.取决于中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D.有助于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D[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是在这些国家与中国建交之后,故A项错误;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说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故B项错误;1971年中国还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故C项错误;中国与更多的第三世界国家建交,得到它们的支持,有助于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故D项正确。]4.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征是()A.国民经济的曲折发展B.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C.国民经济停滞D.国民经济高速增长A[1957—1965年是我国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行探索的时期,是在探索中前进,有失误,也有成就,A项正确;B、C、D三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5.1957年,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做出这一论断主要是为了()A.加快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B.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统一战线C.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D.完善社会主义各项民主制度C[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已经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故A项错误;三大改造完成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1956年中共八大规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即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因此毛泽东提出这一论断主要是为了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统一战线及民主制度,故B、D两项错误。]6.“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天上繁星点点,地上红光闪闪,王母惊呼玉帝打颤,感叹天上不如人间。”材料中反映的运动()A.提高广大人民生产积极性B.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片面强调了公有化的程度D.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B[根据“高炉”“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可以看出是“大跃进”运动中的大炼钢铁,大炼钢铁(过度注重重工业)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故选B项;“大跃进”是“左”倾错误指导下大办工业、大办农业的运动,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强调公有化的程度,与题意不符,C项错误;“大跃进”是一次严重挫折,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D项错误。]7.观察新中国城市化发展曲线,其中出现阶段“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B.支持农业合作化运动C.实施国民经济调整 D.为增强国有企业活力C[阶段“Ⅲ”指的是1960—1963年,其城市化程度由19.7%下降为16.8%,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我国正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国家缩小城市化规模,优先保证农业发展,调整国民经济,故选C项;A、B、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故排除。]8.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就职演说时说:“我们寻求一个开放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国家无论大小,它们的人民都不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尼克松发表这番言论的背景是()A.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中国社会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C.美国对华孤立封锁政策已经破产D.中美两国共同受到苏联的威胁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排除A项;1969年中国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建设遭到极大破坏,B项不正确;美国对华孤立政策破产的标志是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项不正确;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由此可以得出当时的背景为中美两国都受到苏联的威胁,D项符合题意。]9.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已经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D.经济建设的速度忽视了客观规律解析: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广大农村实行人民公社体制,高度集中管理,吃大锅饭,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A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B项错误;人民公社体制是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的,不是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C项错误;经济建设的速度忽视了客观规律是“大跃进”的实质问题,D项错误。10.1955年10—12月中国商品展览会在日本东京和大阪举行。1958年2月,日本工商界访华代表团同中方签订了钢铁领域的长期(1958年至1962年5月)货贸协议,引起了各方的重视。这说明()A.中日关系取得实质性进展B.日本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C.经济交流突破意识形态束缚D.中国外交方针实行重大调整解析:20世纪50年代中日两国分属不同阵营,但从题干材料来看,两国之间开展正常的经济交往和贸易往来,说明两国的经济交流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故选C项。中日建交是在1972年,20世纪50年代两国关系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B项,排除;中国仍然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没有进行重大调整,排除D项。11.下图为1961—1971年联合国大会上关于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投票情况。从总体上来看,这种变化反映出()A.第三世界主导了联合国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C.国际政治格局正在变化D.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1961—1971年联合国大会上关于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投票情况,这主要和当时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有关,尤其是第三世界的崛起,C项正确;当时仍然是发达国家主导联合国,排除A项;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后,排除B项;支持中国的国家增多,并不一定代表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排除D项。12.生活的细节在不经意间会折射出社会政治光谱。1977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目是《在抓纲治国的日子里》。“抓纲”在当时是指()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以阶级斗争为中心C.以文化建设为中心D.以军事斗争为中心解析:1977年中国刚刚结束“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些错误还没有得到纠正。二、综合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面是某同学在探究学习新中国经济建设内容时,根据相关资料编写的提纲。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二、国民经济发展的受挫和经济政策的调整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第一次探索2.人民公社化和经济的困境3.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恢复三、“文化大革命”和国民经济最严重的挫折1.“文化大革命”初期的社会经济2.国民经济发展的两次转折和受挫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提纲提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